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买家付出的交易款项,经过四五家银行“转手”之后,整个支付才能最终完成,繁琐的支付程序成了跨境支付最大的痛。 今年疫情影响下,全球贸易受到严重冲击,跨境电商增长势头仍然迅猛。市场研究机构预计,全年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2.7万亿元。除了传统的欧美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成为重要市场,第三方支付机构也纷纷布局。 公开数据显示,前三个季度,我国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的进出口额达到1873.9亿元,同比增长52.8%。为了促进跨境电商发展,此前海关总署还创新开展跨境电商对企业(B2B)出口试点,将跨境电商监管创新成果从B2C推广到B2B领域。 “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区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派安盈大中华区销售总监徐伟众说,东南亚、中东欧地区已经成了跨境电商的重要市场。 但在市场需求方面,一方面,一些大的电商平台自身成为品牌商家,收单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印度、东南亚、中东等市场,买家仍然是现金付款,由中国的物流公司收单,资金转回国内,这也是跨境支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业内人士称,跨境支付面临支付环节繁琐、配套金融服务薄弱、币种兑换效率不高等问题,而支付手续繁琐带来的高额成本是支付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 “几年前做的不错的卖家,交易额只有七八万美元,现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很多。”派安盈合作渠道总监高绣棋说,随着销售规模增加,一些跨境电商卖家业务逐渐走向成熟,需求更加多元化,对财务合规、支付灵活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徐伟众称,跨境收款需要成熟的银行基础设施,并对接大量平台资源,卖家也更加注重定制化需求。因此,跨境支付如果只是帮助收款,很难生存下去,“跨境收款越来越变成一种触达客户的工具,盈利并不是靠跨境收款,要在这个基础服务上叠加更多的附加服务。” 除此,跨境电商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足够的现金储备,对冲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不足,同时又缺乏融资渠道,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 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此前对记者表示,跨境支付环节不够通畅,交易发生后,真正收到资金大概要一个星期,配套金融服务也较为薄弱,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效率有待提高。 对此,已有银行和支付机构瞄准这些痛点,提供汇率对冲、融资等服务,缓解跨境电商的资金压力。但跨境支付手续繁琐、耗时长、存在欺诈风险等,也是跨境电商面临的主要困扰。 “跨境支付最大的挑战有两个,一个是监管,另一个是怎么利用技术手段把成本降下来。”徐伟众说,比如从美国支付一笔款项到中国,可能要经过四五家银行,每家银行都要收一笔费用,如何把这个费用降下来是最大的挑战。
时隔十余年后,第三方支付行业再次迎来了新的“基本法”。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简称《条例》),这部业内呼吁了数年的法律,终于和大家见面。 如果说2010年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奠定了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基础,成就了中国领先全球的“移动支付”。那么,从《办法》升级到《条例》,或许将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行业走向成熟期,行业发展也将步入新的阶段。 一 法律位阶的提升 对于监管第三方支付的“基本法”,业内长久以来都有将《办法》升级的呼声。历年的两会和各种行业论坛上,也都有对于支付立法的呼吁。 一是在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过去的支付业务定义和框架已经跟不上支付业务的创新。相较于市场创新,基础性的监管滞后已经稍显落后,而相较于监管,立法更为滞后。 二是缺乏上位法的统领,难以形成监管合力。支付业务广泛地链接消费者和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也有赖于公安、市场监管、工商等各个部门,但《办法》作为部门规章,难以调动其他部门进行联合监管。 因此,提升第三方支付“基本法”的法律层级,既是监管所需,也是行业发展所需。 二 第三方支付“金融机构”身份的确认 在原《办法》中,第三方支付被称之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也因此有了长久以来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否是“金融机构”的争论。 此次《条例》将“非金融”改为“非银行”,虽然尚未将其定位于具有法律地位的“金融机构”,但显然央行已经并不认同其“非金融服务”的业务属性。如果考虑到未来金融监管的统一性,第三方支付或许有望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一并纳入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之中。 三 支付业务的重新划分 这也是本次修改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条例》改变了原来第三方支付“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的业务分类口径,重新划分为储值账户运营业务和支付交易处理业务两类。 其实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的创新支付业务,早已经超出了《办法》的基础框架和业务概念,最典型的就是条码支付,打破了线上线下的界限,兼具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的业务属性,单靠《办法》早已不能对相关业务进行规范。而这种基础性的概念不界定清楚,对融合性的创新支付业务势必也难以认定,导致出现监管真空。 而对于储值账户运营业务和支付交易处理业务的分类方式,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已经有“账户侧”和“收单侧”来分别对应,“断直连”之后,这种区分更加明确。从这个角度而言,《条例》中对于支付业务的分类,也恰恰体现了监管倡导的功能监管的理念。 虽然央行尚未发布两类业务的具体分类方式和规则,但从业务模式来看,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应归属于储值账户运营业务,银行卡收单则偏向支付交易处理业务,网络支付则应是同时包含两者。 同时,《条例》中还重新定义了支付账户的定义,即根据自然人(含个体工商户)真实意愿开立,如果按照现行规定,毫无疑问将重塑整个支付行业,而对于致力于发展B端支付的中小支付机构而言,也将是致命的打击,基于支付账户的垂直行业方案以及衍生的资金归集、分账等“支付+”业务也将全面重塑。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账户也可能面临全新的监管体系。虽然在过去十多年中,支付账户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了快速的扩张,极大的落实了普惠金融的理念。但账户分类过多、过于复杂导致的管理难度增加,以及信息泄露风险不断增加的客观事实,都要求重新审视支付账户的管理和设计。进一步加强支付账户实名制、加强账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用户的信息安全保护等是支付账户管理的应有之意。 四 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设立与股东要求 在支付机构的设立和股东要求等方面,《条例》相比过去的《办法》进行了全面的细化和要求。 首先是设立方面,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原则,比照金融机构“先证后照”的设立模式,并对机构名称应标明“支付”字样做出明确要求。这种要求能够有效的提升持牌机构的可信性,更好的规范从业机构。 其次是对于股东的要求,在原《办法》中,央行曾明确表示,申请人必须为“非金融机构法人”。但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势必会产生金控公司控股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情况,因此原《办法》中的相关说明和规定已经不再适用。 最后是对于主要股东(持股10%以上)的限制规定,即“同一法人不得持有两个及以上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目前有为数不少的互联网巨头持有多张支付牌照,按照《条例》规定,这些牌照或进行整合,或进行股东的变更。支付牌照数量减少应是大概率事件。 五 支付业务规则的新要求 对于支付业务规则的修订上,《条例》除了重申人民银行43号文、85号文、261号文等文件中,对于KYC、断直连、备付金、反不正当竞争等要求外,还新增了更多、更严格的条款。 第一,首次要求支付机构在支付协议中约定“备付金孳息归属”。所谓孳息也就是备付金产生的利息。由于部分备付金属于“在途资金”(如网络支付业务中尚已付但未到账的资金),其产权存在很大的争议,虽然央行有关负责人曾明确“备付金属于支付机构客户”,但显然这部分备付金又不能为客户所支配,支付机构与客户之间的权责并不明确。 而对于备付金所产生的孳息,按照《民法典》有关规定,理应归属于消费者,但这种归属缺乏实际业务中的可操作性,因此目前备付金孳息事实上归属于支付机构。 因此《条例》中也规定了“从事储值账户运营业务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向用户支付与该用户持有支付账户余额或者预付价值余额期限有关的利息等收益”。 第二,新增“非银行支付机构净资产与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应当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在央行日前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中,虽然并未公布该比例是多少,但有两个角度可供参考:一是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中,对于电子支付服务的机构客户预付价值总额要求,不得高于其自有资金的8倍;另一方面,该比例或许也将受支付机构评级的影响。 第三,支付机构间的转账成为可能。简单来讲,即未来微信、支付宝之间的余额转账具有了可能性。根据《条例》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的有关要求,在基于真实交易情况下,支付机构之间备付金的划转可以通过具有相应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进行处理。在推进“互联互通”的背景下,取消“不同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不能划转”的规定是实现账户侧互联互通的法律前提。虽然《条例》规定了要“基于真实交易”,单纯支付账户间的转账行为是否可行仍然存疑,但如果能够进一步推动微信、支付宝账户侧的互通,并强化支付账户验证的“强实名”,是否可以实现限额下的支付机构之间的转账呢? 同时,如果再继续推动“收单侧”的互联互通,即不同支付机构对于条码支付的互认互扫,那么支付基础设施“大一统”的时代或许将会真的到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更多互联网巨头搭建自己的支付账户体系,支付市场也许会迎来一波更加激烈的竞争。 六 监管大变局 全新的业务牌照和业务规则,必然会有新的监管体系。 一是取消牌照续展的制度。原《办法》规定《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五年,每五年续展一次,也正因为此,支付机构每到续展前夕,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用综合评价和分类评级取代五年续展的制度,不仅能减轻支付机构续展的合规成本,同时也符合监管对不同评级机构分类监管的原则。 二是创新性的“反垄断条款”。这也是行业热议的另一个重要条款。 看起来比较纠结,同样是市场支配地位,预警和认定却采用了完全不同、市场规模天差地别的比较计算方式。其中预警适用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而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则适用于“合计”,在认定指标上,则以“金额”为市场份额计算指标(见表2)。 我们先来说反垄断中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其中的关键在于“相关市场范围的界定”。无论是银行还是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上两者提供的服务基本一致,所以,如果将其限定在非银行支付服务市场,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甚至有夸大微信支付、支付宝两大巨头市场控制力量和市场份额的嫌疑。 但微信支付、支付宝又确实在非银行支付服务市场这一细分市场中,取得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两者合计甚至超过90%,其他剩余200多家支付机构争夺不足10%的市场。也正因为此,央行在2017年的281号文中就强调“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不正当竞争,不得采用不当手段拓展市场”。以此来看,央行关注的是创新的潜力有没有被压抑,关注“大树底下长不长草”的问题。也因此有了“市场支配地位预警”这一规定。 至于是否严重影响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又是另一个问题。就目前的条款来看,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支付机构能够被认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将来也很难看到依靠市场力量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因此其警示意义显然更重要。 七 还有哪些细则有待出台? 从法律层级来看,《条例》是非银行支付行业的“基本法”,后续也会有更多涉及到的诸多业务细则的管理办法。 第一,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类业务的具体分类方式和规则。 第二,支付账户业务具体规则。 第三,系统重要性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认定标准和监管规则。 第四,备付金管理办法。目前已发布,并将于3月1日实施生效。 第五,支付保障基金管理规定。目前该规定已经进行了征求意见,可以预见,其发布实施已经临近。 第六,支付信息服务机构备案要求。
©深响原创 · 作者|婷婷 支付战争会重开吗? 一年多以前,没人觉得答案是肯定的,毕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渗透力太强大,但现在,情况变了。 自今年7月底美团关闭支付宝支付、王兴在饭否开怼支付宝手续费高于微信后,支付赛道的表面平静被打破,关于支付战争是否会重开的讨论出现在台面之上。 这仿佛一颗石子被投入水中,带起越来越明显的波澜:随后几月时间里,携程、字节跳动、快手先后拿下支付牌照,拼多多已开放“多多钱包”测试入口,滴滴、美团都已推出月付功能。 大小巨头布局支付的消息接踵而来,此外一个更具颠覆力量的新物种“数字货币”也初见端倪——支付市场似乎又回到了2014年那个风雨欲来的春节,一场参与玩家更多、范围更广的支付战争正在酝酿。 时间倒退回六年前,微信发动对支付宝的奇袭,趁春节期间微信上线红包功能,几乎用一个礼拜完成了支付宝经营十年的成绩。当时,马云在大年初四紧急召回了所有正在休假的公司高管,一场旷日持久、投入巨大且影响深远的支付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过程中,阿里巴巴一度陷入最危急时刻,股价连续跌破发行价;又通过激进改版,深挖金融服务才稳下基本盘。微信步步紧逼,并通过扶持滴滴、美团等生态伙伴,将支付战争渗透进网约车大战、本地生活大战,不断蚕食支付宝的市场份额。 一直到2019年,互联网最大的两个巨头默契地减弱了火力。此时双方在国内支付市场的份额合计已超过90%,几乎二分天下,任何一方想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大巨头之间的支付战争,将几乎所有消费者、商户、交易型平台席卷其中,经历了约五年的火拼后终于达成平静。 但这个平静在近半年新玩家的密集布局、支付市场的诸多变量中,似乎已被打破。 TMD排兵布阵 越来越多的征兆,预示着支付市场似乎又要变天了。 首先,大小巨头纷纷将支付牌照收入囊中。 1月,拼多多通过收购付费通,获得支付牌照; 9月,字节跳动通过手收购合众支付,获得支付牌照; 9月,携程通过上海国企东方汇融,获得支付牌照; 11月,快手通过收购易联支付,获得支付牌照。 今年以来,拼多多、字节跳动、携程、快手几家各自领域内的大小巨头,都通过曲线方式拿下了支付牌照。更早之前,美团、滴滴都已分别拿下支付牌照,起步更早的京东,在2012年就收购网银在线获得第一块支付牌照,今年9月又有消息称京东拟以16亿收购块钱,再入一张支付牌照——如今,支付牌照已然成为互联网大小巨头的标配。 获得支付牌照后,各家平台都有了绕开支付宝、微信支付搭建自有支付通道的资格。一部分进度更快的玩家已经在为培养用户支付习惯做准备:9月份时,拼多多就已经确定成为2021年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结合近日“多多钱包”的上线推测,其或许是想要复制2014年微信通过春节红包奇袭支付宝的路数。 此外,11月字节跳动关联公司已申请“DOUPAY”商标,抖音上线支付服务的时间或许不会太远。携程、快手等已取得支付牌照的企业,加入这场支付战局或许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支付牌照只是这张大战的通行证,支付也只是大战的一个层面。目前,已经有部分玩家体现出更大野心:在支付的基础上,进行金融生态布局。 新入场的玩家中,在金融服务上态度积极的有美团、滴滴、字节跳动,它们分别推出了各自版本的“芝麻信用”、“花呗”、“借呗”服务。 如美团,其在今年4月份测试“美团信任分”,试图建立自己的商业信用体系,紧接着在5月份美团上线“美团月付”功能。近期滴滴也开始试水信用支付,上线了“滴滴月付”功能,并且不设额度限制。 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在金融服务上的野心都由来已久,滴滴在2018年时就曾小范围上线过“滴滴信用付”,美团更是在2015年就提出了要打造千亿资产规模金融事业。今年美团、滴滴正式切入信用支付领域,也揭示着它们在金融上的布局进入到一个更深入的阶段。 竞争不设限的字节跳动也表现出了对金融服务的企图。2018年字节跳动首先在今日头条上线“放心借”,推出借贷产品。今年11月,又在抖音内推出新产品“放心花”,并与“放心借”联通,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 除了互联网大小巨头纷纷入局外,另一个有可能颠覆现有支付清算系统的变量已经出现:今年10月,在深圳开展的数字货币开放性测试里,央行数字人民币首次公开露面;12月,继深圳之后苏州也开始数字货币试点。 可以确定的是,央行数字货币正在按部就班地试点与推广中,它将成为大众数字支付的一个新选项。 数字货币的颠覆性意义在于,其定位于M0(流通中货币),相当于一个原生银行账户;而第三方支付工具里的资金本质上是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属于M2的范畴,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通过清算机构进行清算。这意味着从理论上讲,数字货币的支付效率更高,且对应更高的账户价值、功能。 目前,数字货币除了在特定区域的线下场景中进行试点外,还已经与许多互联网企业达成合作。其中,与数字货币合作最紧密的一方是京东,9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京东数科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十二期间,京东已经开始向用户提供数字人民币服务,涉及数字人民币的支付订单达到2万笔。 此外,今年以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还先后与滴滴、B站、美团等平台合作测试数字货币。在央行主导、各家企业的共同配合下,虽然数字货币的后续推广情况还有待观察,但从能力上来讲,其具有撬动支付市场现有格局的可能性。 多方合力下,曾经被腾讯、阿里巴巴把持,看似相对稳定的支付市场,已被撕开一条裂缝。 支付有什么魅力? 自数字支付诞生开始,但凡是有能力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试图入局,即使是面对阿里巴巴、腾讯两大巨头各占山头,新玩家们也依旧试图发起挑战——“支付”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从战略意图上来讲,互联网企业做支付可分为“攻”和“守”两个目的。 首先,京东、美团、滴滴、携程,以及正在向电商发力的快手、字节跳动,都属于或者部分属于交易型平台。对交易型平台来讲,通过建设支付通道降低合规风险与交易成本、打造交易闭环,是“守江山”的重要举措。 在合规性上,电商平台存在着“二清”隐患,即没有支付牌照的电商平台,在归集用户资金、结算给下游商户中扮演了资金清算的角色。以拼多多为例,其在2018年、2019年几次被举报涉嫌“二清”,因此,取得支付牌照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帮助拼多多等类似的电商平台规避合规风险。 取得支付牌照之后,推出支付服务是顺理成章的举措,这能帮助交易型平台在加强合规性的同时,降低支付成本。 目前,用户在线上交易场景中,普遍会选择通过支付宝、微信来进行支付,在此过程中,平台方需要向微信、支付宝支付一笔“通道费”。通道费并不便宜,甚至让王兴对此怨声载道。在美团取消支付宝选项后,王兴在饭否直言“(微信支付)手续费比支付宝低”,2017年接受《财经》专访时,他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支付宝的费率高得不合理”。 此外,在交易、支付的自有闭环建立完成后,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自主把握大量的交易数据,这些交易数据将成为它们扩展金融服务的基础。 基于此,美团、滴滴、字节跳动等企业在借贷、信用支付上做了不少布局,隐藏着向金融服务“进攻”的意图。 几乎所有公司最后都会变成金融公司的现象,与互联网企业流量变现的模式有关。 在有了流量之后,如何基于流量赚更多的钱是所有平台都在苦苦思考的命题。探索至今,赚钱无非通过这四种模式:广告、游戏、电商、金融。其中,金融作为利润空间比较大的业务,几乎没有人能够舍得放弃。 蚂蚁招股书披露,其今年上半年毛利率高达58.6%,可供对比的是如业务线上化率极高的腾讯,毛利率也只有50%左右,而美团的毛利率只有30%左右。数据面前,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团等企业会对支付、金融业务如此“眼红”。 蚂蚁各业务分部中,推动蚂蚁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微贷科技,如今占总营收比例已接近40%。这块业务包括了面向个人的花呗、借呗以及面向小微企业的网商贷——这也正是美团、滴滴、字节跳动、拼多多发力的重点。 从能力维度上来讲,交易型互联网平台有着推动金融服务业务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平台上产生的大量交易数据为其建立用户信用体系、完善金融服务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供应侧的商家又存在着对资金的需求,这位小微企业贷款类产品提供了场景。 当下或许正是一个入局的好时机。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互联网金融受到的监管趋严,反垄断的措施愈发严厉。在这一背景下,数字货币的出现再次增加了支付市场的更多可能性,不确定性增大的同时,意味着新玩家的机会也越多。 在大小巨头磨刀霍霍向支付时,如今统治支付市场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已隐隐感受到威胁。 对于腾讯、阿里巴巴两家头部公司而言,一个难以忽视的现实是,许多交易实际上并不发生在自身体系内,其支付业务更多是一个工具与通道——在线上,外卖、打车都是高频交易场景,电商领域拼多多、快手、抖音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这些企业如果采取强硬措施,将会分流走一部分线上支付量。 例如,滴滴与美团通过近半年的红包优惠等引流措施,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根据界面报道,自今年下半年来,滴滴支付业务数据上升,日订单已达百万级,滴滴支付用户近3000万。 此外,在供应侧,尤其对餐饮商家、滴滴车主、抖音快手直播商家,基于与平台的合作关系,在寻求贷款服务时会有选择各自平台产品的倾向。 同时,数字货币的推广是主要基于线下场景,如商场超市、生活服务、日用零售、餐饮消费等四大类型。由于数字货币具有两个优势,一是对商家来说不需要手续费,二是原则上不允许拒收,因此数字货币的线下推广,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线上支付产品而言是一个利空。 当然,支付宝与微信经过多年鏖战才打下山头,都有着各自难以撼动的壁垒。如微信作为国民APP,其超高的打开频次、社交属性,使用户对扫码支付、红包等功能的依赖较深。支付宝有淘系平台作为依仗,保证了万亿级别的支付规模,此外其多年以来在金融服务领域深耕,成熟的产品、完善的布局构筑的壁垒不是短期内能被轻易追赶的。 但是,支付市场的再次波澜,大小玩家对金融业务的虎视眈眈,都值得引起更多的注意与警惕。更重要的是,随着新一代大小巨头布局支付,互联网头部玩家间复杂而微妙的平衡或将迎来破裂时刻。 一场风雨,正在酝酿。 深响
天眼查显示,近日,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退出,新增股东为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目前,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智融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同持股,而北京智融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则由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100%持股。公开资料显示,美银宝是海外支付公司PayPal的全资控股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注册资本约14.8亿元人民币,由PayPal全资控股。这意味着,国付宝已被PayPal全资控股。 外资青睐中国市场 事实上,2019年9月,央行就批准了国付宝股权变更申请,允许PayPal通过旗下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收购国付宝70%的股权,成为国付宝实际控制人并进入中国支付服务市场。 在中国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下,外资一直在寻求进入中国支付领域相关市场。比如此前,美国运通、万事达、VISA均已获得银行卡清算牌照。PayPal高管也早在2017年就表达了会更加致力于中国市场发展。 至于国付宝,央行网站信息显示,2011年12月22日,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获得央行颁发许可,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此后又在2016年12月22日获得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海南省、陕西省、云南省、湖南省、北京市)的业务许可。 但此后国付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央行在2018年8月给国付宝开出罚单,罚没人民币46462102.94元。央行称国付宝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对境内网络特约商户的交易情况进行检查,客观上为非法交易提供了网络支付服务。此外,国付宝公司还存在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与其进行交易、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照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未按规定披露相关事项、未按规定存放和使用客户备付金、未留存商户档案等违法违规行为。 先被开罚单,后又“涉赌”。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显示,2019年12月,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法院一份判决书称,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间,上海涛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名下的“云盛支付”平台累计通过天下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商银信支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新葡京棋牌”网站等多家网站提供在线资金支付接口,并结算资金人民币54亿余元。 国内市场竞争已白热化 PayPal在美国等国家的使用非常普遍,说是“国际支付巨头”也不为过。PayPal官网称,其用户超过3亿。 10年前,在我国支付业务并不发达的时候,PayPal对中国机构来说可能是个名副其实的巨头。但在第三方支付业务高度发达的今天,PayPal还能掀起什么样的浪花?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不管是银行支付市场,还是非银行支付清算市场,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从规模上来看已经属于国际前列,完全具备了对外开放的能力。 不过,行业集中度提升可能也是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东兴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提高及行业严监管的常态化,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速逐渐放缓,年增速或将保持在20%左右。不过,在强监管下,行业盈利模式渐变,支付机构失去了备付金利息、部分隐性收入和银行费率优惠,同时通道成本提高,支付机构利润变薄。近3年新牌照发放基本停滞,存量牌照进入清理整合阶段,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或被大型互联网或互联网金融企业收购,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据IPO早知道消息,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联商务”)的上市辅导工作日前已全部完成,择日将正式冲刺科创板,中金公司担任保荐人。 2002年1月8日,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2017年7月19日,银联商务有限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0,000万元;今年8月27日,银联商务开始接受中金公司的科创板辅导。 作为一家国内大型非银行支付机构,银联商务提供以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为基础的综合支付服务,为基础的综合支付服务,以及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商户增值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银联商务是首批获得人民银行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机构,同时可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和“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 基于商户受理网络提供的综合支付服务支持 POS、自助设备、码牌等在内的各类终端,银联商务支持受理实体银行卡、预付卡、网络支付账户等全种类个人支付账户,支持刷卡(插卡)支付、条码支付、刷脸支付、NFC 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远程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服务可完全覆盖线上、线下支付场景。 从交易量来看,根据Nilson Report历年发布的亚太地区收单机构排名,银联商务自2013年以来连续七年收单交易金额排名榜首,自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收单交易笔数排名榜首。 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银联商务受理各类支付交易304.2亿笔,交易金额55.6万亿元,其中线上交易93.2亿笔,交易金额26.1万亿元。 从覆盖广度来看,截至2020年6月末,银联商务累计服务包括大中型、知名企业在内的各类商户数量超过1800万家,累计铺设终端超过2900万台,实体服务网络覆盖中国大陆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及港澳地区,并拓展至96%的县域,横跨零售批发、生活服务、金融地产、文旅教育、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政务公缴等多个行业。 财务数据方面,2017年至2019年,银联商务的营收分别为79.38亿元、80.08亿元和80.45亿元,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2020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则为29.73亿元。 2019年,2019年,银联商务的净利润为4.57亿元,而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6.74亿元和6.99亿元;2019年的毛利率为51.47%,略低于2017年和2018年的52.57%和54.39%;2019年的净利率为5.68%,同样低于2017年和2018年的8.49%和8.73%。 IPO前,银联商务的控股股东为联银创投,间接控股股东为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其中,联银创投持有55.54%的股权,而中国银联则直接持有银联商务4.14%的股权,并通过其全资持有的联银创投合计持有银联商务59.68%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中国银联股权分散,不存在实际控制人。因此,银联商务亦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外部投资方中,光大控股联合IDG资本联合成立的光际资本持股9.34%,为最大机构投资方;浙民投、雅戈尔、七匹狼、正海投资等皆为投资方。
“收钱吧到账X元!”在很多线下商户用手机扫码付款的用户,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播报声音。这个播报声音的服务商,如今正计划在A股上市。 近期,上海证监局官网披露的公告显示,上海收钱吧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收钱吧”)拟在A股创业板上市,相关项目辅导已于2020年12月开始。 收钱吧是聚合支付行业的头部平台。若顺利上市,该公司将为成聚合支付第一股。 聚合支付属于支付行业,是将各种支付方式如支付宝、微信等整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支付方式,主要解决了支付“码牌林立”的问题。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聚合支付服务商没有支付牌照,不进行资金清算,只是整合技术。 天眼查显示,收钱吧成立于2013年,作为创始人兼董事长,也是大股东的陈灏,持股比例为31.01%。陈灏在支付行业浸淫多年,早年为拉卡拉联合创始人之一。 收钱吧官网显示,其主要为商家提供专业的移动支付收款、营销管理软件、广告、供应链、共享充电宝、商家社区等多种服务,支付宝、微信、银联等都是收钱吧的合作伙伴。 目前尚无信息透露收钱吧的经营情况。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7月,收钱吧在全国近40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截至2020年11月,收钱吧日交易笔数近3200万笔,服务商户数超过400万,产品覆盖内地660个城市。 陈灏对收钱吧的构想,是希望公司在未来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现象级的企业。 记者注意到,在计划上市前,收钱吧已经进行过5轮融资。天眼查信息显示,2015年、2017年,收钱吧分别融资3000万元人民币,此后3轮融资金额未披露,但融资信息显示,恒生电子、中金资本参与了收钱吧C轮融资。2020年8月,收钱吧进行了最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拉卡拉。 目前来看,收钱吧正在为上市做准备。2020年12月,收钱吧注册资本已由2.403亿元增至3.675亿元,增幅达52%;企业类型也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支付行业在融资市场表现活跃,已有不少支付机构成功上市,比如,已于2019年在A股上市的拉卡拉,昨日收盘价每股30.10元,市值超过240亿元。2020年下半年以来,更是掀起一股支付机构上市潮,银联商务、连连数字先后计划登陆科创板。 此外,早先在H股上市的汇付天下,去年12月表示将从港股退市。有市场分析人士猜测,汇付天下或将回归A股。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我们敦促美方要切实尊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原则,遵守国际经贸规则,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经营提供开放、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中方也当然将采取必要措施来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的权益。(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