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还是很困难的。”一名小型财险公司高管近日对记者感叹道。 车险综合改革、酝酿财险公司分级监管……近期,财险监管改革动作不断。在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改变下,中小险企的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业内人士认为,车险综合改革作为近期财险业最重磅的改革动作,对于中小财险公司的车险经营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其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转变。从监管层传递出的信息来看,中小险企的经营困境也得到了监管的特别考虑,在车险综合改革方向中有一些针对中小险企的扶持政策。 同时,据记者了解,监管正在进行行业调研,酝酿针对不同的财险公司进行分级监管,这也被外界认为将有利于中小财险公司未来的发展。 中小财险公司迎挑战 中小险企是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根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87家财险公司。其中,2019年保费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中小公司占了75家。 而在成熟市场,中小险企同样是财险市场的中坚力量。数据显示,美国有2509家财险公司,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公司,而一些公司所专注的领域非常细分及专业,例如专业产权保险公司就有58家。 不过,从目前我国市场的现状来看,部分中小财险公司的日子不太好过。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19年财险公司整体承保利润2.15亿元,但是去掉A股三大上市财险公司,其他中小财险公司总体呈现承保亏损的情况。而据媒体统计,在列入统计范围的63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2019年有21家险企出现亏损,合计亏损达28.71亿元,这其中大多数是中小财险公司。 “很多中小财险公司都扎堆挤在车险业务里,但是由于品牌、机构、渠道、成本控制等方面并没有优势,如果通过价格战来抢份额,高企的费用自然会拖累其承保利润。”一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而近日银保监会对车险综合改革征求意见,则又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对中小险企经营困境的担忧。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降价、增保、提质”则是此次征求意见稿中的几大关键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记者表示,短期内,费率市场化可能造成保费增长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改革后的预定附加费用率将从35%下降至25%,短期内也会造成赔付率上升、费用率压缩,承保盈利减少,甚至出现承保亏损。 “另外,从国际经验看,车险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费率市场化使得大公司在固定费用分摊、服务网络、品牌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集中度呈现进一步上升趋势。如德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使得不少中小公司退出车险经营或者进入车险的细分市场;日本车险市场则出现了大面积兼并收购,部分中小主体退出车险市场。中国的车险费率市场化也使得大公司在保费收入获取与盈利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中小主体面临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朱俊生分析称。 “随着改革的实施,预计市场主体会更加分化。缺乏竞争力的中小财险公司,经营可能会比较困难,但这是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一个正常影响,也有利于倒逼中小公司转型升级。”银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尹江鳌在近日的“新时代车险的变革与创新”云对话中表示。 如何突围? 面对重重挑战,中小财险公司该如何突围? 在行业内看来,中小财险公司固然有自己的劣势,但也有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进行转型才是突围之道。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推进,很多行业强者恒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财险市场也是如此。中小财险公司在品牌、渠道、信息系统、成本管控等方面处于劣势,整体竞争力不强。但同时,中小公司也有机制活、决策快、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细分市场、创新领域赢得一席之地。”尹江鳌表示。 尹江鳌分析称,中小财险公司可以从三个“化”的角度去考虑创新发展:首先是专业化,改变目前粗放化、同质化的现状,打造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其次是精细化,要加强内控管理、优化成本控制、挤压理赔水分;最后是特色化,做好车险本身的保障和服务创新,同时积极开拓非车险市场,培育自身的优势。“优秀的企业不是保护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他说,“我国财险市场应该说发展的空间前景是广阔的,有很多空白领域要去开拓,老百姓的财险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也需要大量的中小公司去参与这个市场。” 朱俊生则建议,中小主体可借鉴国际经验,对业务重新定位,主动退出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车险市场,或者深入挖掘车险的细分市场,培育核心竞争力,例如利用科技发展一些诸如UBI(机动车里程保险)等的新兴业务,或者服务特定的细分客户群体。 “我们目前正在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同时也在努力落实技术创新,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非车险业务也有各自的难点,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我们现阶段最紧要的事情是保持资本金充足,并且优化内部管理,做到降本增效,才能为持续进行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投入提供基础。”上述小型财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 不过,尽管中小财险公司需要依靠自身发展来“安身立命”,但尹江鳌表示,对于中小险企的经营困难监管部门也一直非常重视,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例如此次车险综合改革中,在产品政策上,监管支持中小公司优先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网销、电销产品;定价政策上,支持中小公司执行更加灵活的一些自主定价系数的管理;费用政策上,支持中小公司执行更加宽松的优惠上限政策。 另外,据了解,银保监会酝酿针对不同类型财险公司提出差异化监管要求,近期正就如何将财险公司分类,便于实行差异化监管(比如,按大/中/小公司、传统/互联网、中/外资、综合/单一险种)、差异化监管实践和经验、差异化监管具体措施的意见建议等问题进行行业调研和政策研究。 朱俊生对记者表示,财险公司分级监管对中小公司来说是利好。原本将大公司的监管标准无差别地适用于中小公司,使得中小公司由于规模小,难以分摊成本,带来了较大制约,而分级监管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使得监管体系更适合于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市场主体。 “我们收到了相关调研通知,目前公司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研究反馈的过程中。总体来说,我们是非常欢迎这种差异化监管的思路的,不过,如何形成业内普遍认可的分级标准将是这一体系在成型过程中的挑战,例如以怎样的规模指标来划分不同主体等。”上述小型财险公司高管表示。
本报讯 记者陈果静报道: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发布公告称,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办理。 公开信息显示,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24日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蚂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卫林介绍,在完成备案后,蚂蚁评估将在现有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下,从信贷市场起步,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促进评级结果在信贷市场的应用,进而探索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蚂蚁评估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将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广泛对接各方资源,积极拓展评级应用,助力信用评级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科技与信用评级的结合成为国际信用评级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国外的主流评级机构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在信用评级业务中的应用。据介绍,蚂蚁评估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提升信用评级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云计算支持海量数据(603138)处理、依托区块链技术记录永久可信存证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评级模型等。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认为,大数据评级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将为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评估产品,帮助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发挥电力大数据行业资源,依托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国网公司线上产业链金融平台“电e金服”实现了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全面深入应用,让金融“活水”更精准快速地畅通实体经济主动脉。“目前‘电e金服’实现27家省公司、3家产业单位相关系统数据全接通,核心环节全部采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区块链天生的‘诚实’与‘透明’体现了最大程度的价值释放和业务赋能。”“电e金服”建设单位国网金融科技集团金融运管中心主任朱辉表示。 打破“信任屏障”中小微企业融资有底气 “资本市场对中小微企业并不青睐,想都不敢想的‘融资一键到账’在‘电e金服’平台实现了,以后一定要利用好这个融资渠道,实在是太给力了。”河北益跃宏电缆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王江涛接受记者采访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日前,河北益跃宏电缆、五弘线缆等企业通过“电e金服”商业保理业务成功获得1590万元的保理融资款,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困境。 商业保理主要为买卖双方提供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估、应收账款管理、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内容的综合性贸易金融服务,是比较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财务管理流程不健全、应收账款分散、公司资金易被挪用、与银行机构的“信任屏障”等问题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几大“拦路虎”。“电e金服”发挥区块链公开透明、全程留痕、防篡改的技术特性,将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估、应收账款、融资情况等关键信息上链存储并同步共享给合作银行,实现了中小微企业申请授信、尽调、资料审核、放款、款项回收、利息核算、手续费核算及尾款清分等融资全过程一站式操作。依托区块链技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电e金服”通过个性化、点对点的商业保理服务,打开了局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区块链技术打破了传统授信对象、融资工具及区域的局限性,实现了供应链中企业、保理公司、银行机构等多方间的信息共享和透明,为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提供了保障。”朱辉告诉记者。 构建“数字长城”金融机构秒级放款有保障 “在线发起申请、提交材料、资金到账,短短2天时间在手机端就贷款成功了。”山东鲁电线路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柳京涛感慨道。 为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优化客户端体验,“电e金服”产品全面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了全线上、秒放款的产品优势。“‘电e金服’引入区块链电子合同,通过将核心企业确权信息、产品信息和融资数据等上链存储,保证了信息的透明度,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参考信息,而双方签署后的电子合同摘要及签署过程证据链将存证于北京互联网法院确保了合同生成、合同存储及合同管理三个阶段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法律有效性,为金融机构一站式、低成本、秒贷放款提供有力保障。”国网区块链科技公司负责人王栋介绍道。 据介绍,自“电e金服”应用区块链技术以来,贷款业务办理效率提高了70%,为企业缩短融资时间40%,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1%。 目前,“电e金服”拥有49款特色金融产品,涵盖国家电网上游基建、服务、设备供应商数千余家及下游亿万用电客户,合作国有6大银行及股份制、城商行10余家,自5月15日上线以来至今,已提供金融服务落地业务规模突破103亿元。
金融科技正深刻改变金融发展生态格局,成为全球金融竞合重要因素。如何让科技为金融“赋能”,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助力上海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成为此次陆家嘴论坛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 6月19日,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科技助力金融有两大途径,一是“从0到1”,二是“从1到N”。所谓“从0到1”,是以金融公司为主体,借助科技手段为金融主业提质增效;另一路径是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主体,总结0到1成果,批量化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帮助其分享科技发展红利,提高服务效率和效能,从“1到N”,实现普惠金融。 谢永林认为,对众多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第二条路径更为实际可行。以陆金所控股为例,他表示,陆金所控股已明确“金融科技公司”战略定位,通过“信息平台+赋能平台”两大功能,实现两大目标:通过科技赋能,以2F2C方式,帮大众更好理财;以2F2B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帮企业融资,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实体经济。 科技+金融双“快车道” 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条路上,金融科技必须先行。谢永林认为,科技在此间的意义是为行业铺设了两条“快车道”,并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打开了两种发展路径。 路径一,是“从0到1”,用科技手段实现金融主业的提质增效,激发企业内生性的“质变”。谢永林认为,这一路径,是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 Chain)、云(Cloud)、大数据(Data)等领先科技,帮助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大型金融机构,实现“两升两降一新”,即效率提升、体验提升、成本降低、风险降低、模式创新。 以平安为例,过去30年平安集团持续深化金融+科技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平安车险510极速理赔(市区理赔5分钟,郊区理赔10分钟),利用技术手段打造了行业新标杆,有效疏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平安银行信用卡发卡时间,从过往人工审核2天,缩短为智能评估的2分钟,通过智能模型进行风控审批,审批人员效能10年提升15倍;银行新一贷等信贷产品全线上操作,申请到放款缩短至10秒,智能风控模型让信贷损失减少60%。 “通过‘从0到1’自建科技能力,有两大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谢永林指出,“首先需要持续且巨大的科技投入。平安过去10年科技投入累计超过1000亿元,未来5年还将继续投入1000亿元。其次,科技的研发和应用高度依赖于丰富的金融场景,需要不断试错、不断迭代、形成模式。” 谢永林指出,上述两大必要条件,是中小金融机构难以具备的。若要实现行业整体化和系统性的科技转型,则需要第二条发展路径,即让有能力的领头企业在0到1的基础上,总结提炼0到1的成果,批量化赋能中小金融机构,以2F2C、2F2B的模式,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效能,更有效实现行业的普惠金融。 “从1到N赋能行业,产生‘质到量’的转变,不仅需要赋能企业自身具备专业性强、适用性强、稳定性强的科技金融技术,更需要具备可模块化、可批量化、可规模化对外赋能和孵化的能力,即有‘科技输出’的储量和高度。” 陆金所控股两大转型定位 在平安的科技版图中,已经有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谢永林表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形成合力,在过往的业务和服务积淀上,平安旗下陆金所控股,将依托平安综合金融平台,探索‘从1到N’可行路径。陆金所控股定位于‘金融科技公司’,将强化‘信息平台+赋能平台’两大功能,通过科技赋能,为客户提供更多元、更透明、更便捷安全的金融产品选择,为机构提供专业化金融科技服务,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作为信息平台,陆金所控股将继续强化“平台”定位,精选产品,以互联网思维,为客户提供多元、透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实现这一定位,陆金所控股既要有极致的信息披露能力,让客户真正识别风险,保护其权益;还要提供智能专业的资产配置方案,帮助客户精选和匹配最合适的金融产品,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作为赋能平台,陆金所控股将依托于平安金融与科技的能力,如资产配置、风控、O2O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开放平台接口对外输出,用科技手段赋能其他中小金融机构,提升他们的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服务B端、C端客户。 谢永林透露,此次陆控转型希望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借助信息平台的2F2C模式,帮大众理财,实现财富增值,支持民生。二是通过2F2B模式,赋能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实体经济。 金融业科技化转型,对服务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至关重要。谢永林强调,“陆控有超过15年的020信贷服务经验和10年的线上财富管理经验,我们既是专业金融出身,又有别于传统机构,拥有极为丰富的线上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服务经验,并且形成了可分享、可输出、可开放的模型和技术。2F2C模式将通过规范、透明、专业的信息披露,智能专业的资产配置方案,以及全市场最丰富的金融产品展示平台,帮助客户匹配最合适的金融产品,实现财富保值增值。2F2B模式将通过输出赋能,提升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经营客户和风险防范能力,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帮助中小微企业更高效快捷的获得融资支持,支持实体经济,从而促进金融行业和实体产业从1到N的全面升级。”
原标题:预计年内新增贷款授信30亿元 “银电携手”赋能中小微企业 国网南京供电公司14日对外发布,该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南京分行、招商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行南京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利用电力数据助力中小微企业获取信贷支持。通过此次“银电携手”,预计南京本地超过3000户中小微企业将直接受益,新增贷款授信30亿元。 根据协议,银行和供电公司双方将依托自身技术和数据资源优势,在符合政策要求和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基于用电企业的电力相关信息,由供电公司向银行提供相关数据信息服务,支持金融信用评价及风险防控,帮助诚信用电企业获得便利性融资服务。依据协议,银行向优质中小微企业提供授信,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即贷款利率在银行授权范围内按最优标准执行。 江苏银行南京分行行长沈晓驰介绍,通过合作,进一步运用大数据手段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简化授信流程、优化金融服务,帮助诚信用电企业获得优惠利率的便利性融资,助力“六稳”“六保”。 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扩展合作银行范围,为更多中小微企业赋能,银电双方省级机构将在南京先行探索基础上开展全省范围合作。
两会期间,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以及疫情的生存状态,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作为稳就业的主力军,众多中小微企业在各项支持政策的助推下,经营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各地方政府近期不断加大中小微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更大规模减负等政策组合拳不断加码。 北京市日前出台措施,加大力度清理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不合理限制和管控规定,并研究制定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的若干措施。福建省近日设立了首期100亿元贷款规模的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年期的优惠贷款。除此之外,包括海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近来也都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集中在加大金融支持和降低企业成本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财税部门到各级银行,都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振企业复工复产信心。但目前,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问题仍较为突出,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都遇到许多阻碍,政策效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政策诉求尚未全面覆盖。 此前,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组成联合调查工作组,对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困难和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影响较大,96%的中小微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困难,包括:员工不能及时返岗、融资困难、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等,其中市场需求不足占比59.79%,成为较为突出的难题之一。 总体来看,目前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阻碍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由供应链上下游阻塞带来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缺乏和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是以订单锐减、市场需求不足为主要表现的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 在全球疫情的肆虐下,市场情绪达到冰点,投资意愿呈断崖式下行,内需消费“遇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国内疫情已趋于稳定,企业复工复产的步伐逐渐加快,而海外疫情严峻复杂的形势引发了外需不振甚至需求转移等一系列问题,极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短期外需疲软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政府应发挥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并通过市场机制拉动投资需求,共同推动经济的增长。一系列加强引进来、扩大内需等举措也应积极开展。在扩大并完善国内市场的同时,帮助生产终端产品的中小微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份额,建立新的合作市场以分散风险,并帮助外贸企业扩大内销,缓解生存压力。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积极自救,调整生产规模以缓解过剩压力,在供应链被动收缩和外需不振之间寻求平衡,同时通过转型升级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以改善远期的供需平衡结构,尽力克服内外疫情周期错配问题。这不仅是帮助企业自救度过难关的过程,更是重拾市场信心的过程。 此外,企业应思索未来产业链的调整升级,加快企业运转速度以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对接,探索新的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长远的战略导向。受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还应及时创造必要的弹性窗口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 在下游需求尚未回暖之前,融资环境的改善不足以支撑中小微企业有效恢复“造血”功能。中小微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因客观制度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政策优惠,在平等待遇上缺乏有效保障,其市场准入仍存在隐形壁垒。政府还应继续落实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松绑,为中小微企业创造公平有序、便捷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扩大市场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现如今,中小微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支撑社会市场运转、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只有维护和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广大人民生活得以保障,市场活力才能持续繁荣,社会才能长期和谐安定。 未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还需克服种种困难和阻碍,更多的政策配套措施还需及时跟上,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助。我们相信,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近日,央行、银保监会、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和外汇局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政策措施,强调商业银行要提高政治站位,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移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实现信贷资源增量优化、存量重组。 八部委出台的《指导意见》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迅速行动起将来、及时扭转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主动作为,意在通过这些实打实的过硬金融措施,有力支持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为中小微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 可以说,八部委用心良苦,表明了支持中小微实体企业的坚定立场。八部委之所以强调商业银行要提高政治站位,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移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是因为新冠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冲击最大,受到融资难、融资贵影响以及市场萎缩,大量中小微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不少中小微企业可能很难挺过疫情“生死关口”。由此,强调商业银行转移经营重心和信贷偏好,既是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激发我国经济活力、带动就业、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银行金融机构寻找自身发展契机的迫切要求。 然而,强调商业银行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转移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政策口号虽然提出来了,但能否实现这一政策目标?实现这一政策目标又到底存在哪些困难或障碍?从现实看,实现这种转移不是件容易之事,需要商业银行及监管部门拿出决策和勇气,建立严格的激励约束配套机制,尤其需要在经营理念上有实质性突破。很显然,实现这种转移等于是迫使商业银行进行一场新的金融革命,需要商业银行抱定壮士断腕或破釜沉舟之决心,否则就无法跳出历来支持中小微实体企业的难到位的怪圈,只能成为一场“闹剧”,或者成为社会各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而让人持这些看法,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它事关重大,几乎是商业银行全方向的经营转向,也是一次触及商业银行灵魂的经营战略转型,要顺利转移确实困难不少: 这种转移是一次伟大的新的“金融长征”,迫使整个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来一次战略大转移。在实施这次转移中,需要银行机构及监管部门有所取舍,要正确选择比较难:哪些陈旧的“坛坛罐罐”该打烂放弃,哪些“有用的东西”该保留并传承,也就是说原来那些不利于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措施、产品应该改革创新或废除,那些能适应支持中小微实体企业的金融服务制度、金融产品、金融方式需要继承并努力创新,这些都需要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认真研究,仔细权衡,这既需要勇气,又需要科学务实的精神。而此次八部委制订的《指导意见》30条措施,事实上吹响了金融“新长征”的集结号,为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划定了转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每一个步骤、每一段路程、每一个措施都需要银行及监管部门坚定信仰、毫不动摇,更需要银行机构步调一致,蓄积各种改革创新动能,忠实执行支持中小微企业战略决策,抱定支持中小微企业必胜信念,将一切金融服务制度、措施及金融资源围绕到支持中小微企业上来,大胆探索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方式和金融服务产品,排除有可能存在的一切困难,才有让这种转移能从起点走到终点,取得金融经营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否则,这种转移只能原地踏步或者倒退,最多也就是一场作秀。 这种转移是一次深刻的金融思想解放运动,丝毫不亚于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激烈讨论。在实施这次转移中,需要金融思想理论的指导,因为思想是一切改革行动的先导;而转移经营重心和改变金融资源的流向是一场伟大的金融变革,尤其需要强大的金融理论指导。如果各级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瞻前顾后,或畏首畏尾,不愿积极推进金融改革,目光短浅,沉湎于既得的金融利益,满足已有监管成效,不思进取,不顾中小微实体企业的困难;或者对当前中小微实体企业因疫情带来的困难现状熟视无睹,就会对八部委制定的《指导意见》30条措施阳奉阴违,必然会使很多政策措施无法落地生根,甚至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各种扶持中小微企业金融政策只能陷入“水中月镜中花”的尴尬境地,无法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到位,也无法让中小微企业真正摆脱困境,更不可能开出金融改革的盛艳之花。由此,实施好这次转移,银行机构及监管部门应该首先解放思想,树立金融长远可持续发展意识,消除一切不利于转移的消极思想,确立不进行金融服务重心和金融资源转移就没有出路的改革立场,“急企业之所急”,将所有金融服务意识统一到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上来,通过各种制度形式将这种意识上升到一种新的理论高度,并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深刻认识并领会这种金融思想意识的重要性,这次转移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这种转移需要一种严厉监督制约,与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及各种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甚至可以相提并论。在这次转移中,需要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同一切不良经营行为或倾向作斗争,严厉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侵害中小微企业利益的行为实行“零容忍”,让坚守底线的正气占领金融经营阵地;尤其需要金融机构及监管当局树立合规意识和法纪意识,努力构建一种推动转移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否则,一边喊转移,一边却在暗地干着各种违法违规金融行为,监督部门对钻监管空子、打监管“擦边球”的行为也是睁一只闭一只眼,其转移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过去央行及相关部门出台扶持中小微实体企业的政策措施可谓不少,但执行到位的却不多,被金融机构“截留挪用”以及悬空的不少,使得中央政府出台的金融政策被大打折扣,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比如央行定向降准支持中小微实体企业,遏制资金脱实向虚,消除资金监管套利行为等要求,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监管机构和监管力量,导致央行释放的庞大资金总是通过各种暗道跑冒滴漏流入房地产、楼市、股市及其他虚拟产业领域,资金流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趋势难以扭转,监管套利行为也是屡禁不止。由此,此次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以及出台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行还本付息奖励措施等等,都需要相应监督机制和监管措施配套跟进;而纵观《指导意见》从支持政策、服务能力、激励约束机制、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融资环境、组织措施等方面对转移都进行了明确规范,可谓相当完善,无懈可击,但却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或进行必要的补充,这种转移同样有可能落入窠臼之嫌。对此,《指导意见》出台之后,需要政府各相关职能机构精神构建严密的监管机制,来为推动商业银行实行经营战略转移“守护神”。 这种转移是一场大兵团作战,如同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需要各方同心协力。在实施这次金融战略转移中,需要动员的社会资源较多,不仅仅是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在思想观念、经营行动、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变,也更需要社会各层面比如政府职能机构、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各类企业等积极配合,还有可能需要社会管理方式及经济模式的转变。可以说这次转移是一项庞大的金融社会系统工程,是一场大兵团作战,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地方存在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转移的寸步难行甚至是失败。 试想,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发起的三大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虽然有军队统帅制订缜密的战略战术,有各级解放军指战员们的缪力同心,但与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淮海战役是民众用推车“推出来”的,据相关资料披露,整个参加淮海战役的支前民工高达543万人,是他们给解放军运送伤员、粮食及其他后勤补给,否则要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而此次八部委发布《指导意见》,本身就说明了参与这次转移需要动员的社会力量之多、之大,而要让所有力量都能为这次转移腾挪出足够空间并大开绿灯,无疑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机构和协调信息交流平台,随时解决转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发布战略转移统一推进的号令,集中一切社会力量,才有可能取得转移的胜利。而这次《指导意见》发布之后,显然没有一个协调机构来制衡,其转移的效果可能难以让人乐观,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由此,为改变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发布之后缺乏有力的执行机构、甚至是陷入各部门朴素掣肘及狼狈的扯皮漩涡,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战略决策“指挥部”来统一运筹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大决战,这场金融经营大转移的胜算才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