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资委、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共十五条,涵盖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便利个人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便利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使用五方面内容。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11年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稳步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已经由过去的境外员工薪酬福利发放等简单业务,扩展到境外人民币放款、借入境外人民币等,跨境结算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始终服从国家改革开放大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民币的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货币功能全面增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通知》主要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在符合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下,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水平再上新台阶,有助于推进高水平贸易和投融资双向开放,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在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便利化水平方面,《通知》亮点颇多。例如,《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境内银行可在“展业三原则”的基础上,凭优质企业提交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收/付款说明》或收付款指令,直接为优质企业办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以及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在境内的依法合规使用。而此前,上述措施仅在自贸区内试点。 在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方面,《通知》放宽了对部分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使用限制。境内机构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跨境融资及境外上市募集资金调回)在符合下列规定的情形下,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企业经营范围之外或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支出;除另有明确规定外,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证券投资;除经营范围中有明确许可的情形外,不得用于向非关联企业发放贷款;不得用于建设、购买非自用房地产(房地产企业除外)。 兴业研究分析师张梦认为,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使用范围放开了购买理财产品、向关联企业发放贷款的限制,与资本项下外汇收入的结汇使用范围保持一致。 《通知》还强调,之前相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张梦认为,这相当于清理了本外币差异化管理法规,实现业务操作层面上的一体化。 自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在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贸易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企业角度看,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战略选择。例如,汇率错配导致的汇兑损益是企业海外业务面临的一大风险,通过使用跨境人民币业务可以降低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明显增加,这意味着使用美元作为经贸往来的主要货币将承受更高的汇率风险。出于避险的考虑,不少市场主体已经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逐步提升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受疫情影响,2020年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同比增长12%,表明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便利性受到市场认可,内在动力强劲。 目前,人民币已经是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收付占中国本外币跨境收付的比例超过1/3。人民币已经加入SDR货币篮子,并成为全球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以及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人民币金融资产获得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关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数据,2020年三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总额由二季度的2330.9亿美元升至2445.2亿美元,实现连续七个季度的增长,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升至2.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 周茂华表示,《通知》通过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放宽对部分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使用限制、支持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类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化试点、优化跨国企业集团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安排等改革举措,便利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促进国内国际投融资循环,预计中短期“一带一路”沿线双边投融资潜力将加快释放。
随着股市回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股票投资。在寻求投资建议时,被推荐最多的策略大概就是“长期持股”。 挑一些股票,打开K线图,往前追溯十年,涨幅十倍的并不少见。每当这些案例被抛出,投资者往往心潮澎湃,激动于长期持股的神奇和收益翻倍的容易。但实际上,真正做到长期持股的非常少见,炒股致富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么好的投资策略,为何不易做到呢? 价值创造的源泉 首先要从价值创造的源泉说起。 股票投资有两大流派:技术投资和价值投资。前者研究K线走势揭示的规律,从图形波动中获利;后者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从企业盈利中获利。 在技术投资者看来,时间本身并不重要,只是图形展开的必要条件,所以他们不排斥也不推崇长期持有,一切以图形走势为准。技术投资者也强调耐心,但只是耐心等待K线给出的买卖信号,与时间长短无关。 在价值投资者看来,企业价值创造是渐进的、更多是线性增长的,只有长期持股,才能充分享受价值增长。所以,价值投资者强调的耐心,主要是长期持有的耐心,是对时间和复利效应的信仰。 1977年,巴菲特在财富杂志发表文章《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文中他提到了股票投资的价值来源, “让我们思考一下企业的本质:它们并不是交易所中的那些抽象的代码,而是具有生产性的企业。我们假设企业的股东是以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获得了企业所有权。因此,他们自己的回报率也应该是在12%左右。又因回报是持续性的,所以我们有理由将其看作股票息票。” 经过测算,巴菲特发现财富500强企业1955年以来(截至1977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2%左右波动,假定以1倍PB买入,意味着价值投资者买入股票后的年均收益在12%(不考虑估值波动,把买卖股票等同于投资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巴菲特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买入股票就相当于获得了拥有固定收益的“有价证券”,长期持有的年化收益在12%左右,跟购买债券没有什么区别。 既然把股票投资等同于固定收益投资,时间就成为价值创造的来源,长期持有也就成为最重要、最有效的投资策略。 就A股市场看,2005-2019年间,沪深300成分股票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也就是说,假定投资者以平均1倍PB买入沪深300指数,长期持有后的年均投资回报为14%。 当前,沪深300指数市净率约在1.7倍左右,估值处于合理水平,长期持有仍能获得不错的回报(假定持有15年,期间平均ROE为14%,以1.7倍PB买入,平均收益率仍在10%以上)。 耐心不是一种品质 时间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所以价值投资者非常看重耐心的价值。 查理·芒格一再强调,“你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行动,而是大量的耐心”;彼得·林奇告诫投资者,“除非你确信,不管短期是涨是跌,你都会耐心地长期持有好几年,否则你就不要投资股票基金”;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则在《价值》中写道: “投资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但投资人绝不能每时每刻都处于激动之中。但凡出色的投资人,都拥有一个难得的品质,即非凡的耐心。” 耐心如此重要,为何很多在生活中颇有耐心的人,投资业绩一塌糊涂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者的耐心,是认知到位后的“知行合一”,与个人性格无关,投资者保持耐心,只因为深知耐心的价值。反过来讲,如果不先在认知上取得突破,无论在生活中多么有耐心,一旦进入股市,就会被群体心理同化,追涨杀跌、频繁交易,自然见不到耐心的影子。 格雷厄姆曾评价说,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必定具有强烈的企业调研与估值意识、充足的耐心、严格的自律精神、完善的敏感度分析能力、实事求是的思考态度,以及长期积累的投资经验。很大程度上,耐心正是源于扎实的调研分析、实事求是的思考和长期积累的投资经验,离开这些,耐心便如镜花水月,看得到却抓不着。 对于巴菲特的持股耐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保险业务负责人迈克尔?戈德堡曾评论道: “巴菲特总是在检验着他所听到的东西。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错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都在他的脑海里。那里似乎有台计算机,不停地对比着新鲜事物和他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还在不断地发问,这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所以,持股不动并非撒手不管,而是在持续挑战股票投资逻辑后,发现根本不需要调仓罢了。从这个角度看,持股耐心来源于对企业价值准确而深刻的认知。若仓促而买,必会仓促而卖。 你为什么卖早了? 不妨以白酒投资为例进行说明。 2020年,A股得白酒者得天下。临近年底时,很多投资者大呼错过了发财机会,不少人还晒出交易记录,显示自己曾经持有和过早卖出。后视镜思维下,每个人都“自责”自己缺乏持股耐心,与翻倍的收益擦肩而过。 这背后,既与对白酒股的价值认知有关,与交易心理也大有关系。投机宗师级人物杰西·利弗莫尔曾强调,利润储备是耐心和勇气的重要保障。在他看来,如果投资者的第一笔交易能够盈利,他就能更淡定地看待股价涨跌,容易做到耐心持股;如果第一笔交易是亏损的,则很容易被股价涨跌左右,很难理性思考和耐心持有。 这背后就是“损失厌恶心理”在作怪,账户损失会对投资者构成持续的压力,很多时候,频繁交易只是投资者试图摆脱这种压力的释放口。 近三年,白酒并非一直涨势如虹。2018年,白酒整体是下跌趋势,大部分投资者饱受煎熬后选择割肉离场;2019年一季度,白酒股迎来一波上涨行情,一部分人会在反弹回本时卖出,求个清净;随后十几个月又困在箱体中波动,部分投资者受不了“墨迹”的行情,小赚就离场了;疫情之后,股市经历了短暂的猛烈下跌,又把一些人震荡出局。 此时,自2018年算起,留下来的白酒投资者已经历连续两年“折磨”,后续的快速上涨让他们倾向于落袋为安,多数上涨中途就卖出离场了。最终,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摆脱交易心理影响,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吃到最大的一波涨幅。 此外,很多投资者做不到长期持有,还因为太过“聪明”了。他们既想赚长期价值增长的钱,又想赚短期估值波动的钱,所以即便选择了好标的,深信长期持股的价值,也仍然免不了频繁买入卖出。一旦频繁买卖,就必然被交易心理俘获,长期持有也就没了影子。 “与市场作对” 长期持股,还要具备“与市场作对”的意识和勇气。 一些价值投资者也被称作逆向投资者,他们信奉的原则是“不去人多的地方”,因为他们相信,人多拥挤的地方很难找到低估的资产。如巴菲特所说: “不受追捧的东西,就没有可取之处?其实这才是钓大鱼的地方。在华尔街,让人非常愉快的市场共识,通常会让你付出巨大的代价。” 但除了熊市的低点和牛市的高点,市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聪明的,不被市场追捧的股票往往都有瑕疵。低PE/PB的股票,未必都值得抄底,很多是价值陷阱,根本没有底。 很好理解,股价表现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经营层面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起死回生,破产倒闭的比比皆是;自然,股市中也并非每个低估的股票都有反转的一天,跌跌不休甚至ST退市的也比比皆是。 所以,价值投资者强调低估时买入,或巴菲特的“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并非去股市中闭着眼睛扫便宜货,更不是单纯地与市场作对,而是买入那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优秀公司或伟大公司。 关于优秀公司的标准,巴菲特在其常年的公司并购广告中点明了要点:规模大、业务简单、有不错的盈利能力、负债少、经营得当。 这样的企业很少有低估的时候,一般只有遇到特定困难才会出现短暂的买入窗口,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是非常少的,即便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你把我们15个最好的决策剔除,我们的业绩将会非常平庸。” 所以,真正值得与市场作对的投资机会,少之又少。也只有深刻意识到投资机会的稀缺性,投资者才更容易做到长期持有。 做时间的朋友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有句话很经典,“生产力不是一切,但是长远来看,它几乎就是一切。”同样,就股票投资而言,企业盈利能力不是一切,但长远来看,它几乎就是一切。所以,价值投资的真谛很简单:选一家业绩优秀的企业,低估时买入,然后长期持有、做时间的朋友。 知道这一点很容易,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财富增长。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认知的层面,要真正地去研究、理解,更要耐心地等待机会。 知易行难,越是看上去简单的,实施起来越是困难;越是实施起来困难,结果才越有效,看上去越有吸引力。最终,大多数投资者一边被看上去简单可行的投资策略吸引,又因实施过程中的困难而屡屡犯错,所以,巴菲特才负责任地劝告普通投资者购买指数基金,而非买入并持有几只蓝筹股。
辞旧迎新,又是新的一年。在最近这段的时间里,如果要问最火最燃的国民话题是什么?相信不少人给你的答案都会是一个月前嫦娥五号去月球挖土。 一、嫦娥归来背后的7.9万家公司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完成探月之旅的嫦娥五号怀抱月球"土特产"顺利归来。在为期23天的行程中,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新里程碑。 嫦娥的成功挖土与回归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也无时不刻地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在全球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中,最精准的无疑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句话"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为其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成功的背后是海量的中国企业"。 根据相关媒体披露,在嫦娥飞天背后有着众多的中国企业,这些年来为航天工程(行情603698,诊股)不断贡献力量的中国企业多达7.9万家,其中不乏蒙牛、小米、康师傅、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等众多大家熟悉的名字。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个共同的标签:民族品牌。伴随中国航天的崛起,这些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中逐步崭露头角,扬名海外。 那么,不妨让我们深入挖掘一下,中国航天崛起背后的中国企业崛起之路到底是怎么走的? 二、经济腾飞中的民族品牌崛起 纵观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民族品牌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1979年的时候我们还一家世界500强公司都没有,21世纪初的时候,我们在世界五百强中仅仅只有10家公司,但如今我们在世界五百强中已经有了133个席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中。 这些强势的民族品牌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中国的民族企业又是怎么样像中国航天一样快速崛起的呢? 1.从世界工厂到产品感动人心 当我们仔细研究中国品牌的全球崛起之路就会发现,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横扫全球,其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我们极高的性价比,其中最有名的无疑就是小米公司。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小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 4660 万台,高端机更是占据欧洲市场第三。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销量,其实就是因为小米极高的性价比,无论在哪个市场消费者都是价格敏感型的,当一个物美价廉用户体验极好的产品摆在面前的时候,消费者都会被"真香定律"所打动,所征服。 不过,如今中国制造产品拥有这样的性价比和40年前凭价格取胜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已经不用像当年一样贩卖廉价劳动力赚辛苦钱了,而是通过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将成本控制在极低的水平。故而小米可以竖起产品"感动人心、价格公道"的大旗,并启发了大量后继企业进行借鉴效仿。 同样的逻辑,还能在大疆科技身上得到验证,这家来自深圳的科创企业如今已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80%之多。在国民食品方便面市场上亦是如此。据财报数据,康师傅一年能卖出170亿包方便面,是全球市场销量最大的品牌。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面对激增的市场需求,康师傅率先复工复产,保证每天超过435万包方便面投入市场。 而工厂满负荷生产的背后,却并非单纯的海量人力投入,而是全通路数字化管理。据悉,康师傅前几年就开始大规模布局数字化运营体系以及共享中心的数据整合。即使在去年年初的极端条件之下,康师傅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及数字化应对,来支持方便面的生产、销售、物流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市场在经历了最初一段时间的供应短缺之后,很快就能实现大规模供应的恢复,甚至面向全世界供应各类应急物资的深层原因所在。众多像小米、康师傅这样具备数字化生产能力的企业,这才是我们的产品能以极高性价比征服世界的核心优势。 凭借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康师傅复工复产后快速满足了市场需求 2.由占据份额到主导规则 对于改革开放前期的很多中国企业来说,生产制造都是低质量的微笑曲线底端,中国人通过制造赚的都是辛苦钱,这的确是一部分改革开放前期中国企业的写照。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开始全面在各个产业方向上发力,中国标准和中国规则开始逐渐主导世界生产。 去年11月26日,中国泡菜国际标准公布,引发了韩国的激烈争论,而何止是泡菜国际标准,来自中国的企业正在全方位主导世界产业的规则。例如,在5G产业中,截至2020年10月份,5G标准专利数量华为以2993件的数量排名第一,远超后两位的三星和高通。可以说,华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在主导世界5G的市场规则。 5G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更是规则主导权之争 此外,在动力电池产业,来自中国的后起之秀宁德时代已成功占据了三元锂电池的主导地位。2017年,宁德时代在与LG、松下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中,不仅成功跃居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第一之位,还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的核心合作伙伴。 同样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方便食品的龙头康师傅也在整个产品管理体系之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中国唯一一个进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案例的食品饮料企业。由康师傅倡导的"向好以善"的理念也在国际视野获得了认可。从企业安全经营和企业价值观两个方面着手,康师傅在产品品质、价值链、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社区投资五大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努力,从而不断推动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据了解,康师傅通过产业链的整体拉动,每年可令来自全球产业链超过4000万的农民受益。 3.凭产品取胜到实现文化影响 从制造力领先到主导规则,还只是大多数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前两步。如今,随着中国产品的全球输出与布局,我们不仅在世界各大商场超市能看到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商品,更伴随着强大的中国文化输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小米这样的科技企业也通过粉丝经济的运营模式扎根全球220国家和地区,拥有多达2.3亿国际"米粉";大疆在牢牢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头把交椅之后,通过对年轻世代科技潮流的引导,令无人机成为了科技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科技新锐征服海外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推动饮食文化的席卷全球。据《全球中餐发展形势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之外已经有了多达40万家中餐馆,中餐正在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文化力量,国民女神老干妈如今已成为全球爆款,火锅、奶茶等品类也在持续向海外输出。 在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众多品类中,方便面以它的高度快速可得性,无疑是最受欢迎代表之一。网上公开的数据显示,仅康师傅一个品牌旗下的泡面种类已经超过了200种以上。面对2020年上半年宅家餐饮需求的激增,康师傅经数据化分析决策后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创新产品手擀面,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居家用餐需求,还进一步促进了方便面正餐化的认知度,对于既想方便又想提升自己厨艺的年轻人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机会,实现了由产品到饮食文化的受众沟通。 一碗方便面也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把视野放到全球,伴随世界方便面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不断推陈出新的泡面正在成为各国消费者享受中国美食最方便的一种方式。再加上康师傅为首的中国品牌能做到从单价一块五到几十块,足够广域的价格区间,可以说,任何消费者都能有自己触手可及的泡面产品选择。在凯度咨询2020年发布的亚洲最受欢迎快消品牌排行榜中,康师傅凭借全年8.25亿人次的消费者触达,与乳制品巨头伊利、蒙牛一起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 三、界风云变幻再起,民族品牌该向何处去? 如果说之前的性价比、主导规则、文化影响都是中国制造的优势的话,如今的中国制造其实更需要不断转型升级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中国的各大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不断通过在制造能力、市场规则、文化影响上发力,从而真正抢夺用户的心智,占据产业链的制高点,只有这样才有进一步推动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全面崛起的可能,由小米、康师傅、宁德时代们的星星之火到中国品牌的燎原之势。 对于各大企业来说,如今产业升级的方向其实并不难找。无论市场怎么变化,消费者是最不变的决定性力量,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就是最大的方向,民族品牌们已经踏出的步伐,需要迈得愈发坚定。 1.让从便宜到消费升级,有适合自己的产品 当今的世界,既有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有大量发展中的亚非拉国家,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种类的产品来填充。这就像小米的手机产品矩阵,从几百块的红米到上万元的小米Mix,也就像单价一块五的康师傅袋装面到单价几十块的速达面馆,中国企业需要从当地市场出发,通过丰富的产品设计,来真正让每个群体的消费者都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2.从有品质的产品到品牌全面可持续发展 性价比的核心并不单单是低价,更是有品质的价格优势,这就要求中国品牌在升级中不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产品品质的提升,并站在人类共同命运的格局去践行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以宁德时代、蔚来汽车等为代表的众多国内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已经开始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再比如说一碗泡面,看上去简简单单的方便面其背后却是康师傅为代表方便面企业创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管理模式,严控源头安全。据了解,康师傅食安中心每年对原料及最终产品质量指标检验超过350万次,检测食品安全监控指标逾1500项。也正是如此,在外卖、冷链食品的安全性逐渐被大家疑惑的时期,康师傅方便面几乎已经成为了疫情期间最放心的食品选择。这其实是康师傅长期食品安全投入的结果,量变积累的消费者认可度正在逐步实现质变。 在凭借产品获得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基础上,康师傅还积极践行"向好以善"的企业发展模式,从企业经营和价值观打造着手,实现了产品品质、价值链、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社区投资五大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面提升。这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被证明是一种可以兼顾经营与社会环境的可操作路径,不仅为康师傅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更为中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企业治理规则定制竖立了榜样。 3.从研发升级到全面的数字化演变 如今在这个全面数字化的时代,90后、00后这样数字化社会的原住民正在逐步成为最重要的市场受众。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是小米、大疆、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所有企业都必须面临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以康师傅为例,其多年前就开始积极探索渠道数字化升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并先后自主研发出数字化开放式渠道管理平台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通过机器学习进行商圈预测,力求在现有销售模式上实现响应式铺货,帮助小店针对消费者需求作出更快速反应,从而实现品牌下沉并扩大线下渠道的销售份额。 除此之外,康师傅还积极与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合作,通过对线上消费者数据的挖掘,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可为快消企业参考借鉴的精准营销模式。在2020年,随着直播带货热潮的带动,康师傅也针对性地将速达面馆、手擀面等产品通过薇娅、老罗等人气直播间推向了更多消费者,并收获了连续售罄的好成绩,一代"美食制造王者"也在线上全面开花。 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中国企业数字化升级的不断推进,大数据分析的用处将更加广泛、更加精确,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最适合消费者的产品,配合直播带货实现快速的产品销售,这就是全面数字化对于企业的最大意义,也是中国品牌跻身国际舞台的根本。 毫无疑问,数字化驱动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企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言必称"大(大数据)智(人工智能)云(云计算)移(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全面数字化升级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在全面数字化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正如我们现在在月球挖土,未来要去更远的火星、乃至于太阳系其他地方,"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不仅是我们航天工程的目标也是广大民族品牌的共同目标,在梦想的带动下,一切其实皆有可能。如果说航天事业代表着中国人对宇宙探寻的梦想,那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的崛起代表着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生活的向往,而宁德时代这样制造新锐则代表着对民族企业向高端转型努力,以康师傅为代表的食品企业则象征着国人是美味、便利、安心、健康生活的追求。 对于广大中国民族品牌来说,我们之前的成功源于勤奋努力,而未来的发展源自科学可持续的内部管理和顺应时代的科技赋能,这就是产业升级的力量。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企业都应主动担当起这份历史赋予的使命,即不断抓住产业升级的战略机遇,并作为民族品牌积极投身国际舞台的交流和竞争,成为中国梦的一份有力支撑。 站在2021开年年头眺望,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正如大江浪潮般不可阻挡!从嫦娥五号到它背后的7.9万家企业,从航天事业到保护科技、汽车制造、食品等多个行业,民族品牌的崛起终将势不可挡!
1月4日公布的2020年1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录得53,虽较11月的十年来高点下降1.9个百分点,但仍显著高于荣枯线,显示疫情后经济恢复仍在持续。 这一走势与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12月制造业PMI录得51.9,回落0.2个百分点,为2020年第三高位,连续十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制造业运行继续改善,供给和需求均处高景气水平。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尽管较2020年11月略有下降,但分别连续第十个月和第七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企业反馈显示,产出与新订单总量增速虽然放缓,但仍属强劲。 外需方面,在海外疫情形势仍不明朗的背景下,国内出口需求稳步改善,使得新出口订单连续第五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工业金属涨价明显,制造业企业购进价格指数升至2018年1月以来新高,带动制造业企业出厂价格指数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值。企业反映原料尤其金属涨价,制造业平均投入成本大幅加速上扬,涨幅为三年来最强劲,导致制造商也上调产品售价。 成本压力导致企业对增加用工相对谨慎,部分企业采取削减成本措施,抑制用工扩张。2020年12月就业指数位于荣枯线附近,就业趋于平稳。 市场仍维持较高活跃度,库存相关指标保持稳健。采购量连续第八个月保持扩张,但扩张速度有所放缓;原材料库存继续保持增加,但增幅有所下降;产成品库存总体较2020年11月变化不大,但细分数据显示消费品库存略有增加,资本品和中间品有所减少。 在全球需求转强、疫情结束等预期因素下,制造业企业普遍相信未来一年产量将会超过目前水平。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高位略降,大幅高于荣枯线,亦略高于长期均值。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2020年12月,疫情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消退,预计后疫情时代经济的恢复还将持续数月。考虑到2020年上半年的低基数效应,未来半年宏观经济指标同比将更为强劲。与此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压力的增加以及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这对于疫情期间相关宽松政策的退出设计尤为重要。
12月23日,由公益时报主办的“2020中国公益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公益年会以“社会公益的绽放时代”为主题,对品牌美誉度良好、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积极向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理念超前的优秀企业进行了表彰。龙光集团(03380.HK)凭借在精准扶贫及抗击疫情中的优异表现,荣获“年度公益企业奖”。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新的挑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还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龙光以“责任筑城,臻心建家”为品牌发展理念,在致力于构建美好生活的同时,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持续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贡献力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龙光还专门成立了龙光慈善基金会,聚焦扶贫、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等板块,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迄今已开展公益项目200余个,公益足迹遍及全国20余城,捐赠达8.5亿元。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龙光第一时间启动捐赠程序,联合龙光慈善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援湖北、广东等相关地区用于疫情防控工作,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肯定。
肖亚庆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并行发展,同时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发布相关标准等,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我国明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新的一年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如何?产业链供应链怎样补短板锻长板?如何拓展5G深度应用?记者就上述问题对话工信部部长肖亚庆。 辨清一个趋势——工业经济长期向好 “机遇大于挑战,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肖亚庆用这句话为2021年工业发展形势做出判断。 他坦言,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总体处于恢复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虽然制造业投资增长仍显乏力,重点高技术领域“卡脖子”仍然突出等,但这些是发展中的问题,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仍具有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 比如,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和广阔空间。持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动力和活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配套能力、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等,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要着眼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肖亚庆说。 他表示,工信部将科学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系列规划,特别是突出抓好制造业总体发展规划,同时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在提高供给质量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上下功夫。 聚焦一个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 2021年,要以什么为抓手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一个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并作出一系列部署。 肖亚庆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有较强韧性,但仍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高端通用芯片、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高精度减速器等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这些问题是我们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要啃下来的‘硬骨头’。”肖亚庆说,工信部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补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攻关,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锻长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产业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培育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强企业。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把握一个机遇——数字经济拓出新空间 面对疫情挑战,数字经济极大拓展和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和韧性。 肖亚庆认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进入迭代演进、融合创新加速的新阶段,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建网络、打基础,5G很关键。 他说,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尽快完成5G地级及以上城市深度覆盖,并逐步向有条件的县镇加速延伸。同时,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5G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培育5G应用生态。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聚焦10个重点行业,形成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争取在更多工业企业落地。 “我们在积极营造5G应用发展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保持耐心、留出空间。相信不久的将来,5G将带来令人欣喜甚至意想不到的变化。”他说。 做好服务“加减法”——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保市场主体的关键是保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 肖亚庆说,面对疫情严重冲击,我国果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税费和欠款的“减法”、信贷和服务的“加法”,全力助企纾困。 比如,加大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清偿力度,2020年1至11月,全国累计清偿拖欠账款1841亿元。实施对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等政策,惠及310多万户企业。在政策推动下,中小企业加快恢复发展。 2021年,助企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个目标,着力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肖亚庆给出回答。 他提出,工信部将深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研究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遴选公告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做好工业低碳减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工业是碳排放重要领域,实现工业低碳减排至关重要。 肖亚庆说,5年来,我国共建设2121家绿色工厂、171家绿色工业园区、189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将超过487万辆新能源汽车纳入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 2021年,要全力做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落实能耗“双控”政策,严控重化工行业新增产能规模,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并发布新版钢铁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完善产能信息预警发布机制。 与此同时,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各行业各地区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肖亚庆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并行发展,同时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发布相关标准等,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企业效益继续改善,资金周转效率亟需提升 国家统计局消息,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0亿元,同比增长2.4%(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456.9亿元,同比下降4.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580.1亿元,增长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105.2亿元,增长4.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332.2亿元,增长1.8%。 除国有控股企业之外,其他企业实现利润都已经转正,而国有控股企业1—11月份实现利润降幅也较1—10月份收窄。特别是11月份,按照国资委、财政部发布的数据,包括规模以下国有企业在内,利润总额已经实现了正增长,增幅达到了38.9%。 这也意味着,企业已经基本走出疫情带来的影响,步入全面恢复状态,生产、销售、利润都进入了良性运行的格局,为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各地在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抓得也是非常实的,市场活力和企业动力的激发是具有积极成效的。 我们注意到,前11个月规模以上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改善,不仅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结构上。首先,从行业角度来看,效益增长的行业增多,结构改善。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5个行业减少,1个行业持平。特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增幅都达到了两位数据,成为支撑规模以上企业效益增长的主力军。 其二,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2%,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8个百分点,显示出了强大的拉动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体现了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和稳定器功能。 第三,传统行业不再拉后腿,部分传统行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煤炭、纺织、皮革、石油加工等的降幅都在收窄,化工、有色等利润增长则在加快,从而为工业企业效益的改善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随着传统行业效益的进一步改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情况也会进一步好转。 第四,单位成本首现下降,盈利水平持续上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08元,同比下降0.01元,累计单位成本为今年以来首次下降。企业单位成本的下降,意味着效益的提升。而企业单位成本下降,除了企业加强管理、节约开支外,与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可以预料,随着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作用的不断发挥,特别是市场需求不断被激发、消费潜力不断被挖掘,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效益的提升、发展的良性循环,也将作用更加明显。即便外部环境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仍有可能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企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企业一定会按照新发展理念,共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积极主动地走适合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走创新引领之路,走效益优先之路,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行。 需要注意的是,从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在整体向上、效益回升的同时,受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资金周转面临着效率下降、周转速度放慢、应收账款增加的问题。数据显示,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6.5%,增速较10月末提高0.6个百分点,自5月份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并波动上行。应收账款的持续增加,不仅会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会影响资金的利用效率,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同时,会给银行带来比较大的资金压力。如何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从供给侧来看,就是要继续对僵尸企业、低效益企业、低端产品生产企业等进行整治,减少这些企业对资源的占用以及对资金周转效率的影响。同时,引导企业按照需求生产产品,满足买方市场的需求特点;从需求侧来看,要继续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消费动能,不断地创造消费需求动力。尤其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扩大中产阶层规模,提升居民购买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