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智教育”)日前回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对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所处行业人力资源依存度较高风险、公司收入季节性波动风险等问题进行详细披露。 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募资约6.97亿元,主要用于基于混合云的智慧校园超融合平台建设项目、一体化智能教学云平台建设项目、营销服务网络及业务中台建设项目以及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基金。 高校客户覆盖率较高 公司一直致力于为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提供软件开发、运维及服务、系统集成等信息化服务,收入主要来自高校客户。公司经营面临业务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受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影响较大、对高校客户存在回款较慢的风险。公司下游行业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中,2019年收入对应的最终普通高等学校用户数量占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比例已达16.31%,高校客户覆盖率较高。 公司在回复意见落实函时指出,公司对高校客户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回款周期较长。公司高校客户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经费,资金审批、拨付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客户回款周期较长。其中,报告期内(2017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各期末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合计金额分别为7044.74万元、10881.46万元、17431.25万元和11659.43万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35%、26.72%、36.13%和169.82%;各期末发行人应收账款的期后回款比例分别为75.62%、72.82%、60.2%及33.77%。 目前,教育信息化行业的业务交付模式仍以传统项目验收交付为主,服务交付模式(以基础信息化设施租用化和软件产品SaaS化为代表)处于起步阶段。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向客户交付合同约定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信息化建设内容并经客户验收后确认收入,即同目前行业现状一样,仍以传统项目验收交付的方式为主。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大在SaaS产品研发、运营服务体验和客户拓展等方面的投入。2018年-2020年1-6月,公司服务交付模式下实现的SaaS服务收入分别为11.57万元、260.12万元和408.75万元,金额较小但增长较快。 募资巩固主业 根据公司2020年度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司拟申请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发行数量为不超过2000万股(不含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发行的股份数量)。募集资金总额将根据市场情况和向询价对象的询价情况确定。 本次公司拟募集资金约6.97亿元,主要用于基于混合云的智慧校园超融合平台建设项目、一体化智能教学云平台建设项目、营销服务网络及业务中台建设项目以及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基金。 公司指出,上述项目均属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基金是对公司未来利用募集资金补充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为公司业务的稳定增长提供财务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技术的创新性,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看,基于混合云的智慧校园超融合平台建设项目拟投资15854万元。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重点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超融合平台的技术研发;二是信息化应用生态服务体系的运营。本项目实施后,基于混合云的智慧校园超融合平台的技术架构将突破原本只能在私有运行环境中部署的局限,为学校提供基于混合云的运行平台,为聚合内外部优质资源提供支撑,为高校、合作伙伴共同搭建信息化新生态奠定基础。同时,基于混合云的智慧校园超融合平台将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应用的构建,提供行业专属的、可配置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为各类用户提供多终端、多场景、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为校情感知、教学质量提升、专业诊改把控、招生策划优化、资源分配、校园服务治理等提供数据分析、预测预警模型的快速搭建,支撑数据驱动下的智慧治校。 一体化智能教学云平台建设项目拟投资16214万元。公司将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助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助推高校教育治理实现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的转型。 营销服务网络及业务中台建设项目拟投资7632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增设营销服务网点、开发和运营信息化共创平台。 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基金方面,公司拟以实际经营情况为基础,结合未来战略发展目标以及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规划,通过本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补充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基金3亿元,主要用于优化研发基础环境、加强预研投入、高端人才引进、满足产业并购需求及补充营运资金等,提升公司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能力。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 这个“稳”字来之不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实现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可以说,这个“稳”字来之不易。 1月26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0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公布了一个让人提气的数字: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了之前设定的900万人的目标任务,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2020年就业形势逐季好转、总体稳定、好于预期。”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评价去年总体就业形势时,将重点落在一个“稳”字上。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顶压前行、担当作为,以空前力度应对空前危机,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可以说,这个“稳”字来之不易。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平稳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2020年毕业季,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严峻。 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打出政策“组合拳”,扩岗位、搭平台、拓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给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吃了一颗“定心丸”。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大学生征兵、科研助理、基层项目、社区治理等都面向2020届高校毕业生开拓了更多政策性岗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截至2020年9月1日,政策性岗位已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比上年同期增加70多万。 为促进就业,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近40项政策:针对升学,出台了硕士研究生、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面向国家战略和民生发展急需专业扩招的政策;针对基层就业,出台了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招录规模、扩大城乡社区和基层医疗就业岗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就业等政策;针对参军入伍,出台了加大升学优惠力度、优化体检标准、直招士官入伍等政策;针对职业资格条件,出台了教师等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等政策…… 疫情阻断了毕业生和招聘单位的面对面交流,但“云宣讲”“云招聘”“云管理”等线上服务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2020年,人社部会同有关方面启动实施主题为“职等你来就业同行”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208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2761万个,利用视频招聘、远程面试、精准撮合等“云服务”方式,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扬帆启航。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招聘机构、平台企业等加强合作,帮助大学生“云上找工作”。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推动11个省份近900所高校开展网签工作,去年有64.5万毕业生完成网上签约。 基层就业历来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去年,各地进一步扩大基层就业数量,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我国“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计划各增加5000人。中组部等7部门也印发通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围绕社区服务需求就业创业。 不少毕业生也逐渐转变择业观念,主动到基层去,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中。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聂念胜去年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云南,他坦言,刚上大学时想着毕业后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后来在参与支教、调研等活动中,择业观逐步改变,如今更愿意去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干。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还从小处着眼,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解决了“燃眉之急”,做出了不少“暖心之举”。福建省福州市为解决高校毕业生求职期间没有地方住的问题,为外地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标准二人间内,24小时不间断热水和无线网络,洗衣机、衣柜、电视、卫浴等设施一应俱全,毕业生通过福州市人社局的微信公众号申请办理,可免费住1个月。 “免减缓降”援企稳岗 去年1月29日,浙江宁波千千秀日用品有限公司湖北籍员工李方敏接到了公司的电话。“疫情严重,我本想回不了公司可能会丢了工作。但听到公司说按规定延期上班基本工资照发时,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公司没有放弃我们。”李方敏说。 疫情期间,人社部及时出台涉疫情劳动关系政策和相关解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劳动关系;各地人社部门建立“驻企联企小分队”,全力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各地通过组织专车、专列、包机等方式,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超过600万人返岗复工,其中贫困劳动力超160万人,帮助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无缝对接。 “人社部门主动指导我们申请援企稳岗返还资金,当天申请、当天审核、及时发放,第一时间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青岛星跃铁塔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凡波说。去年,人社部社保“免减缓降”政策为企业减负1.54万亿元;向608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042亿元;支出就业补助和专项奖补资金上千亿元。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说,企业普遍反映,减免社保费政策是惠及率最广、满意度最高、最为有效的支持政策,对纾解企业困难、促进经济恢复增长起到重要支持作用。 越是经济困难时期,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高。截至去年12月底,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较2019年底分别增加1619万人、1147万人、1291万人,同比增幅为近5年之最。聂明隽表示,去年通过加大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和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压实地方政府保发放主体责任以及动用累计结余等举措,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切实兜牢了民生底线。通过社保费的减免,稳就业、保民生的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 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只是一项临时性支持政策,去年年底已经到期,三项社会保险费从今年1月1日起已按规定恢复正常征收。“考虑到疫情风险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压力可能较大,规定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今年4月底到期后,将再延长1年至2022年4月30日。”聂明隽说。 灵活就业拓宽就业“蓄水池”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零售、互联网医疗、线上课堂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为灵活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这些新产业、新业态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对于返乡留乡农民工来说,与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已成为他们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渠道。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去年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人。其中除在本地企业就业及务农外,还有5%的返乡留乡农民工通过云视频、直播直销等新业态创业就业。 灵活就业人员中,因存在规模小、大龄失业人员多等情况,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冲击更直接,还面临着资金筹集难、场地支持难、服务保障难、能力提升难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出台了《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在拓渠道方面,针对灵活就业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特点,突出加大对个体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在优环境方面,针对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重点在审批管理、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主要提出免营业执照、免部分收费、免租金、免费提供场地;在强保障方面,针对培训服务少、抗风险能力弱等不足,重点从新职业开发、针对性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强化扶持。 前不久,浙江杭州20名外卖骑手通过了相关培训与考试,成功获得“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下产生的新职业也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表示,各类新业态岗位的出现,对扩大就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像杭州给快递小哥评职称这件事,是对新业态从业者劳动的充分肯定,对提高他们的技术熟练程度,提升社会认知度都有很大帮助。”李长安说,“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就业服务,如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等,对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护方式也应有所创新。”(李丹)
12月13日,"未来理财师"第十三届大学生理财大赛落下帷幕,作为全国高校金融理财品牌赛事,今年分为"校园赛"和"常规赛",历经4个月的征战后,于上视大厦9楼展开年度巅峰对决,经过2小时的激烈比拼,"超人气队"的华东理工大学方逸嘉拔得头筹。 "未来理财师"第十三届大学生理财大赛,是由第一财经广播发起举办,与各大金融机构合作的高校名牌赛事。这项大赛从2008年开办就秉承了"展现,成就人生"的办赛宗旨,依托第一财经广播专业媒体的影响力,组成包括各金融机构、金融培训机构、财经专家和资深媒体人组成的大赛组委会。这些年来,大赛组织者通过近400场的校园宣讲,将现代金融理财知识和理念带进了大学校园,提升了在校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和理财技能,发掘了不少高校理财专业人才,为构建各大金融机构与大学校园的人才互通做出了贡献。十三年来"大学生理财大赛"已享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河南、辽宁等省市高校,启发、引领高校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当下社会人群的财富管理状况。近年来大赛在实习领域的拓展硕果显著:依托银行、券商、基金、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完成近30期暑期夏令营培训,从中培养和发掘了不少人才;第九届和第十届的决赛选手我们还将实习领域拓展到海外,组织优秀选手完成在海外的寒假实习项目。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每年都向大赛伸出橄榄枝,积极向组委会提供面向优秀选手的实习机会,向大赛提供了各种方式和不同渠道的支持。 今年由于上半年疫情无法走进校园影响,主办方取消了"菁英赛"和"暑期实习季",但是赛事却有新的精彩,为提升赛事专业性,今年8月开启的全程赛事变成导师制。益学堂将8位专业导师组成"都帅队""超人气队""扬帆队""喜阳阳队"等4支队伍,导师们通过《未来理财师》节目,展示自己的团队和选人思路,9、10月沪上20所高校开展校内理财比赛,推荐200位选手晋级初赛海选赛。11月8日,在广播大厦举行了初赛选拔,四组导师战队分别选拔出6位优秀选手进入复赛。经过为时一个月的导师指导、一线金融岗位学习实践和复赛理财案例对决,每队筛选3位进入决赛。12月13日,在上视大厦9楼阳光教室举行了"未来理财师"第十三届总决赛,现场共16位评委,每场有15名评委为选手亮牌,最终获胜的队伍将进入终极对决。终极对决为话题辩论,每组五分钟的时间。经过2小时的激烈比拼,"超人气队"的华东理工大学方逸嘉获得冠军,"超人气队"的上海电力大学程一鸿获得亚军,"喜阳阳队"的上海师范大学杨继诚获得季军。此外,上海杉达学院王曼、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邬伊玲、上海电力大学吴云云3位选手获得2020年度大学生"未来理财师"称呼。 至此,第十三届"未来理财师"大学生理财大赛圆满落幕。如今各高校均开展自己的大学生理财大赛,并将优秀选手推荐至"未来理财师"赛事中,13年来已经累积参赛选手已超过4万人,大赛参赛学校超过百所,收到的参赛方案数量超过万份。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我们通过比赛已向各类金融机构和财经媒体输送了上千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和先进理财技能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担当了重任。
据中国教育部网站9月28日消息,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0届874万大学生已经毕业离校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稳就业”“保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教育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部长陈宝生同志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亲自给各省负责同志写信,并多次召开党组会、专题会、调度会研究部署并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副部长翁铁慧同志多次主持召开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到一线调研,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3月份教育部即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5月初,教育部会同人社部、工信部、国资委、央广总台、团中央等部门共同启动实施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中央各部门、地方党委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下,2020届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为全国“稳就业”“保就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完善促就业政策体系。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20多个部门出台了30余项政策措施。针对增加升学机会,出台了硕士研究生、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面向国家战略和民生发展急需专业扩招的政策。针对基层就业,出台了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招录规模、扩大城乡社区和基层医疗就业岗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就业等政策。针对扩大岗位供给,出台了加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扩大毕业生招录规模和扶持新就业形态等政策。对企业稳岗扩就业,出台了减免和缓缴社保费、返还失业保险费、发放各类就业补贴等政策。针对参军入伍,出台了加大升学优惠力度、优化体检标准、直招士官入伍等政策。针对职业资格条件,出台了教师等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等政策。同时,各地各高校因地制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和促进毕业生就业。 2、积极开发政策性岗位。除了增加高校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教师、大学生征兵、科研助理、基层项目、社区治理等方面都面向2020届高校毕业生开拓了更多政策性岗位。据统计,截至9月1日,今年政策性岗位大幅增加,已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比去年同期增加70多万。 3、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性岗位。总体而言,市场性岗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今年,我们积极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招聘机构、平台企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努力挖掘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教育部与9大社会招聘机构今年2月联合推出的 “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目前已提供岗位信息1522万条,累计注册毕业生669万人次,投递简历3736万人次。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直接举办专场网络招聘活动40场,累计提供各类岗位540多万个。 同时,我们指导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网络招聘。据不完全统计,今年3月以来,各地和全国高校日均举办网络招聘活动2000场左右,总数超过20万场。教育部会同卫健委指导各地各高校按照“科学有效防控、安全有序招聘”的原则,适时恢复本地高校校园招聘活动。6月初以来,全国累计举办近万场线下招聘活动。 4、创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今年,我们把“云就业”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方式。一是云招聘,刚才前面提到了,2月份推出“24365校园网络招聘活动”,已经成为毕业生找工作的响亮品牌;二是云管理,5月份推出“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平台”,全国8万余名一线就业指导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全部注册并上线工作。三是云指导,4月份推出“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围绕就业形势分析、职业发展指导、大学生征兵、创新创业、求职心理调适等主题,已推出23场直播课,总计超过7000万人次观看。四是云签约,3月份推出“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推动11个省近900所高校开展网签工作,今年有64.5万毕业生完成了网上签约。 5、全力帮扶贫困群体。在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我们把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特殊帮扶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做法是“五个专”:一是专项政策,专门出台了升学培训、政策岗位、专场招聘、精准服务、对口帮扶等5项举措;二是专项计划,面向贫困毕业生实施“普通高校专升本专项计划”,单列计划、单独录取。三是专场招聘,教育部持续举办“贫困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直接提供岗位近20万个,向贫困生手机发送岗位信息28万多条。四是专人帮扶,要求高校建立重点帮扶台账,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五是专门推荐,会同社会招聘机构实施精准化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重点服务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 下一步,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教育部将与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一方面指导地方和高校积极为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另一方面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委日前联合发布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通知称,各单位要增强选聘科研助理工作的开放性,积极吸纳外部毕业生,不得设置仅招录本校(所)毕业生等限制条件。 通知称,按照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采取有力有效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部署,现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项目承担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是充分认识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科研助理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科研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既是促进就业稳定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与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相匹配的专业科技支撑队伍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依托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主体,按照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在所承担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相关工作。上述科技计划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 三是主动作为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科研助理是指从事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工作的人员。项目承担单位应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包括签订服务协议等多种方式选聘科研助理,明确设置科研助理岗位的相关标准。 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统筹,支持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团队(课题组)结合承担项目和经费等情况设置科研助理岗位;鼓励经费较少的课题组联合设置科研助理岗位;鼓励国家人才计划入选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按需设置科研助理岗位。 各单位要增强选聘科研助理工作的开放性,积极吸纳外部毕业生,不得设置仅招录本校(所)毕业生等限制条件。 四是进一步明确科研助理经费开支的相关管理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按规定从科研项目经费等渠道开支科研助理的相关经费支出。科研项目经费中,“劳务费”科目及结余资金均可按照有关规定用于科研助理的劳务性报酬和社会保险补助等支出。对于新立项项目,应结合科研助理的聘用情况认真测算经费需求,据实列支;在研项目如需调整预算,可由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调整。鼓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现有经费渠道,配套专门资金为科研助理岗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 五是加强对科研助理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本单位的实际签订服务协议等,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服务期限等内容,并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参照本单位同级同类岗位确定科研助理薪酬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规定,为科研助理办理参加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高校毕业生在担任科研助理期间,其户口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其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项目单位不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条件的,档案可参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有关规定转递至项目单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服务协议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签协议,其户口和档案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就业后工龄与科研助理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六是建立完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助理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项目承担单位应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深化单位内部科研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能进能出、流动顺畅的科研助理队伍。加强科研助理岗位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科研助理能力水平、服务质量,拓宽成长空间,完善科研助理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对参与涉密科研项目的科研助理,严格落实各项保密工作要求,确保安全。 七是做好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各部门、各地区要切实履行职责,组织本部门、本地区所属项目承担单位认真做好落实工作。中央级科研院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头骨干企业等要发挥带头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主动作为,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及实聘人数将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 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本通知精神,提出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具体落实意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落实好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工作。各单位自行组织的科研项目可参照本通知要求开展落实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工作。 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地区要加强跟踪指导,定期掌握本部门、本地区项目承担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有力推进政策落实落地。请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及时向科技部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于2020年6月15日前报送具体落实计划,于2020年8月31日、12月31日前报送落实进展情况。
9月2日消息,《》获悉,今日,饿了么宣布目前全国已有100座城市的超500家高校食堂上线饿了么。 据《》了解,为迎接开学季,饿了么还专门推出了“开学礼”活动,9月1日到9月30日期间,高校用户可以参与互动领取开学红包,最高减15元,还可享受特价水果1元起等优惠。 同时,饿了么“百亿补贴”项目也将持续加码,吸纳高校周边重点商家参与,提供更加“简单粗暴”的福利。 此外,饿了么方面表示,“百亿补贴”将成为常态化的行动,将围绕重点区域,针对重点人群进行精细化运营。 其中,围绕高校用户,饿了么不仅将精选高质量补贴商户,还将设计更丰富的玩法和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新学期开始,饿了么已与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等众多高校达成了合作意向,无论是在教学楼还是宿舍楼,20分钟内食堂美食都可随叫随到。
本报讯 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总部位于南京的央企――中建安装集团做出表率,围绕工程总承包转型升级,挖掘就业岗位,今年新招聘高校毕业生1000余名,新增招聘岗位近500个。同时,招聘紧缺性转型性社会人才岗位200个,提供260个实习岗位,多形式全方位稳岗保就业。 作为江苏省的“就业大户”,近十年,中建安装累计招聘高校毕业生5000多人。在今年的春季招聘工作中,中建安装实行全线上零接触招聘,依托新媒体平台搭建起“两微一站”式招聘体系,举行“空中宣讲会”,吸引了海内外200多所高校学子关注,累计45000人在线观看,解答疑问5000余条。 中建安装还加大培训力度,打造职业能力提升“云课堂”,上半年全公司共开设718次培训,新增内部课程180门,受训者逾49521人次,基本实现在线学习常态化。为让校招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该公司建立了全周期、进阶式的“筑匠计划”青年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选拔、测评、培训搭建关键岗位“人才池”,设置孵化营、培养营、提升营,让校招学生更好更快地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 “中建安装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为我们勾勒了清晰的职业发展和培养路径。”2020届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环境与系统工程毕业的董泽锔表示,应届毕业生择业时十分看重公司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正是他最终选择入职中建安装的重要原因。 除了倾力帮助大学生就业外,中建安装还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助力农民工尤其是甘肃、青海、西藏等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发挥央企的托底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年初到7月底,中建安装在建项目近400个,直接带动10万农民工就业。 (朱玉伟 赵 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