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之后,近日,广东省及深圳市相继出台了针对《意见》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将其逐条落实到相关部门。 尤其是深圳的细化方案更是早于广东省层面,7月30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主持召开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金融专项小组专题会议,会议透露,据梳理统计,《意见》中涉及的75项具体工作,已在深圳落地实施或试点的事项超过40项,比例达53%。 据此,深圳制定了相关的行动方案,并已于7月中旬正式印发实施,其中包括50条政策措施,共85项细分任务。在行动方案中,深圳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要立志打造“两个全球金融中心”:一是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一是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 8月26日,深圳将迎来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全球金融“双中心”的定位也为深圳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圳率先行动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5月14日,《意见》出台,这也是金融领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又一重大利好,为进一步推进大湾区金融创新、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携手打造国际金融枢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如何推动《意见》真正落地实施? 深圳率先行动,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了推进部署会,与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等单位针对《意见》各项措施进行了逐条梳理研究。据梳理统计,《意见》的75项具体工作,已在深圳落地实施或试点的事项超过40项,比例达53%。 随后,经过调查研究,深圳制定并印发了行动方案。据了解,深圳行动方案既比照《意见》逐一对应,确保全覆盖、无遗漏,又不囿于条文,立足深圳实际,结合先行示范区建设金融重点工作,助推深圳金融先行示范。 此外,在行动方案制定的同时,深圳同步推动有关政策落地推广,谋划推进一批创新事项,包括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非投资性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试点、跨境人民币结算高水平便利化试点的地域范围,由前海自贸区扩展至深圳全辖,从而惠及更多企业。 另外,加快推动创新政策落地,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池业务、港澳保险服务中心、跨境理财通试点等市场呼声较高的政策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同时,持续抓好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生态建设。研究制定金融科技专项扶持政策;持续推进“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联合香港、澳门、广州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率先探索绿色金融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征求意见稿)》已于近日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7月28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的通知。 《实施方案》也囊括了深圳行动方案的内容,相当于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落实《意见》绘制了详细的路线图。 “两大金融中心”指明前行方向 尤其是在绿色金融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深圳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也是深圳建设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的抓手。 早在2017年6月,广州获批成为首批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经过3年多的探路,已积累诸多经验,此次,《实施方案》也指出,要依托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平台,推动广州绿色金融创新经验向粤港澳大湾区复制推广。 2018年12月27日,深圳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以进一步深化深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独具深圳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 如果深圳获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将意味着广东将拥有两个绿金金融改革试验区。 对于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深圳已经具备了较为深厚的基础,目前深圳市的金融科技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特征。 2019年,仅深圳市福田区金融科技全行业营收规模即已达到157.3亿元,就业人数超过1.8万人,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产业梯队基础。 根据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下设的独立实验室——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6月2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深圳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共6家,数量上仅次于北京。粤港澳大湾区除了深圳之外,广州仅1家头部企业。 该报告同时指出,深圳金融科技企业的横向多样性较好,但纵向梯队性不强。金融科技企业的应用场景较为细分,不局限于传统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还包括区块链、数字身份认证、物联网等方向,但大多处于初创期。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孵化,培育独角兽梯队。
3年内,启动近5000亿元总投资——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将大幅提速! 如此重磅消息之下,有哪些A股小伙伴可以趁机“上轨”呢? 日前,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根据批复,发改委明确提出,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详情请扫二维码↓
进入8月,深圳迎来高光时刻。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满一周年;8月26日,深圳将迎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市政府也密集调研开会,一系列的政策“礼包”有望接踵而至。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进 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公开发布,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 根据规划,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大湾区将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 根据批复,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741亿元,资本金比例50%、计2371亿元,由广东省和项目沿线地方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分析人士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交通网络的融合衔接,是城市间协同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国家发改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将给深圳未来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土地空间不足使得深圳近年来发展越来越显“窘迫”,寻求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度协作成为深圳破解此问题的方向之一。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形成“双核(深圳、广州)+双副中心(汕头、湛江)”动力机制,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 给深圳土地管理“扩权”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助力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意见提出,自然资源部支持广东和深圳,从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关试点、不动产登记、土地只征不转以及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等九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深圳将率先探索国有土地使用权续期路径、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建设住宅、分类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等一系列改革,以更大的土地改革权限下放,更强的产业和居住空间保障,充分发挥“双区叠加”优势。目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抓紧制定方案,报自然资源部审定后实施。 分析人士表示,深圳的下一步发展是“扩容”还是“扩权”,各方讨论热烈。自然资源部已率先用实打实的措施,给深圳扩大了土地管理的权限。 去年,深圳市委将“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行动的名称,优化为“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行动,已向社会各界传递出更加明确清晰的信号:深圳未来发展,将在存量土地下苦功夫、硬功夫。 7月30日下午,深圳召开了一次围绕“产业用地”的新闻采访会,承诺凡是符合深圳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全部有地可落”。会上还透露,今年下半年深圳或将再举行一次全球招商大会。去年底召开的全球招商大会,给深圳带来总投资超5600亿元的128个产业项目。 后续政策利好有望接踵而至 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动作频频,市场人士预期,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将纷至沓来,一系列的改革成果将在深圳密集涌现。 8月2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到深圳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表示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此前,中央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已于5月中旬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7月31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从五大方面提出80条具体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 其中,多条措施是为深圳量身定制,包括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支持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市场,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持续推进深圳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支持深圳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 8月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新股启动申购,有望于本月中下旬挂牌上市。分析人士预期,接下来,在营商环境改革、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领域,还会有更多成果落地及新的支持措施出台。
金融活则经济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相关金融支持政策正不断加码。近日,广东发布推进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任务书”,提出80条具体措施促进区域金融互联互通和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扩大大湾区金融对外开放。与此同时,记者获悉,随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各金融机构正在加速大湾区业务布局,下一步将在跨境融资渠道拓展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大力度资金支持。 业内指出,推进金融互联互通、投融资便利化,促进资金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将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打造开放的市场化环境,对于我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也有积极的样板作用。 区域金融互联互通更进一步 今年5月,央行等多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部署促进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来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等五大方面金融改革创新工作。时隔两月多,相关工作的“施工图”和“任务书”出炉。 近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出台80条具体举措对《意见》进行细化落实。 其中,针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实施方案》提出,将广东自贸试验区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范围扩大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指珠三角九市);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银行开展跨境贷款业务;稳步扩大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等。 《实施方案》还出台多项举措,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包括支持规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基金,引导港澳地区及海外各类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基础设施REITs试点,稳妥有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探索在港澳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等。 专家指出,这些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地,将对大湾区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更好实现区域金融政策的突破,建立互联互通的统一金融生态,才能实现资金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对接,助力大湾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升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也表示,金融的聚集带动功能明显,通过联通粤港澳金融资源,促进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将更好满足大湾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多路资金加速输血大湾区建设 记者获悉,随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各金融机构正在加速大湾区业务布局,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大力度资金支持。 7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首笔银行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落地,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转让一笔贸易融资资产给建设银行悉尼分行,金额为298.79万美元。央行广州分行资本项目管理处相关人士表示,此笔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有利于银行进一步盘活资源。通过本笔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企业年化融资成本降低20%。 下一步,各金融机构还将加码大湾区业务布局和资金投放。7月20日,渣打银行宣布设立渣打银行大湾区中心,总投资额为4000万美元,将支持大湾区内个人及企业银行业务营运,加强渣打在大湾区内的跨境银行业务。国家开发银行表示,2019年至2022年期间,国开行将向粤港澳大湾区累计提供融资总量1万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这一计划已完成54%。 业内指出,跨境是大湾区资金流动便利化的必然要求,解决跨境问题是大湾区金融政策的关键。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表示,《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等,为正常开展跨境贸易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结算便利,也让银行机构能够提供更具有弹性、更适合企业的金融服务。预计下一步,银行业机构将会根据《实施方案》开发更灵活的产品,为企业在大湾区内的资金流动打通脉络。 此外,根据《实施方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正在加快推动设立。广东省地方金融局局长何晓军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立足于粤港澳三地,将在跨境业务上发挥更大作用,并将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等特殊业务模式,更好满足大湾区金融需求。 深化开放打造双循环发展样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区域金融互联互通、投融资便利化的同时,大湾区金融对外开放也正在加速推进。专家表示,深化大湾区金融开放,打造开放的市场化环境,对于我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的样板作用。 《实施方案》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打开了新空间。根据《实施方案》,将支持境外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同时设立子行和分行;加大境内外证券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吸引港澳及跨国金融机构在广东设立合资证券基金期货法人机构;支持保险资金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香港和澳门地区。 “一系列金融开放创新举措在大湾区重大战略区域先行试点,形成并积累试点经验,有利于后续更大范围的复制推广。”范若滢表示,金融开放创新往往需要把握好节奏,通过先试点积累经验再复制推广、循序渐进,有利于更有效地降低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助力全国层面金融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 何飞表示,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具备承载落实双循环战略的天然基础。进一步深化大湾区改革开放,创造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格局,有利于促进内循环畅通和外循环活跃,对于我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有积极的样板作用。 何飞进一步指出,随着一系列政策稳步推进,大湾区内的资金循环将越来越频繁,既有港澳回流大湾区内地的资金,也有大湾区内地投资港澳的资金,还有大湾区与全球市场相互流通的资金,资金种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在此意义上,下一步,构建规则明晰、高效便捷的资金良性循环使用机制将非常必要。
编者按:他们是地产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城市崛起的脊梁,他们是美好生活的营造者。联动全国百城,推出《见地》人物系列之“对话经理人”,一起聆听区域总、城市总讲述其建设美好生活的故事。本期【见地】对话嘉宾:嘉宏集团副总经理郑永鑫先生。 撰文 | 黎婷婷 出品 | 在嘉宏人心中,郑永鑫踏实能干、务实笃行,与嘉宏人一起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他自大学毕业后就涉足房地产行业,十余年间,见证了楼市的“大起大落”,也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他坦言:“越是市场困难期,越能体现营销人的价值”。 2007年下半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房产行业进入“冰冻期”,作为地产营销的人的他“如履薄冰”,凭着热情与初心,攻克项目一道又一道营销难题。 如今,房地产政策持续收紧,加上疫情影响,楼市危机并存,这让整个房地产行业加快了“自救”模式,比如直播卖房、降低折扣等。 “在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地产营销人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手段,只有不断学习、跨界成长,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应对市场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郑永鑫说道:“单一的地产开发,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城市发展的需求,转型城市运营商,才是顺应时代的突破与挑战”。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2013年,他带着成为优秀“城市运营商”的理想与愿景,加入了嘉宏集团,一路以来坚定初心,带领团队“乘风破浪”,屡创佳绩。 蓄势36载,嘉宏集团赋能城市新生 近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问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表示,“未来20年,中国在城市地区居住的人口将达到80%左右。” 为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城市运营商应时而生。他们以高明远识 ,为城市资源增值,促进城市发展最大化。嘉宏集团(公司全称:广东嘉宏集团有限公司),便是重要力量之一。 嘉宏集团创立于1984年,36年时间发展壮大为一家以“产业开发、城市更新、实业投资、资产运营、信息科技、金融投资”为六大主营板块、多元化发展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当笔者问道企业理念时,郑总投来坚定不移的目光,他表示:“我们坚持以品质新人生作为发展理念,始终站在城市运营者的高度,不断创新、超越,助力城市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使之更加宜居。” 嘉宏集团独立开发的嘉宏·振兴中心位于东莞市中心商务区,高达249米的5A甲级写字楼,是东莞目前唯一一个由一家民企独立开发建设的超高层项目,并且获得东莞首个LEED-CS铂金级认证,这一认证是世界500强、旗舰企业遴选办公场所的新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嘉宏集团在内的东莞本土企业联合耗资近100亿元打造的民盈·国贸中心,建筑最高高度423m,创下东莞建筑新高度,成为东莞新地标。 项目集大型购物中心、超5A写字楼、高端公寓酒店、高档住宅、情景式步行街等于一体,总体量达103万㎡,获得美国LEED-ND金级社区、中国绿三星建筑双认证的东莞最大城市综合体项目。 以城市运营者的高度,构筑湾区蓝图 嘉宏集团扎根东莞、立足珠三角,战略重点布局于大湾区。项目分布图(截至2020年7月)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层面的城市群规划,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与支持下,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会带来扩大开放、极力创新等效应,未来很多通道会被打通,如公路、铁路、甚至资金。 目前,过半的百强房企都已进驻湾区,最主要还是因为房企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 无独有偶,嘉宏集团同样看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郑永鑫表示:“嘉宏集团将深化作为城市运营者的高度责任感,与众多品牌房企一起,构建为这个未来超级城市群的恢弘蓝图,把握机遇深耕湾区。” 剑指江门 看好侨都黄金机遇 2020年6月23日,嘉宏集团将目光锁定在大湾区江门,拿下高新产业新城约98亩大宗商住地,强势进驻江门。 此时,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江门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等一系列挑战。 身经百战的郑永鑫从容淡定地说:“想要成功就要迎接挑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机会,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下,江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他侃侃而谈,“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里,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建设,为江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加上积极融入大湾区的举措,江门的优势显而易见。 其次,江门具备大规模连片分开发土地,土地承载力优势明显,在大湾区机遇下,可发挥空间优势,适当开发建设区域合作平台。 近几年,江门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政策,也营造了良好的营商创业创新环境,将打造大湾区发展新增长极。相信湾区建设能为江门带来更深入、更长远、更具价值的发展前景。” 此次首进江门,嘉宏集团将结合江门市发展定位,以高品质产品及服务助推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力著湾区品质新城,为城市发展赋能。 嘉宏集团江门首盘——君逸府,位于江门高新产业新城核心区,拥有百万级产业基地、龙溪湖公园自然资源,属于产业新城两湖一轴中的核心地带。 项目将由嘉宏集团与力高集团联合打造成新东方健康学府大城,实现新东方健康人居范本,满足客户对于健康、邻里交流、活动空间、社区服务等一系列要求,是值得市民期待的新生活人居。 对于江门,郑永鑫有着很高的期待:“这颗湾区宝石,在万众期待下必将焕发耀眼光彩!” 以下是与郑永鑫先生的对话精选: :您如何看待大湾区的楼市发展? 郑永鑫:大湾区未来市场规模和潜力还有很大空间,且这部分需求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大湾区住房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大城市的住房问题。寻找核心城市的“外部供应”是湾区破局之道。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同城化趋势逐步推进,将辐射周边楼市发展。 受疫情影响,今年经济下行或将影响全国整体楼市下行,“稳预期、稳市场”仍是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同时,因城施策或将进一步深化,各城市之间的调控分化加剧,局部投资投机成分较大的城市或会加严监控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或政策调控加码。 :江门这个城市未来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郑永鑫:随着全省第四大交通枢纽——枢纽新城江门站、深茂铁路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江门在大湾区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迎来了打造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的天赐良机。 根据目前公布规划来看,未来江门将实现1小时通达珠三角枢纽机场及珠三角其他城市,至广州、深圳缩短到30分钟。这些交通优势都将加速江门与周边城市的互动,促进江门经济的发展。 同时,江门拥有全省最大的经济区——大广海湾经济区,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江门这座湾区之城的资源优势逐渐成为发展新优势,可为大湾区拓展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江门作为一个侨务大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更多的侨务资源被激活,为江门全方位深化江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综合来看,江门首先需要打通与湾区内其他城市的交通通道,加强互动,再凭借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以及自身全省最大经济区——大广海经济区的规划利好、侨务资源的优势等,必定能迎来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若以5年为期,江门房价会有怎样的变化? 郑永鑫:现在大湾区同梯队的中山、江门、肇庆中,中山凭借深中通道玩起了临深概念,江门、肇庆在地理位置上都有远离广深港中轴线的“天然劣势”,但江门未来交通完善后与周边城市充分互动,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引进,居住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 同时,随着周边城市房价上涨,江门也将承接一部分周边城市的外溢,如佛山、中山,甚至是珠海、深圳、广州等。因此5年内,预计江门的房价走势有稳定向上的空间。
编者按:他们是中国地产业的领军者,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2020年,推出地产“新十年”系列访谈,与CEO、老板们面对面,聆听他们讲述新时代下的新思想、新模式和新战略。本期【见地】对话嘉宾:世茂集团执行董事、世茂海峡发展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吕翼先生。 撰文 | 林振兴 出品 | 在深圳前海,300 米前海世茂大厦以独特的双扭转造型对望着港珠澳三地。吕翼的新办公室位于大厦 62 层,270 度的环绕落地窗视野,前海金融中心一览无遗,向西远眺便是珠海和澳门。 不久前,他带领世茂海峡湾区运营中心 120 余人搬进这栋前海第一高楼。在刻着世茂精神的品牌墙下,吕翼向全体员工提出,“我们占据了大湾区发展市场,并坐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风口浪尖上,必须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为社会、客户、公司创造价值,做到真正的以德配位。” 从厦门世茂双子塔到新湾区总部,相隔 612 公里,吕翼叮嘱助理小心翼翼打包了两张老照片和三座水晶奖杯。 两张约 16 寸的照片悬挂于进门会客厅的墙上,已有近十载的岁月痕迹,分别是吕翼与许荣茂、许世坛父子的合照,摄于世茂泉州御龙湾,它是吕翼职业生涯独立操盘的第一个重要项目;三座奖杯则是世茂海峡从 2017-2019 年连续三年荣获世茂集团地区公司“业绩第一名”的见证。 11 年前,走出校园象牙塔的吕翼,成为世茂第一批管培生,从上海南下福建。这位 80 后少帅,凭借多年扎实的管理,带领世茂海峡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过去3年,世茂海峡焕发出高增长活力,从 251 亿跨越至 900 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100%,成长为中国第一地区公司,同时也为行业内区域房企的规模化成长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有目共睹的成绩,让每一位世茂海峡员工都越来越兴奋。但“掌舵者”吕翼则不同,他的危机感越来越大,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企业过去这种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 于外,他需要深化湾区布局,继续用好产品、高质量、好服务、好口碑,树立行业标杆;于内,他则要“革自己的命”,向管理要效益,向规模要利润。 “耗散”的启示 吕翼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任正非语录《以奋斗者为本》,上面布满用红色和蓝色笔迹做的批注。虽然世茂和华为身处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对于奋斗型企业以及学习型企业而言,成长路径无疑是有共通之处。 受华为“耗散结构”的启发,在吕翼看来,“所谓耗散结构,就是要去不断改变原有的稳定,要把它耗散掉,才能到达新的高度。好似,重心最低的时候是最稳定,最稳定的时候也是重心最低。” 举一个更加通俗的例子,正如人类的身体积蓄能量,需要去跑步运动,把能量耗散掉,身体才能强健,肌肉才能增加,人才能变得更健康。 世茂海峡在过去 17 年一直深耕福建,连续 3 年销售额稳居福建第一,市占率接近 10%。虽然企业越跑越快,但吕翼却提前意识到单一福建布局的规模瓶颈性和效益递减性,“世茂海峡有必要通过‘耗散结构’进入到下一个 2.0 阶段。” 基于此,世茂海峡走出“舒适圈”, 2019 年伊始打破地域壁垒,实行多省深耕战略,对每一个扩张的省份和地区进行详细分析,制定出一套走出福建的指南图。 眼下,时代的风口吹到了大湾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第四座世界级湾区风起云涌。吕翼常常与周围同事分享,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能整天从报纸上看国家战略,而是要去真实拥抱它,去真正参与进去。 “站位”很关键,高瞻远瞩,迎风而立,方可灼见未来。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紧扣时代脉搏的世茂集团未来战场中,“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重要一站。 大湾区具有整体经济体量大、城市发展空间大、人才导入量大等优势,这与世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城市赋能及行业整合能力,与世茂在湾区的责任与梦想高度契合。 目前,世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可售货值超过 3000 亿,在克而瑞公布的《2019 年房地产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土储货值排行榜》中,世茂名列区域外来房企货值榜首。 大湾区成为了世茂集团的“超级粮仓”。而作为世茂集团一面先锋旗帜,世茂海峡则肩负起深耕“大湾区”的使命,它不仅要在大湾区全面深耕、树立品牌,还要实现集团多元产业板块的规模增长。 远离“平衡” 在物理学定义中,耗散结构的本质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为此,世茂海峡不断打破固有的稳定与平衡,理性认清到大湾区发展窗口期和自身客观现实,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湾区成长路径。 在福建大本营,世茂海峡通过多年来聚焦管理半径、拉练队伍,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营销策略,操作起来轻车熟路且常规有效,甚至绝大部分住宅楼盘,通过自销团队和代理公司就能形成“现象级”热销。 转战大湾区后,世茂海峡必须革新自己传统营销模式,重新审视与中介分销的合作,填补自身营销模式的空白,加强一城一策、一案一策方面的“对症下药”。 进入 2020 年,行业分化、疫情冲击、市场躁动叠加之下,对于任何一家房企来说,都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大考。 站在千亿俱乐部门口,吕翼深感“时间不够用”,为了争分夺秒完成超千亿的销售目标,世茂海峡将销售指标逐月铺排,严防死守。 此外,在战略布局方面,世茂海峡原先于福建采取“纵深布局,精耕细作”的战术,从做熟做透福州、厦门、泉州三大核心城市,再到布局下沉至龙岩、三明、南平、宁德,2018 年已完成九大地级市的全覆盖。 而在湾区的战略布局,吕翼胸有丘壑: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江门、中山等九大高潜能城市全面覆盖,众多项目均衡发力,打造高品质住宅、文旅大盘、超级综合体、酒店等多元业态,托举区域能级的复合升级。 其中,百亿级的超级综合体项目是世茂海峡此前在福建从未涉足过的业态和打法。而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它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在位于深圳龙岗区的超高综合体项目——世茂深港国际中心,世茂海峡以总建面约 136 万方、总投资超 500 亿元的“造城”手笔,融合高品质的酒店、商业、办公、公寓等业态,助力打造城市新客厅,承接深港文化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借助世茂集团的优势资源,引入了英国哈罗礼德教育,提供 36000 平米的教育资源配套,助力区域人才培养。 在港珠澳大桥的珠海口岸战略要地,世茂海峡将打造建面约 97 万方的港珠澳合作创新(珠海)基地,以超级商业+超级娱乐为概念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珠海人工岛口岸“商旅文新一极”,促进三地交流共融。 但这种大体量的超级综合体项目并不是所有房企都能做到,世茂海峡正是依托于世茂集团所构筑的中国领先生活服务商的定位、资源和能力。 世茂 30 年沉淀,不仅仅是破 2600 亿的规模量级,它覆盖了全球 130 多座城市,布局地产、酒店、商业、主题娱乐、物管、文化、高科技、医疗、教育、养老、金融等领域,形成多元赋能的“大飞机战略”,因为多元化、多产业、多业态的布局,支撑了世茂海峡耕新城市的底气。 对于吕翼而言,世茂海峡不仅要充分利用世茂集团各个板块倾注的科技、教育、健康医疗等优势资源,还需要嫁接大湾区市场资源、合作资源、上下游资源和人才创新等全方位资源。 当然,世茂海峡除了在湾区带来“顶级能见度”的作品,它还力图去引领大湾区的品质标准和生活方式。起初,吕翼发现很多广州豪宅的产品品质、服务体系未必能完全满足广州市场用户的需求,更不能真正体现客户价值。 客户价值是什么?它在吕翼心中有三个清晰维度,第一,物质价值。唯有好产品才能在大湾区这片投资热土上迅速增值;第二,生活品质价值。满足客户一切社区生活所需,让其足不户即可享受全天候有品质的服务;第三,精神世界的享受价值。将世茂文化、医疗、教育等产业资源融入业主服务。 所以,世茂海峡在广州打造豪宅的方式是“发现价值、提升价值、兑现价值”的三部曲,它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与反馈,一遍一遍地去斟酌和完善产品。 其中,广州世茂珠江天鹅湾是世茂海峡进入大湾区的一块敲门砖,从合作到开放仅 4 个月时间,二次赋能再造价值,100 余道整改,一举成为广州业界的奢宅标杆,最终实现产品溢价高于周边 50%以上(原来是 50-80%)。 当然世茂海峡的足迹不止于广州,广州之外的深圳,皇庭世茂裕玺成为福田的一张新名片,用 108 处建筑精工细节,重新定义国际生活样板。 截至 2020 年 6 月底,世茂海峡在大湾区管理项目已超 40 个,它在湾区的品牌和口碑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据了解,世茂海峡将于今年下半年同步开放大湾区四五十个项目,集中展示世茂对于湾区价值的转换。 与此同时,2020 年也是世茂海峡一场从展示、形象到财务收入再到交付的全方位大考。吕翼坚信,世茂凭借在大湾区的优秀作品,在市场上的传播力和在行业中的信服力会更强,有机会做到全国瞩目。 狼性生态 2020 年,世茂海峡组织架构全面焕新,成立了四大运营中心:厦门运营中心、湾区运营中心、世茂福晟平台、城市更新中心,同时形成 3 家城市公司、10 余个片区单位的架构。 面对两三千人庞大的员工数量,关于人才的培养、团队的管控、价值和果实的分配,以及如何实现快速扩张下的组织“增肌”,塑造新世茂海峡的狼性生态竞争文化,都是吕翼必须直面的课题。而这一阶段也是世茂每一个员工的“耗散” 过程。 在“用”人的过程中,于外,世茂海峡通过引进湾区龙头房企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完善团队中的新老员工配比,激发鲶鱼效应;于内,世茂海峡不断发现和提拔人才,一大批精英骨干迅速成长的同时,决策团队也更加年轻化,这让企业多出了一份冲劲。 在人才培养方面,世茂海峡内部从竞争关系的 AB 角转化成共同成长的师徒制,鼓励高层级管理人员培养 1-2 个高徒,搭建具备竞争力的人才梯队,促进干部体系流动。 此外,吕翼提倡管理者必须“下一线”,让鞋子沾满泥土,听见一线炮火声。他是一个十足的“空中飞人“,2019 年平均每三天一飞,超过了 99.7%的乘客。他也习惯随身带着一本巴掌大的笔记本,把对企业和行业的观察随时记录下来。 在团队管控方面,为了激活员工的狼性和斗志,吕翼则认为,优秀业务能力和优秀团队是共同产生的,只有孵化标杆项目才有可能产生标杆团队,因此世茂海峡的每一个片区都要打造标杆项目。 在价值公平分配上,世茂集团从机制上为世茂海峡打造的成长土壤,设计了灵活透明的良性竞争机制,明确“强者上、弱者下”的升降级制度,创建以“权益后利润”贡献为依据的打擂规则。打擂的奖赏,则是集团将把最好的资源和匹配的权利,优先分配给最能打胜仗的组织。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区域公司的管理上,世茂海峡对于旗下的城市公司是独立经营的管理思维,充分激发内部的企业家精神。正是这种“可上可下”的竞争机制,成就了世茂海峡近年来的快速扩张。 吕翼反复强调,正是世茂集团支持海峡的狼性发展和成长方式,才会有今天的海峡特区。当然,穿过世茂海峡,他自己也从城市项目负责人,一步步走到了集团决策层的位置。 除了塑造狼性文化,吕翼尤为注重企业对未来的投资。 首先,人才投资,依托世茂集团的多元战略板块,世茂海峡拥有更多打造标杆项 目的机会,它将耗费更多精力去培养人才;其次,研发力量,研发不仅局限于发明创造,还包括管理制度的改善,以及将创新研发的经验累积沉淀下来等;最后,客户忠诚度,世茂海峡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维护业主和客户,培养企业品牌的忠诚度。 从福建到湾区,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吕翼始终坚信,世茂海峡拥有自我更新、新陈代谢的能力,在世茂精神和海峡精神的驱使下,在永恒耗散的过程之中,世茂海峡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去达到一个耗散后更高的高度。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则期许,世茂海峡以一家综合类大型房企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素质来要求自己,争做大湾区最有影响力的房企;并依托收并购合作经验和整合上下游资源,争做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标杆房企。
为贯彻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的要求,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发布公告,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 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投资活跃,跨境购买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需求较大。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等部门,对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双向理财业务试点做了大量调研和论证,初步形成“跨境理财通”试点方案。“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将有利于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自主投资、灵活配置资产的需求,促进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跨境理财通”将在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下稳妥有序推进。人民银行将会同内地、港澳金融管理部门,拟定具体实施规则,加强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落实投资者保护,推动相关主体做好技术准备,力争“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再稳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