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此背景下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如何?跨境资本频繁进出、规模较大,对我国外汇市场将造成哪些影响? 7月17日,国新办就2020年上半年外汇收支形势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出席发布会介绍上半年我国外汇收支情况,并就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回答。 “外汇市场表现出比较高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主要的衡量指标,无论从数量指标还是价格指标来看,都是有充分体现的。”王春英强调。 一问:跨境资本进出规模较大且频繁,是否会对我国外汇市场造成影响? 王春英: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步伐继续推进,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也在逐步上升。随着市场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境资金流动波动性肯定会增大,这也是正常的。虽然现在市场环境变化比较快,跨境资金流动波动性比较大,但总体还没有影响到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人民币资产的格局。同时,资本市场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也没有影响到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和总体稳定的大局。 股票类短期投资波动较强,目前看在可接受范围内。3月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境外流动性趋紧,新兴市场资金出现大规模流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境内股票的资金也有流出,同时还有一部分资金跨境投资去抄底港股;二季度,跨境股票双向投资重新恢复平稳状态。二季度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股票232亿美元,同时南下投资港股的资金流出也比一季度下降了68%,短期波动以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和债券市场投资等这些中长期资金还是保持净流入的状态。 上半年中国外汇市场保持了非常稳定的格局,结售汇延续了小幅顺差。从中国的表现来看,外资中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格局没有改变,国内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格局也没有改变。 二问: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王春英:春节假期结束开市以后,市场情绪在汇率上有一个集中释放,随后在支持疫情防控措施不断推出的情况下,市场情绪好转也带动汇率回升;第二个阶段,3月份国际金融市场有震荡,市场避险情绪高涨,推动美元上涨,非美元货币普遍承压,人民币同步走贬。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向好,复工复产加速,人民币很快恢复回升;第三个阶段,5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短期走贬后,6月以来总体又有升值,近期回到7甚至7以上,主要是金融市场避险情绪有所缓和,美元指数在走弱。 疫情使大家到境外旅行和留学的机会减少,汇率无论到7.2还是7或6.99,对百姓生活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影响可能体现在账面资产,如果外币资产非常多的话,账面资产会有一些变化,但如果不发生真正的货币兑换,影响是非常小的。汇率会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波动,相关影响大小取决于百姓外币资产的规模,以及对资产持有的管理理念。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但在国际货币中相对稳定,不会对大家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三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投融资便利化方面有哪些最新进展? 王春英:在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外汇局具体落实的政策包括:第一,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包括取消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境内股权投资限制,允许外债注销登记下放到银行办理,这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脚底成本;第二,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了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的试点,扩大参与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主体范围和转让渠道,扩大可对外转让的信贷资产范围;第三,开展一次性的外债登记试点和便利化额度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以内自主借用外债;第四,进一步优化外汇管理,支持涉外业务发展。前期试点的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推广到全国,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企业也可以享受这个便利。 四问:近期,外商投资企业和海外上市企业利润汇出小幅增长,是否影响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整体稳定? 王春英:外商投资企业真实合规的增资、减资、利润汇出是不受限制的。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和海外上市企业利润汇出的态势相对稳定。今年上半年利润汇出的确是小幅增长,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外上市企业的股息和红利,相关跨境资金流出大概700亿美元左右,数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多亿美元,增加的并不高。 2019年末,外商的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了2.9万亿美元,比2018年末增加1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是上升的,所以利润汇出有所增长,利润汇出和投资资产的增加是相当的。随着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积累的利润也会增多,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既看利润汇出规模,也看境外投资者在境内资产规模,今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利润汇出总体来说和资产增幅相匹配。 利润汇出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5到7月份,今年也符合这个规律,5月份利润汇出开始增加,7月后逐步下降,回归到正常。这类季节性的、规律性的因素不会影响到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整体稳定。外汇局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确保真实合规的利润汇出在政策上没有任何障碍。 五问:一季度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呈现了337亿美元的逆差,二季度将是什么样的情况? 王春英:一季度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呈现了337亿美元的逆差,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整个进出口的顺差规模有比较大的下降,但总的看,经常账户逆差占GDP比例还是在均衡合理的范围内。我们公布的一季度经常账户呈现逆差,希望大家不要对小幅的逆差情况紧张。在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小幅顺差或逆差不会代表趋势性变化,这是非常正常的。 从现在统计结果来看,经常账户逐步恢复顺差。从货物贸易的情况来看,海关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出口比一季度增长30%;从进口角度来看,受原油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进口同比收窄10%。所以在第二个季度贸易顺差达到1547亿美元,跟一季度的情况比一比,从货物贸易的角度来讲,二季度是非常大幅度的恢复。从服务贸易来讲,受疫情影响,国际旅行用汇减少带动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收窄。二季度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会呈现顺差,并带动上半年经常账户也保持顺差。 六问:外汇局出台了哪些措施来落实金融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效果如何? 王春英:今年1月份,外汇局批复同意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六项外汇管理新举措。其中三项已经正式实施,主要是取消了非金融企业外债逐笔登记,开展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业务试点,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另外三项政策也在抓紧制定相关细则,具体是实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进一步便利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资金汇出入管理和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3月份外汇局批复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的范围内自主借用外债,主要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融资。 未来,会密切跟踪海南自由贸易港资本项目外汇创新业务的开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和监测分析,及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会努力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多尝试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进一步研究便利企业跨境融资的措施,可能大家未来会看到一些新举措首先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出。
7月16日,银保监会就《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金融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为受重大突发事件影响客户办理业务提供便利。 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至少每3年开展1次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演练,检验应对预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对借款人的支持措施方面,办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前已经发放、受突发事件影响、非因借款人自身原因不能按时偿还的各类贷款,应当考虑受影响借款人的实际情况调整贷款回收方式,可不收取延期还款的相关罚息及费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仅以贷款未及时偿还为由,阻碍受影响借款人继续获得其他针对突发事件的信贷支持。 为切实服务受重大突发事件影响的客户,支持受影响的个人、机构和行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减免受影响客户账户查询、挂失和补办、转账、继承等业务的相关收费;与受重大影响的客户协商调整债务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等;为受重大影响的客户提供续贷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信贷等业务审批流程等措施。 保险公司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适当延长受重大影响客户的报案时限,减免保单补发等相关费用;适当延长受重大影响客户的保险期限,对保费缴纳给予一定优惠或宽限期;对因突发事件导致单证损毁遗失的保险客户,简化其理赔申请资料等。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监管部门可主动调整与临时豁免相关指标和要求。办法规定,根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落实国家金融支持政策的需要,国务院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或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临时性调整审慎监管指标和监管要求。 国务院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银行保险机构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情况,依法对临时性突破审慎监管指标的银行保险机构豁免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但应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制定合理的整改计划。
7月14日,探路者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1.3亿元至1.48亿元。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探路者表示,受2020年上半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户外主业的销售收入尤其是来源线下业务的收入较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受疫情影响,报告期末公司存货结构中过季产品较上年同期期末增加较多,加盟商在疫情期间的经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根据相关会计制度,公司预计本报告期需计提存货、应收款等跌价(减值)准备金额合计约1.3亿元。以上因素共同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 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上半年国内服饰企业的经营造成了重大不利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1月-5月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同比下降23.5%。据了解,虽然在上半年线下业务销售收入出现下滑,但探路者加强了线上营销,线上线下业务协同,科技硬核产品持续落地,品宣、产品、销售有效协同联动转化,公司持续规范运作且现金充沛,为未来中长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持续加强产品创新 线上线下协同应对疫情影响 据介绍,作为国内户外行业的龙头企业,探路者持续加强产品科技创新,已连续多年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中国西藏登山队等专业机构独家提供专业科技产品贴身护航。公司持续加强专业科技的转化落地,通过面料技术与使用场景相结合,提高户外专业功能型产品的日常穿着体验,为大众提供专业、科技、时尚的各类型户外产品。 同时,公司加强柔性供应链的建设优化,强化“四季上新,月度主推产品组合搭配”、“产品期货+快速滚动开发”的供货节奏,打造适合市场需要的“爆款海量”及“多款少量”,结合信息系统的实时数据快速进行分析决策,提升公司的运营管理效率。 针对疫情导致的线下门店客流大幅减少、销售额锐减的重大不利影响,探路者快速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调整全年营销运营节奏,深耕线上内容营销,基于社群用户细分特性等加强线上营销及线上渠道商品企划和活动推广,并结合直播营销、网红营销、知识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进行优化落地。此外,探路者还有效强化线上线下协同,综合利用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及细分户外运动社群等新营销工具,通过多种方式触达消费者。 现在,探路者更注重品牌、产品、销售的协同联动,报告期继续大力支持探索地球三极(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各项活动,继续强化品牌的专业形象。今年5月份,探路者作为官方新闻宣传保障品牌,全程支持珠峰高程测量队,助力测量队全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峰顶。 在大众人群传播层面,探路者还积极通过直播营销、网红营销、知识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向不同细分人群积极传播公司的品牌及相关产品。 优化组织架构 促进公司中长期健康发展 据探路者方面介绍,虽然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公司户外用品销售的影响比较大,但随着国内疫情逐步达到控制,目前公司的经营情况已在逐渐恢复。探路者也根据疫情下营销运营的现状,快速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建设优化基于阿米巴的经营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单位人效,并进一步完善内部激励考核体系,调动公司管理层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为公司的中长期经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一季报,截至2020年3月末探路者货币资金余额约12亿元,且公司没有任何有利息的金融负债,为公司在疫情下稳健发展、抵御风险提供了保障。 探路者表示,预计疫情后大众的健康意识、户外生活体验将会有效增加,国内户外用品行业目前仍具备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2022年冬奥会也逐步临近,公司将进一步夯实运营内功,有效把握未来市场机遇。
文/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 主要观点 一、今年的洪涝可能有多严重? 7月4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水利委预报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站以下江段水位将全线超警。 今年是否会爆发严重洪灾,7月将是关键时点,重点关注三个指标:1)7月中旬雨带是否会准确上移,如果不上移则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超长梅雨;2)7月下旬是否可能出现“倒黄梅”,即雨带在短暂上移后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形成持续降雨;3)长江干流各重要站水位何时超过警戒水位(当下多数已超警,以为洪涝程度类2016年),何时出现部分重要站水位超过保证线(意味洪涝程度接近1998年)。 毫无疑问的是,洪涝对于所有农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至少在7月份还要持续,甚至更严重,洪涝成灾影响基本要大于2016年,不排除形成特大洪水(1998年)的风险。 二、洪涝对通胀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洪涝对通胀的最直接干扰,在于对食品类价格的冲击。对于鲜菜,洪灾会直接影响灾区的蔬菜产量,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推动鲜菜价格上涨。 对于猪肉,7月的潜在降水可能进一步重挫猪肉供给,三季度猪肉价格可能上冲至50元/kg的高位,极端情况下年底前都将维持在45元/kg以上。供给端,本身当下5-7月就是出栏同比最低点,洪水冲击雪上加霜,不仅在即期看不到恐慌性出栏,甚至可能出现猪瘟疫情二次小爆发,产能再度折损;需求端,伴随新冠疫情形势的好转,猪肉需求进一步走弱的可能性有限。但同时,当猪价突破50元/kg,消费需求也将受限,因此猪价突破年初高点的可能性也不大。 综合考虑洪水对蔬菜和猪肉价格的冲击,三季度CPI走势或将改变市场单边下行的预期,预计7月份CPI将二次摸高。中性假设7月猪肉均价47/kg,蔬菜价格维持在4.4元/kg左右,则CPI或将上行至3%附近。但需要强调的是,Q3CPI的上行是由供给冲击决定的,而并非以宽松货币政策下需求的恢复为主导,年内要看到需求修复带来的“大通胀”存在一定难度。 三、洪涝对投资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投资的影响较弱。从中长期影响看,洪涝灾害并不足以改变当年的投资增速和工业增加值趋势。几次灾情严重年份,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既定趋势未有反转,工业增加值所受影响同样有限。灾后重建需求带动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效应也在近年来明显减弱。 考虑极端情况,即7月长江流域出现持续性降水以致形成特大洪水,那么7月单月基建投资增速有大幅下降可能,或拖累全年基建增速0.5个百分点。但不改变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修复态势。 从短期影响看,洪涝对需求端的干扰强于生产端。需求端,6月以来螺纹钢表观需求环比下行20%,同时长江流域的水泥发货率显著下调,最大幅度高达22%,而京津冀发货率仍高于季节性水平。生产端,历次灾情严重年份,粗钢月产量始终维持稳定,并未受降水干扰。今年全国螺纹钢产量继续维持上行,6月环比增加2%。短期洪涝对需求影响大于生产,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预计汛期高温降雨仍将对短期的需求产生持续影响,螺纹、水泥价格仍将震荡下行。 风险提示:7-8月降水超预期,非洲猪瘟二次爆发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今年的洪涝可能有多严重? 7月4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水利委预报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站以下江段水位将全线超警。7月将是今年是否爆发严重洪灾的关键点。长江流域是否发生特大洪水,关注三个指标: 1)7月中旬雨带是否会准确上移,如果不上移则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超长梅雨; 2)7月下旬是否可能出现“倒黄梅”,即雨带在短暂上移后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形成持续降雨; 3)长江干流各重要站水位何时超过警戒水位(当下多数已超警,意味洪涝程度类2016年),何时出现部分重要站水位超过保证线(意味洪涝程度接近1998年)。 毫无疑问的是,洪涝对于所有农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至少在7月份还要持续,甚至更严重,洪涝成灾影响大概率要大于2016年,不排除形成特大洪水(1998年)的风险。 (一)历史上洪灾冲击有多大? 历史上洪涝灾害的冲击范围可以有多广,经济损失可以有多大?通过受灾面积、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三个指标来衡量,上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多发。21世纪以来,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6年洪灾较为严重。伴随经济发展和防灾治水能力的增强,近年大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规模较大,但同时受灾面积、受灾人口都有明显下降。2016年我国受灾面积约944万公顷,受灾人口接近1亿人,但经济损失相对较大,达到3643亿元左右,湖北、安徽两省损失特别严重。 (二)当下我国降雨强度几何? 7月4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6月开始我国全面进入汛期,6月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12.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5%。并且降雨时间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过程,遭遇较为极端的暴雨天气。全国共有148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长江、太湖、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均发生今年第1号洪水,局部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 对比之下,到底我国当前的降水强度几何?有多大的洪灾风险?通过长江干流水位、长江三峡入库水量、强对流天气、降水量、暴雨预警和受灾面积等指标,和历史上较为严重的洪涝年份进行数据对比,我们认为今年洪涝灾害风险不容小觑,严重程度大概率会甚于2016年: 1、 长江流域重要站水位 6月1日-7月1日8时,长江流域有66个洪水站点超警,其中超保证11个,超历史6个,涉及河流55条,从各主要站水位看,长江干支流6月最高水位距离1998年同期均仍有一段距离。但多数重要站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虽然目前仍低于2016年洪峰水位和历史上的特大洪水水位,但多处水位仍在上涨。 2、长江三峡入库水量 对比洪涝灾情严重年份和其他正常年份,可以看到最大的差别还是在7-8月汛期内的水量差别(图6)。6月长江入库水量已较正常年份增加了24%,而根据气象局预测,7月中旬之前长江流域大部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按此推算,假如7月降水规模较正常年份增加40%,那么在6月高降水基础上,今年夏季洪灾形式将十分严峻。 3、强对流天气与降水量 入汛以来,我国出现24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与2016年相当(26次),并且全国有75县(市)日降雨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9县(市)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6月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12.7毫米,与2016年相当(110.9毫米),较常年偏多13.5%。 4、强对流天气与降水量 6月2日08时至7月2日18时,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预警31天,共发布预警93期,其中蓝色预警51期,黄色预警42期。连续发布预警日数为2010年有预警记录以来同期最多。 5、受灾面积 至6月底,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共造成广西、贵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3省(区、市)1216万人次受灾,78人死亡失踪,72.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8000余间房屋倒塌,9.7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57亿元。对比2016年上半年,目前灾情相对较小,受灾人数不及当年同期的一半,直接经济损失也减小了百亿元。 (三)未来如何跟踪评判洪灾风险? 综上分析,未来应该如何跟踪评估今年汛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风险?7月将是今年是否爆发严重洪灾的关键点。首先,每年7月是我国的季节性降雨高峰。其次,根据气象局预测,7月上旬,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降雨将再度增强,其中大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7月中旬,主雨带将逐步抬升至黄淮、华北、东北南部地区,北方将进入降雨集中期。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偏多3~7成,局地偏多1倍以上。 由此来看,长江流域是否发生特大洪水,关注三个指标:1)7月中旬雨带是否会准确上移,如果不上移则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超长梅雨;2)7月下旬是否可能出现“倒黄梅”,即雨带在短暂上移后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形成持续降雨;3)长江干流各重要站水位何时超过警戒水位(当下多数已超警,意味洪涝程度类2016年),何时出现部分重要站水位超过保证线(意味洪涝程度接近1998年)。毫无疑问的是,洪涝对于所有农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至少在7月份还要持续,甚至更严重,洪涝成灾影响大概率要大于2016年。 二 洪涝对通胀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洪涝对通胀的最直接干扰,在于对食品类价格的冲击,其中鲜菜和猪肉价格受影响最大。从历史经验来看,7-8月洪灾对通胀的影响将基本贯穿到年底,洪涝年份8-11月份的食品项CPI环比明显高出正常年份。特别是洪涝灾情影响较为严重的2003年,8-11月CPI食品项环比持续高于2%。 (一)蔬菜:维持季节性高位 对于鲜菜,洪灾会直接影响灾区的蔬菜产量,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推动鲜菜价格上涨,拉动食品项CPI。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蔬菜的生产周期短,灾情作为供给端冲击,对价格只能推动一时,蔬菜价格虽然上涨,但涨幅有限,大幅偏离季节性高位(4.5元/kg左右)的可能性较小。但若7-8月降水量超预期引发洪灾,蔬菜价格可能长期维持在季节性高位。 (二)猪肉:可能再次冲击50元/公斤 对于猪肉,洪灾的影响则较为复杂,短期和中长期的影响略有不同: 1、短期看,在不利于养殖的情况下,养殖户倾向提前出栏,但在今年不成立,反而可能出现“无猪可出”的状态。往年洪水来袭,养殖户考虑到洪水“场毁猪亡”的风险,往往会安排提前出栏,导致短期供过于求猪价先出现一轮下行。但这一故事在今年可能不成立。一则2019年经历非洲猪瘟的洗礼,生猪产能去化已经高达40%以上,至今非洲猪瘟未能彻底清除,上半年虽然存栏环比翻正,但实际每月环比增幅基本没有超过5%,产能恢复相当有限。二则疫情后猪价下跌,养殖户主动产能去化已经长达2个月左右,继续恐慌性出栏的空间也很有限。2020开年后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下游需求,导致猪肉价格3月以来直线下跌,养殖户也因此一度陷入恐慌性出栏的局面,但这一趋势5月底出现了扭转,也反应生猪产能已经基本压至低位。因此,在供给端,今年即便有洪涝风险,养殖户也没有多少提前出栏的产能,6月生猪价格的直线上行就是先兆。 2、中长期看,洪灾不利于生猪养殖,容易加重疫病的传播,本轮猪周期修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汛期高温高湿,饲养条件恶化,畜禽抵抗力下降,特别是洪灾导致各种污物和传染源随水流动,甚至直接污染水源,导致疫病加剧传播,都是在历次洪灾中被证明的。当下来看,南方6月的持续降水已经对生猪产能造成巨大损伤,其中又以四川、两广地区最为严重,据部分专家反馈,四川生猪普遍损失10%左右。而长江干流流域生猪产能占全国产能的45%左右,长江干支流+珠江流域的生猪产能占全国产能75%左右。 综上分析,7月的潜在降水可能进一步重挫猪肉供给,三季度猪肉价格可能上冲至50元/kg的高位,极端情况下年底前都将维持在45元/kg以上。供给端,对应生猪存栏同比去年8-10月遭遇非洲猪瘟重挫,本身当下5-7月就是出栏同比最低点。同时洪水冲击雪上加霜,不仅在即期看不到恐慌性出栏,甚至可能由于暴雨的持续,导致猪瘟疫情二次小爆发,生猪产能再度折损;需求端,新冠疫情以来消费需求持续疲软,但未来伴随新冠疫情形势的好转,猪肉需求进一步走弱的可能性有限。但同时,结合去年底经验,当猪价突破50元/kg的高位,消费需求也将受限,因此猪价突破年初高点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CPI测算:预计7月二次摸高 综合考虑洪水对蔬菜和猪肉价格的冲击,三季度CPI走势或将改变市场单边下行的预期,预计7月份CPI将二次摸高。中性假设7月猪肉均价47/kg,蔬菜价格维持在4.4元/kg左右,则CPI或将上行至3%附近。极端假设下,若7月份洪涝灾情严峻,非洲猪瘟疫情不受控,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不排除CPI再次破3的可能性。 但需要明确的是,按目前的测算,三季度CPI的上行是由供给冲击决定的,而并非以宽松货币政策下需求的恢复为主导,在供给冲击过后,受翘尾因素的带动(从7月的2.9%逐步回落到0%),年内CPI还将回到下行通道,直到2021年方完全扭转。并且此次疫情中,低收入群体所受的冲击更大,修复也更慢,年内要看到需求修复带来的“大通胀”存在一定难度。从消费数据看,限额以上去掉石油(受油价影响较大) 5 月同比增速为5.56%,去年3-12 月月度同比均值为4.3%,已经修复到高于2019年均值的位置。对于限额以下,考虑到餐饮受疫情影响冲击较大,即使去掉餐饮 5 月同比增速也仅为2.65%,对比去年3-12月月度同比均值为10.5%,限额以下的商品消费依然偏弱。这个格局可能会持续半年以上。从物价数据看,价格韧性中可选消费>;必选消费,服务>;消费品>;食品,包括当前当前居民住宅房租相较房价的超跌,均反映低收入群体消费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 三 洪涝对投资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投资的影响较弱,远不及其对于通胀的扰动,背后反映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冲击更甚于工业生产。 首先从中长期影响看,洪涝灾害并不足以改变全年的投资增速和工业增加值趋势。需求端,几次灾情严重年份,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既定趋势未有反转,不论是在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制造业上的结论均一致。生产端,工业增加值所受影响同样有限。此外,虽然历史上,为了进行灾后重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往往会在洪涝年份出现高增长,但伴随我国防灾治水能力的提升,这一效应在近年来明显减弱。并且市政投资占总基建投资的比重已经从2003年的32%下降至2017年的11%,影响非常有限。 考虑极端情况,即7月长江流域出现持续性降水以致形成特大洪水,那么7月单月基建投资增速可能面临较大调整,或拖累全年基建增速0.5个百分点,但不改变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修复态势。一则历史上2016年单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7月曾从20%降到了10%(但这也是历史上各大洪灾年份中基建投资唯一明显受影响月份)。二则全国的基建投资分省分布上,长江中下游流域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在30%左右,今年各省交通基础设施类年度投资安排中,华东省份增量占比靠前(另一部分来自云贵川地区)。 再从短期看灾情扰动,洪涝对需求端的干扰强于生产端。背后原因是暴雨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特别是对土方开挖工程、基坑施工工程、脚手架工程影响较大。而工业生产虽然也会因暴雨出现原材料运输问题,但生产基本在室内完成且其额度机械化,因此所受影响较小。 目前来看,需求端,螺纹钢表观需求进入6月后受暴雨影响环比下行20%。同时长江流域(华中、华南、华东)的水泥发货率6月显著下调,尤其是华东地区下行幅度最大高达22%,而京津冀、东北地区的发货率仍维持在高于季节性水平,环比基本持平。同样的,建材成交数据同样显示受强降水影响,华东、南方地区成交量较前期也出现了显著下移。 生产端,受洪涝灾害影响相对较小。历次灾情严重年份,粗钢月产量始终维持稳定,并未受降水干扰。今年全国螺纹钢产量继续维持上行,6月环比增加2%。长江、珠江流域受灾省份的钢厂也基本维持正常生产,两广、江西、湖南的螺纹产量高于季节性。短期洪涝对需求影响大于生产,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6月全国水泥价格环比下跌1.9%,螺纹钢现货价格环比下跌1%。预计汛期高温降雨仍将对短期的需求产生持续影响,螺纹、水泥价格仍将震荡下行。
中顺洁柔13日早间公告披露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231.20万元–46,728.6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70%。 业绩增长的原因有:报告期内,受疫情影响,消费习惯改变,公司相关品类销售良好,相关渠道快速增长;产品结构继续调整,高毛利品类占比继续提升,重点单品、新品推广加速,渠道建设日趋完善,销售继续稳定快速增长;同时受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的影响,营业成本下降。
百大集团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离境退税”与“免税”是不同的概念,离境退税的税种为增值税,是针对非免税店的普通消费退税;而免税的税种为进口关税、增值税等进口环节税,是针对免税商店购物消费;受益人群也不同。鉴于上述离境退税政策主要是税务部门退还所购买商品中包含的增值税,因此对公司利润无实质影响。同时,杭州百货大楼以杭州本地及周边地区客户群为主,仅适用于境外顾客的离境退税政策对提升商场销售作用有限。
市场已基本上消化风险情绪 6月17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突破824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44.4万例。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全球疫情正在恶化”。美国上周已呈现第二波疫情暴发迹象,当前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全球最多,突破220万例。此外巴西和印度的疫情迅速蔓延,成为新的焦点区域。为疫情后全球经济恢复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我认为,市场已经基本上消化了风险情绪。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疫情确诊人数并没有像第一轮疫情来临时一样迅速地上涨,这一次疫情的爆发应该是在意料之中,对于市场而言也不算是一个重大的意外。美股在上周下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之前股市暴涨的一次正常的回调。 金融震荡的风险始终存在,除中国外的金融市场,目前以及未来两年都会处于高位波动阶段。如果疫情只是在美国、中国大陆或者欧洲出现当前程度的反弹,对各地区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各国已经经历过,具备了应对的经验,只不过会在一些领域进行针对性的微调。但是,如果疫情在印度、非洲出现大规模蔓延,对相关地区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如果疫情按照目前这种反弹力度,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如果反弹的力度超过之前的最高点,可能会引起恐慌。 世界经济的恢复路径不会改变 新增新冠确诊人数较多的印度、巴西等这些地区的疫情的二次爆发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有限。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体量小,经济的复杂程度也比较低,它们既不是原材料的集中供应地,不是全球的主要市场,也不是最主要的制造业生产的来源地。所以,这些地区的第二波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只会造成局部的冲击。 虽然美国21个州新增确诊病例上升,但目前看来这并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恢复路径。因为这种上升不是格局性上升,只是数量上的上升。而且美国现在对疫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社会准备,医疗的资源不再过度紧张,医疗条件能得到保证。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反复的影响是有限的,至少目前这种恶化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不能说是实质性的,因为这次恶化不是飞跃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恶化,而是在同一数量级上的变迁。只有疫情恶化得非常严重,确诊人数翻了一个数量级,从1万人变成10万人,才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中国经济基本处于上升期,欧美处于拉锯战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上升期,欧美经济的恢复处于拉锯战时期。如果不出重大意外,中国经济上半年应该是微弱的负增长,下半年两个季度大概是7%左右的增长,全年实现3~5%的平均增长。 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一边是经济社会大萧条,一边是美联储史无前例的无限QE大放水让美股一度突破新高。资本市场的方向最终将由泛滥的货币和衰退的基本面共同引领。衰退对基本面的影响就是让股市震荡,流动性增加的带来的影响是股市处于高位,所以未来股市应是高位震荡。当然,国内情况另当别论。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投资者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觉得疫情马上就会过去,股市就进入上升期,也不要因为股市一跌,就认为股市就会进入一个衰退期。现在是高位震荡阶段,投资者要眼光长远,沉着冷静。 本文原发于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