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慧 8月31日上午,新力控股(2103.HK)以线上方式举行了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 联席董事长、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陈凯,首席财务官许进业,香港办公室副总经理、资本市场及企业传讯总经理赵慧出席了会议,并答投资者和媒体提问。 对融资收紧的三道红线,许进业表示:新力会及时关注张政策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对公司影响不太大。新力一直比较关注公司的负债水平,负债金额和负债率都有很好控制,境内、境外给的评级也是很好的。 未来,公司会逐步降低对融资的依赖,同时不断开发融资渠道,上市后,新力可以用的融资额度也是越来越多,整体来看,在融资端的管控影响不会太大。
8月30日晚,今创集团(603680)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称,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1%;净利润1.6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01%。 资料显示,于2018年登陆资本市场的今创集团,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车辆配套的内装产品和设备产品,产品目前全面覆盖到我国各主要动车车型及主要城市轨道车辆,并出口应用于英国、法国、意大利、印度、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的轨道交通车辆项目。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微降主要受上半年境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增产品交付量减少;净利润下滑主要因为去年下半年新投3C电子项目,本期由于尚属建设期以及受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尚未批量化规模生产。在3C电子项目方面,公司上半年实现相关业务净利润-5419.53万元,影响归属净利润减少3251.40万元。若剔除此因素后,公司较去年同期同口径归属净利润增长9.29%。 据悉,公司2019年根据战略投资计划,为促进公司转型升级,与3C产品业内资深经营团队合作投资建立了项目公司金鸿运电子印度有限公司,开拓印度地区3C产品市场。截止目前,公司已完成建设并试产,并已多家业内知名企业及印度本地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已获得并在执行的试生产订单包括:加工生产手机80万台、其他产品40万台/套以及多家客户给予的试生产订单,预计于9月份正式投产后释放产能。 今创集团表示,印度3C产品市场空间广阔,尚处于良好发展的阶段。但受近期印度新冠疫情爆发的影响,正式投产时间可能延后,公司正积极研究应对方案,并不断强化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印度工厂的正常运营。 在轨道交通轨道主业方面,记者注意到,因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区域和国家陷入了一段业务停滞的时期,导致报告期内公司部分国内外客户项目延迟建设,不过目前,公司部分项目已出现适度加速现象。 从行业角度看,2020年上半年,在铁路交通方面,全国铁路新线开通1178公里,其中高铁605公里,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58亿元,超去年同期3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国家铁路基建投资完成2451亿元,同比增长3.7%。从铁路建设周期,以及车辆加密的需求来看,铁路新造车辆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着平稳发展,未来较高的车辆保有量将带来维保市场的显著增长。 而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城市群之间城际高铁与城际轨道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包括深圳、合肥、徐州、厦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共计20条轨交线路,新批复项目总投资额达2036.17亿元。城市轨道交通仍将保持蓬勃的发展,但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发展增速可能趋于平稳。 提及公司下半年发展规划,今创集团表示,下半年,在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装备是国家鼓励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一,将长期处于良性发展的阶段。公司作为轨道交通装备业重要的配套服务商,将继续在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深耕开拓,延伸业态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
昨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为21.6%;净利润759.68亿元,同比下降2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 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在8月28日上午召开的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主要是由于多方因素叠加影响。 一是中国平安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新会计准则使得资本市场的变动更大程度的影响净利润波动。 半年报显示,IFRS9准则下,平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占比达到17.2%,该部分更加受制于资本市场的波动,从而影响净利润。 2019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归属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了68.13%,到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9.7%,由此可见归属净利润的波动之大。 其次是上半年疫情对业务也产生了影响;同期,平安也在进行寿险业务改革,而寿险恰恰是中国平安的首大利润来源。 “所以,我们提倡关注营运利润,剔除了短期波动,营运利润更能体现经营业绩。”姚波说。 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平安的业绩可以归结为稳健、改革、科技。 在去年高基数、今年依旧坚持分红高增长的背景下,平安的营运利润还能保持正增长,体现出经营的稳健;另外,平安一直在推动改革,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同时,平安的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在疫情期间,平安的专利申请数增长了22%。其中,医疗科技专利数量全球第二,金融科技专利数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经过十余年的急速狂飙后,消费金融的发展来到了一个阶段性拐点。 从增量市场逐渐过渡到存量市场,消费金融不再是蓝海已成为市场共识。 本就受到经济下行的压力,再叠加疫情影响的黑天鹅,消费金融的发展看起来好像更难了。 在应对经济和疫情的影响上,一部分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开始采取防守策略。然而,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存在经济周期,也就是说经济不可能一直繁荣,经济的衰退和危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一定会有。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应对危机成为必修课。一般来说,金融机构在经济的下行或危机中,将会损失惨重。因此要采取降低额度、加大催收等方式。 但是,从历史来看,或许未必如此。 经济衰退期,消金的八大走势 国内消费金融公司自2009年开始试点,至今已有十余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消费金融业务一直稳步快速增长。但也正因为此,消费金融业务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因此,我们以美国为例,探索经济周期变化中,消费金融业务逻辑的变化。 失业率是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体现。在1929年的“大萧条”时代,美国失业率超过了10%,在1982年的衰退中,则超过了9%。相反,在经济良好时期,失业率会低至4%(世纪之交的失业率)。出于对失业和失去收入的恐惧,消费者会收缩自己的支出和借贷,虽然这并不绝对,但整体来看,在危机或衰退期间,消费金融会出现以下一些趋势: 第一,消费者信用卡刷卡量和余额增长放缓。例如,在“大萧条”期间,基本所有银行都减少了信用产品的发放,并对申请批准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甚至关停部分用户,这些措施使得消费金融业务显著减少。 第二,房贷、车贷以及各类基于个人零售商品销售的贷款数量会大幅度下降。以房贷为例,在较早的1990年至1992年经济衰退期间,美国的二抵房贷和房屋净值贷款比较稳定,但随着房价的急剧下跌,房屋净值贷款失去了用于抵押的房产净值(即资不抵债,抵押资产不足以覆盖负债),因此,在认识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后,银行大幅缩减了此类贷款的发放。 第三,催收难度加大。危机前后相比,同等条件的客户,需要更多次的催收才能收回贷款。 第四,对于信用卡业务而言,申请的减少导致发放的信用卡总数的下降,不良率通常也会增加,特别是在受到衰退严重影响的地区。而由于时滞的影响,不良核销率将在随后的财务报表中体现,并进而影响利润。然而,由于地区性的差异,经济衰退的影响可能和人们理解的不一致,也不一定那么普遍。一个存在的问题是:次级借贷随着失业水平的上升可能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第五,央行会下调基准利率,使资金成本下降,进而降低实体经济利率应对经济的衰退。基准利率的下调会直接影响浮动利率的贷款,并使相关金融机构受益。 第六,消费金融机构的逾期费用和其他杂项费用收入可能增加。 第七,良好的评分和精细化的风控识别系统能继续发掘优质客户。但总体来看,整体逾期水平会显著提高。 第八,在收入方面,利息收入、刷卡收入、罚息等收入,在经济周期的各阶段都能保持稳定。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价格限制的取消使信用卡收益显著提高,随后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在过去10年,收益基本保持在应收账款的17%~20%之间。虽然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认为,消费金融业务的收入会随着经济衰退期间利率的下降而减少(如果利率是浮动的),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费用和刷卡增加的收入却抵消了利息减少的收入,使其总体收入保持不变。下图1显示了自1980年以来的信用卡平均收入与短期资金成本。 除了信用卡业务之外的其他产品(如车贷和房贷),由于利息成本占比较大,收益会随着资金成本变动而变动。 特别是房贷,随着利率下降,总会出现诸如“央行降低利率应对经济衰退,房贷利率创新低……”等这样的公告。 当然,在利率上升期间,情况则相反。 经济衰退会影响不良贷款率吗? 由于监管机构会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有一定上限的约束,不良贷款率的提升与坏账核销率基本呈正向的相关性。因此,在以下的数据中,以核销率的变化趋势代替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趋势。 以1980-2012年间美国信用卡业务的数据来看,信用卡的实际核销率并不总是与经济周期直接相关。在经济繁荣期间,消费金融核销率下降,而在经济衰退期间,核销率会显著上升。 但是坏账的发生与核销需要时间,会有一定的时滞性。即从在贷余额增长,到坏账被实际核销之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经济周期的繁荣和衰退与坏账核销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晰和显著。 如图2,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核销率的提升往往滞后于经济的衰退期,但又非完全的相关。 与中国相比,美国信用卡业务核销率的变化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即个人破产制度。 如图3所示,2005年《个人破产法》的修订,预期会使得个人破产门槛提升,通过破产来免除债务会变得更加困难,因而在2005年的前一两年内,个人破产金额急剧提升。2006年,在《个人破产法》修订通过后,个人破产金额仅为前一年的30%左右。其中2009年至2012年的高破产率,则反映了2008年以后经济衰退和不良贷款的影响。 究其原因,信用卡的消费会因为机构的过度营销而快速累积扩大,又很容易通过个人破产法来免除债务,所以破产对信用卡账户核销有严重影响。 而对于其他消费金融产品,如抵押贷款产品(汽车和住房抵押)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不会出现同样的核销率激增,因为消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回收抵押物来减少破产对贷款的影响。 综合来看,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和核销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实时同步,且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消金的发展不取决于经济周期 既然消费金融的核销率并不仅仅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那就说明,至少还有更多的因素影响到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些因素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获客审批的准确和完善性。即如何根据自身的资金成本、风控能力等,匹配相应的目标客户。 第二,如何保证用户的黏性。这其中又至少包含了产品设计、用户留存、运营和服务管理等。 第三,金融机构的平均账户年龄。新老账户在同一时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这种风险特特征不仅会影响风控策略,更会影响相应的盈利水平。 第四,用户的地区分布特征。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地大物博的特性使得其区域发展十分不均衡,因此风险特性也会不同。 第五,用户额度的审批标准。宽标准代表着宽信用,与之相适应的则是更高的不良,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是消费金融风控的艺术。 当然,这些仅仅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用户端,消费者一般也会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经济衰退时,出于对未来的担心,消费者会减少开支来偿还欠款。这是整个信贷系统的基础,如果借款人都不负责任,催收将没有效果,整个系统也将瘫痪。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经济周期是影响消费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金融如何跨越周期? 如果经济周期仅仅是影响消费金融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那么很显然,消费金融是可以跨越周期的,即并不会完全受到经济衰退或危机的影响。而如何采取适当的对策是跨越周期的关键。 不同消费金融机构在客群定位、比较优势等方面都有异同。策略当然也不尽相同,但在管理方面有共通之处,以征信的评分为例: 经济衰退期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征信系统的评分是否如经济繁荣时一样有效。对此,FICO的一项研究表明,征信评分仍然能够对用户进行分级,但每个评分级别的用户质量都在下降?(见图4)。 从用户端看,经济衰退时,用户预期变差会进行消费的自我约束,减少消费贷款的申请,从而导致获批人数的减少,最终不良贷款率也会低于预期。 从机构端看,宏观环境的变化,会让消费金融机构更加谨慎,并在审批额度和审批通过率方面更加严格。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机构如果大幅度提高审批阈值,有可能会拒绝太多潜在的好账户,而仅仅减少了很少的坏账户,即风险收益不匹配。 当然,历史并不必然代表未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过去百年间的经济发展中,经济衰退并不代表着消费金融的衰退,甚至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机会。 而当政府决定刺激经济复苏时,对消费金融机构也许就是一个可以快速获客、增加市场份额的机会,而他们也有更大的可能获取长期的回报。 毕竟对于用户而言,相比于经济繁荣时的“锦上添花”,衰退时的“雪中送炭”更加可贵。
摘要: (1)美元通过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两个角度影响世界经济,一方面,美元流动性影响其他国家的负债压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强美元往往压制贸易; (2)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决定美元的融资缺口,美元资产收益率决定了美国的融资能力,二者共同决定了美元的强弱; (3)美元长期走弱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中期来看存在反弹的可能:此前美元走弱,是因为财政赤字大幅走高,同时美联储政策大幅宽松,资产收益率下降,目前情况有所变化:一方面,从比价的角度看,市场对欧盟复苏充分预期,需要关注欧美经济相对强弱的变化;另一方面,当前市场对美联储政策宽松的预期较高,如果政策不及预期,可能带来美元的中期反弹; (4)美元和国内利率长期存在负相关关系;目前看如果美元反弹,可能对国内出口带来冲击,同时减轻通胀上的压力。如果美元在92左右的位置震荡,则对国内债市的影响偏向中性。 美元指数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和资本流动? (1)美元周期和全球经济 美国GDP在世界GDP占比在25%左右,贸易占比在10%左右,但美元的地位却不仅限于此。 美元通过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两个角度影响世界经济:85%的外汇交易发生在美元和其他货币之间,40%的国际支付采用美元进行。 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持续增长,根据BIS的全球流动性数据库,全球以美元计价的信贷和债券规模持续增长,在2008年时期有6万亿美元左右,截至2020Q1,全球美元流动性规模达到12.6万亿美元。 新兴市场国家受美元流动性的影响更为明显,主要是由负债结构决定的。 以日本和印度为例,从绝对规模上,日本的国际投资债务头寸接近6万亿美元,印度在1万亿美元,日本高于印度,但是从资产负债来看,日本净资产为正,印度则是存在净外债。 日本、欧洲的发达经济体,对外头寸多是双向的,既有外部融资,也有对外投资,因而美元对于这些国家的影响是复杂的。 如果美元升值,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更加明显,新兴市场净负债规模较大,更加受制于美元流动性的规模。 美元流动性的影响在国家之间有明显差别,外债高的国家更加受到美元流动性的约束。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外债占比相对较小。 此外,美元还通过经常账户影响全球经济。全球贸易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代表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对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带动全球贸易量。IMF(2017)(GlobalTrade and the Dollar)实证结果显示,美元每升值1%,未来1年内全球贸易数量下降0.6%-0.8%,强美元对应弱贸易,弱美元对应贸易复苏; (2)美元周期和全球资本流动 在强美元周期中,资本流入美国,弱美元时流出,资本流动细项具体有何特征? 美国的资本流出,总规模26.2万亿美元,美国的对外投资中,权益投资占比较高。占比的是证券投资中股权和基金份额,占比28%,其次是直接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占比22%, 美国的资本流入,总规模是38.3万亿美元。分项来看,长期债券占比最高,达到29%。 汇率变化是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美元汇率可以很好地解释美国的资本流动规模和方向,美元的贬值领先美国资本外流2个季度。 美国的资本流入中,债券投资规模相对稳定,这可能是因为部分主权投资者被动配置美元资产,对收益率的变动并不敏感; 美国的资本流出中,债券投资和权益投资的波动幅度、波动节奏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弱美元周期中,其他国家的股债资产同步受益,并没有明显的股债切换; 什么决定了美元走势? 决定美元走势的是美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循环。 美国维持了长期的贸易逆差,近期财政赤字也有所走扩;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双赤字决定了美元的融资缺口,双赤字恶化的时间段,美元存在贬值的压力。 另一方面,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美国,补充美国的融资压力:这些资本出于多种因素追逐美元资产:如①美元资产收益率较高、②美债的安全资产属性、③美元市场深度较好、制度完善、④规避本国的通胀和汇率风险等等,总的来看,可以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际利率之差衡量美元资产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美元还受到避险因素的影响,VIX指数高的阶段也对应强美元阶段;2008年10月和2020年3月都出现了由于流动性紧张导致的强美元表现。 近期美元走势和未来判断 (1)近期美元为何走弱? 疫情之后,美国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4轮财政刺激计划的规模超过3.8万亿美元,前7个月的财政赤字规模为2.5万亿美元;与之对比,2009年全年的财政赤字规模为1.5万亿美元。超额的财政赤字增加了美国的融资需求。 从资本账户上看,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资产相对收益下降:经日元对冲和经欧元对冲后的美债收益率一度低于日债和德债本身的收益率。双赤字的恶化,以及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导致了美元的近期弱势。 展望未来看,根据CBO3月的测算,2020-2022财年,预算赤字都将保持在1万亿左右美元的高位。因而美元的融资压力是长期的。 (2)中期如何看待美元走势? 但是回到美元的比价逻辑和交易逻辑来看,长期看空并不代表短期美元指数持续向下: 从比价逻辑看: 从美欧比较来看,前期美国疫情控制较差,复苏的斜率明显差于欧洲。但目前欧元区复苏预期较满,而美国疫情的二次高点消退,经济上仍然处于持续的复苏阶段。从美欧比价来看,美元短期内可能有反弹的可能。 从交易角度看: 美元净空头的头寸已经比较拥挤,看空美元成为一致性预期,存在反转的风险。 从政策维度看: 此外,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方向,当前美联储宽松的政策共同导致了美债利率的稳定和美元的疲软。这种资产价格表现背离了基本面,是由政策主导的。 判断中短期的资产价格走势,关键在于追踪联储的态度和市场预期,目前市场对于联储下一步的政策有三个期待,一是实行平均通胀目标制,二是实行收益率曲线控制,三是扩表的规模和速度。 7月美联储议息会议既要中,并没有对收益率曲线控制进行讨论,市场预期落空;美联储扩表速度也边际收敛。总的来看美联储仍然维持宽松,但力度有所减弱,这也将修正市场的宽松预期。 鲍威尔在8月27日的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演讲,宣布美联储将实行平均通胀目标制:即对2%的通胀目标保持不变,但是如果一段时间内通胀持续没有超过2%,可以允许通胀目标高于2%,以促使在平均通胀达到2%。这一发言市场已有预期,预期实现后,美债收益率和美元走势均有所反弹。 美元和国内利率 回到国内市场,长期以来,美元指数和国内利率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美元走势将如何影响国内利率? 首先需要明确判断的时间维度,我们认为长期内美元走弱的趋势没有改变,但是不排除中期反弹的可能性。 其次需要明确美元和利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美元强的时候、国内利率走低,二者共同反映了国内基本面弱于美国,老逻辑是否还可靠,还是要从基本面出发去探究。 (1)从基本面看美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美元从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两方面影响经济: 资本账户来看,如果美元反弹,新兴市场国家受制于流动性的收紧,负债压力将有所增加。但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外债占比相对较低,因而受影响不大。 经常账户来看,国际贸易主要采用美元计价,强美元对应着弱贸易,如果美元反弹,贸易需求可能下降,这将对国内出口带来不确定性。 (2)通胀压力如何反映? 从计价货币的角度看:美元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弱美元从计价的角度推高商品价格,强美元对商品价格形成压制。 从需求推动的角度看:新兴市场国家贡献了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前期美元走弱并没有惠及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疫情在巴西、俄罗斯、印度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更为严重,因而前期美元的贬值主要是兑澳元、欧元、英镑等发达国家贬值,兑泰铢、韩元、印度卢比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的贬值幅度较小。如果未来美元走强,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紧,新兴市场国家的流动性压力将增加。 (3)如何看待资本流入 我国正处于推进资本开放的过程,影响外资流入的因素较为复杂。受监管、利差、汇率等多方面影响。 从监管上看,国内债券市场持续推进开放,外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的途径在增强; 从汇率来看,并不能仅仅观察当前汇率水平,对未来汇率变化的预期更能影响外资行为。2018年以来,美元指数的变化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趋势,贸易摩擦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项。 从利差来看,中美利差维持在高位,给出了充足的资本利得空间;因而外资流入国内债券市场的过程是趋势性的。 小结 (1)美元通过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两个角度影响世界经济,一方面,美元流动性影响其他国家的负债压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强美元往往压制贸易; (2)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决定美元的融资缺口,美元资产收益率决定了美国的融资能力,二者共同决定了美元的强弱; (3)美元长期走弱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中期来看存在反弹的可能:此前美元走弱,是因为财政赤字大幅走高,同时美联储政策大幅宽松,资产收益率下降,目前情况有所变化:一方面,从比价的角度看,市场对欧盟复苏充分预期,需要关注欧美经济相对强弱的变化;另一方面,当前市场对美联储政策宽松的预期较高,如果政策不及预期,可能带来美元的中期反弹; (4)美元和国内利率长期存在负相关关系;目前看如果美元反弹,可能对国内出口带来冲击,同时减轻通胀上的压力。如果美元在92左右的位置震荡,则对国内债市的影响偏向中性。 风险提示 美国疫情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美债利率大幅上升,中美贸易恶化
8月27日晚间,兰州民百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称,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1亿元,同比下降50.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60.31万元,同比下降53.10%。 具体分业务来看,报告期内,兰州民百的零售百货业务、餐饮、客房业务、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专业市场管理分别实现营收2.92亿元、506.13万元、4018.44万元、1.5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9.01%、72.48%、89.49%、23.69%。 受疫情影响,兰州民百旗下亚欧商厦除亚欧超市正常营业外,商厦百货、宾馆酒店和轻餐饮均暂停营业长达一个多月,对公司经营造成巨大影响。杭州环北和南京环北市场商户经营遭受冲击,两大市场经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亚欧大酒店自2020年1月28日起停业,直至5月1日起才全面复工。 半年报显示,兰州民百的房地产项目亚欧国际在上半年正式竣工,项目写字楼可售总面积为39301.16平方米,共261套,剩余可售面积6365.51平方米,共26套,报告期内仅销售了521.26平方米,共8套,售出比例1.33%,写字楼销售完成比例83.80%。
经过十余年的急速狂飙后,消费金融的发展来到了一个阶段性拐点。 从增量市场逐渐过渡到存量市场,消费金融不再是蓝海已成为市场共识。 本就受到经济下行的压力,再叠加疫情影响的黑天鹅,消费金融的发展看起来好像更难了。 在应对经济和疫情的影响上,一部分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开始采取防守策略。然而,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存在经济周期,也就是说经济不可能一直繁荣,经济的衰退和危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一定会有。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应对危机成为必修课。一般来说,金融机构在经济的下行或危机中,将会损失惨重。因此要采取降低额度、加大催收等方式。 但是,从历史来看,或许未必如此。 经济衰退期,消金的八大走势 国内消费金融公司自2009年开始试点,至今已有十余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消费金融业务一直稳步快速增长。但也正因为此,消费金融业务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因此,我们以美国为例,探索经济周期变化中,消费金融业务逻辑的变化。 失业率是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体现。在1929年的“大萧条”时代,美国失业率超过了10%,在1982年的衰退中,则超过了9%。相反,在经济良好时期,失业率会低至4%(世纪之交的失业率)。出于对失业和失去收入的恐惧,消费者会收缩自己的支出和借贷,虽然这并不绝对,但整体来看,在危机或衰退期间,消费金融会出现以下一些趋势: 第一,消费者信用卡刷卡量和余额增长放缓。例如,在“大萧条”期间,基本所有银行都减少了信用产品的发放,并对申请批准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甚至关停部分用户,这些措施使得消费金融业务显著减少。 第二,房贷、车贷以及各类基于个人零售商品销售的贷款数量会大幅度下降。以房贷为例,在较早的1990年至1992年经济衰退期间,美国的二抵房贷和房屋净值贷款比较稳定,但随着房价的急剧下跌,房屋净值贷款失去了用于抵押的房产净值(即资不抵债,抵押资产不足以覆盖负债),因此,在认识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后,银行大幅缩减了此类贷款的发放。 第三,催收难度加大。危机前后相比,同等条件的客户,需要更多次的催收才能收回贷款。 第四,对于信用卡业务而言,申请的减少导致发放的信用卡总数的下降,不良率通常也会增加,特别是在受到衰退严重影响的地区。而由于时滞的影响,不良核销率将在随后的财务报表中体现,并进而影响利润。然而,由于地区性的差异,经济衰退的影响可能和人们理解的不一致,也不一定那么普遍。一个存在的问题是:次级借贷随着失业水平的上升可能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第五,央行会下调基准利率,使资金成本下降,进而降低实体经济利率应对经济的衰退。基准利率的下调会直接影响浮动利率的贷款,并使相关金融机构受益。 第六,消费金融机构的逾期费用和其他杂项费用收入可能增加。 第七,良好的评分和精细化的风控识别系统能继续发掘优质客户。但总体来看,整体逾期水平会显著提高。 第八,在收入方面,利息收入、刷卡收入、罚息等收入,在经济周期的各阶段都能保持稳定。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价格限制的取消使信用卡收益显著提高,随后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在过去10年,收益基本保持在应收账款的17%~20%之间。虽然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认为,消费金融业务的收入会随着经济衰退期间利率的下降而减少(如果利率是浮动的),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费用和刷卡增加的收入却抵消了利息减少的收入,使其总体收入保持不变。下图1显示了自1980年以来的信用卡平均收入与短期资金成本。 除了信用卡业务之外的其他产品(如车贷和房贷),由于利息成本占比较大,收益会随着资金成本变动而变动。 特别是房贷,随着利率下降,总会出现诸如“央行降低利率应对经济衰退,房贷利率创新低……”等这样的公告。 当然,在利率上升期间,情况则相反。 经济衰退会影响不良贷款率吗? 由于监管机构会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有一定上限的约束,不良贷款率的提升与坏账核销率基本呈正向的相关性。因此,在以下的数据中,以核销率的变化趋势代替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趋势。 以1980-2012年间美国信用卡业务的数据来看,信用卡的实际核销率并不总是与经济周期直接相关。在经济繁荣期间,消费金融核销率下降,而在经济衰退期间,核销率会显著上升。 但是坏账的发生与核销需要时间,会有一定的时滞性。即从在贷余额增长,到坏账被实际核销之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经济周期的繁荣和衰退与坏账核销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晰和显著。 如图2,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核销率的提升往往滞后于经济的衰退期,但又非完全的相关。 与中国相比,美国信用卡业务核销率的变化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即个人破产制度。 如图3所示,2005年《个人破产法》的修订,预期会使得个人破产门槛提升,通过破产来免除债务会变得更加困难,因而在2005年的前一两年内,个人破产金额急剧提升。2006年,在《个人破产法》修订通过后,个人破产金额仅为前一年的30%左右。其中2009年至2012年的高破产率,则反映了2008年以后经济衰退和不良贷款的影响。 究其原因,信用卡的消费会因为机构的过度营销而快速累积扩大,又很容易通过个人破产法来免除债务,所以破产对信用卡账户核销有严重影响。 而对于其他消费金融产品,如抵押贷款产品(汽车和住房抵押)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不会出现同样的核销率激增,因为消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回收抵押物来减少破产对贷款的影响。 综合来看,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和核销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实时同步,且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消金的发展不取决于经济周期 既然消费金融的核销率并不仅仅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那就说明,至少还有更多的因素影响到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些因素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获客审批的准确和完善性。即如何根据自身的资金成本、风控能力等,匹配相应的目标客户。 第二,如何保证用户的黏性。这其中又至少包含了产品设计、用户留存、运营和服务管理等。 第三,金融机构的平均账户年龄。新老账户在同一时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这种风险特特征不仅会影响风控策略,更会影响相应的盈利水平。 第四,用户的地区分布特征。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地大物博的特性使得其区域发展十分不均衡,因此风险特性也会不同。 第五,用户额度的审批标准。宽标准代表着宽信用,与之相适应的则是更高的不良,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是消费金融风控的艺术。 当然,这些仅仅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用户端,消费者一般也会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经济衰退时,出于对未来的担心,消费者会减少开支来偿还欠款。这是整个信贷系统的基础,如果借款人都不负责任,催收将没有效果,整个系统也将瘫痪。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经济周期是影响消费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金融如何跨越周期? 如果经济周期仅仅是影响消费金融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那么很显然,消费金融是可以跨越周期的,即并不会完全受到经济衰退或危机的影响。而如何采取适当的对策是跨越周期的关键。 不同消费金融机构在客群定位、比较优势等方面都有异同。策略当然也不尽相同,但在管理方面有共通之处,以征信的评分为例: 经济衰退期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征信系统的评分是否如经济繁荣时一样有效。对此,FICO的一项研究表明,征信评分仍然能够对用户进行分级,但每个评分级别的用户质量都在下降(见图4)。 从用户端看,经济衰退时,用户预期变差会进行消费的自我约束,减少消费贷款的申请,从而导致获批人数的减少,最终不良贷款率也会低于预期。 从机构端看,宏观环境的变化,会让消费金融机构更加谨慎,并在审批额度和审批通过率方面更加严格。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机构如果大幅度提高审批阈值,有可能会拒绝太多潜在的好账户,而仅仅减少了很少的坏账户,即风险收益不匹配。 当然,历史并不必然代表未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过去百年间的经济发展中,经济衰退并不代表着消费金融的衰退,甚至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机会。 而当政府决定刺激经济复苏时,对消费金融机构也许就是一个可以快速获客、增加市场份额的机会,而他们也有更大的可能获取长期的回报。 毕竟对于用户而言,相比于经济繁荣时的“锦上添花”,衰退时的“雪中送炭”更加可贵。 参考资料: 1、戴维·劳伦斯等著,张宇译,《消费金融真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林轶超、林毓凯、郭梅,《一本书搞懂消费金融》,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池仁勇、朱毅达等,《消费金融:下一个金融风口》,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