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以来,银保监会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规划,设立工作小组,研究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等工作。
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等跨境基建的建成使用,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方面都已经实现了“通”,而湾区资金流的“通”成了眼下最迫切的任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为构建“金融跨境大桥”指明了方向。 “中国资本项开放又进一步。”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意见》释放了多个信号,并在人民币国际化、港澳与内地相互开放、促进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顺应了中国资本项开放的现实需要。 互联互通新阶段 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推进,跨境投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合格机构投资者准入及准出的阶段,即QFII、QDII、RQFII三种直接投资管道。在这个阶段中,因制度限制、资金划拨等原因,国外资金量进入有限。 伴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陆续开通,跨境投资进入互联互通时代。这一机制解决了跨境资金需求与制度差异的矛盾。在跨境投资中,通过沪港通、深港通进行转变,内地资本成功连通了全球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港股00737)规划纲要对金融发展与融合做出了一系列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一华南地区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在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例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引入港澳地区股权资金支持大湾区项目建设;复制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成功搭建全功能型跨境资金池;沪深港通平稳运行等。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资本双向开放不断推进对跨境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恒大研究院报告指出,从现实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便利度越来越高,资金流还不够,信息流最薄弱。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合作重点之一在于推进湾区内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协同、城市金融功能错位互补,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稳步增长。 前述券商研究员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金融业双向开放程度不平衡,跨境资金流动不畅,跨境金融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 如何进一步畅通“资金流”,让“天堑变通途”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新需求,《意见》指明了构建“金融跨境大桥”的方向。沈建光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积极促进跨境资金流动,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进一步便利跨国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进行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在资金池内实现本外币按需兑换,对跨境资金池业务实行宏观审慎管理。同时对已经落地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安排进行优化完善,特别提出要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意见》同时就可能出现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强调根据收支形势适时逆周期调节。 金融业如何发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这一体系与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存量规模巨大是有密切关系的。 “为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前期粗放式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方式转型。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形成,需要一个由直接融资主导的、对创新风险容忍度更高的金融市场的支持。”前述券商研究员表示,与此同时,如何让国内居民家庭和国际投资者以更有效的方式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财富保值增值的渠道,也是各界一直关切的问题。 该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求深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金融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金融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服务湾区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境内外金融体系的沟通桥梁,将境外经济金融资源引进来,同时也帮助境内经济金融资源有序向外输出。 为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地方监管层也在发力。近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支持深交所与港交所进一步深化合作,扩大“深港通”中ETF指数基金、债券等投资品种范围,积极探索“理财通”试点,完善在大湾区内建设港澳保险服务中心方案,推动粤港澳三地车险“等效互认”。 对于这一诚意十足,分量够重的政策“大礼包”,市场一致认为将让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金融环境变得更有活力。 光银国际表示,目前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仅停留在部分股份的部分交易上,并没有拓宽至新股市场。如果完善港股通能够使得境内资本可以进入到一级市场的话,我们相信将会吸引更多的南下资金进入港股新股市场,投行业务下的IPO业务将获利。同时,《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赴港澳融资、上市,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内地优质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中资投行所拥有的优势也将被放大。长远而言,境外金融机构或可借IPO吸纳更多内地客户,港股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加。 对于市场一直期待的“债券南向通”,光银国际认为,这一次《意见》中明确表示将研究拓展“南向通”的开启,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内地发行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无疑利好中资机构的投行业务,投资渠道拓宽直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相信会有更多的境外资本通过“债券通”进入境内债券市场。此外,投行也将与境内外银行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一方面,引荐更多的境外资本入境投资;另一方面,也可吸引更多的境内资本关注并投资包括美元债在内的债券产品。
新华社广州5月22日电 题:“新基建”加速布局 蓄能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 新华社记者周强、徐弘毅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充电桩……今年5月,一场特别的云签约活动在广州举行。当天,华为、百度、京东、香港新华等全国各领域300多家企业云聚广州,吹响了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的“冲锋号”。 “首批73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说,“数字新基建项目带动作用大、乘数效应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实施1年有余。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下,涵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建设焦点,新兴产业蓄势崛起,展现出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 作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窗口,在珠海横琴,由中科院、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共同建设的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项目正加速推进,项目完全建成后,平台算力将达到116亿亿次/秒。 “已有不少高精尖机构、企业‘闻算力而来’,落地横琴。”珠海市横琴新区党委书记牛敬表示,目前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软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10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与横琴对接,用科技助推珠澳合作。 “新基建”赋能,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正在迎来新机遇。 依托数字“新基建”,粤港澳三地经济发展新空间不断扩展。作为全球第五大港口,广州港正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南沙港区四期工程,推动5G智慧港口应用系统建设落地,打造5G智慧港口。 智慧码头将采用全球新一代物联网感知、5G、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立足打造全球首个“单小车自动化岸桥、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集卡、堆场水平码头布置”港区作业自动化模式。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宏伟表示,项目建成后,南沙港区每年的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可超过2200万标箱,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成为泛珠三角经济腹地全面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出海大通道。 “新基建”加速布局,也为粤港澳居民搭起连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平台桥梁。 基于横琴跨域多维大数据云平台研发、由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阿里云联合发布的跨境服务创新平台“琴澳通”App,可连接横琴和澳门特区政府、企业以及服务厂商,从而提供出入境、居住、出行等众多领域的服务,让澳门居民在横琴新区工作生活更方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已完成项目一期建设的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响应国家号召,免费向广东省有关科研机构开放AI算力资源,通过算力赋能,支持病毒溯源、疫苗研制、药物研发等科研工作,帮助科研机构缩短研发周期。 依托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的高效算力,南栖仙策(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建构出疫情预测模型,可对疫情进行60天的预测,还能在有确诊病例数据的情况下,推导潜在感染人数、接触感染率等未知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决策辅助。 南方智能产业研究院专家委员司晓表示,在拥抱“新基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更多调动民营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力量,以制度创新释放科创红利,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聚焦互联互通强化基础支撑,着力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同时,探索粤港澳三地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南沙、前海、横琴等三大重点合作平台,着重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突围、形成示范。
日前,央行等四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将金融这一关键领域放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心。此次《意见》26条措施颇具可操作性,业内认为,当中释放了进一步加大资本项目开放、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外商投资限制的重要信号。 日前,央行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对去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港股00737)规划纲要》中涉及到金融建设的规划进行了细化和落地。其中,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如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允许港澳机构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参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支持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等。 对此,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些措施若能真正落地,将大大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投资环境的便利度,境内外资本也将利用大湾区优质、便利的投资环境,支持大湾区金融建设。 有利于加快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尽管目前已经在跨境金融方面放开了一定的口子,但能够满足港澳资金进入内地投资、贷款市场的比例仍比较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境内外资金流通的现状。申明浩表示,调研发现,香港在银行存款余额方面实际已经达到了10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但现在能够流通到广东的仅有千亿元规模,因此存在“大资金小流通”的问题。 但事实上,资金双向交流的意愿却非常强烈。“我们2018年9月发了个港股打新的产品,没怎么做宣传,但很快规模就增长到10个亿了。”在香港和内地都有投资业务的雷根基金总经理李金龙告诉记者,目前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资产的热情依然非常高涨。 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到,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此外,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纳入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统计,募集内地、港澳地区及海外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并购提供投融资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李金龙认为,此次《意见》释放了很多的信号,比如在目前逆全球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和金融体系的开放度,人民币将更有希望走出去,从而加速国际化进程,并支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就我们的业务而言,由于我们已经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发展,之后对于两地的投资者互认异地的产品可能会更加的方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为投资者更好的实施资产分散配置。”李金龙说。 私募股权跨境投资 困境有望破解 在促进跨境投资方面,《意见》在股权投资方面提到了一个很大的亮点,允许港澳机构投资者通过QFLP参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基金)。有序推进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支持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私募基金专业律师贺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近些年QFLP一直都有在国内试点运行,也对活跃国内资本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此次发布的《意见》,将进一步鼓励更多来自港澳的机构投资者通过QFLP参与投资到大湾区内的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也将会有更多的QDLP与QDIE踊跃开展境外投资,更多的港澳投资者将有机会享受到湾区发展建设带来的红利。“这对大湾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政策利好。”贺俊表示。 对于“有序推进QDLP和QDIE试点,支持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认为,对境内具备投资境外项目的人民币基金来说是个极大的利好。“QDLP原来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人民币基金有投资境外项目的资格,也不代表就一定可以把人民币投到境外去,因为没有办法换汇。”袁宏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机构其实更需要一个投资额度,只要机构认为项目适合投资,就可以在这个额度之下自由换汇,“现在是每投一个项目,就要走一次审批程序,很耗时间,还要搭相关的架构,非常限制符合资质的机构投资红筹架构的优质高科技企业。”袁宏伟表示,希望此次《意见》能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实施细则,让投资机构真正能够投资境外优质项目。 此外,《意见》还提到,为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非投资性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试点。允许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非投资性企业资本项目收入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用于符合生产经营目标的境内股权投资。试点企业在真实、合规前提下,可以按照实际投资规模将资金直接划入被投资企业。 “这有利于湾区企业,特别是外商资本在符合准入管理以及境内所投项目真实合规的情况下进行股权投资,将为湾区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更加丰富了湾区内的股权投资环境。”贺俊指出。 在袁宏伟看来,这实际上是外汇管理制度的探索,“原来人民币不涉及到外汇转换时,很多非投资类企业也有股权投资的经验,我们也有LP来自上市公司、央企等,但要换汇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而此次《意见》允许外汇不需要结汇,直接用外币做股权投资,企业有了外汇之后,就可以投到境内设立的基金,这一方面对拥有外汇收入的企业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境内募资美元的基金也是很大的利好。“原来我们投资的很多标的,虽然业务都在国内,但为了赴美或者香港上市,就会搭建VIE架构,那我们就只能用美元来投,但人民币基金募集美元是很难的。”袁宏伟说。
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等跨境基建的建成使用,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方面都已经实现了“通”,而湾区资金流的“通”成了眼下最迫切的任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为构建“金融跨境大桥”指明了方向。 “中国资本项开放又进一步。”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意见》释放了多个信号,并在人民币国际化、港澳与内地相互开放、促进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顺应了中国资本项开放的现实需要。 互联互通新阶段 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推进,跨境投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合格机构投资者准入及准出的阶段,即QFII、QDII、RQFII三种直接投资管道。在这个阶段中,因制度限制、资金划拨等原因,国外资金量进入有限。 伴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陆续开通,跨境投资进入互联互通时代。这一机制解决了跨境资金需求与制度差异的矛盾。在跨境投资中,通过沪港通、深港通进行转变,内地资本成功连通了全球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00737)规划纲要对金融发展与融合做出了一系列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一华南地区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在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例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引入港澳地区股权资金支持大湾区项目建设;复制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成功搭建全功能型跨境资金池;沪深港通平稳运行等。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资本双向开放不断推进对跨境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恒大研究院报告指出,从现实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便利度越来越高,资金流还不够,信息流最薄弱。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合作重点之一在于推进湾区内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协同、城市金融功能错位互补,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稳步增长。 前述券商研究员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金融业双向开放程度不平衡,跨境资金流动不畅,跨境金融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 如何进一步畅通“资金流”,让“天堑变通途”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新需求,《意见》指明了构建“金融跨境大桥”的方向。沈建光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积极促进跨境资金流动,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进一步便利跨国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进行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在资金池内实现本外币按需兑换,对跨境资金池业务实行宏观审慎管理。同时对已经落地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安排进行优化完善,特别提出要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意见》同时就可能出现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强调根据收支形势适时逆周期调节。 金融业如何发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这一体系与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存量规模巨大是有密切关系的。 “为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前期粗放式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方式转型。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形成,需要一个由直接融资主导的、对创新风险容忍度更高的金融市场的支持。”前述券商研究员表示,与此同时,如何让国内居民家庭和国际投资者以更有效的方式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财富保值增值的渠道,也是各界一直关切的问题。 该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求深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金融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金融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服务湾区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境内外金融体系的沟通桥梁,将境外经济金融资源引进来,同时也帮助境内经济金融资源有序向外输出。 为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地方监管层也在发力。近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支持深交所与港交所进一步深化合作,扩大“深港通”中ETF指数基金、债券等投资品种范围,积极探索“理财通”试点,完善在大湾区内建设港澳保险服务中心方案,推动粤港澳三地车险“等效互认”。 对于这一诚意十足,分量够重的政策“大礼包”,市场一致认为将让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金融环境变得更有活力。 光银国际表示,目前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仅停留在部分股份的部分交易上,并没有拓宽至新股市场。如果完善港股通能够使得境内资本可以进入到一级市场的话,我们相信将会吸引更多的南下资金进入港股新股市场,投行业务下的IPO业务将获利。同时,《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赴港澳融资、上市,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内地优质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中资投行所拥有的优势也将被放大。长远而言,境外金融机构或可借IPO吸纳更多内地客户,港股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加。 对于市场一直期待的“债券南向通”,光银国际认为,这一次《意见》中明确表示将研究拓展“南向通”的开启,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内地发行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无疑利好中资机构的投行业务,投资渠道拓宽直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相信会有更多的境外资本通过“债券通”进入境内债券市场。此外,投行也将与境内外银行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一方面,引荐更多的境外资本入境投资;另一方面,也可吸引更多的境内资本关注并投资包括美元债在内的债券产品。
近日,央行等多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推出26条措施,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意见》将有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目前部分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已经“摩拳擦掌”,积极探索相关项目,准备好迎接政策红利,进一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外资银行竞相布局 银行业方面,《意见》在异地开户、跨境理财、跨境贷款等方面都送出了政策“大礼包”。 具体来看,《意见》鼓励开展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立个人Ⅱ、Ⅲ类银行结算账户试点,优化银行账户开户服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港澳银行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港澳居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支持银行开展跨境贷款业务。 目前包括恒生银行(港股00011)、渣打银行在内的外资银行已在积极探索相关大湾区项目。恒生银行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公开表示,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一直是其在内地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恒生银行在大湾区的业务网点和客户群体占比都近40%。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地区行政总裁兼集团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行政总裁洪丕正称,渣打银行计划在大湾区加大投入,相关项目将于近期陆续推出。渣打的网络优势和业务专长,如人民币国际化、贸易融资、债券市场、金融创新、财富管理和可持续金融等,可以更好地为大湾区建设添砖加瓦。 跨境理赔更便利 保险业方面,《意见》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外资控股的人身险公司。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外资保险集团、再保险机构、保险代理和保险公估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研究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框架下支持香港、澳门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对符合监管规定和现行外汇管理政策的保险业务,《意见》提出要进一步便利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为已购买港澳地区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提供理赔、续保、退保等跨境资金汇兑服务。 某资深保险经纪人表示,若港澳保险企业能在内地设立售后服务中心且内地银行可为购买港澳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提供理赔退保服务,那么购买香港、澳门保险的内地居民可在内地获得更加便利的售后服务,从而降低售后成本。这对于已购和喜欢港澳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形成实质性利好。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意见》细则落地,外资保险的活力不断被激发,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市场,鲶鱼效应会给内地保险公司带来机遇和挑战。
日前,央行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对去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00737)规划纲要》中涉及到金融建设的规划进行了细化和落地。其中,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如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允许港澳机构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参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支持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等。 对此,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些措施若能真正落地,将大大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投资环境的便利度,境内外资本也将利用大湾区优质、便利的投资环境,支持大湾区金融建设。 有利于加快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尽管目前已经在跨境金融方面放开了一定的口子,但能够满足港澳资金进入内地投资、贷款市场的比例仍比较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境内外资金流通的现状。申明浩表示,调研发现,香港在银行存款余额方面实际已经达到了10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但现在能够流通到广东的仅有千亿元规模,因此存在“大资金小流通”的问题。 但事实上,资金双向交流的意愿却非常强烈。“我们2018年9月发了个港股打新的产品,没怎么做宣传,但很快规模就增长到10个亿了。”在香港和内地都有投资业务的雷根基金总经理李金龙告诉记者,目前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资产的热情依然非常高涨。 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到,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此外,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纳入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统计,募集内地、港澳地区及海外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并购提供投融资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李金龙认为,此次《意见》释放了很多的信号,比如在目前逆全球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和金融体系的开放度,人民币将更有希望走出去,从而加速国际化进程,并支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就我们的业务而言,由于我们已经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发展,之后对于两地的投资者互认异地的产品可能会更加的方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为投资者更好的实施资产分散配置。”李金龙说。 私募股权跨境投资 困境有望破解 在促进跨境投资方面,《意见》在股权投资方面提到了一个很大的亮点,允许港澳机构投资者通过QFLP参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有序推进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支持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私募基金专业律师贺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近些年QFLP一直都有在国内试点运行,也对活跃国内资本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此次发布的《意见》,将进一步鼓励更多来自港澳的机构投资者通过QFLP参与投资到大湾区内的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也将会有更多的QDLP与QDIE踊跃开展境外投资,更多的港澳投资者将有机会享受到湾区发展建设带来的红利。“这对大湾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政策利好。”贺俊表示。 对于“有序推进QDLP和QDIE试点,支持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认为,对境内具备投资境外项目的人民币基金来说是个极大的利好。“QDLP原来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人民币基金有投资境外项目的资格,也不代表就一定可以把人民币投到境外去,因为没有办法换汇。”袁宏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机构其实更需要一个投资额度,只要机构认为项目适合投资,就可以在这个额度之下自由换汇,“现在是每投一个项目,就要走一次审批程序,很耗时间,还要搭相关的架构,非常限制符合资质的机构投资红筹架构的优质高科技企业。”袁宏伟表示,希望此次《意见》能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实施细则,让投资机构真正能够投资境外优质项目。 此外,《意见》还提到,为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非投资性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试点。允许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非投资性企业资本项目收入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用于符合生产经营目标的境内股权投资。试点企业在真实、合规前提下,可以按照实际投资规模将资金直接划入被投资企业。 “这有利于湾区企业,特别是外商资本在符合准入管理以及境内所投项目真实合规的情况下进行股权投资,将为湾区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更加丰富了湾区内的股权投资环境。”贺俊指出。 在袁宏伟看来,这实际上是外汇管理制度的探索,“原来人民币不涉及到外汇转换时,很多非投资类企业也有股权投资的经验,我们也有LP来自上市公司、央企等,但要换汇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而此次《意见》允许外汇不需要结汇,直接用外币做股权投资,企业有了外汇之后,就可以投到境内设立的基金,这一方面对拥有外汇收入的企业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境内募资美元的基金也是很大的利好。“原来我们投资的很多标的,虽然业务都在国内,但为了赴美或者香港上市,就会搭建VIE架构,那我们就只能用美元来投,但人民币基金募集美元是很难的。”袁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