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即3月起外需大幅衰退,但出口却呈现很强的韧性,这背后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内外疫情时间点的错位、以及我国疫情防控与复工速度领先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即我国对部分疫情严重经济体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应链逐步重启,出口替代作用是否会减弱、进而导致出口韧性难以持续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点。因此本篇报告的目的在于拆分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类别中,哪些产品出口的替代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哪些则是暂时性的,从而区分5月以来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增速中有多少比重可持续增长、多少比重未来或将回落。 一、疫情后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后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是出口超预期的主要动因。疫情以来,由于我国疫情控制速度全球领先,生产端最先得到修复,带来2020年4月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显著提升,由2019年均值13.3%提升至今年的16%-17%,体现了疫情期间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替代作用。 二、替代了谁的需求?——从区域和商品的角度 (一)区域角度替代了谁?考虑数据可得性,以24个主要经济体替代全球数据 从全球总量看,我国主要替代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与2019年同期的出口份额相比,欧元区、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出口份额在今年4月起出现显著下降,或与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冲击有关。而相对来看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均呈现出口份额提升的情况。 分区域来看,我国对美国、欧洲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韩欧美的出口替代;对东盟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出口替代;对日韩出口份额的提升则较为特殊,并不体现为商品的替代效应,而是来自于日韩自中东进口原油金额大幅下降带来的贸易结构变化。 (二)商品角度替代了谁?考虑数据可得性,主要分析我国对美、欧出口商品结构 电子类产品:对越南、印度、韩国等经济体均有替代,但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化或受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不大,更多体现为电子类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运输设备:对日本、欧洲、墨西哥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防疫物资(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医疗仪器)的需求受疫情影响大幅提升,我国出口对全球各地区均有替代,较为分散。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品:对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家具与家电:对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 三、出口替代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我国出口纺织品、电脑、家具、电气机械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等产品比较优势全球领先,且出口份额较高,因此出口替代有望持续;而出口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因此更可能是暂时性出口替代。 其次从疫情后海外各行业的情况来看:汽车制造业方面,疫情后我国汽车生产自4月起就显著修复,而日德汽车生产在4-6月呈现大幅下滑,供给端受疫情的临时冲击显著;化工品方面,全球大型化工品企业68%集中在欧美日,同样受疫情对供给的冲击显著。而这些行业恰好是中国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的领域,因此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四、有韧性的出口应该是多少? 首先,估算防疫物资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5-7月合计约5.5%。由于防疫物资需求会随着疫情的控制逐步回落,因此这部分出口增长可持续性不强。 其次,估算暂时性与永久性出口替代带来的出口份额提升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分别为2-4%、4%左右。 最后,可将2020年5-7月的出口同比增速(+1.6%)拆分为四部分,防疫物资拉动、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拉动率分别为5.5%、3%、4%、-11%。其中,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是未来出口增长中大概率将逐渐消退的,若5-7月的出口剔除这两类因素后对应的同比增速为-7%(即褪去外衣后的真实出口增速为-7%左右);而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大概率可持续,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也料将在未来随着外需的逐步回升而改善。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再次爆发,全球经济修复低于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即3月起外需大幅衰退,但出口却呈现很强的韧性,这背后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内外疫情时间点的错位、以及我国疫情防控与复工速度领先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即我国对部分疫情严重经济体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应链逐步重启,出口替代作用是否会减弱、进而导致出口韧性难以持续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点。因此本篇报告的目的在于拆分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类别中,哪些产品出口的替代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哪些则是暂时性的,从而区分5月以来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增速中有多少比重可持续增长、多少比重未来或将回落。 一 疫情后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后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疫情以来,各经济体不同程度陷入了经济停摆的状况,引发商品供给端受到冲击,而我国因疫情控制速度全球领先,因此生产端也最先得到修复,带来2020年4月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显著提升,由2019年均值13.3%提升至今年的16%-17%,体现了疫情期间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替代作用,并带来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持续超预期。同时,从出口的行业结构来看,6月以来机电产品、纺织品、仪器设备等商品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正向拉动显著。 二 替代了谁的需求?——从区域和商品的角度 (一)区域角度替代了谁? 从全球总量看,我国主要替代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与2019年同期的出口份额相比,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出口份额在今年4月起出现显著下降,或与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冲击有关。而相对来看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均呈现出口份额提升的情况。因此疫情以来,我国在出口替代上主要呈现出对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替代,而对越南、韩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替代效应并不显著。 分区域来看,我国4-7月对美、欧、日、韩及东盟(印尼、泰国)的出口份额均有提升[1],分别为21%(2019年均值18%)、10.2%(2019年均值7.3%)、28%(2019年均值23%)、25%(2019年均值21%)、32%(2019年均值23%)、28%(2019年均值21%)。而分区域来看,我国出口份额的提升也主要体现在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替代。对美欧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韩欧美的出口替代,需要关注的是2019年我国对美出口份额显著下行(或与中美贸易摩擦有关),2020年以来的份额提升基本填补了2019年损失的份额,但并未超出历史高位,而2020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份额则创下历史新高;对东盟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出口替代,对日韩出口份额的提升则较为特殊,主要来自于日韩自中东进口原油金额大幅下降带来的贸易结构变化。 (二)商品角度替代了谁?[2] 通过区域视角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对美欧以及东盟的出口份额提升较为显著、且主要来自于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替代而非贸易结构变化,但由于东盟缺失分商品类别的区域贸易数据,因此商品视角的出口替代分析我们主要使用美、欧商品分贸易数据进行分析。 欧盟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以手机、汽车零部件、防疫物资等商品为主。2020年4-6月以来,欧盟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以手机为主)、运输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主)、防疫物资(主要含纺织品、医疗仪器、塑料及橡胶制品)。而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及电脑零部件等产品的出口份额反而下降。 美国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以电脑、汽车零部件、家具、防疫物资等商品为主。2020年5-7月以来,美国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品、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光学及医疗仪器、家具等;进一步细分来看,与欧盟不同的是,机电产品中份额明显提升主要为电脑及电脑零部件,手机与集成电路的份额反而下降。 详细分商品类别来看,判断存在出口替代的标准大致为:我国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提升,同时经济体A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同步回落,则可能反映了疫情对供给端产生了一致性的冲击,那么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商品a替代了经济体A的份额;如果经济体A对美出口商品a的份额回落,而对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提升,则可能来自于贸易结构的调整,未必是因为我国的出口替代。 1、电子类产品:手机、电脑、集成电路 电子类产品中,我国对美欧出口集成电路的份额均未提升,对美出口电脑份额提升、出口手机份额下降,而对欧出口手机份额提升,出口电脑份额下降。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电脑份额提升的同时,墨西哥、菲律宾等经济体对美出口电脑份额回落,而对欧出口电脑份额主要被越南、韩国等地区所挤占;我国对欧出口手机份额提升的同时,越南、印度对欧出口手机份额回落,而对美出口手机份额主要被越南、泰国、印度等地区所挤占。从出口份额的区域变化来看,越南、印度对欧盟出口手机的份额下降,但对欧盟出口电脑的份额提升、对美国出口手机的份额提升,根据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说明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化或受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不大,更多体现为电子类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 2、运输设备:汽车零部件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对美出口汽车零部件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日本、德国、印度等经济体,对欧盟出口汽车零部件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日本、印度等经济体。对欧盟与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区域份额变动一致性较高,集中在日、欧等汽车制造大国,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汽车零部件贸易份额的变动主要或与日、欧在疫情期间汽车工业生产受阻有关,我国呈现出口替代的作用。 3、防疫物资类: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医疗仪器 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国防疫物资的出口份额显著提升。防疫物资主要包含在塑料及橡胶制品(医用手套)、纺织品(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疗仪器(体温计、呼吸机)等产品类别中。从区域份额的变化来看,医疗仪器主要替代了欧日发达经济体的份额,纺织品与塑料橡胶制品则主要替代了了东南亚与墨西哥、土耳其的份额,区域份额变动的一致性也较高,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在防疫物资全球贸易中我国也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 4、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品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化工品的区域份额变动一致性较高,主要集中在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化工品份额的提升主要呈现为对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贱金属制品出口中仅对美份额提升,对欧份额未提升,因此上述判断标准不适用,不过鉴于份额下降的日本、印度、欧洲、俄罗斯均为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或与我国对此类经济体的出口替代有关(与化工品的区域份额变动较为类似)。 5、家具与家电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对美出口家具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疫情后美国新屋销售与成屋销售均迅速修复,带来美国对家具、家电产品的消费需求提升,而中国(约43%)、墨西哥(约16%)、越南(约12%)、加拿大(约8%)为美国家具的主要进口地区,占比总和达到约80%。由于我国在家具出口中仅对美份额提升,对欧份额未提升,因此上述判断标准不适用。但考虑到美国家具制品的进口集中度高,同时墨西哥、印度均为疫情严重的地区,因此也可以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家具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出口份额。 三 出口替代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出口份额提升的产品,如果同时满足出口份额的绝对值较高,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则我们可以认为该类产品在疫情后会出现永久性的出口替代,反之若比较优势较弱,则随着海外经济体逐步复工,供应端恢复,出口份额将重新回落。利用OECD的数据我们能够计算我国出口各类商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排名越靠前说明该类商品出口竞争力越强。可以看到: 对美国出口方面,纺织品、电脑(办公机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家具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的出口份额与出口竞争力均较高;机电产品中电气机械、专用机械,有色金属等贱金属制品的出口份额较高,比较优势较2009年也至少提升4名,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此类产品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对欧盟出口方面,纺织品、手机(电信和录音设备)、机电产品中电气机械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的出口份额与出口竞争力均较高;机电产品中专用机械、其他工业机械的出口份额较高,比较优势较2009年也至少提升4名,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艺术品、珠宝等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此类产品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其次从疫情后海外各行业的情况来看:汽车制造业方面,疫情后我国汽车生产业修复较早,在2-3月乘用车产品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后,5月重新回到正增长,而同时4-6月日本、德国的乘用车产量大幅回落,日本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铃木、斯巴鲁、三菱和大发等8家车企停产,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大众、戴姆勒、宝马也宣布停产,因疫情原因海外汽车供给端产能受到严重冲击,带来国内汽车出口份额的提升。 化工业方面,全球大型化工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与日本,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发布的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欧洲、美国、日本企业占比分别达到34%、18%、16%。由于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同时欧美日又是此轮疫情中较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或对全球化工品的供给带来冲击,而带来中国的化工品出口份额相应提升。 因此综合来看,疫情后我国机电类产品、家具、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或有望得到永久性的提升;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大概率是暂时性的出口替代。另外,纺织品今年的出口份额虽有大幅提升,但主要受到疫情原因带来口罩出口的大幅增长,因此此类产品的出口份额提升大概率也将是暂时性的。 四 有韧性的出口应该是多少? 首先,估算防疫物资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5-7月合计约5.5%。由于防疫物资的需求会随着疫情的控制逐步回落,因此这部分的出口增长可持续性不强。海关总署并未直接公布防疫物资的出口金额,因此我们以口罩(HS6307)、医用防护服、手套、鞋套(HS6210,3926,4015,4016)、测温仪(HS9025)、呼吸机(HS9019)、监护仪(HS9018)等产品可估算防疫物资的出口额,可以看到5-7月以来防疫物资对国内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同比拉动率达到5.5%。 其次,估算暂时性出口替代的商品对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此类商品出口份额的提升对出口总额的同比拉动率约2-4个百分点。暂时性出口替代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品(第6类)、塑料及橡胶制品(第7类)、运输设备(第17类)、光学、医疗等仪器(第18类)。由于缺失全球分商品的出口份额数据,因此我们仍以美、欧自华的进口份额数据来进行估算。假设2020年美、欧自华进口的份额与2019年同期持平,即可拆分出在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仅依靠外需变动对美、欧自华进口(即国内出口)增长带来的拉动率,以及由于份额变化对美、欧自华进口(即国内出口)增长带来的拉动率。可以看到,对美国而言,上述四类产品的份额提升带来对美出口提升约4个百分点;对欧盟而言,上述四类产品的份额提升带来对欧出口提升约2.6个百分点,因此以美欧作为代表进行估算,5-7月以来暂时性出口替代商品的份额提升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带来约2-4个百分点的同比拉动率。 另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永久性出口替代的商品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约4个百分点。 最后,可将2020年5-7月的出口同比增速(+1.6%)拆分为四部分,防疫物资拉动、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拉动率分别为5.5%、3%、4%、-11%。其中,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是未来出口增长中大概率将逐渐消退的,若5-7月的出口剔除这两类因素后对应的同比增速为-7%(即褪去外衣后的真实出口增速为-7%左右);而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大概率可持续,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也将随着外需的逐步回升而改善。 [1]考虑到各经济体分商品类别的出口数据可得性较差,因为我们同样采用替代方法,即经济体A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出口份额=美欧自经济体A进口商品a的进口份额。 [2]理论上A对B的出口份额=A对B的出口总额/全球对B的出口总额,但由于缺失全球对B的出口数据,因此该计算方法不可行,我们采用替代方法,即A对B的出口份额=B对A的进口份额=B对A的进口总额/B自全球的进口总额,图表4-9中各经济体的进口区域结构均采用该公式计算。
【内容摘要】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历史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担心看似是临时性的冲击,但实则可能产生永久性影响的事件,及其对于整个经济、各类行业和资产价格的影响。 一、国际变局预示市场化力量在全球的消退? 当看不清前行的路时,借用历史“望远镜”能帮助厘清未来方向。人类演进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是和瘟疫等冲击作斗争:14世纪欧洲黑死病流行引发了对神学的怀疑,很大程度促成了文艺复兴;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期恰恰是社会主义思潮积极发展阶段。站在目前时点,中国取得骄人的抗疫成绩,我们开始对很多东西重新审视,包括对“灯塔国”的理解。 近年来美国对华发放的签证占比明显下降,表征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尽管如此,各类经济预测都明显低估了我国对外部门及出口的韧性(而高估了国内投资和消费)。贸易似乎总能通过某种市场化的方式“自发”维护其韧性:新冠疫情时,中国出口超预期是由于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用品;贸易摩擦时,中国对美出口虽下降,但对东南亚等出口(或转出口)明显增加。未来两年中国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零售及商品进口市场。 从外商投资来看,美国对华投资在缩窄,但其它国家对华投资在上升,整体外商投资趋势难言逆转。过去全球化强调要素配置中的效率提升,但一味追求效率似带来产业链的脆弱性。近期有些国家提出产业布局分散化,或也是预料之中。不过,我们仍能感觉到市场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不容易被政客的力量所左右。 外部环境是否会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也取决于我们怎样应对它。我们固然警惕诸如美苏之间的“冷战”,但现状与过往非常不同,最重要的是中国主动拥抱全球化。目前我国贸易、金融和投资等与世界的融合还在加深,尽管有些领域的脱钩难免(例如科技、教育等)。如果中国沿着市场化和开放的方向走,这未必成为系统性风险。 二、疫情带来的是永久影响还是临时冲击? 新冠疫情百年未见,但未必是史上最严重的。即便遭受了更为严重的西班牙流感后,很多大国的经济增长中枢又可回到疫情前。究其原因,影响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是劳动力、资本和生产率。如果这三方面没有受到系统性影响,那就很难影响到经济增长及利率中枢。当然,疫情的短期冲击不可忽视。 近期美国等出现二次疫情,其经济并未产生相应的回落。我们不清楚疫苗何时出来,但世界经济对于疫情的敏感度正在下降。未来我国防疫物资的出口增速仍在高位但将边际递减,非防疫物资出口会有更积极的表现。 我国消费当前的回升主要并非居民收入上升的结果。失业率高企叠加消费倾向低迷,使得消费修复仍偏慢。这也是今年消费低于市场预期的原因,大家事前没有很好剥离疫情的复杂影响。消费内部的修复不均衡,疫情期间囤积的日用品等必选消费已明显减少,而可选消费的上升态势还未结束。 房地产等传统动能的当月同比增速已回到疫情前。叠加房价上升,近期开发商负债受限,使得加速销售回款变得迫切。鉴于利率的领先规律,商品房销售单月同比拐点可能在四季度。建安投资受到资金掣肘也会边际往下。前期土地成交活跃,未来半年土地投资有望维持高位。从当季同比看,房地产投资四季度或将下来;但累计同比看,房地产投资景气可持续到明年一季度后。 总的看来,疫情冲击的特殊性决定了本轮基建等传统总需求刺激的克制程度。三季度政策发力下宏观景气程度明显抬升。四季度外需向好但基建减弱,经济整体回升幅度料将趋缓。明年上半年GDP会由于基数原因将有跳跃式上升,尽管这未必意味着经济完全修复。 三、宏观政策是否回归常态及资产价格如何演绎? 各国实践表明,即使经济未完全修复,但名义GDP出现拐点后,政策利率的拐点随即出现。如果三、四季度经济回升,那么银行间利率走势是清晰的。值得一提的是,从现在到年底,CPI会由于猪肉高基数等会持续下降,而PPI同比回升。过去两者出现“剪刀差“时,银行间利率往往震荡。此外,明年一季度靓丽的经济同比数据可能引致利率抬升。 利率拐点过后货币数量拐点也将出现。当出口由负转正,也意味着社融拐点的可能到来。如果三季度末、四季度初社融存量增速出现拐点,叠加PPI回升,那么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最强的时候就可能过去。映射到资产配置策略上,我们倾向于目前以防守的姿态迎接未来更好的进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尽管遭遇诸多非常态冲击,但这阻挡不了我国经济回归常态化的经济基本面和市场化的运行规律。
主要观点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即3月起外需大幅衰退,但出口却呈现很强的韧性,这背后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内外疫情时间点的错位、以及我国疫情防控与复工速度领先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即我国对部分疫情严重经济体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应链逐步重启,出口替代作用是否会减弱、进而导致出口韧性难以持续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点。因此本篇报告的目的在于拆分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类别中,哪些产品出口的替代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哪些则是暂时性的,从而区分5月以来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增速中有多少比重可持续增长、多少比重未来或将回落。 一、疫情后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后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是出口超预期的主要动因。疫情以来,由于我国疫情控制速度全球领先,生产端最先得到修复,带来2020年4月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显著提升,由2019年均值13.3%提升至今年的16%-17%,体现了疫情期间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替代作用。 二、替代了谁的需求?——从区域和商品的角度 (一)区域角度替代了谁?考虑数据可得性,以24个主要经济体替代全球数据 从全球总量看,我国主要替代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与2019年同期的出口份额相比,欧元区、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出口份额在今年4月起出现显著下降,或与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冲击有关。而相对来看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均呈现出口份额提升的情况。 分区域来看,我国对美国、欧洲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韩欧美的出口替代;对东盟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出口替代;对日韩出口份额的提升则较为特殊,并不体现为商品的替代效应,而是来自于日韩自中东进口原油金额大幅下降带来的贸易结构变化。 (二)商品角度替代了谁?考虑数据可得性,主要分析我国对美、欧出口商品结构 电子类产品:对越南、印度、韩国等经济体均有替代,但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化或受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不大,更多体现为电子类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运输设备:对日本、欧洲、墨西哥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防疫物资(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医疗仪器)的需求受疫情影响大幅提升,我国出口对全球各地区均有替代,较为分散。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品:对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家具与家电:对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 三、出口替代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我国出口纺织品、电脑、家具、电气机械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等产品比较优势全球领先,且出口份额较高,因此出口替代有望持续;而出口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因此更可能是暂时性出口替代。 其次从疫情后海外各行业的情况来看:汽车制造业方面,疫情后我国汽车生产自4月起就显著修复,而日德汽车生产在4-6月呈现大幅下滑,供给端受疫情的临时冲击显著;化工品方面,全球大型化工品企业68%集中在欧美日,同样受疫情对供给的冲击显著。而这些行业恰好是中国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的领域,因此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四、有韧性的出口应该是多少? 首先,估算防疫物资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5-7月合计约5.5%。由于防疫物资需求会随着疫情的控制逐步回落,因此这部分出口增长可持续性不强。 其次,估算暂时性与永久性出口替代带来的出口份额提升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分别为2-4%、4%左右。 最后,可将2020年5-7月的出口同比增速(+1.6%)拆分为四部分,防疫物资拉动、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拉动率分别为5.5%、3%、4%、-11%。其中,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是未来出口增长中大概率将逐渐消退的,若5-7月的出口剔除这两类因素后对应的同比增速为-7%(即褪去外衣后的真实出口增速为-7%左右);而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大概率可持续,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也料将在未来随着外需的逐步回升而改善。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再次爆发,全球经济修复低于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即3月起外需大幅衰退,但出口却呈现很强的韧性,这背后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内外疫情时间点的错位、以及我国疫情防控与复工速度领先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即我国对部分疫情严重经济体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应链逐步重启,出口替代作用是否会减弱、进而导致出口韧性难以持续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点。因此本篇报告的目的在于拆分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类别中,哪些产品出口的替代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哪些则是暂时性的,从而区分5月以来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增速中有多少比重可持续增长、多少比重未来或将回落。 一 疫情后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后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疫情以来,各经济体不同程度陷入了经济停摆的状况,引发商品供给端受到冲击,而我国因疫情控制速度全球领先,因此生产端也最先得到修复,带来2020年4月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显著提升,由2019年均值13.3%提升至今年的16%-17%,体现了疫情期间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替代作用,并带来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持续超预期。同时,从出口的行业结构来看,6月以来机电产品、纺织品、仪器设备等商品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正向拉动显著。 二 替代了谁的需求?——从区域和商品的角度 (一)区域角度替代了谁? 从全球总量看,我国主要替代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与2019年同期的出口份额相比,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出口份额在今年4月起出现显著下降,或与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冲击有关。而相对来看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均呈现出口份额提升的情况。因此疫情以来,我国在出口替代上主要呈现出对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替代,而对越南、韩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替代效应并不显著。 分区域来看,我国4-7月对美、欧、日、韩及东盟(印尼、泰国)的出口份额均有提升[1],分别为21%(2019年均值18%)、10.2%(2019年均值7.3%)、28%(2019年均值23%)、25%(2019年均值21%)、32%(2019年均值23%)、28%(2019年均值21%)。而分区域来看,我国出口份额的提升也主要体现在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替代。对美欧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韩欧美的出口替代,需要关注的是2019年我国对美出口份额显著下行(或与中美贸易摩擦有关),2020年以来的份额提升基本填补了2019年损失的份额,但并未超出历史高位,而2020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份额则创下历史新高;对东盟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出口替代,对日韩出口份额的提升则较为特殊,主要来自于日韩自中东进口原油金额大幅下降带来的贸易结构变化。 (二)商品角度替代了谁?[2] 通过区域视角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对美欧以及东盟的出口份额提升较为显著、且主要来自于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替代而非贸易结构变化,但由于东盟缺失分商品类别的区域贸易数据,因此商品视角的出口替代分析我们主要使用美、欧商品分贸易数据进行分析。 欧盟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以手机、汽车零部件、防疫物资等商品为主。2020年4-6月以来,欧盟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以手机为主)、运输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主)、防疫物资(主要含纺织品、医疗仪器、塑料及橡胶制品)。而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及电脑零部件等产品的出口份额反而下降。 美国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以电脑、汽车零部件、家具、防疫物资等商品为主。2020年5-7月以来,美国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品、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光学及医疗仪器、家具等;进一步细分来看,与欧盟不同的是,机电产品中份额明显提升主要为电脑及电脑零部件,手机与集成电路的份额反而下降。 详细分商品类别来看,判断存在出口替代的标准大致为:我国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提升,同时经济体A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同步回落,则可能反映了疫情对供给端产生了一致性的冲击,那么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商品a替代了经济体A的份额;如果经济体A对美出口商品a的份额回落,而对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提升,则可能来自于贸易结构的调整,未必是因为我国的出口替代。 1、电子类产品:手机、电脑、集成电路 电子类产品中,我国对美欧出口集成电路的份额均未提升,对美出口电脑份额提升、出口手机份额下降,而对欧出口手机份额提升,出口电脑份额下降。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电脑份额提升的同时,墨西哥、菲律宾等经济体对美出口电脑份额回落,而对欧出口电脑份额主要被越南、韩国等地区所挤占;我国对欧出口手机份额提升的同时,越南、印度对欧出口手机份额回落,而对美出口手机份额主要被越南、泰国、印度等地区所挤占。从出口份额的区域变化来看,越南、印度对欧盟出口手机的份额下降,但对欧盟出口电脑的份额提升、对美国出口手机的份额提升,根据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说明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化或受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不大,更多体现为电子类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 2、运输设备:汽车零部件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对美出口汽车零部件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日本、德国、印度等经济体,对欧盟出口汽车零部件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日本、印度等经济体。对欧盟与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区域份额变动一致性较高,集中在日、欧等汽车制造大国,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汽车零部件贸易份额的变动主要或与日、欧在疫情期间汽车工业生产受阻有关,我国呈现出口替代的作用。 3、防疫物资类: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医疗仪器 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国防疫物资的出口份额显著提升。防疫物资主要包含在塑料及橡胶制品(医用手套)、纺织品(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疗仪器(体温计、呼吸机)等产品类别中。从区域份额的变化来看,医疗仪器主要替代了欧日发达经济体的份额,纺织品与塑料橡胶制品则主要替代了了东南亚与墨西哥、土耳其的份额,区域份额变动的一致性也较高,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在防疫物资全球贸易中我国也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 4、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品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化工品的区域份额变动一致性较高,主要集中在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化工品份额的提升主要呈现为对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贱金属制品出口中仅对美份额提升,对欧份额未提升,因此上述判断标准不适用,不过鉴于份额下降的日本、印度、欧洲、俄罗斯均为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或与我国对此类经济体的出口替代有关(与化工品的区域份额变动较为类似)。 5、家具与家电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对美出口家具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疫情后美国新屋销售与成屋销售均迅速修复,带来美国对家具、家电产品的消费需求提升,而中国(约43%)、墨西哥(约16%)、越南(约12%)、加拿大(约8%)为美国家具的主要进口地区,占比总和达到约80%。由于我国在家具出口中仅对美份额提升,对欧份额未提升,因此上述判断标准不适用。但考虑到美国家具制品的进口集中度高,同时墨西哥、印度均为疫情严重的地区,因此也可以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家具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出口份额。 三 出口替代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出口份额提升的产品,如果同时满足出口份额的绝对值较高,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则我们可以认为该类产品在疫情后会出现永久性的出口替代,反之若比较优势较弱,则随着海外经济体逐步复工,供应端恢复,出口份额将重新回落。利用OECD的数据我们能够计算我国出口各类商品的比较优势(详细计算方式可见《【华创宏观】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制造——全球价值链研究系列一》),比较优势排名越靠前说明该类商品出口竞争力越强。可以看到: 对美国出口方面,纺织品、电脑(办公机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家具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的出口份额与出口竞争力均较高;机电产品中电气机械、专用机械,有色金属等贱金属制品的出口份额较高,比较优势较2009年也至少提升4名,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此类产品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对欧盟出口方面,纺织品、手机(电信和录音设备)、机电产品中电气机械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的出口份额与出口竞争力均较高;机电产品中专用机械、其他工业机械的出口份额较高,比较优势较2009年也至少提升4名,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艺术品、珠宝等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此类产品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其次从疫情后海外各行业的情况来看:汽车制造业方面,疫情后我国汽车生产业修复较早,在2-3月乘用车产品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后,5月重新回到正增长,而同时4-6月日本、德国的乘用车产量大幅回落,日本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铃木、斯巴鲁、三菱和大发等8家车企停产,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大众、戴姆勒、宝马也宣布停产,因疫情原因海外汽车供给端产能受到严重冲击,带来国内汽车出口份额的提升。 化工业方面,全球大型化工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与日本,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发布的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欧洲、美国、日本企业占比分别达到34%、18%、16%。由于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同时欧美日又是此轮疫情中较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或对全球化工品的供给带来冲击,而带来中国的化工品出口份额相应提升。 因此综合来看,疫情后我国机电类产品、家具、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或有望得到永久性的提升;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大概率是暂时性的出口替代。另外,纺织品今年的出口份额虽有大幅提升,但主要受到疫情原因带来口罩出口的大幅增长,因此此类产品的出口份额提升大概率也将是暂时性的。 四 有韧性的出口应该是多少? 首先,估算防疫物资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5-7月合计约5.5%。由于防疫物资的需求会随着疫情的控制逐步回落,因此这部分的出口增长可持续性不强。海关总署并未直接公布防疫物资的出口金额,因此我们以口罩(HS6307)、医用防护服、手套、鞋套(HS6210,3926,4015,4016)、测温仪(HS9025)、呼吸机(HS9019)、监护仪(HS9018)等产品可估算防疫物资的出口额,可以看到5-7月以来防疫物资对国内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同比拉动率达到5.5%。 其次,估算暂时性出口替代的商品对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此类商品出口份额的提升对出口总额的同比拉动率约2-4个百分点。暂时性出口替代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品(第6类)、塑料及橡胶制品(第7类)、运输设备(第17类)、光学、医疗等仪器(第18类)。由于缺失全球分商品的出口份额数据,因此我们仍以美、欧自华的进口份额数据来进行估算。假设2020年美、欧自华进口的份额与2019年同期持平,即可拆分出在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仅依靠外需变动对美、欧自华进口(即国内出口)增长带来的拉动率,以及由于份额变化对美、欧自华进口(即国内出口)增长带来的拉动率。可以看到,对美国而言,上述四类产品的份额提升带来对美出口提升约4个百分点;对欧盟而言,上述四类产品的份额提升带来对欧出口提升约2.6个百分点,因此以美欧作为代表进行估算,5-7月以来暂时性出口替代商品的份额提升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带来约2-4个百分点的同比拉动率。 另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永久性出口替代的商品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约4个百分点。 最后,可将2020年5-7月的出口同比增速(+1.6%)拆分为四部分,防疫物资拉动、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拉动率分别为5.5%、3%、4%、-11%。其中,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是未来出口增长中大概率将逐渐消退的,若5-7月的出口剔除这两类因素后对应的同比增速为-7%(即褪去外衣后的真实出口增速为-7%左右);而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大概率可持续,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也将随着外需的逐步回升而改善。 [1]考虑到各经济体分商品类别的出口数据可得性较差,因为我们同样采用替代方法,即经济体A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出口份额=美欧自经济体A进口商品a的进口份额。 [2]理论上A对B的出口份额=A对B的出口总额/全球对B的出口总额,但由于缺失全球对B的出口数据,因此该计算方法不可行,我们采用替代方法,即A对B的出口份额=B对A的进口份额=B对A的进口总额/B自全球的进口总额,图表4-9中各经济体的进口区域结构均采用该公式计算。
总的来说,8月经济强势复苏,有洪涝消退后的生产、需求释放,也有国内外疫情分化下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回升,以及前期政策的滞后。往后看,这些因素短期发生变化的概率都很小,经济复苏的趋势还会延续。 国家统计局今天出炉的数据,显示经济恢复在7月有所放缓后,8月重新回到复苏的轨道上来。 记得在7月经济数据公布后,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复苏斜率放缓,金融市场也做了这样的定价。但8月官方PMI显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内需和外需都在好转,今天的数据也做了确认。 那么不禁要问,经济这样强势复苏的动力来自哪里。我们认为以下四个因素,共同支撑着经济复苏的时间和力度超预期。 第一,洪涝天气扰动下,一部分需求和生产被延后了。6月和7月长江流域大范围降雨,对需求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有压制,这一点在水泥价格上体现得很明显。水泥储存时间短、运输半径小,它的价格可以作为衡量需求变化的指标,我们看到整个6月和7月,长江流域水泥价格指数都在下滑。8月初开始快速回升,目前已基本回到和前两年差不多的水平了,这意味着一部分积压的投资需求在8月得到释放。 洪涝天气对生产同样有影响。8月官方PMI公布后,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在解释制造业生产指数为什么从54.0下降到53.5时,提到“重庆、四川等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 从受灾面积和持续时间来看,6月和7月的长江流域洪涝,都要比国家统计局提到的这一次严重得多,因此可以推算它对生产的影响也更大。这两个月被压制的生产需求,在8月开始释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从4.8%反弹到5.6%。 第二,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开始加速恢复。三大终端需求中,消费是恢复得最慢的。如果进一步把消费拆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商品零售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了,但服务消费的恢复要慢得多。 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消费尤其是必选消费,疫情期间是可以从线下转到线上的,但服务就很难,这些被压制的服务需求可能就消失了。 8月开始,服务消费很可能进入加速恢复期: 一方面,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了,截至9月14日国内已连续28天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居民在外活动和消费时对疫情的恐慌逐步消退,连北京这个全国防疫最为严格的城市,也称市民在外活动时可不戴口罩。电影院开放、学校开学,都显示生活在恢复正常,推动服务消费释放。 另一方面,8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中,有意思的是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反弹到60以上了。这些行业都是和人口跨地区流动相关的,比如上学、出差和旅行等,它们的快速恢复也能表明居民在外活动频率有很大好转,利好服务消费。 第三,海外疫情扩散,带动中国的出口、生产和制造业投资。从全球日新增确诊病例看,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出现,疫情中心也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累计确诊病例数前10的国家除美国和西班牙外,均为发展中国家。 海外疫情这样的分布格局,至少会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正向推动: 一是带动出口。中国生产恢复得最早,在防疫物资和线上办公产品上,有充足的产能,今年这两类商品的出口一直很亮眼。 除了这一最直接的需求外,发展中国家疫情扩散,也会导致它们的出口份额向中国转移。5月以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美西航线和东南亚航线的分化,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受限的一个证据,它们从中国进口的减少,相应也会影响到它们的生产和出口,会有一部分出口被中国制造所取代。 二是带动相关产品的生产。从工业门类看,工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恢复得最快,就和出口好转有关。从出口交货值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医药制造业这两个和防疫、线上办公相关的行业,今年都维持了较高增速。 三是带动相关行业的制造业投资。今年制造业投资恢复缓慢,1-8月累计增速只有-8.1%,主要子行业中同期只有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累计增速为正,分别为18.3%和11.7%。它们投资的恢复,显然是受益于出口高增速。 第四,前期政策的滞后效应。疫情发生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市场主体和托底经济,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在逐步奏效。以今年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就业为例,城镇调查失业率从4月的高点6.0%,逐步回落到8月的5.6%。 今天公布的数据中,房地产是最为亮眼的,它同样受益于当前的宽松信用环境。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从3.4%上升到4.6%,单月增速从11.7%小幅回升到11.8%。商品房销售金额累计增速今年首次转正到1.6%,单月增速则从16.6%大幅提高到27.1%。开发商本年到位资金增速,也从0.8%回升到3.0%。 最近几年针对房企融资的政策整体是偏紧的,近期还有传言将出台“345”规则来规范房企融资。在信用环境整体偏宽松的背景下,希望通过结构性的信用政策,阻止资金流向房地产,而引导它们流向民企和中小企业。但在实践中,这种结构性的政策效果可能有限,难以阻止资金流向地产销售和房企。 2016年之前,九鞅货币条件指数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有较强的同步性。2016年之后由于地产调控,两个指标的走势开始分化,目前它们的缺口处于有统计以来的最大,房企融资受到明显的政策压制。 但站在银行的角度,房地产相关贷款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又是优质资产。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首次高于一般贷款利率。 一边在限制房企融资,一边又让优质的住房贷款利率和一般贷款利率倒挂,很可能的结果是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意愿上升,地产销售好转,带动开发商到位资金好转和地产投资回升。我们认为,至少到明年一季度,地产投资都是有支撑的。 总的来说,8月经济强势复苏,有洪涝消退后的生产、需求释放,也有国内外疫情分化下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回升,以及前期政策的滞后。往后看,这些因素短期发生变化的概率都很小,经济复苏的趋势还会延续。
1、出口增速提高。 8月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扩大至9.5%,较7月份再度上升2.3个百分点。出口的持续改善,一方面,仍与海内外疫情错位有关,尤其欧洲疫情再度出现爆发态势;另一方面,随着海外复工陆续推进,也加大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此外,去年8月环比下滑,也有一定影响。 分国别来看,8月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存在明显分化,对美国出口增速扩大至20.0%,为18年3月以来新高,较上月上升了7.5个百分点,是主要贡献;对东盟出口增速尽管有所回落,但仍高达12.9%。对日本的出口增速依然为负,但收窄为-0.8%;而对欧盟的出口增速降幅再度扩大至-6.5%,较上月下降了3个百分点。 分产品来看,8月主要产品出口增速同样分化明显,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扩大至11.9%,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则回落3.6个百分点至11.9%,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出口降幅也扩大至-2.1%。 同时,我国疫情相关产品出口增速再度放缓,但仍有一定贡献,如8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速仍高达47.0%,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但仍有38.9%,中药材出口增速则上升11个百分点至6.0%,如果剔除这些产品,8月出口增速为7.5%。 2、进口降幅扩大。 8月我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增速降幅扩大至-2.1%,较7月份再度下滑0.7个百分点,与海外经济复苏放缓以及主要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 分产品看,原油4748.3万吨,同比增速收窄为12.6%,进口均价为314.3美元/吨,同比下跌33.0%;铁矿砂10036.0万吨,同比增速收窄至5.8%,进口均价为103.4美元/吨,同比下跌10.1%;集成电路442.9亿个,同比增速收窄至9.9%;未锻轧铜66.8万吨,同比增速收窄至61.7%;大豆960.4万吨,同比增速收窄至1.3%,较上月下降了15.5个百分点,进口均价为377.6美元/吨,同比下跌2.6%。 3、疫情错位,出口仍有支撑。 往前看,海外疫情二次爆发,尤其是近期美欧相继爆发,对我国外需仍有拖累。我国8月PMI指数中新出口订单虽然恢复至49.1%,仍在枯荣线以下,而且恢复已经较前几个月大幅放缓,且PIM指数中进口订单较上月下滑了0.1个百分点。 不过由于我国与海外疫情错位,复产复工较快,而海外产业链恢复尚需时日,所以外部对我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会边际增加,对我国出口仍有较大支撑。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政策变动,贸易问题,全球经济降温。
近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中欧班列开行的最新数据,8月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247列、发送货物11.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2%和66%,综合重箱率98.5%,再创历史新高。 对此,专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各国进出口贸易量急剧下降,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中欧班列仍实现逆势增长,实属不易。 据介绍,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稳外贸政策落地见效,国内企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出口需求愈发旺盛。特别是在防疫物资出口的拉动作用下,中欧班列开行创下新高。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短时间内我国的防疫物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大力对外援助和出口。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这些防疫物资很多都通过中欧班列进行运输,带动了其逆势增长。 以我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为例。3月28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出其疫情后首趟中欧班列,货物中近四成是防疫物资。截至8月31日,从武汉合计发运中欧班列95列,先后运送口罩、纱布、防护服、手术衣、护目镜、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合计1032标准箱4000余万件。 近日,陕西西安携手山西永济开通了“永西欧”中欧班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毅摄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此前表示,疫情发生后,全球航空和海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禁飞、停运、减运等情况,导致物流不畅,贸易萎缩。中欧班列作为陆路运输通道的“钢铁驼队”展现出安全高效的强大优势,不断开拓新业务,增添新线路,为保障中欧及沿线国家物流畅通和物资供应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今年5月份东方日升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光伏板即将交付欧洲客户,但受疫情影响,赴欧航空运力锐减,海上运输也处于停摆状态。后来,该企业通过义乌中欧班列,最终将货物按时交付给了客户。“义乌中欧班列是一趟经贸列车,更是一趟‘希望之车’。”该企业负责人说。 同时,中欧班列的逆势增长更离不开我国经济复苏和出口整体回升。 从大环境来看,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复杂的局面,我国大力推动“六稳”“六保”工作,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各省份通过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完善信用体系、加大资金扶持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及产业链供应链,出口逐渐恢复。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0.05万亿元,其中出口11.05万亿元,增长0.8%,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表示,随着出口逐步恢复,铁路部门全面加强运输组织,努力提升运营品质,充分释放中欧班列运力运能,发挥中欧班列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通道作用,各地中欧班列均实现较快增长。在河南,今年前8个月,中欧班列(郑州)共开行541列,其中去程305列,较去年同期增加39列,增幅14.7%。在东北,随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增多,以往中欧班列出境的满洲里口岸接车能力基本饱和,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9月份还开行了辽宁首条经绥芬河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 此外,专家还表示,中欧班列广受欢迎,还得益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各项举措,通过落实开放政策,举办各类国际展会,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得到巩固。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党总支书记张钢钊表示,今年上半年,到达新筑车站的返程班列数量达到510列,同比增加55.5%。通过中欧班列(西安)返程进口的粮油达到1.53万吨,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对优质商品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中欧班列仍存在返程少于去程的问题。对此,专家表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恢复正常外贸秩序,打造新发展格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