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间,光大证券发布下属公司诉讼及仲裁进展公告,其子公司光大资本被判决向两家银行支付超过35亿元。 公告显示,光大证券全资子公司光大资本收到一审《民事判决书》,上海金融法院判决光大资本向招商银行支付31.12亿元及自2019年5月6日至实际清偿之日的利息损失,并承担部分诉讼费、财产保全费等费用。 同时,上海金融法院还判决光大资本向另一家优先级合伙人华瑞银行支付投资本金4亿元,支付2018年1月1日至实际履行之日投资收益并承担诉讼费、保全费等。 2016年,光大资本下属公司光大浸辉联合暴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设立了浸鑫基金,并拟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的方式直接或间接收购一家境外体育版权代理公司65%的股权。光大资本作为劣后级合伙人之一出资人民币6000万元。但后来该体育版权代理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浸鑫基金未能按原计划实现退出,从而使得基金面临较大风险。因此,两位优先级合伙人招商银行及华瑞银行向光大资本提起民事诉讼。 光大证券表示将督促相关子公司按照司法程序履行好相应职责,切实维护公司及投资者权益。公司已对上述事项计提了相应的预计负债及资产减值准备。目前,公司经营管理情况一切正常,财务状况稳健,流动性充裕,上述事项不会对公司造成重要影响。
题:《周子衡:美元数字化的难点在哪?》 作者 周子衡(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 7月22日,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OCC)发布了一封解释函,阐明了国家银行和联邦储蓄机构为客户提供加密货币托管服务的权利。该解释函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国家银行和联邦储蓄机构,也同样适用于许多已经授权州银行或信托公司提供类似功能的州。 这标志着,美银行业参与加密资产运营的法律条件已经初步具备,通过托管将使得加密资产(密钥托管)账户体系与银行体系业务操作流程,即银行账户体系之间发生关联,进而为(所托管的)加密资产提供银行头寸的技术准备亦将完备。 7月24日,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拒绝驳回对一家地下比特币交易平台运营商无证从事资金划拨业务的刑事指控,主审法官BerylA.Howell在呈送特区法院的文件中指出,“货币泛指交换媒介、支付工具,或价值储藏,比特币正是这些。” 特区联邦法院没有给出关于“货币”的具体定义,只是基于《资金划拨法》做出认定。这一关于货币的界定虽然模糊,但无疑强化了强制许可经营和严厉打击洗钱等犯罪的司法力度。 联邦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局之前便对利用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采取严厉措施,以应对美国贩毒、枪支和非法交易等资金的划付。 “上帝关上一扇门时,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果真如此吗?比较两则消息不难发现:银行业通过托管渗透进加密资产或加密货币交易已成趋向,因为托管意味着银行信用的介入,更标示着技术的接入,距离为加密资产交易提供银行头寸的全面融合已不遥远;另一方面,加密资产交易是数字网络社区活动,没有银行机构的参与,脱离了金融功能监管的范畴,因此由司法行政当局严厉管控。 简言之,加密资产在数字社区之内的确具有货币属性;在社区之外,加密资产只具有资产属性。 美元数字化的两套账户体系 交易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这三项货币功能是政治经济学时代的货币认识,局限于金属铸币的特质,已然不再适应现代货币体系。凯恩斯称:“现代货币是账户货币。”由此而言,银行账户体系所运行的是银行货币,其货币账户体系的功能有三:计价、记账和支付。 美元数字化,并非要打破既有美元的计价货币地位,两者之间旨在实现稳定的比例兑换关系。 由此,美元数字化,既指记账美元的数字化和支付美元的数字化,两者是“二而一”的问题;也指的是必须确立数字美元的账户体系,以别于银行美元的账户体系。 谁来建立数字美元的账户体系?银行美元账户体系并不能自行转换为数字美元账户体系,前者是柜台账户体系,依靠会计流程操作完成前中后台所支持的一系列账户活动;后者是数理账户体系,依靠程序驱动账户间的记账关系,且几乎没有所谓的会计时间,以绝对时间记账,没有隔夜安排,不作账期安排,时间上无缝覆盖。 这就表明,必须在银行账户体系之外建立数字账户体系。即便是美联储及商业银行体系创设数字美元,也必须在既有的银行账户体系之外,确立数字账户体系,依靠数字程序来驱动数字美元账户活动,实现其相应的记账、支付等功能。 加密货币或加密资产,不基于,也不外挂银行账户体系,而是基于自身的网络数字社区账户体系(下称“数字账户体系”)。在网络数字社区之内,它具有计价、记账和支付功能,亦即具有现代货币的基本特征。 那么,在网络数字社区之外,它是否具备货币属性?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超出”数字网络社区或在其之外的“加密货币活动”,所谓网络数字社区亦即程序驱动的场域所在。以货币监管者的立场来看,加密货币属性是加密资产,货币监管当局须获明确授权才可进入网络数字社区进行监管,而美联储等货币监管当局并没有相应的法案授权;此外,监管者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手段。从打击货币犯罪的司法行政当局看来,他们可以判定数字账户体系的性质,而对其活动做严控、限制、打击,乃至取缔。 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美国将进一步强化加密资产或加密货币的透明度监管,并推进加密货币资产与银行货币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核心在于,为加密资产交易运营提供银行头寸的支持,使加密资产得以实现“数字社区之外的货币功能”。 美元数字化的两条路线:数字资产与数字支付 数字货币账户体系即便没有参与不法交易,也须取得相应的业务许可,以从事资金划付等业务。获得许可意味着被纳入银行货币的监管体系,更意味着银行头寸将给予其完备的支持。换言之,数字账户体系与银行美元账户体系的关系“正常化”,美元数字化的数字资产路线——银行美元头寸与数字资产之间可自由切换。 数字资产提升为数字美元,省却了银行体系再造数字账户体系的“麻烦”,有选择地“借用”部分加密资产,可以有效地开辟美元数字化的途径。这条路线比较适合美国银行机构体系的特质,也容易绕开繁复冗长的法律程序的“梗阻”,迅速满足社会经济数字化的货币需求。这就意味着,相关的数字账户体系的记账活动摆脱了银行记账体系,这就需要财税审计当局的认可。因此,美国财政货币监理署关于加密货币的银行托管的解释函,为开启美元数字化的“数字资产路线”提供了可能,做出了铺垫。 那么,借道数字资产实现美元数字化的路线,存在哪些问题? 现实中,部分加密资产以美元计价,并将价格波动控制在一个有效的区间,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元稳定币”。问题是,所谓的“稳定币”本质上并不稳定,兑换价的波动使得记账和支付功能弱化。 具体来看,数字美元与银行美元之间出现价差波动,单一美元记账就无法实现,出现部分数字美元记账、部分银行美元记账的状况。这就形成了“美元二元化”,进而使得支付复杂化。这说明,依托数字资产实现美元数字化,存在“货币二元化”的风险,并不是一条可靠的路线。 有没有绝对稳定的数字美元呢?即1:1的兑换比例,敞口供应的银行头寸。这意味着,以银行货币为基础发行数字美元,实现数字美元对银行美元的等额“挤出”。这种模式类似于中国的支付宝模式。所不同的是,在中国,第三方支付牌照支持银行账户体系之外的网络数字账户体系;在美国,第三方支付牌照只支持类银行账户体系,没有更宽泛的应用范围。 那么,银行牌照本身能否直接支持数字账户?这就涉及银行机构体系的具体状况了。在中国,至少前五大商业银行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换言之,是全境覆盖的,这就意味着,一家商业银行接入数字支付,其他银行将被迫跟进,这就形成了商业银行体系整体性支持数字支付体系的基本格局。 与中国银行体系不同,美国、日本的银行机构体系并非全境覆盖,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也不足以支持全境数字支付,需要其他多家商业银行共同加入,以支持全境数字支付。在日本,瑞穗银行启动了数字货币项目,但其数字支付难以获得其他银行的支持,监管部门也不给予其特殊支持,孤掌难鸣之态尽显。由此,美日等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或商业银行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发起或运行数字支付。 那么,能否越过商业银行等机构,由中央银行直接发行与运行数字美元?若此,美联储将直接确立数字账户体系,直接推行数字支付。这意味着中央银行的数字化将增加商业银行功能;也意味着将启动复杂冗长的法律程序,发起艰难的监管协调进程;更为重要的是,这将极大地侵夺商业银行机构体系的既有利益,甚至削弱商业银行体系的支付等既有功能,这些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谁才是美元数字化的推手 这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元数字化的推手既可能来自美国,也可能来自国际;既可能来自监管当局,也可能来自被监管机构;既可能是金融机构,也可能是非金融机构。关键有二:能够建立并运行网络数字美元账户体系;能够有效地获得充沛的银行美元头寸。 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能够推动美元数字化。 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现阶段美元数字化最多只是个“局部”现象,决定其扩张的基本动力是需求,特别是在既有的银行美元体系下无法获得满足而在数字美元条件下或可实现的“需求”。 美元数字化的现实推手,不是技术构想及其开发者,不是有意愿的监管当局,不是利益协调参与者。根本而言,决定美元数字化的基本力量是,现实的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需求”。这就是说,单纯依靠旧需求的数字化替代是不足以驱动美元数字化的,而必须发掘数字经济的新需求来实现。 从美国自身的数字经济发展来看,其美元数字化的动力是不足的,似乎加密资产或数字资产交易是唯一推动美元数字化的现实力量。这也是美货币监理署推动加密资产商业托管的目的。 从国际看,对于美元数字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各监管当局或金融体系的立场主要有二:(1)美元数字化只是一种或然性冲击,而非现实的作用与影响,尚难作出有效的判定与评估;(2)数字美元或是摆脱银行美元约束的一类选项,抑或是强化美元国际地位的工具,要视数字美元的承载工具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的来看,美元数字化的本土与国际两个策源地正在形成中,相较而言,主要还要看美本土数字化的总体进程,国际上美元数字化的创新尝试主要还是加密货币或稳定币模式,仍然是分散的、琐碎的,尚不足以汇聚成一种态势。 美元数字化的利与弊 美元数字化将开启“美元二元化”时代,亦即银行美元与数字美元的竞争与协作进程。究其原因,数字美元一定会挤出或替代部分银行美元,这可以理解为美元地位至少在短期内的削弱,亦可以理解为美元数字化的“摩擦成本”。 整体看,这个摩擦成本是美元体系所承受得起的,而具体看,这个摩擦成本并不是整体性的,更不是全局性的,往往是局部与具体的。 这就意味着,银行美元会出现数字化的“漏洞”,会流失掉一定的利益。问题是,这个“漏洞”或“破口”是不是可控的,谁来判定?具体来说,“可控”又是谁的策略目标? 这些都取决于美元数字化的现实风险规模与水平,不论是来自市场方面的,还是来自监管政策方面的,美元数字化的风险仍是广泛存在的。这就决定了相关各方不会很快形成乃至宣示其各自的美元数字化立场。由此来看,美元数字化的总体进程仍将是渐进而非激进的,但其路径或线索或将趋于显现。 加密资产交易实现跨境支付是未来方向吗 一系列以数字货币命名的加密货币,即所谓的加密资产或数字资产,并非支付工具,更非跨境支付工具。作为资产,其价格的波动性是常态,这就决定了不能充当一般意义上的支付工具。由此,加密资产的一般持有动机,固化为谋求资产的保值或增值,是其他类型资产的替代选项,其价格的市场波动频繁、幅度不小,这就更容易影响其短期需求或长期持有。 另外就是,加密资产的变现一般通过所谓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来实现,所谓加密货币的法币交易是必要的环节。这些决定了加密资产国际流转中的价格风险和效率风险。 简单说,数字资产作为跨境支付的便捷性很差,往往是出于规避监管的动机,以降低合规成本。严格说,加密资产是跨境资产流动的工具,而其充当跨境的支付工具并不便捷,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只是特定的“替代性选择”,不适宜作为常态化的跨境支付工具。 事实上,既有的银行跨境支付中,并不缺乏规避监管、降低合规成本的灰色“管道”,也有着相应的“需求”。监管当局往往对其采取严格的管控,这些灰色“管道”也往往做出一定的调整。 与其相较,数字资产只是部分替代的选择,其劣势在于,往往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银行头寸的支持,简单说就是数字资产的跨境变现渠道远不如银行支付便利。数字资产事实上充当了跨境支付中的一段“桥接”,两头仍然是银行支付,中间是数字资产的“交易”。因此,加密资产的国际流转只是局部性地替代了部分银行跨境支付,缺乏整体性替代的跨境支付流程,是附着在银行跨境支付上的“补丁”而已。 总之,以资产来参与支付活动,特别是跨境支付,并不能完全独立于银行账户活动,更不会自我形成一个有效的财务流程的“闭环”。即便是数字货币交易所强化其支付清算功能,依然受制于商业银行的货币头寸和财务流程。所谓“币币”交易自身不需要银行头寸的支持与安排,但是,仍然需要所谓“法币”交易来作相互的补充。 以资产的角度来看,全球私人财富仍主要集中在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前者透明度低,监管要求弱;后者透明度高,监管要求强。私人银行业务主要立足于确保客户的匿名保护。数字资产交易需求能够挤占部分私人银行业务需求,但是,并没有改变私人银行业务的总体机构和需求走向。 数字支付平台不排斥跨境支付 脸书(Facebook)推出Libra,在创建数字货币和确立数字支付两个方向上,起初是有所犹豫的,但他们很快发现,两者是不可兼得的,需要有所取舍。经过白皮书和两次听证会,脸书最终明确谋求全球跨境数字支付的发展路线,并以锚定美元来谋求稳定而可靠的商业银行头寸的支持,以及监管当局的“宽容”。 作为单一币种美元的稳定币,Libra在性质上仍是数字资产,但它无需依靠交易所模式,这是一个巨大进步。这也有类似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特征了,然而,后两者并非是“数字资产”,而首先以“支付工具”来定位,进而“矮化”为“支付指令”。 这种看似简单而模糊的策略很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头寸的包容性支持,财务账户体系的有效兼容对接;二是监管当局的包容性监管,其财务流程操作是透明的,可以实施有效监管的。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跨境支付方面的状况如何?作为两大网络数字支付商,跨境支付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也不存在操作上的阻碍,监管也不是主要问题,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商业银行的头寸支持问题。 比如,日本和加拿大的居民能够开立微信账户,但当地商业银行不开放账户端口,那么两国居民微信支付的本币货币来源就成了阻碍,使用人民币充值也需要当地人民币业务账户端口的接入。 如果日本、加拿大的数字支付账户体系不接入商业银行账户端口,而直接从既有账户体系内“余额调剂”呢?这当然可以。这就意味着,微信支付账户体系内的余额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增长,以满足国际账户方面的支付需求。 在纽约法拉盛华人社区,就出现了美元充值支付宝与微信账户的交易活动,有了市场需求,银行头寸的安排有着各种各样的解决途径。问题是,从银行监管等视角来看,并没有发生跨境的银行支付,往往是所谓的“平行操作”,即美国当地发生了美元流动,中国当地发生了人民币流动,虽然两者之间存在映射性关联,但没有发生所谓的资金跨境。 跨境支付需要银行头寸 在商业银行资金国际划付的操作中,通过“平行操作”作为银行头寸安排并不罕见。对此,监管当局往往严厉管控,要求其业务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以杜绝规避监管。但因长期存在市场需求,这种平行操作的安排屡禁不止、日趋隐蔽。 网络数字账户体系直接间接地参与跨境支付领域,是否形成了监管漏洞?以银行监管的视角来看,这个过程并没有发生国际汇兑或跨境支付;从数字支付平台的立场看,这部分数字支付账户活动的性质也难以判定。即便从总的结构上,或可在后台发现涉及境外数字支付账户的活跃频次、规模总量等,但没有干预的依据和手段。具体来说,数字支付商很难干预具体某一笔的支付活动是否合规,其证据取得和干预依据往往都不充分。 在跨境支付问题上,数字支付平台社区与商业银行体系依据不同的标准。数字支付商所构建的是数字社区内的支付体系,其所关心的有二: (1)跨社区的接入和竞争,大体而言,数字支付商往往采取封闭管理,只是着力推进社区内的支付活动,并不关系甚至着力避免所谓的“互联互通”; (2)与商业银行账户端口的接入,这就需要严格符合商业银行所在地的监管合规要求。 数字支付商都希望能够接入更广泛的商业银行,以中国的两大网络数字支付商为例,在这方面取得的国际进展非常有限。一般来说,中国的网络数字支付商能够在海外开辟账户体系,但是不能接入所在国的商业银行账户端口,没有获得当地商业银行的头寸支持,往往只是实现了本币的单向跨境“出账”,而没有落地生根实现当地的“入账”,所以是“单行线”。至于市场上利用数字网络支付商作跨境支付,并取得当地的货币头寸来源,是一种潜在的市场形态。 以本币数字化推进国际化尚须时日 数字法币是不是能够做出更好的跨境支付安排?这就需要相关国家的银行监管当局协商合作,共同努力做出有效的监管安排。那种认为数字法币在跨境支付方面能够顺利跑赢银行货币的想法,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它需要相当程度上的国际合作与谅解。那种认为本币数字化就能够在国际上通行并帮助自身国际化的想法,更是不成熟的。 数字支付的跨境支付或国际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国际数字经济发展的情势所决定的。以现有的国际经济数字化的水平与规模而言,跨境数字支付乃至国际货币体系的数字化需求并不充沛。 数字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或前景,但是现实需求仍是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即便在技术或体制上作出某种安排或尝试,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与成长。 简言之,数字人民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会一蹴而就,而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 周子衡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因财务信息提前被泄露,数字支付公司Square提前一天公布了二季度财报。在疫情引发的市场动荡中,科技股成为投资者避险的重要避风港。美股市场上,上100只科技股涨幅都很显眼,除了众所周知的FAANG之外,Fastly、Zscaler、Datadog、Twilio、Cloudflare、Wix、CrowdStrike、Square等都是其中代表。 自4月以来,Square股价已经翻了一番,而标普在此期间只上涨了10%。这次疫情加速数字支付在全球的普及,这也带动Square股价上涨,尤其是Square在消费端市场的增长获益明显。这份新发布的财报是否撑起了它的股价? 截至6月30日的三个月中,Square的净收入录得19.2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1.7亿美元,同样也超过了分析师预期的11亿美元。二季度净亏损1100万美元,即每股亏损3美分。调整后每股收益从去年同期的21美分降至18美分,但好于预期的每股亏损5美分。 基于交易的收入同比下降12%至6.83亿美元,但超过预期的5.33亿美元;订阅和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38%至3.46亿美元,优于预期的2.87亿美元;硬件收入录得1900万美元;比特币收入同比增长600%至8.75亿美元,远超预期的2.78亿美元。 因公布季度业绩好于预期,Square的股价在周三盘后飙升10%。截至目前,Square盘后股价为145.50美元,市值为643.87亿美元。 从财报表现来看,Square业绩表现还是有一些看点,但可惜的是在净利润上的缩水愈发严重,到底哪个业务拖累Square净利润?上半年股价受疫情推动较大,后续Square靠什么再次续写高增长神话? Cash App新增用户仍吃疫情红利,比特币收入"疫"外再扩大 在本季度,Square财报里的一大看点是Cash App用户增长,新增用户规模再创新高。受疫情影响,支付巨头Square与PayPal在新增用户上在本季度再次吃到"疫情红利"。根据两家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各自在这个核心数据上的增长都很明显。PayPal第二季度新增活跃用户账户为2130万个,同比增长21%,总账户数量达3.46亿个。 本季度,超过了3000万用户使用了Cash App,较截至12月份季度的2400万大幅增加。活跃客户在二季度平均每月参与超过15笔交易,同比增长50%。Cash App在2019年拥有2400万用户,而在2018年底时拥有1500万用户。为了留住用户,Square继续开发Cash App功能,股票投资服务、买卖比特币等方面来提升用户粘性。 因用户增长迅猛,这也让Cash App贡献的营收上涨较明显。Cash App在2020年第二季度产生了8.75亿美元的比特币收入和1700万美元的比特币毛利,分别同比增长600%和711%。比特币收入和毛利得益于比特币活跃性的增长和比特币客户需求的增长。 在第一季度Cash App占该公司13.8亿美元营收的5.28亿美元,占38.2%。在2019年第二季度,Cash App仅占总净收入的26%。Cash App的收入从2016年第二季度的100万美元增长到2020年第二季度的8.75亿美元,占季度总销售额的38%,这还不到四年。 从收入占比来看,Cash App为Square贡献的营收占比不断攀升。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足以看到Cash App增长潜力。在Cash App营收增长背后,疫情因素反而推动了它在美国的扩张。 受新冠肺炎影响,美国民众都不太愿意去银行交易,在这特殊时期下不少用户会选择线上支付平台解决了他们这一需求。同时很多原来没有银行账号的人,会为了领取美国政府每周$600的失业救济金而主动去Cash App开账户。在这两个因素的利好下,这大大的促进了Cash App在全美的渗透率。 虽说这部分用户增长带动了Square在C端业务上的营收增长,但高增长背后成本支出扩大也拖累Square的净亏损,本季度净亏损同比进一步扩大。对比上个季度总运营支出为6.29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4.19亿美元。在产品开发支出、销售和营销支出等方面支出同比都有所扩大。 成本扩大背后自然挤压Square的净利润空间。除了这个因素之外,美国信贷准备金的增加也对Square利润造成挤压。据悉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这三家美国银行已分别拨备105亿美元、80亿美元和95亿美元,共计280亿美元的准备金以应对当前和未来即将出现的逾期贷款损失。 交易收入仍未恢复"元气",巨头纷纷瞄准B端支付阵地 在一季度,Square交易收入遭遇疫情重创。因Square的核心客户--小企业--受到了停工的重创,在重新开业乏力的情况下,这也让Square交易收入受到影响。本季度,Square的基于交易的收入仍同比下降。 在大流行中,许多实体企业被迫关门。Square的核心卖家业务毛利润同比下降9%至3.16亿美元。Square第二季度的总付款量同比下降了15%。因毛利润下降,这或许也是Square再次处于亏损业务的重要原因。 本季度,Square在无卡GPV取得了正增长,同比增长16%,得益于其在线产品(例如Square在线商店,发票,虚拟终端和电子商务API)的强劲表现。随着季度的进展,这些交易量有明显的改善,但持卡人的GPV同比下降了38%。 在Square发展过程中,为广大商家提供支付服务是它崛起的关键。在B端业务上,Square主要是为商家提供线上跟线下的支付服务。在线下服务部分,Square提供了工资单(Square Payroll),POS机,市场营销,客户忠诚度服务,发票等一系列服务。 借服务让Square 获得不少中小商家的选择,这也让它的卖家生态圈进一步扩大。2019年,在Square的卖家生态体系中,约有800万商户。在卖家生态圈中,Square客群有餐饮,零售,专业化服务,美容和个人医疗,家具维修5个领域。在去年四季度,Square有大约45%的交易量来自于年化总支付量少于12.5万美元的卖家。 虽说Square受疫情因素的影响在减弱,但因这次疫情让美国数字支付获得一轮高速增长,这也让其他竞争对手眼红,纷纷开始加速在这个领域的布局,其中苹果跟PayPal就是Square面临的最强劲对手。 在支付领域,苹果支付、PayPal都在积极推动在B端市场的支付布局。此前,据彭博社报道称,苹果已经收购了一家Mobeewave,这是一家初创公司,它开发了一种允许用户通过点击装有NFC芯片的智能手机对着也有NFC芯片的智能手机或信用卡进行交易。有人猜测,苹果收购Mobeewave将给Square的Get Reportpoint of-Sales(POS)支付平台带来额外的竞争。 除了苹果之外,支付巨头PayPal也在推动二维码在其商家和用户群中的采用表现出兴趣。此前,PayPal在支付领域主要是在消费者市场发力,眼下将目光放到B端市场自然也是有备而来,后续对Square在B端交易业务上的增长也是带来不小的威胁。 今年5月,PayPal在28个国家的贝宝(PayPal)应用程序中增加了对二维码的支持,并正在与CVS(CVS)-Get Report合作,在年底前让这家药店巨头在美国的所有8,200家门店都支持这项技术。这一动作昭然若揭,Square核心业务增长压力加大。随着几大巨头加速在B端市场发力抢夺数字支付,这一局面或将会影响Square在B端市场上的营收增长。 数字支付刺激营收增长,Square借数字支付生态撑起更高市值? 在本季度,Square在数字支付整体的表现还是不错,不论是Cash App用户增长还是比特币收入增长都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这或许也是提高其营收增长的重要原因。这次疫情让美国市场的数字支付在渗透率上有很明显的提升,这或许也是让Square获得不少分析师唱多的重要原因。 根据英为财情的数据显示,目前有34位分析师对PayPal给出"买入"评级,7个"中性"评级,没有"卖出"评级。很显然,这次疫情在未来是利好数字支付公司,尤其是以Square跟PayPal为代表。 早在2017年,中国数字支付市场的规模已经扩展到美国的约50倍。相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美国数字支付发展还处在初期。因美国信用卡发展很普遍,美国民众更青睐信用卡消费,从刷卡到掏出手机点开App扫二维码的便利升级并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手机支付在美国的发展。这次疫情有加速数字支付在美国的渗透,但很显然未来渗透空间还很大。 在市值上,目前PayPal在营收跟净利润上的表现都要高于Square不少,这或许也是两家公司市值规模有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以本季度的数据来看,PayPal第二季度营收为52.61亿美元,同比增长22%,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25%;净利润为15.30亿美元,同比增长86%。从差距上来说明Square要想提升市值还是要能够在业绩上有更大的增长动力。 目前,Square在B端跟C端市场上的业务都有布局,未来如何打造出一个更全面的数字支付生态或许是撑起其股价走向更高位置的关键所在。国内的蚂蚁金服目前估值也超过2000亿美元,在生态布局上其实是有不少地方可以让Square去借鉴,如何在B端跟C端领域业务触角会广泛,或许是带动其营收增长的关键。 结语 今年上半年,Square股价上涨背后跟Cash App用户下载量激增密切相关,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更看重一家公司的增长潜力,很显然Cash App为Square带来的想象空间还是可期。但不可否认,Cash App为Square带来的C端用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疫情的助推,在后疫情时代Square如何在B端跟C端市场谱写出吸睛的高增长故事,或许是刺激Square股价登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中国企业全球化 App Annie:7月《王者荣耀》收入降至第3位。记者获悉,App Annie 发布的2020年7月指数排行榜显示,收入方面,《王者荣耀》在登顶3个月后,被老牌游戏 Pokémon Go 和 ROBLOX 挤至第3位,而 Pokémon Go 则凭借其在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吸金能力位于 Top 1;7月全球热门应用方面,TikTok 收入排名为第二位。 华为全球发布数字支付云解决方案。华为在2020共赢未来全球线上峰会发布数字支付云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帮助数字支付运营商构建以超级应用程序(App)为核心的支付生态,加速新兴市场普惠金融。(财联社) 印度 印度教育科技公司 Byju’s 全资收购 K12 教育机构 WhiteHat Jr。据 ET Tech 报道,印度教育科技公司 Byju’s 计划以3亿美元全资收购 K12 教育公司 White Har Jr。WhiteHat Jr 于2018年成立,除了传统课程外, WhiteHat Jr 的特色课程还包括编程类课程和线上直播课程。 Paytm 任命借贷事业部新 CEO。 据 ET Tech 报道,印度电子支付平台 Paytm 日前任命 Bhavesh Gupta 为借贷事业部新 CEO, Bhavesh 早年曾任职于印度 ICICI 银行和 IDFC 银行。近期 Paytm 计划大举扩张,公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免。 Uber 在印度业务仅恢复10%。据 ET Tech 报道,Uber 在印度市场同比仅恢复10%,为各主要市场最低值,目前,Uber 在世界范围内的平均恢复度约为 29%,巴西业务恢复度高达 39%。 东南亚 Youtube 印度尼西亚分支正式接入 Gopay 支付。据 Tech in Asia 报道,Youtube 日前正式在印度尼西亚上线 Gopay, 未来印尼民众可使用 Gopay 在 Youtube Premium 上支付会员费用。Gopay 也成为第一个可在 Youtube 上使用的电子钱包服务。 Gojek 正式在越南推出网约摩托车服务。据越南 Vietnamplus 报道,近日 Gojek 正式在越南落地网约摩托车服务,同时计划合并越南本土网约摩托车企业 Goviet,未来 Gojek 还将在越南推出包括外卖在内的其他服务。 拉美 智利食品科技公司 The Not Company 将获得 8500万美元融资。据Latamlist 报道,智利食品科技公司 The Not Company 将获得 8500 万美元投资, 投资方包括 L Catterton Partners, Future Positive 等五家企业。预计获得投资后, The Not Company 估值将达到2.5亿美元。 中东 埃及外卖平台 Otlob 计划与 Talabat 合并。据 Menabytes 报道,埃及外卖平台 Otlob 已确定与迪拜C端平台公司 Talabat 合并,未来 Otlob 旗下的 Delivery Hero 品牌或将改名为 Talabat。预计合并将于9月1日前完成。 其他 任天堂第一季度净利润1064.8亿日元, 高于市场预估。任天堂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经营利润1447.4亿日元,净利润1064.8亿日元,均高于市场预期。Switch 硬件销量568万余台,Switch 软件销量5040万份。目前,任天堂仍然预测全年经营利润3000亿日元。(彭博) 日本投资机构 Global Brain 投资智能锁企业。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日本风投机构 Global Brain 日前投资初创企业 Photosynth。Photosynth 的主营业务包括智能锁开发和在线管理系统开发。 图|Byju’s官网 9月至10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携手 36Kr Global 旗下英文媒体品牌 KrASIA 共同打造“新加坡 X 亚洲创新合作论坛2020”线上峰会,届时我们邀请了阿里巴巴、凯德集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Grab、京东数科、众安国际、ST Engineering、SEA Group、启明创投、Gobi Partners、Wavemaker Partners 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为大家呈现一场出海东南亚的行业交流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据央行网站消息,为增强支付机构监管主动性,提高支付机构风险甄别、预警和处置能力,推动支付服务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管理办法》共五章、二十五条,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则,主要对制定《管理办法》的依据、适用范围、机构报送要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管责任等进行了规定。重点内容包括:一是适用范围,《管理办法》适用于支付机构报告重大事项,将重大事项报告分为事前报告和事后报告两类,并明确重大事项不包括行政许可事项和常规报送的统计数据等信息。二是报告要求,《管理办法》明确了支付机构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完整报告重大事项的要求。三是属地监管责任,《管理办法》明确了支付机构法人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为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的主要监管责任人,非法人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按属地原则承担相应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章重大事项的范围,主要对事前报告事项、事后报告事项的范围等进行了规定。重点内容包括:一是事前报告事项范围,《管理办法》明确了事前报告事项包括首次公开发行或增发股票、对外投资等九类事项。二是事后报告事项范围,《管理办法》明确了事后报告事项分为一类事项和二类事项,一类事项包括涉及群体性事件或重大负面舆情等六类,二类事项包括支付机构及其主要出资人、实际控制人涉及重大法律问题等七类。 第三章重大事项报告程序,主要对重大事项报告渠道、时限、内容等进行了规定。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报告时限,《管理办法》按照事前报告事项的类别,对不同事前报告事项分别提出了生效或实施前至少30个自然日和5个工作日的报告要求;对一类事项提出了发生后2小时内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即时报告,2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的要求;对二类事项提出了发生后24小时内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即时报告,5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的要求。二是报告对象,《管理办法》明确了重大事项报告的对象为支付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但涉及支付机构分公司的,支付机构分公司应当同步报送分公司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三是报告内容,《管理办法》分别明确了事前报告事项、事后报告事项报告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四是持续报告义务,《管理办法》规定事后报告事项涉及风险处置的,支付机构应根据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求持续报告处置进展,并在处置完毕后5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书面报告。 第四章监管与责任,主要对重大事项报告的考核通报、监督权力、支付机构内部工作机制、违规责任等进行了规定。重点内容包括:一是工作机制,《管理办法》明确了支付机构应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风险事件防控、处置等工作机制。二是违规责任,《管理办法》明确了支付机构未按规定建立重大事项报告、风险事件防控、处置等工作机制,未按规定及时、真实、准确、完整报告重大事项的,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依据2号令进行行政处罚。 第五章附则,主要对解释权、施行日期进行了规定。 根据《管理办法》,重大事项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应当事前报告的重大经营事项,以及可能对支付机构(含分公司)自身经营状况、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应当事后报告的事项。重大事项不包含行政许可事项和依据相关规定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报送的报告和报表等常规信息。 《管理办法》中的支付机构分公司是指支付机构为落实本地化经营、管理要求设立的,已在分公司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完成备案手续的分支机构。 《管理办法》明确,支付机构的下列事项,应当事前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进行报告: (一)支付机构拟首次公开发行或者增发股票的、支付机构主要出资人或者实际控制人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 (二)提供支付创新产品或者服务、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展跨境支付业务、与其他机构开展重大业务合作的; (三)支付机构拟在境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控股附属机构开展支付业务的; (四)支付机构及其实际控制人、主要出资人拟抵押、质押、托管或者变相抵押、质押支付机构股权或者超过净资产10%的重要资产的; (五)累计对外提供的有效担保超过净资产30%的; (六)对外投资超过净资产5%的; (七)支付业务设施发生重大调整,可能对支付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包括但不限于变更系统应用架构或者重要版本、迁移生产中心机房或者灾备机房等; (八)拟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外部重点合作机构,可能影响支付机构商誉的; (九)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
《Tech星球》8月7日消息,支付宝最新数据显示,3C租赁行业实现整体V字反弹,成交量整体上涨120%,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包括人人租机、机密、爱租机、探物、内啥等在内的Top10的3C租赁平台均已登陆支付宝,通过支付宝小程序开设了在线租赁的“办事处”。截至目前,全国80%以上的3C租赁服务都已经入驻支付宝,业务覆盖量为全行业第一。 . 据了解,此前支付宝通过风控、芝麻分、预授权及代扣、实人认证、区块链存证等在内的10大能力,建立了一套针对3C租赁商家的“数字租赁”方案。首批接入“数字租赁”的近30家商家,平均订单增长率提升3倍,用户转化率提升6倍,汇款及时率翻番。此方案已吸引大批租赁商家入驻。 而基于支付宝数字化平台特有的“中心化+去中心化”模式,租赁商家依靠优质的线上线下自运营,就能撬动包括支付宝搜索、首页应用中心、小程序发现页等中心化阵地流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帮助3C租赁商家更好地实现业务重启,并持续增长。 而除了3C租赁,此前,支付宝的相关数据也显示,国内的汽车租赁市场已有超过75%的交易通过支付宝数字生活平台完成,其中七成以上使用了信用免押服务,支付宝在整体租赁行业绝对优势明显。 自3月10日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平台”以来,各行各业的商家纷纷通过小程序上支付宝开“办事处”,截至目前支付宝已经相继推出“数字景区”、“数字生活城市”、“数字市民中心”、“数字出行”、“数字招生办”、“数字招聘办”、“数字租赁”等多个领域服务。
记者昨日获悉,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即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要求,支付机构发生拟首次公开发行或者增发股票的、支付机构主要出资人或者实际控制人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提供支付创新产品或者服务、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展跨境支付业务、与其他机构开展重大业务合作的;支付机构拟在境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控股附属机构开展支付业务等事项,应事前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进行报告。 办法的事前报告要求方面,支付机构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情况、实施计划,对公司经营、消费者权益、支付市场的潜在影响等,可能造成支付业务中断、功能故障或者其他负面影响的,还应当包括应急处置、舆情监测等工作预案。 而在事后报告方面,办法要求,支付机构发生风险事件或者突发情况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和本办法的要求及时报告。事后报告事项分为一类事项和二类事项,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情况和处置情况。 办法要求,支付机构未按办法规定建立重大事项报告、风险事件防控、处置等工作机制或者报告重大事项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限期整改,依法采取约谈、通报等监管措施。支付机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