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融资报道 8月3日-8月9日 在线借贷平台「Eduvanz Financing」获300万美元A轮融资 近日,学生贷款初创公司「Eduvanz Financing」获得了300万美元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红杉资本的 SCI Investment 领投。据了解,「Eduvanz Financing」会使用技术,根据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况,为他们进行信用评分,从而使贷款服务更加有安全保障。为了提高平台的价值,「Eduvanz Financing」还与 Imarticus、K-11 和 ISBM 等 80 多个机构合作,提供贷款以外的服务。目前,它们为学生设立了奖学金项目、住宿补贴。(36氪) 行业动态 央行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中国人民银行3日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着力稳企业保就业,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加快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人民银行表示,下半年将继续做好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工作。统筹做好收官阶段金融扶贫工作。精心组织起草“十四五”金融改革发展规划。深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创新试点。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推进征信互联互通。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新华网) 深圳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深圳市发布《深圳市贯彻落实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出台金融科技专项扶持政策,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积极参与、支持、协调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各个场景应用在深试点等。深圳行动方案罕见提出打造两类金融中心:即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券商中国) 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成方金科” 天眼查App显示,7月30日,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超2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张永福,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经营范围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共同出资设立。其中,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均由中国人民银行100%持股。(澎湃新闻) 公司动态 四大行正在内测数字货币App 数位国有大行人士表示,正在深圳等地大规模测试数字钱包应用,为数字货币正式落地进行测试准备。数字货币由央行牵头进行,各家银行此前数月正在就落地场景等进行测试。目前,部分大行内部员工已经开始使用,用于转账、缴费等场景。从“数字货币”落地场景看,可实现充值、提现、转账、扫码消费等,其中转账仅凭对方手机号就可以进行,并正在测试无网络转账功能。支付逻辑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类似,用户可互相扫描二维码支付。 华为全球发布数字支付云解决方案 近日,华为在2020共赢未来全球线上峰会发布数字支付云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帮助数字支付运营商构建以超级应用程序(App)为核心的支付生态,加速新兴市场普惠金融。(第一财经日报) 微信支付上线“商家小程序” 近日,微信支付“商家小程序”上线。据官方介绍,“商家小程序”旨在帮助微信支付线下小商家零开发、无门槛地打造专属线上店铺。同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腾讯微信发起“小而有力”倡议,共同呼吁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36氪) 工行在信用卡反欺诈场景应用声纹识别 继指纹、面部、虹膜之后,声纹作为象征我们个人ID的一部分,也陆续开启了商用大潮。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开始把声纹识别技术应用于信用卡反欺诈场景,在其位于北京、湖北、四川、山西的四家分行正式上线,在同业中率先开启了风险管控的新模式。声纹识别从单纯技术本身来说,在20世纪便有了相关研究和落地的探索,近年来,部分比较成熟的方案开始被境内外一些银行系统采用,那是声纹识别技术应用落地的初级阶段。(21世纪经济报道) 拼多多:与邮储银行合作成立直销银行为“假消息” 8月5日有自媒体报道称,拼多多将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共同成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正在等待监管部门批筹,目前看来是一则假消息。接近拼多多的相关人士对e公司表示,拼多多没有入股或与中国邮储银行成立直销银行。拼多多将继续聚焦主业,在供应链升级、产品技术创新等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同时,拼多多与中国邮政集团在扶贫,物流,农村商户服务等领域将继续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证券时报网) 平安银行与B站达成战略合作 日前,平安银行宣布与哔哩哔哩电竞达成战略合作。据悉,此次合作中,平安银行将推出三大IP六大银行卡面,打造金融“潮牌”形象。另外,平安银行还将联合双方IP推出一套6张系列卡面的联名借记卡。平安银行表示,此次跨界融合是该行深耕年轻客群、创新营销服务的一次实践探索,是打造年轻化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的重要战略布局。(中国证券报) 金融壹账通Q2营收同比增长48.4% 周二美股盘后,金融壹账通(OCFT.US)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数据显示,金融壹账通二季度营收7.74亿元,同比增长48.4%,主要是由于运营支持解决方案的需求增加。金融壹账通有两大业务板块,二季度,方案执行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71.5%;基于交易的收入及支持服务收入5.58亿元,同比增长41%。(36氪) 苏宁金融与百信银行达成合作 近日,苏宁金融宣布与百信银行达成合作,为供应链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据官方介绍,本次双方将围绕普惠金融以及金融科技领域展开,推进在数据风控、智能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界面) 财通证券:与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合作正在有序推进 财通证券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合作正在有序推进,其中蚂蚁区块链可信存证服务目前已投入使用,主要应用在理财商城协议签署留痕存证。另外,蚂蚁区块链资产权益兑换服务平台,目前正在联调中。(新浪财经) 腾讯投资虚拟营业厅服务商飞虎互动 近日,飞虎互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500万元增加至约1895万元,增幅达26.32%。新增投资人为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83%;同时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成为飞虎互动新增董事。成立于2015年的飞虎互动,目前主打“VideoBranch虚拟营业厅”产品,用户通过手机App或者微信一键呼叫视频柜员,可以视频与柜员进行沟通,办理业务。(第一财经) 谷歌将与六家银行合作,推出谷歌数字银行账户 当地时间8月3日,谷歌宣布,将与六家美国银行合作,扩大其数字银行网络。从明年开始,Bank Mobile, BBVA USA, BMO Harris, Coastal Community Bank, First Independence Bank和SEFCU将能够向美国谷歌付费用户提供数字支票和储蓄账户。此外,有消息称,谷歌还在开发将与金融服务公司联名的物理和虚拟借记卡,但有关这方面的细节尚未披露。(智通财经) 苹果1亿美元收购Mobeewave 知情人士称,苹果以1亿美元收购了初创公司Mobeewave,后者的技术可以将iPhone变为支付终端。Mobeewave公司的技术可以让消费者在另一部手机上刷信用卡或智能手机来处理付款。该系统可与一款应用程序一起使用,并且不需要近场通信以外的任何硬件。自2014年以来苹果手机就已经配备了NFC芯片。(TechWeb) 高盛正在研究创建数字代币的商业可行性 据CNBC报道,上个月被任命为高盛全球数字资产负责人的Mathew McDermott表示,高盛现在也在研究创建自己的代币的可能性。McDermott提到,“我们正在探索创建自己的法定数字代币的商业可行性,但这还处于初期。”(金色财经) 其他资讯 区块链赋能建筑业“第一单”在上海落地 8月3日,在近日上海市科协主办的“数字技术塑造产业新生态”高峰论坛上,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透露,上海老啤酒厂改造工程将引入区块链技术,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区块链赋能建筑业的“第一单”。在上海老啤酒厂的改造项目中,区块链技术将应用于立项、设计、施工、置换等全过程,大约半年时间完成。目前,设计部分已经完成,正在进入施工阶段,由区块链技术提供的“智能合约”被广泛嵌入全流程中。(中国新闻网) 日本银行将对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进行实证试验 日本银行准备正式开始对该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CBDC)进行实证试验。日本银行虽然现阶段还没有具体的发行计划,但已计划深入研究“数字日元货币”。据悉,关于实证试验的开始时间还未确定,将考虑和民间进行合作。(鞭牛士) 纳斯达克推出区块链数字资产服务 上个月,纳斯达克宣布发布其市场服务平台(Marketplace Services Platform),这是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面向市场平台机构的SaaS服务。据了解,他们的市场服务平台之上是其数字资产套件( Digital Assets Suite),这是一种DLT产品,旨在为客户提供管理数字资产整个生命周期(从发行到风险管理,结算和托管)的能力。(点滴科技资讯)
2020年8月5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京召开“防赌反赌 金融守护”宣传周启动会暨防赌反赌研讨会。会议通报了当前打击治理跨境赌博的形势,交流了打击治理跨境赌博工作的经验。支付清算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波表示,打击治理跨境赌博、斩断涉赌资金链,是支付清算行业的共同责任和担当。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一级巡视员樊爽文表示,人民银行、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单位建立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案件会商等工作机制。根据工作安排,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协会参与打击跨境赌博的重点工作之一。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全力支持协会牵头开展的各项宣传活动。 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肖胜通报了外汇局打击治理跨境赌博外汇资金链的工作情况。他指出,外汇局将继续坚持打击赌博,坚持遏制跨境赌博乱象。希望各支付清算服务主体进一步健全内控机制,提升科技运用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身份识别和对涉赌资金与账户的分析和风控,共同为打击治理跨境赌博资金链工作做出贡献。 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二级调研员庞路明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持续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银行卡实名制管理规定,着力推动提升银行业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水平,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警示宣传教育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她指出,各支付清算服务主体应提升内控管理水平,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涉案账户的及时查询、紧急止付、快速冻结等查控工作,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网络犯罪预警提示。 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和程世刚分别通报了协会打击治理跨境赌博的工作和宣传周的活动安排。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蚂蚁金服、财付通和银联商务的专家分享了打击治理跨境赌博资金链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支付清算行业50余位会员单位代表现场参加了会议,近300位会员单位代表远程参加了会议。
重磅!四大行正在大规模内测数字货币App,可凭手机号完成转账 “数字货币”在我国落地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数位国有大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正在深圳等地大规模测试数字钱包应用,为数字货币正式落地进行测试准备。 数字货币由央行牵头进行,各家银行此前数月正在就落地场景等进行测试。目前,部分大行内部员工已经开始使用,用于转账、缴费等场景。 8月3日,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出,上半年“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大规模测试开始 “我们行正在大规模测试‘数字人民币’App。App暂时还不能公开下载,打开后有身份编码。”8月初,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几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同时内测“数字人民币”电子钱包,考虑到系统负荷等原因,目前还属于内测阶段。 “目前App还在测试,还没有大面积推广,比如使用‘数字人民币’App来转账。”另一家大行人士表示。 根据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反馈,数字货币内测主要在深圳等部分地区进行,与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公布的消息基本一致。 今年4月1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表示,数字人民币当前阶段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此外,当前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封闭测试不会影响上市机构商业运行,也不会对测试环境之外的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今年7月,互联网公司滴滴出行称,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究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场景创新和应用。 公开消息显示,苏州市数字征信实验区、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三大国家战略试点7月初在苏州提出,通过“智慧商圈”服务,推动核心街区数字化改造,融入数字货币应用,提高智能服务水平。杭州市也在7月末提出,在央行数字货币加速试点推进过程中,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和率先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的结算试点。 哪些场景可以落地? “数字人民币”App实测情况究竟如何?上述大行人士表示,注册App需在四大行分别开立数字钱包,数字钱包分别挂靠各银行的账户,用户可将资金充值入钱包。充值方式可选择网银充值、绑卡充值等。“‘数字人民币’App整个界面和操作逻辑有点类似中国银联的云闪付App。” “云闪付App”是由央行协调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各方建成的一款移动支付产品,覆盖公交、地铁、菜市场、超市等场景。云闪付与市场份额较大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是竞争关系,今年3月宣布用户数突破2.4亿。 从“数字货币”落地场景看,可实现充值、提现、转账、扫码消费等,其中转账仅凭对方手机号就可以进行,并正在测试无网络转账功能。支付逻辑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类似,用户可互相扫描二维码支付。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从使用体验看,数字货币App转账非常方便。痛点是线下消费渠道非常有限,在消费上还没有太多的应用,可能要多用几次消费功能才有体会。 另一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数字货币落地场景还有限,目前在其所在机构内部正在进行缴纳党费、工会费用等测试。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央行数字货币仍在内部研发和测试阶段,央行一直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推进研发和场景测试,各大行内部研发一般由总行网络金融部门负责,具体推出没有时间表。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中国银行在一项名为“321工程”的项目中确定了数个试点数字货币的内部场景,经过前期的多次测试和准备工作,内部试点条件基本成熟,目前已在该行深圳等地内部App试点部分内部场景支付。这些场景为中行内部应用场景,尚未开发专门的电子钱包App,而是内嵌到已有的App中,用户交易流程与目前已有的支付工具没有明显差异,即用户绑定银行卡后,可使用银行卡充值DC/EP电子钱包,通过电子钱包完成支付。
近年来,门店数字化、无人化成了中国各家连锁便利店的必修课。便利店数字化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对顾客来说,不必再排长队,只需手机一扫便可完成自助支付,这节约了大量时间;对于企业来说,依托先进设备建立的存货管理系统和客流分析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精准化的运营。 和中国类似,东南亚地区有着稠密的人口和密集的便利店网络。近年来,东南亚的便利店、互联网企业也都摩拳擦掌,尝试着让传统的线下店铺插上科技的翅膀。那么,东南亚的便利店数字化能否像中国一样成功呢? 从中国的经验看,电子支付的普及是建立数字化便利店的大前提。可在东南亚,除新加坡外,整个地区距离“无纸钞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东南亚地区个人金融业务覆盖率很低 ,根据 KPMG 统计显示,2016年,东南亚地区只有27%的居民有银行账户,而拥有银行账户是使用各种金融服务以及线上支付的前提。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东南亚的金融科技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颇有中国当年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军移动支付的势头。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东南亚地区的电子支付总金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在东南亚每两美元的交易当中,就有1美元由电子支付完成。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移动支付甚至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以越南为例,2019年,越南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就达到了61%。 随着移动支付不断渗透,东南亚各国已具备实现便利店数字化的前提条件,于是各类玩家纷纷入场,各显神通,希望在这个新战场分得一杯羹。 高大上的无人便利店:资本、技术与文化的游戏 对于数字化便利店的建设,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零售企业倾向于“一步到位”,即对标亚马逊在美国落地的 Amazon Go 无人超市,利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算法以及无感支付系统,彻底“解放”店员,打造全自助的无人便利店。 但在东南亚复刻 Amazon Go 并非一件易事。首先,落地一家无人便利店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人脸识别系统、无感支付系统都属于新兴技术,单套设备造价很高。这就导致在某些国家,这类转型无法大规模铺开。 2017年,印尼政府曾尝试在学校中推广“无人服务餐厅”,即整个餐厅不再安排打饭阿姨和大叔,一切服务与支付交由电子设备完成。但最终多数无人服务餐厅都没能办下去,配置相关系统对学校来说是不小的负担。除了资金问题外,系统的技术不够稳定,也是制约这类便利店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以印尼无人餐厅为例,因为技术不成熟,学生逃单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给政府造成了大量损失。 除了资金和技术门槛外,文化上的不适配也是这类无人便利店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东南亚,便利店不仅仅是购物场所,也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联系社区的纽带,带有十分强的社交属性。人们光顾街角熟悉的便利店,和老板摆一摆龙门阵,和邻居聊一聊家长里短,这种体验和情感上的满足是科技感十足但“冷冰冰”的无人便利店所不能替代的。 然而,尽管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但这个领域依然有吃螃蟹的人。2018年,京东在印尼雅加达的富人区开设了中国大陆外首家无人便利店 X-Mart。二月,东南亚电商平台 Blibli 也落地其首家无人便利店。这两家店在面世伊始,都受到了舆论的热烈追捧,但两年过去了,无人便利店似乎并没有新的扩张,仅仅成为了富裕阶层生活的补充。这也许说明在当前的条件下,无人便利店超前的生意模式还不适合东南亚。 小步快走:本地企业的尝试 当京东在大张旗鼓地搞无人便利店之时,东南亚本土的便利店品牌也提出了数字化变革的方案,不过这些方案呈现的结果每每差强人意。比如,印尼本土便利店品牌 Indomart 和 Alfacart 就分别推出了线上购物 APP。但是,这些 APP 在使用时 bug 频出,交互设计也很差,最终消费者反馈并不好。 除了自建 App 之外,一些零售商开始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取长补短,利用各自优势打出一套“组合拳”。印尼的很多便利店就与出行巨头 Gojek 和 Grab 合作,推出外送业务。Grab 和 Gojek 则为这些便利店单独开设外卖板块,用户可以线上点单, 使用电子钱包 Gopay 或 OVO 支付订单。 实践过程中,一些企业还使用了“两步走”的打法,即先利用便利店这个跳板服务本地居民,再考虑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在东南亚国家,便利店往往集中了一个社区的“钱”和“人”两大要素,这让便利店有条件成为将顾客带入信息化时代的“传送门”。 越南最受欢迎的电子钱包之一 Momo 就利用了这个机会,公司同外资便利店品牌 Circle K 和 Ministop 开展合作,Momo 用户可以在便利店办理汇款、支付电费等业务。在印尼,Alfamart 和 Indomaret 则成为了电商平台 Tokopedia 的提货点,用户在 Tokopedia 下单后,可设置在附近的 Alfamart 和 Indomart 便利店取货。 不仅仅是在 C 端做出科技化尝试,一些企业也开始关注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方向--利用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等技术分析顾客的购买意向,从而更好地进行货品管理和店铺运营管理。目前,泰国的 7-11 已开始在这个方向进行尝试。 从2018年起,泰国的 7-11 便利用人脸识别和动作识别技术绘制顾客在店内的动线,分析顾客在特定商品前的停留时间,甚至判断顾客在进店时的心情,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后台系统会对下一轮补货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何时从何处采购何种商品等信息。这套系统似乎对东南亚的便利店有明显的帮助,因为归根结底,便利店是一门依靠人流,洞悉人性的生意。 综合来看,东南亚便利店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尚不清晰,不过这也意味着还有巨大的创新与合作的空间。不论是投资无人便利店、建设本地 O2O 平台,还是率先利用大数据优化补货系统,进军东南亚新零售的企业都要充分平衡好科技与顾客需求这两个关键因素。 译|金恺悦@36氪出海 图|图虫 9月至10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携手 36Kr Global 旗下英文媒体品牌 KrASIA 共同打造“新加坡 X 亚洲创新合作论坛2020”线上峰会,届时我们邀请了阿里巴巴、凯德集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Grab、京东数科、众安国际、ST Engineering、SEA Group、启明创投、Gobi Partners、Wavemaker Partners 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为大家呈现一场出海东南亚的行业交流。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2020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疫情的到来,绊住了一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而另一边却打开了一扇窗,一些中小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像跨境电商、云服务、服务贸易相关的企业,得益于“互联网+”的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正紧抓线上优势,实现逆市布局。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跨境支付作为基础设施无疑是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有力保障,而如何选择一个低成本、高效率且安全的跨境支付方式是企业普遍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非现金支付越来越趋向高频、小额化的当下,诸如交易时间无法预估、费用收取无法预估、接受账款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小企业。 对此,作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支付清算组织,Visa对上述痛点进行“精准打击”,联合发卡方推出商务卡解决方案,致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方式,助力企业打造现代化支付体系和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现金流、生产力及财务效率,护航企业安心“走出去”。由此,小额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也成为Visa的主攻方向之一。 利用企业商务卡提高支付效率 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及留学教育是拉动跨境支付发展的三大支柱,这类业务目前正趋向于操作线上化及支付实时化。 比如,线上旅行社(OTA)在代表其客户预订海外机票或酒店时,需要通过各种购买渠道,包括官网、分销平台和海外供应商的库存接口等来操作,大多数情况下,OTA需要针对每张机票或酒店客房的预订分别进行实时在线支付,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非常强。另外,很多情况下线上旅行社需要进行资金的垫付,对于企业的资金压力具有不小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Visa专门针对企业推出针对企业的商务卡,利用其自身授权和清算的支付网络,实现在线交易时效性的提升。发卡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资质提供灵活的授信政策,最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支付的资金压力。 多维度风险管控确保交易安全 Visa始终以安全为先,维护支付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并提供一系列风险产品和服务,帮助消费者、合作商户和金融机构更好地防御欺诈。 支付安全方面的标准,Visa已经有了3DS2.0(3DS,即3-Domain Secure,是卡组织与发卡行向持卡人推出的一种在线交易身份验证的报文传输协议,通过这项支付验证协议可以降低无卡交易风险,有效防止盗刷,提高了在线交易的安全性)。今年年底,Visa会在全球多数市场执行3DS2.0的安全标准。至于EMV电子商务的相关安全标准则是在今年6月8号开始实施,其中包括API、令牌化,还有用户的身份识别和商标验证等等,各个清算网络会自行制定相应的执行时间。 Visa提供令牌化技术来解决数据安全的问题。在进行账户交易的时候,交易信息会存储在收款方那里,一旦这部分数据泄露,就很危险,黑客可以直接调用存在收款方的支付信息。令牌化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交易认证的过程当中,Visa会给它一个特殊的16位令牌,这个令牌是专门针对已经经过验证的客户身份,针对收款方的交易使用环境。这样一旦这些收款方保存的用户数据被黑客侵入,它所拿到的是没有价值的数据。因为令牌被拿到后,去任何别的收款方应用的时候,Visa的系统就会直接报警,Visa不但知道目前正在进行的交易是非法交易,而且也知道之前的收款方遭到了数据侵入。令牌化技术就使得在收款方那里存储的关于用户支付信息的数据,变得对黑客来说没有价值、没有作用。 Visa通过在人工智能和科技领域(如AI技术)的持续投入,将其全球交易的欺诈率稳定在低于0.1%的历史最低水平,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工具、资源及控制权以进行支付风险管理,同时制定和优化反欺诈管理流程,以帮助企业和监管机构快速反应。其中,“Visa高级授权”服务(Visa Advanced Authorization, VAA)通过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帮助金融机构一年内防范约250亿美元的欺诈损失,从而使全球支付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安全,得以更好地保护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工具,“Visa高级授权”服务可对Visa全球支付网络VisaNet上的交易授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帮助金融机构及时识别并应对新兴的欺诈模式及趋势。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过去12个月内,Visa在其支付网络VisaNet上处理了超过2103亿笔商户和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并利用AI技术对所有交易进行分析(每笔交易处理时间约千分之一秒),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在批准正常交易授权的同时快速识别和防御欺诈交易。 企业财务管理更健康 除了“硬件”上的绝对优势,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特别针对于员工差旅需求,Visa在商务卡领域还会为企业提供Visa支付管控模块(VPC - Visa Payment Control) 以及自动化企业差旅报销系统(VISM - Visa Intellilink Spending Management), 从而更好的提供商务卡的定制化功能。 Visa支付管控模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Visa赋予企业自身的自定义风控产品。企业在使用商务卡的过程中,通过Visa支付管控模块管理交易的金额、单日使用频次、使用地区、允许交易的行业等等,最大程度满足了企业自身的针对于合规和内控的需求。 自动化企业差旅报销系统可以更有效地配合Visa支付管控模块,为企业提供可视化的支出报表,财务分析等等,帮助企业更好管理供应商的支出,达到有效节约成本的目的。另外,Visa的自动化企业差旅报销系统通过和市场上主流的费用管理系统(EMS -Expense Management System)对接,自动化整个企业员工差旅报销流程。 对于企业而言,Visa商务卡带来的更为重要的是结构化的财务管理。此前,在没有商务卡的情况下,很多跨境企业对外支出大多是通过个人信用卡完成,从合规性、税收等角度,给企业财务管理造成诸多不便。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务卡解决方案,可通过企业的名义对外支出,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健康,也更为明晰。 为了更大范围的推进商务卡解决方案,以及为更多企业提供更好的跨境支付体验,近年来,Visa也在积极推进本地化进程。当被问及与境内支付机构的关系时,Visa中国区对公业务产品部负责人王志云用“co-opetition”来形容,即竞争中有合作。目前很多境内支付机构都有构建了全球化的战略,而Visa的全球清算网络优势,可以最大程度上助力境内支付机构走出去,达到优势互补。 “整体来看,合作大于竞争,把蛋糕做大,达到多方共赢,这样才能更好的普惠中小企业。“
7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滴滴出行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此前已经展开合作的企业还包括美团、b站、华为和商汤科技。自现代货币体系建立后,货币发行便始终由政府部门主导,此次DCEP却与私营部门牵手,标志着未来数字货币将演变为公私解决方案的混合体。 无独有偶,Libra由Facebook为首的纯粹私营部门发起,却在实际发行过程中逐步向政府部门倾斜,在白皮书2.0中不仅增加以单一法定货币为锚的选项,还将自身定位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服务提供商。DCEP拥抱私营部门,Libra转向政府服务,相互学习中未来数字货币已雏形初现。 从货币发行层面,私营部门的介入与数字经济时代相适应,确保法币的实用性与可用性;而从数字支付层面,公有部门的参与则有望遏制过度寻租,以支付普惠平衡数字经济新生态。“双循环”格局之下,DCEP主导的公私合作的货币支付模式,将激发国内升维消费潜力,对接线上服务向海外辐射。而私营部门也将分阶段分行业地受益于这一进程,在DCEP推广初期,拥有广泛用户基础的互联网龙头企业成为潜在合作对象。而在DCEP串联起数据要素的流动之后,其普惠性精简支付生态,基于存量匹配的用户优势将逐步弱化,而促进供需双向繁荣的企业/行业有望脱颖而出。 DCEP拥抱私营部门,Libra转向政府服务,相互学习中货币新形态雏形初现。近期,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滴滴出行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而据此前消息,与DCEP同期开展合作的还有美团、b站、华为、商汤科技等各领域领先科技企业。DCEP此番与私营部门合作,和传统认知中政府主导的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出现背离,但却与Libra的设定不谋而合。Libra是由拥有30亿全球用户的Facebook牵头、多个网络遍布全球的大型企业合作发布的项目,现存的商业变现场景是Libra迅速获得推广的保障。相较美国,中国科技企业的海外用户仍不具规模,但基于国内人口红利,微信、支付宝等用户数量已达十亿数量级,在数字经济的网络效应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将有助于DCEP在应用场景加速渗透。反观Libra,则因纯私营背景深受合规困扰。鉴于其资金都需托管在受美联储或其他主权当局监管的银行,Libra推出计划在监管阻碍下一再推迟。2020年4月,Libra在白皮书2.0中充分展现出与公有部门合作的意愿,除了增加锚定单一法定货币的选项,还首次提出致力于成为政府CBDC的服务提供商。DCEP与Libra起初是互相反制的工具,代表着公与私两股力量在货币体系中的争夺,最终却互相学习,成为公私合作的典范。 货币发行层面,私营部门的介入助于拓宽未来货币格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诱因,人类社会正式从金本位制过渡至信用货币体系。黄金主要承担支付手段的功能,被视为商品货币,而各国政府发行的法币则是标准的信用货币,以负债(储备资产)为信用背书。信用货币体系下,政府的角色得到增强,美元以国家实力为后盾,与石油挂钩凸显商品货币价值,进一步强化了公有部门在货币发行上的绝对主导地位。货币体系的演变同时折射出了以财政和货币为双塔体系的经济政策变迁,凯恩斯主义在现代货币体系中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货币政策便一直难以回归常态,对政府超发货币的担忧迭起。而互联网繁荣则形成新的货币使用场景,部分实现了自由市场的假设,助推了私人力量的加入。嫁接于互联网之上的虚拟产品与服务是数字支付诞生的源头,在政府尚未推出数字形态的货币时,私营支付机构借助自身天然流量优势,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伴随这一升维空间的持续拓展,可以预见数字形式的新型货币已是未来的大势所趋。Libra的横空出世,更是衍生至跨越国界与主权,引发各国政府警惕。当货币新选项出现,货币发行方除了保证货币币值稳定的既有目标之外,还需要额外考虑如何在商业场景中渗透,从而保证货币的实用性与可用性。而虚拟产品与服务提供者的私营部门,也随之成为新一代货币体系的必要补充。 数字支付层面,公有部门的参与有望平衡数字经济新生态。与货币发行不同,数字支付是一切商业机构变现的必经通道,虽然本身业务利润微薄,但掌握话语权与潜在商机,是私营部门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数字支付的网络效应,促使私营部门存在过度寻租的可能,或从两个方面反抑私营部门的创新。在扩张初期,支付机构借助派系竞争占据市场份额,要求商家采用“排他性”支付方式,增加用户流失与损耗。在圈地完成后,则会利用网络效应抬升议价能力,在个人用户提现与信用卡还款等缺乏商业场景直接变现的领域征费,已从侧面体现出私营机构寻租的潜质。上述情形有悖普惠金融,也在过度商业化中抑制了私营部门其他行业参与者的发展。在宏观审慎层面,政府发行数字货币,其维护主权、创新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与精细化管理金融风险的好处不言自明。但我们发现,即使是在社会福利与微观层面,政府部门参与数字支付能够有效抑制过度寻租,以自生态平衡成本收益,更有利于营造私营部门的创新环境。根据Libra白皮书2.0,Libra币不对持有者付息,“储备资产的正利息将用于支付系统成本,确保交易的低费用,增加所需的资本缓冲,并支持增长和采用”。相比之下,政府部门运作的成本收益来自不同路径,有望优化社会福利的分配。DCEP是央行完全掌握货币发行权的中心化货币,但在承接法币体系之外,兼任由政府部门提供的支付基础设施。其与私营部门合作,在微观层面将类似Libra联盟,通过共享用户的方式打破“非此即彼”的竞争观,激励企业从存量博弈进阶至升维合作。而赋能私营部门新增创造的税收收入,用于反哺数字货币基础设施的运营及开发费用,也似乎更为合理。 从DCEP的公私合营看投资机遇,表现为分企业分阶段受益。在DCEP试运行及快速推广阶段,拥有广阔用户基础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将更有可能与DCEP形成合作关系,良性互促格局下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但在DCEP进入常规使用阶段后,流量优势将逐步弱化,商业化领域的支付加速精简,私营部门的升维合作将成为新生态。从支付领域看,与Libra类似,DCEP致力于促进金融普惠,使支付成为无门槛、无歧视、触手可及的服务,因此支付中间环节将尽可能简化。伴随公有部门的加入,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将绕开资源的争夺,转而聚焦支付体验的优化与增值服务的深耕。从其他商业领域看,“双循环”格局之下,公私合作的货币支付模式,将从升维层面激发国内消费潜力,并预备对接线上服务向海外辐射。在把握消费下沉的现实空间外,DCEP提供了一种新型选择,意在拓展不受资源禀赋约束的互联网产品与服务虚拟空间。因此,相比此前专注高效匹配的企业,在双重空间中拓展供需的企业将更具投资价值。正如此前报告《宏观平台性数字经济的估值逻辑》中所述,拼多多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小企业突围的可能性,也标志着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企业的流量认可逻辑正发生质变。DCEP所带来的普惠支付生态下,这一趋势将继续加速,未来能够慧眼开拓新空间、促进供需双向繁荣的互联网企业/行业,估值空间更值得期待。
7月28日,腾讯宣布,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正式接入微信支付,中国游客可通过微信支付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结算。微信支付又落地了一个新市场。 以蚂蚁金服(现更名为“蚂蚁科技”)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公司,早已将移动支付战争打到了海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渗透进几百个海外城市,使中国出境游客可以在本地商户,使用人民币支付。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China Knowledge 但仅仅服务中国出境游旅客还不够,蚂蚁金服和腾讯也想要触及海外本地用户,这其中就有一个区域市场尤为独特,那就是东南亚。 当地互联网渗透率增速高,电子支付市场潜力大,两家公司都在跑步入局。蚂蚁金服采取的策略是投资,使用本土电子钱包品牌,把经验和技术带到当地,在东南亚各个国家“复制”支付宝。而微信支付则选择在东南亚国家申请当地支付牌照,在自有平台上推广电子支付。 试水五年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东南亚“战事”已经结束,而欧洲则成为新战场。 跑步进入东南亚 蚂蚁金融并没有在海外市场提供当地货币支付服务的计划,而是和当地商户合作,为中国旅行者提供服务。同时,它还同当地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使用它们的品牌提供电子钱包,蚂蚁金服做技术和经验输出,在各个国家“复制”支付宝。 实则从2015年开始,蚂蚁金服就在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打造本地“支付宝”,足迹到达了印度、泰国等地,逐渐形成了其“1+9”全球化战略模型。而在这9个海外市场中,有四个国家属于东南亚地区。 2016年7月,蚂蚁金服等参投了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M-Daq的D轮融资。 2017年4月,蚂蚁金服联合印尼媒体集团Emtek成立合资公司,其共同推出的数字支付产品DANA在2018年3月上线,为当地第二大聊天工具 BBM提供金融服务。同年,它还同时对菲律宾电信运营商Globe的金融科技公司Mynt进行投资,利用技术升级Mynt的GCash服务。 印尼人在自动售卖机上扫描二维码付款/Equal Ocean 2017年9月,蚂蚁金服和泰国Kasikorn银行达成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推进泰国的二维码支付。此前,蚂蚁金服还在2016年投资过泰国金融科技公司Ascend Money,据报道,蚂蚁金服当时计划收购Ascend Money 20%的股份。 到了2018年9月,蚂蚁金融又将目光投向了马来西亚市场。获得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批准,蚂蚁金服选择和马来西亚Touch 'n Go Sdn Bhd(TNG)成立合资公司,经营和提供移动电子钱包服务。使用Touch’nGo电子钱包,就可以扫码进地铁,这也使得马来西亚成为全球第二个支持手机扫二维码进地铁的国家。 2019年底,据路透报道,蚂蚁金服已收购越南电子钱包eMonkey不超过50%的股份,而eMonkey也早就从越南国家银行(SBV)获得了所有运营牌照。 蚂蚁金服也在一步一步向着拓展海外市场用户目标前进。2017年,公司公布了全球化战略,计划在未来10年为全球20亿用户,其中60%用户来自海外。据2019年底公开数据显示,蚂蚁金服全球活跃支付用户超12亿人,目前海外用户约有3亿人。 对于腾讯来说,微信支付是引入整个微信生态系统的关键,但在海外市场,微信支付业务主要服务中国出境游客,而非当地居民。 2018年,微信支付团队称,未来三年,将不寻求向海外消费者提供更多本地支付服务,而专注服务来自国内的出境游客。微信支付海外负责人殷洁也曾表示,微信在海外用户“并不多”,因此“要为他们提供支付工具比较困难”。 不过,微信支付也在慢慢拓展进本地居民市场,但它们更多想要依靠微信品牌,微信支付通常会选择在当地申请牌照发展业务。但想在东南亚国家拿到牌照并不容易,微信支付选择这条道路渗透进海外市场,也影响到其覆盖速度。 在这样的策略下,2018年3月,微信支付获得了马来西亚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同年8月,微信在马来西亚推出了名为 " WeChat Pay My"的支付功能,这也是其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之外,首个获得当地支付牌照进入的亚洲市场,这样,微信支付可以使本土企业能够在平台上触达客户,并以当地货币林吉特进行支付或转账。 马来西亚微信支付/Lowyat.net 2020年1月,微信支付获印尼央行批准在当地运营。拿到牌照之路也非一帆风顺,2019年底,印尼国家银行董事总经理阿玛德(Achmad Baiquni)还曾表示,有很大可能会放弃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建立合作关系。如果想在印尼开展业务,印尼政府要求两者必须与第四商业集团中的印尼银行合作。 作为中国游客东南亚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2016年初,泰国清迈的一家餐馆Thevaros就引入了微信支付。2018年底,负责腾讯金融技术的副总裁Royal Chen更是表示,将会在泰国扩展微信支付,他说:“我们正在考虑哪种方式更适合推出微信支付泰国版,是自己做支付服务还是联合当地合作伙伴。” 竞争对手们虎视眈眈 不同于国内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分市场的局面,东南亚电子支付供应商的竞争显得更为激烈,当地的银行、科技公司、电信公司等都参与其中,还有不少玩家惨淡离场。 以泰国为例,当地银行也推出了各自的移动金融科技App,像泰国汇商银行(Siam Commercial Bank)的SCB Easy、开泰银行(Kasikornbank)的K Plus、泰国银行(Bank of Thailand)promptPay。2003年从曼谷起家的金融科技公司TrueMoney,也在为东南亚地区提供在线支付服务。 不仅仅是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东南亚打车公司、海外社交平台、本土电商、游戏厂商等也都在布局支付。2016年3月,日本社交应用巨头LINE,和泰国公共交通及零售业线下电子支付智能卡供应商Rabbit达成合作,推出Rabbit Line Pay,打通线下消费场景。 泰国Rabbit Line Pay/about Thailand Living 东南亚的Sea集团旗下拥有电商Shopee和游戏代理平台Garena。而集团的电子钱包AirPay最初是在2014年推出,只是为了方便Garena游戏用户在线交易。作为Garena在该地区最大的市场之一,首个可以使用AirPay的国家就是泰国。 而在马来西亚市场中,打车应用Grab也在2016年底推出了GrabPay,到了2018年,就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之一。目前,可以在6个国家使用GrabPay。同是打车软件起家,印尼超级应用的Gojek 也布局了支付,在2015年推出了GoPay。 就连国企也开始做起了支付,2019年7月,多家印尼国企共同出资,推出的支付平台linkAja上线,目标就是要成为当地最大的数字支付服务商。 印尼还有一家支付独角兽公司OVO,创办于2017年,基于交易额来看,它是当地的领先数字支付服务商。 印尼支付公司OVO/路透 然而,在东南亚电子支付市场当中,也有不少玩家无奈退出市场。移动通讯服务商Digi的Vcash是马来西亚最早的电子钱包之一,推出仅两年时间,就于2019年11月底结束了服务。 东南亚支付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还有支付巨头想要拉拢竞争对手,以便共同占领当地最大的市场份额。2018年3月,泰国三大通讯运营商之一的AIS的支付产品mPay,和Rabbit Line Pay达成合资协议。AIS的目标是让Rabbit LINE Pay在三年内成为泰国第一的移动支付服务商。 在支付领域,东南亚地区不同国家之间也开始联动。2017年,作为推进智能国家议程的举措之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同意了当地的PayNow和泰国银行的promptPay之间的合作,这样两国的国民将能够使用手机号码,向对方国家的人们汇款。 东南亚电子支付市场矛盾面 在东南亚地区,和欧美相比,信用卡普及率较低,人们普遍使用现金和银行转账。这也促进了网上银行、电子钱包等支付方式的发展。普华永道《2019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的10个地区中,东南亚国家占了6个。 高智能手机渗透率成为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条件之一。据英国研究公司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1年,东南亚六大国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口比率将突破70%,接近日本和美国已经达到的80%的饱和度。 当地电子支付市场潜力也不小,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曾预测,2019年至2025年期间,东南亚数字支付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增长5倍以上,达到1140亿美元。而且互联网支付的规模也有所扩大,今年1月,通过移动支付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近200%和22%。 东南亚电子支付钱包/Vietnam Times 但用户数据并不代表成功。随着现金消耗的加剧,没有健康生态系统和留存策略的电子钱包很可能面临生存问题。 现在,投资者不太可能容忍长期亏损,也会给电子钱包运营商施加压力,要求其合并或退出。自2019年底以来,菲律宾和泰国的持牌电子钱包,以及电子货币运营商数量已经下降。 竞争也依然是激烈的。一些电子钱包玩家得到了政府背书,也获得了先机。今年1月14日,马来西亚推出了鼓励使用电子钱包的e-Tunai Rakyat计划,政府拨出4.5亿林吉特(约为1.05亿美元),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免费信贷,启动新兴的数字支付行业。有近300万马来西亚人报名参加该计划,1月份总计发放了约6600万林吉特。 根据马来西亚央行的数据,政府从该国数十家持牌电子货币提供商中,选择了Grab、Boost和Touch 'n Go,无疑使得这些公司在当地市场中占得先机。 GrabPay/TechCrunch 类似的故事也在越南上演。据越南国家银行数据,新冠疫情的出现,加上实施无现金支付,促使非现金交易在今年前四个月迅速增长。 而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也可能在东南亚市场碰壁,由Grab和Gojek支持的平台,正在该地区施加对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压力。 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印尼,有Gojek凭借其占主导地位的GoPay电子钱包统治着市场,而随着Facebook和电子支付集团PayPal对其的新投资,也更难撼动它的主导地位。 2019年10月,还有消息称,Grab正在商讨,将其投资的印尼移动支付公司OVO和蚂蚁金融旗下的DANA合并,这将有助于其在支付市场中更具优势,改变当地电子支付的格局。预计合并之后,将超越GoPay的规模,抢占其在印尼的主导地位。 政府政策也仍将是电子钱包领域关键的一张牌。标准化的国家支付网可能会助推,也可能会将新玩家拒之门外。此外,对电子钱包提供商收取费用的限制,也可能会挤压小玩家的利润空间。 东南亚各国政府努力推动经济数字化和金融普惠,它们想要培养本土玩家主导整个生态系统也不足为奇。即便海外公司在某些国家可以直接运营电子钱包产品,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实力,也很难维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