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蔓延,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零利率+无限量化宽松(QE)”的货币政策,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扩表两万多亿美元。 有人据此预言,美联储“放水”,美元资产缩水,全球将会抛售美国国债,加速去美元化进程,美元国际地位江河日下。国际货币体系真会照此剧本演义吗? 上次危机国际地位受损最多的是欧元而非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也采取了“零利率+QE”的应对措施,也曾引发了世人类似的担忧。那么,十年过后,真实情况如何呢?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的评估标准,一国货币是否属于广泛交易和使用的货币,关键看该货币在国际支付、外汇交易、外汇储备和国际债权债务中的份额。故我们可以从这四个维度来考察后危机时代美元国际地位的变迁。 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FIT)统计,今年一季度,国际支付中,美元排名第一,月均占比42.2%,较2012年1月上升12.5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32.3%,回落11.7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三,占6.8%,回落2.2个百分点。同期,人民币和日元是最大受益者,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四,上升1.6和1.1个百分点。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三年一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全球外汇交易中,美元排名第一,占88.3%,较2007年回落0.3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32.3%,回落2.7个百分点;日元排名第三,占6.8%,上升1.0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四,占12.8%,回落2.1个百分点;人民币是最大受益者,占4.3%,上升4.1个百分点。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截至去年末,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美元排名第一,占60.9%,较2008年第三季度末回落3.3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20.5%,回落4.8个百分点。日元是最大受益者,超越英镑,排名第三,占5.7%,上升2.2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四,占4.6%,回落0.1个百分点;人民币也是受益者,排名第五,占2.0%。其间,人民币储备资产从无到有,自2016年第四季度起开始单列。 据BIS统计,截至去年末,在未偿国际债权(包括信贷和债券)中,美元排名第一,占48.4%,较2008年第三季度末上升6.6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28.8%,下降10.3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四,下降一位,占比4.7%,回落1.8个百分点。同期,日元和其他货币是最大受益者,日元排名第三,提高一位,占5.9%,上升1.1个百分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占4.1%,上升2.9个百分点。 据BIS统计,截至去年末,在未偿国际债务(包括信贷和债券)中,美元排名第一,占49.4%,较2008年第三季度末上升2.8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29.4%,回落4.7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三,占5.0%,回落3.2个百分点。同期,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是最大受益者,占6.4%,上升4.6个百分点。 综上,如果说上次危机中美元国际地位受损的话,最多也只是在公共部门(外汇储备),私人部门的美元交易和使用则更为频繁,美元整体国际化水平甚至还有增无减。 这次也是全球货币放水,而非美联储独美于前 上次危机应对,美欧日央行货币政策先后QE。2009至2019年间,美联储、欧央行与日本央行资产与名义GDP之比分别上升了4.2、17.5和79.9个百分点。若在金本位下,这些货币的含金量都会被稀释,也都会贬值。欧央行与日本央行甚至走得更远,先后引入了负利率政策。主要货币早进入了“比丑”时代。 这次疫情应对,欧洲与日本央行都没有动利率工具,但在扩大资产购买方面较美联储不遑多让。4月27日,日本央行也宣布实施无限量宽。今年一季度,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总资产规模与上年名义GDP之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从国际支付、外汇储备、国际债权债务的统计看,美元、欧元、英镑、日元这四种货币的市场份额合计通常在90%左右。即便全球外汇交易的币种构成更加多元化,前述四种货币的市场份额合计仍高达150%(总份额为200%)。其他货币剩余的市场份额较小,尤其与美元、欧元相比,远不在一个量级。可见,即便出现新兴国际化货币,但因为网络效应、路径依赖,市场短期内可选择的余地不大。 上次危机,大家担心的QE之后美国对内通胀、对外贬值的预测,并未成为现实。与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相比,美国的经济基本面较好。在疫情暴发前夕,美国正处于战后最长的经济景气,这是美元成功卫冕的重要原因。欧元被重创,主要受累于欧洲至今未走出主权债务危机,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日元异军突起,则源于近年来日元成为全球避险货币。 此外,从广义货币供应M2与GDP之比看,2019年末,欧元区、日本和英国分别为104.1%、188.0%和111.5%,美国仅为71.9%,以此衡量的美元超发程度明显低于欧元、日元和英镑。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具广度深度、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这将继续从经济上支持强势美元。 新兴市场仍将是美元流动性的主要需求者 本国货币大都不可自由兑换,而只能用硬通货而非本币对外支付,因此,存在国际清偿力的硬约束,是新兴市场的“原罪”之一。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汲取教训,纷纷积累外汇储备,增强自保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宽流动性、低利率,新兴市场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据IMF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增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新兴市场占了六成多。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新兴市场持有全球外汇储备的近三分之二,较1999年第一季度末上升27.5个百分点。 新冠疫情恐慌再度引发了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流,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严重,甚至令亚洲金融危机和2013年的“退出恐慌”等压力事件相形见绌。近日,阿根廷已再次宣布债务违约。据IMF在春季会议期间披露,已有100多个成员向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急融资请求。 上次危机,美联储的“零利率+QE”引发了“美元陷阱”的担忧。所谓“美元陷阱”是指,因为美元超发,持有美元储备资产面临缩水的风险,这令美元储备资产持有国陷于两难境地,因为持有贬值,卖出更贬值。当储备货币风险增加时,外汇储备既是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来源,也会成为大宗储备持有者的负担,使其陷入困境。 这次大新冠疫情流行,预计随着市场恐慌和流动性危机逐渐缓解,有些新兴市场可能会重新面临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资本回流。但它们大概率仍会借机增加外汇储备,充实国际清偿力,增强自保能力。无疑,在矬子里挑将军,美元资产(包括美债)仍将是其重要资产配置。即便明知是“美元陷阱”,也只能往里跳,这或许是新兴市场的“宿命”。 非经济因素或将动摇美元国际地位 当今美元国际地位是战后美国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集中体现,美国主导的战后全球治理格局是国际公共产品。然而,美国现政府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之名,积极推行“美国优先”,或正在逐渐侵蚀美国的国际领导力。 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对主要经济体包括盟国挑起经贸摩擦,滥用经济金融制裁,掀起逆全球化潮流,加速推动美国经济金融与世界脱钩。这可能动摇战后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根基。 试想,既然与美国经贸交往减少了,大家何苦要用美元计价结算?要忍受美方的长臂管辖,天天担心美元资产被冻结,担心公司、个人甚至国家被制裁呢? 此次疫情暴发,本被认为能够很好应对疫情的美国政府,表现大失水准,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在全球一骑绝尘。现政府不仅未反躬自省,反将责任对外甩锅,并与盟国在各地争夺医疗物资。在与时间赛跑的疫情面前,美国国家治理的不足与短板暴露无遗。试想,如果连民生的基本人权都不能保障,又怎能寄希望其继续领导世界呢? 事实上,“美国优先”正在结出“美国孤立”之果。最近几年,美元已颓势渐显。2017年初至2019年末,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份额回落了4个多百分点;而在2016年末,其份额还高于2008年第三季度末全球金融海啸暴发之初的水平。同期,全球未偿国际债权债务中,美元份额回落了2个多百分点。国际支付中,2017至2019年,美元的月平均份额较2016年回落了1个多百分点。 “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世人对于“嚣张的美元霸权”本就颇多微词。如果美国政府一意孤行,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或将更加多极化,甚至走向超主权货币主导的新时代。这无关美联储放水多少。 本文原发与腾讯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礼辉 5月5日晚,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顾问委员李礼辉在人民网直播中,带来了题为“数字货币:可能重构全球货币体系”的分享。 李礼辉的分享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数字货币进行分类,包括法定数字货币、虚拟货币和可信赖机构的数字货币,他在直播中详细讲解了这三类数字货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其中对虚拟货币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 基于经济层面的因素,虚拟货币还将生存和发展,极少数可能扩张领地,大多数只能偏居一隅。未来,虚拟货币依赖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创新,如果能够突破规模化应用的瓶颈,虚拟货币的运行机制更新如果能够解决价值稳定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大众化的交易和支付场景。 另一部分是现场互动环节,央行数字货币能不能进行国际交易?“到底能不能买比特币?”“未来的证券会不会代币化?”针对这些问题,李礼辉一一做出了回复,他表示,在国际交易方面,目前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还没有做出具体的安排,而在未来,证券有可能数字资产化。 图为李礼辉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都知道,2009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刚刚问世的时候,几乎都是静默无声的。2019年6月18日,由全球社交网络巨头脸书主导的数字货币Libra登场,目标是成为一个不受华尔街控制、不受中央银行控制,可以惠及数十亿人的全球性货币和财务基础设施。中国央行银行的数字货币,据说在小范围内开始了试点,这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Arthur说,“经济会随着技术的进化而改变它的结构。即改变它的制度安排方式。”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数字货币到底会不会重构全球的货币体系?我认为,采用数字化技术的货币形式可以称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可以区分为法定数字货币、虚拟货币、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特别关注的是,如何传承和替代传统的法定货币。我认为,具有法定地位、具有国家主权背书、具有发行责任主体的数字货币构成法定数字货币,或称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早在2015年、2016年就宣布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据我了解,由于数字货币可能应用的数字技术,包括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等区块链的技术,也包括加密算法、对等网络等等基础组件技术,这些技术目前还没有办法得到超大市场零售级别的高并发需求。因此关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基本价格架构,各个国家还在论证和权衡,尚未最终做出抉择。这里我们先要讨论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来评价法定数字货币?关于这一点,业界的看法相对是一致的。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法定数字货币有一些潜在的好处,比如: 一是可以节省现金流通的成本。特别是在偏远、辽阔的地区,以及在跨境零售支付的场景中,法定数字货币能够有效降低现金流通的成本。同时它可以帮助防止假币,因为法定数字货币是很难造假的。 二是可以强化支付系统的公共属性,推进普惠金融、法定数字货币,能够为公众提供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支付工具。而且它可以不再需要商业银行的账户,甚至不再需要商业银行作为中介。 三是可以为数字资产交易提供端对端的可靠的支付工具。在未来的数字资产的市场中,我们应用智能合约和密钥技术,就能够按照约定的商业条款和适应的法律自动执行,实现价值的转移。 四是可以加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特别是在经济长期衰退的这么一个阶段,法定数字货币是非常方便来实行负利率等特殊的利率政策。 刚才说到的是法定数字货币潜在的好处,专家学者也同时在评价法定数字货币的潜在风险和问题,有这么几个风险和问题: 第一,可能削弱商业银行初始的信贷能力和盈利能力,公众的存款它可能会从商业银行流向中央银行,这样的话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利率以获得资金留住客户,商业银行的成本就提高了。 第二,它可能更加容易促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法定数字货币的存款只要满足条件,取出存款很容易,就会引起某一家银行的支付危机,而且引起连锁反应可能会促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第三,在法定数字货币这种架构下,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调控有更加直接的权力。在法定数字货币的情况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有可能大幅度扩张的。但是在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中央银行就必须向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根据央行官员披露的有关信息,对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做一些解读。 一是采用双层运营投放体系,传承间接发行模式 应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法定数字货币可以采用“中央银行一公众”的直接发行模式。在直接发行模式中,中央银行可以拥有货币市场调控的绝对权力和能力,可以直接吸收公众存款,这就将限制商业银行的初始信货能力。如果选择法定货币“中央银行一商业银行一公众”的间接发行模式,则将传承现行的货币市场运行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传承现行模式的好处是节约和稳健。一是不必另起炉处再造金融基础设施,有利于节省投资;二是不必除旧布新重构货币发行与管理格局,有利于管控风险;三是不必瞻前顾后衔接不同特性的货币发行模式,有利于稳定市场。 二是采用并行技术路线,坚持央行中心管理模式 有人认为,现有的区块链技术无法达到超大市场零售别的高并发需求,目前宜保持技术中性,不依赖单一技术。可以采用“赛马”机制进行技术路线的竞争,指定不同机构采取不同技术路线并行研发,通过技术竞争和市场选择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系统优化。 央行应该会坚持中心化的管模式,以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可靠性,保证货币调控的效率,防止金融机构货币超发。央行对智能合约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但可能会支持有利于货币职能实现的智能合约技术应用。 三是采用“账户松耦合”方式,替代货币M0 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电子化支付工具采用“账户紧耦合”方式,要绑定银行账户,通过银行账户进行价值转移,在实名制的账户管理制度下,无法实现匿名支付的需求。法定数字货面可以采用“账户松耦合”+电子钱包的方式,脱离银行账户实现端对端的价值转移,减轻交易环节对金融中介的以来,并且在央行许可的范围内实现可控匿名支付。 目前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可能只限于替代M0,即流通中的现金,而非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这取决于对我国的M0、M1、M2实际市场需求和数字化程度的判断。 在我国,微信支付、支付宝应用数字技术,构建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突破传统支付模式,已经实现十亿级的直线链接。微信支付、支付宝占领了零售支付市场,现金、ATM的交易笔数不断缩减,银行卡成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账户卡,退守大支付市场。 我国设计中的法定数字货币理论上可以脱离网络、脱离银行执行价值转移。但最终能否替代传统货币形式,取代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和主要支付工具,将取决于4个关键因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虚拟货币 如何定义公有区块链社区的coin或 token?有的强调数字技术特征,将coin称为“加密数字货币”;有的强调金融属性,将 token称作“通证”。 我的粗浅看法是,如果认同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交换权的契约”,应强调“交换权”的经济依托及其金融属性。 coin或 token不仅在虚拟社区内成为价值标记和支付工具,而且可以与法定货币交易,形成交易价格,也就具备了金融工具属性。因此,将coin或 token定义为“虚拟货币”可能更为贴切。同时应该明确,虚拟货币如果没有合格发行责任主体、没有实体资产支撑、没有足够的信用背书,也就区别于法定数字货币,也区别于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 最近2年,虚拟货币大起大落,价格暴跌暴涨。有人挖矿,有人投机;有人发财,有人破产;极少数获准成为证券,大多数涉嫌非法集资。 2014年到2018年,虚拟货币市场出现了一些派生的花样: 一是ICO,也就是虚拟货币上市融资,2014年全球的ICO达0.26亿美元,2016年突破2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就冲高到12亿多美元,其实中国占了30%以上。ICO属于众筹融资,未经批准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二是分叉币发行,比特币采用的是去中心化的架构和有限的区块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挖矿所需要占用的算例资源就越来越多,所以在网络里的拥堵越来越严重,交易成本越来越高,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更是出于不同的技术解决路径,所以比特币社区出现了分裂。所以2017年开始就出现了一些分叉币,包括比特币现金、比特币黄金、比特币钻石等等; 三是稳定币,刚才提到虚拟货币的价格总是跌宕起伏的,所以这个时候所谓的稳定币就破土而出。市场份额比较大的稳定币是USDT,他们的公司声称,遵循1:1的准备金和美元挂钩,这是完全有美元的实体资产作为支撑。但是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账户还不是那么的透明,缺乏权威性的监管,特别是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都不愿意为他们做审计。所以我觉得这里还存在一些信用风险。 业界对虚拟货币有很多批评,归纳到一个字就是“虚”,这里有很多虚拟的,又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虚拟货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得以生长,其实具有经济层面的原因,包括: 一是虚拟货币的生存土壤。“去中心化”架构的公有链本质上属于实行自规则的自组织,通行网络共识的治理机制和发行虚拟货币的激励机制,虚拟货币是参与者认可的等价物和支付工具。 二是虚拟货币的市场需求。虚拟货币交易可匿名、可跨境、难管制,既可用于公有链社区,也可用于灰黑色交易,可能成为资金非法流动的工具和投机交易的工具。全球“暗网市场”一直存在*****、枪支,色情等非法交易,规模难以计量,需要“地下”可信任、“地上”难管控的支付工具。 三是虚拟货币的投机市场。例如,比特币大账户是在少数人手里。有人估算,40%的比特币由大约1000个账户持有。这些“关健少数”位于食物链顶端,有可能操纵市场,掌控价格,使得市场上的散户被“割韭菜”,损失巨大。 虚拟货币的技术性缺陷来自“去中心化”的公有区块链架构。在这种架构下,全网验证需要超大规格的数据同步,各个节点的运行能力需要达标和均衡。因此,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至今仍然尚未解决交易效率和规模化问题。 四是虚拟货币有造币成本,比如比特币由挖矿产生,这必须依靠特定的算法来计算哈希值,经过分布式账本系统确认一致,挖矿成本包括电费、工资、折旧费、租金和维护费。有人测算,目前你要挖一枚比特币的成本大概是3000-4000美元。 虚拟货币的经济性缺陷在于,缺乏足够的实体资产支撑和信用背书,价值不稳定,投机性太重。2018年,比特币触底3158美元,比最高价缩水84%。全球虚拟货币总市值由年初的8350亿美元下降到1100亿美元,跌幅接近87%。2019年比特币持续震荡,9月下旬7天跌幅高达22%。 基于经济层面的因素,虚拟货币还将生存和发展,极少数可能扩张领地,大多数只能偏居一隅。未来,虚拟货币依赖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创新,如果能够突破规模化应用的瓶颈,虚拟货币的运行机制更新如果能够解决价值稳定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大众化的交易和支付场景。 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 我把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字货币,称为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因为法定地位和国家主权背书而可信任,其他任何机构的数字货币要做到“可信任”,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品质: 具有公众信任机构的信用背书; 具有商业价值的客户规模; 具有高效可靠的金融交易和支付平合; 具有可审计的金融资产支撑; 具有行政许可的市场准入。 已经获得行政许可发行数字货币的金融机构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士联合银行等跨国银行。数字货币 Libra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不受华尔街控制、也不受中央银行控制的金融基础设施。这就使 Libra一开始就备受监管压力。Libra协会10月14日首次理事会之前,Visa、 Master、 Stripe、eBay和 Paypal等支付巨头宣布退出项目。那么,Libra到底具有哪些颠覆性的潜力呢? 一是行业巨霸联合创始,覆盖巨大客户群体。Libra由 Facebook牽头,现有联合创始机构还有22家,包括线上支付、电信运营商、线上旅游、线上打车、电商平台、流媒体音乐平台、线上奢侈品平台等,仍然可以为 Libra提供足够的信用背书和覆盖全球的超过20亿的客户群体。 二是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独立的金融基础设施。Libra应用联盟区块链的分布式对等架构,应用隐私计算技术保护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应用 Calibra电子钱包,提供可以覆盖全球各个角落落的点对点、端对端的交易和转账平台,不再需要银行,不再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 三是以硬资产做支撑,维护独立数字货币的价值。Libra协会成员的投资和用户购买 Libra的法定货币,都将成为储备金,用来支撑 Libra的价值。Libra用储备金进行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与低波动率实体资产捆绑,以保持价值稳定。Libra将是锚定法定货币的独立数字货币。 去年我对他们的白皮书1.0版做的一些研究,我觉得Libra要真正达到西方国家的市场准入的门槛,必须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包括: 一是必须验证技术平台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是商业运行模式的可行性和透明度; 三是金融合规管控的实现的路径和可信度。 Libra在瑞士注册,能否得到世界各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同和许可,我认为关键在美国。美国这几年在数字金融方面,迈开了一些步伐,比如美国近几年陆续发数字货币牌照和电子钱包牌照。在法律上,似乎没有足够的理由简单拒绝 Libra的申请。但是面对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客们的质疑,Libra怎么样才能冲破重重障碍呢? 我们看到这10个月以来,脸书是双管齐下,似乎取得了一些进展。我问大家,在法规之外,到底还有什么足以打动美国的政客和美国政府的有关部门?我觉得那应该是国家的经济金融战略。2019年10月23日,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长达6小时的听证会上,脸书CEO扎克伯格强调了四点,包括: 一是Libra并不是创建全新的主权货币,它只是一个全球支付系统,而且在储备金中美元的占比是最大的; 二是这将扩大美国的金融领导地位,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民主价值观; 三是如果美国不进行创新,全球的金融领导地位将没有保证; 四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的部分支付基础设施领先于美国,美国必须建立更加现代化的支付基础设施。 这些话是很有煽动力的。我在去年10月提出,美国近几年陆续发数字货币牌照和电子钱包牌照。在法律上,似乎没有足够的理由简单拒绝 Libra的申请。如果美国试图夺取数字货币全球霸权地位,就有可能对 Libra给予附加限制性条件的行政核准,例如,要求Libra锚定的法定货币篮子中增加美元比重以符合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要求Libra循关于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的法律规范。 2020年4月6日,脸书发布Libra2.0版白皮书,在满足政界要求,适应金融监管规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前进了一大步。 第一,强化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Libra将新增一类数字货币,也就是锚定单一法定数字货币,比如美元、欧元、英镑等,与此同时还是要发行全球性数字货币Libra。我认为,Libra事实上将会成为美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推进美元货币霸权的工具。 第二,强化金融合规的标准。Libra宣称未来将不再采用去中心化的技术架构。Libra承诺将会制定金融合规和全网风险管理的综合框架,建立反洗钱反恐,遵守制裁和防范非法活动的严格标准,打击各类金融犯罪。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Libra在2019年还只是一张有点惊世骇俗的草稿,那么现在它应该是一个可供建设和施工的蓝图。 超主权 数字货币 Libra对现有货币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超越国家主权、僭越中央银行、跨越商业银行。超主权数字货币有可能从根本上重构全球的货币体系。 一是可能冲击主权货币地位。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本质上取决于公众的信任,“法定”只是加强了公众信任。贝壳成为原始货币并非出于“法定”,而是公众认可的等价属性。落后国家、弱小国家如果道遇重大经济困难,主权货币就可能失去国民的信任,就可能被超主权数字货币所取代。经济兴隆的国家或联盟的主权货币一般不会退出货币舞台,也可能成为超主权数字货币的锚定对象,但货币地位有可能主次更替。 二是可能重塑货币霸权地位。超主权数字货币的霸权地位,将由盖范围、用户规模和实体资产规模来决定,全球有可能出现几个势均力敌的超主权数字货币系统。全球流通的超主权数字货币也许不再有明确的国别标签,最为重要的是公众认可的全球性商业信用和数字信任。 三是可能形成跨越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Libra这类数字货币很有可能进化成为超主权数字货币,形成可以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金融基础设施,从而可能从支付清算入手,逐步进入储蓄、融资、投资、保险、资产交易等领域,渗透平民大众的经济生活,全面争夺金融业的市场。 四是可能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如果未能纳入全球性的数字货币体系,就有可能削弱未来的影响力范围。 综上所述,数字货币很有可能重构金融模式和货币体系。这是现实的挑战,也是未来的机遇。我们在这里应该怎么做呢?有三点: 第一,数字货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金融业的数字化的变革。所以我们国家应该立足于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数字金融制度的建设,抓紧建立数字信任机制,制定发行数字货币发行、数字金融市场监管、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监管、虚拟货币监管等数字金融制度。 第二,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很有必要抓紧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路径和实施方案。 第三,应该抓紧研发数字金融技术国家标准,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促进达成数字金融的监管共识,建立数字金融国际监管的统一标准。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并努力争取我们国家的话语权。 互动环节 问: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会不会跟黄金挂钩? 李礼辉:我了解的情况是,目前是不会的。我们国家的法定数字货币,实际上是我们传统的货币,也就是人民币的数字化,是货币的数字化形式,它并不直接跟黄金挂钩。 问:法定数字货币会不会取代或驱逐纸币? 李礼辉:长远来看,我认为法定数字货币是有可能会逐步的取代、替代甚至驱逐传统法定的纸币。就像我们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之后,我们的现金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是,我认为在法定数字货币推出之后,短期比如3、5年甚至10年内,可能还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它是逐步取代或驱逐的过程。 问:到底能不能买比特币? 李礼辉:刚才提到这几年比特币暴涨暴跌,有人投机,有人发财,有人破产,所以我慎重地提醒各位,投资有风险,比特币的投机风险更大,大家入市一定要非常谨慎哦。 问:央行数字货币能不能进行国际交易? 李礼辉:跨境的点对点、端对端、大范围的交易,这是数字货币应有的能力。当然,我们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能否进行国际交易、跨境交易,现在央行还没有做出具体的安排。 问:未来的证券会不会代币化? 李礼辉:未来的证券可能会数字资产化,在未来的数字资产市场中,会有一些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采用的数字化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要进一步研究数字市场的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徐远 最近,关于DC/EP(央行数字货币)在多地测试的相关信息不少,各界猜测和争论不断,也激起了股票市场很大反应,与数字货币有关的概念股纷纷上涨。在股票市场很多话题都会拿来炒作,但央行数字货币究竟是一时炒作的题材,还是真的具有实质意义?如果有实质意义,是小是大? 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为此,我们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和现有货币到底有多大区别?一番比较之后你会发现两者的表面区别不大,底层区别不小。 第二,这个新生事物是仍在想象之中,还是能够真正落地?基于我这几年的观察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大概率能落地,而且可能很快。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会对现实的经济生活,包括监管层面、相关企业以及金融系统等有什么影响?仔细分析之后,央行数字货币会引起系列连锁反应,重构社会的信息结构、信用结构、监管结构,并把人类历史带入新的纪元。 央行数字货币和现有货币的比较 央行数字货币并不神秘,就是电子化的现金,把纸质现金变成电脑里的一串字符,当然为了安全性需要进行加密。据说,传统纸币有7处加密防伪措施,数字货币就是从使用传统加密方法的纸币转变为采用电子密码学加密的电子货币,其他方面两者都一样。 从传统纸币到电子货币,从货币安全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加密技术。第二个重要的区别,既然是电子货币,就意味着从线下转到线上。当一项资产从线下到线上,实时交易流和现金流会自动进入数据库系统。这个变化看起来很小,但是对整个金融系统,特别是金融监管有很多影响,现金流在线上都是有迹可查的,存储在数据库里的某个地方。理论上讲,没有任何一个交易行为是监管层看不到的,这也意味着所有的金融系统,包括货币发行以及交易、商业、支付、转账等所有行为都变得实时在线,这是我所看到的电子货币产生的第一个重大影响。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电子化货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根据目前看到的央行有关官员的公开表态,它应该是个很便于使用的产品,不需要开户,只需要下载“数字电子钱包”的APP就可以和用户现有的银行卡链接,把已有人民币1:1转换成新的电子货币。 和微信、支付宝的区别 和当前的微信和支付宝相比,央行数字货币也有区别。 微信和支付宝交易依赖于网络,央行电子化货币有离线模式,不过公开资料里没有对离线模式进行具体解释。现金交易通常完全可以离线,但离线交易记入线上,需要一些会计录入工作。央行数字货币和微信、支付宝等都是线上交易,就不需要录入数据的步骤。因此,如果既能离线又不必重新录入数据的话,未来数据库的积累肯定有很大区别。 再就是利息问题。不管是传统的现金还是央行数字货币,都不付利息。支付宝和微信钱包也不付利息,你的收益来自于一个新操作:动动手指头,把钱转到余额宝或相关的货币基金。对于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既然是纯线上的,从现金转到存款,也是相似的状态,支付利息与否可能也是模糊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第一步设计,央行数字货币肯定是替代M0(流通中现金),所有的官方公开表态都这么说,但我认为未来它演化的结果应该不仅仅是M0。 还有交易的安全性。基于目前的这些技术,基本上可以假定央行数字货币是安全的。就现在的密码学而言,有个单向加密的问题,加密很容易,而解密非常难,所以我认为不用太担心安全性。就像微信和支付宝一样,同样要面对账户安全问题。 三者在法律效果上的区别也比较明显。现金和央行数字货币都是法币,居民(包括个人或企业)必须接受,没有权利拒绝;微信和支付宝有的商家并不支持,比如不想添置设备,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所以,未来央行数字货币正式推出以后,是没有“不接受”这个选项的,有利于其推广。 最后对比一下这三种主要支付方式的信用风险。现金和央行数字货币都由国家主权信用背书,而支付宝和微信并没有这个信用,其背后的商业机构有破产的风险。 和比特币的异同 在我看来,比特币从来就不算货币,而是一种数字资产。比特币的信用基础,我称之为“技术信用”,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包括密码学的加密技术、分布式算法、共识机制等,大家相信它是一个不可篡改的、可靠的数据库。比特币的信用就来自于这套技术。 比特币的主要问题是在总量上没法调节。一开始设计时,比特币的总量是给定的,而且新生产比特币的速度是逐渐减半的。从宏观经济学家的角度看,货币总量是要增加的。 另外,比特币的价格不稳定,最高时曾达到2万多美元一枚,前一阵还跌到4000多美元,波动比较剧烈。如果一种货币的币值如此不稳定,就不太适合充当主权货币。 当然,比特币有个好处是匿名性,某人注册一个账户/钱包,可以做到完全匿名,所以可有特殊用途。 和比特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技术原理都不一样。央行数字货币不是技术信用,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基于国家主权信用。在技术原理上,央行发数字货币并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而是选择了技术中性的路线,也就是说,央行发行电子货币时采用一套密码学的技术,以保证它是可防伪的、不可复制的。 央行对此还有双层设计机制,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从央行换取了数字货币以后,可以采用自己的技术来推广,这里面可以包括非中心账本的区块链技术,也包括其他现有的中心账本式技术。在这个推广过程中,央行采取技术中性的态度,不会限定这些商业机构的具体技术路线。如果某家商业银行觉得区块链技术比较好,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一套基础设施来推广央行数字货币,也是完全可以的,相当于对央行的政府信用进行加持,增强了数字货币的信用。 在总量调节方面,央行新发的数字货币和现有货币在很多地方是衔接的,也就是说,央行理论上可以用以往货币调节的办法来继续调节新发的数字货币,而且新发的数字货币和以往的货币可以1:1兑换。为什么要强调是“理论上”?因为当央行数字货币未来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能大量替代现有的现金体制,对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货币调节机制都可能产生影响。但不管怎么说,央行可以摸索出一套相应的办法调节新的货币发行总量。如果没有总量调节空间,新的数字货币就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货币形态。 在价值稳定性上,新的数字货币是稳定的,因为央行可以根据总量进行调节。理论上讲,如果以前的纸币币值可以做到稳定,以后的数字货币币值也可以做到,中间的过渡阶段,换币的比率尽可能保持1:1。 关于匿名性,央行新发的数字货币是“可控匿名”。意思是未来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钱包,在彼此进行交易时,不必一定认清对方是谁,通过手机APP验证货币真实即可,这和现金的状态是一样的。但数字货币毕竟是线上的,所有的交易都会留下记录,第三方的数据库有条件对每一笔交易的参与者进行识别。当然我相信因为保护隐私等因素,普通老百姓的交易数据一定会得到保护,只是不可避免地留下交易痕迹,所以彻底匿名不太现实。 可见,央行数字货币和现有货币/资产的区别,其实真不小。 落地的概率和方式 央行数字货币究竟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还是可以落地的新生事物?我的基本判断是,央行数字货币很可能会落地,而且会逐渐铺开、慢慢推广。理由是: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币,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都不能拒绝接受。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政府运作体系有很多特点,比如公务员体系、事业单位雇员体系等根基很深,很多事情都可以依靠这个体系推广下去。近期网上有消息称,苏州新区公务员的交通补贴费在5月份有一半要用新的数字货币来支付。看起来很小,仔细一想又是很大的事情。这意味着试点成熟以后,中国的整个公务员系统,包括很多事业单位、国企员工的工资逐步都要用数字货币发放。这就相当于新的货币得以落地。如果在实践中发现确实安全可靠,不会出现轻易被解码的情况,就会慢慢代替以前的纸币。而且数字货币有明显的优势,用户不需再带“纸币”,交易避免找零,监管部门不用印钞,也省去了成本很高的防伪措施。 第二,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是双重运行体制。根据目前的新闻报道,有工农中建四大行参与央行数字货币第一批试点,但是有消息称三大移动运营商以及银联等大机构也都在试点名单里。不论有哪些机构参与,目前看起来是双重运行体制,央行把数字货币换给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这些机构再和他们的客户进行交易。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利用商业机构的现有体系来慢慢推广数字货币,并不需要另起炉灶。二是这是个渐进的思路,在央行和普通消费者之间有这些机构作为中间的缓冲,万一出现问题,可以保证总体风险可控。三是新的数字货币有成本优势,和纸币相比不管是发行、监管、运输还有存储等,成本会显著小于传统纸币,机构和个人居民都有了激励,有助于推广。 第三,技术中性。央行目前采取的模式其实是一种赛马机制,所有的商业机构都会采取自己的技术手段来推广数字货币,这样就产生了竞争,哪家的更好就能推广得更快,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因此,把这些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机构放在一起,竞争过程中总有一些机构会设计出比较好的办法,取得更大的优势。这种竞争机制加上前面的风险防控机制,就能保障新的数字货币可以比较顺利地推广,同时有效防范风险。 可能的影响 新的电子货币落地之后会有多大影响,会在多大意义上改变我们的经济生活、商业生活、金融形态?根据跟踪研究,我判断其产生的影响很大。 第一,无现金社会全面到来。新的数字货币性能比传统纸币更好,以后大家可能就不再用现金了。这里其实有一个约束条件,尽管没有太多技术细节公布,但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使用肯定需要智能手机,普通用户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目前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发达国家可能都在70%以上,中国在70%左右。还有一些落后地方或者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使用不熟练,所以短期实现完全的无现金社会过于理想化,可以追求“结构化无现金”。比如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群体,以及公务员系统、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员工先慢慢推广无现金。这样做有各种好处,一方面可以降低各种摩擦成本、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金融监管。所以,我们现在正处于从现金社会向无现金社会的过渡段。 第二,ATM机的价值将进一步变小。假设过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都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虽然ATM机不会完全消失,但需求量会越来越少。其实现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现在都用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或者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对ATM的需求已经在大幅减少。未来ATM可能只在少量地方还存在。据一些著名的金融专家说,ATM可能是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发明,但现在面临着消失的可能性。这只是冰山一角,随着货币形态的变化,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设施以及其他商业形态,都会发生很多变化。 第三,存贷款也会慢慢发生变化。根据央行的设计和渐进推广的思路,电子货币是替代M0(流通中现金)的,但替代M0之后,未来的M1(狭义货币供应量)是不是也会发生变化?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不是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可能性是,随着电子现金的普及,存款会慢慢消失。就像现在很多人放在支付宝里的钱慢慢都转到了余额宝,央行数字货币的情形与之类似,以后人们手里也不会有大量电子现金,而是会直接链接到某个货币基金的账户。所以,活期存款以后是否还存在不好判断,但体量肯定会越来越小,一年期定期存款等也是如此。央行从稳健的角度肯定采取渐进的方式,第一步是用数字货币替代M0,不过“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控制了。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个不断演化的生物系统,很多新物种的产生,又会衍生出新的物种,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四,如果以后没有现金,人们也不用去存款,商业银行就要发生很大变化。 传统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是存款、贷款、汇兑,使用电子现金之后,可以直接替代大量的汇兑业务,特别是小额汇款业务。存款业务可能慢慢就没有了,至少变成了货币基金或理财产品。相对而言,贷款业务不会消失,因为贷款的实质是要识别哪个借款人有信用、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做。所以,商业银行未来一定要转型,从存贷汇变成理财和贷款。 还有一个可能的变化是银行业会更集中,那些技术好、数据库强大、服务意识强的大银行会更具优势,中小银行因为实力问题在竞争中会越来越没有优势。对于现在经常提到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大型银行机构掌握了质量较高的数据以后,也可以用分支机构来做。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易慢慢转向线上,线上数据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 第五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很可能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前提是人民币本身比较稳健、值得信赖、能够被周边国家所接受。由于数字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周边国家的企业和居民使用人民币的成本也会下降,因此会有利于其推广。比如老挝、泰国、越南等国家本来愿意使用人民币,后来发现不是很方便,因为人民币需要由中国国内银行的分支机构开过去,然后还得兑换,还需要防止伪钞,双货币使用很麻烦。 在信赖人民币的前提下,数字化能很好地降低人民币的流通成本,外国居民也可以通过数字钱包很方便地使用源自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国内商业银行甚至不需要去海外开很多分支机构就能使数字货币打开市场。所以,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技术是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 更多连锁反应:分解和重构 数字货币的出现,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浅层印象,还有更深层的、更深远的影响,我称之为“分解和重构”。 抛开具体的细节、具象的商业和日常的生活行为,人类社会其实是生活在一套数据库之上的,而数据库是有信息结构的。以前的信息都是线下的、分散的,了解这些信息,并收集起来变成数据库需要很高的成本。曾有很多学术论文讨论过分散的信息、知识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运行。 数字化货币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大量交易在线上进行非常有利于信息结构的集中化,以前分散的信息结构会由于数字技术变得更加集中。需要强调一下,是更加集中而不是绝对集中,只是集中的程度增加,且因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些问题,可能会使其有加速趋势。比如政府可以要求官员所有的交易必须使用数字货币,否则有违规、违法的嫌疑。即便不考虑这种情况,仅仅因为便利,很多交易也可能转向线上。当越来越多人的交易在线上进行,所有的资金流、现金流、交易流都清晰可见,信息结构就会更加完备、更加集中。 如果信息结构集中而完备,人类社会的信用结构也会变成这样,因为所有的商业行为(包括金融)都基于信用。信用就来自于数据和信息,当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可以在一个数据库里有据可查,信用就更容易建立起来。人类社会的信用结构也会随之重建。所以我用分解和重构来描述这一可能的变化和趋势。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现在,都在不停地收集、处理信息、建立信用和交易,通过分工来取得技术进步。信息和信用结构如果经过这样的分解和重构,会产生非常底层的影响。数字货币在这个进程中会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以后的监管结构也要分解和重构。因为所有的监管都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信息和信用结构被重构以后,监管的办法、手段、效果都要随之重构。 从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数字货币的设想以来,到现在已经六年了,很多相关机构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后台准备工作。不止中国,其他国家的央行、企业等也都在研究和准备,比如Libra(天秤币)。 Libra是Facebook在2019年6月18日发布的白皮书提出的,要挂钩一篮子货币(Basket of currencies,指作为设定汇率参考的一个外币组合),也要采用区块链技术,从联盟链到私有链到公开链这种转化看起来,这是一种新的货币。但这个最初的想法受到了一些阻碍,当然,一个潜在影响很大的新物种,尤其是金融产品,在刚出来时受阻很正常。 今年4月16日,Facebook又推出了Libra白皮书的第2版本,其中有一些重要变化,比如提出不一定要挂钩一篮子货币,可以挂钩单种货币。如果挂钩美元,根据上面分析的类似原理,这可以有助于美元在全世界更好地流通。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些小国货币的噩梦,因为美元本来就是一种值得信赖的货币,如果技术再大大降低其使用成本,美元就容易在全世界更加流行,很多小国的货币就不一定再有必要。 金融里有一种理论叫“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小国或地区从最优的角度来看不需要有自己的货币,通过联席汇率挂钩美元就好。 不仅Facebook,还有很多商业机构也发行新的数字货币。像USD coin、JP Morgan coin、Walmart coin等,这些商业机构或联盟发行数字币,往往都基于区块链技术,因为区块链技术有比较好的安全性、匿名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等,并且也是挂钩美元发行。 当然,与Libra以及这些商业机构发行的数字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既非商业机构发行,也不挂钩主权货币,而是由主权货币自己发行的新电子货币,然后由商业机构去推广。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目前并不是只有中国央行在思考数字货币,包括英格兰银行、欧洲的中央银行等都在探索。总体来看,数字货币的原理和落地机制看起来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毕竟是新生事物,推进起来会比较谨慎。 如果不只着眼于2020年,而是从整个货币史的角度来看,假设今年数字货币能够落地,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记?其意义之重要,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 人类的货币史,第一阶段是商品货币阶段。 很久以前,像贝壳、粮食、牲口等珍贵的物品都充当过货币,再后来人类社会在商品时代把黄金确定为货币。英国在1816年最先采用金本位,到19世纪的后半期(1870-1880年),欧美主要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金本位的采用是工业革命以后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业革命到现在也就200多年历史,这是人类真正实现经济繁荣的一段时间,金本位功不可没,因为它使发达国家有了一种通用的货币,市场范围得以扩大了,技术进步得以加快。如果没有金本位,甚至工业革命可能都不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叫“李约瑟难题”,就是说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这个问题很大,讨论也很多,其中有一派学者认为由于货币的发行产生了全球统一市场,促进了工业发展,这是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我觉得有道理。这说明货币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商业的繁荣具有最底层、最基础的作用。这个阶段货币体系的信用基础还是商品信用。 第二阶段是“二战”以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1971年美元体系的建立。其实这是一体的,就是美元借助黄金成为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从1945年以来到现在主要是美元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美元还挂钩黄金,其实是因为当时美元还不够强大,属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状态,但本质上是个美元体系。这个阶段货币体系的实质是国家信用,是从商品信用到国家信用的转型。 2020年,如果央行数字货币诞生了,它在整个货币史上如何定位?应该说,央行数字货币既保持了国家信用,同时又使用了新的数据技术,对信息结构和信用结构进行重构,来加持国家信用。因此,人类的货币体系有可能从今年开始,要从国家信用转向国家信用加技术信用。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年份,可以和今年相提并论。 当然,这个进程未必顺利。经济学作为经验科学,分析问题主要依据经验和证据,有几分证据讲几分话,超过了度就很容易出错。但对于数字货币这类新物种,经济学分析就存在困难,因为没有经验和证据,要想研究只能依赖于逻辑,主要就是我前面讲的货币与信息、信用重构的底层逻辑。但我也不能保证逻辑链条的很多环节都不出问题,因此今天的研究和推测都要面临很多风险。 马克思曾提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的逻辑方法,我上面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推测都是基于抽象的逻辑,但上升到具体事实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磨砺,可能会发生一些新变化。不管怎么说,这个新事物的影响会比较大,值得继续观察。 今年的新冠疫情使全球陷入紧急应对,这个事件可能是要进入历史坐标的。同样,央行在这个时间点上推出数字货币的话,也要进入历史坐标,而且其影响可能比新冠疫情还要大。因为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头看,新冠疫情可能就不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央行数字货币落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商业形态、金融形态、监管形态都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的所有商业交易和技术进步都是在货币这一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的,一旦基础设施改进了,产生的连锁反应是难以想象的。 题记: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金融学副教授徐远4月12日在北大数字金融系列公开课上所讲内容整理。本讲同时是国发院公开课第九讲。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国发院金融学教授)
2月6日,比特币价格在时隔4个多月后再度接近1万美金,市值在1780亿美元左右。有小型交易所的比特币/USDT交易对价格破万,多数一度突破9800美元。 自诞生以来,比特币曾三次来到五位数美元价格区间。 2017年11月29日,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万美金,市值接近1700亿美元,并在12月19日攀升至历史高点2万美金。此后,比特币价格急速震荡下探。18年2月1日,比特币价格跌破五位数,此轮在1万美元上方持续的时间约两个月。 在此期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纷纷推出比特币期货交易,被指为主流金融界接受比特币的信号。同时,价格波动幅度剧烈也被认为是比特币的特征之一。目前,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已停止交易比特币期货合约。 2018年2月16日,比特币价格从10天前的7千美元下方,回调至1万美元。该价位维持不到一个月。自18年3月7日,比特币价格跌破5位数。 第二次“破万”紧挨着此前的暴涨。此后,虚拟货币的狂欢戛然而止,开始经历长达一年的颓势。公司大面积裁员等消息在18年下半年笼罩着虚拟货币行业。18年12月15日,正当历史高位一周年之际,比特币价格触及了两年来的低点3200美元左右,并逐渐开始攀升。 2019年6月22日,比特币价格时隔15个月再破1万美金,并在19年7月27日,达到此轮上涨的高点1.3万美元。三个月内,比特币价格曾几次在万元关口焦灼,但未曾跌破9000美元。19年9月23日后,比特币价格再次告别5位数。 在第三次“破万”前,Facebook虚拟货币项目Libra白皮书公布引发热议,虚拟货币议题再度走进公众。白皮书问世后,各方对Libra的态度谨慎,多个会员单位已宣布退出。与此同时,以交易所为中心的新型虚拟货币融资方式IEO也已在各大交易所风行,并开始出现质疑声音。孙宇晨拍下巴菲特午餐,并在此后取消行程也多次搅动舆论风波。2月6日,孙宇晨在社交媒体表示,在1月23日同巴菲特共进晚餐,并送给巴菲特一个比特币。 2019年10月24日,在国家鼓励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后,比特币曾出现暴涨行情,从7500美元拉回,试探万元关口。19年12月18日,在历史高点两周年后,比特币价格从6600美元开始再度震荡攀升至目前的9800美元上方,涨幅近50%。 伴随着比特币价格上升,其他虚拟货币价格普遍上涨。 据CoinMarketCap统计,当前,虚拟货币整体市值约2760亿美元,比特币市值占比超64%。 虚拟货币总市值与比特币价格曲线接近。在比特币首次冲击1万美元时,比特币市值不到1700亿,虚拟货币总市值在3050亿美元;在第二次回到万元美金上方时,比特币市值几乎无变化,虚拟货币总市值接近4800亿美元;在第三次达到万元美金时,比特币市值达1800亿,虚拟货币总市值约3080亿美元,比特币市值占比约58%。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称近期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彼时,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主要虚拟货币平台负责人都受到了监管部门的约谈,要求各交易所制定无风险清理清退方案,随后,包括火币网、OK虚拟货币等交易所海外站成立。 多国已表示将研发国家法定数字货币。据报道,美联储执行董事莱尔·布雷纳德在2月5日表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正在就数字支付和数字货币的监管和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查。1月,我国央行在《盘点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一文中表示,已有序推进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试验工作,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孙宇晨、吴忌寒等币圈大佬背后:交易所七大割韭菜套路 一个创意割不动韭菜的时候,那就换一个新的创意。 “我预感到行业将进行一次大洗牌。”王莹(化名)透露,她准备离开币圈。 新年到来的第二天,银保监会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主要针对区块链等名义开展的非法集资行为。这距离上次银保监会提示防范假借“区块链”名义的非法集资风险仅仅过去一个半月。此前,央行等多部门,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监管机构都就虚拟货币交易所发布了风险提示。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自2019年末以来,全国超过6家新发现的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被强制关闭。包括北京警方破获的BISS(币市)非法集资诈骗案。同时,更多交易所主动关停。 但记者调查发现,强监管下,仍有不少交易所顶风作案,“割韭菜”新套路频出。IMO、IFO、双币理财、存币生息、资金盘游戏圈钱风头正劲,背后不乏吴忌寒、孙宇晨等币圈大佬身影;项目方花6万即可自营交易所,操纵币市;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支付渠道屡禁不止。 新名目IMO、IFO上线 拉人头涉嫌传销 “以往流行的ICO割不动韭菜了”,曾在两家头部虚拟货币交易所担任高管的王莹说,“一个创意割不动韭菜的时候,那就换一个新的创意”。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币圈流行的非法集资方式包括IMO和IFO。 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意为首次矿机发行,指首次通过售卖硬件/矿机来发行代币。这类项目已被法律视为违法,因为IMO一般带有传销性质,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以发展人员数量作为计酬、返利依据的组织体系。比如去年8月被法院判定为传销的“购派币”。 前述形式被监管打击后,一个IMO的新型变种“Initial Model Offering”开始流行。一般来说,每个虚拟币项目都需要经历募资-开发-市场这几个环节,而新型IMO是一个私募平台(币圈私募,一个项目发行的虚拟货币还没有上交易所之前针对特定投资人,以特定的价格进行募资),能让项目通过不断地限量私募获得阶段性收益。 一个名为imoex的团队号称正在构建IMO生态平台。该平台涉嫌发币。其全球合伙人招募公告中显示,IMO Token为IMO生态中使用的平台币。平台币总发行量为50亿,其中20亿为合伙人私募,30亿为IMO挖矿。 “发币超过1个亿已经很多了,50个亿他们数得过来有几个零吗?”王莹不住“吐槽”。 目前该IMO虚拟货币交易所已经上线了不少项目,部分项目已经进行了33次融资。 近日,记者以意向投资者的身份联系上项目客服,该客服称,投资者认购一个IMO项目的虚拟货币后,认购的虚拟货币会“锁仓”,也就是不能在IMO交易所卖出,每日会按照一定比例“解锁”,而投资者如果想要尽快卖出,则需要邀请更多的人认购,解锁奖励是按照被邀请人认购的比例,对邀请人被锁仓的部分进行等额解锁,邀请人还会收到“返利”,以虚拟货币形式返回到IMO钱包作为奖励。邀请的人数越多,邀请人级别越高,级别越高每日解锁的比例和“返利”额越高。 也就是说,认购者如果想尽快卖出手中的虚拟货币,以及获得更高利益,就需要“拉人头”。在这种机制下,很多认购者都有动力“拉人头”。 新京报记者被客服拉入IMO推广群后,不少群中“老人”发送来认购二维码,并表示“一定要用这个二维码认购,我才能拿到解锁奖励”。 群中还有投资者自称是“学生”,正在学习虚拟币的投资方式。 “人员分三层金字塔结构,以发展人员数量作为计酬、返利依据的行为涉嫌传销,如真的涉及在校大学生,将会引起不良社会影响,必须谨慎对待。”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表示。 跟IMO同时流行的融资方式还有IFO(Initial Fork Offering),首次分叉发行,指通过分叉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生成新的代币。本次流行的IFO模式蹭的热点是Libra,赌的是上线时间。 记者通过IMO推广群结识的一位投资者给记者推荐了一个IFO项目。名为CoinFLEX的交易平台在2019年10月开启该项目的预售,已登记IFO参加者能以优惠价0.3美元购买Libra合约。Libra合约价格代表投资者认为Libra会在2020年12月31日合约结算前上线的机率。比如,投资者若认为Libra有80%机会在合约结算前上线,则将用0.8美元买入Libra合约。而Libra成功在合约交割前上线,投资者将可以80%价格得到Libra。如Libra未能上线,投资者将不会得到任何回报。投资者可以选择做多和做空Libra合约,反映市场对Libra的预期。 “我有Libra的内部消息,我自己就投了60万,你跟着我做空就对了。”该投资者这样鼓励记者。 双币理财被监管点名 背后吴忌寒隐身 2019年12月27日,北京证监局发布的进一步防范虚拟货币交易活动风险提示中,交易所推出的双币理财和零息借贷两大理财业务被点名。 “近期,伴随着区块链技术宣传推广,虚拟货币交易活动在境内有死灰复燃迹象,部分虚拟货币交易平台面向境内居民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通过数字货币抵押推出零息借贷、双币理财等项目,严重违反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风险提示中表示。 本次被点名的双币理财是由数字资产金融服务平台Matrixport首创,在2019年10月23日上线。双币理财根据“挂钩价”判断结算方式,保证两种虚拟资产中的其中一种获得收益,例如 BTC/USDC 双币理财,挂钩价为“8000 USD”,当 BTC 市场价低于 8000 USD 时,将以 BTC 计价结算,收益更多 BTC;当 BTC 市场价高于 8000 USD 时,将以 USDC 计价结算,收益更多 USDC。 Matrixport背后是第一大矿机制造商比特大陆。比特大陆联合创始人、Matrixport首席执行官葛越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吴忌寒和比特大陆本身都是Matrixport股东。 2019年11月,Ufex交易管家也推出了第一期U宝-双币理财产品,据其官方介绍,该理财产品预期收益120%,“突破业内同类产品的收益率新高”。 本次被点名的另一项借贷业务,Matrixport也有布局。公司官网介绍,用户可以质押BTC到Matrixport(BCH、ETH、LTC等币种陆续上线),获得稳定币、法币流动资金,用于购买矿机等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比特大陆一家盯上了虚拟货币理财。OKex、币安等虚拟货币交易所在近期都集中推出了多个虚拟货币理财产品,其原型酷似传统金融市场的余额宝、指数基金等。 在类活期理财产品中,用户可将闲置的虚拟货币资产转入类似余额宝的产品。OKex推出了“余币宝”、币安交易所推出了“币安宝”。 另一个火爆的理财模式为“staking(存币生息)”。币安的“币安宝”、Gate的“理财宝”均有相关服务。与其相似的是存币分红,类似于传统股票市场的分红,以FCoin为代表。 虚拟货币理财可能会遇上暗箱操作、交易所跑路等风险。 李强(化名)曾投资了号称存币生息,但目前已无法提币,被判定为跑路的Plustoken,损失了5万。 他对记者透露了Plustoken的诸多“套路”。 “首先,吸引投资者的就是通过低买高卖号称高达30%的收益,所谓‘搬砖套利’。但实操中,各交易所之间的币价差很少超过15%,加上还要消耗手续费,很难套利。”那投资者怎么赚钱呢?他透露,其实离不开拉人头,Plustoken在机制上鼓励发展下线,拉人头得分红,“这种传销方式其实赚的就是后加入者投入的资金”。 “新加入者的钱不足以支付后面人的奖金的时候,整个项目肯定就会崩盘。这类项目比的就是谁跑得快。”李强说。 实际上,除了Plustoken,波点钱包和号称规模前20的交易所IDAX的钱包资金盘均已跑路。 “高收益、拉人头作为噱头的理财产品就是交易所用来圈钱跑路的项目”,王莹表示,“又不是做慈善,怎么会让你赚那么多”。 博彩游戏疑为变相ICO 孙宇晨被割1亿波场币? 谁能想到,孙宇晨也被“收割”。 2019年12月23日,Just.game的菠菜游戏(即博彩游戏)独家发行于波场TRON。Just.game曾获得波场创始人孙宇晨在推特和微信群里多次宣传,一次直播中,孙宇晨还展示了自己将用来参与游戏的1亿枚波场币。 礼物盒是Just.game独特的Token模型。据DappReview发文分析称,Just.game的玩法简单说,是一款关于买盒子、开盒子、升级盒子的区块链游戏。 知名团队加上孙宇晨的宣传,使得该游戏上线之初就获得币圈高度关注。该游戏上线仅2小时,就达到了5.1亿TRX总流水,约合728 万美元。 但该游戏被视为“上线即崩盘”, 在交易量超1亿枚TRX后,后续入场的新玩家基本都是参与即亏本,进场越晚,亏损也不断增加。如果孙宇晨正如他所说的投资了一亿波场币,按照他入场的时间推测,这一亿也被“割”了。 实际上,波场与众多博彩类DAPP(去中心化应用)关系紧密。“波场”公链上运行的DAPP不乏博彩类应用。 在王莹看来,这类博彩类游戏就是变相ICO,跟游戏本身关系不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除了一开始涌现出的加密猫等区块链游戏,后期出现的竞猜类、传销类、庞氏骗局类游戏实际上都跟游戏没什么关系,而是打着区块链旗号的高风险资金运作。 竞猜、传销和庞氏投资性质的游戏占比更高。DappReview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1日,竞猜类DAPP数量最多,达299个,带有传销和庞氏投资性质的风险类DAPP数量达32个,两者合计总数为331个。而真正的游戏类DAPP为85个,仅占总数的2成。从日交易额看,当日排名前十的DAPP几乎被竞猜类游戏包揽。 上线空气币可获利超亿 满币、牛顿疑似存空气币 市场比较熟知的套路是空气币。“交易所上空气币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曾给多家交易所提供“市值管理”服务的蔡勇(化名)表示,一是上新币会为交易所带来一大批真实的用户,二是交易所收取项目方的上币费和后续的交易抽成是很诱人的。 他以上线多个空气币而广受争议的交易所BIKI为例,项目方会一次性给交易所支付70万-80万上币费。根据BIKI周报,2019年4-5月每周平均上线10个新项目,按照一年上线400个新项目推测,BIKI会一次性收取项目费近3亿。 “一本万利的生意为什么不做呢?”蔡勇说。相比于一线交易所,三四线的小交易所上空气币更加肆无忌惮。 蔡勇分析称,目前用户主要通过一线交易所购买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小的交易所主要是靠上空气币收割用户。“其实用户心里也清楚买小交易所上的币风险高,但是他们愿意赌一把。毕竟有人曾经赚到过100倍。”OKex等大型交易所也曾上线过空气币,不过发现后及时下架。 蔡勇透露,不少交易所默认空气币的发行。 大型交易所前高管王莹表示,这些空气币的项目白皮书都是千篇一律的,可以聘请第三方写手团队,高峰的时候一个白皮书可能值20万,低谷的时候只需5000元。“反正都是模板,区块链就那几个技术,所有的币技术都是八九不离十的。场景都很容易虚拟。”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此前媒体曝光的BIKI、抹茶存VDS、CXC、VBT等空气币,用户超500万的老牌交易所满币网,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交易所的牛顿交易所也疑似通过空气币、资金盘对用户进行多轮收割。 以满币网上线的BABA币为例,去年8月19日,曾有1000万Token进入4e1f结尾的地址,然后在8月28日,其中998万枚Token被转移到后缀为“9dff”的地址,这个收币地址是满币网的钱包地址。12月22日,BABA币从最高1.5USD高点跌到0.04USD,跌幅高达95%。 牛顿交易所曾凭借“只涨不跌”的币价获得币圈关注,其“UPOS交易机制”,要求用户在刷量的同时也“刷价”。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虚拟货币转入解封区,币价会上涨10倍。但用户的货币是被冻结的,只有在“解封区”反复买入、卖出,才能解冻。而用户刷单时,买入的价格必然比上次卖出的价格高。实际上,以高额分红为诱饵,利用锁仓限制流动性,再用刷量解锁让投资者获得静态收益,并利用拉人头、建团队获得动态收益,牛顿交易所资金盘泛滥。 交易所用“外国户口” 律师:仍违法 近期,北京、上海、东莞、杭州、深圳、河南等多地监管纷纷对虚拟货币交易及虚拟货币交易所“亮剑”。不过记者发现,目前很多交易所和项目方会以公司主体已在国外对用户强调不存在运营风险。 实际上,很多交易所将注册地集中迁到塞舌尔、开曼、新加坡等几个国家,包括火币在内的国内公司不涉币。 肖飒表示,目前很多企图发币的项目方相关人员,最常用的套路就是“外国户口”、将服务器架在国外,在境内进行“路演宣传”将卖币给中国人。但首先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不承认双国籍,所谓“外国户口”并不影响中国法律规制其违法行为。 “在我国,如果实际发行人是中国国民,ICO等融资对象是中国民众,这类融资行为被视为违法。”肖飒表示,涉嫌罪名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经营罪,而号称认识项目方可以拿到“私募份额”,后将钱或币非法占为己有则涉嫌诈骗罪。 “有些项目方狡辩说‘我融的不是资金而是虚拟币’,但现实中用来融资的比特币、以太币具有一定价值,且有相对成熟的定价机制,ICO和变相ICO(IEO)等涉嫌非法公开融资”,肖飒表示。 在头部交易所工作的张宁(化名)对记者透露,很多项目注册地虽在国外,但其实都是在国内办公运营,深圳、广东、北京等地较为集中。包括CITEX、币夫、虎符、CCFOX、DigiFinex、币虎等多个交易所在深圳办公室进行交易所运营。 根据深圳金融办下发文件显示,已与8家涉嫌开展虚拟货币非法活动的企业进行约谈,涉嫌发币企业包括深圳数字奇点科技有限公司(币看 Bitkan)、深圳开拍网科技有限公司(星主页明星代币)、深圳行云数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行云币)等。 “监管这次抓得很准,你能明显感受到他们是非常懂币圈的”,张宁表示。在此背景下,多个交易所集中关停和下线。 项目方和交易所“亲如一家” 有团队专职“拉盘砸盘” 王莹观察到,一些空气币项目如果上不了大型交易所,会选择自己开设交易所,“割韭菜和跑路成本又低又方便”。 “目前很多交易所就是靠一两个币,开专卖店呢”。她透露,目前火币、OKex都有所谓的“合伙计划”,6万就可以租用大型交易所的技术,用自己的域名开设交易所。 “这种方式降低了开设交易所的门槛,使得本身就鱼龙混杂的币圈更加混乱。”张宁表示。 据记者了解,在整个交易所市场,曾有过半个月倒闭230家的情况。不少类似于86BEX的交易所上线一周宣布破产,而这些平台上线的项目,多成为交易所自己发行的“归零币”。 即使项目方和交易所不是一家,也“亲如一家”。 “号称I什么O的融资项目,其实不管是ICO,还是IMO、IFO、IEO,交易所多多少少都有利益涉入。” 蔡勇曾给多家交易所提供“市值管理”。 多位交易所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交易所会要求项目方进行“市值管理”,类似于股票市场的“拉盘、砸盘”。 曾在头部交易所工作的王莹称,大交易所不会要求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进行市值管理,但是那些上线的新项目被要求必须用买入、卖出做出市值波动,“否则很多项目一上线就没有人买,市值就是一条直线太难看,后续就更不会有人买。” 蔡勇表示,中小交易所的市值管理把交易所变成“一个大赌场”。如何做市值管理?蔡勇透露,市值管理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简单操盘,新项目的包装和宣传更重要,营销手段必须有创新,业内流行的“共振”等募资方式的热点必须要蹭,圈内评价“题材非常性感”的项目才会涨。 “好项目也需要好团队”,他透露,一般成功的市值管理团队会有非常专业的营销型人才,干过传统传销和资金盘、做过微商的“人才”最为抢手。“币圈内市值管理最抢手的人才就是原来做3M国际传销的团队”。 操盘还需要“严密的计划”。虽然从二级市场大量买入就可以拉盘,但是怎么出货(也就是“卖币”),就要配合项目方的节奏。出货过程中项目方要公布一些利好,比如回购、节点锁仓了、主网上线了,在获得市场关注,大家愿意买入时,市值管理团队就可以出货了。 他给记者分享了一次市值管理的过程:平台跟项目方合作,安排项目在平台主推,同时在平台电报、微信、QQ群每日宣发,“保证韭菜的供应”。项目上线后,先以一毛价格开盘,然后迅速拉到5毛,接下来做一个横盘上涨,也就是很缓慢的上升,这时候项目方和交易所就会动用各自的宣发和媒体资源造势,随着韭菜开始进来,项目方和交易所从5毛开始拉升,在短周期内拉到三块,利用韭菜追涨杀跌的心理,在三块到五块的区间做波段出货,最终砸盘到两毛。这种操作两千万一个月可以赚一个亿。 用户可通过 场外交易购买虚拟币 记者注意到,包括火币、Okex、虎符等多家大型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上均上线了“法币交易”,虚拟币卖家多数支持支付宝和银行卡,也存在微信支付的情况。 实际上目前这种做法已被叫停。去年10月,币安CEO赵长鹏表示:币安交易所将上线OTC(场外交易)法币交易,支持微信支付与支付宝购买加密货币。消息一出,腾讯、阿里迅速回应称不支持虚拟货币交易,此后银保监会也多次提示以“区块链”为名义的非法集资风险。 “交易所受阻于政策,借助场外的点对点交易将法币换成虚拟币,这样未来就可在平台上参与币币交易。”前述高管王莹表示。 记者在注册成为火币用户后,点击法币交易页面,用户有两个选择:一是一键买币,输入购买总金额,选择要购买的币种,即可下单;二是自选交易,用户可以看到卖家发布的所有订单,包含数量、限额、单价和支付方式,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在转款注意事项中,平台提到勿使用BTC等与虚拟货币相关词汇,以防银行卡遭冻结。记者随机抽取了2020年1月4日下午火币发布的交易信息发现,在52位卖家中,多数虚拟币卖家的支付渠道为支付宝,达42位。30位卖家支持用银行卡交易。同时,也存在微信转账进行场外交易的情况,14位卖家支持微信转账。 支付宝称,禁止将支付宝用于虚拟币交易,若发现涉及比特币或其他虚拟货币交易,支付宝会立即停止相关支付服务,对涉及的商户予以清退,个人账户限制收款处理。两个用户之间涉及虚拟币的转账,如果风控系统识别到风险,也会进行处理。微信也表示,微信支付不支持虚拟货币交易,如发现任何把微信支付用于虚拟货币交易的行为,将予以清退处理。 近期,在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些虚拟货币购买者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冻结。肖飒表示,这些被封账户者很可能在一些身份信息实名认证“有意无意不严谨”的小型交易所进行了交易,而交易的前手涉嫌洗钱、贪污贿赂或其他违法犯罪,资金流入了后手的银行账户,为追查案件,后手银行账户被冻结。
降准投放8000亿,可以应对流动性缺口吗? 关注央行后续流动性安排,资金缺口大小并非关键 预计1月地方债净发行在5000亿以内,缴税对流动性的影响约7000-9000亿,春节取现需求在1.5万亿左右,合计近3万亿。不过每年春节前夕,缴税、资金到期、春节取现都存在,资金缺口也都不小。从过往经验看,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资金缺口大小,而在于央行的态度。 降准指向央行的宽松态度,我们还需关注央行后续的流动性投放,以及央行对流动性充裕的态度。需要关注12月流动性充裕的状态在1-2月是否延续,而这很大程度上还将取决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最长货币宽松周期,来自周期和趋势维度的双重理解 全面降准,从周期维度体现了逆周期调节。从同比、环比两个维度来看,本次降准都维持了此前的宽松力度,有助于对冲春节期间的资金需求。 从趋势维度来看,本次降准周期远超前三轮,隐含着稳定宏观杠杆率。其内在逻辑是,对于稳杠杆而言,既要稳住分子端的债务,也要稳住分母端的经济增长。稳增长需要宽货币,定向宽信用也需要以宽货币作为基础。 货币宽松周期可能还会延续1年。中国通过控制增量、化解存量的方式积极应对地方债务。2018-2020作为债务化解的前3年,货币适度宽松提供的较低利率环境支撑了经济,同时可以为化解债务、防风险提供保障。 宽松预期兑现,利率行情关注短端利率是否继续向下突破 货币宽松周期下,至少我们不必对长端利率持悲观态度。短期内利率行情能否向下突破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短端利率能否维持低位,甚至继续向下突破。这取决于银行降准之后,是否维持较大的流动性投放数量。二是即将发布的12月、四季度经济数据是否明显超预期。 风险提示: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关注央行后续流动性安排,资金缺口大小并非关键 1月份地方债发行和春节叠加,资金缺口可能超出往年,但资金缺口并非关键。本次降准幅度为0.5%,净投放资金8000亿。预计1月地方债净发行在5000亿以内、缴税对流动性的影响约7000-9000亿,春节取现需求在1.5万亿左右,合计近3万亿。看似8000亿不足以弥补资金缺口,但每年春节前夕,缴税、资金到期、春节取现以及去年开始的地方债发行影响,资金缺口也都不小。从过往经验看,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资金缺口大小,而在于央行的态度。 从近几年央行春节前的安排来看,2017年TLF、2018年CRA和定向降准、2019和2020全面降准,伴随货币宽松周期,货币工具的覆盖面有所扩大。表面来看,2019年降准和普惠金融降准释放资金量不及2018年,但实际上2019年春节前后的流动性较2018年更为充裕,原因在于央行还通过逆回购、MLF等投放来补足流动性缺口。 因而关键在于央行后续的资金投放力度。降准指向央行的宽松态度,我们还需关注央行后续的流动性投放,以及央行对流动性充裕的态度。回顾2019年,除年初、6-7月某银行接管期间和12月之外,其余多数时间内,央行在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也在试图避免流动性过度充裕。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12月流动性充裕的状态在1-2月是否延续,而这很大程度上还将取决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最长货币宽松周期,来自周期和趋势维度的双重理解 全面降准,从周期维度体现了逆周期调节。本次降准幅度为0.5%,不及去年同期的1%,但去年同期是降准置换MLF使得净投放资金量受限,两次净投放资金量均为8000亿。并且本次宽松力度也与2019年三季度的降准0.5%持平。因而从同比、环比两个维度来看,本次降准都维持了此前的宽松力度,有助于对冲春节期间的资金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趋势维度来看,本次降准周期远超前三轮,隐含着稳定宏观杠杆率。我们早在2019年1月7日的报告《时来易失,赴机在速》中就曾强调“本轮降准周期可能超出前三轮,因为稳杠杆和稳增长都需要宽货币”,目前已经得到验证。其内在逻辑是,对于稳杠杆而言,既要稳住分子端的债务,也要稳住分母端的经济增长。紧货币既要增加分子偿还的利息,又要拖累分母的经济增速,因而紧货币与稳杠杆天然冲突。并且稳增长也需要宽货币,由于资管新规限制了金融机构表外信用创造渠道,因而,定向宽信用也需要以宽货币作为基础。 货币宽松周期可能还会延续1年。站在全球维度,美联储2019降息3次、欧央行降息1次,均难以承受货币收紧的代价。根源就在于高杠杆率对货币政策形成反制,但美联储和欧央行对于高杠杆率束手无策。相比之下,中国通过控制增量、化解存量的方式积极应对地方债务初显成效。2020作为债务化解的第3年,可能仍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为化解债务、防风险提供保障。 宽松预期兑现,利率行情关注短端利率是否继续向下突破 货币宽松周期下,至少我们不必对长端利率持悲观态度。回顾四季度行情,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经验,债市表现跟着央行走。央行11月调低MLF和逆回购利率5bp,是货币宽松信号的再次清晰化。此次降准是货币宽松的又一次确认,接下来需要关注的央行何时再度调低MLF和逆回购利率,根据TMLF和MLF的利差,预计MLF和逆回购利率可能还会下调10bp。如央行继续调低MLF和逆回购利率,将进一步打开长端利率的下探空间。 货币宽松符合预期,短期内利率行情能否向下突破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短端利率能否维持低位,甚至继续向下突破。这取决于银行降准之后,是否维持较大的流动性投放数量。目前降准不足以弥补流动性缺口,央行可能继续投放逆回购和MLF。二是即将发布的12月、四季度经济数据是否明显超预期。12月CPI维持4.5%左右的可能性较大,PPI因基数反弹,四季度不变价GDP可能6.0-6.1%,预计对长端利率的影响可控。 风险提示: 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穆长春:央行数字货币不具炒作性,监管加密资产政策未变 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 张姝欣)在12月21日召开的“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上,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央行研发的数字人民币,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加密资产,而是人民币的数字化。他同时指出“币花不炒”,人民币是用来花的,不是用来炒作的,既不具有比特币的炒作特性,也不具有像稳定币一样需要货币篮子资产进行币值支撑的要求。 穆长春表示,常说的比特币、以太坊等私人数字货币,各国际组织实际上都定位为加密资产,并不能认定为货币。Facebook的天秤币因为设计中有资产支撑,大家称为稳定币,但在法律上和监管上如何定位和归类还需要观察。 对于加密资产怎么监管?穆长春表示,(2017年)七部委的通知很清楚,到目前为止这个监管政策没有改变。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明确指出,ICO(首次币发行)为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叫停了国内所有代币融资项目。同时,责令所有境内数字货币交易所限期关闭。 穆长春还透露,目前人民银行数字货币DC/EP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下一步将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原则,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不断优化和丰富DC/EP功能,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