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哈尔滨市财政部门获悉,年初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哈尔滨市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为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渡过难关,疫情期间哈市财政筹措拨付稳岗补贴资金2.6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1.6万户。 据了解,稳岗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哈市中小微企业职工生活补助、单位或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稳定就业岗位相关支出。按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的政策要求,对坚持不裁员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按照企业及其职工上一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给予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对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标准按3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确定。 据悉,稳岗补贴资金的有效落实,切实缓解了哈市中小微企业用工成本压力,激发了企业承担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稳压器”作用。
上海持续出台措施为中小企排忧纾困,减税降费又有升级版 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是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后疫情时期,如何继续帮扶中小企业提振发展信心,打开市场空间,成为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 7月31日上午,上海市经信委召开《关于加大支持本市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22条政策措施》(下称“22条”)新闻通气会,介绍22条相关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介绍,22条主要通过“延期”“加码”“创设”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对减免社保、降低电价等政策进行了延期,对旅行社、网吧等特殊行业的支持作了“加码”,同时也创设了困难企业以工代训、惠企让利不少于5000万元等创新政策和举措。 “‘22条’既是疫情期间‘惠企28条’的‘加长版’,也是‘后疫情’时期支持中小企业的‘升级版’。”戎之勤说。 具体来看,22条主要包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优化中小企业服务等几方面内容。 比如,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至2020年底,免征中小微企业及按单位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以及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至2020年底,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可延缓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 建设10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载体,建设6个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10个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担保放大倍数原则上不低于5倍,力争2020年新增担保规模300亿元,其中信用贷款比例不低于90%。 对市旅行社和A级旅游景区,因项目建设、维持运营或当前应对疫情冲击所发生且需在2020年偿还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不超过人民银行最近一次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0%的贴息支持,贴息期为半年,每家贴息总额不超过50万元。 上海市人社局基金监督处副处长许大志介绍,上海预计共将减轻企业负担约1281亿元。“中小微企业及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近62万户,占市场主体的绝大部分,涉及参保职工682万人,占全部参保职工的约 77%,免征社保费政策将为中小微企业减负预计约1000亿元。” 今年以来,上海持续出台措施和条例为中小企排忧纾困。 先是2月出台了惠企“28条”,接着《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于6月18日经市人大常委会第22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并于当日正式实施。在7月16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在注册地上海正式揭牌,这也是国内首家在北京以外设立的国家级母基金。 上海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办主任吴志琦介绍,下一步会将政策措施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形成合力。 他说,《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66条已细化为121项具体工作,分解到30多个部门和各区政府;“22条”措施工作任务分解到18个部门。下一步将发挥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形成服务中小企业的强大合力。另外,还将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载体,开展供应链融资综合服务试点。 “服务专员是最贴近中小企业的 ‘店小二’,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 ‘最后一米 ’。目前正在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服务专员工作职责、服务要求。第一批中小企业服务专员有望9月亮相。”吴志琦说。 吴志琦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要“输血”、“造血”同样重要。供应链、金融则兼具输血和造血功能。目前,他们正在会同商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联合宝钢、上汽、电气、申能、纺织、上药、建工、仪电等大型核心企业,共享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订单、库存、预付款等信息,创新供应链金融信贷产品,纾解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中小企业合计408965户,从业人员743.15万人,营业收入总额15.31万亿元。中小企业产生了上海70%以上的发明专利,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
政治局会议提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怎么理解? 董希淼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这就要求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增长、物价变化、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如果经济增长恢复得较好,那么前期阶段性的政策退出步伐可以加快一些;反之,如果恢复低于预期,不但退出步伐可以放缓,还可以出台新的政策。下一步,降准、降息应该仍在货币政策工具箱,应适时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进而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行。 货币政策精准导向,要求货币政策在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努力实现“精准滴灌”,引导流动性更有效率地进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重点领域,主要是指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制造业是国之根本,金融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可以探索专门制定针对制造业贷款的制度办法和信贷计划,创新制造业贷款考核奖惩机制;通过加大发债、上市等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在获得融资的同时,稳定企业杠杆率。 薄弱环节,主要是指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在经济下行周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到影响较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面临问题。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服务,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应加快落实前期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各种政策措施,确保中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首贷率、续贷率显著提高。还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创新互联网贷款等产品和服务,提高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是落实“六稳”“六保”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生机,进而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基础。可以继续实施的措施有:一是在合理范围内适度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二是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让利中小企业;三是降低、减免涉企收费,降低贷款、发债、上市之外的融资成本;四是继续落实延缓还本付息等政策要求,减轻企业当期还款付息压力。 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政策出自不同的部门,如果这些部门只是各自独立决策,而不能协调配合,那么宏观经济政策就不能实现最佳政策目标。因此,要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实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协同发力、综合施策,形成集成效应,共同面对疫情冲击、经济周期及外部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最大限度减少各种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和社会健康平稳发展。 (作者董希淼系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7月29日,招商银行、平安证券成功创设并承销发行全国首批标准化票据中2单——“招行格力2020年第一期标准化票据”、“平安证券中核华兴2020 年第一期标准化票据”。 上述两单标准化票据基础资产均为核心企业签发的未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支持中小企业持票人获得票据融资4亿元,融资利率低于同期商票贴现利率约150BP,惠及核心企业上游中小微企业供应商13家。 同日,招商银行再次发布公告创设“招行铁建财务2020年第一期标准化票据”,为全国首批财务公司发起的标准化票据。基础资产规模4175万元,为中国铁建财务有限公司通过防疫复产专属通道买入并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申请人为集团外部17家中小微企业供应商,且全部为民营企业,单张票面金额最低仅为20万元。 在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大背景下,为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中小微企业使用商业汇票融资效率,2020年6月人民银行制定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7月28日正式实施。为积极贯彻落实总行工作部署,全面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通过下发指导意见、组织研讨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持续推动辖内票据和债券市场业务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标准化票据、供应链票据等票据创新业务实践。 下一步,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将进一步推广标准化票据、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业务发展,促进应收账款票据化,助力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产业链上下游多层级中小微企业,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国内大循环,为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增添新动力。
7月28日电 题:中小微企业逆境突围 金融纾困“雪中送炭” 新华社记者吴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加大,甚至游走在“生死线”上。逆境突围,是经营者唯一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各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货币金融政策密集出台,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 “人在湖北老家,但通过手机App一键申请,200万元的银行贷款几分钟之内就到了广州的企业账户上!”广州真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放晴头一次通过线上申请贷款,高效便捷的体验令他大感意外。 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后,该企业逆境求生,转向研发生产全自动核酸提取及检测设备。但备货、采购均需全额支付货款,原材料成本和人工费用不断攀升,这令企业原本紧绷的资金链更加紧张。得知企业的困境后,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人员主动联系马放晴,指导他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申请贷款,及时解决了企业转型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 提升线上服务水平只是建行增强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的举措之一。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建行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为普惠型小微企业配置了专项的信贷规模,多次下调贷款利率,主动承担抵押物评估费、抵押物财产保险费等。今年上半年,建行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突破1万亿元。 在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的背后,是一系列金融政策持续“加码”,以及金融部门不断增强政策引导,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突围输送了充足的“弹药”。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安排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放普惠贷款,还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创设了新工具,以此引导信贷向小微企业和薄弱环节投放。 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小微企业贷款实现“量增”且“价降”。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增速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12.2个百分点;5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的平均利率是5.23%,比上年末下降了0.65个百分点。 二季度以来,企业贷款需求明显增长,信贷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人民银行近期对全国300多个地市进行的信贷需求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款率比去年前三季度上升了7.1个百分点。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往往更关注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而部分小微企业缺乏房产等抵押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融资的便利性,抵押、担保相关费用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商业银行要降低对传统抵押物的依赖,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综合利用内外部大数据,整合相关信息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更好地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不需要抵押或担保,300万元贷款几分钟就能到账,真是雪中送炭!”谈起公司不久前成功申请的一笔“减税抗疫贷”,四川古蔺县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欧洲感慨良多。疫情期间,他的公司全力为当地供给药品和消毒用品,但因为回款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较大,企业资金周转颇为紧张。 就在这时,当地税务部门与建行合作推出“减税抗疫贷”,以纳税企业的实缴税额及减免税额为授信依据,对诚信纳税的纳税人提供减税、放贷双向支持。由于纳税信用评级良好,四川古蔺县医药有限公司顺利拿到了贷款,及时缓解了资金压力。 截至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用贷款比重较上年末提升2.8个百分点。这一积极变化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引导。近期,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再次强调,要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效率。 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不仅需要提供短期流动资金以解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融资体系。 “当前形势下,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要推出长期性、制度性的安排,多管齐下。”董希淼说,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金融科技运用,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同时,落实尽职免责要求,让基层行和业务人员真正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加大,甚至游走在“生死线”上。逆境突围,是经营者唯一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各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货币金融政策密集出台,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 “人在湖北老家,但通过手机App一键申请,200万元的银行贷款几分钟之内就到了广州的企业账户上!”广州真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放晴头一次通过线上申请贷款,高效便捷的体验令他大感意外。 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后,该企业逆境求生,转向研发生产全自动核酸提取及检测设备。但备货、采购均需全额支付货款,原材料成本和人工费用不断攀升,这令企业原本紧绷的资金链更加紧张。得知企业的困境后,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人员主动联系马放晴,指导他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申请贷款,及时解决了企业转型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 提升线上服务水平只是建行增强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的举措之一。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建行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为普惠型小微企业配置了专项的信贷规模,多次下调贷款利率,主动承担抵押物评估费、抵押物财产保险费等。今年上半年,建行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突破1万亿元。 在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的背后,是一系列金融政策持续“加码”,以及金融部门不断增强政策引导,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突围输送了充足的“弹药”。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安排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放普惠贷款,还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创设了新工具,以此引导信贷向小微企业和薄弱环节投放。 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小微企业贷款实现“量增”且“价降”。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增速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12.2个百分点;5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的平均利率是5.23%,比上年末下降了0.65个百分点。 二季度以来,企业贷款需求明显增长,信贷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人民银行近期对全国300多个地市进行的信贷需求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款率比去年前三季度上升了7.1个百分点。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往往更关注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而部分小微企业缺乏房产等抵押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融资的便利性,抵押、担保相关费用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商业银行要降低对传统抵押物的依赖,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综合利用内外部大数据,整合相关信息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更好地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不需要抵押或担保,300万元贷款几分钟就能到账,真是雪中送炭!”谈起公司不久前成功申请的一笔“减税抗疫贷”,四川古蔺县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欧洲感慨良多。疫情期间,他的公司全力为当地供给药品和消毒用品,但因为回款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较大,企业资金周转颇为紧张。 就在这时,当地税务部门与建行合作推出“减税抗疫贷”,以纳税企业的实缴税额及减免税额为授信依据,对诚信纳税的纳税人提供减税、放贷双向支持。由于纳税信用评级良好,四川古蔺县医药有限公司顺利拿到了贷款,及时缓解了资金压力。 截至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用贷款比重较上年末提升2.8个百分点。这一积极变化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引导。近期,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再次强调,要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效率。 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不仅需要提供短期流动资金以解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融资体系。 “当前形势下,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要推出长期性、制度性的安排,多管齐下。”董希淼说,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金融科技运用,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同时,落实尽职免责要求,让基层行和业务人员真正敢贷、愿贷、能贷、会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