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日前受理了浙江和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达科技”)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公司拟募集约5.36亿元用于安全供水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度量云、智慧水务SaaS平台建设及研发中心升级项目;营销及服务网络强化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募资巩固主业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展开,有利于保持公司在水务信息化行业的技术领先性和市场占有率,并加强公司下一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安全供水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对原有的智能遥测终端、噪声监测仪、农饮水设备、二次供水设备等安全供水产品进一步优化升级并实现产能扩张,从而提升公司在水务信息化领域的交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SaaS技术的日臻成熟,SaaS的理念也逐渐为水务企业所接受。度量云、智慧水务SaaS平台建设及研发中心升级项目旨在促进SaaS技术在水务行业的应用,为水务企业提供灵活、方便、可运营的IT支持环境,降低其整体的信息化投入成本,同时持续提升公司的研发优势,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营销及服务网络强化项目方面,公司目前的营销体系和服务网络对于国内主要市场做到了基本的覆盖,随着水务信息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服务网络覆盖不足或者尚未覆盖的区域,已经无法快速、准确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产品日益丰富,市场机遇亦越来越多,营销体系和服务网络需要尽快得到进一步强化,以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服务的目的。各地智慧水务服务体系展厅的建设将有力地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营销能力,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毛利率较高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水务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水务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水务行业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计划、防治水污染、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支持,保障国家水安全。报告期内(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1-6月),公司主营收入分别为12301.07万元、16284.94万元、23544.11万元和9917.4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223.06万元、1271.54万元、3140.79万元、1079.1万元。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照合同类型可划分为:水务管理系统及集成服务收入、智能感传终端销售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公司指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2.39%、44.58%和108.67%,增速不断提高,表明公司销售规模逐年增长,业务发展情况良好。在主营业务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公司保持了较高的毛利率。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7.06%、45.04%、45.94%和46.98%,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较高的毛利率也体现了公司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公司产品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34%、12.29%、12.01%和16.34%。公司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丰富和升级,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维持相对较高的主营业务收入毛利。提示风险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主要存在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内控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发行失败风险以及疫情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风险等7大层面的风险。技术风险方面,随着NB-IoT通讯技术的推出、物联网智能终端的爆发性增长,物联网行业发展的速度加快、技术不断突破,市场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亦不断增强;同时,物联网行业已逐渐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物联网行业的技术升级迭代周期缩短。公司若不能根据市场变化持续创新、开展新技术的研发,或是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不成功,或是由于未准确把握产品技术和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而未能将新技术产业化,将导致公司所提供的应用方案竞争力减弱,从而影响公司业务拓展。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4368.38万元、6696.61万元、10658.25万元和11589.2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5.51%、41.12%、45.27%和116.86%。公司按账龄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中,账龄在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3406.99万元、5230万元、8566.82万元和9614.38万元,占各期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77.99%、78.95%、80.94%和83.52%。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982.52万元、1522.72万元、-140.05万元和-3267.13万元。公司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呈下降趋势,主要系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扩大,超过1年的长周期项目的持续增多,公司需垫资推动项目进行。并且,为了保证产品及时供应,公司相应扩大了备货规模,导致公司期末存货持续增长。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各地的大中型水务公司,客户的验收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偏多,并且次年回款,且2020年1-6月受疫情影响,客户回款进度放缓,导致期末应收账款持续增长。和达科技表示,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金额合计分别为6299.74万元、9763.92万元、16044.30万元和17872.45万元,对公司的营运资金形成了较大占用,在目前公司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公司未来的资金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下降可能导致公司营运资金不足。虽然公司目前营运资金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但如果未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下降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公司则会面临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
10月13日晚,上交所受理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光电气”)科创板上市申请。根据招股书,国光电气(原国营第七七六厂)一直从事微波器件的研制生产,是国家定点军用微波电真空器件“两厂两所”生产、科研基地之一,至今拥有超过60年的研制生产经验,多年来一直承担着雷达、电子对抗装备等尖端武器、国防重点工程配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本次闯关科创板,国光电气计划募集约9.08亿元用于科研生产综合楼及空天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特种电真空器件生产线项目、核工业领域非标设备及压力容器安全附件产业化建设项目。形成三大核心业务根据招股书,国光电气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微波器件及真空技术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业务及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在具体业务发展历程上,公司经历了微波电真空技术起步与突破、微波和真空业务拓展以及核工业、新能源安全储运领域快速发展的三大阶段。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公司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在保证传统产品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随着技术发展的变化,在军品方面形成了微波电真空器件和微波固态器件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核工业和新能源领域,公司承接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在民品行业,真空开关、民航机载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公司形成了军品装备、核工业应用、新能源及其他民用产品三大领域。由于产品技术复杂程度高,国光电气通过早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成为了市场中较少的供应商之一。不过,相对于前沿研究所,公司研发资金压力较大,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科研试制经费投入较少,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部分科研资金需要公司自筹,加大了科研成本。此外,公司自身的研发投入不够,研发人员扩张较慢。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拥有87项专利技术和众多非专利技术。客户集中度较高我国军工企业普遍具有客户集中的特征。由于各大军工集团业务的侧重领域不同,导致相应领域的配套企业销售集中度较高。报告期内(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5.00%、59.33%、70.23%和85.29%,占比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国光电气与国内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大型军工集团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果未来发行人无法在其主要客户的供应商体系中持续保持优势,无法继续维持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则公司的经营业绩将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如果现有客户对公司主要产品的需求产生变化或公司竞争对手产品在技术性能上优于公司,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的持续性造成不利影响。公司业绩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国光电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34.95万元、1928.49万元、4207.27万元以及4590.63万元。据公司透露,国光电气产品的最终用户主要为军方,最终用户对公司产品有着严格的试验、检验要求且单个订单的金额较大,客户的采购特点决定了公司签订的单个订单执行周期较长。受最终用户的具体需求及其每年采购计划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突发订单增加、订单延迟的情况。订单的具体项目及数量存在波动,交货时间具有不均衡性,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交货、验收较为集中,另一段时间交货、验收较少,导致收入实现在不同年度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此外,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余额较高及发生坏账的风险。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49亿元、1.59亿元、1.78亿元和2.94亿元;应收票据账面余额分别为7506.99万元、1.26亿元、1.19亿元和9256.80万元,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账面余额之和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5.81%、77.38%、83.56%和184.40%。公司表示,公司期末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余额较大,主要受所处行业特点、客户结算模式等因素所影响。由于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金额较大,且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如不能及时收回或发生坏账,将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未来重点布局四大领域业内人士指出,军工电子行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军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业基础和创新力量,直接对我国综合国力及相关尖端科技技术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为主战装备飞机、卫星、舰船和车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提供技术支持和武器装备的配套性支持。在此背景下,以雷达、卫星通信、电子对抗等为代表的电子装备正在飞速的发展。公司表示,公司主营军工电子产品,行业内企业主要为大型国有军工单位及相关科研院所,公司目前在承接大额订单的能力、资产规模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与该类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伴随军品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尤其是微波固态器件领域,目前民营企业参与者较多,如果公司不能增强技术储备、提高经营规模、增强资本实力,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及时调整竞争策略,则难以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导致公司市场竞争地位削弱、相关产品利润率降低等相关风险。为增加公司资本实力,提高公司研发能力,本次国光电气计划募集约9.08亿元用于科研生产综合楼及空天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特种电真空器件生产线项目、核工业领域非标设备及压力容器安全附件产业化建设项目。公司表示,上述募投项目能够提高公司产能储备,增强公司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并且提高公司研发能力,保障技术和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符合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的经营战略。同时,本次募投项目能够对公司的业务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公司通过募投项目建设,将进一步聚焦现有主营业务发展,有助于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并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国光电气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保持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的技术发展宗旨,深耕军用雷达、卫星通信、核工业以及新能源领域,并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战略。首先,随着卫星通信纳入我国新基建范畴,建设低轨卫星系统是我国卫星系统的未来发展重点,低轨卫星产业的爆发势必大幅拉升卫星制造端的需求。基于此,公司未来将加强针对卫星的有效载荷空间放大器的技术探索和积累,增强公司未来业务的发展潜力。其次,公司将以现有核心技术为基础,提升核工业领域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能力,将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相结合,进一步实现国产替代,扩充核工业设备产能,保障国防军工研制任务的顺利进行。最后,公司将拓展其民用产品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一方面是继续提供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核心部件产品,另一方面深度挖掘低温压力容器流体储运市场,利用真空技术优势和行业准入门槛,快速占领压力容器安全附件市场份额。
杭州博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拓生物”)日前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POCT(即时检验)领域,主要从事POCT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POCT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公司此次拟募资8.91亿元,用于年产4亿人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产品扩建升级建设项目、体外诊断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体外诊断产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建设项目以及营销运营中心建设项目。覆盖五大检测领域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控股股东拓康投资直接持有公司股份2489.60万股,占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31.12%。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陈音龙、于秀萍夫妇及其子陈宇杰,三人为一致行动人。三人直接和间接合计持股66.65%,直接和间接控制公司77.40%的表决权。公司的主要产品为POCT快速诊断试剂产品,生产的POCT诊断试剂产品基于胶体金/乳胶/荧光颗粒制备与标记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研制开发而成,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易快速、成本较低、一般不需要特殊设备并适用于大规模筛查使用等优点,对检验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是全球POCT诊断试剂品种较为齐全的生产厂商之一,现有产品覆盖了生殖健康检测、药物滥用(毒品)检测、传染病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心肌标志物检测等五大检测领域,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级医疗机构、司法检测系统、第三方检测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血站、私人诊所等。在国内市场方面,公司除已获得基础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外,还获得了MPA注册/备案证书33项,其中一类产品备案证书1项,二类产品注册证书5项,三类产品注册证书27项;国际市场方面,公司取得欧盟CE证书5项,涵盖16个产品(公司3大类传染病产品属于欧盟CE认证list A目录),CE自我声明类产品117项;公司获得3项美国FDA 510(k)证书涵盖21个检测品种。公司产品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取得相关的注册证书,覆盖了公司境外销售的全部系列,产品销往全球各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均为费用化支出,无资本化支出,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1%、5.36%、8.07%以及3.73%。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085.22万元、966.71万元、1684.54万元以及1838.28万元,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产品线以满足不同市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公司自创立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核心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创新及优化改进,积累了大量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技术经验,掌握了胶体金/乳胶/荧光颗粒制备与标记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以及自动化卷式生产工艺技术系统,形成了快速免疫诊断产品技术平台、POCT应用技术平台、生物核心原料技术平台、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平台等产业化技术平台。同时公司持续投入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及动物疾病检测产品技术平台研发,已具有相关技术储备,作为战略化技术平台布局,将逐步实现产业化。目前,公司已建立了一支由行业内资深技术专家等高级专业人才领衔的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团结合作的研发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在IVD行业尤其是POCT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对各类快速诊断技术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公司研发团队中的年轻骨干大多毕业于国内知名院校的生物科学、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具备良好的技术理论基础,其中不乏具有多年相关技术开发经验的技术能手,亦有刚毕业一至两年的技术新秀。公司研发团队通过技术人才的新老结合以及各技术层级人才的组合搭配,有效地发挥了团队发展的协同效应。除此之外,公司在美国圣地亚哥建立了处于世界生物医学工程科技领域前沿的技术研发中心,为后续各类研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拥有境内外134项专利技术,其中境内专利11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境外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2013年,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018年,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外销占比高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即POCT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97%。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2亿元、1.76亿元、2.05亿元及4.8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8.32%、38.34%、42.65%及82.39%,毛利率水平不断提升。公司称,上述相关指标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成本控制及产品议价能力,经营情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不过,公司也提示风险称,公司2020年上半年的主要经营业绩源于新冠检测产品。2020年1-6月,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8亿元,主营业务毛利4.02亿元,其中新冠产品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占比达到了80.64%和88.97%,占比较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遏制了其他传染病的传播,减少了其他传染病的检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其他传染病产品销售的增长速度。若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秋冬季快速消失,而公司其他非新冠检测产品需求增速未能较快恢复,或公司未能及时布局新产品形成增长点;同时,若随着新冠检测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新冠检测产品毛利率可能出现下降,将使公司整体业绩、毛利率水平在2020年下半年和未来产生大幅下滑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来自境外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11亿元、1.57亿元、1.73亿元及4.71亿元,占比分别为92.61%、89.15%、84.60%及96.53%,最近三年平均占比为88.79%。公司称,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得到良好控制,使我国持续面临输入性防范压力。若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无法得到控制或者消退,将影响公司与境外的正常商业、技术和人员往来,限制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导致公司业绩无法持续增长。若出现二次疫情暴发的极端情形,公司还可能需要全面停产来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将严重影响公司业绩。
10月15日,上海宏力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宏力达,股票代码:688330)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2500万股,发行价格88.23元/股。宏力达成立于2011年12月,主营业务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智能配电网领域,主要从事配电网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电力应用软件研发及实施等信息化服务,同时公司亦提供 IoT 通信模块、系统集成等产品和服务。主要产品为智能柱上开关,智能柱上开关在产品物联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方面具有先进性,在一二次融合方面居于行业先进水平。“一二次融合”设备的行业渗透率逐渐提升 技术与功能将拥有新的市场目前,在国家配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配电网智能设备的市场空间依然较大;但传统一、二次设备的需求已出现疲软态势,“一二次融合”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将成为未来配电网智能化的主流产品。 传统柱上开关对线路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配电线路区间分段投切、控制以及短路故障保护,主要应用于线路供电、断开、闭合等场景。而宏力达的主要产品智能柱,其开关拥有传统柱上开关并不具备的单相接地故障和隔离,以及线损电量采集等功能。“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由于技术、功能的先进性,较好地匹配了配电网当前的实际运行需求,从而产生不同于传统柱上开关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宏力达凭借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技术性能突出等优势已逐步进入多个网省公司。当前,配电网设备向一二次融合方向发展已经属于行业共识,但国内部分上市公司尚无成熟、量产的产品供应市场。同时,宏力达也紧跟国家电网的政策和需求对产品进行不断迭代更新。自国家电网2016年提出《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以来,宏力达已推出了第五代智能柱上开关产品,从“一二次融合”升级为“一二次深度融合”,进而优化至“一二次全融合”。摒弃传统行业盈利模式 结合未来趋势解决用户需求自创立之日起宏力达就将自身定位于创新型、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呈现出与传统企业相区别的特点。摒弃传统电力设备广泛采用的“同质化产品+降低成本+渠道营销”的盈利模式,施行以技术带动销售的营销战略。深度分析和判断电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智能配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设计和开发能解决电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痛点的产品,以解决用户需求作为营销基础,避开“红海产品”竞争。 宏力达以技术和产品作为营销的驱动因素,避开了传统产品营销的弊端,有效地扩大了营业收入规模,同时增强了用户粘性,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除此之外,宏力达在配电网领域的发展规划符合国家电网“一二次融合”的发展趋势要求,现有智能柱上开关产品已实现“一二次深度融合”,同时“一二次全融合”产品也已完成研发和试用,较同行业竞争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此外,其他“一二次融合”系列配电网新产品也已陆续进行研发成果转化并投入市场。利用全覆盖式自动检测手段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的探索开发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宏力达已经掌握了一批行业内先进的核心技术成果。目前,公司共取得专利 97 项,软件著作权83 项。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研发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帮助解决用户痛点问题;同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的探索开发。 同时,在上海、福州、泉州、哈尔滨和南京均设有研发团队,从事智能配网监测设备、一二次融合智能开关、电力大数据应用、IoT 通信模块设计以及配网自动化主站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的设计和研发工作。此外,宏力达积极开展与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效建立了长期研发合作关系。 通过优良的生产工艺、全覆盖的自动检测手段、一流的选材和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宏力达取得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 OHSA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核心产品方面,智能柱上开关实现了传统电气机械设备与传感设备、通信设备、控制设备的融合,硬件设备与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具备故障研判准确率高、故障定位精确、故障隔离快速高效等优点。该产品解决了一、二次设备接口不匹配,兼容性、互换性、扩展性差和接地故障研判准确率偏低等行业难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产品对短路故障研判准确率达 99%以上,对单相接地故障研判准确率达90%。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推动自身的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2020 年初,国家电网党组会议中进一步提出继续应用新技术推动电网转型升级,选好选优设备,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提高设备智能化水平和实际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推动能源转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关促进。 根据目前全国电网建设情况来看,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投入不会停止;在“能源互联网”“电力物联网”新背景下,智能电网建设将迎来新的周期,未来对于物联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设备需求将有较大增长。关于“一二次融合”智能开关基于传感器全感知、终端“边缘计算”与主站“站端协同”,宏力达实现配网故障管控“全精准、多级差、自适应、深交互”,符合智能电网新周期建设的需求,宏力达也将在新周期中发挥更强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好的销售。 另外,宏力达瞄准破解当前配电网故障管控和处置的痛点,坚持“一二次深度融合智能柱上开关”的研发与应用,融合边缘计算作为分布式数据处理单元,通过移动联技术和 IoT 通信技术实现配电网设备物联,同时破解传统“互感”技术壁垒。宏力达表示,在未来,将继续秉持“追求卓越、和谐共赢”经营理念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产业链条的横向和纵向开拓下、完善产品并积累技术。对目前行业内的重大核心技术问题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速技术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不断研发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在环保行业,有一块鲜为人知的领域,因为兼具较高的治理难度和监管难度,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这就是介于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之间的高含水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9月22日,路德环境将在科创板鸣锣上市。专注于河湖淤泥、工程泥浆及工业糟渣等高含水废弃物治理利用长达14年之久,路德环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新型环保技术装备与系统,在高含水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方面表现突出。毕业于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路德环境董事长季光明已经在软土、淤泥、污泥、渣泥等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积累了30多年的经验。从瞄准水利与环保跨学科、跨专业的市场空白,到专攻高含水废弃物治理并初具成效,再到如今成功“赶考”科创板,季光明在专业技术和公司治理上颇有心得。产学研结合,脱水固结一体据季光明介绍,高含水废弃物含水率较高,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流动性。“疏浚1立方米河湖污染底泥会造成5至10立方米淤泥浆、开发1立方米地下车库空间会造成3立方米废泥浆,体积成倍扩大。”因此,高含水废弃物自然脱水难、存放占地大、污染扩散易、治理要求高。“我们的技术最开始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在季光明看来,产学研结合是公司突破技术难关的起点。“处理这种废弃物基本要求是固化、稳定化、无害化,不再发生污染扩散和转移。我们一开始运用的是HEC高强高耐水土体固结剂,这种固化剂最先由武汉大学研制,同时消化吸收了来自日本的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固化体表面形成不可逆的水膜,防渗透,防水害。”季光明介绍,路德环境承接了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技术,由此起步,解决了高含水废弃物的固化、稳定化、无害化难题,形成了自身的硬科技。“但仅仅固化、稳定化还不够,还要脱水减量、减少占地。”季光明表示,日本的技术是化学处理,只固化不脱水;美国的技术是物理处理,只脱水不固化,“传统工法上固化和脱水其实很难兼容,是矛盾的”。为了将固化和脱水融合在一起,路德环境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既固化又脱水的HEC+FSA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泥浆脱水固结一体化”这一核心技术体系,解决了河湖污染底泥疏浚行业的难点、痛点。“这项技术应用的成本不高,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逼近极限的我国,完全可以满足现实需求。”季光明语气充满自豪。招股书显示,路德环境的泥浆脱水固结一体化技术体系已应用于包括绍兴柯桥、温州瓯海、常州金坛等在内的十余个产业化项目。2017年至2019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核心技术的运营服务收入和核心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其中,2019年核心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99.24%。路德环境的专业技术水平获得了不少权威认可。目前,路德环境拥有专利59项,另有18项发明专利和16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取得受理通知书或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公司的“泥水分离和淤泥固化处理成套技术”已通过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鉴定,根据鉴定结论,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清淤泥浆脱水固结一体化处理系统”和“湖泊河涌淤泥脱水固结一体化处理系统”分别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工厂化清淤,攻坚行业难题除了具备“泥浆脱水固结一体化”这一核心技术,工厂化运营模式是路德环境的另一大亮点。公司在绍兴市柯桥区的工厂化运营模式更是被誉为河湖淤泥治理领域的“柯桥模式”,在业界内起到了不小的示范作用。通过自行投资建设标准化、工厂化的淤泥固化处理中心,路德环境实现了由传统的工程模式向工厂化运营模式的转变,主要运营环节包括了除杂及级配优化、调节池调节及暂存、泥浆抽取输送、材料添加及搅拌、均化池均化、压滤机机械脱水、泥饼堆放和余水处理8个环节。谈及工厂化运营的优势,季光明表示:“我们能够实现大体量、高效能、集中式处理一定区域内淤泥,尤其是在水网密布的长三角地区,可复制性强。”据介绍,在工厂化运营模式下,公司特制设备系统在1小时内可将河湖淤泥减量60%以上(相对于水下方体积),相对疏浚泥浆方体积减量90%以上,效能大幅提高。由此,路德环境和各地政府加大了合作力度,尤其是在浙江省“五水共治”、黑臭水体污染底泥清除需求成倍增加的背景下。2014年,公司在绍兴市柯桥区齐贤镇建立了第一个河湖淤泥固化处理中心。“我们运用了打磨了几年的技术,绍兴市政府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首战任务十分艰巨,但路德环境成功解决了当地瓜渚湖、三江大河等河湖淤泥的处理、处置难题,使河湖淤泥大幅减量、占地大幅减少、二次污染有效控制。“柯桥模式”突破了技术水平和处理体量的限制、助力了政策监管的实施、彰显了突出的环境效益,因此广受好评,并在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区域被逐步推广复制。招股书显示,在河湖淤泥和工程泥浆领域,公司累计运营了20余个固化处理中心,在浙江、湖北、江苏、安徽、广东、河北等地共处理河湖淤泥、工程泥浆超过2000万立方米。路德环境并未止步于此。目前,路德环境已经和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已成立合资公司“武汉三峡路德环保有限公司”,与长江大保护水环境治理项目协同配套,服务品类以河湖底泥、工程泥浆、通沟淤泥、市政污泥、工业渣泥等高含水废弃物为主,以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水环境保护,尤其是2015年颁布‘水十条’之后,我们希望通过在长江沿线的业务规划和投资布局,响应国家重大的环境保护治理需求。”季光明如是说。糟渣资源化,开拓新兴市场深耕于河湖淤泥和工程泥浆之外,路德环境还瞄准了工业糟渣资源化方向,积极拓宽业务范围和新兴市场。据介绍,酒企酿酒产生的酒糟含水率一般会达到60%左右,腐烂变质滋生大量黄曲霉毒素等,且渗滤液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如未得到有效处理,会对当地土体、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路德环境捕捉到这样的市场机遇,通过对酱香型白酒糟进行处理,生产形成兼具营养性、功能性、适口性的微生物发酵饲料(俗称动物酵素),并通过和下游农牧业企业合作,提升牛羊、鸡鸭、水产等动物的生产能力和免疫能力,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证了养殖安全和食品安全。“我们看准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赤水河流域。”谈及最初的那段经历,季光明百感交集,“一开始和当地酒厂寻求合作十分艰辛,没有人相信我们的技术,我们花大力气找农牧散户先做出成果,最后他们才相信我们的实力。”目前,路德环境已经在赤水河畔建成了酒糟资源化利用工厂,酒糟年处理能力6万吨以上。2015年8月开始,公司开始运营泸州古蔺酒糟处理工厂,将白酒糟转化为生物发酵饲料产品销售,安全、环保、卫生、营养。季光明称,公司还与仁怀市政府、贵州茅台酒厂签订了合资合作、技术合作协议,为后续该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路德环境与蒙牛、伊利、首农集团、现代牧业等乳业巨头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季光明充满信心地表示:“在路德环境面前展开的是一张广阔的发展蓝图。”
导读:美国曾在4G时代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却在5G技术应用的竞争中全面落后于中国,这令它难以接受。美国忽视了发展5G需以规模经济做支撑,以零和思维拒绝同中国合作,不注重年轻人才对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些因素是美国正在输掉这场“竞赛”的原因。 从支付方式、娱乐休闲、物流运输,到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再到供应链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美两国在诸多5G技术应用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目前来看,中国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占据上风,令美国难以望其项背。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大蓝图 广应用 目前,全球近70%的5G相关活动都发生在中国。华为拥有世界上80%的5G基站。5G基站建设已经在50个中国城市铺开,而到今年年底,5G将覆盖中国350多个城市。阿里巴巴在智慧城市互联互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腾讯、平安和京东等企业也正将5G技术应用于多个业务板块。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仅2020年一年,中国就将投入250亿美元,预计年底全国5G基站数超过60万个。中国的5G计划涵盖了供应链、自动驾驶汽车、城市规划、金融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非常全面,是一项切实有效的产业政策。 然而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做法等于是政府出手干预产业发展,与美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偏好不符。 无规模 不5G 在美国,威瑞森、思科和ATT等主要通信企业正在5G领域疯狂发力,试图赶超中国,它们还向欧洲两大通信技术巨头诺基亚和爱立信“暗送秋波”,寻求合作。美国政府甚至公开讨论入股这两家公司。 但问题是,美国的5G发展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消费者,作为智能手机解决方案而设计的,而不是像中国那样把5G用于工业现代化。如果仅将5G作为一种消费产品,大规模推广的可行性便值得怀疑:要知道,5G基础设施成本不菲,人们是否愿意花更多的钱,只是换来更清晰、更快的图片浏览体验? 图片来源:新华社 所有形式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都必须以规模经济为基础,而规模经济只能通过产业互联来实现。覆盖全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中国蓬勃展开,而美国却把它系统性地忽视了。 抢高点 拼集成 在欧洲,加快部署5G同数据安全一样,已成为欧元区的关键议题。欧洲明显倾向于使用华为的技术,但美国一方面不允许北约盟友采购中国的现成技术,另一方面自己又拿不出可行的替代方案。因此,欧洲和美国最近刚刚搭建完成的5G网络其实是个“大杂烩”,要将其集成到现有系统中,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 到目前为止,只有华为一家成功打通了5G工业应用的“最后一英里”。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场5G革命的主动权现在掌握在华为手中,这对美国而言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因此,5G现在是中美贸易战的核心——毕竟“得5G者得天下”,谁先占据了5G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成为首选供应商。 2006年,美国率先推出4G网络。Facebook、优步和Snapchat就是因它而生,进而建立起全球平台。2020年,中国将主导5G。阿里巴巴、平安、百度、字节跳动和腾讯等公司现在拥有先发优势。谁在基础设施方面先行一步,谁就能日后成为供应商、开发商和分销商。最先受益的将是发展中国家。 赢未来 靠人才 为什么美国在5G发展问题上矛盾重重?原因就在于,美国不懂得“风水轮流转”“后浪推前浪”的道理,没有人是永恒的强者。美国军方固执地霸占5G频段资源,不愿将其移交民用;特朗普出于政治原因打压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在危机时刻,需要高明的顶层设计,靠经验和智慧化解危机;而在变革时代,则需要年轻和创新的力量来适应变革。 但有一个问题:“财富100强”大企业通常留不住年轻人。他们待遇太差,充满焦虑,工作状态基本上就是在办公室小隔间里做做PPT。大企业需要彻底改变对消费者、员工待遇和社区影响的理解。须知年轻一代才是5G的未来,而不是那些高管。 1984年,我曾在里根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时出口管制的目的是防止苏联获得北约的先进技术;而现在情况颠倒过来了,现在的出口管制反而阻碍了北约盟国获得中国的先进技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编 | 布英娜 编辑 | 张钊 (文章原载于中国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观中国”)
卓锦环保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近日获得受理。公司拟募集资金约3.2亿元,投资分支机构建设项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加大研发投入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664.34万元、21068.25万元、29104.03万元与1947.1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255.51万元、4029.67万元、5623.33万元和-380.52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53%、4.89%、5.89%和17.26%。研发投入占比逐步提升。公司指出,近年来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水污染治理、废气及固废处理、智慧环保等领域。随着行业迅速发展与相关技术的迭代更新,企业须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把握创新方向,持续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以及新产品或服务开发,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成熟的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取得47项专利技术以及11项软件著作权。依托公司已有技术的先进性,公司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主持和参与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包括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技项目和9项市(区)级科技研发项目,完成数十项技术成果转化。卓锦环保指出,技术创新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将持续保持相应的研发投入。未来公司将继续紧盯行业动态及发展需求,并根据客户的制造需求,研发、设计适应性更广、处理性能更好的修复治理技术与工艺,进一步保持乃至扩大技术领先优势。 巩固主业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3356.93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本次发行不涉及老股东公开发售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若实施超额配售选择权,超额配售部分不超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15%。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按轻重缓急顺序投资于分支机构建设项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指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主体为卓锦环保,不存在与他人合作实施的情形。本次募集资金项目实施后,不会导致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下属企业产生新的同业竞争,亦不会对公司的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招股说明书显示,为进一步拓展公司在环保领域的业务范围、优化营销渠道、提升运营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市场渗透率,根据现有业务的发展情况,结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拟投资9102.9万元用于分支机构建设,提升公司运营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公司拟在武汉、南京、嘉兴开展分支机构建设工作。分支机构的建立将定位于所在地区的营销推广、业务运营与实施及客户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项目实施和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公司将通过参加当地行业展会、论坛、行业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推广品牌,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场地租赁、场地装修、研发设备的购置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等。项目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将公司研究院建设成为污染源综合治理、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复合型研发和试验平台,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将其打造为国家级高水平研发中心,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从事污染源综合治理、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发试验基地、技术应用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随着行业持续向好,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公司表示,业务规模扩张对于流动资金具有更高需求,为保证公司业务发展的延续性,优化财务结构,提升财务抗风险能力,计划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补充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流动资金。提示风险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在技术、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风险。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华东地区。报告期各期,华东地区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达到91.41%、62.03%、91.02%及95.04%。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且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需求较大,预计未来仍是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区域。服务市场相对集中导致公司对华东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性依赖风险。公司已在华中、华北等地区进行战略布局。公司表示,如果不能有效开拓新的市场,可能存在营业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业绩下滑的风险。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0104.37万元、17524.17万元、18117.67万元及15057.85万元。2017年至2019年,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4.51%、83.18%和62.25%,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20次/年、1.53次/年和1.63次/年。报告期各期,公司应收账款账龄主要在2年以内,占比分别为95.71%、92.82%、93.73%和92.92%。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5664.34万元增长至29104.03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31%,增长速度较快。公司业务持续扩张形成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导致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不佳。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3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3.77万元、-381.54万元、-3036.39万元及-6523.93万元。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采购规模保持上升趋势。公司表示,未来若业务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可能导致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不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