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6月外贸数据。以美元计,6月出口同比增0.5%,进口同比增2.7%,双双超过预期。笔者认为,6月数据透露出三大信号:一是出口延续4、5月的稳健势头,外贸韧性尽显;二是自美采购大幅增加,意味着中美经贸协议在积极实施;三是东盟已经上升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逆全球化趋势下,东盟作为中国区域伙伴的重要性日渐上升。 信号一:疫情下中国出口仍具韧性 欧美复工复产推动中国出口同比转正。随着欧美多地实行分阶段复工,6月多国PMI较5月份有显著改善,导致外需边际修复。6月多项重点出口商品降幅缩窄或由负转正,如机电(-2.3% vs 1.6%)、家具(-15.5% vs 8.4%)、玩具(-10.4% vs -5.0%)、服装(-26.9% vs -10.2%)。全球需求修复也得到亚洲其他外贸导向经济体的数据印证:韩国出口同比从5月的-23.6%恢复至6月的-10.9%,越南出口同比从5月的-14%缩窄至6月的-2.8%。 防疫需求仍对出口有显著拉动。我们在4、5月份点评分析中指出,疫情对中国贸易的扰动主要体现在防疫物资出口上升和居家办公带动的计算机需求。6月数据显示,与防疫有关的物资出口如织物(56.7%)、塑料(84%)、医疗器械(100%)继续高增,仍是当前出口强有力的拉动力。计算机出口增速从4、5月的近50%放缓至6月的16%,显示居家办公相关需求已经趋于饱和。 信号二:自美采购大幅增加,中美经贸协议积极实施 自美采购和原材料进口促进整体进口回暖。6月中国从美国进口同比增长11%,结合农产品进口看(同比增长36.1%),表明中国6月显著加快了按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自美国进口的速度。之前受疫情和中美紧张局势影响,中国自美采购落后于预期进度,但两国均表示正在履行协议承诺,海关总署亦重申,中国仍信守承诺,履行协议。预计下半年采购进度将进一步加快。此外,受到基建、地产回升推动,铁矿砂(24.9%)、钢材(34%)、铜(74.2%)等工业原材料进口大增。 信号三: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东盟与中国进出口总额6月为555.5亿美元,上半年为2978.9亿美元,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究其原因,二季度“第二波”疫情蔓延全球,但中国与东盟受疫情影响较小,对双边贸易构成利好。另一方面,中国从东盟进口维持中高速增长,6月单月更是同比上升16.7%。这背后与中、外资企业加速投资东南亚、向中国出口有关。 三大信号表明,中国外贸领域仍然具有韧性和灵活性,成功抵御了去全球化和疫情的双重冲击。特别是在全球产出剧烈萎缩的二季度,中国产业链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为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疫情常态化及产业链转移是后续出口增长的隐忧所在。近期美国、南美、香港等地疫情反弹,导致局部复工节奏放缓或暂停。疫情常态化对海外投资、消费需求构成冲击,影响中国出口。当然,全球疫情的持续将暂时延缓产业链转移的步伐,但中长期看外部形势愈发紧张,仍不可低估疫情过后,产业在政治、经贸压力之下外迁的威胁。
央行上海总部14日发布《2020年上半年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减少26亿元,同比多减794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413亿元,同比少增124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加3430亿元 6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8.20万亿元,同比增长5.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53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3430亿元,同比多增7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2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3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5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341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7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85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7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18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37亿元,同比少增43亿元。 6月末,外币贷款余额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88亿美元,同比多增63亿美元。6月份外币贷款增加18亿美元,同比少增6亿美元。 人民币个人住房贷款增加413亿元 上半年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减少26亿元,同比多减794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413亿元,同比少增124亿元;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减少186亿元,同比多减136亿元;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减少252亿元,同比多减535亿元。 上半年人民币境内非金融企业经营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贸易融资贷款分别增加1505亿元、1258亿元和105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331亿元、211亿元和202亿元;票据融资、融资租赁和并购贷款分别增加279亿元、221亿元和59亿元,同比分别少增358亿元、2亿元和161亿元。 境内小微企业本外币贷款增加587亿元 上半年投向境内大型和中型企业的本外币贷款分别增加1336亿元和1583亿元,同比分别多增700亿元和483亿元;境内小微企业本外币贷款增加587亿元,同比多增739亿元。上半年新增境内非金融企业本外币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中投向房地产业、制造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交运仓储和邮政业及建筑业的贷款分别增加729亿元、506亿元、419亿元、266亿元和222亿元,同比分别多增88亿元、238亿元、少增24亿元、多增309亿元和7亿元。 上半年本外币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387亿元,同比多增45亿元。按贷款用途分,住房开发贷款增加249亿元,同比多增17亿元;商业用房开发贷款增加180亿元,同比少增40亿元。 人民币存款增加1.1万亿元 6月末,上海本外币存款余额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月末低2.8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30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323亿元,同比多增20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664亿元,同比多增2340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824亿元,同比多增17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487亿元,同比多增773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245亿元,同比多减2979亿元。 6月末,外币存款余额1380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18亿美元,同比少增86亿美元。6月份外币存款增加43亿美元,同比多增12亿美元。 人民币个人定期存款增加1597亿元 分部门看,上半年人民币个人存款中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分别增加1597亿元、1087亿元和241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518亿元、545亿元和164亿元;大额存单增加757亿元,同比少增958亿元;结构性存款减少154亿元,同比多减416亿元。 人民币境内非金融企业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和定期存款分别增加1696亿元、749亿元、327亿元和29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627亿元、747亿元、864亿元和618亿元;大额存单增加308亿元,同比少增351亿元;活期存款减少186亿元,同比多减593亿元。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广东金融运行情况。 从社会融资规模情况来看,今年以来,为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金融体系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1-5月,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29万亿元,同比多增1.11万亿元。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52.7% 在社会融资结构上,市场化融资大幅增加,其中,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增加2778亿元,同比多增1421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增加3272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27亿元,同比多增303亿元。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80亿元,同比多增1557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调查统计处副处长汪义荣解释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疫情影响,企业之间票据结算需求增加,签发量增加;二是银行表内贷款大幅增加,对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票据贴现形成替代,票据融资同比少增。 另外,经过对监管新规两年多的整改适应,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止跌回稳,分别减少121亿元和15亿元,同比分别少减319亿元和583亿元,从目前情况看,信托贷款已经恢复增长。 从广东贷款增长情况来看,6月末,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18.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77万亿元,同比多增4946亿元。 在新增贷款的投向结构方面,更加集中于企业部门。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494亿元,同比少增111亿元,其中消费贷款增加2816亿元,同比少增711亿元,经营性贷款增加1678亿元,同比多增600亿元。 汪义荣表示,消费贷款少增,主要是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个人信用卡贷款增长有所放缓,3月份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和复工复产进程加快,个人信用卡贷款逐步恢复增长。而经营性贷款多增,主要是在金融纾困政策引导支持下,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的经营性贷款明显增多。 另外,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1万亿元,同比多增5265亿元,占贷款增量比重74.1%,比上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932亿元,同比多增309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210亿元,同比多增237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72亿元,同比少增279亿元。 与此同时,实体行业贷款增长普遍加快,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业得到重点支持。 6月末,广东制造业单位贷款余额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521亿元,同比多增1578亿元;其中,主要受电子、机械、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拉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52.7%,比年初增加1243亿元,同比多增547亿元。 基础设施业单位贷款余额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046亿元,同比多增1693亿元。 除房地产业以外的服务业单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4%,比上年同期高7.2个百分点。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在内的房地产贷款保持平稳增长,余额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394亿元,同比少增60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比重24.9%,同比下降10.1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3250亿元,同比多增109亿元。 住户部门资金向资本市场、保险等领域分流较明显 从广东存款增长情况来看,6月末,广东本外币存款余额25.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9万亿元,同比多增5534亿元。 在存款增长结构上,非金融企业部门流动性增加较明显,存款比年初增加9621亿元,同比多增4311亿元。上半年金融政策重点关注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保供应、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因此新增贷款和新增存款都主要集中于实体企业部门。 随着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加大,财政存款向实体部门转移较多,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比年初增加1433亿元,同比少增1446亿元。 住户存款平稳增长,比年初增加6788亿元,同比多增689亿元。与此同时,住户部门资金向资本市场、资管产品、保险等领域分流较明显,带动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比年初增加3532亿元,同比多增2218亿元。
南京公用: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41.17%~686.39% 南京公用7月14日午间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6亿元~4.49亿元,同比增长541.17%~686.39%。南京公用表示,2020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上升,主要系本期公司控股子公司杭州朗优置业有限公司楼盘交付确认收益。 和胜股份: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2.14%-81.69% 和胜股份7月14日午间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0万元-1100万元,同比增长32.14%-81.69%。 和胜股份表示,2020年上半年业绩较上年同期上升主要因为金融机构同期融资利率下降,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减少;同时,本报告期收到的政府补助同比有所增长。2020年1月-6月,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310万元,主要为政府补助。 惠伦晶体: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329.08%-2043.62% 惠伦晶体7月14日午间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0万元-600万元,同比增长1329.08%-2043.62%。 惠伦晶体表示,2020年上半年业绩较上年同期上升主要因为公司销售战略转型取得一定成效,直销客户订单和自有品牌产品订单持续增加。2020年1月-6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3.00%,其中主业电子元器件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9.00%。同时设备产能利用率提高,电子元器件销售成本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0%。 盛视科技:将设立6000万元“员工购房专项基金” 盛视科技7月14日午间公告,公司于7月13日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意公司制订《员工购房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盛视科技将设立“员工购房专项基金”,总额度为人民币6000万元,以免息借款的方式为员工在长期工作地购买首套商业住房自住时的首付款提供支持。 盛视科技表示,此举是为进一步完善公司员工福利体系,更好地吸引和激励核心人才,建设稳固的人才战略体系。《办法》适用于与公司及其境内各分公司、控股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员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关联人不适用。 杭州高新:控股股东高兴集团所持占总30.6%股份被全数冻结 杭州高新7月14日午间公告,公司控股股东高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兴集团”)及高长虹持有的公司股票被轮候冻结。其中,高兴集团3876万股被冻结,占其所持杭州高新股份比例为100% ,占杭州高新总股本30.6%;高长虹95.8万股被冻结,占其所持杭州高新股份比例为100% ,占杭州高新总股本0.76%。 杭州高新表示,高兴集团所持有的公司股份被轮候冻结事项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公司将积极关注上述事项的进展情况。 国林科技:拟定增募资3.6亿元用于乙醛酸项目 7月14日午间,国林科技公布定增预案,拟募资3.6亿元,用于2.5 万吨/年高品质晶体乙醛酸项目(一期)。具体发行对象和发行价格尚未确定。 国林科技表示,本次募投项目将有利于延伸公司产业链,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使公司业务由臭氧系统设备供应向臭氧技术应用领域进行延伸,完善公司产业链;同时增强公司资金实力,为公司业务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7月13日晚,苏宁易购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幅改善,预计同比增长76.49%至79.62%。上半年,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发展迅猛,线上商品交易规模预计同比增长20.19%,其中二季度线上商品交易规模预计大增27.11%。 上半年,苏宁易购加快了线上业务及门店云化的发展节奏,全力推进社群营销、离店销售和到家业务;加大开放平台扶持力度,快消、日百、个护类商品增长迅速,有效提高了平台的活跃度;苏宁家乐福数字化改造步入正轨,继续实现经营性盈利以及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苏宁零售云以社群营销、门店直播等推动离店销售,二季度销售规模预计同比增长127.57%。 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国内消费市场信心复苏,苏宁易购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全场景优势,紧抓五一、空调旺季销售以及618促销热点,线上平台商品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7.11%。 2020年,苏宁易购从布局层面转向运营层面,全面聚焦发展,提质增效。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苏宁易购扣非净利润预计同比大增76.49%至79.62%,二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继续改善,提质增效战略效果显著。 上半年,面对疫情影响,苏宁易购一方面借助直播、推客、云货架等互联网手段大力发展离店销售,推进家乐福中国供应链融合,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到家业务;另一方面还持续推进降本节约的工作,对于租赁、人员、广告促销等费用都进行了强有力的管控。 特别在在增效方面,苏宁易购基于深耕三十年的全域价值链,深入优化商品供应链、场景和用户运营和服务等综合能力优势,聚焦中台系统、门店云化、场景融合、供应链开放服务等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品类的专业化经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A股上市公司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在陆续发布。7月13日晚间,又有一批预计净利润同比倍增的公司提前报喜。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到抗疫一线的公司成了主角。 抗疫产品大卖 凭借年内20余次涨停的强势表现,道恩股份一度被市场封为“口罩第一股”。公司13日晚间披露的业绩预告也没让投资者失望。上半年,道恩股份预计实现净利润5.21亿元至6.21亿元,同比增长560%至680%。公司表示,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公司扩大生产用于防疫物资的熔喷料产品,同时部分新产品投产,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加。 消杀品也是战“疫”的关键物质之一。中粮科技公告称,受益于国内外市场医用及消毒用酒精的产销量增长,预计上半年净利润盈利3.2亿元至4亿元,同比增长75%至115%。在疫情发生初期迅速转产口罩用熔喷聚丙烯专用料的国恩股份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98.07%至257.68%。 参与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及核酸检测仪器生产的达安基因和华大基因,上半年业绩也均表现不俗。达安基因13日晚间发布向上修正业绩预告,将此前预计的同比增长400%至643.64%上调为同比增长924.57%至1222.03%,预计实现净利润6.2亿元至8亿元。华大基因方面,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72.83%至723.35%。 人体测温产品及红外热成像仪等产品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逐渐成为“刚需”,相关公司上半年业绩同样亮眼。华盛昌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盈利2.58亿元至2.7亿元,同比增长440.93%至466.09%。公司表示,业绩增长原因主要是生产的非接触红外人体测温仪和红外热像仪等防疫产品的需求在短期内迅速增长。无独有偶,同为股份上半年净利润也因红外测温产品需求增加而大涨,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37.41%至181.37%。 养殖板块大赚 生猪养殖板块半年报业绩增速同样喜人。 傲农生物13日晚发布业绩快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大增1539.70%,扣非后净利润增幅更是高达2225.44%。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生猪养殖规模扩大以及生猪价格同比大幅上涨。 生猪养殖龙头温氏股份13日晚间公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0亿元至42.5亿元,同比增长189.24%至207.32%。根据温氏股份日前发布的销售简报,6月份毛猪销售均价33.35元/公斤,环比上涨12.63%,同比上涨114.88%。 同处养殖产业的天康生物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1亿元至8.6亿元,同比增长912.35%至974.84%。除生猪销售增长外,公司表示,饲料业务和生物疫苗业务产品盈利能力也在报告期内有所提升。 5G产业链猛增 除上述公司外,还有不少来自各行业的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超100%的净利润增幅。 以欧菲光为例,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4.5亿元至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43%至2519%。提及增长原因,公司表示,上半年光学业务快速增长,部分大客户订单增加,高端模组和光学镜头出货提升;同时,受益于大客户平板电脑销量增长和安卓触控业务独立发展,公司触控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提高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受益于欧洲及部分新兴市场等海外区域的业务增长,以无线通信设备产销为主业的海能达预计上半年盈利2.3亿元至3亿元,同比增长959.63%至1282.13%。蓝思科技上半年实现业绩大逆转,由去年上半年同期的亏损1.56亿元扭转为预计盈利19.1亿元至19.2亿元。 凭借对资本市场的精准预判,锦龙股份上半年也将实现净利润翻番,预计同比增幅为75%至125%。
货运恢复至正常增长水平 用电量连续三个月正增长 货运总体已恢复至正常增长水平;用电量同比增长6.1%,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挖掘机销量增逾六成……6月多个先行指标飘红,彰显中国经济已经复苏,运行重回正轨,下半年这一态势将有望延续。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7月13日发布的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显示,2020年6月,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为153.9点,同比下降11.5%,降幅较5月收窄5.0个百分点。分结构看,CTSI货运指数为185.2点,同比增长5.0%,增速较5月加快4.2个百分点;CTSI客运指数为96.6点,同比下降43.1%,降幅较5月收窄6.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研究咨询室副主任兼实验室主任周健认为,随着疫情影响逐步降低、生产生活秩序持续恢复,6月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降幅进一步收窄,其中CTSI货运指数继续保持正增长,增速达5.0%,不仅明显快于5月0.8%的增速水平,而且与去年全年、去年同期增速基本持平,表明货运总体已恢复至正常增长水平,基本回到原有发展轨道。从货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看,表明我国经济不仅已经复苏,而且正在率先趋于正常。 另一大先行指标——全国发用电情况也持续向好。《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6月份全国日均发电量208.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0%,环比增长9.52%。其中,25个省级电网发受电量同比增长,比5月增加5个,四川、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甘肃、重庆、上海8个省市增幅超过10%。 7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6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354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其中,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63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增速较5月份回升了1.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6月份多省用电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福建6月中旬以来,全省最高用电负荷4次创历史新高,最大日用电量6次创历史新高。整月全省全社会用电同比增长12.8%,为近两年的最高值,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3%。浙江则实现了14.1%的同比增速,比5月环比增长9.1个百分点。 国网能源研究院分析称,7月份,预计气温明显偏高,降温用电充分释放,国内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推动经济向正常水平回归;但同时受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更趋严峻影响,国内经济稳定恢复面临一定压力挑战;预计当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左右。 挖掘机销量增长继续强劲。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6月纳入统计的25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挖掘机24625台,同比增长62.9%。1至6月,共销售挖掘机170425台,同比增长24.2%。 浙商证券认为,受益于货币宽松力度加大、财政政策托底的有效执行以及基建领域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挖掘机的需求持续走强,并在传统旺季结尾依然保持较好势头,预计7月份挖掘机销量依然可维持60%以上同比增速,全年挖掘机销量有望达到30万台,同比增速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