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歆 1月下旬,虽然京沪粤的气温相差悬殊,但是其金融“热力图”却十分相似。在三地各自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资本市场是三地金融关键词的“最大公约数”。 笔者注意到,北京“两会”的部署“单刀直入”,直接提出“推动新三板改革”,这也是北京市连续数年的坚定表态;上海“两会”从制度建设和企业培养的中观、微观两个维度入手,表示“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广东“两会”对于资本市场建设的规划涉及最广,包括“抓好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支持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开展‘新三板’转板试点”。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都迫切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资本市场肩负着资源调配的枢纽职责,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功能的发挥,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增效和产业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成份股”,其质量提升也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京沪粤可谓各有侧重,但同时也共性颇多。2020年,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9万家,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增长56.9%和58.5%;金融、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去年7月27日,新三板精选层设立,全国共有32家企业作为第一批精选层企业集体挂牌,北京市占据6家,挂牌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的精选层45家企业中,北京市企业为8家,占比18%,仍排名第一位。 上海市去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6.2%;日均新设企业1665户、增长12.8%,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了“硬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正是上海市支持“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的底气。 广东省2020年GDP已经超过11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1%、31.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4.7%;金融业增加值近1万亿元。更重要的是,广东省肩负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其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将更为直接、高效。 此外,京沪粤作为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市场的“地理意义”所在地,可以说是资本市场内部的重要枢纽,自然需要更多的肩负起推进注册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一流交易所的区域职能。其中,由于转板制度即将开启,新三板的承上启下作用将得以进一步发挥,因此,新三板市场改革被北京和广东“两会”直接点题,被上海“两会”纳入题中应有之意。 笔者认为,对于京沪粤而言,未来三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建设,需要进一步同频共振,同时应充分发挥其对于各自经济发展辐射区域的引导、带动作用,让资本市场“热效应”在更大范围、更深广度充分发挥。
1月下旬,虽然京沪粤的气温相差悬殊,但是其金融“热力图”却十分相似。在三地各自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资本市场是三地金融关键词的“最大公约数”。 笔者注意到,北京“两会”的部署“单刀直入”,直接提出“推动新三板改革”,这也是北京市连续数年的坚定表态;上海“两会”从制度建设和企业培养的中观、微观两个维度入手,表示“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广东“两会”对于资本市场建设的规划涉及最广,包括“抓好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支持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开展‘新三板’转板试点”。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都迫切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资本市场肩负着资源调配的枢纽职责,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功能的发挥,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增效和产业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成份股”,其质量提升也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京沪粤可谓各有侧重,但同时也共性颇多。2020年,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9万家,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增长56.9%和58.5%;金融、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去年7月27日,新三板精选层设立,全国共有32家企业作为第一批精选层企业集体挂牌,北京市占据6家,挂牌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的精选层45家企业中,北京市企业为8家,占比18%,仍排名第一位。 上海市去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6.2%;日均新设企业1665户、增长12.8%,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了“硬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正是上海市支持“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的底气。 广东省2020年GDP已经超过11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1%、31.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4.7%;金融业增加值近1万亿元。更重要的是,广东省肩负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其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将更为直接、高效。 此外,京沪粤作为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市场的“地理意义”所在地,可以说是资本市场内部的重要枢纽,自然需要更多的肩负起推进注册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一流交易所的区域职能。其中,由于转板制度即将开启,新三板的承上启下作用将得以进一步发挥,因此,新三板市场改革被北京和广东“两会”直接点题,被上海“两会”纳入题中应有之意。 笔者认为,对于京沪粤而言,未来三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建设,需要进一步同频共振,同时应充分发挥其对于各自经济发展辐射区域的引导、带动作用,让资本市场“热效应”在更大范围、更深广度充分发挥。
伴随着物业对生活服务领域的不断渗透,最近几年来,物业管理行业在整个社会服务职能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企业端,一众标杆房企先后拆分旗下物业板块赴港上市,即便是区域性中小房企也在酝酿寻找上市时机;资本市场端,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已有45家物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千亿市值物企甚至已经达到了三家。 但在规模扩充、市值追高的另一面,有业内人士直言,规模并不是决定市值高低的唯一因素。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上市企业正面临着“市值与规模不匹配”的烦恼。 三家千亿 进入2021年,上市物企阵营持续扩容。据梳理,截至2020年12月底,物企上市阵营成员已由2019年底的24家增至42家企业;2021年开年以来,算上1月15日、1月18日、1月26日在港交所挂牌的荣万家(港股02146)、宋都服务(港股09608)以及星盛商业(港股06668),累计已有45家物企成功对接资本市场,包括港股41家、A股4家。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受多重利好政策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已诞生三家千亿市值的上市物业公司,分别为碧桂园服务(港股06098)、恒大物业(港股06666)以及华润万象生活(港股01209),其中华润万象生活于1月8日首次“破线”,当日总市值约1004.3亿港元。 截至1月28日收盘,碧桂园服务总市值为1817亿港元,市盈率为77倍;上市不足两月的恒大物业,总市值为1676亿港元,市盈率为92倍;去年12月登陆港交所的华润万象生活,市值居于第三位,总市值为902亿港元,市盈率为161倍。 经梳理还发现,延续2020年物业股整体的普涨局面,2021年以来,部分港股上市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值在日前创出了历史新高。代表案例为碧桂园服务。 1月20日,碧桂园服务报收每股68.65港元,总市值首度超过了2000亿港元,这也是首家突破2000亿港元市值的物业企业。据了解,市值从千亿级到两千亿级,碧桂园服务仅用了9个月时间。 预期好坏 从市值涨幅角度来看,2021年以来,多只港股物业股市值则呈现震荡上扬之态。据相关统计数据,1月1日-22日,恒大物业总市值涨幅超70%;永升生活服务(港股01995)、合景悠活(港股03913)、中海物业(港股02669)、碧桂园服务等上市物企的总市值涨幅均超30%。 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截至2020年底,市值排名前十的物业服务企业分别为:碧桂园服务(1538亿港元)、恒大物业(966亿港元)、华润万象生活(821亿港元)、融创服务(港股01516)(533亿港元)、雅生活服务(港股03319)(459亿港元)、金科服务(港股09666)(407亿港元)、保利物业(港股06049)(338亿港元)、绿城服务(港股02869)(308亿港元)、永升生活服务(284亿港元)、世茂服务(港股00873)(283亿港元)。 一般而言,从港股上市的物业服务企业来看,管理规模和市值在一定程度上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对整个行业而言,规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业内人士也指出,规模并不是决定市值高低的唯一因素。 “根据我们对港股上市物企的数据分析,上市物业服务企业市值与营业收入规模、在管面积规模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资本市场对规模较大的物业上市企业较为认可。上市物业服务企业市盈率与净利润率呈弱负相关关系。”谈及上市物企的市值,中指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指出,除了上述因素外,企业的成长性、管理业态以及服务内容,也会对企业的资本市场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物管公司获得的高估值,与行业特性和发展预期密切相关。”在克而瑞物管事业部研究总监汤晓晨看来,目前投资者对物业公司的高估值中,叠加了对企业未来规模和增值服务高增长的预期。如果物业公司能够在未来逐步兑现这部分预期,估值就会有一定的支撑,否则也存在一定风险。 预期好坏不止于规模大小,也得到了来自上市物企方面的辅证。 新城悦服务(港股01755)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市盈率及市值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前景的一个看法,不仅要看企业现在规模大小,更要看未来的成长性及长期保持规模的能力;同时,2020年有十几家物管企业上市,且中大型规模企业扎堆,对市场造成“抽血效应”,造成物管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开始产生分化。 “基于一些原因,物管企业要在A股上市具有较大难度。作为物业股主要上市地的联交所2020年刊发有关香港主板上市盈利规定的咨询文件,建议调高企业上市的盈利要求,上市的条件越来越严格。资本市场面对众多选择,上市公司的估值也产生了分化。” 新城悦服务补充说道。 “反面典型” 从物业股整体表现来看,尽管延续2020年物业股整体的普涨局面,2021年以来,部分港股上市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值在日前创出了历史新高。但多个企业案例反映出,部分物企在现实中却存在“市值与规模不匹配”之惑。 有“物业第一股”之称的彩生活(港股01778),在管物业规模在行业内虽排名前列,但截至2020年底,其市盈率仅为9倍。若对比行业内规模量级相近的物管企业,彩生活的市盈率可谓“垫底”。 1月28日,彩生活开盘报价3.42港元/股,收盘于3.41港元/股,相比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3.51港元/股,下跌2.85%,总市值49.6亿港元,市盈率为8.7倍。近一年来,彩生活股价均在历史低位横盘震荡,市盈率不足10倍。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若结合物企市值来看,截至2020年底,总市值排名行业前30的企业中,包括蓝光嘉宝服务(港股02606)、彩生活、佳兆业美好(港股02168)等物企,市盈率在行业处于倒数十名之列,对应的市盈率水平分别为12倍、9倍、14倍。同期,华润万象生活市值821亿港元,市盈率居港交所物业股第一位,为147倍。 中指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分析称,造成彩生活市值与规模的不匹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彩生活虽规模大,但是成长潜力不足,根据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彩生活的营业收入、毛利润、净利润的增速分别约6.4%、5.7%、3.4%,在管面积甚至出现一定的减少,同比减少约1%;第二,彩生活的发展模式与其他物业公司不同,主要基于平台的扩张,这种模式可能有些偏离物业的服务本质,不受资本市场认可;第三,彩生活的开发集团花样年的输血能力较弱,而一般物业公司的开发集团会给物业提供重要支持。 “所以整体看,彩生活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好。” 牛晓娟分析称。 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也指出,彩生活在上市之初确实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估值快速走高。但是之后大肆扩张,举债横向收购第三方物业公司,因所收项目品质并不高,销售毛利率逐年走低。 “显然,资本市场对于这样的发展方式并不是很认可,股价也长期保持在3-5港元/股之间。” 肖云祥指出,通常情况下,在管面积规模影响营收及利润的规模,当然,盈利能力也会影响到利润规模的产生。利润规模会影响到市盈率的表现,市盈率又是资本投资的一个参考指标,投资者结合企业的基本面对股票进行投资,从而会对企业估值产生作用。
金融界网1月29日消息 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数字商务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配套措施,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品质。 一、开展消费数字化升级行动 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围绕“推进品牌建设、引领品质消费”,加强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做大做强做优“双品网购节”,实现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各地要组织当地实力强、信誉好的电商企业和商家参加活动,推出更多优质商品和服务,并同期举办配套促销活动,保持主题、时间、标识全国统一,在内容、形式上办出地方特色、体现各地风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配套措施,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品质。 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自律等方式引导各类新模式新业态公平竞争、规范发展,构建良好消费生态。鼓励电商平台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小而美”网络品牌,更好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各地要结合本地产业特色,着力提升电商示范基地、电商园区载体功能,培育壮大地方特色电商主体,带动特色产业创新升级,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保障,以新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新消费促进新发展。 二、开展“数商兴农”行动 提升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政府与社会资源,坚持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引导电商企业加强物流配送、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分拣加工等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能供应链,促进数字产品和服务在乡村地区应用。各地要对当地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摸底、梳理和研究,加强工作统筹和规划设计,细化重点需求,通过政策创新,更好发挥市场资源补短板、促融合等方面作用,坚持公平、普惠、合规原则,积极引导电商、物流等企业发展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通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 提升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推动电商平台与地方政府、农产品企业在产销对接、品牌创建推介等方面深入合作,持续资助可电商化的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农产品电商优质品牌,发展订单农业,助力产业升级。各地要积极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要求,组织做好产品推荐、企业培训等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洽谈活动,建设地方优质品牌,持续推动农产品上行,带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地方民俗、旅游等资源创新融合,丰富乡村业态。 三、开展“丝路电商”行动 推动地方参与国际合作。加快拓展“丝路电商”全球布局,创新合作模式,与伙伴国合作在电商促销节打造国别爆款,推动电商企业加强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支持电商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促进产业对接,培育先行示范,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鼓励各地制订实施“丝路电商”地区合作规划,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将相关工作纳入省部合作范畴;创新发展跨境电商,多渠道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支持开展“丝路电商”合作示范创建,以多种形式加大“丝路电商”合作宣传推介力度。 加快国际规则体系构建。建设性推进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多双边规则磋商和谈判,以推进“丝路电商”为切入点,以双边和区域合作促规则制定,推动建立互利共赢、公开透明的数字经济国际规则标准体系。鼓励各地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制订,指导相关企业应用和对接规则标准,不断梳理总结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在规则制定和产业实践方面形成良性互动。 四、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行动 扶持数字商务技术创新。持续开展数字商务企业培育和动态管理,指导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在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着力推进商业科技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开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创新,拓展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电子档案应用范围,提升无接触服务、云展会等新兴商业模式和场景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各地积极打造本地区具有典型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数字商务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通过探索创新扶持政策、遴选商业科技创新项目、编发商业科技应用案例等方式,有效增强商务领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强化数据资源赋能效果。深入推进商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和部省电商大数据共建共享工作,持续推进部省之间商务领域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有序共享,合力完善电子商务统计监测体系,形成定期共享和双向反馈工作机制。各地要统筹数据共享需求,加强与商务部相关业务司局纵向联动,确保系统连得上、数据跑得通,挖掘商务数据重要价值,加强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和运行监测能力,配合做好电商大数据比对和反馈工作,共同推动电商大数据共建共享做深走实。 五、开展数字商务服务创新行动 做优数字商务公共服务。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惠民惠企行动,鼓励电商平台企业积极推出面向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多元服务—广泛参与”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联合推进机制。持续完善电商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电商企业开展诚信承诺、建立诚信档案,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各地要依托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开放相关政府信息资源,汇聚优质服务资源,推动服务直达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行业组织等作用,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信用共建,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诚信氛围,享受惠企服务,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 做强数字商务人才培养。建设数字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面向市场的数字商务精品云课堂,培育数字商务专业师资,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数字商务培训,提升数字商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用联动,培养专业化、复合型数字商务人才。各地要积极完善本地数字商务人才培养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训,加大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推出一批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带头人”。 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大力发展数字商务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本地区数字商务发展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细化任务措施,明确可评价、可量化工作目标,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做好宣传引导,注重总结成功经验,多渠道推广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全社会数字商务素养,积极推动本地区数字商务发展。请于2021年2月7日前将本部门具体联系人报送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有关工作进展情况请于每年6月30日前及时上报。
破产重整中心不在“破”,而在“立”,也可以看作“重生”。 金融界网1月29日消息 海航集团发布公告称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通知书》,主要内容为:相关债权人因海航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法院对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海航集团将依法配合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积极推进债务处置工作,支持法院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中国民航报发文称公告发出意味着海航集团整体风险化解按破产重整实质推进。破产重整是一种保护措施,而非破产清算。破产重整重在重整,企业法人资格不注销,继续存续,企业并不关门大吉、退出市场,而是通过对债务人企业实施债务、资产、业务、股权、管理等全方位的重组,找准企业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改善公司治理机构,化解公司债务负担,让企业法人资格不注销、继续存续的同时可以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实现对企业的挽救和重生。因此,破产重整中心不在“破”,而在“立”,也可以看作“重生”。 1月22日下午,海航发布消息称,为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风险处置相关工作,顾刚已辞去海航集团董事及执行董事长职务、任清华已辞去海航集团董事及联席首席执行官职务。顾刚、任清华担任联合工作组职务不变。海航集团将在联合工作组指导下,在各方支持下,继续推进海航集团风险处置的实施工作。公告中称,风险处置进展顺利,即将进入关键时期。
一. 业务介绍与主营构成 金蝶国际(0268)是亚太地区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及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全球软件市场中成长最快的独立软件厂商之一。营收结构上,主营构成分作ERP服务,企业云服务两部分。其主要ERP企业软件产品包括,金蝶KIS、金蝶Apusic和金蝶K/3。金蝶KIS和K/3是中国中小型企业市场中占有率最高的企业管理软件。云端服务方面,以苍穹 PaaS 平台为主,另外有星空云、星辰云、精斗云以及管易云等各类云产品,涵盖了企业财务、供应链、HR、制造业等多个重要领域。 二.内生转型与外部刺激促成大幅上涨 金蝶国际去年年初从7.832元上涨到今年最高35.250元,涨幅最大达到352.49%,大幅上涨的背后有着强硬逻辑的支撑。 内生逻辑 1.苍穹战略升级,深化金蝶云转型 从整体上来看,数字化升级是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大趋势,而SaaS 行业将是长期受益的优质赛道。与西方发达国家SaaS 行业相比,中国 SaaS 市场还明显处于发展早期。行业由通 用类逐渐向垂直行业类渗透,更多细分行业内或将涌现龙头。为顺应此发展浪潮,金蝶国际主动丢弃传统软件业务,加速企业上云进程,对原有产品体系全部相对应的进行了云升级,以年费作为主要盈利模式。 其次是主动去ERP化,从传统 ERP 迭代到EBC 是最新行业趋势,2019 年 Gartner 提出 EBC 概念,预测到 2023 年 40%的 ERP 供应商会向 EBC 转型,代表最新行业趋势。公司紧抓变革方向,转型EBC。同时国内互联网巨头向企业云产品扩张,互联网企业对云产品的发展,本质上是去ERP化的表现。长期来看,EBC是对传统ERP的替代模式。公司主动颠覆自己,致力于主动去ERP化。从营业收入占比上可以反映出来,传统ERP收入占比由2014年的93.14%,逐年下降至2020年年中的42.5%。并有望在两年内降低在30%以下。通过产品和服务挖深公司护城河,借助行业变革有望弯道超车成为行业第一。 诚然,主动抛弃原有业务的举动会给企业业绩带来暂时性的负面影响,2020年开始,金蝶主动停止KIS和K/3WISE的销售。造成今年上半年传统 ERP 同比下滑 37%,整体收入同比下降 7%,但低点过后形成业绩反转后将会形成强大上涨合力。 2.客户粘性强大,新户加速扩张,未来存在较好提价预期 在传统 ERP 业务方面,大型企业由于对数据安全的考虑,仍偏向于私有云与自研系统。同时在转云方面,由于内部流程复杂性导致转云的难度及时长增加。而金蝶的模式是以中小用户为基础,再向大用户集中渗透;中小用户的基础有利于提高了客户粘性,客户续费率达到 90%,在业务转型升级中客户流失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转型带来客户的延伸扩张。以苍穹系列为例,现有客户中47%为公司新客户,同时在各行业分布占比上较为均匀,渠道优秀而多元,不具备路径依赖性。 金蝶云星空产品的新客效应更为明显,77%的企业是新使用 ERP 的客户,13%是替换竞争对手 的客户,10%源于现有客户的升级。此外,32%客户选择两种以上金蝶的解决方案,17%的客户选择金蝶的三种以上解决方案。综上所述,良好的老客户粘性,加速的新客扩张以及多元的客户渠道,给与了企业较大的通过产品升级提升客单价空间,在未来有望实现业绩的量价齐升。 外部刺激 1.五个安全加速促进ERP国产化 目前我国的ERP市场份额主要还是被高端美国软件供应商占据,特别是在高端ERP领域,其中SAP、Oracle 超过大企业市场过半份额。合计规模在几百亿,目前整体国产ERP水平较高。结合国家五个安全中科技安全政策,未来是国产ERP替代前景良好可能市场释放 100 亿左右份额,催化苍穹加速增长。苍穹已得到标杆企业认可,作为国内首个全面国产和云原生企业级云服务平台,必将借势获益。 2.疫情因素加速网络化办公,产品覆盖加速进行 企业对公有云认可度提升,疫情或催化企业加速上云速度。后疫情时代企业的云化需求将会快速提升。相比竞争对手,金蝶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客户。而疫情的爆发更加使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成为必要管理手段,预计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时期,以成长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为目标客户的星空和星辰将迎来需求的加速增长。 三.未来发展 1.从传统 ERP 迭代到EBC 未来企业的增长点继续落在传统 ERP 迭代到EBC上。截止2020年中报,金蝶国际营收构成中,ERP收入占比42.5%,云服务占比57.5%。公司于2020年起基本停滞发展传统ERP业务。而在未来几年中,有望实现去中低端ERP化;提升云服务比重。实现扩大客户群体及公司毛利的抬高,量价齐升的进一步优化公司业绩水平。 2. 行业国产化背景下的大型企业渗透 五个安全政策环境下,外国高端ERP程序在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市场的有序退出给金蝶提供了一个持续发展通道和一个百亿规模的市场。公司渠道原本较为完善,且多元化。公司目前有近百家分公司和两千多家下游渠道。2019 年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与金蝶达成渠道合作,新增大国企渠道商,行业国产化趋势下加码渠道优势。并有望依托大国企渠道加速深入大型企业的高端ERP市场。加码苍穹平台在大企业客户市场的竞争力,抢占更多份额。
记者获悉,一站式外贸企业跨境金融和风控服务公司「XTransfer」宣布完成C2轮融资,由Lavender Hill Capital Partners(LHCP)领投,老股东跟投,具体融资金额尚未披露。本轮融资后,XTransfer将进一步升级反洗钱风控体系,持续打造以大数据和AI驱动的智能风控系统,提升交易电子信息采集、核验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将全面进行组织升级,面向全球引进优秀人才。 XTransfer成立于2017年5月,总部设立在上海,并在中国香港地区、深圳等主要外贸城市,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设有分支机构。XTransfer通过与跨国银行及金融机构合作,在全球建设起多币种统一清算网络,为中小企业全球展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包括跨境及本地收款、付款、外汇兑换等财资管理服务。此外,XTransfer也建设了以中小微企业为中心的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 疫情蔓延下,全球贸易逐渐形成新格局。中小微企业在面对生存压力的同时,凭借其灵活性与韧性,也迎来更多机会走出国门,将“中国制造”搬到世界各个角落。B2B出口主体及类目日渐小型化、多元化,而跨境支付场景也更加碎片化、高频化,这对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XTransfer通过与知名跨国银行及金融机构合作,建设全球多币种统一清算网络和通达全球的财资管理平台,提供开立全球和本地收款账户、外汇兑换、海外外汇管制国家申报等多种跨境金融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帮助中小微出口企业接入跨国银行服务,大幅节省国际汇款手续费,降低货币转换费,并提供一系列增值金融服务。 中小微企业在外贸订单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但在资金跨境风控方面挑战巨大。在反洗钱风控方面,XTransfer自主研发打造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信息洞察系统和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在内的风险管理两大核心系统模块,以快速识别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交易,提升客户体验并保障平台安全。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验证,XTransfer与主流国际大行建立深度合作,逐步搭建完善的全球金融网络。XTransfer全球收款账户的合作银行目前已包括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和星展银行等。目前,XTransfer所服务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客户数超过10万家。 XTransfer联合创始人兼CRO姚伟春认为,“与跨境贸易相关的反洗钱工作,尤其是和中小微企业相关的部分,挑战最大。为应对这个挑战,在全面落实反洗钱框架工作的基础上,XTransfer对每一笔资金流动,匹配相关的交易背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一套数据化、自动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的风控反洗钱基础设施。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策略引擎的自学习及专家经验的反哺,风控效能将不断提升。” XTransfer创始人兼CEO邓国标表示:“疫情加速了跨境B2B交易电商化的趋势,B2B电商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出现完全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超级大电商平台。XTransfer将成为跨境B2B电商交易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领投方Lavender Hill Capital Partners(LHCP)创始合伙人张晓音则表示,“此次疫情催生线上经济的爆发性增长,推动全球跨境电商加速发展,更多中国中小微企业’走出去’。安全、稳定、合规的跨境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中小微企业的利益,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XTransfer团队成功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是解决中小微企业在获取跨境金融服务中痛点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