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王春英介绍,总体看,2020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仍保持在基本平衡的区间内,经常账户呈现小幅逆差,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 一是货物贸易保持顺差。受年初假日因素叠加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264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4685亿美元,同比下降11%;进口4420亿美元,同比下降2%。 二是服务贸易逆差缩小。2020年一季度,服务贸易逆差47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旅行和运输仍是主要的逆差项目。其中,旅行逆差416亿美元,同比下降28%,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出境旅行明显减少;运输逆差117亿美元,同比下降6%。 三是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2020年一季度,直接投资净流入149亿美元,主要是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336亿美元,体现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兴业具有长期意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87亿美元,显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平稳有序。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未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基础依然坚实。(编辑 上官梦露)
截至5月8日,从官方披露数据来看,一季度有28个省份财政收入负增长,目前仅西藏正增长,河北、新疆尚未披露具体财政数据。 疫情短期冲击下,一季度我国GDP下降6.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3%。相应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一季度财政收入录得负增长。即便是前2个月表现亮眼的浙江省,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下降5.1%,降幅为东部省份最小。 3月以来,随着我国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宏观经济指标改善明显。财政收入形势与经济密切相关,长远来看,财政收入降幅有望收窄,并逐渐恢复正增长。 省域层面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地级市财政收入多数为负增长,不少基层政府多措并举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各级财政部门均在想办法重点力保“基层运转”,中央预留更多资金给地方,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市县转移支付,地方加大盘活存量资产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在一季度负增长已成定局,二季度可能收窄的态势下,部分地方已经在考虑下调年度预算。不过,由于中央明确要提高赤字率、增加专项债规模,还将推出抗疫特别国债等,后续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可能加大,地方也在观望并期待这部分政策的落地。 东部大省相对亮眼 整体来看,财政收入的降幅,大于GDP的降幅。比如,经济、财政第一大省广东,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8.4%。重庆一季度GDP下降6.5%,但财政收入下降了23.3%。 分区域来看,东部大省的财政相对亮眼,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经济贡献,前2个月财政收入实现难得的正增长,但综合一季度来看,疫情拖累下财政收入下降了5.1%。 浙江一季度GDP下降5.6%,稍逊于江苏,在东部大省中表现较好。其中,浙江的三产增加值抗跌性较强,一季度仅下降1.5%,与广东相当,好于江苏、山东、上海、北京。 具体而言,浙江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7%,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1.2%,这些行业有效地抵消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的拖累。 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线上课堂等数字经济加快崛起,平台经济发达的浙江获益颇多,1-2月浙江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3.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是同比增长了311.3%。 部分中西部省份财政收入降幅比较低,比如广西、云南、湖南等省份,降幅低于6%。这些省份近年GDP增速居于全国前列,工业投资增速较快。 像广西一季度GDP下降3.3%,地方财政收入下降2.8%。但广西主要靠非税收入带动,其一季度税收收入下降了20.7%。 云南则与浙江类似,由于前2个月财政收入形势较好,一季度财政收入仅下降5.3%。其中,企业所得税上涨了17.7%,得益于上年四季度企业盈利较好,企业所得税集中在今年1月份入库。 部分省份财政收入降幅超过20%,包括湖北、海南、重庆、黑龙江、内蒙古等。 像重庆一季度GDP下降6.5%,经济形势好于全国平均。但重庆工业拖累明显,规模以上工业降幅达到10.6%。市场活跃度下降、减税降费、非税收入负增长等综合作用下,重庆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3.2%。 不过,重庆的经济在加快恢复,近期其落地了一些重大的汽车产业项目,2020年重庆的铁路投资、新基建投资等也将提速。 二季度降幅可能收窄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GDP和财政收入增速的口径不同,一个是不变价,一个是现价。财政收入与经济活跃度相关,疫情下经济活动放缓,收入出现负增长。3月以来经济在加快恢复,但财政的恢复会滞后于经济;疫情期间,主动减免税费等政策,也使得财政收入降幅要更大一些。 有地方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月以来地方重大项目加快开工,一些重大基建项目投资体量很大,对GDP拉动作用明显,但这些项目的财政贡献度很有限,这也造成了经济在加快恢复,但财政收入降幅较大的局面。 展望二季度,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财政收入仍呈下降态势。但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财政收入降幅会逐步收窄。 虽然一季度数据比较“亮眼”,但云南省财政厅已经发出预警:由于企业所得税申报周期的原因,今年一季度疫情对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影响,预计在4月份显现。 东部某省财政厅预算处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一季度企业所得税在4月进行申报,4月是企业所得税的入库大月,这部分影响会集中体现在4月。3月经济虽然在加快恢复,但传导到税款上还有一定时间差,4月份财政收入降幅可能会扩大。受海外疫情影响,外贸企业比较困难,上半年财政增收压力比较大,紧平衡的状况会持续。 部分地级市也预计,未来财政收入降幅会趋缓,但增收压力比较大。比如亳州市财政局表示,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经济社会活动逐步恢复,全市财政收入也将随之增长。但是考虑到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叠加去年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减收因素,预计后期全市财政增收压力依然较大。 多措并举保基本 近期有媒体报道,部分县级政府国库资金亮红灯了。 “财政库款监测显示,部分市县库款资金足够‘三保’支出,但实际上‘三保’面临问题。因为地方支出项目很多,包括国企退休人员养老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得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已经承诺的政策等,这些支出计划没法拖延,库款资金虽然还有,但是可能会挤占‘三保’资金”,东部某国家级开发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该负责人直言,现在税收收入已经是负增长,外贸企业也面临订单流失,财政整体比较困难。不同层级财政间调度资金本是常态,该负责人也感受到上级财政的紧张:他们向地级市政府申请调度资金,最终未能争取到任何新增资金。 面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形势,中央明确提出“六保”的概念,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近期,多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部署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全力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供保价工作,切实抓好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大力支持重要骨干支柱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颠覆性风险的底线。 早在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地方财政支持,提高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能力,具体举措包括提高地方资金留用比例。 王振宇表示,地方刚性支出越来越多,财政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一季度疫情对财政收入冲击很大,“三保”等开支没出现问题,一方面在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加大了资金调度;另一方面在于调整支出结构,目前除了还债付息、公共卫生防疫、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是正增长,教育、科技、文化等很多都是负增长。 特别国债如何发力 疫情对财政短期冲击较大,部分地方已经在考虑调整年度预算目标。但是中央政策如何输血,也尚未最终确定。 目前市场机构对于提高2020年赤字率相对有共识,部分认为可以提高到3.5%左右,专项债规模可扩张至3万亿左右,但对于特别国债的规模,以及如何使用争议较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冯俏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财政当前面临的资金紧张,应该主要通过提高赤字率,来补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地方专项债主要用于有收益的项目投资。特别国债是有专门用途的,作用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对应中央级大项目,用于投资;二是用于疫后恢复,比如通过担保、财政贴息等金融化的方式,来放大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 市场也有不同的看法。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消除疫情影响,使用方式可以比较开放,可以用于投资、补贴消费,也可以用于缓解地方财力紧张。但是力度要足够大,因为“六稳”“六保”归根到底要稳预期,通过较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来提振市场信心。 近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特别国债的预算规模可以考虑达到5万亿,分次发行,央行扩表,零利率购买。实际执行下来,可以小于5万亿元,但基于当前市场悲观情绪蔓延,预算规模可以大一些。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熊柴、于嘉俊 疫情冲击下的一季度地方经济:危与机 导读 一季度各地经济表现虽与疫情蔓延程度存在一定联系,但与防疫措施、复工复产节奏、产业结构、经济韧性等关系密切。 天津、黑龙江、辽宁疫情位居全国中下游,但经济表现位居倒数,反映增长动能长期乏力。重灾区湖北一季度GDP同比-39.2%,GDP减量占全国的24%。天津、黑龙江、辽宁GDP同比分别为-9.5%、-8.3%、-7.7%,为除湖北外表现最差的三个省份。天津、东北经济近年增长持续乏力,在疫情冲击下雪上加霜,一季度东北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3%。 湖南疫情居全国第5,但GDP增速位居全国第3,主要是信息服务业带动。除西藏维持1.0%的正增长外,表现相对较好的是新疆、湖南、贵州、青海、宁夏、四川等6省,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不超过3%,其中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累计确诊数位居全国倒数前四,而湖南、四川分别为全国第5、12名。湖南一季度三产增加值同比仅-1%,主要是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暴增超30%。 南京舟山汕尾为全国少数正增长城市,为什么?作为一季度中国GDP50强城市中唯一正增长城市,南京做对了什么?除重工业和国企比重较大、受疫情冲击小外,南京于2月7日较早出台稳定中小微企业的“宁惠十条”,2月26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3月9日市委书记带头下馆子。舟山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主要在于石化、船舶等大幅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77%。汕尾一季度GDP同比1.9%,重工业增加值、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分别增长20%、57%、77%。 疫情冲击财政形势严峻,基层财政更为困难。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湖北下降48%、海南下降32%。根据贵州统计局,一季度全省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1.4%,88个县级单位有11个县降幅超过50%,9个县降幅在40%-50%之间,30个县降幅在20%-40%之间。 正文 1中西部表现相对较好,西藏维持正增长 一季度湖北GDP同比大幅萎缩近40%,仅西藏维持正增长,湖南累计确诊数居全国第5、但经济增速居第3,各地经济表现与疫情并非直接相关。中国在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方面走在全球前列,胜利来之不易,代价沉重。一季度中国GDP(不含港澳台)实际同比-6.8%,为1992年实施季度核算以来首次负增长。一季度31省GDP加权同比为-7.0%,若不含-39.2%的湖北则为-5.5%,一季度湖北GDP同比减量占全国的24%。 分省看,除湖北外,一季度天津、黑龙江、辽宁3省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分别为-9.5%、-8.3%、-7.7%;但截至3月底,天津、黑龙江、辽宁的疫情确诊数分别位居全国第20、14、23名,表明其经济下滑幅度与疫情蔓延程度并不直接相关。除西藏维持1.0%的正增长外,表现相对较好的是新疆、湖南、贵州、青海、宁夏、四川等6省,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0.2%、-1.9%、-1.9%、-2.1%、-2.8%和-3.0%,其中湖南、四川3月底疫情累计确诊数分别为全国第5、12名,表现出较强的经济韧性。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表现相对较好。一季度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GDP实际同比分别为-6.1%、-12.1%、-3.9%和-7.6%,较2019年全年分别下滑12.3、19.4、10.7和12.1个百分点;如剔除湖北数据,中部地区为-4.9%。 2城市:南京、舟山、汕尾等城逆势正增长 从城市看,一季度50强城市中仅南京维持正增长。大城市是中国经济的核心,2019年中国有17个城市GDP规模过万亿元,合计占中国的31.6%;范围扩大至50强,则GDP合计占中国的53.6%,2019年加权实际同比6.5%,高于全国的6.1%。截至5月5日,除唐山、长春2城暂未公开一季度经济指标外,48城一季度GDP加权实际同比-7.4%,剔除武汉、襄阳两个重灾区城市后为-6.1%。具体看,48城仅南京维持1.6%的正增长,长沙、南通、绍兴、成都4城GDP下降不超过3%、表现相对较好;武汉、襄阳为疫情重灾区,一季度实际同比分别为-40.5%、-40.9%;沈阳、泉州、合肥、哈尔滨、天津、盐城等城市表现较差,同比下降均超过9%,分别为-12.9%、-10.3%、-9.8%、-9.7%、-9.5%和-9.2%。除重工业和国企比重较大、受疫情冲击较小外,南京经济逆势正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防疫得力、推进复工复产较快,2月7日较早出台稳定中小微企业的“宁惠十条”,2月26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3月9日市委书记带头下馆子、传递消费信心。在系列措施下,一季度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 50强城市外,舟山、汕尾分别为浙江、广东唯一正增长城市。舟山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为浙江省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城市,主要在于石化、船舶等重工业大幅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出口增长27%。汕尾一季度GDP同比1.9%,为广东省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城市,主要依赖重工业、地产、基建稳增长;一季度汕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重工业、轻工业分别增长19.7%、-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9.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7.3%、基建投资增长77.3%。 3东部:天津转型艰难,江苏表现相对好于浙粤 天津新旧动能转换艰难,一季度GDP同比-9.5%居倒数。东部地区2019年GDP合计占中国的51.6%,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0.0%。一季度海南、天津GDP同比分别为-4.5%、-9.5%,分别位居东部第一、倒数第一。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在疫情冲击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1.4%、降幅居全国第四,并且在持续弱地产化背景下,一季度地产开发投资同比-20.3%,能够取得经济增速-4.5%殊为不易。天津新旧动能转换滞后、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倒数,2017-2019年分别为3.6%、3.6%、4.8%,2020年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17.7%,3月企业就业人员周均工时为35.0个小时、明显低于全国的44.8小时。 江苏二产更为稳定,一季度工业国企增加值暴增40%,经济表现相对好于浙江广东,但江苏经济增速能否再回到苏浙粤领头羊仍需观察。苏浙粤均为人口流动大省,3月底累计确诊数分别为全国第9、第4、第2。2月10日复工以来,苏浙粤推进复工复产节奏位居全国前列。一季度苏浙粤GDP同比分别为-5.0%、-5.6%、-6.7%,苏浙经济表现较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二产更为稳定。一季度苏浙粤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1.4%、-0.3%、-0.7%,二产同比为-8.8%、-11.0%、-14.1%,三产同比分别为-2.0%、-1.5%、-1.5%。从工业生产看,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8.4%,苏浙粤分别为-7.8%、-10.2%、-15.1%;其中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回升至-1.1%,苏浙粤分别为5.0%、1.3%、-4.7%。从与制造业相关的出口看,苏浙粤2019年出口合计占全国的54%,2020年一季度全国出口-11.4%,苏浙粤出口同比分别为-14.9%、-10.4%、-14.4%,其中3月浙江出口转正、苏粤仍为负增长,表明出口并非苏浙经济好于广东的原因。根据江苏统计,一季度江苏工业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40.2%,而去年同期仅增长0.8%。从更长的时期看,2004-2016年江苏GDP实际增速长期位居苏浙粤三省第一,使得江苏经济规模相当于广东的比例从2003年的78.5%升至2015年的96.3%;但2017-2019年江苏经济增速降至三省倒数第一,江苏经济规模与广东再度拉大,2019年江苏经济规模相当于广东的比例降至92.5%。在本次疫情后,江苏经济增速能否重回苏浙粤三省领头羊位置仍需观察。 4 中部:湖南表现良好,3月中部出口暴增 湖南一季度GDP同比-1.9%,其中信息服务业暴增超30%,较大对冲传统线下服务业下降影响。近年来中部地区是中国四大地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比如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GDP同比分别为6.2%、7.3%、6.8%、4.6%。一季度湖南、江西GDP同比-1.9%、-3.8%,分别位居全国第3、第10,作为毗邻重灾区湖北的省份,3月底累计确诊数分别位居全国第5、第7,取得上述成绩殊为不易。根据湖南统计局,一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3.3%、-3.0%、-1.0%。在第三产业中,传统线下服务业下降较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28.6%、16.4%和12.4%;但信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加快,分别为31.8%、7.3%、5.7%、10.0%,上述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湖南服务业的40%左右,一定程度对冲了传统线下服务业下降影响。从全国看,一季度信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2%、6.0%、-9.4%,湖南上述三个行业表现更优。 3月中部(不含湖北)出口暴增23%,江西湖南出口增长超30%。中部出口份额占全国不到10%,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出口额占比分别为79.9%、8.9%、8.9%、2.2%。3月东部、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东北出口同比分别为-4.1%、22.9%、-11.1%、-6.4%,较1-2月分别收窄11.1、40.2、6.8、15.3个百分点,中部出口大幅回升。从全国角度看,3月24省出口增速较1-2月回升,其中14省增速转正;其中3月江西、湖南出口同比分别为36.7%、31.8%,较1-2月分别上升43.7、53.5个百分点,此外3月河南、河北、山西出口增速也超10%。以江西为例,一季度江西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6.7%,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6.6%。不过,从全国角度看,3月出口数据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国内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外贸企业加快节前订单生产,抢时间抢履约;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3月中部(不含湖北)财政收入同比-13.7%,相对好于其他地区;基层财政压力很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降幅超50%。受疫情防控、经济下行、免税缓税政策等因素影响,1-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分地区看,3月东部(不含河北)、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不含新疆)、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同比分别为-21.2%、-13.7%、-21.4%、-21.0%,中部地区表现稍好。分省看,3月仅西藏、广西、山西3省财政收入同比正增长,湖北、海南、天津、重庆等17省下降超20%;其中,3月山西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8%,较1-2月回升超30个百分点,虽然税收收入同比下降23.9%,但非税收入增长62.2%。从财政自给率角度看,除河北、新疆暂未公布数据外,一季度财政自给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较去年全年下降的有北京、湖北、宁夏、黑龙江等13省,其中北京、湖北分别下降19.0、12.5个百分点;而上海、浙江、贵州等16省财政自给率上升。在严峻财政形势下,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更为突出。以已公布相关数据的安徽和贵州为例,安徽一季度全省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3.0%,16个地级单位中有14个同比负增长,其中9个市下降超10%,下降最多的铜陵同比-22.8%,较去年全年下滑38个百分点。从县级单位看,贵州一季度全省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1.4%,88个县级单位中有73个负增长,其中11个县降幅超过50%,最高为-76.6%;9个县降幅在40%-50%之间;30个县降幅在20%-40%之间;23个县降幅小于20%。 5西部:3月工业率先转正,地产投资大幅回升 西部地区受疫情影响较轻,一季度经济表现居前;重庆1-2月工业表现仅好于湖北,一季度GDP同比-6.5%位居西部倒数第一。一季度经济增速前10省份中有8省在西部,确诊病例数倒数后4的西藏、青海、宁夏、新疆GDP同比分别为1.0%、-2.1%、-2.8%、-0.2%。重庆一季度GDP同比-6.5%,排名全国第22,位居西部倒数第1,这与重庆的疫情确诊数位居西部之首有关;重庆1-2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24.0%,增速仅高于湖北的-46.2%,位居全国倒数第二。根据重庆统计局,1-2月八大支柱工业有6个同比下降超20%,其中汽车产业下降39.6%,摩托车产业下降38.5%,电子产业下降22.9%,装备产业下降28.1%。 3月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率先转正,贵州在轻工业带动下增速高达约13%。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8.4%,其中1-2月累计同比-13.5%,3月当月同比大幅回升至-1.1%。分地区看,1-2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16.9%、-16.7%、-7.6%和-11.5%,增速前8均为西部省份。3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0.7%、-0.8%、4.3%和-7.1%,西部地区率先转正。3月全国有18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转正,西部12省中有8省转正;其中,贵州、宁夏、青海、重庆等9省增速超过6%,贵州更是高达12.9%。根据贵州统计局,3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6%,重工业增长1.5%,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5%,中小微企业增长0.8%;3月全省重点监测的19个行业中,化工、建材、汽车、电子、电力等9个行业仍为负增长,食品、烟酒分别增长19.8%、32.2%。 3月西部投资受地产拉动明显回升。分地区看,1-3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固定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12.3%、-27.8%、-10.8%、-14.2%,较1-2月分别收窄7.9、4.9、14.2、4.7个百分点,3月西部回升幅度较大。从资金来源看,债券融资、国内贷款增速同比大幅提升。截至4月15日,全国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26%。以安徽为例,一季度资金来源合计同比-9.5%,其中债券融资、国内贷款两项则分别增长1272.4%、17.2%,其他来源则均明显负增长。在地产投资方面,1-3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6.1%、-18.7%、-0.8%、-14.0%,较1-2月降幅分别收窄6.4、7.2、17.8、2.1个百分点;1-3月全国有8省地产投资同比保持正增长,除吉林外其他7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青海、西藏同比增长超40%。在基建投资方面,一季度除7省暂未公布数据外,24省中仅黑龙江、吉林、宁夏、江苏、山东、青海6省保持正增长。与1-2月相比,除15省暂未公布可比数据外,有重庆、宁夏、黑龙江、贵州等16省降幅回升,其中重庆、宁夏回升超30个百分点。宁夏一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6.3%,较去年全年回升17.5个百分点,较1-2月回升32.4个百分点。 6东北:工业利润下降超60%,社会零售下降超20% 东北经济受疫情冲击下降幅度明显,一季度二产增加值下滑高于全国平均,辽宁黑龙江三产增加值下滑高于全国。近年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长持续低迷,2019年吉林、黑龙江、辽宁GDP增速延续下滑趋势,分别为3%、4.2%、5.5%,在全国31个内地省份中分别位列第31、30、27位。一季度吉林、辽宁、黑龙江GDP同比分别为-6.6%、-7.7%、-8.3%,分别位居第23、28、29名。分三次产业看,一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2.9%、-1.6%,二产同比分别为-10.7%、-13.2%、-9.9%,三产同比分别为-6.3%、-3.1%、-7.9%;东北三省二产增加值下降幅度高于全国的-9.6%,辽宁、黑龙江三产增加值下降高于全国的-5.2%、为全国除湖北外的倒数第3、第1。由于4月初黑龙江疫情再次爆发,当月新增本土病例占全国的逾六成,预计黑龙江二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幅度将受到限制。 东北地区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下降11%,社会零售总额下降(算术平均)约29%。从工业企业利润看,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3.3%,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26.6%、-8.3%、-21.8%。2020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36.7%,其中东部、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不含西藏)、东北地区分别为-39.0%、-24.6%、-24.6%和-63.1%,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71.5%、-60.2%、-36.8%。从居民收支看,一季度东部、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东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为2.0%、2.2%、0.5%、1.0%,东部、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东北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分别为-8.5%、-6.6%、-9.1%、-10.8%,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增速并非最低、但消费支出增速最低。不过,一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6.3%、69%,这可能是统计问题。从社会零售看,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19.0%,有14省下滑超20%,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24.8%、-27.3%和-33.4%,位居全国第23、27、29名。
(原标题:险资首季新增股票投资近500亿元 大手笔买入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龙头股-证券日报网) 《证券日报》独家获悉的一组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险资股票投资余额达1.5万亿元,占险资运用余额的比例为7.95%,较年初新增497.6亿元。从险资对具体板块和个股的调仓布局来看,保险公司除对金融地产股持续重仓之外,还重点加仓了疫情期间高增长确定性的白酒、家电、生物医药等行业的龙头股。比如,险资新进贵州茅台374.1万股,一季末持仓市值高达41亿元,位列险资新进个股持股市值第一位。“险资还是青睐‘红利低波股’(高分红、股价低波动的股票),这个大方向不会变。不过A股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走势风格,如果险资能够均衡地兼顾各类投资风格,就会取得稳定的收益。”就险资今年以来的投资策略,一位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一季度险资密集买入白酒家电等行业龙头股从险资重仓股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险资持有A股市值为1.23万亿元,合计持有A股363只。其中,险资一季度新进或增持个股数量达186只。整体来看,险资对金融、地产相关行业的A股持有数量达43只,合计持股市值1.06万亿元,占持仓比例高达86%。但引人注意的是,险资一季度对金融、地产股的增持或新进个股数量并不多。《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后发现,险资一季度新进或增持的186只个股中,仅12只为金融、地产股。今年一季度,险资虽然未对金融、地产股大幅加仓,却大幅加仓了白酒、家电、生物医药、科技等行业的龙头股。比如,今年一季度,险资新进贵州茅台374.1万股,一季末持仓市值高达41亿元,位列险资新进个股持股市值第一位。除贵州茅台外,险资一季度新进或增持金额靠前的个股还包括五粮液、格力电器、乐普医药、中国铝业等细分行业龙头股。尤其值得关注是,险资加大了对科技股的布局力度,在一季度,中国人寿新进帝尔激光12.21万股,成为第四大流通股东;新华人寿新进拉卡拉47.19万股,为第五大流通股东;太平人寿新入设研院60万股。险资称5月仍为“良好的加仓期”对投资者而言,虽然一季度险资持仓数据极具参考意义,但险资在5月份乃至二季度的投资策略才是投资者更关心的话题。平安资管认为,“疫情风险显著释放,市场风险偏好提升需要时间,全球风险资产市场仍将经历震荡寻底的过程。对于A股和港股,经历前期风险释放后,预期5月是良好的加仓期,建议克服市场震荡回调中的恐慌情绪,积极把握股市中期布局时机。”平安资管提到,全球经济刺激政策超过预期,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疫情对市场的负面冲击;中国货币政策宽松已带来社融等先导指标的改善,后续财政政策将继续发力,支撑实体经济的修复。因此,中国A股市场中期乐观的逻辑仍然存在。首先,经济和企业盈利持续增长,预期下半年经济将逐渐恢复正常增长,明年经济将强劲增长;其次,利率接近历史新低,股票相对债券的吸引力达到历史高位;最后,国内居民和境外机构对A股的配置将持续增加。当然,经济的反弹不会一蹴而就,预期市场将经历逐渐修复并反复的过程。近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长、泰康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泰康资产总经理兼CEO段国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判断,大概率全球不会陷入长时间的经济大萧条,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对A股市场并不悲观,但对债券市场并不乐观。《证券日报》记者还从保险资管协会获悉,在4月底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联合战略发展专委会、行业发展研究专委会召开的2020年一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会上,与会人士普遍认为,A股波动会加大,但估值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国寿养老党委书记、总裁崔勇认为,疫情依然是影响权益投资的关键变量,面临较大不确定性。A股整体估值水平处于比较合理的区间,存在一定的安全边际。但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逐步影响整体估值体系,权益市场波动性将进一步加大。国寿资产党委书记、总裁王军辉也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加大,未来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当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处在历史均值水平,港股估值更是处在历史底部区域。如果从长期视角来看,权益资产的配置价值有所提升。太平洋资产总经理陈林也表示,权益市场短期会持续反复。从中长期股市、债市比较来看,包括股权的风险溢价和股息率等指标,股票市场长期估值下行的空间可能不是特别大,但市场的高波动性仍将持续。
(原标题:一季度险企预计利润总额1002.13亿元 高股息资产有望成权益投资稳定剂-证券日报网) 4月28日,《证券日报》记者独家获悉一组保险行业数据: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预计利润总额1002.13亿元,同比下降14.44%。其中,人身险公司利润达685.58亿元,同比下降17.71%;产险公司利润达194.29亿元,同比增长1.42%。总的来看,新冠疫情是保险公司今年利润下滑的主因。具体来看,投资端,今年以来受信用风险上扬、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市场利率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普降,拖累险企利润增速;在保费端,险企高价值业务销售遇阻,新业务价值出现下滑。近期国内疫情得以控制,保险公司复工后,保费(文中“保费”均指“原保险保费”)反弹明显。泰康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泰康资产总经理兼CEO段国圣近期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或全球大概率不会陷入长期萧条。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估值与利率相关,正常时候或利率不下降的时候,保险公司肯定是值钱的,保险公司的边际利润和经营利润是稳定的。一季度保费同比微增2.29%日前,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6695.36亿元,同比增长2.29%。具体来看,一季度,产险业务保费2961.72亿元,同比增长0.30%;寿险业务保费10797.93亿元,同比下降0.60%;健康险业务保费2640.76亿元,同比增长21.60%;意外险业务保费294.95亿元,同比下降11.80%。人身险公司未计入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2760.56亿元,同比下降39.28%。尽管保费微增,但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承保的保额却出现飙升,这说明,在疫情期间,保险行业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凸显。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承保金额2236.57万亿元,同比增长42.67%;新增保单件数109.45亿件,同比增长72.14%。产险公司承保金额1791.41万亿元,同比增长45.85%,签单件数106.45亿件,同比增长72.98%。人身险公司承保金额445.16万亿元,同比增长31.16%,新增保单3亿件,同比增长46.71%。一季度行业利润破千亿元今年一季度,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1002.13亿元,同比减少169.19亿元,下降14.44%。各类公司中,除产险公司与险资资管公司利润微增之外,其他保险主体的利润均出现下滑。具体来看,一季度,再保险公司利润2.95亿元,同比减少9.88亿元,下降77.01%,降幅最大;人身险公司利润685.58亿元,同比减少147.52亿元,下降17.71%;产险公司利润194.29亿元,同比增加2.72亿元,增长1.42%;资产管理公司利润33.22亿元,同比增加5.78亿元,增长21.05%。受疫情影响,市场龙头险企近几天披露的一季报也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经营困境。例如,中国人寿一季度实现总投资收益455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5.13%,较去年同期下降158个基点;净投资收益381亿元,净投资收益率为4.29%,同比下降2个基点。中国平安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一季度末,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3.3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3%,但总投资收益259.3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0.1%;总投资收益率和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4%和3.6%,分别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此外,利率下行也对精算假设带来影响,继而影响当期利润表现。中国人寿表示,该公司于3月31日变更折现率、死亡率和发病率、费用假设、退保率、保单红利假设等精算假设,合计增加寿险责任准备金47.13亿元、增加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6.18亿元,对应减少一季度税前利润53.31亿元。不过,保险公司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加速跑通线上经营新模式,在队伍发展、客户经营、产品运作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为疫情后业务发展积蓄新动能。寿险行业小复苏值得期待二季度尽管依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总体来看,险企已经推出各类应对策略,行业在加快复苏。今年二季度保险公司更加积极地激励队伍,调整产品策略,明显增加了费用投入。天风证券分析师罗钻辉表示,平安调整了代理人佣金分层标准,即提升最低段保额标准,降低中高段保额标准,将推动代理人提高销售的保额。太保推出了短期激励政策,给代理人增加佣金5%-10%。国寿出台了短期激励政策,基于保障型业务达成给予额外奖励。新华从业务达成、合格人力达成等维度进行奖励,并注重绩优体系建设。罗钻辉认为,寿险行业小复苏值得期待:一是低息环境下,年金险相较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上升;二是保险产品相较P2P、私募基金、信托产品、其他资管产品的安全性优势体现;三是整体就业压力下,代理人增员的空间变大。华泰证券研报认为,当前时点,保险板块处于负债端逐步复苏,投资端下行压力有限的拐点。一季度业务低点已过,预判随着复产复工的稳步推进,二季度在监管层引导下,保险业将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通道。从投资端来看,利率在低位水平震荡,继续下行空间有限,各大险企持续加码高股息资产,有望成权益投资稳定剂。
(原标题:上市券商一季度新进重仓64只个股 3家投资收益同比大增-证券日报网) 4月份即将收官,券商一季报正在密集披露,2020年一季度证券行业经受住了国内外疫情的冲击考验,总体运行平稳。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券商第一大收入来源的证券自营业务,在今年一季度“败下阵”来,从证券业协会最新发布的券商一季度经营数据来看,经纪、投行业务“挑大梁”,自营拖后腿,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同比减少43%。某券商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对券商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拖累证券公司权益类投资的业绩。一季度股市、债市表现为债牛股弱,投资业务的波动性加大,导致投资业务下滑幅度较大。从一季报的数据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不少中小券商在自营方面降幅较大,但头部券商彰显‘韧性’,收益暴增的并不在少数。”截至《证券日报》记者发稿,已披露2020年一季报的上市公司中,116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了券商的身影,持仓数量合计13亿股,持仓市值约222.23亿元。一季度券商新进64只、增持15只、减持27只。其中,有9只新进个股的券商持仓市值超1亿元。分别为:科伦药业、正邦科技、精研科技、雅克科技、大华股份、网宿科技、晶方科技、创业慧康、平煤股份。截至《证券日报》记者发稿,已有14家上市券商披露了2020年一季报,但目前仅有中信建投、中国银河、长城证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双增长。而这三家一季度表现亮眼的券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投资收益“成绩单”非常漂亮。其中,长城证券一季度实现投资收益4.38亿元,同比暴增6212.15%。对此,长城证券给出的变动原因为,主要系金融资产实现收益增加。中国银河一季度实现投资收益14.44亿元,同比大增1245.45%。中国银河给出的变动原因直接为自营投资收益增加。同时,中信建投一季度的投资收益业绩也很优异,高达16.33亿元,同比增长140.65%,主要是本期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增加所致。从目前的券商重仓股数据来看,中国银河在今年一季度新进持有了5只个股,广信材料、长城军工、科斯伍德、晶方科技、中环环保,分别新进持有90万股、95万股、153万股、230万股、268.5万股。从中信建投的重仓路线来看,今年一季度新进持有7只个股,国联股份、精研科技、探路者、三泰控股、强力新材、正邦科技、科伦药业,分别新进持有43.93万股、160万股、500万股、644.15万股、649.33万股、1004万股、1262.88万股。
5月6日,近期屡遭做空的在线教育公司跟谁学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跟谁学净收入为12.98亿元,同比增长382%,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1.91亿元,同比增长406%。 跟谁学还宣布,基于对公司发展长期看好,董事会批准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股份回购计划,根据该计划,公司可回购不超过1.5亿美元(约合10.65亿元人民币)的股份,有效期至2022年5月6日。 值得注意的是,跟谁学一季报显示,疫情之下其正价课付费人次达到77.4万,同比增长307%。对此,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向东表示:“在公司第一季度的总付费人次中,绝大多数是纯新招的付费人次。” 跟谁学一季报还显示,一季度,其销售费用为7.572亿元,去年同期为9950万元,增幅明显。对此,跟谁学表示,增长主要是由于扩大用户群的营销费用增加所致,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跟谁学发布的免费课程也导致了营销费用增加。 2020年1月,跟谁学曾宣布向武汉地区的中小学生捐赠2万份总价值2000万元的线上课程。同时,跟谁学旗下的高途也向全国中小学生提供了免费直播课。 对此,在2020年一季报中,跟谁学首席财务官沈楠表示,受疫情影响,跟谁学不可避免地缩减了正常的招生时间,减少了收入及现金流入,同时发生了额外的人工成本、技术支持及流量推广成本。但她指出,这一部分对运营利润的负面影响,被政府提供的增值税减免补贴所弥补。 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跟谁学其他收益从去年同期的53万元增至6193万元,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减免了疫情期间的增值税,同时一季度收到了政府补助824万元。 在发布一季报不久前,跟谁学刚遭遇知名做空机构香橼(CitronResearch)两次做空,其中4月30日晚间,在香橼发布的针对跟谁学的举报信和第二份做空报告里,香橼指控跟谁学伪造了其在2019年的40%的注册用户,而在半个月前,香橼首次指控跟谁学虚构70%营收。 此外,香橼5月5日曾在社交媒体平台表示,它正迫不及待地等待跟谁学将发布的财报,并表示会用更多关于跟谁学造假的线索来进一步揭示真相。 针对香橼4月30日发布的第二份做空报告,跟谁学则在5月1日回应称,报告充满了不实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