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下半年,伴随全球疫情影响周期拉长,外需萎缩将会加剧,下半年我国出口有可能出现两位数的同比下滑。下半年进口增速中枢将较上半年有明显回升,但进口高增缺乏有效支撑,预计仅能实现较低增长水平。 据海关总署统计,以美元计价,2020年6月出口额同比0.5%,前值-3.3%,上年同期为-1.5%;进口额同比2.7%,前值-16.7%,上年同期为-6.8%;贸易顺差464.2亿美元,前值为逆差629.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顺差496.5亿美元。 主要观点:6月进出口同步转入正增长,好于市场普遍预期。其中,当月出口同比小幅正增长,主要与部分国家5月以来经济重启,以及我国防疫物资出口延续高增等因素有关。总体上看,二季度出口显示出很强韧性。同期全球疫情显著升温,国内疫情进入稳定控制阶段,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有所显现。这包括对出口目的地产能的替代,以及对印度、墨西哥等其他新兴市场出口份额的替代。 6月我国进口贸易量价齐升,进口额同比增速实现转正,大幅超出预期。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动能继续改善,带动进口需求明显好转。同时,6月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扬,同比降幅收敛,价格因素对进口金额增速回升也产生一定支撑。此外,由于国内经济恢复速度快于海外,造成铜材、钢材等部分工业品内贸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推升了相关商品进口。 展望下半年,由于国内外疫情存在“错期”效应,下半年发达经济体及中国以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将持续处于深度衰退状态,未来外需还会面临较大幅度萎缩局面,加之未来替代效应及防疫物资出口势头趋于放缓,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有可能降至-10%左右,出口韧性不可估计过高。预计伴随外需拖累效应进一步显现,下半年政策对冲力度有进一步加码的可能。进口方面,整体上看,下半年进口增速中枢将较上半年有明显回升,但进口高增缺乏有效支撑,预计仅能实现较低增长水平。 具体分析如下: 图1 进出口增速及贸易顺差(美元) 数据来源:WIND 一、6月出口同比转入小幅正增长,主要与部分国家5月以来经济重启,以及我国防疫物资出口高增等因素有关。 6月出口贸易额同比上升0.5%(以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4.3%,差值主要源于人民币汇价较上年同期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所致;对以下进口影响略同),增速较上月加快3.8个百分点,而市场此前普遍预期仍会出现小幅度负增长。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加速蔓延,但美国、印度等国经济已开始“带疫重启”,经济景气状况有所改观,短期内对我国出口有一定拉动作用。另外,6月以口罩及医疗仪器为代表的防疫物资出口继续高增。 图2 5月之后欧美经济开始重启,经济景气状况边际回升 数据来源:WIND 从主要出口目的地来看,6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加快2.6个百分点。不过,当月对欧洲、日本出口增速下滑。我们判断,除了疫情影响下这些出口目的地消费需求不振外,也可能与欧洲、特别是日本疫情整体进入稳定状态后,当地产能有所恢复有关——这意味着此前拉动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有所减弱。 总体上看,上半年除2月和3月国内疫情处于高发期,我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下降较快外,二季度我国对美欧日出口显示出很强韧性。我们认为,二季度后全球疫情显著升温,国内疫情则进入稳定控制阶段。受此影响,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开始显现,这包括对当地产能的替代,以及对其他新兴市场在发达经济体中市场份额的替代。数据显示,这段时间我国出口在美欧日市场中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墨西哥、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占比则有所下降。 图3 我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金额(美元)增速:同比 % 数据来源:WIND 在新兴市场方面,作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6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6%,增速较上月加快7.3个百分点,是带动当月出口增速转正的主要原因。我们注意到,年初以来我国对东盟出口整体保持稳定增长,与这一区域疫情形势较为稳定、经济冲击相对较小直接相关。6月我国对印度出口同比下降27.9%,尽管降幅仍然很大,但增速仍较上月改善23.4个百分点。5月以来印度经济重启,对我国商品的进口需求有所恢复。6月我国对俄罗斯出口同比持平,与上月相比变化不大。二季度以来我国对俄罗斯出口保持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当地产能及其他国家出口的替代效应。 图4 我国对主要新兴经济体出口金额(美元)增速:同比 % 数据来源:WIND 6月出口高于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月防疫物资出口继续保持高增。6月以口罩为代表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56.7%,增速较上月回落20.6个百分点(我们判断或因海外疫情高发国家此类产品产能增长所致),但这一增速仍属超高水平。当月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增长99.96%,增速较上月加快11.4个百分点。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加速蔓延,一些国家短期内对相关医疗仪器及器械需求增加很快,但相关产品产能提升需要更长时间。从具体出口数据来看,6月以上两类商品出口增长拉动整体出口增速约3.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如果扣除防疫物资出口的带动作用,6月出口增速将为-2.8%。 图5 防疫物资出口成为4月以来拉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 数据来源:WIND 二、6月我国进口贸易量价齐升,进口额同比增速实现转正,大幅超出预期。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动能继续改善,带动进口需求明显好转。同时,6月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扬,同比降幅收敛,价格因素对进口金额增速回升也产生一定支撑。此外,由于国内经济恢复速度快于海外,造成铜材、钢材等部分工业品内贸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推升了相关商品进口需求。 6月我国进口贸易量价齐升,进口额同比增速扭转上月两位数负增局面,增长2.7%,明显高于市场预期。这与当月BDI指数飙升,以及国内PMI进口指数边际回升相印证。 图6 6月BDI指数飙升,国内PMI进口指数边际回升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6月以来,国内经济动能继续改善,工业生产进一步加快,建筑链条景气度上扬,加之市场对未来基建投资增速预期较高,均带动进口需求明显好转。同时,海外主要经济体逐步重启经济,全球经济边际修复,需求前景改善,叠加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供给趋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扬,同比降幅明显收敛——6月RJ-CRB商品价格指数均值同比下跌22.7%,跌幅较上月收窄7.4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经济恢复速度快于海外,造成铜材、钢材等部分工业品内贸价格高于进口价格,这进一步推升了相关商品的进口。 图7 5月以来油价回升引领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同比跌幅收敛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从主要进口商品来看,6月我国原油进口量创下最高月度和单日纪录,同比增长36.4%,增速较上月加快15.1个百分点,主要与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有关。当月油价整体上扬,但同比仍处深跌状态,故进口额延续大幅负增,同比下降39.5%,降幅较上月收窄15.6个百分点。 6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增长71.4%和71.8%,上月为27.5%和25.0%,这一方面反映我国正积极兑现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承诺,另一方面也因巴西大豆价格较低,国内压榨利润率可观,压榨商积极订货以锁定价格,当月巴西仍为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 6月国内钢厂高炉开工率进一步回升,提振铁矿石需求,加之巴西、印度、南非等主要供给国疫情仍处高发期,供给前景不稳定,进口商存在一定提前备货心理。当月我国对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大幅增长35.3%,增速较上月加快31.3个百分点,进口额增速则较上月加快26.9个百分点至24.9%。6月我国对煤及褐煤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分别下降6.7%和23.3%,降幅较上月均有所收窄。 其他主要商品方面,6月我国对集成电路进口量同比增长20.5%,进口额增长18.7%,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6.3和7.6个百分点。此外,5月我国对钢材、铜材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99.8%和98.9%,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69.2和77.8个百分点,进口额分别增长34.0%和74.2%,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36.2和74.6个百分点。 图8 主要进口商品数量与金额(美元)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 三、展望下半年,伴随全球疫情影响周期拉长,外需萎缩将会加剧,下半年我国出口有可能出现两位数的同比下滑。下半年进口增速中枢将较上半年有明显回升,但进口高增缺乏有效支撑,预计仅能实现较低增长水平。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加速蔓延,世界经济正处于严重衰退过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同比下降4.9%,增速较上年下滑7.8个百分点,远超2009年3个百分点的降幅。其中,由于国内外疫情存在“错期”效应,下半年发达经济体及中国以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将持续处于深度衰退状态,未来我国外需还会面临较大幅度萎缩的局面——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13%至32%。 此外,伴随疫情高发国家会加快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4月以来强劲增长的防疫物资出口在下半年有可能减速;而下半年会有更多国家尝试恢复国内产能,二季度支持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也趋于减弱。由此我们判断,下半年以美元计价,我国出口增速有可能降至-10%左右,而上半年该指标为-6.2%(估计约为同期全球出口平均降幅的一半左右)。最后,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处于静默期,但不能完全排除下半年美国大选前(11月3日)再起波澜的可能。由此我们判断,下半年伴随外需拖累效应进一步显现,政策对冲力度有进一步加码的可能。 进口方面,下半年国内经济延续修复,加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趋稳,量价两方面因素对进口金额增速仍有支撑。但随着国内经济回升斜率趋缓,进口增速难以维持连续较快反弹,且月度增速存在反复的可能。整体上看,下半年进口增速中枢将较上半年有明显回升,但进口高增缺乏有效支撑,预计仅能实现较低增长水平。
7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6月外贸数据。以美元计,6月出口同比增0.5%,进口同比增2.7%,双双超过预期。笔者认为,6月数据透露出三大信号:一是出口延续4、5月的稳健势头,外贸韧性尽显;二是自美采购大幅增加,意味着中美经贸协议在积极实施;三是东盟已经上升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逆全球化趋势下,东盟作为中国区域伙伴的重要性日渐上升。 信号一:疫情下中国出口仍具韧性 欧美复工复产推动中国出口同比转正。随着欧美多地实行分阶段复工,6月多国PMI较5月份有显著改善,导致外需边际修复。6月多项重点出口商品降幅缩窄或由负转正,如机电(-2.3% vs 1.6%)、家具(-15.5% vs 8.4%)、玩具(-10.4% vs -5.0%)、服装(-26.9% vs -10.2%)。全球需求修复也得到亚洲其他外贸导向经济体的数据印证:韩国出口同比从5月的-23.6%恢复至6月的-10.9%,越南出口同比从5月的-14%缩窄至6月的-2.8%。 防疫需求仍对出口有显著拉动。我们在4、5月份点评分析中指出,疫情对中国贸易的扰动主要体现在防疫物资出口上升和居家办公带动的计算机需求。6月数据显示,与防疫有关的物资出口如织物(56.7%)、塑料(84%)、医疗器械(100%)继续高增,仍是当前出口强有力的拉动力。计算机出口增速从4、5月的近50%放缓至6月的16%,显示居家办公相关需求已经趋于饱和。 信号二:自美采购大幅增加,中美经贸协议积极实施 自美采购和原材料进口促进整体进口回暖。6月中国从美国进口同比增长11%,结合农产品进口看(同比增长36.1%),表明中国6月显著加快了按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自美国进口的速度。之前受疫情和中美紧张局势影响,中国自美采购落后于预期进度,但两国均表示正在履行协议承诺,海关总署亦重申,中国仍信守承诺,履行协议。预计下半年采购进度将进一步加快。此外,受到基建、地产回升推动,铁矿砂(24.9%)、钢材(34%)、铜(74.2%)等工业原材料进口大增。 信号三: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东盟与中国进出口总额6月为555.5亿美元,上半年为2978.9亿美元,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究其原因,二季度“第二波”疫情蔓延全球,但中国与东盟受疫情影响较小,对双边贸易构成利好。另一方面,中国从东盟进口维持中高速增长,6月单月更是同比上升16.7%。这背后与中、外资企业加速投资东南亚、向中国出口有关。 三大信号表明,中国外贸领域仍然具有韧性和灵活性,成功抵御了去全球化和疫情的双重冲击。特别是在全球产出剧烈萎缩的二季度,中国产业链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为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疫情常态化及产业链转移是后续出口增长的隐忧所在。近期美国、南美、香港等地疫情反弹,导致局部复工节奏放缓或暂停。疫情常态化对海外投资、消费需求构成冲击,影响中国出口。当然,全球疫情的持续将暂时延缓产业链转移的步伐,但中长期看外部形势愈发紧张,仍不可低估疫情过后,产业在政治、经贸压力之下外迁的威胁。
今年以来,北京海关查获进口不合格乳粉5批次,共1209箱、7294罐,合计货值148803美元。 记者13日从北京海关获悉,北京海关所属朝阳海关在6月8日查获的一起案件系不法分子通过伪报方式“贴牌”进口不合格乳粉,相关货品共2批次、1200箱、7200罐,合计货值128916美元,是2018年以来北京口岸查获的金额最大的进口不合格食品化妆品类案件。 朝阳海关关员对这批进口乳粉检查时发现,乳粉标签朝向强光观察时,内部隐约有字迹显现;将外标签吹软揭掉后,发现罐体上还印有另一层内标签。内标签和外标签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查验关员立即判断这是一批涉嫌“贴牌”的进口乳粉。 经查,该批次货物外标签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与内标签相比有大量改动。按照内标签标示,该产品的配料和营养成分既不符合乳粉的国家标准,也不符合固体饮料的国家标准。而“贴牌”后的外标签内容则符合固体饮料的国家标准。6月24日,经相关技术部门鉴定,该乳粉营养成分与内标签内容基本吻合,最终判定这批乳粉不合格。朝阳海关当即对该批货物进行了封存处置。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朝阳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紧抓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加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进口食品监管力度,严守首都进口食品安全关口。
主要观点: 1中国和东盟贸易长期保持增长,双边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至2018年,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农产品地位稳固提升,机电产品从以进口为主转变为以出口为主,对东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有所收缩,中国对东盟的双边贸易结构得到不断的升级。 2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下,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多国经济低迷,中国和东盟贸易却逆势发展,2020年1-4月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3从内部来看,在贸易行业类别的层面,能源贸易合作增速较快、中国对东盟的集成电路贸易增幅较大以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发展较快,均不同程度地拉动对东盟整体外贸。 3从外部成因来看,一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对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起到刺激作用;二是目前类似英国“脱欧”的大事件是标志着全球化进入减速转型阶段的迹象,全球化减速的新阶段可能对中国原本的贸易结构和发展趋势产生影响;三是新冠疫情下美国和欧洲经济损失惨重,影响其与中国的进出口规模。 4未来半年内美国疫情将依然严峻,且近期美国国内局势动荡加剧,叠加英国脱欧后欧盟经济深受疫情冲击,东盟年内依然有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5随着全球疫情的结束,中美贸易摩擦的缓解,美国也存在增强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可能性。中长期来看,可能形成欧盟、东盟、美国保持与中国最为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三个经济体均存在成为中国最大贸易合作伙伴的条件和动力。 6从经济增长前景、劳动力供给和成本、双边国际分工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方面来看,中国和东盟贸易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东盟阶段性地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绝非偶然。 7目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肆虐,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可从减少双方贸易壁垒、提升贸易开放程度、提升互补性贸易结构、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提高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促进区域沟通和合作机制落到实处等方向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 自1975年中国和东盟建立经常性双边经贸合作协商机制以来,双边经贸保持频繁和密切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化逆转、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下,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多国经济低迷,中国和东盟贸易却逆势发展,2020年1-4月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双边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合作领域不断深化,深刻影响着双边、次区域和区域的经贸战略关系。通过分析影响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内外部因素、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特点和国别特性等,本文展望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提出促进中国和东盟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及其结构转变中国与东盟整体贸易长期保持增长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经常性双边经贸合作协商机制以来,中国和东盟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1975年起中国和东盟各国相继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定,双方相互给予了最惠国待遇。经常性双边经贸合作协商机制的建立,便利双方互利往来。2000年以后中国和东盟贸易互补性持续增加,且东盟贸易国别集中程度较高。东盟和中国在要素禀赋上存在差异,各具特点,存在明显的贸易互补性。东盟国家在林业、能源、矿石等自然资源方面存在较多优势,中国从东盟进口原油、煤炭、天然橡胶等,从而满足国内需求。2000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为8.33%。其中,新加坡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分列第二、三和四位。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较为临近,政治关系良好,随着入世后中国关税的降低,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2014至2019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十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33.6%。 2019年中国从东盟进口商品总值2816.7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3.59%。从不同国别来看,中国从马来西亚和越南进口总值最高,均达600亿美元以上。2019年中国对东盟出口总额为3602.8亿美元。其中,对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出口贸易规模最大,均超过500亿美元。2020年1月至4月受新冠疫情扩散、英国脱欧等因素影响,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2.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90年代前,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商品结构主要表现为以资源型产品为主,2000年后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趋势转变,贸易互补性增强。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以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为主;进口以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90年代之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数量和比重均逐年上升。2000年中国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约占东盟出口的40%;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2000年分别占东盟进口总额的43%和32%。 2000年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显著增长。一是随着中国需求的增长,初级产品在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商品中占比提升。由于中国的交通运输、汽车以及加工工业较为发达,对于上游的自然资源以及工业原料需求旺盛。从2000年至2018年,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初级产品占全年从东盟进口比重由9%上升至20%。其中,2018年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矿产品达107.9亿美元,从新加坡进口的塑料橡胶达62.2亿美元,化工原料产品达72.7亿美元。 二是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农产品比重增加,且品种类别多样化,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比重明显减小。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在中国从东盟进口全年总额中比重有所提高,由2000年的0.01%上升至2018年的8%。中国从老挝和缅甸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为玉米,从泰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为鲜或干水果,从越南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为蔬菜。2018年玉米、水果和蔬菜较上年增长93%,农产品进口一直保持较高的规模。相对地,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农产品在对东盟的出口商品中比重减小,从2000年的34%降低为2018年的6%。 三是中国从东盟进口的能源产品增速较大,但占比有所减小。中国在东盟国家中主要的原油进口国为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2015年时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原油金额达1.03亿美元,在2018年大幅增至48.4亿美元,2015至201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260%。中国在东盟国家中主要的煤炭进口国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进口东盟的能源产品在东盟进口商品中地位有所下降,从2000年16%下降至2018年12%。 四是受外部市场需求疲软、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对东盟出口的所有产品中比重有所下降,从2000年20.3%降至2018年18.8%。人民币升值造成多数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2008年起劳动合同法等25项新法规开始实施,企业用工成本有所提高,企业产品利润萎缩,因此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形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遭到较大冲击。受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外贸易增速下降,“倒逼”产业升级,中国出口型企业从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技术水平以降低成本等角度获益。从具体商品结构来看,服装类商品的出口总额明显收缩,2016年对东盟十国的出口服装较上年的环比增速为-17.12%。 五是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保持明显的增长趋势,机电产品进口比重降低。从2000年至2018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类产品在中国全年出口产品中占比增长,从15%上升至19%。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前4个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总体有所回落,同比下降5.9%;但中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却逆势增长,同比增速达28%。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为58.4%。由于东盟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力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中国和东盟的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电力工程合作项目拉动了中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中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进口占比收缩明显,由2000年的43%减小至2018年的14%。中国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当地发展实情,将设计、技术、装备、安装、调试等关键环节转移至东盟,提高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从而促进了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区域结构优化。图12000年中国从东盟进口产品在东盟进口总额中占比情况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植信投资研究院图2 2018年中国从东盟进口产品在东盟进口总额中占比情况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植信投资研究院图3 2000年中国对东盟出口产品在东盟出口总额中占比情况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植信投资研究院图4 2018年中国对东盟出口产品在东盟出口总额中占比情况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植信投资研究院 综上,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农产品地位稳固提升,并且机电产品从以进口为主转变为以出口为主,对东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亦有所收缩。因此,中国对东盟的双边贸易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升级。 二、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的成因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和严格的国内隔离防控措施的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6.4%,但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却逆势同比增长达6.1%。中国2019年对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欧盟、美国、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分别占全年出口金额的17.12%、16.72%、14.41%、5.73%和4.23%。随着疫情的发酵和中美贸易关系摩擦的加剧,2020年一季度东盟反超美国成为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合作伙伴,出口占中国一季度总出口的16.2%。从今年4月的数据来看,中国与东盟、欧盟及美国的进出口在总额中分别占比14.4%、14.3%和11.6%,东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国之一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升。5月东盟略落后于欧盟,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比14.1%,但东盟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地位依然不容小觑。 东盟在我国贸易合作中地位上升的原因可归为从内外两方面展开分析。从内部来看,在贸易行业类别的层面,一是能源贸易合作增速较快,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整体拉动率达1.7%。一季度中国从东盟的原油进口与成品油出口均提速,合计对双边外贸整体拉动率达1.3%;从东盟的煤炭进口拉动双边贸易整体0.4%。二是中国对东盟的集成电路贸易增幅较大,拉动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整体增长3.3%。三是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发展较快,这直接受益于中国和东盟签订的相关协议,自贸区实施的红利进一步得以释放,贸易门槛得以降低。从2020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284.5亿元,同比增长8.4%,拉动对东盟整体进口0.4%。 在贸易重点国别的层面,2020年一季度中国对越南的进出口规模位居东盟各国首位,比重达25.8%,进出口同比增长18%,高于东盟的整体外贸增速6.1个百分点。中国对马来西亚外贸增幅一季度同比增长7.6%。越南和马来西亚拉动中国对东盟外贸整体增长5.6%。可见,重点商品和主要国别进出口的大幅增加,拉动了中国对东盟的外贸增长。 从外部因素上看,一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对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起到刺激作用。鉴于存在贸易替代效应,贸易摩擦之下,中美两国均增加从中美之外经济体的进口。在这方面,中国从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和泰国的进口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一些跨国公司倾向于将生产转移至中美之外的国家,越南是生产转移的重要目的地。而投资对贸易的拉动效应将对东盟的外贸整体起到促进作用。二是目前类似英国“脱欧”的大事件是标志着全球化进入减速转型阶段的迹象,虽然全球化的总趋势并未改变,但全球化减速的新阶段可能对中国原本的贸易结构和发展趋势产生影响,改变长期的贸易惯性。三是新冠疫情下美国和欧洲经济损失惨重,影响其与中国的进出口规模。各国较为严格的入境管制措和防控措施,加之国际航班的削减对于中国与欧美等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美国和欧盟等主要贸易国与中国的外贸受到冲击,东盟各国和中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东盟在今年1-4月遂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未来半年内美国疫情将依然严峻,且近期美国国内局势动荡加剧,叠加英国脱欧后欧盟经济深受疫情冲击,东盟年内依然有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随着全球疫情的结束,中美贸易摩擦的缓解,美国也存在增强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可能性。中长期来看,可能形成欧盟、东盟、美国保持与中国最为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三个经济体均存在成为中国最大贸易合作伙伴的条件和动力。 三、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合作前景良好 虽然疫情之下中国和东盟贸易发展环境不利,但从经济增长前景、劳动力供给和成本、双边国际分工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方面来看,中国和东盟贸易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东盟阶段性地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绝非偶然。 东盟各经济体发展增速较快,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东盟各经济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8年马来西亚、文莱、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的GDP增幅均超过或接近11%。从人均GDP水平来看,存在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2018年新加坡、文莱及马来西亚分别为6.5万美元、3.2万美元以及1.14万美元,远超当年全球人均GDP水平1.13万美元;其余7国的人均GDP除了泰国超过亚洲的人均GDP水平外,均不超过4000美元。从人均GDP增速来看,2018年东盟国家中的7国人均GDP环比增速均超过7%,其中马来西亚、文莱和泰国增速接近11%。经济体量持续增长和人均GDP水平上升将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创造良好的需求环境。 东盟部分成员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大,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丰沛的低成本劳动力。印尼人口超2.6亿,菲律宾和越南人口达1亿左右,菲律宾、越南及缅甸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在东盟十国中相对较低。较低的GDP规模和较大的人口基数为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廉价的劳动力是东盟在国际分工切入全球产业链的优势所在,能够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投资,直接加入中国等贸易合作伙伴的加工环节。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升高和人民币升值,中国境内外贸加工企业的利润收缩,部分外资企业就转移至东南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提升,有35%以上的鞋类产品订单被转移至东南亚。东盟国家较为低廉的劳动力能够支撑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将进一步稳固和加深。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逐渐升级,导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互补性稳步增长。中国曾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劳动力成本和数量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的输出国。由于中美外贸关系受到中长期的负面影响,中国与其它区域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则可能趋向密切。随着中国的企业创新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的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渐升级,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正在由低端上升为中高端的过程中。由于东南亚人口基数较大和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南亚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在东盟从产业转移中获益的同时,中国也由于产业升级,中高端技术产品出口和知识密集型等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趋势加强,东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正在稳步增长。 区域产业合作扩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中国和东盟经济体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的同时,产业领域的合作正在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东盟依据各自的产业结构特性以及发展优势,通过多种贸易方式深化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沟通及合作;基于产业链,最大化双边的互补性,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体来说,利用良好的经济互补性,实施中西部和东盟国家的跨区域、跨境合作,如利用云南优秀的地理地质条件,推进其与东盟的水电能源、边境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度合作。近些年东盟作为海南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增势明显,高于外贸整体增速。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大力建设将深度推进双边贸易自由便利和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为进口生产资料和原辅料的国内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将促进中国面向东盟出口产业的多样化发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方面达成深入广泛共识,东盟日益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成效显著的地区。如果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其国际经济活动的关键货币,在贸易和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有利于防范和降低区域内金融风险,提升东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的稳定性。中国较为平稳健康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的“货币锚”地位提供良好支撑。虽然东盟国家大多还是存在参照美元体系的惯性,但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加之经济的稳定发展及市场体量的扩张,人民币将逐渐获得其在东盟国家主要的货币参照锚地位。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而“一带一路”则为双方共同打造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还可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增速平稳增长,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性。由于地理相近、物流成本较低、贸易商品互补性较强、区域产业合作加深、“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必将获得长足发展。 四、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策略 目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肆虐,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为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具体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减少双方贸易壁垒。准确把握好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法律基础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条款,简化双边贸易程序。研究和分析区域及次区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基于国际协调机制,制定出具有可操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并简化货币兑换方式等贸易程序,减少关税壁垒。加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于双边贸易程序及政策的解读和宣传。选用多种媒体推介的形式,对贸易优惠条款及政策进行深入的宣传,如网络培训、线下讲座等。加强对于中国和东盟贸易发展的政策追踪和评估,对可能存在的内外部不确定性进行预测,建立事前预警体系,减少潜在的贸易风险。 第二,提升金融开放程度,促进双方金融系统互相接入。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金融开放程度不足,东盟并未放开在当地开设人民币账户的限制。构建面向东盟的经济金融合作通道,完善跨境金融交流机制以及强化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交易和投融资服务,对推动中国和东盟的区域合作以及稳固双边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6月,广西以多举措大力推进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包含加大对持牌类金融金融的引进力度,支持新型金融机构落户,支持面向东盟的证券期货服务基地建设等。2018年国务院同意将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提高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水平提供良好的金融条件。 第三,调整和提升贸易结构,推动互补性贸易向均衡化发展。 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双边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存在互补优势的贸易产业,可充分利用东盟国家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资源开发。这有助于缓解国内资源的缺口,同时也拓展东盟国家出口创汇的渠道。对于存在竞争的贸易产业,如机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劳动力“红利”逐步淡化,中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将部分中国需要调整的产业转移去东盟国家。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参与到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中。 第四,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推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创造许多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机遇,通过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化、海关通关便利化等,有助于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基于快速、便捷和低成本的贸易通道,“一带一路”将提高东盟各国的基础建设水平,帮助部分中国企业将产能对外输出,合理规避当前国际贸易关系面临的各类风险,加强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 第五,提高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便利经贸关系发展。一是继续推动人民币成为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能源等大宗商品在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中处于较为重要地位。若这些贸易商品可以以人民币计价进行交易结算,则东盟可以有效地规避由于美元币值波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东盟相应的出口企业也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出口收入。二是提高人民币在产品定价中的话语权。拥有产品或工业原材料定价权可以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凭借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取得大宗产品的定价权。三是推动人民币成为电子商务计价的结算货币。东盟国家和中国一衣带水,与中国文化有较强的关联性,消费习惯的差异较小,是“一带一路”电子商务人民币计价的重点推进和实施区域。中国的阿里巴巴、银联等知名电商企业拥有相当水平的跨境支付系统。应当鼓励国内企业的通讯、网络技术发展,根据东盟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支付惯性提供有东盟特色的人民币结算服务,便利双边经贸关系发展。 第六,促进南向通道等区域沟通及合作机制落到实处。2018年中国10个西部省区共同提出合作共建南向通道的“重庆倡议”,利用铁路、公路和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由中国重庆向南经贵州等省份,通过广州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和东盟主要物流节点,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战略性的互联互通。推动南向通道落地可以给予中国西部地区和周边东盟国家经贸往来、人员沟通、文化交流等更多的便利,促进中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随着中国和主要东盟国家贸易合作的不断发展,中国各省市和东盟各国的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层次的经贸合作方式亦不断协同推进。自2006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创建次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2016年形成并启动了澜湄合作机制,从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领域,拓展合作机会,推动城市化进程和青年交流等。中国和由文莱全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三国的部分地区构成的东盟东部增长区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双方在农业、能源、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较为密切。次区域合作有助于拉动双方经贸合作,实现中国和东盟的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向更高端的产业链布局,最终推进各层次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未来应采取切实举措,持续推动各类区域合作机制稳步落到实处。
如市场预期,5月外贸进出口整体回落。海关总署6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外贸进出口2.47万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比4月扩大4.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方面同比下降12.7%,低于市场预期。出口方面仍然保持正增长区间。不过,受海外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外贸复苏仍待政策加持。 口罩等纺织品出口激增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和前4个月持平。 “2、3月我们没有复工复产造成订单拖延,4月就已经出现了缺订单的情况,而这种影响主要在5、6月显现出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相较于4月出口超出预期,5月出口数据已经得到修正。市场分析指出,4月出口超预期部分原因是此前积压的订单交付,5月数据则体现了全球需求大幅走弱的滞后影响,未来一到两个季度,应对外需下行压力仍是经济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不过,相较于市场预期,5月出口表现依然保持在增长区间。根据机构预测,5月出口增速预期普遍为负值。在海外订单锐减的情况下,出口保持增长实为不易。 其中,口罩等防疫物资出口对外贸起到了托底作用。据海关数据,前5个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4066.6亿元,增长25.5%。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表示,5月出口增速一部分主要就是靠口罩等纺织品出口增速拉动。5月当月,包括口罩等纺织品出口增长拉动整体出口近10个百分点。 “前5个月排除口罩等纺织品外其他商品出口实际下降8.3%,这与4月PMI新出口订单降至33.5的低位水平较为一致,主要反映了外部需求下滑、订单减少、订单不稳、订单完成延迟效应逐步消退等因素的影响。 ”庞超然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 大宗商品价格低迷 相较之下,5月进口呈现低迷态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月进口下降12.7%,未及市场预期。 从具体产品看,海关总署方面介绍称,铁矿砂、原油、天然气、大豆等商品进口量增加,大宗商品进口均价以下跌为主。例如,前5个月,我国进口原油2.16亿吨,增长5.2%,进口均价为每吨2567.4元,下跌21.2%;进口天然气4012万吨,增长1.9%,进口均价为每吨2642.1元,下跌14.7%;进口汽车(含底盘)27.8万辆,减少36.9%,价值928.8亿元,下降31.3%。 庞超然表示,5月进口主要受到油气等大宗商品下滑的影响。5月当月,原油进口总额达5706.9亿元,占进口总额的56.5%;原油进口价格下跌8.9%,拖累了进口增长10.8个百分点。 新时代宏观研究团队分析指出,一季度企业被动补库存,库存高企之下,二季度企业主要以去库存为主,同时,内需还只是补偿式回补,企业经营预期改善但依然偏谨慎,对进口的需求不强。 在白明看来,中国经济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二季度虽然有所恢复,但主要是扩大内需的恢复。“欧美国家没有复工复产,我们从这些国家进口一些东西,特别是电子商务,就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受航空运输和海运等物流因素的影响。” 外贸环境逐步恢复 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为稳住外贸基本盘,今年以来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最主要的是稳外贸主体。 白明分析称,政府部门对外贸企业比较支持,给予税收、租金、信贷方面的支持,让这些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稳住外贸的基本盘。 在前5月的外贸数据中,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增长、比重有所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且占比不断提升,反映了当前民营企业外贸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的发展态势。这与我国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密不可分。”庞超然表示。 同时,在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方面,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目前,东盟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达1.7万亿元,增长4.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7%。 “尽管全球的经济大循环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中日韩加上东盟的东亚经济圈出现了一个局部的热点。”白明说。 关于下一步外贸走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上周表示,正在密切监测和研判。“目前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同时,中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在庞超然看来,未来进出口恢复预期逐步明朗。出口方面,近期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上涨、5月PMI新出口订单环比略有增长,随着各国政府解封政策相继推出、发达国家经济逐步恢复带动前期被抑制的需求逐步释放,出口能够出现转机。同时,继续履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国内消费逐步恢复等因素也会拉动进口增长。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吕银玲
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国和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赐贵,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沈晓明在会上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有关情况。 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赐贵表示,自贸港在零关税后全岛封关,最重要的是要防止走私,因此我们这两年实际上已经在进行防止走私,构建近岸、近海、岸线和岛内三道防控圈。 刘赐贵表示,世界上有很多自贸港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贸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贸港就是海南。海南自贸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贸,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不允许在意识形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通过货物贸易走私、不允许搞黄赌毒、不允许破坏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允许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产生腐败不廉洁的行为,针对这些原则性的问题都会制定或者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管控措施。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指出,零关税是海南自贸港的重要制度设计。在2025年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前,率先对部分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此外,大幅放宽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限额提至10万元每人每年,进一步扩大免税商品种类。 五部委详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 发改委:海南自贸港货物贸易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介绍,《总体方案》围绕6个方面的自由便利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 贸易自由便利方面,对货物贸易,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对服务贸易,实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举措。投资自由便利方面,大幅放宽海南自由贸易港市场准入,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方面,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分阶段开放资本项目,有序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境外资金自由便利流动。人员进出自由便利方面,针对高端产业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方面,实施高度自由便利开放的运输政策,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方面,在确保数据流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扩大数据领域开放,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发改委:2025年前启动全岛封关运作 林念修介绍,《总体方案》的推进实施可以分为打基础和全面推进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现在起到2025年以前主要是打基础、做准备。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是,突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开放进程,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形成早期收获,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第二个阶段,2035年以前,主要是全面推进自由贸易港政策落地见效。 发改委:海南自贸港与香港互补大于竞争 林念修在发布会上说,海南自由贸易港与香港的定位不同,重点发展产业也不同,互补大于竞争,不会给香港造成冲击。 财政部: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限额提至10万元每人每年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指出,零关税是海南自贸港的重要制度设计。在2025年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前,率先对部分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此外,大幅放宽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限额提至10万元每人每年,进一步扩大免税商品种类。 财政部:大幅放宽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 邹加怡表示,零关税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大幅放宽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免税购物额度从现在的每人每年3万元提升到每人每年10万元,并且在现行的38类商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免税商品的种类,同时优化管理,提高旅客购物的便利程度。 财政部:将制定进口征税商品目录 海南封关运作后目录外商品免征进口关税 邹加怡介绍,等到条件成熟,于2025年实现全岛封关运作之后,会在简并税制的基础上,对进口征税商品目录以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免征进口关税,这是实现零关税的最终制度安排。国家要制定一个进口征税商品目录,只有在目录上的商品仍然需要征收关税,其他大部分不在目录上的进口商品会实现免征进口关税。 商务部:今年年内将制定中国跨境服务贸易第一张负面清单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在服务贸易方面,服务贸易有四种形态。其中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叫做跨境服务贸易。对跨境服务贸易的这三种形态,今年年内将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对三种模式项下的服务贸易,如果有限制就纳入到这个负面清单,如果没有限制的,负面清单之外开放,这将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的一个亮点,它将是中国跨境服务贸易的第一张负面清单。 央行:率先在海南自贸港落实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表示,率先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实金融服务业的扩大开放政策,丰富海南的金融业态。培育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于开放型经济的金融能力,支持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等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强化金融支持和改革创新,推动海南重点发展产业的产业聚集规模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创新发展贸易金融、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 海关总署:不禁止洋浦保税港区内居住居民及设立营业性的商业设施 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国介绍,考虑到海南自由贸易港涉及商业消费等业态,对洋浦保税港区内设立的营利性商业设施等不做禁止性的规定,这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因为现在所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都是不允许人员居住和设立营利性场所,这是开了一个口子。 海南省委书记、省长答疑自贸港怎么做 海南省委书记:严格控制海南房地产 不能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 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赐贵表示,要严格控制房地产,海南的房地产不是外面想要多少就建设多少,不能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我们土地是有限的,历史上也有过教训,所以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不能是单一的。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南省委书记: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后最重要是防止走私 刘赐贵表示,自贸港在零关税后全岛封关,最重要的是要防止走私,因此我们这两年实际上已经在进行防止走私,构建近岸、近海、岸线和岛内三道防控圈。 海南省委书记:海南2030年将不再销售燃油汽车 刘赐贵说,大气质量方面,海南设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PM2.5个位数,为实现这一目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采用清洁能源,届时全岛将使用清洁能源;2030年将不再销售燃油汽车;从今年底开始,海南将“禁塑”,实现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面向全球推出4万余就业岗位 刘赐贵介绍,这两年来,已经超过10万人到海南就业创业。最近我们推出了4万多个向全球招聘的岗位,年底之前还会再推出,就有几十万海内外的人才踊跃报名。 海南省委书记:海南自贸港将实现全岛同城化 推出政策促农民留在农村 刘赐贵指出,海南自贸港是全岛自贸港,海南主要的人口还是在农村,主要的面积也是在农村,农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海南自贸港是否成功。我们对包括农民在内的居民都很好的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在职称、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有一套良好的优惠政策,使他们愿意留在农村。因为今后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全岛同城化,所以必须提升乡村人才的素质。 海南省委书记:海南自贸港不允许搞黄赌毒 刘赐贵表示,海南自贸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贸港,所以我们有几个不允许。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不允许在意识形态来破坏社会主义的制度,不允许通过货物的贸易走私,不允许搞黄赌毒,不允许破坏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允许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产生腐败,不廉洁的行为。对这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都会制定或者已经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海南省省长:海南自贸港实行“非禁即入” ,原则上政府取消审批 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沈晓明指出,海南自贸港实行“非禁即入” ,原则上政府取消审批。 海南省省长:全岛封关以后 除了极少数产品外其他都没有进口关税 沈晓明表示,全岛封关以后,除了极少数产品外,其他都没有进口关税了。但是在全岛封关之前,我们也设定了四类物品,通过清单管理免关税。一是生产资料,二是原辅料,三是交通工具,四是岛内居民的消费品。我大致算了一下,进口游艇税收的成本大概能够降低38%。另外,进口娱乐设备税收大概能省20%。 海南省长:海南个人所得税将免缴高于15%部分 沈晓明表示,人才在海南岛呆满183天,个人所得税将免缴高于15%的部分。 海南自由贸易港有多省钱?海南省长:买1000万元游艇能省380万 沈晓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全岛封关以后,除了极少数产品外,其他都没有进口关税了。本来1000万进口一条游艇,你需要交380万的税,但是你如果在海南买一条1000万的进口游艇,就不需要交380万的税,比其他地方买游艇省了380万。另外,进口娱乐设备税收大概能省20%。 海南省长:支持自贸港内注册的境内企业通过境外发行股票方式融资 海南省长沈晓明表示,将支持自贸港内注册的境内企业通过境外发行股票方式融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2025年前重点任务包括:实行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除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明确不予免税、国家规定禁止进口的商品外,对企业进口自用的生产设备,实行“零关税”负面清单管理;对岛内进口用于交通运输、旅游业的船舶、航空器等营运用交通工具及游艇,实行“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对岛内进口用于生产自用或以“两头在外”模式进行生产加工活动(或服务贸易过程中)所消耗的原辅料,实行“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对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境商品,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允许岛内免税购买。对实行“零关税”清单管理的货物及物品,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清单内容由有关部门根据海南实际需要和监管条件进行动态调整。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