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软医疗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公司以CT产品起步,拥有20余年的CT技术积累,在CT领域创造了多个“中国自主品牌第一”。公司此次拟募资9.65亿元,用于核心产品、技术及部件研发项目以及营销网络、品牌与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四大业务线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东软医疗股权结构较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东软集团持股比例为29.94%,第二大股东威志环球持股比例为26.52%。东软医疗成立于1998年3月份,是国内领先的大型医学诊疗设备制造商。公司主要从事大型医学诊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解决方案与服务,产品覆盖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CT)、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通用X线成像设备(GXR)、超声诊断设备(US)、核医学成像设备(PET/CT)、放射治疗产品(RT)、体外诊断(IVD)设备及试剂,是国内医学影像领域产品线较齐全的少数企业之一。目前,公司拥有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MDaaS解决方案、设备服务与培训四大业务线。深厚的技术积累为公司在CT市场的地位打下了基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出具的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末,公司在中国市场的CT保有量位居国产品牌第一名。2017年-2019年,公司在中国市场的CT销售额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品牌第一名,CT对外出口量亦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品牌第一名。随着产品线不断扩展,公司实现了从诊断设备向治疗设备,从单纯的销售硬件产品和服务向提供综合诊疗解决方案的转变,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的业务组合。客户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从基层医疗机构到大型三甲医院以及民营医院等广泛覆盖,并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了业务形态和客户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及其子公司各类医学诊疗设备累计发机量达3.8万余台。截至2019年末,公司MRI海外累计发机量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公司的重要战略。自2000年出口第一台CT开始,公司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于2003年进军美国市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主要产品已销往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阿联酋、埃及、巴西、肯尼亚等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6235亿元人民币。随着新产品与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及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迭代,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到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23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4.5%。近年来,东软医疗构建了MDaaS(Medical Devices and Data as a Service,医疗设备和医学影像数据作为服务)解决方案,由影像云运营服务、智能影像及专科疾病解决方案和医疗机构设备平台运营服务组成。未来,公司将结合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聚焦临床应用需求,使医疗设备和医学影像数据更充分地赋能医学诊疗过程,提升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支持医疗机构的高效运营。增强核心技术公司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核心技术。2017年度-2019年度,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52亿元、1.7亿元和1.8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55%、8.85%和9.39%。公司组建了人工智能中心(2019年11月更名为人工智能与临床创新研究院)、软件技术部、外观设计部、技术委员会等,集中进行各产品共性技术的开发与管理,包括基础性软件、临床应用软件、远程服务软件等软件平台技术的开发以及总线、通讯、外设控制等硬件平台技术的开发。产品开发过程中,产品线研发与平台研发协同开发,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技术和模块,减少开发风险、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在国内城市沈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美国休斯敦、韩国京畿道等地设有研发团队,共有研发人员91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44%。公司及子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373项,拥有已授权专利625项。作为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施单位,公司成立至今已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37项,公司产品或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类奖项共计14项。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研制性能更高、功能更完善以及应用更丰富的新产品,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公司在现有CT产品线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的扫描层数、更快的扫描速度以及持续优化低剂量扫描性能;对于MRI产品,公司在现有1.5T磁共振产品基础上研制更高场的磁共振产品,配置全新的谱仪、梯度链、射频链,以支持更广泛和更高速的高级扫描序列及应用;对于MDaaS,公司基于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瞻性技术提供医学影像解决方案,不断研发新的智能化应用软件以及专科化软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MDaaS战略产品线。主营业务突出2017年度-2019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45亿元、19.26亿元和19.2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170.31万元、1.70亿元、8827.75万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167.67万元、8276.06万元、3512.86万元。2019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2018年度下降57.55%。公司称,主要系毛利率下降、期间费用上升综合所致。2017年度-2019年度,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1.55%、41.27%和39.82%,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系公司产品销售结构发生变化。公司将通过持续的产品研发升级、配合供应商工艺水平的优化,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控,将毛利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公司还提示了相关风险。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公司毛利率进一步下降,销售、管理、研发相关期间费用持续增加,公司可能面临未来年度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公司主营业务突出。报告期各期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17%、99.12%和99.05%,主要由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MDaaS解决方案、设备服务与培训业务收入构成;其他业务收入主要为房租收入,金额及占比较小。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是公司核心产品。报告期各期,来自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销售收入占比均超过65%。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MDaaS解决方案、设备服务与培训等其他主营业务逐渐发展,2019年度其收入占比合计为34.35%。公司产品主要面向医疗机构销售,采取“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模式。经销模式下实现的销售收入报告期内三年占比平均为63.02%。
中望软件日前回复科创板上市申请二轮问询称,目前ZWSim-EM产品部分技术对晓天形成依赖,尚不具备独立性;2018年将配套公司自产软件使用的微软软件和Mechclick软件以低于采购价格进行销售,目的是为促进相关公司自产软件的销售。中望软件主要从事CAD/CAM/CAE等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研发、推广与销售业务,在国内CAD软件领域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主营业务毛利率高报告期,公司外购产品中教学配套软硬件和耗材等毛利率分别为49.17%、-11.80%和37.41%,2018年为负值。中望软件表示,教学配套软硬件和耗材等毛利率波动较大,主要由于教学配套软硬件和耗材等中包含多种零星的外购产品销售,主要为应客户需求而代为采购的软硬件产品。外购成本、客户议价能力、交易背景不同,因此毛利率存在差异。2018年,公司将配套自产软件使用的微软软件和Mechclick软件,以低于采购价格进行销售,目的是为促进公司自产软件的销售。2017年至2019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96.48%、99.29%和97.79%,自产软件的毛利率分别为99.73%、99.77%和99.70%。报告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外占比分别为24.05%、24.07%和20.46%。解释技术依赖原因关于CAE技术,上交所要求公司披露,ZWSim-EM核心技术中网络剖分技术及计算求解技术的来源、公司当前ZWSim-EM核心技术的权属情况,未取得技术原型的原因;公司ZWSim-EM的核心技术中求解器技术及网络剖分技术是否对晓天形成依赖,公司是否符合技术独立性要求。中望软件回复称,公司未取得晓天入职前形成的CAE技术原型,主要是为平衡双方的利益并加快CAE技术原型的产品化、商业化、市场化进程。目前ZWSim-EM产品部分技术对晓天形成依赖,ZWSim-EM产品部分技术尚不具备独立性。根据招股书,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众多行业用户,协助用户实现多样化设计应用场景,如建筑绘图、装修设计、工业设计、工业制造等,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或定制化的设计环境,提升设计效率。中望软件称,ZWSim-EM是一款全波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可广泛应用于基站天线、天线阵列、贴片天线等各种天线产品。中望软件的ZWSim-EM的核心技术包括三维几何建模技术、网格剖分技术及计算求解技术。其中,网格剖分技术及计算求解技术主要来源于2018年引进的晓天的CAE技术原型。按照约定,晓天保留其入职前形成的CAE技术原型的完全所有权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后续满足一定条件后,中望软件可受让取得CAE技术原型的完全所有权及相关知识产权。2018年,中望软件确认了462万股份支付费用。中望软件解释称,2018年中望软件为引入CAE领域人才晓天及其妻子潘欣,授予晓天及潘欣激励股权。股权公允价值总额500万元与授予价格37.59万元之间的差额为462.41万元,一次性确认为股份支付费用。注重研发投入2017年-2019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0.73亿元、0.85亿元、1.08亿元,占当期营收比重分别为39.96%、33.25%、29.91%。经过20余年的行业深耕,中望软件具备了扎实的技术及研发基础,掌握了CAD软件领域的核心技术。截至2019年底,中望软件拥有3项发明专利、159项境内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项境外著作权、3项作品著作权。截至2019年底,中望软件拥有研发人员371人,占员工总人数的52.40%。在二轮问询中,上交所要求公司披露,ZW3D行业模块和API接口低于国际主流产品的原因,是否存在技术障碍,公司未来有何应对策略。公司表示,由于ZW3D平台软件在建模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与国际主流产品仍有较大差距,而行业模块需要建立在相对稳定高效的CAD平台软件基础之上,API接口的稳定性和可用性需要以稳定的CAD平台软件作为技术基础。因此,公司在过往研发中更为关注ZW3D平台软件基础功能的改进,通过三维建模能力改进及软件架构优化等研发项目,夯实ZW3D平台软件基础功能。在上述背景下,发行人在过往研发中对ZW3D的行业模块及API接口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使得ZW3D平台软件行业模块和API接口低于国际主流产品。公司解释称,由于行业模块及API接口均依托于稳定高效的CAD平台软件基础,阻碍公司拓展ZW3D行业模块和API接口的主要障碍是ZW3D平台软件自身的基础功能,从技术层面而言行业模块及API接口的研发技术对发行人并不构成实质障碍。公司表示,未来将针对性地提升ZW3D在行业模块和API接口的支持,包括基于ZW3D目前已覆盖的典型行业,持续进行行业应用模块的开发;与国内典型行业客户进行产品需求分析,开发并扩展多行业的行业应用模块;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对行业模块进行整合,加速ZW3D产品在行业模块的覆盖度等。
(原标题:猛涨闪崩 比特币经历了什么)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币圈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刺激和不确定。就在前几日,所有币圈人士还在为比特币新高欢呼雀跃,但不到两天比特币又遭遇闪崩。11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7日以来,比特币价格从11月22日的17815美元一路上涨,在11月25日冲至19500美元,创近三年新高。但11月26日比特币再现雪崩式下跌,日内一度跌超14%。 具体来看,11月26日-27日,比特币从19160美元的高点一度跌至16410美元,一日内价格暴跌逾14%,创出8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截至最新发稿时间11月29日下午5点,比特币价格再现回涨,最新报价18128美元,涨幅达6.29%,价格仍在波动中。 比特币价格暴跌下,除了普通持币者外,一些参与合约交易的用户损失惨重。据多家媒体报道,11月26日近1小时内,靠借入资金买入比特币的交易者爆仓3.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1亿元),近24小时有7.7万余人成为爆仓受害者,爆仓金额达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1亿元)。 目前爆仓事件仍在持续,截至11月29日下午5点,近24小时内仍有13474人爆仓,总爆仓金额约为1.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3亿元)。一改前几日的“暴赚”心态,目前已有不少币圈爆仓投资者“哀声一片”。 币圈所称的合约交易,又称期货交易,是一种将交易品远期交易的模式。与现货交易相比,期货交易有两大特点,一是既能做多又能做空,可双向获利;二是可以加杠杆,以小博大。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交易所均已推出合约交易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比特币近7日内的猛涨,主要是大量机构进入持续买入,带动了市场看涨的热情。而近两日再现暴跌行情,也与此因素相关。 正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指出,比特币近两日下跌,一方面是之前一段时间持续的拉涨,没有合理的震荡来释放短期风险;另一方面,比特币价格在临近历史最高点时,不乏有机构抛售导致单日价格闪崩,同时也加剧了市场抛压的担忧。 “而这也显示出虚拟代币交易市场投机属性依然很强,波动很大。”刘峰提醒道。事实上,从近7日的表现来看,比特币价格表现都极不稳定。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剧了风险,尤其是使用杠杆的用户更容易因为剧烈变化的行情爆仓,致血本无归。因此需要保持投资理性,注意财产安全。 刘峰进一步称,自11月26日闪崩以来,市场再次回升,此表现也符合预期。一方面预期落地,利空出尽;另一方面以太坊在0阶段顺利完成,其他阶段并行启动,一定程度刺激了市场,继续带来稳步回升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热度持续下,也存在很多不法行为和陷阱需要警惕。正如刘峰所称,尽管区块链技术在持续发展,且大家都看好区块链技术落地。但是,也不乏一些区块链技术投机者甚至“伪区块链”技术,会利用大众的投机心理,通过资本热钱的炒作,来巧妙运用技术创新的消息进行虚拟代币的炒作。因此长期投资者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技术产品认知,不能盲目投资;另一方面不要轻信加入所谓“聊天群”“交易所群”进而被带入诈骗圈,造成自己的财产损失。 “在如此行情下,建议监管部门加强针对性监管,能在最大限度上警示投资者炒作交易风险。” 此外,刘峰称,投资者也需要有清晰的投资意识和技术门槛知识,才能防止被欺诈、被诱导,进而防止造成财产损失。 【作者:岳品瑜 刘四红】 (编辑:文静)
12月2日,由乐居东北&易居主办,吉林省房地产行业协会、长春市物业服务行业协会共同指导的“行稳致远同频奋进——2020(第四届)中国地产&物业经理人评选东北区域-长春地区颁奖典礼暨乐居&易居ETC战略发布”盛典于长春香格里拉大酒店盛大启幕。 吉林省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孙志国出席发布会并发表致辞。首先,他向2020年中国地产和物业经理人评选东北区域50强吉林省获奖者表示由衷祝贺,他认为,“以经理人们为代表的行业精英,为拉动市场经济、促进城市建设、改善民生条件和社会创新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2020年,在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环境下,经理人们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担当为世人瞩目。” 对于房地产全行业来讲,未来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他提出,“在高质量发展和“房住不炒”原则基础上,如何理性的找准发展定位,突出产品特色,提高资本效率和运营能力,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 他表示,坚持绿色发展,建立全寿命周期的健康人居环境是产品竞争的主流。“长春楼市已经走过了刚需性时代,随着改善性不断升级,百姓从简单的交通、绿化、户型要求逐步向舒适、健康、精细化的高标准需求过渡,必须以前瞻性、大格局的转型创新思想,把房屋的适居、环境、安全、经济、耐久五大性能有效链接起来,匠心巨制适合东北区域自然条件和人文特点的标杆式项目”。 数字技术是行业发展的引擎,提升了房屋使用功能,带给房地产开发市场和物业服务无限生机。他进一步指出,“一方面要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工具和平台,加强数字技术与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管理的融合,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产业结构,借助于信息机构的资源和力量,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活力”。
12月3日,2020年度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出门问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其智能语音交互设备软硬件一体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认可。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象征。该奖项历届评委由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与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担任,奖项评审以高淘汰率确保获奖项目的高质量,其行业影响力和公信力均首屈一指。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被授予具有支撑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创新和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优秀体制机制的企业工程单位。该奖项大力提升我国智能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水平,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此次出门问问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是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对出门问问长期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 作为“语音语言技术开拓者”,出门问问成立8年至今,始终以“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为使命,以语音交互和软硬结合为核心,自主研发并建立了完整的“端到端”人机交互及软硬件结合相关技术栈,包括声音信号处理、热词唤醒、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垂直搜索、智能推荐、语音合成、知识图谱等,并始终保持国际前沿技术水平。 2017年,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出门问问联合建立了“语言智能与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智能语音交互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在自然语言理解、多轮对话管理、问答系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联合实验室成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及人才培养成果,并实现了关键技术产品化、市场化的目标,树立了国内“产学研用”合作的典范。 目前,出门问问已为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企业提供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技术广泛应用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及企业服务等多个领域。推动了人工智能产品在个人消费市场的接受和普及程度,促进了传统产业及行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创新,为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到积极作用。 此次出门问问获选“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意味着公司技术不仅创新性突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显著,更能推动行业或产业科技大幅进步。专家一致认为,出门问问通过围绕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创新工程建设,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转化落地方面实现了明显成效。“尤其在推动语音语言技术落地实际应用方面,出门问问做出了若干大胆的尝试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技术和商业化的成功,是国内把语音语言前沿学术科研转化成技术和商业的开拓者之一。”在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专家提名表示。 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对产业融合的贡献,出门问问屡次获得国内外各大机构的重要奖项认可,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独角兽企业前列,旗下智能可穿戴产品持续荣获海内外知名机构的广泛褒奖。未来,出门问问将以AI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不断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12月8日,湘电股份在北京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湘电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健君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李耀华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湘电股份是我国电工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是国务院确立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专注于电机、电气设备、新能源、矿山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军工等重大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依托于优秀制造品质,发展成为中国电工行业综合技术优势和产品配套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中唯一的能源领域类研究所,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变化、电力设备新技术、未来电网科学技术、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现代应用超导技术、生物电工、生物医学工程、微纳加工技术等研究,在我国能源技术与电气科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湘电股份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此次战略合作,主要致力于双方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更广更深的全面合作。在技术研发方面,双方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加强国家及地方相关创新、产业等政策对接;共享行业技术信息,联合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技术开发项目、重点产业示范等项目申报。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共同推进在电机、电控及机电成套主业相关方面研究成果工程化,最终实现产业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互派科研人员,探索建立联合培养、实训机制,定期沟通交流,互鉴经验,共同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在技术服务方面,以双方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提供实验设备、实验场地、实验平台等支撑服务。 在开启“十四五”之际,湘电股份将围绕电机、电控、军工等主业,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联手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其“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进程,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12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上海科技金融国际论坛期间,德勤分享了世界经济论坛与德勤对全球金融行业技术趋势的联合调研报告《乘数效应:融合领先技术,激发创新动能》,围绕“领先技术协同部署”,探究了多种技术融合的方向与应用实践,识别了技术融合在未来将对行业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帮助金融机构管理层与监管机构有效理解并应对这些变化,以及更好的洞悉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方向。 报告提出了六个重点领域(存贷款、投资管理、支付、保险、资本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的行业用例,从而描述各个领先技术群的融合应用所形成的四大差异化创新路径: 第一,构建泛金融生态体系:多项技术融合将使得数据共享、联合建模、产品服务对接等方面的门槛显著下降,加速泛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 第二,实现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有机融合:利用新兴技术将实物流程相关数据嵌入金融产品,可更好地评估风险和价值,核实交易身份,确认信息来源,优化产品分销。 第三,重塑交易流程:利用现代化的数据传输和价值转移路径,实现金融交易的去手工和去中介化。 第四,重构核心处理功能:利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可以为金融机构构建起更准确、细化、高效的数据计算与处理能力。 报告认为,综合采用新兴技术以创造全新机遇、改变竞争动态、促使行业应对系统性挑战的方式众多。在技术部署上,金融机构应以生态系统为导向,专注于客户,协调敏捷。同时,金融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须应对以下运营环境挑战:高度普及大众化、挑战重重、摒弃原有假设。尽管环境挑战较大,但行动条件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成熟。 德勤中国副主席、全国金融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吴卫军说:“德勤担任世界经济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20余载,并连续多年联合发布研究报告,共同探讨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颠覆性效应,以及如何通过金融科技为机构赋能增值。随着研究视野与深度的演进,我们逐步意识到各类领先技术的协同融合将为金融机构的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