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纷纷聚焦中国8月进出口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出口——这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其中一驾马车在8月份继续获得动力。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逐渐从新冠疫情中复苏,这些国家在8月份采购了更多中国制造的商品。 根据中国最新公布的官方数据,以美元计,8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长9.5%,增幅较7月份的7.2%继续扩大,也好于经济学家给出的7.3%的预测中值。 报道说,8月份数据标志着中国出口连续第三个月同比增长。这与今年年初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新冠疫情对中国工业部门和全球航运网络造成严重影响。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曾预测,随着各国关闭边境、全球需求下降,中国经济要素中的出口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然而,得益于政府严格而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经济扶持政策,中国出口商在第二季度成功地在全球出口中获得了更大的份额,而与此同时,其他出口国仍因疫情而处于瘫痪状态。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 报道,咨询公司TS Lombard首席中国经济学家Bo Zhuang表示,连续三个月的强劲出口数据将提振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尽管8月份的进口数据令人失望,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非常强劲”。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中国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增长对全球贸易而言是个好兆头。
9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8月进出口数据。按美元计,中国8月出口同比增9.5%,进口同比降2.1%。虽然海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但日常生活、出行已经先行快速恢复,出口增长的动力已从二季度的防疫和居家办公需求向开学和家居需求拓展,对美出口增速创下近年来新高(20%),以内循环推动双循环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 ■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徐天辰 9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8月进出口数据。按美元计,中国8月出口同比增9.5%,进口同比降2.1%;按人民币计,出口同比增11.6%,进口同比降0.5%。在我们看来,虽然海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但日常生活、出行已经先行快速恢复,出口增长的动力已从二季度的防疫和居家办公需求向开学和家居需求拓展,对美出口增速创下近年来新高(20%),以内循环推动双循环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 外需结构性恢复推动出口,防疫、电子拉动延续,家居成为新亮点。分产品看,与防疫有关的纱线织物、医疗器械和塑料制品出口分别增长48.5%、39.0%和31.0%,增速虽较7月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处较高水平。疫情期间欧美房贷利率直线走低,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引发家居类产品出口大增,家用电器增39%,家具增28.9%,灯具增18.2%。同时,海外开学取代居家办公,成为电子产品出口需求的主要推动力,手机出口增23.3%,计算机出口增23.5%。 对美出口同比大幅增长两成,领先其他贸易伙伴。8月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0.0%,中国对美国出口值已经回到2018年同期水平。对欧盟(27国)增长11.2%,对东盟增长12.9%,对日本降低0.8%。对美出口创下近几年来最大的单月增速,一方面是因为去年低基数,受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影响,2019年8月中国对美出口暴跌16%;另一方面,下半年美国备货季已经到来,进口商开始提前准备电子消费品和感恩节、圣诞节用品。 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低于去年,是进口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8月能源进口金额降幅较大,如原油(-24.6%)、天然气(-26.5%)、铁矿石(-4.9%)。但以进口吨数计,原油同比增12.6%,天然气增12.3%,铁矿石增5.8%,疫情下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大大降低了中国的进口成本。在非能源商品进口中,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增长2.5%、机电产品增长1.9%、高新技术产品增长5.0%,显示国内需求侧恢复较好。 内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中国疫情防控得力,供给、需求双双恢复, “内循环”快速畅通。但海外疫情至今仍在快速蔓延,尽管各国政府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的下降,但生产受到极大的抑制,中国生产的复苏正在积极弥补海外经济的供需缺口。当前海外疫情仍在持续,美国、印度确诊继续高增,欧洲夏季度假潮引发新一波疫情,日韩疫情重现上升势头,在此背景下中国仍将是全球防疫物资和其他商品的主要供应商,以内循环推动双循环值得期待。
事 项 按美元计价,8月出口同比+9.5%(前值+7.2%);进口同比-2.1%(前值-1.4%);贸易顺差589.3亿美元(前值623.3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8月出口同比+11.6%(前值+10.4%);进口同比-0.5%(前值+1.6%);贸易顺4165.9亿元(前值差4422.3亿元)。 主要观点 一、内需或呈结构分化,外需回暖带来出口强势 1、进口:8月进口增速出现超预期回落,主要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拖累: 来料加工进口偏弱,国内小企业的生产需求修复仍有限。8月来料/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速-12.5%,疫情以来来料/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始终疲弱,对应小企业PMI也始终位于荣枯线以下,修复程度不及大中型企业。而从国内高新技术与机电产品进口情况来看,电子、汽车等产品的进口需求在稳步回升(见图表17、18),内需整体确实呈现修复趋势。因此我们认为,由于来料加工多数以劳动密集型等低端行业为主,承接的企业也多以小型企业为主,这一现象或反映了在疫情后,国内需求虽在持续回暖,但小型加工贸易型企业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来料/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约20%,因此这一部分的进口需求对进口总额的负向拖累或将持续较长时间,小型企业PMI走势可作为观测指标。 大宗商品价格因素仍继续拖累进口增长。8月以铁矿石和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口数量需求仍在增长,增速出现放缓;但价格下跌对进口的负向拖累幅度超出了数量增长带来的正向拉动,因此大宗品对进口总额仍呈负向拖累。 8月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对进口的拉动率为0.2%,环比7月收窄0.9个百分点,主要受到进口价格进一步下跌、以及进口数量环比收窄共同影响。 2、出口:外需回暖仍是出口主旋律。 欧美外需真实回暖带来出口延续强势 。根据我们对海外经济数据及高频指标的跟踪,目前与我国出口相关的美欧各行业修复进度表现出美国零售业全面修复(且地产销售高增长带来家具、家电等耐用品需求大幅提升),德法、意西零售业分别修复9成、8成,美国、意西工业生产修复7成,德法工业生产修复6成。由于零售需求基本得到全面改善、工业需求大部分改善,带来目前外需的真实回暖。而从区域分布上也可看出,由于美国的零售和工业生产修复程度均优于欧洲,因此美国外需回暖也强于欧洲,带来我国对美出口连续2个月维持高增速。 防疫物资仍为出口提供稳定支撑,不过拉动幅度逐月减弱。8月以纺织品+医疗器械估算的防疫物资出口拉动率环比7月再度收窄0.3个百分点至2.4%。 二、进出口分项数据 1、出口:海外需求普遍改善,各类产品出口多数改善 出口区域:8月对多数地区出口增速提升,其中美国、东盟仍是拉动出口的主要地区,拉动率分别达到3.48%、1.81%。 出口商品: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延续对出口的强劲拉动,同比拉动率分别达到6.8%、3.3%。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仍维持较快增长,其中家具产品的出口增速达到24%,或与美国地产销售旺盛带来家具等耐用品需求提升有关;金属与大宗商品出口负向拖累收窄。 2、进口:各区域进口均不强,高新及机电产品进口延续强势 进口区域:8月自多数国家的进口都偏弱,仅自欧盟、东盟进口有小幅回升,同比拉动率环比提升0.67、0.07个百分点。 进口商品:农产品进口收窄,同比拉动率由7月的1.1%收窄至0.2%,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延续高增长,同比拉动率由7月的0.6%提升至1.6%。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均在提升,但价格继续下跌,带来大宗商品进口继续呈现较大负向拖累。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超预期爆发导致需求下降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内需或呈结构分化,外需回暖带来出口强势 (一)进口:来料加工与大宗商品进口均走弱 8月进口增速出现超预期回落,主要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拖累: 1、来料加工进口偏弱,国内小企业的生产需求修复仍有限。8月来料/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速-12.5%,疫情以来来料/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始终疲弱,对应小企业PMI也始终位于荣枯线以下,修复程度不及大中型企业。而从国内高新技术与机电产品进口情况来看,电子、汽车等产品的进口需求在稳步回升(见图表17、18),内需整体确实呈现修复趋势。因此我们认为,由于来料加工多数以劳动密集型等低端行业为主,承接的企业也多以小型企业为主,这一现象或反映了在疫情后,国内需求虽在持续回暖,但小型加工贸易型企业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来料/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约20%,因此这一部分的进口需求对进口总额的负向拖累或将持续较长时间,小型企业PMI走势可作为观测指标。 2、大宗商品进口量升价跌,价格因素仍继续拖累进口增长。8月以铁矿石和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口数量需求仍在增长,不过增速出现放缓(反映国内内需回暖);但由于价格下跌对进口的负向拖累幅度超出了数量增长带来的正向拉动(具体来看原油进口价格、数量对进口总额的拉动率分别为-4%、1%,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价格、数量对进口总额的拉动率分别为-0.7%、0.4%),因此大宗商品整体对进口总额仍呈负向拖累。 3、8月农产品进口额减少,对进口的正向拉动减弱。8月农产品对进口的拉动率为0.2%,环比7月收窄0.9个百分点,主要受到进口价格进一步下跌、以及进口数量环比收窄共同影响。 (二)出口:外需回暖仍是出口主旋律 欧美外需真实回暖带来出口延续强势,且美国外需强于欧洲。根据我们对海外经济数据及高频指标的跟踪,目前与我国出口相关的美欧各行业修复进度表现出美国零售业全面修复(且地产销售高增长带来家具、家电等耐用品需求大幅提升),德法、意西零售业分别修复9成、8成,美国、意西工业生产修复7成,德法工业生产修复6成。由于零售需求基本得到全面改善、工业需求大部分改善,带来目前外需的真实回暖。而从区域分布上也可看出,由于美国的零售和工业生产修复程度均优于欧洲,因此美国外需回暖也强于欧洲,带来我国对美出口连续2个月维持高增速。 防疫物资仍为出口提供稳定支撑,不过拉动幅度逐月减弱。8月以纺织品+医疗器械估算的防疫物资出口拉动率环比7月再度收窄0.3个百分点至2.4%。 (三)进出口展望:全年出口增速有望回正 出口端,考虑到目前外需真实回暖,叠加海外进口替代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提升,下半年在海外疫情不出现失控的情况下出口大概率可延续强势。若9-12月出口增速维持在5%,即可保证全年出口实现正增长,目前来看出口增速回正概率较大。 进口端,国内内需回暖带来进口的大趋势向好,但考虑到经济结构中存在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冷热不均的状况,小型加工贸易型企业对进口或将产生较长时间的负向拖累, 二 进出口分项数据 (一)出口:海外需求普遍改善,各类产品出口多数改善 1、出口走势 8月出口增速继续偏强,超出市场预期。以美元计价,8月出口同比+9.5%,预期+8.3%,前值+7.2%;以人民币计价,8月出口同比+11.6%,前值+10.4%,预期+12.4%。8月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增幅略低于美元计价。 2、出口区域:8月对多数地区出口增速提升 8月对多数地区出口均有提升,其中对美国出口连续两个月大幅增长。8月对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多地的出口同比增速回升10个百分点左右,对东盟出口增速环比7月虽略有回落,但仍保持12.9%的高增速。从出口拉动率来看,美国、东盟仍是拉动出口的主要地区,拉动率分别达到3.48%、1.81%,另外除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外的其他地区出口拉动率8月大幅提升1.49个百分点至5.16%,反映了在全球范围内外需普遍改善的状况。 3、出口商品: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延续对出口的强劲拉动 8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仍维持较快增长,其中家具产品的出口增速达到24%,或与美国地产销售旺盛带来家具等耐用品需求提升有关;金属与大宗商品方面,8月钢材与未锻造的铝及铝材同比负增速进一步收窄至-15.8%、-14.5%;二者或共同带来“其他商品”出口负向拖累大幅收窄。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出口维持高增速,同比拉动率分别达到6.8%、3.3%,其中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速10.9%,叠加越南8月电子产品和计算机出口同比+24.2%,韩国8月计算机产品出口同比+106.6%,全球电子行业景气度仍较高。 (二)进口:各区域进口均不强,高新及机电产品进口延续强势 1、进口走势 8月进口增速低于预期。以美元计价,8月进口同比-2.1%,预期+0.4%,前值-1.4%;以人民币计价,8月进口同比-0.5%,前值+1.6%,预期+6.1%。8月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增速降幅大于美元计价。 2、进口区域:自欧盟、东盟进口有小幅回升 8月自欧盟、东盟进口有小幅回升。8月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的进口拉动率分别为0.1%、-0.61%、-0.07%、-0.07%,0.22%、-1.7%,8月我国自多数国家的进口都偏弱,其中自欧盟和东盟的进口拉动率有所回升,但幅度也较为有限。 3、进口商品:高新及机电产品延续强势,农产品显著收窄 从进口商品的增速来看: a)农产品中,粮食、大豆的进口数量继续增长,不过价格形成较大拖累。8月进口粮食、大豆的数量同比增长17.1%、1.3%,进口数量均有收窄,不过进口价格分别同比下跌7.2%、2.6%,进一步拖累农产品进口额。 b)大宗商品中,铁矿石、原油、铜等进口量继续增长,增幅较7月进一步放缓,同时进口价格跌幅有所收窄:8月进口原油、铁矿砂、铜及铜材的数量同比增12.6%、5.8%、67.1%,进口需求持续放缓;进口价格跌幅有所收窄,原油、铁矿石进口价格同比下降33%、10%,但由于价格跌幅的收窄幅度弱于进口数量的放缓幅度,因此大宗商品进口继续呈现较大负向拖累。 c)工业品中,电子产品进口需求增长仍较快,汽车进口额翻正。8月集成电路、二极管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11.1%、18.6%,进口量价齐升,电子产品进口需求仍高。8月汽车进口额同比增速翻正,达到+1.3%,汽车行业继续回暖。 从主要进口商品大类对进口增速的拉动来看,8月由于大宗商品进口数量收窄,价格延续下跌,对进口的负向拉动有所扩大,达到-4.7%,农产品进口拉动率进一步收窄至0.2%。而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拉动率分别为0.8%、1.6%,维持7月的正向拉动。 (三)贸易差额:8月贸易顺差小幅回落但仍在高位 8月贸易顺差小幅回落,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为589.3亿美元,预期533.4亿美元,前值623.3亿美元,环比减少33.99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顺差为4165.9亿元,预期3860亿元,前值4422.3亿元,环比减少256.1亿元。8月顺差虽有小幅回落,但仍在高位,经常账户的跨境资本流动依然保持健康。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8月出口维持强势表现,我们坚定看多出口的预判持续兑现,在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我国经济领先性企稳抢得战略先机,两个大循环带来的供给优势得以发挥。我们提示,Q3顺差与Q2的历史级万亿顺差较为接近,将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强拉动作用。 供给优势提振出口,顺差增多拉动经济 8月出口维持强势表现。8月出口(以人民币计)同比11.6%,前值10.4%,其中,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韩出口同比为12.9%、-6.5%、20.0%、2.0%,前值为14%、-3.4%、12.6%和-0.6%。出口强势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中国经济领先性企稳抢占先机,两个大循环发挥供给优势利好出口。进入Q3中国经济各项指标维持回升态势,消费回暖、投资向好、盈利转正,部分逆周期政策也开始进入正常化进程,经济的领先性企稳为内循环奠定供给基础,国内外双循环有利于发挥供给优势,替代海外供给,今年以来我国在全球出口份额占比显著提升。 2、海外供需错位修复,短期利好我国出口。在非常规货币、财政政策的持续刺激下,海外经济体的需求逐步回升,美国零售、地产销售等数据已有较好表现,但海外经济体的供给体系修复仍相对较慢,一方面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劳动力市场的风险并未清除,融资性支持和现金类补贴等短期稳定政策一旦中断,企业倒闭、二次裁员等仍存可能;另一方面海外经济体库存持续下行也能印证。我们认为,由于海外经济体的需求回升相对快于供给,短期供需缺口利好我国出口,同时海外补库周期往往利好我国出口,我们预计今年Q4至明年Q1美国等海外经济体可能进入补库阶段。 3、两个大循环对行业的利好继续显现。1-8月,中药、纺织制品、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相关领域出口增速为7.5%、37.8%和50.9%;受益于宅经济相关的手机、家具、家用电器出口增速为8.9、1.6%和14.1%;机电产品出口增速2.1%。我们认为,内循环奠定供给优势,在防疫物资、宅经济和中间产品等方面得以体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带动了中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有利于我国部分行业出口保持高增。 进口小幅回落 8月进口(以人民币计)同比-0.5%,前值1.6%,8月美元计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韩进口同比为1.5%、-4.6%、1.8%和-0.9%,前值1.1%、-9.5%、3.6%和4.9%。 8月进口小幅回落。此前我们提示6月进口数据高点是短期海外订单集中交付带来的,不可持续,7、8月进口数据回落符合预期。海外供给体系较疫情时期有一定改善,供给能力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Q3以来,国内消费、投资需求数据稳中有进,对进口形成一定拉动,因此Q3进口增速较Q2有一定改善,但难以延续高增,8月BDI及CDFI数据的平均水平较7月适当下行也有反映。此外,8月进口数据回落与价格因素也有一定关系,我国进口价格指数自今年2月100.3下滑至年中的90左右,去年同期进口价格指数在100以上,量增价跌对进口数据也有一定扰动。 结构:受新基建、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需求带动,1-8月(人民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5.7%。能源品与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进口也保持较高水平,1-8月(人民币)我国进口铁矿石、原油、大豆、肉类和粮食的数量同比增长11%、12.1%、15%、73.4%和21.8%。 Q3继续关注——万亿顺差对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 关注Q3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此前,我们判断Q2出口超预期将带来贸易顺差的大幅走高,9547亿元贸易顺差对Q2名义GDP产生较强支撑,进入Q3,考虑出口持续的强劲表现,进口数据适当回升,我们预计Q3贸易顺差与Q2可能较为接近,保持在1万亿左右的较高水平,将对Q3经济增长形成较强拉动作用。 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超预期下行,全球刺激政策不及预期,病毒变异,疫苗无效
每吨再涨500元!钛白粉迎来下半年第三轮涨价。据记者了解,6月底,金红石型钛白粉的市场价格在12000元/吨左右,而两轮调价过后,市场实际涨幅约500元/吨至800元/吨。在龙蟒佰利9月7日率先发函调价后,两日内已有10余家企业发函跟涨,其中包括安纳达、中核钛白、金浦钛业、攀钢钒钛等上市公司。截至9月8日收盘,卓创资讯评估当前金红石型钛白粉市场价格为13083元/吨。 9月7日早间,国内钛白粉行业龙头——龙蟒佰利发布调价公告。公司称,根据目前国内国际钛白粉市场情况,自即日起,公司各型号钛白粉(包括硫酸法钛白粉、氯化法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500元/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00美元/吨。 随后,安纳达、中核钛白也发布调价公告(据了解,金浦钛业、攀钢钒钛也已调价,尚未发布公告),宣布从即日起,在现有钛白粉销售价格基础上,全面上调公司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其中,国内客户销售价格上调500 元/吨,国际客户出口价格上调100 美元/吨(安纳达出口价格上调80美元/吨)。 “涨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下游需求增大引起的。”8日下午,龙蟒佰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半年以来,钛白粉下游的房地产、涂料、塑料、造纸等行业需求已经逐渐回暖。 龙蟒佰利钛白粉产能为101万吨/年,位列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公司此前披露的半年报显示,6月末,公司存货较2019年末增加36.12%,其中原材料、在产品居多。据悉,近期公司存货已逐步下降,现在存货量较低。“公司目前产销两旺。”上述负责人表示。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钛白粉行业整体开工较高,且库存水平偏低,说明各厂家都在稳定地生产以及交付前期订单。 卓创资讯钛白粉分析师田晓雨认为,在下游需求的推动下,本轮调涨效果有望好于前期。其介绍,钛白粉供给持续偏紧已有一段时间,一周前生产环节的涨价意愿就已显现。更重要的是,随着“金九银十”传统需求旺季的到来,以及原材料价格前期上涨提供成本支撑,直到10月中下旬之前,国内钛白粉市场仍然存在再次调涨的可能。 出口回暖也导致了国内钛白粉的供应量下降,助推价格上涨。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0年7月我国钛白粉出口量为9.75万吨,环比增长26.17%,同比增加10.07%。颜钛云商认为,从7月的出口数据来看,外贸出口已经基本恢复,只是个别国家因为疫情等原因仍有一定限制,但从出口目标国的拓展来看,已经基本弥补该部分国家量的损耗。生产商出口订单交付的优先级仍然比较高,故国内现货紧张形势或将持续,同时原来量比较大的国家仍有一定的增加空间。 今年3月至6月底,钛白粉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几乎触及了生产企业盈亏平衡线。随着下半年国内钛白粉3次涨价,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明显向好。 在此次调价公告中,龙蟒佰利、安纳达、中核钛白纷纷表示,本次产品价格的调整,对公司整体业绩提升将产生积极影响。一家钛白粉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钛白粉作为应用领域最广、性能最优的白色颜料,目前尚无替代产品,看好行业前景。
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相关出口是今年出口高增的重要来源。当前海外疫情仍不容乐观。印度、拉美等地疫情仍在快速扩散,印度每日新增确诊超9万例;法国、西班牙出现二次爆发并超过前次高点;美国疫情二次爆发后回落,但每日新增确诊仍近3万例,现存确诊超250万例。 事件 中国8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9.5%,前值7.2%;进口(以美元计)同比-2.1%,前值-1.4%;贸易顺差589.3亿美元,前值623.3亿美元。 解读 8月中国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9.5%,创2019年4月以来新高,较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 在全球疫情和经济深度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口一枝独秀,主要四大原因: 一是海外疫情仍严峻,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相关出口继续高增; 二是中国经济恢复领先全球,弥补海外供需缺口,替代他国出口份额; 三是欧美经济重启,外需显著改善; 四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推高同比增速。 当前经济形势,简单来讲就是:经济持续恢复,货币政策从总量超宽松转入结构性宽松和结构性收紧,跨周期调节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 我们建议,“双循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 我们在2月率先倡导“新基建”,引发社会各界大讨论,最终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近年我国公共政策日趋成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支柱调控、新基建、双循环、跨周期调节。 今年的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以及近三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展现了巨大的体制优势,以及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事在人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成就百年未有之功业。 1出口高增超预期 1.1 海外疫情严峻,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相关出口高增 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相关出口是今年出口高增的重要来源。当前海外疫情仍不容乐观。印度、拉美等地疫情仍在快速扩散,印度每日新增确诊超9万例;法国、西班牙出现二次爆发并超过前次高点;美国疫情二次爆发后回落,但每日新增确诊仍近3万例,现存确诊超250万例。 防疫物资出口延续高增,8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包括防护服和手套在内的塑料制品以及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同比分别为47.0%、90.6%和38.9%。居家办公相关出口也保持高增,8月手机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主要是便携式电脑)出口同比分别为23.6%和23.5%。剔除上述五类商品后的其他出口增速仅为3.3%。 1.2 中国经济恢复领先全球,弥补海外供需缺口,替代他国出口份额 中国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中国二季度GDP同比3.2%,较一季度大幅回升10个百分点;美国二季度GDP同比-9.1%,欧元区-15.0%,日本9.9%,衰退程度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重。中国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4.8%,接近去年同期水平;8月制造业PMI为51.0%,连续六个月高于荣枯线。 中国强劲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弥补了海外各国国内的供需缺口,另一方面也替代了它们在其他国家的出口份额。中国在欧美进口中所占比重显著提升。2019年欧盟自中国进口占其商品进口总额的18.7%,2020年5月和6月占比分别达28.1%和25.1%;2019年美国自中国进口占其商品进口总额的18.1%,2020年5、6、7月占比分别达22.3%、20.9%和20.3%。 1.3 欧美经济重启,外需显著改善 8月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PMI分别为56.0%和51.7%,均在荣枯线以上;日本制造业PMI为47.2%,较7月回升2.0个百分点。8月中国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为49.1%,连续四个月回升。 分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长,8月同比11.8%,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服装出口显著回升,8月同比3.2%,较上月上升11.7个百分点。 分国别看,对美国、法国、韩国、印度出口大幅改善,8月同比分别为20.0%、28.6%、6.0和-11.1%,较上月上升7.5、17.8、4.8和10.1个百分点;对东盟、英国和德国出口保持高增,8月同比分别为12.9%、12.2%和37.6%;对日本出口降幅收窄,8月同比-0.8%,较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 1.4 去年同期低基数,推高8月出口同比 8月出口环比-1.0%,同比却较7月上升2.3个百分点,部分跟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有关,2019年8月出口环比-3.1%。但是,即使没有基数效应,8月出口也要显著强于往年。 2 进口同比降幅扩大 8月中国进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2.1%,降幅较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工业原料和农产品进口均大幅下滑。8月原油、铁矿砂、钢材、铜材进口数量同比分别较上月下降12.4、18.0、79.8和14.4个百分点,进口金额同比分别较上月下降2.2、15.5、16.4和4.8个百分点。8月大豆进口数量同比1.3%,较上月下降15.5个百分点;进口金额同比-1.3%,较上月下降16.9个百分点。 分国别看,8月自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进口同比分别为1.8%、-0.9%和-26.2%,较上月下降1.8、6.0和19.0个百分点;自欧盟、东盟和巴西进口同比分别为-4.6%、1.6%和21.1%,较上月上升4.9、0.5和12.9个百分点。 3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双循环”的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 海外疫情仍严峻,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产业链回流,未来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美国大选日益临近,特朗普选情落后,持续对华强硬打“中国牌”拉拢选票。无论谁最终当选,都不改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美国两党对此已达成共识。近期美国政府正考虑将中芯国际纳入实体清单,企图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建议以三大抓手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是大力推进“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 二是加快推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尊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以常住人口增量为主要标准供给城镇用地,地随人走,人地挂钩;优化城镇用地在地区和城市之间的配置,推进市场化的跨省换地和利益分享机制。 三是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积极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和应对老龄化的制度和社会体系。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若不抓紧调整将影响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
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又涨价了——9月7日午后,上海巴斯夫将TDI的9月挂牌价格上调4000元/吨,调整至22000元/吨(桶装),环比8月挂牌价上调6000元/吨。 三季度以来,由于海外TDI生产巨头的装置频发不可抗力及国内大型生产企业停产检修,加之下游需求增加,TDI出现大幅涨价。据百川盈孚监测,TDI国内售价已从6月30日的9600元/吨上涨至9月7日的16025元/吨,三季度以来涨幅超66%,且近期处于震荡向上的趋势。目前国内生产TDI的上市公司为万华化学和沧州大化,2家公司8月以来多次上调TDI出厂价格,本季利润有望增厚。 TDI是生产聚氨酯材料的重要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聚氨酯油漆和聚氨酯涂料的固化剂,也用于生产软质聚氨酯泡沫等。记者从卓越资讯了解到,国内此轮TDI价格大幅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出口订单激增。由于海外生产企业停产检修或遭遇不可抗力,从7月中旬开始,国内各TDI工厂均接到大量的海外询盘,起初FOB(离岸价)尚不到1400美元/吨。随着出口询盘量快速增长,以及外盘价格大幅上行,国内出口报价同步快速调高,截至8月下旬,FOB中国报价已达1850美元/吨甚至更高,TDI在出口领域实现量价齐增。近期,美国科思创与德国巴斯夫又相继宣布遭遇不可抗力,为市场注入利好。 随着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库存进一步下降,加之出口仍在有效分流,生产企业库存出现低位。部分厂家因检修或优先调拨产品出口等原因,9月国内可售货源大幅减量,供应能力降低。需求方面,9月以来海绵及固化剂生产逐渐向好,原料消耗量逐渐增加。 在供应趋紧的情况下,市场售价出现连续上涨。目前国内TDI产品生产企业只有8家,分别是上海科思创、上海巴斯夫、万华化学、巨力化工、 沧州大化、甘肃银光(9月1日至21日停产检修)、万华福建、辽宁锦化(装置停产中)。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TDI产能约136万吨。 作为国内TDI龙头企业,万华化学和沧州大化有望在此轮涨价中受益。万华化学和沧州大化的TDI产能分别为55万吨/年和15万吨/年。8月22日,万华化学发布公告,公司烟台工业园30万吨/年产能的TDI已结束检修复产。“上周万华化学一度封盘,后来又将公司9月挂牌价格每吨上调了2000元,调至19000元/吨。”9月7日,一位接近万华化学的人士透露。沧州大化近日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TDI装置运行平稳,会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产品价格。 近期TDI价格或将在冲高后维持高位盘整。据卓创资讯对出口市场的跟踪,目前国内TDI生产企业的海外订单询盘量仍然可观,各大工厂依旧有大量货物计划交付出口,且早在8月中旬便有厂家称订单已排至9月份。此外,TDI涨价助推下游海绵等产品的多轮涨价,而下游的涨价也为TDI价格提供支撑,进一步助推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