作为IDC行业内的老牌企业世纪互联,现在的处境十分尴尬。 世纪互联从1996年成立至今,提供了业界领先的数据中心服务、中立的云运营及中立的混合IT服务,打造出了成熟的网络空间基础设施运营平台。 如今,世纪互联已经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络空间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领先的第三方中立数据中心运营商之一。在火热的新基建热潮中,行业前辈世纪互联,还能捞到这份红利吗? 云端的火热红利 不论是新基建热潮还是突如其来的疫情,都带给IDC行业出乎意料的红利。 从新基建概念提出以来,作为核心之一的大数据中心,不出意外成为了引人注目的重点和基础中的基础。大数据产业包括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工业大数据、行业大数据、大数据产业主体、大数据安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领域。 基于大数据,在云端勾画用户画像,提供更加便捷和精准的用户推送,用来提升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的体验,使用户可以享受更加便捷快速的现代生活。 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以及分析,今日头条和抖音等软件才能向用户推动更符合需求的消息。也同样是基于大数据,在用户搜索了一种商品后,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才能根据需求向消费者展现更加符合要求的商品。 而这种基于大数据进行高精准推送的背后,是各个互联网数据中心企业的不断耕耘,根基就是例如世纪互联这样的IDC企业。而需求决定市场,在上游提供服务的企业需求量被拉动的同时,下游更加基础的IDC行业,同样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线下领域大量向线上转移,不论是在线教育还是生活社交,或者是精神需求都只能在线上完成。通过云服务和大数据,向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云端体系,从而能够在面对突然增加的用户和需求的时候保证服务。 当然,各大云服务企业在激增的需求时,依旧忙得手忙脚乱。疫情期间办公软件钉钉多次不堪重负“崩了”,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有的云服务在面对意外情况时,难以保证自己有能力满足用户需求。 当然,急需提升的服务,也给下游的IDC行业提供了机会和挑战。尽管疫情期间,复工复产受到影响,但是机会和市场带来的红利总归是大于不利影响。 但是身处新基建和疫情带来的红利之中,这位IDC行业的“老人”世纪互联,却在近日交出了一份表现平平的成绩单。 偶有亮点的业绩 总体而言,世纪互联这份平平淡淡的财报中,还是有“亮点”的。 第一个亮点在公司的整体营收方面。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司的净营收为10.90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719亿元增长25.1%。这算得上是整份财报中最大的亮点了,但是比较上一季度的10.481亿元却仅仅增长了4.1%。 对于营收的同比大幅增长,世纪互联在财报中表示这主要归功于企业数字化的不断转型,以及客户对可靠数据中心及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疫情期间,部分零售客户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有所增长。 但对于处在疫情红利之中却只有小幅增长的环比,世纪互联并没有做出合理解释。 而财报中的另一个“亮点”,则是世纪互联不断加剧的亏损旋涡。 财报数据表示,世纪互联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净亏损为1642万元,而今年一季度归属股东的净亏损为1.388亿元,亏损已经大幅增加。但在去年同期,公司却实现了564万元的净利润,这不禁让投资者心生怀疑,世纪互联的亏损难题该如何解决。 而在其他方面,世纪互联的表现就只能算是乏善可陈。 比如毛利方面,世纪互联一季度的毛利润为2.341亿元,而相比于去年同期的2.408亿,以及上一季度的2.479亿,均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同样下滑的还有毛利率,一季度毛利率为21.5%,而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分别为27.6%和23.6%。 再比如经营方面,截至03月31日,世纪互联零售业务单机柜月度循环营收为8747元,相较去年同期的8788元以及上一季度的8822元,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而总机柜的数量却有提升,截止3月31号,旗下的总机柜数量为39646个,比上一季度增加了3355个。 并且在这一季度机柜复合利用率达到60.4%,较2019年第四季度略有下降,这主要由于第一季度新增机柜持续交付。这一季度成熟机房的机柜利用率从上一季度的71.8%提升至72.3%。并且实现了新交付机房的机柜利用率从上一季度的8.6%提升至12.3%。 尽管这份财报并不差,但是身处红利之中的世纪互联,这种表现就略有差强人意的意味。而又是因为什么,让世纪互联这位IDC行业前辈,只有这样的表现呢? 行业前辈的优势不再 世纪互联曾经的优势,已经逐渐褪去。 作为IDC行业的前辈,世纪互联在面对时代变化时并不是毫无举措。不论是和英特尔、微软等国际厂商合作,还是和华为、阿里等商业巨擘共建数据中心服务,世纪互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例如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自2014年在中国正式商用以来,世纪互联蓝云积极响应公安部网络安全管理要求,认真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一直致力于不断提高Azure云平台的安全合规性。并且在4月17号顺利通过等保2.0的审核。 同样,世纪互联在其他领域也不断发力。在疫情期间,世纪互联通过提供疫情防控解决方案,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IOT云平台。面对线下教育转战线上时的激增需求,世纪互联也升级了在线教育服务解决方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比如在2月1日,学而思网校与央视频APP联合上线由学而思网校针对此次疫情定制的免费直播课程。而在课程背后,是世纪互联在6天内交付121R机柜,涉及调整托条3360根,布放光纤5240条,网线1680根,额外配合客户交付服务器1100台,调试交换机121台的贡献。 但是这样成绩,在面对日渐崛起的竞争对手面前,却黯然失色。在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等企业开始自主研发IDC相关技术的时候,这些世纪互联以往的合作伙伴们,带来的压力却更是巨大。 4月20日,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技术研发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官方披露,目前,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管理的服务器规模在百万台,3年再投2000亿,意味着阿里云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器规模将再翻3倍。 另外5月13日,腾讯云资源管理总监阮梦在对外沟通会上透露,腾讯云未来将新增多个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这些数据中心集群将秉持集约化和模块化模式建设,长远规划部署的服务器都将超过一百万台。 这些后起之秀的穷追猛打,对于世纪互联而言,打击更是巨大。 作为一个成立二十四年的IDC企业,世纪互联本应该成为行业内的“老大哥”,但是如今却深陷一种尴尬的地位。在市场的竞争中,世纪互联并不是固步自封没有进步,反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面对行业内新兴竞争对手的不断反超时,世纪互联却显得手足无措。 刘旷L
一季度银行业的经营还是受到疫情影响的,比如全行业整体而言不良是“双升”的,比如A股上市银行中就有两家已经出现营收增速负值,又比如整体而言净利增速又放缓,回到了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行业总体经营仍然平稳,总资产及利润均保持了稳定增长,拨备和资本充足等安全垫也还比较厚实。 官方数据来了。银保监会日前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表现,下面来看几组较受关注的数据。 整体表现 压力与韧性并现 资产规模方面。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约302.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同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其中,股份行资产增速达到12.8%,就增速而言领跑整个行业。 对于银行业规模扩张的提速,业内分析观点将其归因于一季度银行业的“以量补价”。当然,这也是金融抗“疫”战中,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中银国际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励雅敏还提及,这也离不开监管对银行进行资本金补充的支持。2019年资本金补充后支持业务扩张提速,同时,资金充裕情况下,银行非信贷类资产配置力度同时加大。 未来,行业规模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净利润方面。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末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这一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的5.88%下降了0.88个百分点。其中,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09%,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 资产质量方面。一季度末银行整体不良是“双升”的。不良贷款率为1.91%,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其中,股份行不良率基本平稳,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出现较为明显的攀升。 有分析称,由于疫情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冲击显现具有滞后性,二季度银行资产质量考验将加大。 “愉见财经”注意到,这种压力在关注类贷款趋势上已经有所体现:一季度关注类贷款40545 亿元,较年初增加2850亿元,增幅明显;关注类贷款占比2.97%,较年初上升0.06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4月份曾提及,疫情冲击下贷款逾期和违约情况增多,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其中,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些小微企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上升相对较快。 他进一步预计,第二季度和今后一段时间银行不良贷款还会有一些上升,但是幅度不会非常大。“目前,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开展,监管也采取了很多对冲政策措施来缓释风险,这些措施也开始发挥效果。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有小幅上升,但是风险完全可控。” 据悉,针对不良贷款的上升,银行业第一季度加大了处置力度,处置4500多亿元不良贷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10亿元。另外处置的渠道也已在拓宽。 风险递补能力方面。一季度末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3.2%,虽较上季末下降2.88个百分点,但拨备水平仍然显著高于监管要求;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943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资本充足率14.53%,均高于监管“红线”。 总体而言,一季度银行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仍能保持稳健。这也侧面显示出了银行业经营的韧性。 上市银行排排坐 净利增速回落到2017年以来最低点 再来谈谈行业“资优生”的表现。“愉见财经”统计了A股36家上市银行的经营情况发现,一季度出现了两家银行营收增速负增长。 工商银行和江阴银行和营收增速是由正转负的。工行2020年一季度营收2269.79亿元,同比下滑3.62%;江阴银行营收增速8.51亿元,同比下滑3.35%。 不过这两家银行一季度净利润是稳定增长的,其中工行增幅2.81%,江阴银行增幅8.36%。 此外,农业银行、中信银行、苏州银行、苏农银行等10家银行一季度营收增速由2019年的两位数滑落至个位数。 但也有多家银行营收大增,最厉害的是青岛银行,录得了高达37.6%的增长率(当然也是因为基数比较小)。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去年更猛,当时同比横幅是98.69%。 再看净利润。一季度A股上市银行中净利润增速排名第一是杭州银行,增幅19.26%。而渝农商行是唯一一家一季度净利润负增长的上市银行,同比下降6.07%。 渝农商行在年报中表示,上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中包含冲回的补充退休福利过往服务成本,导致上年同期净利润较高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较低。 整体而言,银行一季度净利增速有所放缓,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点。 一个参考维度是,36家上市银行中,仅16家银行的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占比不足一半,且未有增速超过20%的银行;而在2019年一季度,24家银行两位数增长,且有5家银行净利增速超过20%。 话分两头讲。尽管上市银行的营收和净利增长放缓,但毕竟是在疫情之下,上市银行的业绩已经可以算是“超预期增长”了。 “愉见财经”此前查看了好几家主流投行对上市银行一季度净利增速的预计——几乎都在5%以下,而据Wind显示,一季度A股36家上市银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7%,营业收入则同比增长7.9%。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银行业绩的超预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宏观政策托底效应,另一方面也与银行存量资产配置和自身经营能力有关。 她进一步称,一季度“开门红”策略下,银行资产投放意愿增强,总资产同比增长10.9%,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同时,银行主动缩减开支,费用支出平均同比仅仅略增2.8%;再加上非息收入在电子支付、结算类收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微增,带来净利润增长2.9个百分点的正贡献等。此外,其它开支的减少、税收减免政策也对净利润增长有小幅贡献。 投资者用脚投票了。目前银行业市净率还是down在谷底,整体还是处于0.66PB左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银行后续业绩的担忧。 净息差承压 重新平衡零售和对公 我们还关心的一大指标是,银行业净息差正在逐步下降,这从下图中也可窥得一二。 当然这部分也要两面看的。 一方面,要对银行们说句“谢谢”,为辅助实体疫后复苏,银行们没少放优惠贷款啊。政策也是带动着新增贷款利率往下走的。 另一方面,这的确是对银行经营业绩有影响的,银行负债端成本也还是居高不下,这才使其净息差承压。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利率市场化将继续推动银行息差长期面临下行压力,对此,降本增效,增加非息收入占比是当下化解息差被压缩的主要措施。 此前浙商银行首席财务官景峰在业绩发布会上就曾提到,面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今年会通过加速投放、结构优化,实现“以量补价”,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影响;同时,将会利用好货币市场利率处于低位的阶段,调整负债端结构,整体控制负债端的成本。 浦发银行副行长王新浩也曾表示,在资产端收益下行、净息差缩减的情况下,银行要增加营业收入,无外乎要加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力度,比如加大零售AUM的总量、紧抓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的机遇,进一步调整负债结构等。 关于负债结构的调整上,王新浩透露,浦发银行提出了“要重回股份制银行贷款市场占比第一、增量第一的位置”,即重塑对公客户的生态,打造数字化经营的体系。如围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提升结算存款的占比,降低负债成本。 事实上,对公业务也是今年部分银行发力的重心,受疫情影响,各家银行的零售业务受到冲击,后疫情时期如何平衡零售和对公的发展,是当下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平安银行在今年业绩会上也曾称,对公过去是压降,现在恢复正常状态,将在负债、代发等业务帮助零售,未来零售私行靠对公获取优质资产,有利于零售私行财务管理业务的长期发展和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愉见财经
图片来源:微摄 中国金融网讯 银保监会12日发布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4.0万亿元,占比41.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3%;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4.2万亿元,占比17.9%,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2.8%。 一、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 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4.0万亿元,占比41.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3%;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4.2万亿元,占比17.9%,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2.8%。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6%。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6%;人身险公司总资产17.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再保险公司总资产4714亿元,较年初增长10.6%;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656亿元,较年初增长2.5%。 二、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 2020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8.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6万亿元,较年初增速7.6%。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4.4%。 2020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2.3%。赔款与给付支出3031亿元,同比下降8.7%。保单件数高速增长。2020年一季度新增保单件数109亿件,同比增长72.1%。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30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1万亿元。 四、商业银行利润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09%,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943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3.2%,较上季末下降2.8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50%,较上季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8%,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4%,与上季末持平;资本充足率为14.53%,较上季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五、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 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51.53%,较上季末上升4.91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57%,较上季末上升0.11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51%,较上季末下降0.09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4.94%,较上季末下降0.46个百分点。附:2020年总资产、总负债(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03&itemId=954&generaltype=02020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08&itemId=954&generaltype=02020年商业银行主要指标分机构类情况表(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11&itemId=954&generaltype=0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表(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13&itemId=954&generaltype=0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情况表(季度)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03315&itemId=954&generaltype=0
新冠病毒席卷全球,股神巴菲特也成了“韭菜”。但巨亏不影响其投资之路,巴菲特投资的美国最大太阳能项目周一获美国政府批准。一季度以来,美股剧烈波动,桥水的达里奥曾经被传爆仓,而股神巴菲特则割肉所有航空股。在股东大会开始之前,伯克希尔公布了一季度财报,美股的巨大波动也让“股神”的资产大幅缩水。财报显示,伯克希尔一季度净亏损497.46亿美元(约3500亿元),创历史纪录。巴菲特投资的美国最大太阳能项目获批准虽然巴菲特在二级市场失利,但其投资动向依然备受各界关注。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周一批准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太阳能项目,位于拉斯维加斯北部的一个装机容量69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该项目将为巴菲特旗下的内华达州能源公司(NV energy)提供电力。该项目占地7100英亩,装机量达690MW,比目前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南加州一个579兆瓦的项目还要大。该项目预计将耗资10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美国第一、全球第八大太阳能发电厂,其发电量足以供应该地区的26万户家庭。除了太阳能发电一位,该项目还包括一个380兆瓦的大型电池储存系统,该系统能够在白天储存电能,在傍晚需求达到高峰时向外输送。看好光伏产业的不止巴菲特,还有特斯拉。作为当前新能源车领域的巨头之一,特斯拉也将目光瞄准了光伏领域。早在2016年6月,特斯拉以26亿美元股票收购SolarCity,正式开启布局光伏之路。2020年初,特斯拉宣布新版太阳能屋顶将新进入美国13个城市,并将很快宣布进军欧洲和中国市场的时间。光伏概念股整体回调幅度较大在特斯拉宣布布局太阳能屋顶的同时,A股市场就掀起了一波“光伏热”。与太阳能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在2月份期间接连飙升,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关于光伏的话题也一时间成为热点,但目前概念炒作热点已出现明显下降。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与年内高点相比,近六成光伏概念股回调20%以上。回调幅度最大的是协鑫集成,回调幅度达到58.21%。协鑫集成是一家主要生产各种型号、规格的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组件和太阳能灯具的新能源企业,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内扩散及疫情防控的影响,公司上游供应商复工时间普遍延迟,交通运输受限,原材料价格及物流成本上升,客户订单交付受阻。同时,一季度为光伏行业传统淡季,国内装机需求及EPC开工率不足。受此影响,协鑫集成一季度净利润亏损1.39亿元。回调幅度较大的还有珈伟新能、晶瑞股份、露笑科技、银星能源等。光伏龙头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正泰电器回调幅度分别为12.99%、28.86%、15.81%。不过在大幅回落之后,一批光伏概念股估值水平出现明显下滑。据统计,13只光伏概念股滚动市盈率不足20倍,如太阳能、东方日升、林洋能源、晶澳科技、苏美达、特变电工等。太阳能滚动市盈率最低,为10.91倍。太阳能是中国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企业,一季度公司实现盈利1.55亿元,同比增长23.12%。一季度光伏发电量增长近20%国家能源局5月11日发布2020年一季度风电和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情况。据行业统计,一季度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395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22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72万千瓦。截至3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2.08亿千瓦。从新增装机布局来看,华北、华南地区新增装机较多。一季度光伏发电量5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9%;全国光伏利用小时数248小时,同比增长8小时。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能源需求同比下降3.8%。可再生能源发电基本未受疫情影响,由于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大幅增长,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3%,而电力需求总量减少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在众多机构看来,光伏产业中长期向好局面可期。华创证券表示,国内政策如期落地,2020年国内装机需求有望迎来反弹,此外,海外需求更加分散化,随着光伏产业链成本下降,光伏有望步入平价时代。据UNEP预计,按照2015年《巴黎协定》目标,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2℃以内,2020~2030间全球碳排放量每年需减少2.7%。光伏发电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前已有180个国家制定了光伏政策。光伏产业长期成长空间有望逐步打开。东吴证券认为,由于国内项目逐步启动,去年的竞价项目在630并网,电池片行业开工率显著提升,略有紧张的情况开始出现,预计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规模有望站上45GW,同比增长50%。210大硅片产业化进程有望超预期,重点推荐硅片设备龙头晶盛机电;下游电池厂的大规模扩产及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带来设备空间,推荐电池片设备龙头捷佳伟创、迈为股份。声明:数据宝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及行业持续转型的影响,今年一季度,代表万能险保费的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266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0%。今年一季度,万能险持仓市值降低,一方面源于万能险新增保费减少,更多的险企选择使用传统险账户、分红险账户买入或举牌A股;另一方面,万能险持仓个股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拉低了持仓市值。今年以来,不少险企都将发展高价值业务的中长期重疾险、寿险作为保费策略,而压缩万能险等产品保费成为主流险企共识。一家银行系险企相关业务人员近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的发展策略是大力发展长期期缴和高价值业务,压缩低价值及对偿付能力消耗较高的万能险等产品,提高银保渠道价值,重点发展传统保障类业务,如年金、重疾、终身寿险等。万能险保费再压缩在行业转型、监管持续导向下,万能险保费经历了2018年的短暂回升后,2019年增速再次回到下行通道,今年一季度保费增速持续回落。《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万能险保费近8000亿元。2019年,在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17%的情形下,万能险保费增长仅为0.54%。今年一季度,万能险保费更是同比大幅下跌40%。从一季度万能险保费下滑的原因来看,一方面,疫情冲击保费,行业整体保费增速下行,万能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另一方面,一些险企持续加大转型力度,降低万能险保费占比。尽管万能险保费持续下滑是大趋势,但个别保障型业务未完全发展起来的寿险公司,则计划今年持续加大万能险业务保费增速,以补充现金流。例如,某险企在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到,根据2020年销售计划,万能账户新单业务有较大现金流入,能够弥补万能存量业务较高的退保预期。持股市值环比降11%随着万能险保费增速的下滑,万能险账户一季度末重仓的A股市值也出现同比及环比降低。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一季度,万能险重仓A股68只个股,合计持仓市值达851亿元,环比降低11%,同比降低6.8%。截至一季度末,万能险持仓市值靠前的10只个股分别为金地集团、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金风科技、长江电力、上海银行、华夏幸福、金融街、广发证券,对应持股市值分别为138.0亿元、128.9亿元、78.6亿元、75.4亿元、54.2亿元、43.2亿元、40.8亿元、38.3亿元、31.0亿元、29.5亿元,合计持股市值达658亿元。总体来看,万能险持股仍偏爱金融地产股。上述10只个股中,除金风科技、长江电力之外,其他均为金融地产股。此外,万能险账户今年一季度还持有金地集团、保利地产、首开股份、华夏银行等地产及银行股。万能险举牌的标的主要为金融股及地产股,还有一些公用事业股。之所以选择举牌这类个股,与万能险的高负债属性有关。当时,一些资产驱动负债型寿险公司,通过售卖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产品,迅速积累保费,这些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普遍在4%左右,个别甚至高达6%、7%,高负债属性驱动险企寻找二级市场能够覆盖负债成本的标的,银行、地产股由于分红稳定且较高,成为万能险举牌的首选。随着监管下发多份文件,持续引导险企压缩中短期的趸交万能险产品,鼓励中长期的寿险、健康险产品,万能险保费增速遭遇急刹车,万能险风光不再。有寿险公司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因为低估值、股息高、业绩确定性强的金融股、地产股能够提供稳定分红,这与险资对持续稳定的收益要求完全匹配。人保资本股权投资公司总裁张令佳对记者表示,险资天生特别不喜欢做“危险动作”,却喜欢“也许不见得那么高但稳定的收益”。正是基于险资的这一属性,今年以来,在A股及港股大幅回调之际,不少险企出手买入或加仓银行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1日讯 据北京市统计局网站消息,第一季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京津冀三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有力推进,区域经济逐步恢复。具体来看,一季度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7746.7亿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7462.2亿元、2874.4亿元和74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下降6.6%、9.5%和6.2%。 主要领域逐步恢复 一季度,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7%,降幅比1-2月收窄1.5个百分点。四大支柱行业中,电子行业增速比1-2月提高0.9个百分点,电力、医药、汽车行业降幅均有所收窄。天津、河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6.0%和4.8%,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0.1个和4.6个百分点,其中对工业经济和民生保障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制造业降幅分别收窄24.7个和5.7个百分点。 一季度,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8%,其中金融、信息行业发挥主要支撑作用,增加值分别增长5.5%和3.5%。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9%,电信业务量和铁路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31.2%和21.9%。河北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9%,其中信息、教育和金融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分别增长19.6%、6.6%和5.0%。 京津冀三地加快推进项目开复工,一季度,北京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7.1%,降幅比1-2月收窄12.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6.1%和12.9%;天津下降14.8%,其中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65.6%;河北下降7.7%,降幅比1-2月收窄6.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互联网相关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2%和77.5%。 一季度,京津冀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降21.5%、25.5%和16.3%。居民生活类消费增势较好。北京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8.8%,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7.1%;天津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6.5%,日用品类增长30.5%;河北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23.9%,饮料类零售额增长21.9%。 民生保障扎实推进 防疫相关物品加快供应。一季度,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口罩约1.3亿只,合成洗涤剂产量增长25.1%;天津化学药品原药产量增长26.0%,医用口罩增长99.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73.0%;河北化学药品原药增长13.1%,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75.8%。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一季度,北京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3%,保持平稳运行;天津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0万,3月全部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比2月份增加14.1个小时;河北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3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运行在合理区间。 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一季度,北京、天津、河北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8%、4.0%和4.5%,涨幅比1-2月分别回落0.2个、0.2个和0.4个百分点。 新兴动能较快成长 疫情爆发以来,“宅经济”“云办公”、线上教育等需求旺盛,互联网经济显现活力。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良好,区域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 新产品生产增势较好。一季度,北京集成电路产量增长34.5%,液晶显示模组产量增长67.4%;天津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2倍,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1.6倍;河北太阳能电池增长30.1%,工业机器人增长14.5%。 新产业较快复苏。一季度,北京工业中的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4.1个和4.4个百分点,收窄幅度明显大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天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和1.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4.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基本达到了上年同期水平,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基因工程医药和疫苗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等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行业生产增速均在20%以上。 新业态发展良好。一季度,北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15.9%,新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7成以上;天津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16.4%;河北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32.7%,带动快递业务量及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4.6%和11.9%。 协同领域合作加深 自疫情发生以来,京津冀三地加强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内人员有序流动,有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区域间协作不断加深。 北京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跨省运输、人员隔离、产业链配套等“食、住、用、行、产”方面的问题困难,累计为重点企业协调解决津冀地区300余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问题。天津大力协调重点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在区域内的复工复产,引入京冀项目资金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比重超过4成。河北推动实现固安工业园区205家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占比达8成。承接京津法人单位121个,雄安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