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新闻7月15日讯“这个是满天星,主要应用于户外,晚上看起来星光璀璨……”潍坊蓝弧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毅向记者展示公司产品,作为一家“光引擎”公司,蓝弧主要研发生产制造白色激光照明及电子产品。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一个个小灯芯里藏着世界最前沿的发光技术。 “从核心器件发光器角度来说,这个产业是我们先做起来的,之前市场上没有类似产品”杨毅自信满满。蓝弧光电2019年在高新区成立,公司的创始团队皆来自于清华大学,在激光显示技术及产品转化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他们突破性地解决了荧光材料热淬灭这个技术原理性难题,使得荧光材料可以耐受聚焦于高功率激光的轰击,并持续高效率发光。 “以手电筒为例,传统LED手电筒光照范围为500米左右,而蓝弧研发的“白激光”手电光照范围则为2000米―3000米。”杨毅介绍,在保证激光本身高远、高亮特点的同时,又确保了安全性,还不会伤害人的眼睛。 “我们把蓝色激光经过荧光物质转成白光,荧光物质的转化要求非常高。转化本身不是我提出来的新概念,但我是第一个做出来的。 ” 杨毅口中轻描淡写的“我是第一个做出来的”,背后是整整7年的技术积淀。 早在2013年,杨毅从深圳的一家公司辞职开启创业之旅,先是从基础材料开始研发,2015年形成基本概念,2016年初步研发出原型机,2019年成立蓝弧光电落户高新区。翻阅杨毅的创业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先人一步的技术支撑。 “自己掌握技术,自己也去跑市场,我跟客户的交流非常紧密。”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的负责人,杨毅必须敏锐察觉到市场未来两三年的需求导向,技术必然要比市场快两年,这是杨毅多年的工作经验累积。 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专利保护。蓝弧光电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公司专利申请总量112件,其中发明专利64件、实用新型44件、PCT国际申请4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33项,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38项。公司核心产品白色激光光源、激光搜索灯、白色激光满天星灯等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户外装饰等行业,在此基础上,还将与行业内巨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联合开发新系列产品,共享研发成果。 “我们会把产品更深入地推到各个行业,特别是一些新兴领域,都是我们未来的增长基础。今年到明年,公司估计总营收会超过一个亿,也计划在2022年科创板上市。”杨毅对蓝弧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闪电新闻记者 刘蓓 高新融媒体中心 裴悦廷 冯玉诚 潍坊报道
7月17日讯 (记者 杨畅)昨日,央视315晚会进行了网络直播。315晚会曝光内容显示,技术人员检测了50多款手机软件,这些软件中分别含有上海氪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招彩旺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SDK插件,这两个插件,都存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窃取用户隐私的嫌疑,涉及50多款手机软件。 记者注意到氪信科技今日发布了声明。 以下为声明原文: 针对3.15晚会相关报道的声明 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关于手机APP利用SDK技术造成用户隐私可能被留存的风险,氪信科技高度重视,就这一问题的影响已经成立调查小组,内部启动调查。 SDK技术是一个互联网常用的技术,但经过氪信科技的内部评估,我们认为该技术有被滥用的风险。因此,在2019年年底前,氪信科技就已完全停用该技术。 作为一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科技服务公司,我们一直坚决采用最高标准保证我们客户和用户的安全,无意也从未留存过用户的数据。我们将加倍投入对于新技术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的防范。欢迎和感谢监管机构、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上海氪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0年7月17日
7月16日晚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又受理了一批企业,其中大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汉科技”)、深圳市强瑞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强瑞技术”)等4家企业申请IPO,安诺其等3家企业申请再融资。至此,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获受理企业合计419家,其中申请IPO企业291家、申请再融资企业122家、申请重大资产重组企业6家。 上海证券报记者发现,穿透强瑞技术等企业的股东榜,可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基金”)、深创投等知名创投的身影。 以大基金为代表的知名创投,正通过参投获受理拟IPO企业的方式分享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红利。 强瑞技术成立于2005年8月30日,主要从事工装和检测用治具及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的治具及设备产品。公司本次拟募资3.76亿元,用于夹治具及零部件扩产项目、自动化设备技术升级项目、研发中心项目、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股权穿透可见,强瑞技术背后的股东包括:江苏疌泉元禾璞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疌泉元禾”)持股2%、江苏毅达鑫海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持股2.87%。其中,疌泉元禾的股东包括:大基金,江苏省、苏州市、深圳市等地方国资,以及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知名创投参股获受理拟IPO企业已非个案。6月23日,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回盛生物”)申请IPO获受理,其股东榜便出现了深创投及其设立投资机构的身影。 招股书(申报稿)介绍,回盛生物主要从事兽用药品、饲料及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深创投及其旗下深圳红土、湖北红土、武汉红土等机构,分别持有回盛生物7.12%、4.95%、4.27%、2.97%的股权,合计持股比例为19.31%。 从地域分布看,创业板试点注册制获受理企业呈现出凸出与均衡并存的格局。截至7月16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受理了拟IPO企业291家,广东、浙江、江苏占据前三甲,获受理企业分别为68家、44家、42家,其他区域也不断涌现获受理企业。 最新获受理的4家拟IPO企业中,又出现了2家来自广东的企业,它们是强瑞技术、广州市金钟汽车零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钟股份”)。 金钟股份成立于2004年5月31日,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内外饰件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汽车轮毂装饰件、汽车标识装饰件和汽车车身装饰件。公司本次拟募资2.97亿元,将投向清远金钟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和技术中心建设项目。 而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战创业板的案例,也不再仅来自广东、浙江、江苏等地。 来自山东的大汉科技成立于2001年1月17日,主要从事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租赁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塔式起重机和施工升降机。公司本次拟募资10亿元,用于智能工厂二期——中大型塔机智能制造技改项目和研发中心项目、绿色智能工厂技术改造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大汉科技介绍,公司2015年底在新三板挂牌,基于业务发展及长期战略发展规划需要,自2020年4月22日起在新三板终止挂牌。
7月15日,光启技术对外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上半年度净利润为6553万元-7562万元,同比增长30%-50%。 公告显示,光启技术2020年上半年度经营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为超材料产品竞争优势凸显,公司前期参与的多个研发项目已进入批产阶段,批产收入大幅增长,超材料业务较上年同期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光启技术向外披露了一份总价额近1.62亿元的新一代超材料航空结构等产品批产订货合同,已经占去年超材料营收的七成。 为积极消化市场需求,今年光启技术产能大跨越式发展,不仅有银星基地年产能翻倍达到8000公斤,顺德制造基地一期也将于年底投产,为公司新增40000公斤的年产能。依托于这两大基地,光启技术将实现年产能48000公斤超材料产品,成为行业内绝对第一的超材料尖端装备供应商。 对此,光启技术其他地方的产能扩张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将为超材料尖端装备的大规模订单生产提供有效保障,在尖端装备领域表现亮眼的同时,光启技术也在开拓民用战场,并且已经取得了不俗成绩。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光启N901穿戴式智能头盔成为国内各省市公安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保障复工复产复学的防疫标配武器,并且走出国门在海外36个国家承担疫情防控重任。 疫情防控仅仅是光启技术警用头盔的一个细分应用场景,在公共安全、智能安防等领域,均具备可观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在全国疫情刚处于稳定的时候,公安部就部署广东和北京两地对光启技术警用头盔进行大规模试用,6月份至7月份为实战试用阶段,8月份为总结阶段。如果测试获得通过,该头盔将被公安部列装成为警用常规装备。 公司方面表示,目前测试进展非常顺利,8月份通过公安部门的验收是大概率事件。 其实,最早在2019年,光启技术便与上海保安服务公司签订了价值1600万元的警用头盔销售合同,头盔数量为800顶,目前已经完成交付。以此前订单为模型,光启技术估计上海市有5000顶警用头盔的需求。若以此为参考进行简单测算,以全国31个省份来计算的话,警用头盔的市场需求量近155000顶。 该款头盔已经在第一届、第二届中国进博会,上海国庆期间安保,重庆三节两夜安保等大型活动中接受实战检验,并且表现良好,受到客户高度认可。得益于警用头盔在上海及重庆实际应用的示范效应,在全国其他省市的推广和落地将有望顺利进行。 业内认为,警用头盔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国内市场的产品布局,将为光启技术贡献新的业绩增长点。
证券时报记者 梁谦刚 在美股微美全息大涨的带动下,A股中AR(增强现实技术)相关的概念股表现强势。数据显示,AR概念股易尚展示(002751)、丝路视觉(300556)均已连续2个涨停。 微美全息7月13日一度涨逾155%,且五次触发熔断,最终收盘涨69%,市值升至14.61亿美元。上周五微美全息单日涨幅达到280%,短短2个交易日,微美全息累计涨幅高达544.27%。 消息面上,该公司公布了有关5G技术可以帮助全息图市场的最新消息。微美全息预计,一旦5G网络开始扩展到更多地区,全息技术的商业使用可获得巨大收益。 AR技术进入 实质应用阶段 随着5G时代的到来,AR、VR(虚拟现实技术)技术进入实质应用阶段。根据Greenlight预测,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将超2000亿元,其中VR市场1600亿元,AR市场450亿元。 目前谷歌、微软、三星、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A股上市公司也在AR上落子布局。 主营在线教育的立思辰(300010)在最近的一份募资报告中提到,将致力于开发、设计以MR(混合现实技术)、VR等交互科技作为辅助工具的创新型大语文类教育体验项目。 网达软件(603189)在近期公布的募资报告中提到,公司将在内容制作链条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实现现有视频内容向高清视频、VR、AR、MR等新视频形式升级。 3只AR概念股创新高 进入A股下半场以来,大金融类个股和科技类龙头股轮番大涨,在这期间,AR概念股表现也有不少亮点。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截至昨日收盘,7月以来AR概念股平均涨幅为17.56%,跑赢同期沪指3个百分点以上。中科创达(300496)、晶方科技(603005)、歌尔股份(002241)等概念股均在近2个交易日创下历史高点。 7月以来11股累计涨幅超过20%,涨幅最大的是中科创达,该股期间累计上涨40.23%。中科创达上半年受益于智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时公司产品化程度持续提升,软件IP竞争力加强,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1.63亿元~1.81亿元,同比增长85%~105%。 根据上半年业绩预告,AR概念股中,欧菲光(002456)、丝路视觉、华力创通(300045)等上半年净利润均有望同比增幅超过40%。上述AR概念股中同样不乏北上资金重仓标的,其中歌尔股份、大华股份(002236)、环旭电子(601231)、中科创达、欧菲光等5股获北上资金持仓市值超过10亿元,持仓市值最高的是歌尔股份,达到55.24亿元。
近期,小米、VIVO、OPPO的手机快充“黑科技”纷纷来袭。 7月13日,OPPO以预告形式官宣125W超级闪充,率先进入超百瓦快充时代,125W快充将于7月15日亮相。这意味着,过去最快需要半小时充满的手机电池,今后将缩短到10~15分钟。 iQOO也在日前预告了自家百瓦快充技术,将于8月发布的iQOO新晋旗舰会应用120W超快闪充技术。 在MWCS2019展会上亮相的VIVO120W超快闪充技术今年也将正式落地。 小米去年就曾对100W快充进行过演示,小米集团副总裁卢伟冰曾明确表示100W快充技术已经进入可成熟量产的前期,商用只是时间问题。 手机厂商即将进入 百瓦快充时代 随着手机使用时间不断增长,在保证轻薄的前提下如何增强手机续航,已成为各大厂商的攻关方向,其中一个就是加快手机的充电速度。 6月28日,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的一条微博,暗示了小米100W快充即将全球首发。加上日前已经官宣的OPPO125W快充,即将正式落地的VIVO120W超快闪充,国产手机三大厂都即将进入百瓦快充时代。 其他手机巨头也在布局快充领域。华为9月发布的旗舰Mate40系列预计支持65W快充。联想预计于7月22日正式发布的拯救者电竞手机将采用90W快充技术。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BCC Research于2018年8月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快速充电器市场规模为17.27亿美元,占有线充电器市场规模的20.2%。到2022年将增长至27.4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69%。 东吴证券指出,目前业界已推出多种快充技术方案,包括高通Quick Charge技术、OPPO VOOC闪充技术、联发科PumpExpress技术、华为Super Charge技术、VIVO Super Flash Charge 技术和USB 3.1 PD充电技术等。 随着智能手机等应用市场对快充产品需求持续提升,快充产业将保持高速发展趋势,相关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 氮化镓快充正在风口 量产势头正起 2019年10月,OPPO发布的Reno Ace标配的65W超级闪充的充电器,就使用了GaN(氮化镓)技术,OPPO也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在手机充电器中导入GaN技术的厂商。 小米在今年2月发布了65WGaN充电器,小米也成为第一家将GaN USB PD快充单独零售的品牌手机企业。 今年5月,魅族发布了超充GaN三口充电器,7月10日开售。该充电器采用新一代GaN基材主控芯片,每个接口单独使用输出功率最高可达65W,体积却仅有传统65W充电器的65%。 华为也在今年4月公布了65WGaN充电器,已经有数码博主曝光其包装盒与外观,距离正式发售已经不远。 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备电阻低,电导损耗小,开关频率高等特点。应用在充电器上,不仅在缩减体积重量的同时提高充电效率,工作时发热量也会更低,减少发热,使大功率充电更安全。 华创证券指出,此次OPPO即将商用的125W超级闪充技术,较大可能会采用GaN(氮化镓)材料。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对实现快充大有可为,其具备导通电阻小、损耗低以及能源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能够在高温高电压的环境下运作,非常适合应用于高频高功率的元件中,由GaN制成的充电器还可以做到较小的体积。 随着行业大规模商用,GaN生产成本有望迅速下降,进一步刺激GaN器件渗透,有望成为消费电子领域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国内GaN产业链加紧布局,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据Yole Development统计,2018年GaN功率器件国内市场规模约为1.2亿元,尚处于应用产品发展初期,但未来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拓展,在市场乐观预期下,2023年GaN功率电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24亿美元。机构认为GaN器件在射频领域以及在功率领域,未来将会出现较大增长。 哪些上市公司 有望从中受益? 中信建投(601066)看好氮化镓射频、功率器件、深紫外LED芯片全布局的三安光电(600703),看好GaN器件代工的海特高新(002023),看好车规GaN电源供应商闻泰科技(600745),建议关注华灿光电(300323)、士兰微(600460)等。 中泰证券(600918)建议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三安光电、耐威科技、海特高新、闻泰科技等。三安光电旗下子公司三安集成已经能提供成熟的GaN射频/功率代工工艺,在国内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耐威科技旗下子公司聚能晶源已成功研制“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晶圆”,相关项目一期已于2019年9月投产。海特高新具备六英寸GaN代工能力,主要布局硅基GaN。闻泰科技具备GaN器件制备能力,在车用GaN器件领域拓展迅速,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同时关注其他功率半导体企业及LED芯片企业在GaN材料的延伸布局。 华西证券(002926)认为,GaN领域的投资机会将呈现由点到面,多领域相互促进的态势。第一,GaN充电器已经走进消费电子,将迎来快速爆发;第二,疫情过后,国内市场5GSub-6GHz基站建设需求加速回补,美国市场5G毫米波建设如期推进,全球5G基站建设将刺激射频GaN和电源GaN的应用普及;第三,随着GaN产品在消费电子渗透率提升和5G基建刚需的带动下,成本下降,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到新能源汽车、激光雷达、数据中心等,从而刺激功率半导体市场繁荣。 受益公司包括但不限于:GaN代工:三安光电;电源驱动芯片:圣邦股份(300661)、富满电子(300671);协议芯片:瑞芯微(603893)、全志科技(300458);平面变压器、共模电感:顺络电子(002138);TypeC连接器:立讯精密(002475)、长盈精密(300115)、电连技术(300679);充电器代工:领益智造(002600);射频芯片设计:卓胜微(300782);毫米波T/R芯片模组:和而泰(002402);功率半导体:捷捷微电(300623)、士兰微等;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002371);12英寸大硅片:中环股份(002129);硅片衍生设备:晶盛机电(300316)。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袁野 吴丹若
光启技术15日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上半年度净利润为6553万到7562万元,同比增长30%到50%。 今年股东大会上,光启技术提供的《2020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中,更是自信预告全年营收将达到7.8亿元,净利润2.04亿元。 据业绩快报公告显示,光启技术业绩的确定性主要来自两大板块:一是超材料主营业务竞争优势凸显,营收较上年同期快速增长。二是穿戴式智能装备业务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据悉,在超材料产品方面,公司前期参与的多个研发项目已进入批产阶段,批产收入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光启技术向外披露了一份总价额近1.62亿元的新一代超材料航空结构等产品批产订货合同,已经占去年超材料营收的七成。 为积极消化市场需求,今年光启技术产能大跨越式发展,不仅有银星基地年产能翻倍达到8000公斤,顺德制造基地一期也将于年底投产,为公司新增40000公斤的年产能。依托于这两大基地,光启技术将实现年产能48000公斤超材料产品。 在尖端装备领域表现亮眼的同时,光启技术也在开拓民用战场。其中,光启N901穿戴式智能头盔积极助力复工复产复学,在国内公安、医疗、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同时,该头盔还走出国门,在海外36个国家承担疫情防控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