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日,国务院召开了四次会议,均聚焦市场主体的发展问题。 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制度,坚决制止涉企乱收费,有序做好法定税费征缴工作,确保不增加企业和群众不合理负担。 同日,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部门要紧紧围着市场主体转,千方百计围绕他们遇到的突出困难和关切,出政策、想办法、解难题”。 次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同在21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意见建议时强调,要围绕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高频次、高规格的会议聚焦市场主体发展,可见决策层的拳拳之意。2021年,如何更有力支持中小企业,仍是摆在眼前的待解之题。 “2020年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包括稳定需求、降低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等,这些政策在稳企业保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期疫情呈点状散发趋势,部分地区的疫情防控措施明显收紧,对部分行业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避免政策过快退出带来的衍生风险。同时,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之前国务院要求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即着眼于这一考虑。 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 中小企业代表的是市场的力量。2020年的中国经济经历了重重大考,民间投资从谷底反弹,进而由负转正。而在当前经济持续恢复期,继续夯实中小企业发展仍是重要任务。 与此前不同,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了要努力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即“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个目标”来开展相关工作。 对此,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表示,从主要内容来看,“321”体系是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架构,也是对前期我国服务中小企业各项政策的总结和提炼。 其中,“3”很明显延续了“放管服”改革的精神实质。连平表示,2013年开始,政府就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基本上可对应抓好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发展环境这三方面内容。其核心依然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不但聚焦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老大难”问题,同时还提出要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后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连平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包括继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等方面,这对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利好。下一阶段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建设和政策体系建设有望加强,可借此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1”即紧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同样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但要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也要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促进各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减负与赋能 提供差异化支持 在大的体系框架下,强化对中小企业支持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疫情冲击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差异巨大。例如,当前餐饮、文旅和娱乐业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行业的复苏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医药、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的投资早已进入加速轨道。对上述两类行业需要的支持要各有侧重。 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多项继续为中小企业减负的政策。李克强表示,2020年,减税降费、阶段性减免社保缴费等政策在稳住经济基本盘方面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而当前疫情和经济形势复杂,市场主体仍面临不少困难,要标本兼治,持续治理乱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巩固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 在连平看来,针对“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行业,除了延续此前的纾困减负措施外,建议财税部门可进一步降低餐饮、体育、旅游、住宿、院线等服务行业的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等税费,以刺激相关服务性消费加速回升。同时,也可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创设第三类直达货币工具,即“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及时提供必要的帮扶和纾困。 对于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连平则建议要在加大传统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灵活运用信贷、投行、租赁、跨境资金管理等多元化金融工具来满足企业的投融资需求。他特别强调,在股权融资方面,监管部门应大力推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新兴产业资产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板挂牌企业中,信息技术和医药类企业占比过半。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为相关企业创造更宽广的融资空间。”连平表示。 王静文同样提出,要进一步疏通融资渠道。“既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也要丰富金融供给主体,使相关企业能够顺畅地获得资金支持。同时要做好金融配套工作,如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此外,他还建议要贯彻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实现平等准入,使民间资本能够自由进出。既要避免过度竞争,也要规避市场垄断。 短靠纾困 长靠机制改革 除了针对特定时期、特定产业的支持政策外,企业摆脱困境,恢复正常有序的经营状态有赖于长效机制建立。 “在市场层面,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相关机制和制度;另一方面,要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连平建议。 在政策层面,一是继续探索和完善财政纾困资金直达机制,搭建监控系统,推动资金快速精准投放到终端,以更高的效率实现精准滴灌;二是要在制度上推动财政减税降费的长效措施,切实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三是探索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效机制,如发展政府信用支持基金和建立政策性金融体系等,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 “其实,中央这些年一直在探索助力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制度,比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企业家精神、保护产权、优化营商环境以及落实‘竞争中性’原则等。”王静文表示,“这些方向无疑都是正确的,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落实到位,通过不断补齐制度短板,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稳定企业预期,使企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票据市场充分发挥贴近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深挖市场潜力、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创新活力、传导政策效力,为抗疫防疫、支持复工复产、纾困中小微企业和稳定宏观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全年票据市场业务总量达148.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7%。其中,涉及中小微企业的票据业务量为95.67万亿元,占比64.5%,增长11.37%;中小微企业用票家数达到266.96万家,占全部企业家数的98.6%,增长11.28%。 上下一心战疫情 在2020年初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票据市场积极动员、快速行动,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抗疫防疫和复工复产。 在支持防疫抗疫方面,上海票据交易所迅速出台有关措施,通过建立应急机制、调整业务流程和减免会员费用等,有效保障票据市场的正常运转。2020年3月,全市场承兑、贴现业务量分别达2.47万亿元和1.81万亿元,较2月分别增长91.26%和71.14%,快速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商业银行通过线上“零接触”开展业务,有效保障湖北地区企业用票诉求,推动各项业务企稳回升。2020年3月,湖北地区票据业务总量达5039.39亿元,较2月增长179.61%;武汉市票据业务总量达3247.58亿元,较2月增长199.49%。 在保障防疫物资供应方面,各商业银行主动出击,解难济困,有效保障了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资金需求。例如,针对抗疫前线亟须医疗物资、而上游生产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工行立即安排专人为其完成票据签发审批,使该企业在24小时内完成了5148万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的开立,获得了1648万元的银票贴现资金,及时完成了原料采购,并迅速配送到全国各地的医疗设备生产企业。2020年一季度,全国医药生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抗疫主力行业用票金额同比增长15.25%,较全市场增速高出8.3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解难题 突发的疫情对企业经营造成极大困难。票据市场充分发挥贴近企业优势,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全力支持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2月,邮储银行安徽六安分行了解到安徽芙芮雅羽绒有限公司持有较多票据,但无法用票据支付供应商货款后立即行动,用1个小时就帮助该企业获得了587.78万元票据贴现资金并全部到账,从了解企业贴现需求到实现放款只用了不到24个小时。常熟农商银行推出“融易贴”业务,使客户足不出户,通过移动手机端操作,就能使贴现资金秒级到账,极大地满足了疫情防控期间小微企业的贴现需求。疫情防控期间,常熟农商银行通过“融易贴”为企业办理贴现资金123.27亿元,同比增长74.67%,成为当地企业获取融资的主要方式。 疫情不仅对企业个体经营造成冲击,对整个产业链的顺畅运转也带来严重影响。为此,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票据”扩大对链上企业金融服务,通过挖掘票据的信用传递优势,推动全产业链的复苏。去年初,作为汽车行业的核心企业,重庆市长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因销售受阻导致资金回笼困难,向交行重庆分行提出开立超过20亿元银票的申请,用于向上游供应商支付原材料费用。考虑到该项业务“时间紧、难度高、金额大”,但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安危,交行专门为其设计了“在线承兑+票据池”的组合产品方案,一次性为其在线承兑银票756笔,合计20.66亿元,满足了其支付上游500多家供应商的资金需求,保障了全产业链的复工复产和安全稳定运转。 让利减费谋共赢 面对疫情的冲击,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稳住经济基本盘。票据市场直接联系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将逆周期货币政策意图快速传导到了一线企业。2020年全年票据贴现13.41万亿元,同比增长7.67%;贴现加权平均利率2.98%,同比下降47个基点,较1年期LPR平均低92个基点,去年5月更创下2008年以来利率新低。 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降低门槛、减免费用让利企业,助推企业有序经营、平稳发展。例如,网商银行发放了20万张小额票据贴现“免息券”,每张券最高可贴现50万元、节省贴现利息2000元,累计为小微企业节省贴现利息超过1亿元。再如,内蒙古乌海市友谊精煤有限公司因疫情影响导致上游货款以及员工工资难以支付,经营陷入困难。招行得知后,迅速制定线上和线下两种融资方案,为该企业贴现银行承兑汇票5614万元,并给予该企业专属利率优惠,低于同期限同档次利率15个基点,直接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约5.6万元。 高效对接传政策 疫情发生后,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直达性政策措施帮扶中小微企业。在人民银行释放首批疫情防控再贴现专项额度后,上海银行率先推出“惠贴”产品,创新性地打通了货币政策向企业端的传导通道,使人民银行再贴现政策以清晰的路径直接惠及实体企业。例如,张家港市宏基精密铝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铝制品开发、制造、加工等领域经营多年的小微企业,但是疫情导致企业积累大量票据无法变现,生产经营受阻明显。在了解到该企业实际情况后,上海银行立即将其纳入“惠贴”产品的首批试点名单,并为该企业向人行上海总部申请办理再贴现,于再贴现资金到账当日向企业退还了部分预收利息。通过“惠贴”业务,该企业切实享受到再贴现业务的政策红利,其票据融资平均利率由2.83%降至2.75%。2020年全年,票据再贴现共计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14%。其中,贴现申请人为小微企业的票据再贴现达9873.68亿元,占82.67%。 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票据市场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锚定金融本源使命,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业务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票据市场在服务中小微、促进双循环中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日前,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绿色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服务电商企业绿色发展,引导电商企业提高绿色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企业发展模式,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取得实效。电子商务企业的落实情况如何?在探索绿色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实践?在绿色转型方面相关行业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绿色运营 节能增效对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持续推动电商企业节能增效,是《通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低碳环保水平、增强数字化运营能力等是电商企业实现节能增效的重要方式。 《通知》提出,引导电商企业积极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设备,做好办公经营场所、网络机房、仓储和物流配送的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健全绿色运营体系。 “京东在仓储和配送、网络的绿色建设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京东物流在上海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布局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在2018年正式并网发电。目前,光伏发电已覆盖园区内包括仓内照明、自动分拣、自动打包、自动拣货等多场景作业的用电需求。预计2021年底,光伏电站装机总量将达到200兆瓦,实现年发电量1.6亿度以上。 配送方面,截至目前,京东物流在全国7个大区、50多个城市,总计投放新能源车近1.2万辆,规模化新能源车队覆盖多种业务场景,其中北京市自营城配车辆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辆。 菜鸟网络也在物流园区的绿色建设方面迈出大步。据菜鸟网络绿色行动项目负责人介绍,2017年起,菜鸟网络就开始在上海、广州、杭州、武汉、东莞的智慧物流园区内建设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站。2020年菜鸟物流园区实现年发电量超过2000万度,相当于节省8000吨煤炭。未来,菜鸟物流园区年发电量将超过10亿度,预计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通知》提出,鼓励电商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供需匹配,提高库存周转率,推动多渠道物流共享,应用科学配载,降低物流成本和能耗。 生鲜电商平台美菜网在这方面持续发力。“美菜自身一直秉承‘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的理念,采用低耗能、低排放的设备设施构建绿色供应链。”据美菜工厂负责人高健介绍,美菜通过大数据应用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精准预测采购量,尽最大努力减少库存带来的损耗;引进了数千辆新能源配送车辆,降低碳排放。此外,利用大数据算法模型,美菜上线了“一平台两系统”,其中配送调度系统可以自动为配送司机制定最优配送路线,匹配距离最短的配送商户,减少了近60%的无用运输。 绿色包装 电商、快递等业态的蓬勃发展,在大大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让快递包裹变得“更瘦”“更绿”是近些年相关部门和企业努力的目标。为加强快递包装绿色供应链管理,《通知》从推动快递包装减量、推进可循环包装应用、规范快递包装使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采用产地直采、原装直发、聚单直发等模式是从源头减少快递包装用量的重要途径。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京东物流通过入仓优惠政策激励上游品牌商企业推行直发包装,目前宝洁、联合利华等品牌商上千个商品SKU(库存量单位)实现出厂原包装可直发,截至目前已减少物流纸箱使用1.5亿个以上。 菜鸟也在大力推动商家原箱发货,即商品的出厂包装到仓后,不用拆零和二次包装,直接发出,大大降低纸箱等物料的使用量。据统计,仅2020年11月,发自菜鸟仓的原箱包装、环保拉链箱发货比例就占近50%。 《通知》提出,重点地区的电商企业要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在减少不可降解塑料使用方面,菜鸟进行了多番试点和探索。”菜鸟网络绿色行动项目负责人举例说,2020年11月份,菜鸟仓在“双11”期间,将正在使用的塑料袋包装更换为生物基环保袋,减少塑料的使用。在寄件场景中,也试点推进环保寄件袋,这种专属环保袋由秸秆、陈化谷物等可再生原料参与制作,与同尺寸的其他快递袋相比,每个环保袋在生产环节可直接节省4.4克塑料。 除了包装减量之外,推广可循环复用包装、建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渠道,也是强化快递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通知》提出,推动生鲜电商企业在同城配送中推广应用可循环配送箱、可复用冷藏式快递箱等;推动电商外卖平台与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在重点区域投放外卖餐盒等回收设施。 “物流、包装上的环境友好一直是我们非常注重的方面。”每日优鲜市场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日优鲜首创了前置仓模式,每天由城市中心仓向各个前置仓发货,再由前置仓将商品配送给消费者。在中心仓到前置仓环节,每日优鲜采用了可重复使用的配送箱;在前置仓到消费者的这段配送路途中,会尽可能将所有商品打包进一个包装袋里,减少纸箱的使用和包材浪费。 “在外卖餐盒回收等方面,饿了么做过许多尝试。”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饿了么可持续实验室携手易代扔平台发起上门回收废弃餐盒、饮料瓶公益行动,许多城市的消费者吃完外卖再也不用担心塑料餐盒“盒”去“盒”从,可以使用手机预约上门“一键回收”,在家就能完成外卖餐盒、饮料瓶等可再生垃圾的回收工作。饿了么还联合后端回收机构,针对平台回收外卖塑料垃圾,并在饿了么APP上添加回收入口方便消费者参与回收活动等。 绿色治理 从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看,一些大型电商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已有较成功的尝试,但还显得不足。特别是在绿色转型过程中,行业、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所遭遇的一些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忽视。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用绿色包装、一次性塑料包装替代产品已成为全社会毫无争议的共识,但是目前的替代品成本较高并且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行业和不同用途的需求,已成为制约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 比如过度包装。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告诉记者,绿色包装在行业内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过度包装这一痛点却始终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一些生活用品,可能它既有塑料包装,也有纸质包装,包装盒很大,物品却很小。” 有些替代品的使用体验不好。从2021年1月起,我国禁塑令已全面落地。可以预见,最严“禁塑令”的实施有利于有效控制塑料污染,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给记者讲了点奶茶的亲身经历。“我点了两杯奶茶,结果发现塑料的用量反而比过去增加了。由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被禁,商家转而使用了纸吸管。但纸吸管无法戳破奶茶的塑封杯盖,商家送了一根塑料果签用于戳破杯盖。奶茶喝到最后,纸吸管无法吸出芋泥等沉淀物,商家又送了一把塑料勺。”楼仲平表示,表面上看,禁塑令把塑料吸管禁了,结果一些商家为了弥补纸吸管的体验不佳问题,却又额外增加了更多塑料用量,这完全违背了禁塑令的初衷。 外卖餐盒问题同样棘手。“外卖菜品有别于传统电商的物品,如淋油水煮类、蒸品类、煎炸类、烧烤类及砂锅石锅类菜品等具有高油高热特质,出锅温度多高于100摄氏度,且高于纸质及可降解塑料餐盒耐受性,这是使用时的挑战。使用后如回收再利用,需要清洗油污,回收成本也较高。”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包装回收体系不完善,回收渠道匮乏,导致许多消费者即使愿意参与进来,也不知该如何处理。有必要建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渠道,探索建立上下游衔接、跨平台互认的运营体系。 从主管部门到包装物生产厂家,从快递企业到网络商家再到普通消费者,从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再制造和监管,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绿色治理需要共同协作、形成闭环效应。“只有生产企业、包装企业、电商平台、物流企业以及每一个消费者携手,才能让绿色生活蔚然成风。”朱黎阳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春沐阳)
1月26日,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指出,“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银保监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金融委的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一项则表现为银行业保险业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金融监管部门主动作为,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调控力度、节奏和重点,果断出台了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纾困利企政策措施,为经济恢复增长、保企业稳就业营造了适宜的金融环境。同时,金融机构主动落实政策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减费让利,并创新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到,企业融资可得性显著提升,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迎来深刻变化,金融业发展也必然有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金融发展的主线,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无疑面临更高要求。2021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金融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会议提出,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整体效能。专家表示,金融业要在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视角下,回归本源、找准定位,以针对性、高质效服务助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 经过金融全系统的共同努力,2020年金融业在支持抗击疫情、推动复工复产、做好“六稳”“六保”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针对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从2020年4月份开始,经济复苏步伐逐步加快,四季度GDP增速已经超过2019年单季最高增速。”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落实银行保险系统防疫工作各项措施。例如,适时制定14项支持政策,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无接触”服务;紧急提供专项信贷5.3万亿元,重点支持防疫物资生产、疫苗研发等重要行业;及时出台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6.6万亿元,新增政策性转贷超过1600亿元…… 在监管部门引导下,重点领域贷款、企业贷款“量增价降面扩”,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显著提升。2020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9.6万亿元,增长12.8%;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是上年增量的2.6倍。小微企业融资持续改善,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1个百分点,其中五家大型银行增长54.8%。 与此同时,保险业继续发挥“稳定器”作用。2020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1.7万亿元,新增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全年保险赔付超过1.4万亿元;大病保险覆盖11.3亿城乡居民;出口信用保险已决赔款同比增长32.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保险业利用强大的资金融通功能,服务小微企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项目建设。另外,保险为各行各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职能也进一步加强,大病保险深入推进,健康、养老保险产品以及政保业务全面推进,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加大科技创新领域支持力度 “十四五”时期,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仍是金融业的核心任务。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重点发力方向渐渐清晰,科技创新是其中之一。 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科技自立自强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高度。下一阶段,金融业在服务科技创新尤其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必须有更大作为。会议指出,积极探索促进科技创新的各种金融服务。 “由于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内部管理不够完善,较难通过抵押担保方式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周茂华表示,因此,需要加快从传统重抵押、重担保的授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企业发展前景、交易信息等的授信模式。一方面要创新抵押物,例如专利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另一方面则要提升风控能力,进而提升信用贷款比重。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表示,要聚焦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加强投、贷、债联动,完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安排。加快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制定更符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的IPO标准,形成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创新型信贷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 企业创新投入大、风险也大,保险在其中也要发挥更大作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刘冬姣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接下来要注重提升科技保险供给与企业保障需求的适配性。“目前,科技保险供给和企业的个性化、专业化保障需求存在错位,未来应该以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产品,有效对接高科技产业具体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服务。” 此外,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来源稳定、期限长等特点,非常契合科创企业发展需求。随着银保监会取消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保险资金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支持,并且深入推进与银行等机构的合作,为支持科技创新搭建多层次投融资和风险分担机制。 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效能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对此,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整体效能。 首贷、信用贷款等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会议明确,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持续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强民生领域金融支持。近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对市场有前景、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符合普惠型小微企业标准的民营小微企业,延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引导银行加大“首贷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将融资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 对此,专家表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还在恢复过程中,依然需要信贷资金支持。下一阶段,各项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金融仍要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投放。 谈及商业银行如何大力支持“首贷户”,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商业银行应制定首贷投放计划,对信贷规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进行专门安排;主动破解信息不对称,加大行内数据整合应用,并对接支付类数据、政务类数据、商务类数据等“替代性数据”,研发针对性产品;升级信贷管理系统,搭建民营和小微企业专门的授信模型、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等。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还提到要推动发展养老、健康、责任、巨灾等保险。其中,专家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巨灾保险的保障内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表示,除了保交所和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部分成员联合开发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台风洪水巨灾保险产品外,目前的巨灾保险主要限于地震,尚不包含台风、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灾等其他灾因,保障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要推动包含更广泛灾因的巨灾保险出台,进一步丰富巨灾保险制度的保障内容,尤其是可以考虑尽快将洪水纳入巨灾保险保障内容。
2018年贸易摩擦之后,我们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大国博弈的历史拐点。大国博弈,靠什么博弈呢?靠科技!科技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近几年的贸易摩擦中,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的不断打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发展科技说得简单,真正能够取得进展、占领核心技术高地的国家少之又少。美国作为全球科技的龙头,它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国家的科技要想实现弯道超车,一个强大、繁荣的资本市场做支撑必不可少!科技企业要发展壮大,不可能依靠银行贷款。科技企业大多是轻资产模式,没有大量的固定资产作抵押,人才、技术又无法量化成为贷款的标准。况且科技企业竞争激烈,百舸争流,最终能够通过市场竞争活下来的是极少数,其中风险巨大,银行一旦大量参与科技企业的融资,其中将蕴藏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历史经验看,股权融资是壮大科技企业最好的方式。天然具有高风险的VC/PE挑选、投资有前景的科技企业,然后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到二级市场去融资,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被市场看好,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股价节节攀升,VC/PE获得回报后继续投资下一家企业,形成良性循环。这其中的逻辑,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媒体采访中也提到过。2020年7月7日,肖钢在浦山论坛和CF40孙冶方悦读会上表示,“资本市场是一个桥梁,一个枢纽,是资本市场把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这两者连接起来。产业要发展,一定是要有科技的创新才有竞争能力,科技的创新就必须要有研发,而科技的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但基于原创技术的创新要花大量的投入,且周期一般较长,靠银行信贷投资是不可能的。所谓最具创新的项目,可能也是最有风险的项目,只有资本市场的投资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从理论上讲,资本市场为创新提供了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这是银行信贷资金所不具备的。”肖钢称,“信贷资金一般要看有没有抵押物,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会关注企业过往的业绩;但股权投资正好相反,看中的是未来的收益和成功。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科技创新,必须要靠资本市场来承担这种责任,光靠银行信贷资金,拿储蓄的钱去投过多高风险项目,那是对储蓄的不负责任。”肖主席在任时,经历过A股市场的巨大波动,因此他不断总结出的经验特别值得重视和深思。比如说,肖主席在2020年7月谈到党中央从未如此重视过资本市场。这句话实在是意味深长,聪明的资金看到这句话的反应是什么呢?就是只买不卖!大家去看看A股7月份快速上冲然后震荡调整期间的两融余额变化就明白了。作为市场上最聪明的资金,7月份任凭大盘如何震荡、调整,融资余额始终在稳步的攀升,足以说明聪明资金认为这里没有系统性风险。科技作为资本市场这轮牛市的主线,一定会产生泡沫。郭树清主席在2020年的发文,提到我们要警惕房地产泡沫风险,要警惕纯粹的金融泡沫风险。科技泡沫与金融泡沫、房地产泡沫最大的不同在于,金融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属于纯粹的资产价格泡沫,会以杠杆的方式牵连到大量的银行储蓄资金,在泡沫破裂后除了社会风险,什么都没有留下。但科技泡沫则不同,科技泡沫破裂后起码还会留下一大批含金量高的人才与技术,产生一批有市场竞争力、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科技企业。这些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占领科技制高点的法宝。美国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之后,美国产生经济危机或者社会危机了吗?没有!尽管美联储为此开启的降息周期,变相催生了房地产泡沫,诱发了金融危机,但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因为资金离开了科技领域转战房地产,才产生了大隐患。事实上,2000年之后,美国GDP增速依然强劲,产生了以谷歌、亚马逊、苹果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国家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能够代表生产效率的每美元GDP的一次能源消耗量在2000年之后加速下降,这些都是科技强大带来的好处。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1990年的房地产泡沫,日本房地产行业产生巨大泡沫,股市泡沫也更多的与房地产相关企业有关。泡沫破裂后,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才、资本、资源配置到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中,大大挤压了科技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这场地产金融泡沫使得本来可以与美国“掰掰手腕”的日本科技实力逐渐衰弱。资本市场本来就是周期性产生泡沫的场所,但是不同的行业产生泡沫却对经济有巨大影响。如果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产生泡沫,那么我们希望是一场科技繁荣带来的泡沫。比如说2020年A股中的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实从估值角度来看已经出现了泡沫的苗头。就拿新能源汽车行业来看,为什么特斯拉、蔚来能涨到那么夸张的估值?真的不合理吗?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对某一个未来可能有颠覆性空间的行业是否存在泡沫有辨别能力吗?新能源汽车如果未来几年快速普及到千家万户,像当年汽车替代马车一样替代当前的传统燃油车,现在的估值真的不合理吗?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市场给予未来颠覆性的行业高估值可以吸引大量的资本投入到这个行业进行研发,进而吸引更多的尖端人才到这个行业发展。相比清北复交毕业的高材生冲进高新的陆家嘴、金融街,我更愿意看到这些尖端人才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为中国抢占高科技制高点做出贡献。没有资本市场这些高科技产业的高估值,就没有大量资本的投入,企业融资受限,无法以高薪招聘到最顶尖的人才,研发也会受阻。如果市场一定会有泡沫,那我希望它发生在科技领域!【公告】苏宁金融研究院系苏宁金融旗下大型研究智库,聚焦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领域,长期专注行业研判、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转型等领域研究,对外提供业务转型咨询&培训、用户体验提升咨询、研究报告定制、投资理财&商业保险方案定制、商业推广、业务合作咨询等服务,相关需求请发送邮件至sncfzx@suning.com,感谢您的支持!
9月28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分列前三位。从2020中国企业500强的数据分析来看,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规模和效益增长态势良好。2020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86.0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92万亿元,增速为8.75%;实现净利润38924.14亿元,比上年增加3603.19亿元,增速为10.20%。二是结构调整继续深化。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分别增加了6家和8家,而传统制造业企业有所减少。三是研发创新成效明显。2020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保持持续增加态势,研发强度维持在1.61%,达到历史最高值水平;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重为39.08%,比上年500强提高了2.47个百分点。四是国际地位更加突出。2020年中国上榜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为133家。其中,内地上榜企业为121家,比上年增加5家。哪些行业入围数量最多?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238家,服务业181家,其他行业81家。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增加了6家、现代服务业增加了8家,黑色冶金等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减少。图片哪些地区入围数量最多?2020中国企业500强共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分布最多的三个地区依次是北京、广东和山东。图片哪些企业的研发强度最强?2020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为1.61%,连续3年提升,恢复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图片哪些企业规模成长速度最快?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有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倍以上,15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高于50%。图片哪些企业净利润增长最快?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在1-10倍的企业有32家。哪些企业劳动生产率高?2020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59.65万元,比上年500强增加了24.18万元,实现了4连升;人均净利润为11.75万元,比上年500强增加了1.24万元,完成了3连增。详细名单↓↓(
前不久,多个电动车品牌密集发布通知,表示旗下产品将全面涨价。在2021年开年,电动车行业就将迎来新一轮涨价潮的冲击。那么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车行情究竟怎么样呢? 电动车迎涨价潮 经销商抓紧囤货 在北京几家电动车销售门店,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正是销售淡季,来买电动车的顾客不多,但电动车确实在提价,他们已经收到了厂家的涨价通知。 从近期多家电动车厂家发布的涨价通知来看,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涨价幅度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其中四轮车涨价幅度较大。为了降低成本,不少经销商都选择在涨价前抓紧囤货,增加库存储备。 北京某品牌电动车销售人员:一款车我们预付款就交了十来万,就是没涨钱之前先把以前这个订上,如果不交预付款就按之后的价格。 天津某电动车旗舰店店长 贺薇:拿货价位涨了一百到两百不等,我们在2020年12月底接到的涨价通知,所以我们会在涨价之前把货物,储藏多备一些,当时我们订了4000多辆。 记者看到,目前已有部分品牌的门店上调了终端零售价格,对此,一些消费者表示,相比价格,他们更关心质量。 消费者:颜值还有续航里程,差不多主要看这两个,预算大概4000元以下,还是更在意品质,如果涨一两百也可以接受。 原材料成本大幅攀升 生产商压力大 引发各大电动车厂家纷纷涨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上游产业链目前的现状又如何? 孙汝山是天津一家三轮电动车整车制造企业的采购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因为上游零配件一天一个价,他每天都要盯着手机,随时关注变化。 天津某电动车生产企业采购经理 孙汝山:这是一月份方管厂的涨价通知,1月2日钢材一吨涨了50元,1月8日一吨涨了50元,1月9日又上调了20元,1月11日又上调了60元。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及时跟方管厂板材厂还有各大配件厂沟通,适当锁定涨价之前原有的库存。 另一家两轮电动车生产厂家的负责人也表示,此次涨价酝酿已久,去年5月份起,车架、轮胎、电机等零部件的采购价格就在持续上涨,和去年年初相比,电机、轮胎、车架涨幅为20%,塑料件涨幅为35%,电缆线涨价25%,电动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上涨20%以上。 某电动车生产企业总经理 常杰:原来一个电机210元,现在差不多250元左右,轮胎从25元左右涨到了29元左右,整车的成本原材料上涨差不多在150元,零售市场上我们涨了80元左右。 某电动车生产企业副总裁 王家中:综合下来,整车的成本差不多涨20%以上,大概涨了300元一台车。 说到涨价,上游零配件厂商也表示,涨价的源头还在更上游。一家车架供应企业的负责人介绍,2020年三四月份钢材的价格在5000元一吨,此后最高涨到了6600元一吨,涨幅高达三成以上。一台电动车车架至少要用7至8公斤的钢材,也就是说仅材料成本每台就上涨了10至12元左右。 记者:还有可能提价吗? 天津某电动车零配件企业总经理 候景路:我们要根据采购成本来决定,实在消化不了只能和整车厂来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