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供需关系和国际粮价等因素影响,今年玉米价格一路上涨,创下六年来新高。而为了稳定市场供应,国家接连投放临储玉米。近期玉米价格有没有新的变化,记者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进行了实地调查。 吉林:玉米价格小幅回落农民调整卖粮节奏 上午九点,在吉林省四平市的一家玉米加工企业门前,卖粮车排起了队伍,种粮大户刘玉宝排在最前面,等待抽样检测。 吉林省某玉米加工企业品控处负责人谢瑞玲:检测水分、杂质、霉变。三等粮质量挺好、水分比较低,价格是2555元每吨,跟前段时间相比一吨降了25元。 刘玉宝对于企业调低收购价有些困惑,毕竟10月份以来,玉米价格一路飘红,比较去年一斤上涨0.3元以上,涨幅超过三成。11月份玉米价格也创了近六年以来的新高。他告诉记者,近两周市场玉米价格连续小幅回落,他有些拿捏不好价格走向,决定调整一下卖粮的节奏。 记者在吉林省采访时了解到,像刘玉宝这样看不准玉米价格走向的农户不占少数。 吉林省公主岭市玉米种植户韩山:粮食先放这储存,等过了年粮食价格涨起来了,涨到1.2元每斤到1.3元每斤,我再来算账出售。 记者了解到,从12月9日开始,吉林省玉米市场价格下降幅度为10-50元/吨。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处副处长刘喆:从目前来看售粮进度比较快的,主要是以“地趴”(堆在地上)储存方式为主的这部分农户去销售,储粮条件比较好的,实现立体储存的,他都不太急于在这个时候售粮,春节过后或者开春前后,根据自己的需求综合地去售粮。 吉林:临储玉米投放玉米价格将逐渐企稳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台风造成玉米倒伏使得收获成本明显增加,这些因素都推动玉米价格居高不下。近期玉米价格回落的原因有哪些?未来的走势又将如何? 王宪岐是吉林省一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年包括生猪产能恢复、深加工需求向好,使得玉米消费明显增加,造成市场看涨预期增强,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但是从12月份开始,国家临储玉米连续竞价销售,释放出调控信号,使得产区的玉米价格出现了一波回落。 吉林省某玉米加工企业负责人王宪岐:前一段国家给我们点定向的拍卖粮,我们拍了八万多吨,库存暂时有缓解。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玉米价格松动也使得贸易和加工企业开始调整了收粮计划,这家饲料企业的负责人就说,他们饲料成本中玉米占六成,本打算一次性收购五万吨玉米的计划也改为分阶段收购。 吉林省某饲料企业负责人王小兵:我们调整了收购节奏,就是把年前需要备货这五万吨玉米,分三个阶段或四个阶段来进行收购。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全国玉米产量5213亿斤,比较上年略减,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在调控措施持续进行的情况下,国内玉米行情将会呈现小幅震荡、逐渐企稳的格局。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今年临储总共拍卖了将近6000万吨,成交接近5700万吨玉米,实际上对增加市场供应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今年玉米进口也明显增加,所以供给不成问题,后期玉米价格到了高点以后可能有回落。
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今年以来,不少中小银行大胆创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浙江稠州银行就是其中之一,今年该行从小微企业贷款的痛点和难点切入,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稠州银行披露的11月主要经营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0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2%,增速较各项贷款高出8.75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是行业普遍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为抵押物评估价的七折至六折,甚至更低。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获贷成数越高越好,但银行需要考虑风险管理要求,高折扣的抵押一旦出现逾期,处置难度和处置时间成本都很高。 绍兴金点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光钧就碰到这样的难题。今年疫情期间,该公司及时将负责外贸的团队转至国内市场,由于公司供应链成熟,总体订单量不降反增。但问题偏偏来了——业务逆势而增,去银行贷款,反而有不少银行心存顾忌,他曾经联系过几家银行,抵押成数最高只有七折,抵押出去后资金仍然有缺口。 稠州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联系毕光钧,针对他的情况,推荐了“抵全贷”产品,解决了企业的难题。据悉,该产品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主要根据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实际资金需求,最高可给予借款人抵押物评估价值100%的贷款额度。 在创新产品的同时,为减轻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稠州银行积极推进无还本续贷,降低融资成本。 截至11月末,稠州银行累计实施延期偿还的贷款本金(含无还本续贷)为80.37亿元,涉及户数7867户。在融资成本方面,今年以来该行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19年下降0.81个百分点。 稠州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将持续迭代优化小微产品体系,为个人创业者、市场经营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从创业到发展壮大的全方位、多角度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单列信贷计划、无还本续贷和差异化定价,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支持力度,还将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加快线上化产品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切实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
记者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获悉,天津FT账户上线一年以来,已开立FT主账户超过800个,业务规模超千亿元,充分发挥引领金融开放的“试验田”作用,切实助力天津自贸试验区全面融合高水平发展。 政策创新红利惠及企业大众 FT账户具有的本外币合一、账户内资金可兑换、汇划手续便利、可用离岸市场汇价的特质,使广大企业享受到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降成本,FT账户的离岸、在岸汇率及利率价格选择优势,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近日,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利用FT账户的离岸市场价格窗口,为某航空公司在东疆注册单机SPV办理FT项下人民币购汇,用于支付两架飞机款共计8000余万美元,为企业节省大量汇兑成本。 减负担,FT账户连接境内外两个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同时在境内、境外开展融资活动,减轻外债负担,使“走出去”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国际竞争。招商银行天津分行向某大型公司海外平台FTN账户发放2亿美元贷款,用于境外债务置换,丰富了企业海外公司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海外发展债务负担。 增便利,天津自贸试验区内某外资零售公司资本金结汇资金需高频(90余次/月)向境内供应商支付货款。该公司利用FT账户先支付后交单的便利化优势,快速办理了96笔6296万元人民币的款项支付。 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紧急建立疫情防控期间“全时段在线持续服务”工作机制,指导上线银行为企业开通政策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疫情防控相关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确保疫情防控资金第一时间到位。其间,为109家优质企业简化FT账户业务办理流程。帮助一批企业运用离岸、在岸两个市场资源,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缓解疫情对企业资金链影响。一家从事中欧班列运输代理的中小型物流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疫情暴发以来,中欧运输线上多国采取的封城政策,严重影响了该公司资金链正常运转。该公司因开立FT账户,以离岸价格获得贷款500万元,利率下浮30BP,在节省融资成本的同时,渡过了疫情难关。 创新政策溢出效应不断扩大 FT账户落地以来,京津冀区域的企业及天津自贸试验区区外企业对FT账户也有需求,但基于区域优势、产业结构以及当地税收政策等相关考虑,企业迁册换址到天津自贸试验区存在诸多不便。针对这一情况,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建专班,专门解决FT账户政策的深化和延伸问题。 一年来,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中新生态城、辖内FT账户两家上线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企业代表,推出不同区域合作的“FT分公司模式”。该模式为区外企业享受FT账户政策红利搭建了桥梁,满足了相关企业跨区域使用FT账户的需求,既服务了实体经济,又扩大了自贸创新政策溢出效应。 截至今年11月末,已有4家区外企业先后落户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并开展FT账户办理业务。 金融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推动企业基本贸易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基础上,我市积极向更高水平金融服务迈进。今年12月,天津自贸试验区首批全功能资金池投入运营,招商银行天津分行、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分别为跨国企业集团成功搭建全功能型资金池。目前,两家集团已归集资金6500万元人民币,满足了它们高阶金融需求。 全功能型资金池具备本外币合一、账户内可兑换、跨境资金收付便利的优势,能够实现跨国企业集团境内外成员企业与自贸试验区内的主办企业之间,或境外主办企业与区内成员企业之间,自行选择货币进行资金归集,满足本外币资金跨境调拨的需求,从而大幅提高资金使用自由度,为跨国企业集团统筹全球财务资金提供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吸引更多跨国企业集团总部落户天津。
世纪初的中国光伏企业,出道即巅峰。 20年后的舞台上,都是新的面孔,但同样地艳压群芳。 一样吗?不一样的。 早些年的中国制造业,还是以“微笑曲线”底端微薄利润为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市场依赖出口,看似高大上的光伏无疑也是传统“产业链悲剧”中的一环。 十几年的朝夕之间,围绕技术、市场和政策三条主线的变迁,将曾经金玉其外的“三头在外”——原材料依赖外国进口、核心技术设备在国外、产品主要向外出口,修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这是一场光伏的苦旅! 1方兴:来如春梦几多时 起初,战争的号角在欧洲吹响。 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对光伏上网电价进行政策补贴;2004年修改后的法案中,政府针对太阳能发电,给予为期20年、每度电0.45-0.62欧元补贴。 薅资本主义羊毛的各路人马闻风而动,早早接触过“光明工程”的中国企业更是一马当先。 2001年1月,施正荣创办无锡尚德,2002年5月正式投产,2005年12月在纽交所成功上市。 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的时候,施正荣超过黄光裕成为中国首富。 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光伏产业成为吸引各路资本的黑洞:各地政府豪迈地划出“新能源产业区”,以税收优惠、用电保障、甚至零地价吸引企业入驻,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银行贷款也是不遗余力,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天合光能、英利绿能几家的授信额度就达到2450亿元。 短短两三年时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就达到11家,尚德、赛维、英利、天合……组成声势浩大的“中国太阳能军团”。 彼时,“三头在外”的弊端初显端倪: 市场——90%以上在欧洲; 原材料——缺乏量产硅料的技术,主要原材料90%以上产自国外; 技术设备——多晶硅核心技术被垄断在美德日等国手中,诸如晶硅电池全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测试分捡机等生产线关键技术设备都依赖进口。 光伏产业结构呈现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结构,但下游门槛低竞争激烈,所以在利润分配上是上游占大头,尤其是高纯度硅料价格约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换句话说,看似光鲜亮丽的中企们,做的不过是“搬运工”和“组装工”的体力活,拿个图纸买条生产线就能干了,利润不高,靠走量赚点辛苦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9年,保利协鑫带头打破桎梏,研发出了冷氢化工艺量产硅料,开始摆脱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这是中国光伏领域的第一次技术变迁。 然而,保利协鑫的技术突破来的晚了,被淹没在了一片哀嚎声当中。受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欧盟不得不降低政策支持力度,欧洲市场开始萎缩,需求大幅下降,恰巧前两年光伏企业刚联合上演了一场产能大跃进,光伏产品价格一路暴跌。 单纯干“体力活”的,没什么竞争力,永远是别人说了算。2009年我国有200多家光伏产业组件企业停产或减产,保持正常生产的企业仅约70家。 为了消化这部分过剩产能,2009年7月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实施“金太阳工程”,对光伏发电进行50%的补贴,偏远地区更是高达7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有意识地拉动内需,以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回头看看,这恰好也踏出了摆脱绝对依赖国外市场命门的关键一步。 政策的本意是,砸钱支持光伏产业弯道超车,用钱和市场换技术,我们搞高端制造的一贯套路。但他们忘了一件事,薅政府羊毛也是一大优良传统,整个行业突然兴起一波骗补潮,善于投机的企业家们纷纷意识到:弯道上钱这么多,还超什么车啊? 2012年5月,国家电网经营区的四批354个金太阳工程项目,只有157个提出接入前期申请,占比仅为44%,至于那剩下56%引人深思。骗补贴、拖工期、以次充好,就是当时最大的无风险投资了。2013年6月,审计署公告当月8家企业骗补2.07亿元,这是证据确凿的,没法实锤的只会更多。 2013年,金太阳工程草草收场,随之落幕的还有光伏暴富的美梦。 2否极:是非成败转头空 光伏这玩意,在当时属于锦上添花一类,政府补贴多少钱,看心情也看国家经济状况,财政一困难就摊手不干了,不是刚需、没了补贴,要的人就少了。 2010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需求进一步萎缩,但尚德和它的难兄难弟们出货量仍然一路上涨,出现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例如无锡尚德,2007年出货358兆瓦,净利润1.43亿美元。2011年产能、出货量分别达到2400兆瓦和2015兆瓦,却录得10亿美元巨额亏损。 2010年光伏行业毛利润率在30%左右,2011年连10%都不到。 “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国家过于庞大而自然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繁荣催生腐朽的基础。征服的范围越大,导致毁灭的因素就越多。一旦时机或意外事件除去表面的支撑,这个庞大的结构就会被自身的重量压垮。”——英国历史学家吉本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欧盟的“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2011年南海问题升温,美国在2012年率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随后光伏主要市场所在地欧盟也发布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 滔天洪水裹挟而至,中国几百亿几百亿的补贴也没能阻止至暗时刻的到来。 只看见,成群的中国光伏企业像韭菜一样一片片倒下,从设备生产、硅材料制造、电池组件加工,产业链上破产企业超过350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军团”全部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1家成员企业总负债近1500亿,深陷泥潭。 2013年3月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组;同年5月绥化宝利光伏被法院查封; 2014年10月江西赛维在美申请破产保护; 2015年10月英利一笔10亿元债务违约,2016年5月一笔14亿元债务违约…… 大浪淘沙,越是惨烈,越是能看到进步。 隆基股份从诺亚大洪水中冲了出来,2013年隆基掌握拉晶技术和金刚线切割新工艺,在传统的多晶硅技术之外另辟蹊径,走出了单晶硅片路线,推广至全国。这是中国光伏史上第二次技术变迁。 只是和保利协鑫一样,隆基的技术突破来的太不是时候,就好像在学校拿了个一等奖,回家却发现家里破产了,无人庆祝、只有忧愁。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几次吃了单一市场依赖过重的大亏,总不至于还吊死在一棵树上。“双反”以后,国内企业逐步降低了对欧盟市场的出口份额,着重扩大内需、发展国内市场,对外也开始转战日本、澳大利亚等新市场。 乐从悲中生,是谓否极泰来。 3破茧: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了保留光伏的火种,金太阳工程后,国内的光伏政策补贴进入2.0时代。 2013年,发改委发布文件,第一次正式明确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标准,随后,国家能源局跟进,陆续发布集中式电站三类地区的标杆电价,不仅点燃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同时也让社会资本疯狂涌入,开启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二轮高增长阶段。 到2017年,短短四年时间,中国光伏领域的注册公司从不到8000家飙升到7.4万家,平均每年增加1.6万家。 尽管骗补无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可总算是为优质企业腾出了一片生存空间。 补贴这件事,说的难听点就像是养蛊,缺技术,我给钱给政策给市场,不管你们怎么搞,只要最后能跑出一两家大白马,就是赚到,中国的技术迭代就是这么做起来的。汽车、芯片都是这么玩的,简单粗暴,但是不能否认,确实很有效。 2017年,中国光伏在各环节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全部超过50%,绝对的C位。 掷完了骰子,接下来就要看开大还是开小。 2018年5月31日,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大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除了常规的降低补贴标准之外,补贴规模被严格限制。 靴子落地,强者为王,弱者出局,骗钱的渣渣灰飞烟灭。 过去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如今时来运转,倒是享受了一把火中送炭的好处。2018年9月,欧盟宣布结束对长达五年的“双反”政策,国内光伏企业纷纷布局确定性更强、收益水平更高的海外市场,来对冲531的不利影响。 时隔6年,中国光伏军团再次集体出海。这一次,终于不一样了! 2018年,在光伏全产业链普遍降价30%以上后,中国光伏组件性价比进一步提升,海外需求多点开花,中国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全行业当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光伏产业各环节中,中国产能占比均超过一半:硅料(55%)、硅片(87%)、电池片(69%)、组件(71%);全球光伏行业前20强中,中国企业独占16席;前十大企业中国公司的数量分别为:硅料6家、硅片10家、电池片8家、组件8家…… 原材料、技术中国已经是遥遥领先,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也大为改观。2019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66.6GW,占产量的67.5%。 几经曲折,中国光伏的前途终于握在了自己手中。 4结语 2020年,碳减排及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范围内各国的一致共识,并且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世界三大经济体达成一致共识。 欧盟方面,根据近期发布的《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40%提高为55%; 美国方面,拜登政府承诺在2050年之前美国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并达到净零碳排放。为此拜登还发布了一项2万亿美元的专项计划。按照规划测算,预计未来5年内美国将安装5亿块光伏组件,年均装机达到42GW; 中国方面,定调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年来,一路翻山越岭,走过光伏苦旅的中国,以最好的形态迎来了最佳的时代机遇。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减税降费最新数据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3673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6408亿元,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265亿元。 减税赋能——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食用玫瑰、百香果、火龙果、车厘子……一排排新鲜作物在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大棚里茁壮成长,品种繁多的水果畅销全国各地。 “本以为受疫情的影响,今年的生意会很难做,好在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减轻了生产经营成本,截至目前仅增值税我们就享受了1868万元的税收优惠,帮助我们在艰难中挺了过来。”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籍浩说道。 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开启自动清扫模式,顺利通过障碍物识别、行人和非机动车避让等14项5G自动驾驶场景测试……作为许昌市首家企业级5G商用项目,万里交通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通过信息通信系统升级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企业从传统制造到5G‘智造’,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万里交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培表示,减税降费让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降低了经营风险。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164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享受税收优惠87万元,另外还有近50万元的社保费减免,今年在研发上投入5G新技术后,还会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红利。”张培介绍。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认为,税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增加现金流、提高创新收益,加快企业动能转换,提升创新型企业发展速度。 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广西规模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也是进入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的企业。作为最早一批复工复产的企业,公司前3季度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增加铜材加工业务,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6.4亿元,增幅达31.5%。 “今年,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税务部门及时为我们落实了免抵退税政策。目前,公司收到出口退税合计10386万元,最快2个工作日到账,缓解了公司流动资金压力,助力企业扬帆‘一带一路’。”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本飞表示。 惠企裕民——社保降费效应显著 在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中,阶段性社保费减免是一道“硬菜”,瞄准的是企业用工成本中的刚性支出。尤其在疫情期间,这道“硬菜”帮助不少企业稳住人心、捱过寒冬,迎来新发展。 疫情影响下,不少企业出现资金缺口,“真金白银”的社保费减免,是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助力。“2020年2月到11月我们享受减免社保费近166万元,社保费减免政策延长至年底后,预计全年可节省约180万元。”甘肃省肃北县银鑫矿业有限公司会计李梅介绍说。“我们的采矿项目前期资金投入高、周期长,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各项实打实的税费优惠政策给企业研发增添了底气。我们准备购入新的生产线,把产能再提高20%以上。” 浙江东阳冀发集团有限公司主营家用除草机生产和出口,该公司财务负责人邹志成介绍:“受疫情影响,现在许多外国人都直接在家办公,家用除草机的需求也随之扩大,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大大增强了我们做大海外市场的底气。今年仅社保费优惠政策,我们就享受到了近90万元红利,最近还接到了一笔近5000万元的外贸订单,公司现在忙的热火朝天!” 市场生意兴隆,景区也在恢复生机。开封大宏爱思嘉农旅景区,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今年以来,我们公司已累计享受了社保费减免超15万元。”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许静说,减免的税费让景区内的个体户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企业在,岗位在,就业就在。税务部门把企业作为施策主体,通过一系列降费政策的落实,为企业稳岗扩岗保驾护航。 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今年受疫情冲击严重,公司一度面临着订单断档风险。当地税务部门得知企业困境后,组织团队上门辅导,帮助企业及时享受社保费减免740万元,办理社保费缓缴322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的压力。如今,公司走出困境,新增外贸订单近3成,产能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公司财务负责人李小明介绍,自7月以来,公司员工在原有工资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增长。 提质增速——纳税服务不断优化 “网上办”“线上办”“码上办”“掌上办”……今年来,税务部门积极推行“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不断提升办税便利性和需求响应及时性,最大程度方便纳税人缴费人。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事项已达211项,90%以上的主要办税缴费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全国累计办理主要涉税业务中“非接触式”办理的占比已近9成,纳税人缴费人对网上办税缴费的满意度达97.3%。 “我们的工程已经完工了,想要办理跨区域涉税有关事项,但我人不在西安,今天不办理完会影响我们企业申报的!”前不久,湖南一位建筑工程企业的办税员李女士急切地从湖南给西安税务部门打来求助电话。大厅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个业务原来必须要到大厅窗口办理,现在只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进入可视化办税“云税通”平台,从资料的上传到最终办理完业务,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没想到跨越千山万水,动动手指就全部搞定。”李女士为税务部门服务“点赞”。 在福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推出的“税官云有约”服务让泉州市万科骏禾置业有限公司税务部负责人林顺昌称赞不已。他所在的企业遇到了因财务部门人员调整、新接手人员对增量留抵退税政策不熟悉的难题,得知企业情况后,泉州税务部门主动联系并指定专人对接,线上辅导该企业财务人员计算进项构成比例、测算留抵退税数字、提交退税申请表,超1300万元的留抵退税成功进入企业账户。 “这个‘码上办’可真不简单,有了它,相当于手里握着个办税厅,随时随地都能进厅办税,太方便了!”近日,纳税人王希智首次使用“码上办”成功办理了增值税申报更正业务。据了解,“码上办”是济南市税务局建立的云端办税服务厅,融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引入图片、文字、音视频等更加灵活丰富的新媒体服务功能,充分满足纳税人办税缴费便利化需求。 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落实,切实提高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更扎实举措落实好纾困惠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0亿元,同比增长2.4%(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456.9亿元,同比下降4.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580.1亿元,增长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105.2亿元,增长4.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332.2亿元,增长1.8%。 1—11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440.5亿元,同比下降32.8%;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8995.2亿元,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5009.3亿元,增长4.8%。 1—11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5个行业减少,1个行业持平。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8.9%,纺织业增长7.5%,汽车制造业增长7.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7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44.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4.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9%。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4.22万亿元,同比增长0.1%;发生营业成本79.22万亿元,增长0.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0%,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26.70万亿元,同比增长6.9%;负债合计71.76万亿元,增长6.8%;所有者权益合计54.94万亿元,增长7.0%;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7.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产成品存货4.64万亿元,增长7.3%。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08元,同比减少0.0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92元,同比增加0.12元。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5.1元,同比减少5.5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41.2万元,同比增加4.5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8.5天,同比增加1.3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4.4天,同比增加6.9天。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93.2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0月份回落12.7个百分点。 表1 2020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1-11月 同比增长 1-11月 同比增长 1-11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942246.2 0.1 792225.2 0.1 57445.0 2.4 其中:采矿业 34456.8 -9.4 25469.1 -5.2 3440.5 -32.8 制造业 835858.9 0.5 703889.6 0.3 48995.2 6.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71930.5 0.5 62866.4 0.1 5009.3 4.8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246918.2 -1.5 202749.1 -0.9 14456.9 -4.9 其中:股份制企业 699992.1 0.1 589255.1 0.2 40580.1 2.3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16323.5 0.1 180476.3 0.0 16105.2 4.3 其中:私营企业 335614.8 0.1 289328.5 -0.1 17332.2 1.8 注: 1.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2.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2020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利润率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 人均营业收入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1-11月 1-11月 1-11月 11月末 11月末 11月末 11月末 11月末 (%) (元) (元) (元) (万元/人) (%) (天) (天) 总计 6.10 84.08 8.92 85.1 141.2 56.6 18.5 54.4 其中:采矿业 9.98 73.92 12.73 38.2 87.0 59.7 14.1 45.4 制造业 5.86 84.21 8.96 100.5 140.0 55.7 20.2 55.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96 87.40 6.64 38.7 234.9 59.2 0.9 43.3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5.85 82.11 8.07 57.8 210.5 57.8 14.3 45.2 其中:股份制企业 5.80 84.18 9.01 81.9 140.5 57.2 19.0 51.8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44 83.43 8.95 99.6 144.9 54.1 17.9 65.5 其中:私营企业 5.16 86.21 8.56 125.9 117.3 58.0 18.8 47.3 表3 2020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1-11月 同比增长 1-11月 同比增长 1-11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942246.2 0.1 792225.2 0.1 57445.0 2.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7794.7 -9.7 12581.5 -8.1 2022.2 -24.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5963.4 -20.7 4447.1 -2.9 473.2 -70.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532.9 9.0 2785.2 8.7 332.4 45.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356.9 -5.2 1683.1 -7.6 330.9 15.1 非金属矿采选业 3114.4 -1.4 2361.3 -2.5 289.5 0.8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1685.9 -10.1 1604.5 -9.6 -8.4 -151.5 其他采矿业 8.6 -69.3 6.4 -74.5 0.8 0.0 农副食品加工业 42511.1 2.3 38514.0 2.4 1693.5 8.9 食品制造业 17562.0 2.0 13598.6 1.7 1585.9 6.0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3257.8 -2.7 8835.0 -4.5 2080.2 5.6 烟草制品业 10959.5 3.3 3420.7 -4.2 1409.2 33.3 纺织业 20211.5 -7.4 17785.0 -8.5 916.0 7.5 纺织服装、服饰业 12126.8 -12.4 10358.5 -12.1 565.8 -20.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9092.3 -15.1 7875.7 -15.0 480.0 -21.5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7324.9 -6.1 6558.9 -6.0 280.4 -12.6 家具制造业 6088.0 -6.1 5072.6 -5.8 334.0 -17.3 造纸和纸制品业 11618.1 -3.0 9893.1 -4.5 679.2 15.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5722.5 -5.1 4788.1 -5.0 358.6 -5.8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0995.9 -5.2 9527.0 -4.9 528.3 -13.0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37412.5 -13.8 31247.9 -14.2 622.1 -44.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56307.0 -4.6 46967.8 -5.0 3665.4 10.5 医药制造业 22004.5 3.9 12543.1 4.9 3145.6 11.9 化学纤维制造业 7132.0 -11.3 6538.2 -11.2 193.3 -26.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2064.9 -1.6 18370.5 -3.5 1499.5 25.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9698.8 -0.5 40891.6 -0.8 4218.6 1.4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65131.8 3.7 60276.3 4.2 2114.9 -9.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9458.6 3.0 46273.1 2.8 1182.1 10.1 金属制品业 32439.5 0.8 28420.3 0.5 1429.8 4.4 通用设备制造业 35230.6 2.5 28798.1 2.0 2518.6 12.5 专用设备制造业 28480.9 7.4 22353.3 6.2 2446.3 23.0 汽车制造业 72352.0 2.9 61197.1 3.2 4781.1 7.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9840.8 -1.4 8331.0 -1.5 520.4 1.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59434.3 3.6 50111.2 3.8 3521.8 6.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7212.4 7.8 93547.3 7.7 5187.1 15.7 仪器仪表制造业 6600.0 3.6 4953.4 2.9 713.8 13.3 其他制造业 1505.0 0.6 1265.8 0.8 82.7 -5.9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4933.8 12.2 4603.2 13.8 182.0 -10.5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1149.0 -6.0 973.1 -4.3 59.1 -9.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61342.0 1.2 54171.0 1.0 4053.7 3.8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7645.3 -7.1 6576.1 -8.2 585.4 5.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943.2 6.3 2119.3 6.5 370.1 18.1 注: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附注: 一、指标解释及相关说明 1、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2、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3、营业成本: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 4、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6、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7、应收账款:指资产负债表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财政部在《关于修订印发2019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9〕6号)中,对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进行了修订,企业《资产负债表》不再列示“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项目,改为分别列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项目。为与企业财务报表一致,从2020年起,停止发布月度“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数据,改为发布“应收账款”数据。相关指标相应调整。 8、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9、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单位:%。 1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13、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14、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1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营业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7、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据统计制度,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变化。(二)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对相关基数依规进行了修正。(三)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剔除跨地区、跨行业重复统计数据。 三、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四、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五、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摘要]随着采暖季到来,动力煤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带动煤炭行业利润加速修复,11月份当月利润同比增长9.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0亿元,同比增长2.4%(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456.9亿元,同比下降4.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580.1亿元,增长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105.2亿元,增长4.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332.2亿元,增长1.8%。 1—11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440.5亿元,同比下降32.8%;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8995.2亿元,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5009.3亿元,增长4.8%。 1—11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5个行业减少,1个行业持平。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8.9%,纺织业增长7.5%,汽车制造业增长7.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7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44.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4.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9%。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4.22万亿元,同比增长0.1%;发生营业成本79.22万亿元,增长0.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0%,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26.70万亿元,同比增长6.9%;负债合计71.76万亿元,增长6.8%;所有者权益合计54.94万亿元,增长7.0%;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7.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产成品存货4.64万亿元,增长7.3%。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08元,同比减少0.0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92元,同比增加0.12元。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5.1元,同比减少5.5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41.2万元,同比增加4.5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8.5天,同比增加1.3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4.4天,同比增加6.9天。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93.2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0月份回落12.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解读: 工业企业利润持续稳定恢复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11月份,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供需两端稳步向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稳步回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7445.0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总体看,工业利润增长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增长7.0%,为今年以来各月高点。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1—10月份为下降0.6%。市场形势改善拉动企业利润持续上升。 二是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2%,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行业和电气机械行业在需求持续回暖带动下市场销量增加,利润分别增长15.7%和6.6%,增速均比1—10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增长11.9%,增速加快3.2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利润增长43.5%,增速比上月加快31.0个百分点。 三是部分传统行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随着采暖季到来,动力煤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带动煤炭行业利润加速修复,11月份当月利润同比增长9.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1—11月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4.5%,降幅较1—10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在出口替代效应叠加节假日等因素共同作用下,1—11月份纺织服装、皮革毛皮、家具制造、文娱用品、化学纤维等行业利润降幅较1—10月份收窄0.5—3.7个百分点。受原油及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1—11月份,石油加工业利润降幅较1—10月份收窄8.8个百分点,化工、有色等行业利润增速分别加快7.7和5.1个百分点。 四是单位成本首现下降,盈利水平持续上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08元,同比下降0.01元,累计单位成本为今年以来首次下降。1—11月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0%,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6%,同比提高0.63个百分点。 五是企业亏损面缩小,亏损额大幅下降。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比10月末下降1.4个百分点,比2月末下降17.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呈逐月下降趋势。11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6.4%,连续2个月降幅在45%以上。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0月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当月利润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10月份同期基数较低,11月份低基数效应减弱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仍在增加。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6.5%,增速较10月末提高0.6个百分点,自5月份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并波动上行;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7.3%,增速比10月末提高0.4个百分点。下一步,仍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实体经济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