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多家券商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资管业务整改计划。 18日,粤开证券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资产管理业务整改计划的议案》,称由于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公司以2019年底待整改产品为基础,按照锁定存量、有序压降的要求,重新制定整改计划,编制整改台账。现根据业务实际情况,重新编制整改报告和整改台账。 广发证券同日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相关子公司按照资管新规产品整改工作计划的议案》。就在本周,国金证券、国元证券也分别披露了同类公告。加上之前的中信证券、方正证券、国海证券、山西证券、西南证券、华西证券、华安证券等,目前已有超过10家券商公告了资管业务的后续整改计划。 业内人士表示,对上市及挂牌券商而言,相关资管产品规则的变更涉及公司生产经营的重大改变,需向投资者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和说明。 “我们旗下大集合产品的改造进度较快,接下来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非标资产或低流动性资产,以及未到期尚不能处置的私募资管计划上。这些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家头部券商的资管业务人士说道。 一家中西部地区券商的资管业务人士表示,公司将对存量资管产品分类进行规范。对集合类产品,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主动进行整改;对定向(单一)通道类产品,通过主动管理改造、到期清算、提前变现等方式完成规范整改。目前,公司旗下存量不合规产品的整改比例已经过半,整体进度符合预期。 记者还了解到,近期申请公募资格的国泰君安资管正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推进整改。公司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由于产品线比较丰富,将会有步骤地安排整改,首要是按照市场需求有序改造。例如,对一些规模不大的股票类或债券类产品、客户定制产品,如果缺乏市场需求,公司会考虑提前终止。 业内普遍认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有利于存量产品规范化工作的有序推进,给券商留出了充裕的整改时间。
资管新规延期结合“一参一控”限制的放宽,为券商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提供了更大便利,在此背景下,券商资管业务规范整改也开始提速。 近日,已有10家券商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资管业务规范整改计划。同时,多位券商人士向记者透露,已经开始筹备或有意愿申请公募基金牌照。 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延期,‘一参一控’松绑后,券商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势必会加速。目前,已经有大型券商在申请公募基金牌照,这对券商业务发展有利,特别是头部券商。如果一些券商成功获得公募基金牌照,对基金等资管行业长短期都会有一定影响,但是考虑到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资管规模会有较大增长空间,各类资管也会迎来大发展机会。” 10家券商董事会通过 资管业务规范整改计划 近期,包括广发证券(000776)、国元证券(000728)、国金证券(600109)、国海证券(000750)、方正证券(601901)、中信证券(600030)、山西证券(002500)、华西证券(002926)、西南证券(600369)、华安证券(600909)在内的10家券商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资管业务规范整改计划。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证监会督促指导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严格落实新规要求,自主制定整改计划,有序推进规范整改,目前进展总体顺利,行业资管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支持实体经济、深化直接融资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作为券商资管整改的其中一环,不少大集合产品改造已经取得进展。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中金公司、浙商证券(601878)、中信证券、太平洋(601099)证券在内的10家券商完成了22只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但据光大证券(601788)统计,市场中还有超7000亿元的存量大集合待转变成为真正的公募产品。 一家上市券商资管投资总经理向记者透露:“公司已拟定资管业务规范整改计划,资管新规延期对公司的大集合改造并没有变化,且必须在今年完成整改。” 当下,适当延长过渡期,能够缓解疫情对资管业务的冲击,也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整改压力,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宽松环境。过渡期适当延长,能够为资管机构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长期资金培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支持资管产品加大对各类合规资产的配置力度。 同时,延长过渡期一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能够较好地统筹存量业务整改和创新业务发展的关系,通过资管业务的转型升级,带动存量资产的规范整改。 获公募基金牌照 将助推券商资管业务发展 7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允许同一主体同时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机构。 对此,上述资管投资总经理向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延期结合‘一参一控’限制的放宽,为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券商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有利于资管业务的发展,一是,大部分券商资管业务目前局限于固收类产品,在打破刚兑的大环境之下,有关部门其实是鼓励券商资管业务往权益产品方向倾斜,但是受募集方式等多重因素的限制,目前券商资管在权益方面表现平平,而公募基金牌照将会慢慢打破这一格局;二是,更多银行、社保、保险资金可以进入券商资管,为券商资管规模打开了一扇大门;三是,更有利于监管,券商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后,监管将非常透明合规。”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一参一控’松绑后,券商申请牌照自然会加速,而对小券商的收购更会全面展开。券商作为重要的募集渠道,获得公募基金牌照后,对基金行业会有一定冲击。基金公司会设法拓宽募资渠道,银行、信托、保险等传统渠道自不用说,一些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也许会积极申请基金销售资格,成为基金募资的新渠道。” 多家券商已筹备 申请公募牌照 随着券商资管规模的不断下降,拓宽公募基金业务链条成为券商资管业务转型的重要发力点。目前,整个证券行业中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数量仅为13家,包括华融证券、山西证券、国都证券、东兴证券(601198)、北京高华、中银证券(601696)6家券商,以及东证资管、浙商资管、渤海汇金、财通资管、长江资管、华泰资管、中泰资管7家券商资管子公司拥有公募基金牌照。 此前,不少头部券商受制于“一参一控”政策的限制,无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政策松绑后,目前,拥有6432亿元资管规模的国泰君安(601211)资管“官宣”已向证监会递交了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申请。 兴业证券分析师许盈盈认为,“在基金投顾资格放开背景下,券商资管部门也可基于自身投研和产品创设能力为财富管理条线提供特色化的公募基金产品,为自身带来业务新增长点。” 同时,多位券商人士向记者透露,已经开始筹备或有意愿申请公募基金牌照。目前,还有五矿证券也在申请公募基金牌照。 上述资管投资总经理向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牌照应该是各家券商资管的向往之路,‘一参一控’松绑后,达到申请条件的券商必定会去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我们公司也有此计划,但是需要各项指标达到监管要求方能申请。从长期来看,券商或许能够借助线下营业部的优势,瓜分部分基金公司客户”。
视频传送门:国民财富大讲堂:金融对外开放下的全球资产配置 王琼慧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区总裁兼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 如何看待目前中国投资人资产配置现状?科技将如何影响资产管理?ESG或可持续投资对资本市场有哪些作用?8月15日晚,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区总裁兼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王琼慧做客《国民财富大讲堂》,围绕“金融对外开放下的全球资产配置”这个主题进行了精彩解读。 中国投资人目前资产配置现状有“三个低配” 今年是2020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第30年。关于中国投资人资产配置的情况,目前的情况是有“三个低配”,第一个是低配股市和基金,中国家庭低配股票和基金,约66%的资产配置在房地产,对于股票和基金的配置只占家庭资产约7%,而美国的相应数据是32%。第二个是低配海外,比如中国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中海外仅占2.75%左右。第三个是海外投资人低配中国。这个是未来全球从资产配置的角度上会需要改变的一件事情。外资在A股的流通市值的占比已经从2013年的1.7%涨到现在的近4%,但比起一些发达市场的股市,这个比例还是偏低。比如,美国股市中外资的占比是14%,英国是55%,韩国是36%。所以我们希望外资海外低配中国的情况,可以随着中国A股市场的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互联互通的渠道的打开而改变。 一方面,中国的A股有一个分散性的作用,因为A股与美国的标普指数和欧洲股市指数的相关性系数是很低的,今年以来不到0.5,十年平均看的话更低,所以对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它是非常好的分散风险的一个来源。另一方面,一些大型的养老金机构在全球寻找Alpha,中国的A股市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Alpha来源,所以从这两个角度上来看,海外配置低配中国的这个现象是有望逐渐改善的。 资管新规出台后,资管行业的有序性、分层性、专业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资产新规出台之前的5~10年,是资产管理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即所谓的“大资管时代”:期货行业、券商行业、信托行业都在做资管。新规出台后,资管行业的有序性、分层性、专业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比如提到资管新规,大家都会讨论打破刚兑这事,打破刚兑其实非常重要,因为打破刚兑会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进行重新定价。 第一,对一个资本市场而言,定价很重要,而定价的第一步就是无风险收益率到底是定在哪里。基金投资是讲究一分风险一分收益,所以是在无风险收益率的基础上,去叠加相应的有风险的收益率(形成一套合理反映风险收益关系的收益率曲线)。以前“大资管时代”有很多刚兑的产品,客户把它看成是一个无风险的收益率,但实际上这些投资的背后可能是有些风险的。这些产品很可能虚拟地推高了这个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会导致一些高风险、但是收益率反而看上去没那么高的资产就无人问津,所以打破刚兑在这方面对资本市场有非常大的影响,它会让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资金参与到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标的;追求低风险、低收益的资金留在安全性比较好的资产里面。这对不管是资金、资产还是资本,都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化的合理配置,有着非常大的传导性作用。 第二,资管新规出台后,将减少监管套利、牌照套利等通道业务的盈利空间,这就要求资产管理行业机构要越来越专业,也会使从事资产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投资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三,资管新规本身旨在统一国内同类资管产品和业务的监管标准,同时它也大大缩小了国内资管行业和国际同业的操作规则的差异性,为外资的进入减少了制度上和操作上的成本。因此,资管新规是一件会影响和重塑资管行业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科技对资管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将是必行之路 科技未来对资管行业的影响有三个方面。第一,利用科技赋能提高资管行业运营效率,减少人工失误,降低提供定制化服务的成本,加快反应速度,最终提升用户体验。第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科技提取有效信息,应用于投资研究、投资策略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为最终的投资去寻找新的更有效的一些Alpha的机会。第三,资产管理公司要适应这些新的科技带来的变化,同样也要想办法运用科技的手段把我们想传递的信息传递给投资人,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快捷有效、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给到我们的客户。 在科技赋能后,资管行业竞争势必会加剧,任何一个行业想要健康发展都需要一些有序的、良性的竞争,现在竞争格局比较明晰,有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在资管新规出台后,各行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互通有无、健康有序发展。 资管行业的竞争可能会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资产荒。其实不光中国,全世界的资金链都非常充裕,我们需要把居民的投资需求激发出来,当然也要有好的投资标的,目前的中国A股市场非常好,大家都期待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健康的慢牛增长。其二是人才荒。资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行业,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行业怎样竞争,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一流完备的人才,重点在于人才的竞争,所以行业人才一直是紧缺而重要的。例如,摩根新兴市场团队和大中华团队的投研团队包括基金经理、研究人员的平均行业年限超过15年,15年相当于经历1~2个经济周期。而目前全国的公募基金经理有两千多人,但平均任职年限不到5年,超过半数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的年限不到3年。所以,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投资人才、投资经理以及研究人员。 中国金融市场一定要开放,国内对金融开放的态度也很坚定,这背后也折射出大家对本土行业的一个本土自信。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一定要做好跟本土的结合。另外,外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国际市场经验丰富,他们积累下一套研究、投资、风控、合规等完整的成熟体系,带到中国市场,让中国的资管行业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因此,外资如果能在尊重本土的前提下,把一些优秀的国际经验不是照搬而是做一个很好的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另外从产品的角度上,中国的ETF,还有养老管理基金、养老目标基金、养老风险基金,这些都是可以考虑去发力的地方。 针对中国和海外的互相低配的现状,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海外经验和全球布局的优势,做好联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作用。 怎样用好跨境产品来做好全球资产配置? 现在的全球经济处在一个复苏的阶段,所以利好股票,我们也比较看好这一块资产,但是一定要注意风险,因为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还是在的,比如未来的美国大选和疫情未知的反复。 所以也不建议大家把股票的仓位调的过高,大家还是尽量做一些股债的均衡配置。债券方面的话,现在由于各国央行也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国债利率可能偏低,但还是有值得投资的,如央行在背后支持的一些企业的信用债,以及受益于现在弱美元趋势的新兴市场债。当然大家在做配置的时候,债券选择的时候,也尽量一定要去避免那些会受到疫情冲击比较大的能源、零售这些行业。所以一句话简单说,如果大家做全球配置的话,尽量股债均衡。其实国内配置也是一样,能够做到一个合适合理的均衡会比较好。 ESG投资在中国发展的空间广阔 ESG中,E是环境,S是社会责任,G是公司治理,那做ESG投资和本身投资去拿高收益,两者会不会矛盾?答案是至少在海外而言是不会的。进行ESG这方面的投资,其实有助于提高我们这方面的收益,但ESG的目标会加一个维度,即可持续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所以不是去看短期,而是要看长期,要选择注重社会责任的公司,选择治理结构好的公司。 ESG在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ESG在其生态环境里,有三个相关责任方,一是资金方,二是资产管理机构,三是投资标的。 资金方作为资金的拥有者,需要认可ESG。若资金方接受这个概念,自己能够意识到这种可持续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对他是很重要,这会对ESG 在中国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资产管理机构要保证能够提供这种可持续投资的策略和流程。比如,在做投研的时候,不但要看现在的情况,也要做前瞻性分析,对ESG因子不只是做一个静态的考评,还要做前瞻的未来的分析,我们要把这个对ESG的前瞻的未来的分析,充分纳入对每一家公司的投研过程中。另外我们要把对ESG的研究清晰地记录在投资投研布置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里面。最后,要有一个非常系统化的监测过程,来确保前面的这两步被很好地遵守。ESG在全球发展了很多年,也经历了不同阶段,最早的阶段就是用排除法,把不符合E、S或G条件的公司从投资组合中排除,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资管公司重视ESG整合,把ESG的因子纳入日常投资流程的每一步里。 摩根资产管理积极把ESG因子纳入到投资流程方面,我们目前在全球拥有2.2万亿美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其中90%以上的客户资产都在投资中考量和整合了ESG因子,我们不但要看现在的情况,更要做前瞻性分析,因而对ESG因子的考评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长期效果的考评。 中国的上市公司A股公司在ESG方面做的怎么样?沪深300里面超过80%的公司每年会提交CSR的报告、ESG的报告。所以,希望有更多的A股的公司可以加入到这个里面来。若资金方、资产管理公司都偏重投资于ESG做得好的公司的话,会得到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会帮助到整个实体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也会让中国的公司进入到一个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更专业地进行投资者陪伴 首先,我们要用平实的语言去陪伴我们的投资人,把复杂的投资原理化作通俗易懂的讲解。摩根对投资者的陪伴是一直非常重视的,有一个30人左右的团队驻扎在纽约、伦敦、香港、上海等全球金融中心,他们是专业的市场策略师,他们不做投资,也不做销售,唯一的任务就是去做投资者陪伴等方面的工作。投资人他在买入基金或者是资管产品的时候,希望他不是仅因为收益率的高低而购买,而是希望他自己也能够对这个资本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 另外,摩根发布的《环球市场纵览》在全球已经译成12种语言进行发行,目前有16万人的订阅量,在投资者教育和陪伴这方面,它可以做一些更专业的、更有时效性地引导。还有我们正在做的摩根学院,也会帮助投资者积累一些行业经验,学习一些新的投资知识,如一些投资的基本常识、投资的习惯、投资的理念,等等。这可以帮助我们每一位投资人都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整个市场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互动循环。
8月9日,在“2020中国资管年会”上,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发表《以深化改革塑造资产管理行业的未来》主题演讲。“过去,以资管新规出台为标志,前后三年多时间,做对了以下两件事:一是,抓住了去杠杆的宝贵时间窗口,有效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二是,就资管行业的本质和定位取得最大共识。”陶玲称。 对于前者,“回顾去杠杆的过程,我们体会到,如果没有抓住2017年以来宝贵的时间窗口去杠杆,如今加杠杆的空间将十分有限。”陶玲说,“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并没有通过资管产品获得低成本融资,所以,治理影子银行乱象,并不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更难更贵的原因。” 对于后者,“打破资管产品的刚兑是必然的,一些投资者为此遭受损失,但所有投资者会因此受到教育,从而培育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收益预期。”陶玲说。 她指出,资管行业的本质和定位已经取得四大共识:一是资管业务的本质: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二是资管行业的定位:连接投资者和融资方的直接融资,金融机构扮演服务角色;三是资管行业的监管方向:统一监管标准,强化一致性监管,消除套利空间;四是资管机构的发展前景: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有市场机构分析,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资产的20%,未来居民的资产配置将从房地产、存款向资管产品转移,资管行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近期,央行正式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对此,陶玲说,在整改过程中发现,新产品发行续接老资产的能力有限,存量非标资产规模较大,面临处置困难。当前,疫情加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金融机构落实资管新规面临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重约束,为此,经过反复研究和测算,延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1年至2021年底。延长过渡期并不是改变资管新规的原则和标准,而是,降低金融机构整改压力,减轻对金融市场冲击,稳定实体经济融资,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造成信用过快收缩。在执行上,要求金融机构承担主体责任,监管部门逐季监测实施。对少数过渡期结束时仍未整改完成的金融机构进行个案处理,避免刚性整改“一刀切”的不利影响。 陶玲表示,实践中,还有一些工作进展不够。主要是,行业呼吁了很久的,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税收政策,还难以实现;再如,对资管业务上位法的统一适用,是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还是信托法,存在不同理解。 对于接下来的发展,陶玲称:“过渡期总要过去,行业总要归于常态,资管行业的未来,取决于继续深化资管行业改革的决心和行动。” 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深化改革,追求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坚定地以各类资产“风险-收益”相匹配为基本理念,做实主动管理,坚决打破刚兑,强化资金端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提高投资端的资产配置能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助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各类资管机构将作为资本市场中与保险公司、社保基金比肩的机构投资者,可以以募集和管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为重点,开展股权投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促进融资结构的根本性改变;三是通过深化改革,融入更高水平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四是通过深化改革,提升资管行业监管的适应性。
近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新规’)及相关配套规则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新规拟适当放宽“一参一控”限制,允许同一主体同时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机构。 分析人士认为,新规明确要优化公募牌照制度,加强股权管理。一是统一各类机构准入标准;二是拉平公募持牌机构监管安排。这些对券商资管是一大利好,按照修订后的公募牌照制度,部分大型券商可以“一参一控一持牌”,实现集团化运营的大布局。 “我们已向证监局递交了公募资格的申请材料,只待监管政策正式落地,就能被受理了。之前卡在‘一参一控’的问题上,反复沟通了好多轮,已经等太久啦!”一家头部券商资管机构旗下的产品负责人高兴地说。据记者了解,这家头部券商资管机构在今年已经调整了部分组织架构,配合公募化的转型方向,其旗下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进程也居于同类产品的前列。 另有券商资管业务人士透露,公司正积极讨论如何推进公募化,第一步大概率将设立独立的资管子公司,而后再申请公募牌照。 券商资管子公司目前仅有十余家,一些头部券商受困于“一参一控”限制而缺席。接下来,随着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的放开,除了部分头部券商,新成立资管子公司的中小券商也在摩拳擦掌。 比如今年刚刚获批的德邦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就正在紧锣密鼓地作开业准备。“申请公募牌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将为公司大集合产品的后续改造铺平道路。”德邦资管相关人士表示。 一家大型券商的资管业务人士也表示,在未来拥有公募牌照后,公司旗下大集合产品的规范化改造将更为顺畅。他预计,随着更多优质券商资管加入公募行列,绩优产品的公募化将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
“资管行业正在面临全新的成长环境,在发展的新阶段,仍需要推动多项改革。”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昨日在“2020中国资管年会”上表示,中国资管行业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如何认识过往,在此基础上继续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方可引领和塑造资管行业的未来。 陶玲表示,以资管新规出台为标志,前后3年多时间,在各部门和行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做对了以下两件事。 一是抓住了去杠杆的宝贵时间窗口,有效化解了影子银行风险。 2017年以来,从去杠杆到稳杠杆,影子银行规模收缩,风险收敛。截至2019年末,中国影子银行规模3年累计压缩了16万亿元,信托业的同业通道业务较历史峰值累计下降近5万亿元。中国治理影子银行风险的成绩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可,并获得国际评级机构和国内主流业界机构的正面评价。与此同时,宏观杠杆率在这3年里累计仅上升了5.9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放缓,而不是绝对量的断崖式下跌,所以,可以称之为“稳杠杆”。 2020年,为应对疫情对经济金融的严重冲击,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为创造金融市场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快速攀升,据市场研究机构测算,预计2020年全年,宏观杠杆率将超过270%。陶玲表示:“回顾去杠杆的过程,我们体会到,如果没有抓住2017年以来宝贵的时间窗口去杠杆,如今,加杠杆的空间将十分有限。” 二是资管行业的本质、定位、监管方向和发展前景取得共识,这些共识是各方共同推动资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陶玲表示,资管业务的本质即“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资管行业可以细分为财富管理、投资顾问、投资银行等,不同资管机构优势不同,有分工也有竞争。针对过去资管行业的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表外风险表内化、私募产品公募化等问题,通过统一监管标准,强化一致性监管,消除套利空间。自资管新规出台,各监管部门持续完善标准规制和相关配套细则,银行理财、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产品、资金信托等监管办法相继出台,虽然名称各异,但规则差异逐渐缩小,实质内容已趋同,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标准初步建立。 陶玲指出,资管机构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应当发挥市场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有市场机构分析,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资产的20%,银行存款客户中的95%还没有成为理财客户,未来居民的资产配置将从房地产、存款向资管产品转移。可以说,资管行业才刚刚起步,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陶玲认为,资管行业的未来,取决于继续深化资管行业改革的决心和行动,目前仍有多项改革需要推进。 一是通过深化改革,追求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助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三是通过深化改革,融入更高水平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四是通过深化改革,提升资管行业监管的适应性。 谈及深化改革时,陶玲表示:“资管行业的监管改革,既是补课,也要有前瞻性。如果说,过去集中治理行业乱象,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攻坚需要,那么,今后监管应当进入常态化。以提高监管的一致性为主基调,以信息披露和防欺诈为核心,尊重行业特点和市场规律,推动分业监管体系,提供适应资管行业功能监管、行为监管需求的公共产品,进一步探索监管审慎性和包容性的最佳实践。”
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剑颖日前表示,当前,全球疫情未现明朗,国际形势扑朔迷离,其蝴蝶效应牵动整个保险资管行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资管新规下,各行业政策拉平、能力为王,保险资管公司唯有做到特色鲜明、找准定位,方能保持常胜。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是保险资管公司展示能力优势的重要载体,亦是行业名片,其战略走向事关行业发展成败。基于此,张剑颖认为,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需深化服务保险主业,也应坚定第三方展业;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外包首席投资官(OCIO)模式与资产配置解决方案、FOF、MOM产品等业务领域再做创新。 同时,保险资管公司还应着眼未来,在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服务养老资金、国际业务等新跑道上开拓空间,做好布局。 内外部环境生变 保险资管行业迎来新机遇 结合宏观与政策分析,通过比较近年来各类资管业务情况,不难看出,保险资管公司或许是资管新规下的赢家之一。这得益于过去十几年的沉淀积累与稳健发展,让保险资管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多品种管理、稳健的投资风格以及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积累了较为突出的优势。 但张剑颖表示,2020年环境复杂、多期叠加,3月银保监会正式下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5月1日已正式实施。若要在《办法》实施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异军突起,保险资管公司应该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用好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继续挖掘传统能力优势的潜力、推陈出新;二是如何在服务保险主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业务外延、能力边界,为国内资管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投资需求贡献更大力量。 组合类产品是保险资管公司展示能力的重要载体 2013年,有资格的保险资管公司被允许发行组合类产品。经过7年发展,截至2019年末,35家保险资管机构总管理规模达到18.11万亿元,其中22家机构开展了组合类产品业务,管理规模达到1.35万亿元。 张剑颖表示,保险资管业相较于其他资管行业,有其独特的能力优势。一是大体量长期资金管理能力,二是长期绝对收益获取能力,三是大类资产配置和多品种投资能力,四是长期资产的创设与风险管理能力。因势利导,在《办法》中,也结合上述能力优势,进一步明确了保险资管产品的中长期特色,引导保险资管产品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鼓励保险资管公司以保险资管产品为载体,形成资产配置的“组合拳”。 《办法》也将组合类产品定义为保险资管行业能力输出的“终端”,鼓励发挥保险资管公司的长期经验优势,将大体量长期资金管理能力、绝对收益投资能力、大类资产配置能力、资本市场及非资本市场的长期配置与风险管理能力在业内分享、向业外输出,形成协同发展的全新局面。 张剑颖建议,组合类产品未来要在大资管竞争格局中与业外机构同台竞技,必须找准发展路径,发挥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是继续服务好保险主业,二是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近年来,保险资管行业第三方业务不断发展,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管行业的第三方资金总计4.93万亿元,占比26.05%。未来,保险资管业依托保险资金投资经验,更充分整合资源,向市场输出优秀的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能力,做大做强第三方业务。 张剑颖提出,基于多年的发展基础和经验积累,组合类产品可在传统优势能力之上再创新。一是探索OCIO模式与资产配置解决方案,二是发展FOF、MOM型组合类产品。 作为规范保险资管产品的纲领性文件,《办法》在投资范围、产品形态、投资限制、销售起点等方面,与资管新规及其他私募类资管产品规定持平,提升了保险资管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保险资管公司市场化竞争创造了公平有序的政策环境、行业新常态,同时也为组合类产品在新业务领域开拓了空间。 保险资管公司可在三大领域提前布局 张剑颖认为,保险资管公司未来在三大领域可提前布局。 一是加强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全方位合作。保险资管公司可基于自身的特色与经验,分享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固收+、绝对收益权益投资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置、产品策略和资产负债管理解决方案,帮助银行理财实现净值化转型下的绝对收益目标。组合类产品作为媒介,可促进银保优势互补、协同发力。 二是积极引导养老资金加大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配置力度,保险资管产品可以成为保险资管行业织牢社会保障网的抓手。《办法》已将基本养老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明示为产品投资者,这是因为养老金与保险资金的性质非常类似,都面临固定的资金成本和资金收取、支付的流动性要求,具有负债驱动的性质,在投资目标上追求绝对收益。保险资管公司通过长期管理类似需求的保险资金,建立了丰富的投资能力和管理经验,具备长期稳定的投资业绩,与养老资金的需求高度匹配,可更好地为养老资金管理作出贡献。 三是抓住国内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契机,积极拓展国际业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基于国内改革的稳定预期,外资或将涌入中国避险,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将给保险资管公司的国际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 “保险资管公司与外资机构的合作模式多样,全委托、投顾、合发产品都是可以考虑的形式。保险资管公司能够向国际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投资境内外债券、A股、港股等。”张剑颖介绍说,保险资管公司的国际客户可以涵盖海外的主权基金、养老金、政府基金、大学基金、保险公司等大型机构,这些机构一般都非常看重资管公司的投资风格是否稳健,是否有稳定的投资流程与策略体系,是否具备实现长期稳健收益的能力,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是否严格及达到国际标准等,而这恰恰是保险资管公司的优势所在。 以平安资管为例,该公司国际业务始于2007年,是中国最早服务国际客户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除了服务国际投资者的专户,2019年9月,平安资管还与澳大利亚著名资产管理公司QIC共同发布QIC-平安中国企业债基金。这支基金是经爱尔兰央行批核的UCITS基金,主要投资于中国投资级信用债,并于全球范围向国际投资者进行推广,为海外客户提供投资中国的机会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