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防疫警报全面拉响! 截至6月15日24时,北京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已在5天内破百,而这些病例几乎都有新发地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批发市场活动史。当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案板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后,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三文鱼及其背后的冷链物流。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连肺都没有”的三文鱼基本不可能是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故而疫情的卷土重来,很有可能是病毒通过冷链从海外传播进来的结果,很多传染病资深专家都给出了这一猜测。正因如此,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此成为了疫情之外,各方人士无比关注的焦点。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漏洞?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一 啥是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 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 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 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 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 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 其一,过程更加复杂。 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其二,成本更高。 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 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 二 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 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 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 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 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 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 第二,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 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 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第三,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 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 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三 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 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 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 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 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 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 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北京新发地市场上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或许也能由此得到解释。 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 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 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 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 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 结语 疫情的反复无常,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 好消息是,在发现新增病例的第一时间,北京就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并且在信息通报上做到及时透明,各项防控措施也都执行得到位且彻底。更何况几个月下来,我们在防控新冠疫情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再次战胜新冠病毒。 不过,冷链漏洞导致病毒输入的可能性,仍然值得行业去反思。 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吃一堑长一智,衷心希望,类似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冷链物流成为了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 一 啥是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 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 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 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 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 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 其一,过程更加复杂。 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其二,成本更高。 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 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 二 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 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 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首先是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 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 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 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 其次是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 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 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最后是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 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 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三 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 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而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 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 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 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 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 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甚至可能造成疾病的传播。 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 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 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 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 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 结语 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 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北京防疫警报全面拉响!截至6月15日24时,北京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已在5天内破百,而这些病例几乎都有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活动史。当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案板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后,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三文鱼及其背后的冷链物流。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连肺都没有”的三文鱼基本不可能是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故而疫情的卷土重来,很有可能是病毒通过冷链从海外传播进来的结果,很多传染病资深专家都给出了这一猜测。正因如此,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此成为了疫情之外,各方人士无比关注的焦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漏洞?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一啥是冷链物流?“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其一,过程更加复杂。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其二,成本更高。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二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第一,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第二,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第三,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三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北京新发地市场上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或许也能由此得到解释。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四结语疫情的反复无常,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好消息是,在发现新增病例的第一时间,北京就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并且在信息通报上做到及时透明,各项防控措施也都执行得到位且彻底。更何况几个月下来,我们在防控新冠疫情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再次战胜新冠病毒。不过,冷链漏洞导致病毒输入的可能性,仍然值得行业去反思。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吃一堑长一智,衷心希望,类似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北京疫情反弹暴露冷链三大痛点
25日,美团点评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根据财报,美团一季度收入为167.5亿元,同比下降12.6%。 从收入表现看,美团Q1业绩承压明显,但由于超出预期,资本市场还是给出了看好的信号。截止26日收盘,美团港股股价大涨10.41%。 短期内美团主营业务依然面临挑战,但财报中透露的复苏趋势也比较明朗。不难理解,即便美团Q1业绩有所下滑,可资本市场看好的,其实是一个手握诸多新增长机遇的长期美团。 生鲜电商受宠 疫情之下,生鲜电商迎来了一波用户涌入和资本加码的小高潮。 一方面,主流生鲜电商平台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用户活跃数的大幅增长。艾媒的《2020年中国后“疫”时代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多个主流生鲜电商平台在疫情初现后的两周内,日新增用户均在1万以上,而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部分平台的日新增用户甚至达到了5万以上。 另一方面,生鲜电商巨头持续在食品安全、供应链、末端配送等方面大力加码。纵观主流生鲜电商平台在疫情期间的系列动作,可以发现在疫情带来的运输挑战下,为了满足突然增加的需求,巨头们普遍将目光聚焦到了生鲜供应链,多采取了就近调集货源、定制运输线路的举措。 这种变化短期内把生鲜电商行业向前推了一把,但意义不仅限于此,无论是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还是用户对生鲜电商认识的改变,都会让生鲜电商行业完成一次全民性的行业教育。 美团同样受益于此。Q1美团闪购以及美团买菜在保障城市生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很显然,美团也吃到了生鲜电商需求增加的红利。当然,这种增长还得益于美团巨大的用户基数和高效的配送设施。 生鲜电商行业将开始加速,但美团在此赛道的耕耘却早已开始。 首先,用户对生鲜电商的高频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对于美团这样的大型平台而言,是一个长期利好,因为用户需求会在平台实现转化。 其次,美团在配送端、供应端的外卖经验,可以有力支撑美团生鲜电商业务的快速扩张,即在保证服务范围扩增的同时,美团还能保持较好的服务质量,以及较高的配送效率。 最后,美团对生鲜电商业务的长期投入很坚定。从美团买菜到小象生鲜再到菜大全,美团加码生鲜业务多年,在B端和C端都有深度布局,在这种长期投入下,美团的生鲜电商业务只会越来越结实。 习惯改变带来新增量 生鲜电商需求增加,说明用户的消费习惯在改变,开始从线下转到线上。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到底为线上(网购)市场带来了多大的增量,有权威报告给出了答案。 今年3月中消协和人民网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消协年主题调查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线上消费替代线下消费趋势明显,近60%的受访者线上消费超过线下消费,超70%的消费者线上消费比例同比有提升。 可见疫情对消费习惯的改变程度比想象的要大,一方面是由于疫情下的大部分需求,只有在线上渠道才能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线上购物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并不差。 从生鲜到大家电,消费者都开始倾向于线上消费,意味着无论是高频刚需,还是低频刚需,消费者都开始对线上渠道产生依赖,而这种改变将长期影响他们的消费路径,使他们首选线上渠道。 这样的改变在Q1也为美团带来了更多的消费者。根据财报,疫情期间有更多的消费者习惯用外卖服务消费正餐。这个信息可进一步解读为两点:第一,更多使用过非餐服务的美团用户开始使用餐饮外卖服务;第二,更多新用户选择用美团点餐饮外卖。 不得不说,疫情影响下,美团用户的线上消费欲望更强烈了。从美团吃喝玩乐全服务覆盖的角度看,消费者习惯的线上化,将为其带来两个方面的利好。 其一,习惯使用美团餐饮外卖服务的用户,会就近选择美团上的非餐外送服务,比如药品、生鲜、医美等等;其二,更多的新用户,会被美团的餐饮和非餐服务吸引。 再从消费者角度看,线上化消费习惯主导下,消费者之前的线下消费会转移到线上,这意味着美团用户会更多考虑在美团进行集中消费,特别是高粘性和高忠诚度的用户。 长期看,消费习惯的线上化,会进一步提高美团全业务的外卖渗透率,并继续强化用户的外卖服务使用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单个用户在美团的交易频率和交易额。 商家将服务搬到线上 全民消费的线上化,也间接教育了商家对外卖的认知。美团Q1财报显示,许多以往不提供外卖或提供有限外卖服务的高级餐厅、高评价餐厅、连锁餐厅、黑珍珠餐厅以及五星级酒店开始上线外卖业务,作为疫情下的主要业务。此外,中小型独立餐厅也加强了对外卖服务的重视。 高端商家为何纷纷拥抱外卖业务,生存是核心原因。疫情之下,商家的线下渠道收入为0,显然线上渠道成为了唯一的选择,毕竟餐饮商家在疫情期间也要承担很多的额外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商家不仅主动上线外卖,而且还对外卖业务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非常活跃。美团Q1财报显示,截止1季度末的年度活跃商家数量达到了610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万。 市场和消费者倒逼了商家的线上化,一方面给美团带来了很多高质量的商家,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餐饮选择,另一方面基于高端商家的入驻以及高活跃性,也有效提高了美团的客单价。根据财报,一季度餐饮外卖服务每笔订单平均价值同比增长了14.4%。 长期来看,不论是餐饮业务,还是非餐业务,线上化的不可逆趋势会为美团带来更多高端商家,以及专注于外卖业务的商家。而商家活跃度的提高也意味着商家会在线上渠道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营销服务或升级服务,对美团在线营销业务也是利好。 商家多样性的增加以及在外卖服务上的专注,则会利于美团整个超级平台生态的优化,特别是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伴随着更多用户选择在美团上消费,更多活跃商家与用户的供需匹配,也会成为美团增长的有效推力。 看未来的逻辑 此次疫情,让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产生了深度改革,线上化成为消费者和商家的共识。正因如此,消费的主场场景转移到线上,包括美团在内的可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都是这波红利的受益者。 在美团的Q1财报中,我们虽然看见了疫情制造的短期挑战,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颇有韧性的美团,以及美团所面对的众多机遇。 生鲜电商受宠、消费线上化、商家线上化,不仅仅为美团超预期的Q1表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美团创造了一个良性环境,为其长期增长提供了可观的马力。 对美团而言,这些宏观环境创造的新变化,影响的刚好是美团生态里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用户和商家。用户对线上消费的偏好,以及商家对线上渠道的重视,会让美团这个“超级消费基础设施”的体量更大、交易更频繁。 复苏正在有序进行,被线上化红利所包围的美团,后面的表现可以期待。 刘旷L
疫情期间,生鲜电商获得了一波实打实的流量红利。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生鲜电商行业2020年一季度活跃用户相较同期增加65.7%,日均活跃人数、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等维度数据都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2020年一季度生鲜电商行业日均活跃人数为658.1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04.8%。 疫情促使很多消费者改变了购物场景,生鲜电商得以扩张。但随着复工复产生活回到正轨,数据回落必不可免。 如何将增量用户转化为存量,成了当下生鲜电商们焦虑的痛点。 5月29日,盒马鲜生联手奈雪的茶推出端午节新品:可可、白巧两款“宝藏粽”。这并非盒马首次跨界炮制网红IP,今年3月份盒马曾联合喜茶推出网红青团,受到不少“后浪”青睐,网红IP成为盒马独特的文化品牌。 生鲜电商面临挑战 疫情期间,生鲜电商的订单量迎来暴增。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3月份中国生鲜电商平台月活排名中多点月活达1026.4万人,排名第一。盒马鲜生和每日优鲜排名二、三位,月活分别为892.7万人和735.7万人。 “疫情期间,生鲜电商遇到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与我国产业环境、城镇化发展方向相吻合,生鲜电商产业模式的基础、需求明确,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艾媒咨询集团创始人兼CEO张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生鲜电商爆发式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只是疫情加速了爆发的过程。 张毅认为,疫情过后,生鲜电商必然会出现用户活跃度下滑的情况,“不是因为所谓‘伪需求’,而是因为疫情期间市场增长过快,市场会逐渐回归合理。即使产生一定的回流,长期来看生鲜电商整体需求和方向不会改变,未来竞争淘汰将加速。”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1620.0亿元。预计2020年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638.4亿元。随着电商渗透率加强、用户习惯养成,及新冠疫情时期出现的需求激增,中国生鲜电商平台将成为新兴成长市场。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对人们出行造成很大限制,因此对于生鲜电商的需求短时间提升,但这种需求提升是受到特殊原因的刺激,而且生鲜电商的价格和及时性等方面与商超或传统市场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因此疫情趋缓、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消费需求变化影响,生鲜电商的增长可能下滑、并回归此前的常值。 盒马跨界花式造IP 在如何留客的命题上,盒马像迪士尼一样,在造IP方面下足了功夫。 端午节将近,粽子陆续在各大生鲜平台上线了。盒马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除了传统的白水粽、猪肉、蛋黄、豆沙粽外,今年盒马根据不同年龄层喜好,研发出高汤五花肉、猪脚、熔岩巧克力、非洲野辣等不同口味的粽子。与奈雪合作的“宝藏粽”是一次跨界创新,将奶茶口味融入到粽子中。 据了解,“宝藏粽”研发打破传统的粽子包裹形式,采用先“卷”后“包”的形式,让人一眼就能看见粽子里的层层叠叠的馅料,不仅还原了奈雪热卖款Miss可可宝藏茶的风味,还增加了蛋皮、紫米、麻薯、巧克力、珍珠多种食材的混合配比,口感更有层次。 盒马工坊项目负责人表示,与奈雪此次跨界合作,可以将双方优势展示在商品上,创意融入美食,一方面延绵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打造更符合当下消费趋势的时令单品,吸引不同圈层。 盒马造IP的能力获得不少品牌的青睐。喜茶通过与盒马“食”验室的合作,推出的联名款青团,未上线就吸引不少年轻消费者的抢购,每天预售1小时内就售罄。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的跨界都是为了实现品牌资源最大化、粉丝的资源最大化、营销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电商跨界有的做得不错,有的效果一般,从盒马几次战略、构思、创意来看,都不是仓促而行的,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 从产业端结合消费端来看,盒马牵手奈雪是一次有针对性的精准跨界行为,因为盒马在中老年人人群中,已经有非常高的认可度,接下来该考虑如何抓住年轻群体的心。此前盒马与喜茶合作,完美收割了喜茶的粉丝,此次联手的奈雪属于喜茶的竞品方,盒马能够策略性的拓宽年轻用户群体,通过与新生代黏性不断加强,拓展其粉丝队伍,对于盒马未来在多城市布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报记者 桂小笋 “到家业务是家乐福今年最重要的增长渠道,除了美团和饿了么以外,目前正在全力打造苏宁易购、苏宁小店、家乐福小程序等流量入口,家乐福将全面承接苏宁易购线上的所有流量,2020年家乐福到家业务的保底目标100亿元,苏宁易购和苏宁小店的家乐福一小时达、同城半日达以及家乐福小程序上线10天超过美团上线109天的量,这三个苏宁家乐福自有的流量端口,会成为2020年家乐福到家业务最大的增长点。”近日,苏宁家乐福副总裁龚文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龚文瑞介绍,今年一季度的到家业务数据显示,73%的用户订单包含生鲜产品。“接下来会继续强化生鲜品的线上业务,规划诸如全国冷链的建设、定制化包装、产地直发等一系列项目。” 加大生鲜领域采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零售企业生鲜商品销售量大大提升的同时,采购、供应链、订单解决能力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来自家乐福的资料显示,公司加大生鲜发展布局,锁定国内众多优质生鲜供应商,2020年采购目标较去年增长6倍。4月21日,易果、海天下、百吉、展卉、洪九、湘佳、恒都、中润、禾煜等9家国内知名企业成为首批家乐福“生鲜亿元俱乐部”成员,涵盖肉、水果、蔬菜、水产、干货等产品分类。 此外,生鲜直采、自有品牌等业务拓展,也是家乐福发力生鲜业务的重要方法,龚文瑞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自有品牌将会是今年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目前正在紧密拓展的是“餐饮+美食”。生鲜自有品牌也在规划中,家乐福和9家国内知名生鲜供应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目标,将是开发自有品牌的重点合作对象,在品质、供应链、价格上有非常大的优势保证。 对于加大采购量和发力生鲜品类之后,如何在供应链端发力,龚文瑞则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供应链融合层面,家乐福中国现有的210家大型综合超市、24家便利店和在一、二级城市的门店网络布局都逐步与苏宁供应链整合,相互协同将供应链的优势再度延续。家乐福与苏宁联合直采赣南脐橙、包机直采智利车厘子,并在家乐福、苏宁超市、苏宁小店、苏鲜生等线上线下渠道同步售卖”。 在海外供应链融合方面,肩负着拓展苏宁全品类、全场景能力重任的家乐福,更成为一位“国际买手”。家乐福的国际供应链,让苏宁在全品类零售的发展方面将更为游刃有余。去年11月下旬,在苏宁的推动下,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到访家乐福,双方就引进更多意大利商品进行洽谈,依托苏宁和苏宁国际,家乐福将继续加码国际供应链布局。 经营策略会做优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众多零售企业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困难,不过,龚文瑞认为,从长远来看,疫情过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比如可能更注重卫生管理、更关注食品营养与健康、更提倡居家生活方式等。“对于家乐福来说,我们的经营原则始终是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今年我们在经营策略上会做一些优化。” 龚文瑞介绍,具体来看,“在商品规划方面,会增加更多健康类、有机类产品。在用户体验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到店购物人群会对门店购物环境的健康舒适度进行升级;另一方面对产品进行升级,生鲜品类的比重会加大,消费者到店可以购买、可以堂食、可以打包带走;此外,针对居家用户或特殊时段(如恶劣天气等),我们会在IT技术、配送履约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发展到家业务,提升配送范围和时效、增加到家产品的多元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