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继续超预期增长。按美元计价,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4607.2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出口2680.7亿美元,增长21.1%,预期增9.5%,前值增11.4%;进口1926.5亿美元,增长4.5%,预期增4.3%,前值增4.7%;贸易顺差754.2亿美元,增加102.9%,前值584.4亿美元。出口是下半年经济重要拉动力量按美元计价,11月中国出口当月同比增速创下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最高纪录,延续了三季度以来的持续增长态势,成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亮点。2020年一季度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遭遇了供给停摆,中国外贸受到明显冲击。但下半年,中国出口复苏的超预期是比较明显的。在中国国内消费等需求恢复相对较慢的情况下,出口拉动国内工业生产加速回暖、产能利用率提升,企业补库需求也在增加,有效拉动了中国经济继续复苏。11月出口超预期增长,虽然有低基数的因素,但按美元计价的当月同比增速仍然创下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最高纪录,延续了三季度以来的持续增长态势,成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亮点。这背后的主要逻辑是中国疫情“先进先出”,而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海外受疫情冲击而出现供需缺口加大的情况。进口受基数影响在11月增速回落,但按美元计同比增速仍然达到4.5%,高于预期。受制于国外供给能力的缺口,部分商品进口规模仍然未明显回升,但总体而言进口也处于波动修复中。出口高增的逻辑变化了吗?上个月我们指出,三季度以来出口高增背后的主要逻辑包括:疫情蔓延但全球继续复苏,需求继续增长;中国出口替代欧美国家的供给;全球防疫物资需求继续高企。这三个因素在11月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首先,疫情蔓延对欧美经济供给端的实际冲击要比需求端更大,因为一旦出现真实的病例,整个工厂或者办公室的人都可能被隔离而无法工作,而全球真实的每日新增病例在50万-60万之间,如此巨大的新增病例数量,必然会对劳动力要素产生明显限制。但需求端却由于宽松货币政策和收入补贴而恢复较快。由此造成的供需缺口很大程度上只能由中国填补,因为目前也只有中国拥有完全的产能和全面的产品覆盖范围,同时,即便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些国家的供给更多地集中在资源品和低端商品领域,不构成对中国出口的竞争性。其次,防疫物资的需求持续增长,并未像前期市场所预期的那样在减少,反而在下半年提升了增速。前11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9.57万亿元,增长5.4%,占出口总值的59.3%;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9892.3亿元,增长33%;出口塑料制品5277.8亿元,增长20.1%。后面这两样都与抗疫物资需求直接相关。2021年出口增长展望未来,预计上述三个逻辑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尤其是实际的供给端不会因为疫苗的接种而出现迅速反弹。疫苗尽管会给经济带来信心,但更多的是反映在需求端,而非供给端。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也不会对出口造成明显冲击,此次中国出口的持续高增,更多是疫情导致的供给端冲击,中国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大规模全面供应能力的经济体,可谓垄断地位明显,欧美的供需缺口和防疫物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因此,至少在2021年上半年,出口高增长仍然可期。但2021年下半年,随着疫苗投产和接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经济加速复苏在供给端上的显现,将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出口的明显高增趋势,中国出口将转而回到平稳状态。人民币升值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中国外贸企业而言影响较大,对外贸企业来说,应该如何做才能减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前,相当部分的中国外贸企业并未系统性地开展外汇套期保值措施,这极易造成外汇波动导致的盈利损失,例如近期外贸企业赚得的美元在贬值,如不及时进行结汇,就会导致兑换人民币减少。同时,汇率波动是较难预测的,即使是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和央行官员,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来预判汇率走势,因此,对于外贸企业、普通外汇投资者等,更好的办法是做好汇率套保措施,及时将外汇敞口进行对冲,或者拉长投资时间,更多地根据两国间经济基本面等长期因素对汇率走势进行研判。2021年进口增长展望进口方面,11月国内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回暖,出口需求带动的原材料等上游产品的进口也将维持较高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都会促使进口同比增速提升。因此2020年进口将呈现上半年低增长、下半年持续复苏的态势。2021年上半年,从同比看,进口仍将保持高增长,主要原因还是低基数,但内生性的力量仍然不足,原因在于上半年海外供给能力仍将处于底部,复苏速度较慢,即便对海外的需求会持续增加,海外供给短缺还是会为进口设置天花板,较难突破。下半年,进口的内生性因素逐渐打开,国内需求和海外供给能力将产生共振。因此,2021年从进口同比看,很可能是一个高位震荡的态势。招募公告:苏宁金融于2020年8月启动“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大V激励方案”,每月按阅读量和发文活跃度,奖励排名前50名大V,奖励金额300元-2000元不等。如果您是财经作者,欢迎入驻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入驻方式:关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向后台发送“财顾”二字,小编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办理入驻事宜。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9月出口维持高增,供给优势仍将拉动出口持续强势,我们前瞻性预判出口超预期不断印证;9月进口大幅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低基数也有贡献,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前进口持续高增概率较低。Q3实现1.12万亿货物贸易顺差,预计将对Q3名义GDP形成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动。 9月出口维持高增,贸易顺差提振经济 9月出口(人民币)同比8.7%,前值11.6%。中国供给优势助推出口强劲,贸易顺差提振增长。我们在7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逻辑,目前依旧发挥作用:1、中国经济领先性回升抢占优势地位,突出的供给优势提振了出口,中国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可以印证(整体和分行业均有体现)。 2、海外供需修复存在错位,中国出口填补错位形成的供需缺口,有利于出口持续强势。我们7月提示顺差将继续强势拉动经济增长,Q3净出口贸易顺差达到1.12万亿元,预计对Q3名义GDP的拉动在2个百分点以上。 出口能持续强势吗? 海外经济修复一波三折,中国优势地位显著。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优势仍是后续支撑出口维持强劲的重要原因。虽然疫苗临近带来乐观信号,但全球仍笼罩在疫情之下,近期美欧出现疫情反复,东南亚、南亚、拉美等经济体仍受困于疫情冲击。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较大,难以短期消除;当下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发达和发展中经济,工业生产仍处于低迷状态,企业库存在疫情发生后持续下降(供给受到冲击,更为依赖进口),部分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也走高。海外经济体这种库存走低、生产低迷、贸易恶化等的特征,与我国经济领先性回升、工业门类全、供应链修复快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国优势地位。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三大逻辑支撑后续出口持续强势:1、海外供给修复弱于并慢于需求端,形成供需错位,中国出口可以填补缺口。2、海外疫情冲击仍在发酵,通过疫苗或抗体方式全面消除疫情短期难以一蹴而就,目前来看不论是替代海外供给、还是海外订单转至我国,对出口均有支撑。3、即便海外经济体推进复工复产、逐步带动供给修复,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枢纽环节,根据历史经验,美国、欧盟、东盟和拉美等我国主要贸易对象进入补库阶段,会带动我国出口表现较强。 进口高增可否持续? 9月进口(人民币)同比11.6%,前值-0.5%,9月进口再次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我们此前提出今年判断我国整体进口关键在于海外供给,海外供给渐进修复决定了进口渐进回升的走势,但短期会因集中交付阶段性冲高,6月已有表现。 9月进口数据再次冲高,主因在于企业提前备货而非海外供给修复,低基数也有影响。Q3以来,国内需求快速回升,地产投资、工增、消费等经济数据表现较强,印证需求积极修复,PPI触底回升,企业盈利转正在即,部分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库迹象;进入Q4,经济将回升至疫情前增长水平,并有国庆、双十一、双十二等长假和购物节效应催化,我们认为,正是未来需求回升和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带动进口短期冲高,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自9月初开始冲高并达到年内高点也能印证。此外,2019年的低基数也有适当贡献。综合来看,提前备货带动进口冲高较难延续,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之前,进口数据持续高增概率有限。 结构方面,我国大部分进口品类环比回升,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表现较强,粮食、大豆等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环比改善,相比之下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品进口环比适当下滑。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海外经济超预期下行,经济危机爆发,病毒变异。 正 文 进出口数据一览 9月出口维持高增,贸易顺差提振经济 9月出口(人民币)同比8.7%,前值11.6%,其中,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韩出口同比分别为14.40%、-7.77%、20.54%和4.33%,前值分别为12.94%、-6.46%、20.02%、2.06%。同时,Q3出口当季同比为10.2%,实现Q3当季净出口1.12万亿元。 中国供给优势助推出口强劲,贸易顺差提振增长。我们在7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逻辑,目前来看两条逻辑持续发挥作用。 1、中国经济领先性回升抢占优势地位,突出的供给优势提振了出口。我们认为,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显著提升可以印证(整体和分行业均有体现)。根据WTO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测算,1-7月份,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6%,其中出口份额为13.8%,进口份额为11.3%,同比分别提升1、1.1和0.8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根据HS分类,疫情后,我国大部分行业出口份额在中美欧日总出口份额中占比显著提升。 2、海外供需修复存在错位,中国出口填补错位形成的供需缺口,有利于出口持续强势。我们认为,“中国发挥供给优势,通过出口填补海外供需缺口”的逻辑在行业中表现显著,疫情以来医疗防疫物资、药品、宅经济相关、机电产品等出口显著增长。 我国出口从4月份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结构上,前三季度,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59万亿元,增长5.4%,占20.4%,其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8287.8亿元,增长37.5%,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1.8%、48.2%,防疫物资拉动出口增长2.2个百分点。此外,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7.46万亿元,增长3.2%,增速较上半年提升5.5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58.7%;其中,疫情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笔记本电脑、家电出口分别增长17.6%、17.3%,“宅经济”商品拉动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1个百分点。 出口的持续强势带动贸易顺差大幅增长。5月,我们提示Q2万亿贸易顺差将对名义GDP形成较强提振,随后兑现;7月,我们再次提示,预计Q3将再次形成近万亿贸易顺差,强势拉动经济增长。根据海关数据,Q3当季货物贸易顺差为1.12万亿元左右,考虑海外留学和出国旅游的受限,服务逆差相对低迷,综合货物与服务贸易数据,我们预计Q3全口径贸易顺差接近万亿元,将对Q3名义GDP形成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动。 出口能持续强势吗? 我们认为,海外供给修复较慢,中国供给优势突出,出口将持续表现强势。 海外经济修复一波三折,中国优势地位显著。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优势仍是后续支撑出口维持强劲的重要原因。虽然疫苗临近带来乐观信号,但全球仍笼罩在疫情之下,近期美欧出现疫情反复,东南亚、南亚、拉美等经济体仍受困于疫情冲击。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较大,难以短期消除;当下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发达和发展中经济,工业生产仍处于低迷状态,企业库存在疫情发生后持续下降(供给受到冲击,更为依赖进口),部分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也走高。海外经济体这种库存走低、生产低迷、贸易恶化等的特征,与我国经济领先性回升、工业门类全、供应链修复快等形成鲜明对比,凸现我国优势地位。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三大逻辑支撑后续出口持续强势: 1、海外供给修复弱于并慢于需求端,形成供需错位,中国出口可以填补缺口。需求端,海外经济体持续实施非常规货币及财政政策,现金投放或者融资性支持对居民和企业的短期消费性支出有积极作用,政策刺激和自然修复形成共振,有助于需求快速回升。但供给侧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较为缓慢,未来随着政策退出,可能存在二次裁员、新增就业不足、企业杠杆率上行冲击资产负债表等潜在风险。因而,我们认为,需求回升快于供给将形成供需错位,有助于我国出口继续维持较强表现。 2、海外疫情冲击仍在发酵,希望通过疫苗或抗体注射方式来全面消除疫情,短期难以一蹴而就,海外供给持续承压,目前来看,不论是我国被动替代了海外的供给,还是海外订单主动转移至我国,均有一定持续性,将对出口产生支撑。 3、即便海外经济体推进复工复产、逐步带动供给修复,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枢纽环节,是链接下游原材料国、上游消费国的重要环节。根据历史经验,美国、欧盟、东盟和拉美等我国主要贸易对象进入补库阶段,必然通过产业链传导至我国,带动我国出口呈现强势特征。 进口高增可否持续? 9月进口(人民币)同比11.6%,前值-0.5%,9月进口再次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9月美元计,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韩的进口增速分别为13.2%、11.09%、24.75%和15.27%,前值为1.55%、-4.64%、1.82%和-0.85%,环比均大幅回升。 我们此前提出今年判断我国整体进口关键在于海外供给,海外供给修复较慢决定了进口渐进修复特征,但短期会因集中交付阶段性冲高,6月已有表现。 9月进口数据再次冲高,主因在于企业提前备货而非海外供给修复,基数效应也有影响。Q3以来,国内需求快速回升,地产投资、工增、消费等经济数据表现较强,印证需求积极修复,PPI触底回升,企业盈利转正在即,部分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库迹象;进入Q4,经济大概率回升至疫情前增长水平,并有国庆、双十一、双十二等长假和购物节效应催化,我们认为,正是需求回升和基于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带动进口短期冲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海外疫情呈现结构化特征,各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供给修复也存在结构性差异,但9月我国对美国、日韩、欧盟、东盟的进口整体上行,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侧面印证不是海外供给修复占主导,而是我国需求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主导的。另一方面,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也可以印证,CDFI指数自9月10日的813.41快速上涨至9月30日的924.28,并在10月初冲高至950上方,再次达到年内高点。此外,2019年9月的低基数对进口增速冲高也有贡献。 综合来看,提前备货带动进口冲高较难延续,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之前,进口数据持续高增概率有限。 结构方面:我国主要进口品环比显著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表现较强,1-9月累计同比分别为3.9%和7.3%,较1-8月提高1.9和1.6个百分点。粮食、大豆等农产品环比改善,相比之下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品进口环比适当下滑。
摘要 【李迅雷:当前热门赛道已经过于“拥堵” 核心资产获溢价】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东西能溢价,那就是核心资产能溢价。所以,我在2017年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寻找确定性的溢价,过去给盈利确定性公司的估值水平太低了,给盈利不确定性公司的估值水平太高了。 本文为9月3日我在中泰证券四季度投资策略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近一段时间以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都津津乐道于“赛道”,但我总担心,当前的热门赛道已经过于“拥堵”,险象环生,近期产业资本减持规模扩大,北上资金净流出,需求侧缺乏新增量,通过,供给侧倒是热火朝天,今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全球第一,显然,需求趋弱、供给趋强的结果是什么,不言而喻。尤其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导向下,发力点是在供给侧,机会当然也在供给侧——大量的供给不仅带来好资产,也会加速优胜劣汰的步伐,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 01 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发力点在供给侧 最近关于国内大循环、双循环的解读较多,有人理解为中美博弈在加剧,我国外部环境较差,所以需要启动内循环,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但是,我认为,通过总量政策来刺激内需的弊端很多,也不能治本,故这一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思想在于从供给端发力。 其实,我日前也发过一篇文章,叫《为何说今后的投资机会主要在供给侧》,跟今天的演讲主题是相呼应的。一方面,上半年我国加大了财政、货币政策逆向调控的力度,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多次采取降准、降息等措施,使得我们经济基本面出现回稳,既然经济出现回稳,再度刺激效果会不佳,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另一方面,拉动消费很难,因为消费和居民收入是挂钩的,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是负增长的,在这种情况下,期望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当前股市中消费,如食品饮料板块表现非常好,但这和我们整体消费疲软、呈现相反趋势的,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零售总额增速还是在-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期望需求侧的政策继续“放水”,而是应该从供给侧角度去思考还有哪些改革举措会出台。 事实上,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已不再延续宽松趋势,预期中的降准降息都没有发生,债市的收益率再度上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突破3%。同时,坚持房住不炒,要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就很难了,而我国历次经济回升,都是靠房地产带动的;加上制造业与消费相关性较高,在消费起不来的情况下,制造业的库存会上升,故投资也会比较弱。 需求端的走弱,对于靠资金推动的股市而言,不是好消息。不少人总是把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但今年以来最大背离就是美国的股市与经济的背离,美国二季度GDP增速为-9.5%,而美股如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则都创了历史新高。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强刺激政策,极度宽松的政策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上半年就扩张了三万多亿美元,当前美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0%,达到美国战前的高度。在这一强刺激作用下,美国消费依然没有起来,美国居民二季度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1%,而消费支出则下降了9%,因此,美国居民储蓄大幅上升,收入溢出效应导致居民收入的很多钱都流向了资本市场。 同时,美元指数的下行,也使得流向中国的资金在显著增加,这就造成了全球范围下的经济与股市的背离。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真正拉动内需,全球经济依然是负增长的,美国将达到-8%,我国经济尽管一枝独秀,但全年GDP增速估计只在2%左右。 在这种背景之下,股市的晴雨表功能虽然无法体现,但能反映出我国经济的结构变化,或者说是全球经济的结构变化。那么,我国经济结构是如何的呢?我国GDP增速一路下行以来,实际上就步入了分化时代,同时股市也在分化,股市分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的分化。股市虽然不能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但可以作为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先行指标,它能够反映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 比如说人口的分化,我们从楼市的表现可以发现,今年以来,深圳和杭州的房价涨幅非常大;与此相对应的是,去年深圳跟杭州这两大城市的人口净流入量也是最多的,是第一和第二。杭州据说是超过深圳,但这是净流入,如果把农民工的流出因素剔除的话,深圳或超过杭州,这反映出中国人口的分化。 还有居民收入的分化。例如,我在上海经常去拜访客户,就发现上海陆家嘴国金中心奢侈品店门口排队的人很多、高档餐厅的订位很难订到,而国金中心对面的正大广场则有很多店铺关门了。这说明高端消费依然很火爆、中低档消费疲弱,因为疫情之下,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还是很快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19年全国有超过10亿人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万元,也就是平均每个月不到2千。所以,我曾在2018年写了一篇文章,推测我国有10亿多人没坐过飞机,其实反映的也是一样的现象,因为月收入2千怎么坐得起飞机呢? 不过,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确实很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2019年三年中高收入组的收入累计增长了29%,而中等收入组只增长了19%,差了约10个百分点。实际上,我认为收入数据是被低估的,那么被低估多少呢?我初步估算,低估总额大约占到GDP的13%左右,美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是80%左右,我国呢?按官方数据推算,50%都不到,我觉得要到6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所以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被低估是大概率。 这也可以解释今年以来为什么我们在食品饮料行业里面,高端白酒、醋、酱油等对应的上市公司股价涨幅非常大,一方面,这代表着消费升级,虽然经济在下行,但是消费升级还是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则反映了高端消费增速迅猛。这种分化现象在经济下行过程当中都会出现。包括我们对应的产业也是如此,今年以来大家都在讲赛道,一定要抢占有利的赛道,在好的赛道上面跑的速度就会加快,增长就会好。这其实也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新经济在高增长,传统产业却在低增长,很多传统产业虽然估值很便宜了,但还是没有人理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应该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拉动经济。这几年增长更多的是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少,今年在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已经负增长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对居民进行补贴呢?我也呼吁对居民进行补贴,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今年财政的力度虽然比较大,财政发放1万亿元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提高1.6万亿元,但与财政收入的下降相比仅是杯水车薪。我国今年上半年整体财政收入下降接近10%,财政支出增长也比较缓慢。这样来看,财政政策虽然是积极的,但更多是偏稳健;货币政策虽然是稳健的,但上半年更多是偏积极,下半年虽然回归稳健。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通过房地产来刺激经济,就会增加房地产相关的杠杆;如果通过银行放水来刺激经济,又会增加银行的坏账率和宏观杠杆率,事实上我国今年宏观杠杆率已经明显提高了,所以接下来从需求端发力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所谓的宽信用也很难持久,因为宽信用付出的代价是银行坏账水平的上升,坏账水平上升对银行来说很难承受,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通过改革来发力。因而,就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口号。口号中的任何一句话都不能漏掉,否则容易引起误解,这也表明了高层的政策意图。 02 大循环和双循环下的投资机会 供给侧的投资机会则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包括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疫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供给侧出清。本身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在转型,新旧动能也在切换。有了疫情之后,很多传统行业的店铺、旅馆和工厂都经营不下去了,因为传统产业本身就存在产能过剩,疫情是进一步加速了淘汰的过程。 而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那么更多的机会在于我们国产对进口的替代。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芯片,芯片今年上半年进口增长了13%,这也是进口占比最大的产品。我国要实现自主创新可能很难,但至少可以实现部分替代或者局部替代,那么芯片国产替代肯定是一个好的赛道。除了芯片之外,还很多,如数控机床、精密光学仪器、碳纤维、高级轴承、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等。 其次,是资源类,比如原油和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很高;又如,新能源汽车及高分子新材料对锂、钴、镍等稀有金属需求量巨大。中国60%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在西部地区。这意味着,新形势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利用及进行新一轮西部开发是减少资源海外依赖的必由之路。此外,还有粮食及相关产业。一旦海外粮食进口受阻,国内增加单产效率或是粮食自主可供的唯一方法。因此,产量更高、抗性和适应性更好的新品种研发、育种和推广势必也将加大力度,对资本市场而言,农业种植和种子的相关细分或将迎来中长期投资机遇。 总之,我们对中长期政策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深入认识和把握。2019年1月份的时候,最高领导在省部级以上干部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一口气讲了七大安全。我觉得要围绕底线思维下的安全意识去理解政策的着力点。哪七大安全呢?第一个是政治安全、第二个是经济安全、第三个是科技安全、第四个是社会安全、第五个是外部环境安全、第六个是意识形态安全、第七个是党的建设安全。可见,我国现在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六稳六保,确保社会方方面面的安全,把能够考虑到的隐患都考虑到。今后的政策导向也是一样,要围绕这七大安全补漏洞、补短板,比如对原油、天然气的依赖度比较大,我们就要开发西部;粮食安全存在隐患,我们就要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方面其实都是在供给端的着力。 03 疫情加速供给侧出清:赛道更清晰,核心资产获溢价 我国资本市场今年也有很大的变化,试点注册制已经推广到创业板,今年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现在已经到了9月份了,我们接下来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我相信改革的举措还会有。接下来还有上海的进博会,今年又是上交所、深交所成立的三十周年,同时也是浦东三十周年、深圳四十周年,在一系列的改革整数周年庆之际,预期还将通过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包”,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历史问题和结构问题。而资本市场是推进改革和扩大供给最好的地方、最有效的手段,基本上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相反,房地产业要扩大供给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自给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了,美国只有60%多,如果再扩大供给,会引发供给过剩,从而引起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目前采取限购、限价和不让房地产企业过高杠杆率的原因,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限制。 对于股市来讲,现在采取扩大供给的方式,将对当前估值结构和水平会带来影响,根据我们策略组8月末的数据分析,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电子、计算机等这些好的赛道,它的整体估值水平都已经到了历史的90分位数,估值水平明显比较高,估值水平排在最后面的是银行、采掘、交通运输、建筑装饰、房地产、公用事业、钢铁等等,这些都属于传统产业,给大家的成长想象比较低。今年新股筹资额已经全球第一了,如果再大幅扩大融资规模,这些赛道上的估值水平撑得住吗? 不过,尽管供给侧扩容会对当前A股的估值带来影响,但同时,大批新股上市,可以改变“物以稀为贵”的现状,使得股市有更多的投资品种供大家选择。总之,在需求侧没有太大的增量情况下,机会和风险都在供给侧上面。 我们再回顾一下A股市场在这些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觉得有一个良性的变化就是机构的话语权大幅增加了,虽然交易量的80%还是散户的,但是机构的话语权在上升,尤其是2017年以后。 2017年之前,绩差股的累计涨幅非常大,其逻辑是什么呢?公司经营不下去了,就实行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我们可以看到绩差股的组合累计收益到了2017年的第一季度创了历史新高,大大跑赢了全A指数净值;但2017年二季度开始,绩差股的组合回报率就开始大幅度的回落,也就是“壳”不值钱了。现在随着注册制试点的推广,从科创板到创业板,使得供给大量增加,“壳”就更加不值钱了,以后股票上市会越来越容易。 那么,到底有多少股票值得投资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只要是科创板就能涨,只要是新股、只要跟科技沾边的、跟医药沾边的,就都能涨,这是不可能持久的。当传统产业通过这次疫情出清之后,我觉得A股市场在今后几年当中,也会面临再一次的出清,这一次出清就是科技版、创新板的出清。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从1980年至2017年,已经有超过1万家上市公司退市,剩者为王,留下来的目前还有3千多家,继续优胜劣汰,推出纳指不断创历史新高。 根据我们的统计,按照流通市值口径,排名前20%的公司目前的总市值已经接近75%。如果再把它细分的话,排名前10%的市值占比已经达到了60%;排名后50%的公司,市值占比从2017年初的接近20%回落到目前的不到10%,交易额占比则从35%回落约15%。所以,今后A股四千家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后面的两千家公司基本上就不用去看了,因为它们将来交易量还会持续减少,如香港的仙股市场。 A股今后会和美国一样,就是成分股引领的市场。美国股市哪里有全面的牛市,美国到现在为止退市的股票约占所有上市股票的78%,即接近80%的创业公司都失败了,那我们要选择什么呢?我们要选择20%,那你怎么能选得中这20%呢?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东西能溢价,那就是核心资产能溢价。所以,我在2017年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寻找确定性的溢价,过去给盈利确定性公司的估值水平太低了,给盈利不确定性公司的估值水平太高了。 目前,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有利的方面,就是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比例大幅上升,即理财产品的刚兑被打破,很多银行储户的钱流向了A股市场,这是对A股市场利好的方面,今后A股市场的繁荣应该能够持续,结构性牛市的可能性较大。总体来讲,2017年以来,我的资产配置逻辑还是没有变,一方面,传统产业选龙头。1990年美国股市中500亿美元市值以上公司总市值在全市场的占比只有10%,如今已经超过70%。A股目前超过5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还不多,说明中国的行业集中度还不够高,做强做大的企业还不够多,今后将呈现强者恒强、优胜劣汰的局面。 所以,投资股市,首先还是要抓大放小,配置行业龙头或头部企业;其次,无论传统行业也好、新兴行业也好,还是要看企业的科技含量,你有核心技术,估值水平就能得到提升,这是今后大方向。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风险,一个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存在风险;另一个是疫情还没有结束,可能还会延续,虽然传统产业供给侧的出清在加速,但还没有完全出清。另一方面,要看到随着今后股票的大量上市,存量市场的估值风险客观存在,不要觉得只要选一个好赛道就能涨,可能会面临二八分化下的再一次的出清,即优胜劣汰现象。记得去年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叫“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希望大家要保持理性。 如果去看一下美国就知道,很多互联网公司被淘汰,但留下的都是核心资产,可是你当初投的时候怎么知道谁是核心资产,谁可能要退市?过去十年,每年盈利增长都超过30%的公司有没有,有,但是极少,连续十年盈利增长超过20%的都很少,所以,相信常识,不要相信奇迹。资本市场永远会有机会,但大部分是结构性的,资本市场或许会持续繁荣,但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分化和利润的集中,我们要把握住的是,分化大趋势下的集中机会。
e公司讯,9月8日,李迅雷发布其在中泰证券四季度投资策略会上的演讲内容。李迅雷表示,其担心当前的热门赛道已经过于“拥堵”,险象环生。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导向下,发力点是在供给侧,机会当然也在供给侧——大量的供给不仅带来好资产,也会加速优胜劣汰的步伐,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
目前,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有利的方面,就是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比例大幅上升,即理财产品的刚兑被打破,很多银行储户的钱流向了A股市场,这是对A股市场利好的方面,今后A股市场的繁荣应该能够持续,结构性牛市的可能性较大。 01 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发力点在供给侧 最近关于国内大循环、双循环的解读较多,有人理解为中美博弈在加剧,我国外部环境较差,所以需要启动内循环,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但是,我认为,通过总量政策来刺激内需的弊端很多,也不能治本,故这一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思想在于从供给端发力。其实,我日前也发过一篇文章,叫《为何说今后的投资机会主要在供给侧》,跟今天的演讲主题是相呼应的。一方面,上半年我国加大了财政、货币政策逆向调控的力度,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多次采取降准、降息等措施,使得我们经济基本面出现回稳,既然经济出现回稳,再度刺激效果会不佳,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拉动消费很难,因为消费和居民收入是挂钩的,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是负增长的,在这种情况下,期望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当前股市中消费,如食品饮料板块表现非常好,但这和我们整体消费疲软、呈现相反趋势的,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零售总额增速还是在-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期望需求侧的政策继续“放水”,而是应该从供给侧角度去思考还有哪些改革举措会出台。 事实上,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已不再延续宽松趋势,预期中的降准降息都没有发生,债市的收益率再度上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突破3%。同时,坚持房住不炒,要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就很难了,而我国历次经济回升,都是靠房地产带动的;加上制造业与消费相关性较高,在消费起不来的情况下,制造业的库存会上升,故投资也会比较弱。 需求端的走弱,对于靠资金推动的股市而言,不是好消息。不少人总是把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但今年以来最大背离就是美国的股市与经济的背离,美国二季度GDP增速为-9.5%,而美股如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则都创了历史新高。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强刺激政策,极度宽松的政策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上半年就扩张了三万多亿美元,当前美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0%,达到美国战前的高度。在这一强刺激作用下,美国消费依然没有起来,美国居民二季度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1%,而消费支出则下降了9%,因此,美国居民储蓄大幅上升,收入溢出效应导致居民收入的很多钱都流向了资本市场。同时,美元指数的下行,也使得流向中国的资金在显著增加,这就造成了全球范围下的经济与股市的背离。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真正拉动内需,全球经济依然是负增长的,美国将达到-8%,我国经济尽管一枝独秀,但全年GDP增速估计只在2%左右。 在这种背景之下,股市的晴雨表功能虽然无法体现,但能反映出我国经济的结构变化,或者说是全球经济的结构变化。那么,我国经济结构是如何的呢?我国GDP增速一路下行以来,实际上就步入了分化时代,同时股市也在分化,股市分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的分化。股市虽然不能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但可以作为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先行指标,它能够反映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 比如说人口的分化,我们从楼市的表现可以发现,今年以来,深圳和杭州的房价涨幅非常大;与此相对应的是,去年深圳跟杭州这两大城市的人口净流入量也是最多的,是第一和第二。杭州据说是超过深圳,但这是净流入,如果把农民工的流出因素剔除的话,深圳或超过杭州,这反映出中国人口的分化。 还有居民收入的分化。例如,我在上海经常去拜访客户,就发现上海陆家嘴国金中心奢侈品店门口排队的人很多、高档餐厅的订位很难订到,而国金中心对面的正大广场则有很多店铺关门了。这说明高端消费依然很火爆、中低档消费疲弱,因为疫情之下,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还是很快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19年全国有超过10亿人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万元,也就是平均每个月不到2千。所以,我曾在2018年写了一篇文章,推测我国有10亿多人没坐过飞机,其实反映的也是一样的现象,因为月收入2千怎么坐得起飞机呢? 不过,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确实很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2019年三年中高收入组的收入累计增长了29%,而中等收入组只增长了19%,差了约10个百分点。实际上,我认为收入数据是被低估的,那么被低估多少呢?我初步估算,低估总额大约占到GDP的13%左右,美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是80%左右,我国呢?按官方数据推算,50%都不到,我觉得要到6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所以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被低估是大概率。 这也可以解释今年以来为什么我们在食品饮料行业里面,高端白酒、醋、酱油等对应的上市公司股价涨幅非常大,一方面,这代表着消费升级,虽然经济在下行,但是消费升级还是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则反映了高端消费增速迅猛。这种分化现象在经济下行过程当中都会出现。包括我们对应的产业也是如此,今年以来大家都在讲赛道,一定要抢占有利的赛道,在好的赛道上面跑的速度就会加快,增长就会好。这其实也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新经济在高增长,传统产业却在低增长,很多传统产业虽然估值很便宜了,但还是没有人理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应该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拉动经济。这几年增长更多的是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少,今年在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已经负增长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对居民进行补贴呢?我也呼吁对居民进行补贴,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今年财政的力度虽然比较大,财政发放1万亿元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提高1.6万亿元,但与财政收入的下降相比仅是杯水车薪。我国今年上半年整体财政收入下降接近10%,财政支出增长也比较缓慢。这样来看,财政政策虽然是积极的,但更多是偏稳健;货币政策虽然是稳健的,但上半年更多是偏积极,下半年虽然回归稳健。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通过房地产来刺激经济,就会增加房地产相关的杠杆;如果通过银行放水来刺激经济,又会增加银行的坏账率和宏观杠杆率,事实上我国今年宏观杠杆率已经明显提高了。所以我觉得接下来从需求端发力的可能性不大。现在所谓的宽信用也很难持久,因为宽信用付出的代价是银行坏账水平的上升,坏账水平上升对银行来说很难承受,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通过改革来发力。因而,就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口号。口号中的任何一句话都不能漏掉,否则容易引起误解,这也表明了高层的政策意图。 02 大循环和双循环下的投资机会 那么投资机会在什么地方呢?需求侧利好的可能性较小。10月份五中全会要研究两个目标,一个是“十四五”规划,一个是2035年目标,这些都是从长远考虑,而不是短期的想法。最短期规划的例子就是特朗普,他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下一任的连任,所以他今年的力度非常大,刺激力度创历史新高。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目标要到2035年,需要细水长流,不能够把钱一下子用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求侧不用有太多的幻想。 供给侧的投资机会则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包括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疫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供给侧出清。本身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在转型,新旧动能也在切换。有了疫情之后,很多传统行业的店铺、旅馆和工厂都经营不下去了,因为传统产业本身就存在产能过剩,疫情是进一步加速了淘汰的过程。 而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迫切要解决卡脖子工程问题,那么更多的机会在于我们国产对进口的替代。 有哪些方面是卡脖子的呢?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芯片,芯片今年上半年进口增长了13%,这也是进口占比最大的产品。我国要实现自主创新可能很难,但至少可以实现部分替代或者局部替代,那么芯片国产替代肯定是一个好的赛道。除了芯片之外,卡脖子的还很多,如数控机床、精密光学仪器、碳纤维、高级轴承、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等。 其次,是资源类,比如原油和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很高;又如,新能源汽车及高分子新材料对锂、钴、镍等贱金属需求量巨大。中国60%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在西部地区。这意味着,新形势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利用及进行新一轮西部开发是减少资源海外依赖的必由之路。此外,还有粮食及相关产业。一旦海外粮食进口受阻,国内增加单产效率或是粮食自主可供的唯一方法。因此,产量更高、抗性和适应性更好的新品种研发、育种和推广势必也将加大力度,对资本市场而言,农业种植和种子的相关细分或将迎来中长期投资机遇。 总之,我们对中长期政策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深入认识和把握。2019年1月份的时候,最高领导在省部级以上干部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一口气讲了七大安全。我觉得要围绕底线思维下的安全意识去理解政策的着力点。哪七大安全呢?第一个是政治安全、第二个是经济安全、第三个是科技安全、第四个是社会安全、第五个是外部环境安全、第六个是意识形态安全、第七个是党的建设安全。可见,我国现在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六稳六保,确保社会方方面面的安全,把能够考虑到的隐患都考虑到。今后的政策导向也是一样,要围绕这七大安全补漏洞、补短板,比如对原油、天然气的依赖度比较大,我们就要开发西部;粮食安全存在隐患,我们就要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方面其实都是在供给端的着力。 03 疫情加速供给侧出清:赛道更清晰,核心资产获溢价 对我国资本市场来讲,今年也有很大的变化。试点注册制已经推广到创业板,今年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现在已经到了9月份了,我们接下来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我相信改革的举措还会有。接下来还有上海的进博会,今年又是上交所、深交所成立的三十周年,同时也是浦东三十周年、深圳四十周年,在一系列的改革整数周年庆之际,预期还将通过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包”,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历史问题和结构问题。而资本市场是推进改革和扩大供给最好的地方、最有效的手段,基本上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相反,房地产业要扩大供给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自给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了,美国只有60%多,如果再扩大供给,会引发供给过剩,从而引起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目前采取限购、限价和不让房地产企业过高杠杆率的原因,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限制。 对于股市来讲,现在采取扩大供给的方式,将对当前估值结构和水平会带来影响,根据我们策略组8月末的数据分析,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电子、计算机等这些好的赛道,它的整体估值水平都已经到了历史的90分位数,估值水平明显比较高,估值水平排在最后面的是银行、采掘、交通运输、建筑装饰、房地产、公用事业、钢铁等等,这些都属于传统产业,给大家的成长想象比较低。今年新股筹资额已经全球第一了,如果再大幅扩大融资规模,这些赛道上的估值水平撑得住吗? 不过,尽管供给侧扩容会对当前A股的估值带来影响,但同时,大批新股上市,可以改变“物以稀为贵”的现状,使得股市有更多的投资品种供大家选择。总之,在需求侧没有太大的增量情况下,机会和风险都在供给侧上面。 我们再回顾一下A股市场在这些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觉得有一个良性的变化就是机构的话语权大幅增加了,虽然交易量的80%还是散户的,但是机构的话语权在上升,尤其是2017年以后。 2017年之前,绩差股的累计涨幅非常大,其逻辑是什么呢?公司经营不下去了,就实行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我们可以看到绩差股的组合累计收益到了2017年的第一季度创了历史新高,大大跑赢了全A指数净值;但2017年二季度开始,绩差股的组合回报率就开始大幅度的回落,也就是“壳”不值钱了。现在随着注册制试点的推广,从科创板到创业板,使得供给大量增加,“壳”就更加不值钱了,以后股票上市会越来越容易。 那么,到底有多少股票值得投资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只要是科创板就能涨,只要是新股、只要跟科技沾边的、跟医药沾边的,就都能涨,这是不可能持久的。当传统产业通过这次疫情出清之后,我觉得A股市场在今后几年当中,也会面临再一次的出清,这一次出清就是科技版、创新板的出清。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从1980年至2017年,已经有超过1万家上市公司退市,剩者为王,留下来的目前还有3千多家,继续优胜劣汰,推出纳指不断创历史新高。 根据我们的统计,按照流通市值口径,排名前20%的公司目前的总市值已经接近75%。如果再把它细分的话,排名前10%的市值占比已经达到了60%;排名后50%的公司,市值占比从2017年初的接近20%回落到目前的不到10%,交易额占比则从35%回落约15%。所以,今后A股四千家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后面的两千家公司基本上就不用去看了,因为它们将来交易量还会持续减少,如香港的仙股市场。 A股今后会和美国一样,就是成分股引领的市场。美国股市哪里有全面的牛市,美国到现在为止退市的股票约占所有上市股票的78%,即接近80%的创业公司都失败了,那我们要选择什么呢?我们要选择20%,那你怎么能选得中这20%呢?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东西能溢价,那就是核心资产能溢价。所以,我在2017年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寻找确定性的溢价,过去给盈利确定性公司的估值水平太低了,给盈利不确定性公司的估值水平太高了。 目前,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有利的方面,就是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比例大幅上升,即理财产品的刚兑被打破,很多银行储户的钱流向了A股市场,这是对A股市场利好的方面,今后A股市场的繁荣应该能够持续,结构性牛市的可能性较大。总体来讲,2017年以来,我的资产配置逻辑还是没有变,一方面,传统产业选龙头。1990年美国股市中500亿美元市值以上公司总市值在全市场的占比只有10%,如今已经超过70%。A股目前超过5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还不多,说明中国的行业集中度还不够高,做强做大的企业还不够多,今后将呈现强者恒强、优胜劣汰的局面。 所以,投资股市,首先还是要抓大放小,配置行业龙头或头部企业;其次,无论传统行业也好、新兴行业也好,还是要看企业的科技含量,你有核心技术,估值水平就能得到提升,这是今后大方向。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风险,一个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存在风险;另一个是疫情还没有结束,可能还会延续,虽然传统产业供给侧的出清在加速,但还没有完全出清。另一方面,要看到随着今后股票的大量上市,存量市场的估值风险客观存在,不要觉得只要选一个好赛道就能涨,可能会面临二八分化下的再一次的出清,即优胜劣汰现象。 如果去看一下美国就知道,很多互联网公司被淘汰,但留下的都是核心资产,可是你当初投的时候怎么知道谁是核心资产,谁可能要退市?过去十年,每年盈利增长都超过30%的公司有没有,有,但是极少,连续十年盈利增长超过20%的都很少,所以,相信常识,不要相信奇迹。资本市场永远会有机会,但大部分是结构性的,资本市场或许会持续繁荣,但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分化和利润的集中,我们要把握住的是,分化大趋势下的集中机会。
年初以来,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经济出现负增长,但楼市和股市都呈现上扬走势,这实际上都是需求侧政策发力的结果。那么,今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会继续大力度刺激需求吗?疫情之下,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供给侧下的出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的投资机会在哪里?本文试作探讨。 需求侧已乏力且存在弊端 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疫情爆发,很多国家都采取了降息和实施量宽政策,美国两次降息,逼近零利率,我国也不例外,降准降息,截止到今年6月,一年期LPR下降46BP至3.85%,五年期LPR下降20BP至4.65%。M1、M2同比增速均拐头向上。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将财政赤字率上调至3.6%,此外还有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和3.75万亿元地方专项债。但美国的财政政策力度要比我国大很多,预期今年美国的财政赤字率就会达到15%左右。 例如,美国既给大部分居民疫情补贴,又大量发放失业救济金,美国二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高达11.5%,而居民消费减少了10.7%,由此居民储蓄率提高至25.7%。中国今年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远低于美国。同时,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3%。 可见,美国是典型的现金补贴多而消费大减的现状,由此产生了溢出效应,资金流向股市,出现了纳斯达克股指创新高的局面。A股市场也出现了开户数量大幅上升、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的现象。 但是,对国内而言,这一次为应对疫情的“大放水”,则又一次提高了宏观杠杆率,前7个月新增贷款13.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而且,疫情对于传统产业打击更大,对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影响更多,美国也是如此,失业率上升后,人均薪酬反而上升,说明低薪者在失业,传统产业更加低迷。 2016-2019年高收入组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偏快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研究所 但刺激需求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除中国之外,主要经济体的2020年GDP增速基本为负,美国、欧盟估计会跌至-8%,中国今年的GDP增速估计也只有2%左右,这就决定了居民收入增速也就维持在2%左右,对拉动内需的作用有限。 疫情之下,豪宅被抢购,奢侈品购买排长队,车市低迷,但豪车销量大幅增长。股市、楼市繁荣导致财富效应则进一步加剧了分化,这也反映了需求侧刺激政策的弊端。尽管紧急注入流动性是必要的,可以避免流动性危机,但弊端在于,不仅增加了社会债务、加大了资产泡沫,而且还加剧了收入分化,使得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也就是说,通过刺激需求难以让居民部门的收入显著增长,反而有可能使得资产泡沫泛起,收入差距扩大,只有依靠收入再分配来缩小收入差距,从而起到扩大内需的效果,但这就属于制度供给范畴了。 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发力点在供给侧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究竟如何操作?有些人的理解是:既然外需不行了,就刺激内需。但是,如前所述,刺激内需的弊端很多,也不能治本。事实上,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已不再延续宽松趋势,预期中的降准降息都没有发生,债市的收益率再度上行。 这说明总量政策的局限性,因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都是结构性问题,而非总需求不足问题。2015年短暂的股市泡沫最终被刺破,反映了当时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力度过大问题,因此,今年政策重点就在防范2015年的刺激过度问题再度爆发。 当前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分化,分化反映了存量经济特征,是经济增速下行的标志,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趋弱,长期的逆周期政策已经使得宏观杠杆率水平大幅上升,反过来限制了继续刺激需求的空间。因此,通过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大财政赤字的做法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在资产泡沫凸显的情况下,马上大力度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如推出房产税、资本利得税等)也不太现实,容易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与当前的“六稳”、“六保”的政策导向不一致。 疫情之下,全球很多传统企业破产倒闭,说明疫情加快了供给侧的出清速度,对中国而言,实际上也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速度。因此,在当前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受阻和中美摩擦加大的背景下,让国内大循环顺畅和继续加大开放力度,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显得非常重要。 国内大循环得以运行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要扩大进口替代比例,尤其是对外依赖度较高的进口品替代。例如,2020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下降3.0%,进口规模下降3.3%,而集成电路进口规模却逆势增长13.12%。 从进出口弹性角度看,我国对先进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具备较强的刚性,即便在疫情造成经济活动大幅骤停的压力测试下也是如此。除了芯片产业链的设计、制造技术方面对外依赖度较高外,我国在数控机床、新材料、光学仪器设备等方面,对外的依赖度也很大。 因此,今后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规模还会继续加大,同时还将引导资金等各方面社会资源优先进入关键技术领域,从而为今后降低关键产品的对外依赖度作努力。为此,今年以来,科技类企业股权融资的规模大幅增加,实际上也是在大幅增加资本市场的产品供给。 此外,原材料类(包含:粮食、能源、矿石资源等)占据我国进口项下的另一个“半壁江山”,在外部风险加剧下,与其相关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亦成为内循环供给端下需要进行另一项改革。如2019年,原油进口达5.1亿吨,增长9.5%,对外依存度升至72.45%;天然气进口9656万吨,增长6.9%,对外依存度为44%。 对海外原油及天然气的依赖度持续上升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就资源储备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潜在储备与我国外需依存度高的资源品种有较强互补性:从国内矿产资源格局来看,中国60%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在西部地区。这意味着,新形势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利用及进行新一轮西部开发是减少资源海外依赖的必由之路。 疫情加速供给侧出清:赛道更清晰,核心资产获溢价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在经济体量比较小的时候,大国的改革可以“闯红灯”、“摸石头过河”,如今,经济体量已经很大了,需要稳中求进。例如,房产税目前不会推出,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中,房地产的贡献度在20-30%之间。但不推出房产税就不等于没有办法来管控房价了,因为只有消减泡沫才能确保金融和经济安全,所以,今后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估计会下降。 在M2/GDP超过200%的时代,我国资产泡沫不仅体现在房地产上,同样会体现在其他资产领域。抑制资产泡沫有两个方向,一是抑制需求,如房子限购、收紧货币等,二是扩大供给。对于房地产领域,大规模扩大供给的后患较大,因为中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97%,超过美国居民20个百分点,在投资、投机性需求下,住房空置率也已经很高。 因此,就大类资产配置而言,减少对房地产的配置比重,增加对金融资产配置比重,是符合双循环下背景的时代发展趋势的。同时,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已经被打破,净值型产品的风险显现,而股市上的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平均业绩连续两年都是非常优异,今年已经吸引了很多银行储蓄资金去购买证券市场的金融产品。 但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用动态市盈率或市净率的中位数来反映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并作国际比较,不难发现估值水平已经偏高。但抑制需求没有意义,因为资本市场的体量还比较小,而且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非常低,扩大股权融资规模,无论是哪个角度看,都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有利。 因此,在双循环模式下,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注册制试点,让更多的高科技和创业企业融资上市,是铁板钉钉的扩大供给策略,此举不仅可以提高直接融资比率,降低企业杠杆和促进转型升级,还可以抑制股市泡沫,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如果说,上半年A股市场的主要机会来自降准降息下的需求侧,即资金推动型牛市,那么,下半年以来,在宽信用环境下,降准降息预期下降,银行信贷增速也将下降,而股权融资的规模会持续上升,投资机会将更多地来自供给侧。 如果是经济持续强刺激,则在溢出效应下,股市或许有“全面牛市”的机会,这也是上半年不少个人投资者感到赚钱容易的原因。但下半年以来,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减少,股票的供给增加,机会只能是“结构性”了。 此次疫情实际上加速了供给侧下的企业出清步伐,虽然传统产业的优胜劣汰是长期趋势,但今年以来出清的速度明显加快。这对于资产配置而言,更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也就是说,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背景下,只看估值高低或只看题材大小是远远不够的不够了。 2017年初以来,两市交易集中于大市值股票(流通市值排名在全市场前10%),小股票(后50%)的交易日渐冷落:前10%的公司(每季末动态调整)的市值占比,自17年以来趋势性抬升,目前超过60%。前10%公司股票的交易额的占比也呈现类似态势,从2017年初的25%,抬升至目前的接近45%。与此相对应的是,后50%的公司,市值占比从2017年初的接近20%回落到目前的不到10%,交易额占比则从35%回落约15%。(注:大市值股票的换手率总是低于小市值股票)。 流通市值排名在全市场前10%的公司市值与交易额占比均上升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A股今天出现的这种分化现象,与美国股市90年代以来的趋势演变非常类似,如1990年美国股市中500亿美元市值以上公司总市值在全市场的占比只有10%,如今已经超过70%。A股目前超过5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还不多,说明中国的行业集中度还不够高,做强做大的企业还不够多,今后将呈现强者恒强、优胜劣汰的局面。 这也意味着,如今,国内至少超过一半的公司是不用去覆盖研究了,今后这一比例还应该扩大。在股票供给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投资只能优中选优,只有核心资产会受到重视和追捧,交易的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 供给侧出清过程中,一定是强者恒强,优胜劣汰。按王晓东根据最新发布的半年报的统计,国内大市值公司的利润增长(季调环比年率)也远超市场平均水平,二季度业绩更是大幅跃升,说明大市值公司(银行除外)受到追捧,是有基本面支持的。 流通市值前10%公司的盈利增速显著高于市场中位数水平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2017年以前,大市值股票受到冷落,业绩“确定性强”的大公司被折价。随着机构投资者市场定价权的提升,市场逐步呈现与成熟市场类似的“确定性溢价”现象。 对大多数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而言,盈利水平是逐年下降的,而且幅度可观。以新股上市当年的ROE为基准,在06年-19年间,“一年后“ROE平均下降了0.9个百分点。而且是逐年下滑,六年后的ROE相对上市当年,平均下降幅度达到4.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股票供给虽然在大幅增加,但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平庸”的公司居多,选择的难度加大。 从目前的估值水平看,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电子和计算机等热门行业大多都已经处在历史估值水平的85分位以上,总体股价水平其实已经不便宜了,但银行、采掘、交通运输、地产、公用事业等行业则处在历史估值水平的20分位以下,反映出行业之间估值分化大幅上升。 各行业的PE与PB的中位数及历史分位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截止8月末数据) 因此,供给侧出清下的机会已是剑走偏锋,便宜的股票没人理会,贵有贵的道理。投资既要选好赛道,又要选准“千里马”。赛道而言,应该围绕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下的大消费领域,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科技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细分领域也越来越多。在已经出现头部企业的行业内,“白马”会强者恒强,获得确定性溢价;在还没有形成头部企业的行业领域,“黑马”会腾飞,市值倍增的空间更大。
摘要 【李迅雷:下半年投资机会将更多地来自供给侧】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9月2日表示,如果说上半年A股市场的主要机会来自降准降息下的需求侧,那么下半年投资机会将更多地来自供给侧。在已经出现头部企业的行业内,“白马”会强者恒强,获得确定性溢价;在还没有形成头部企业的行业领域,“黑马”会腾飞,市值倍增的空间更大。在股票供给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投资只能优中选优,只有核心资产会受到重视和追捧,交易的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9月2日表示,如果说上半年A股市场的主要机会来自降准降息下的需求侧,那么下半年投资机会将更多地来自供给侧。在已经出现头部企业的行业内,“白马”会强者恒强,获得确定性溢价;在还没有形成头部企业的行业领域,“黑马”会腾飞,市值倍增的空间更大。在股票供给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投资只能优中选优,只有核心资产会受到重视和追捧,交易的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