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佳源国际披露了6月及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3%。至此,多数房企已经完成上半年销售额披露。 其中,去年销售额2000亿以上的房企中,除华润置地、阳光城外,均已完成上半年业绩披露。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TOP10房企中,今年上半年销售额降幅最大是新城控股和保利地产,分别下降20.34%和11.12%。增幅最大的则是恒大和世茂,分别上涨23.8%和10%。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有疫情影响,依然有13家房企销售额突破千亿,上一年度同期为12家。 “以价换量”,恒大、世茂上半年售价分别同比下降16%和2.8% 从典型房企销售数据中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实施“以价换量”的房企多数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额。 其中最典型的房企是恒大。 中国恒大7月1日晚发布的业绩公告显示,今年6月实现销售760.5亿,同比增长51.3%,销售面积855.3万平方米,同比增84%;销售回款756.9亿,同比增60%。 1-6月,恒大累计实现销售额3488.4亿,同比增长23.8%,累计销售面积3863.2万平方米,同比大增47.5%。以年初公布的6500亿销售目标计算,上半年完成全年目标54%;若按许家印内部制定的8000亿销售目标,目标完成率则为44%。 业绩大幅增长的背后是恒大今年上半年以来一系列促销政策。 今年2月疫情期间,恒大宣布实施网上销售及7.5折降价促销等政策。在降价销售刺激下,恒大2月份实现447亿销售额。 此后3-6月,分别实现销售620.8亿、652亿、602亿、758亿,在上半年完成全年6500亿销售目标的超五成。 通过计算可知,今年上半年,恒大平均销售价格为9029.8元。而2019年上半年,恒大合约销售均价10755元。今年上半年平均销售价格降幅达16%。 此外,刚刚完成“去地产化”更名的世茂集团,今年上半年实现合约销售1104.75亿元,同比增长10%,累计合约销售总面积629.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 从单月数据看,6月,世茂集团实现合约销售额约为302亿元,合约销售面积为171.56万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17604元。而2019年6月,世茂房地产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18518元。 今年1-6月,世茂集团平均售价为17541元;而去年上半年,世茂集团平均售价则为18048元。 据此计算,世茂集团今年上半年平均售价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8%。 TOP10房企中,销售额同比降幅最大的是新城控股。 7月8日晚间,新城控股发布公告,6月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260.66亿元,销售面积约223.38万平方米。 1-6月,新城控股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975.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34%,累计销售面积约877.53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6.39%。 根据上述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城控股销售均价为11669.6万元每平米。而2019年上半年,新城控股的平均售价为11664.2万元每平米。平均售价几乎持平。 前五房企四家销售额下滑,TOP100全口径销售额同比下降2.7% 虽然头部房企销售情况受疫情影响不大,但非头部房企受疫情影响的比例明显较多。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超百亿的房企共10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4家。 销售额超千亿的13家房企中,实现同比增长的有7家,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滑的有6家。其中,中国金茂、中国恒大增幅最高。 而销售额500亿至1000亿之间的房企中,有9家实现同比增长,8家销售额同比下滑。 据克而瑞统计,TOP100房企6月单月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14517.2亿元,环比增长33%,单月业绩同比增速自4月转正后逐月提升至13.8%。 2020年4月-6月,TOP100房企全口径业绩规模高于去年同期,整体销售恢复情况好于预期。该研究中心表示,虽然疫情对上半年房企的销售、交付、结算等各方面的经营节奏都造成了较大影响,但自3月份以来市场热度回升,规模房企抓住市场窗口期,供货节奏及营销去化力度加码。 从累计业绩来看,1至6月,TOP100房企全口径销售业绩规模同比下降2.7%。 今年上半年,TOP100房企权益销售额共计3.7万亿元,市场份额为57.5%,上升4.5个百分点。 从销售增速来看,6月TOP30房企中25家房企实现了销售规模的正增长,其中TOP16-30的房企整体销售表现优于其余各梯队。此外,TOP30房企中仅有5家房企的销售增速同比负增长。 整体来看,上半年,40家典型上市房企累计业绩变动的中位数为微增1.1%,相比百强房企累计全口径业绩同比下降2.7%,规模房企业绩表现优于行业整体。 而行业TOP5则表现平平。除恒大外,其余四家上半年销售额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 其中,碧桂园2020年1至6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669.50亿元,同比下降5.32%。万科2020年1月至6月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204.8亿元。按此计算,同比下降4.05%。 融创中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952.7亿元,同比下降8.82%。保利地产2020年1-6月,实现签约销售金额2245.36亿元,同比下降11.12%。 融资方面,克而瑞数据显示,上半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7464.43亿元。 此外同策研究院报告指出,6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共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1303.56亿元,环比上涨114.62%。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加上房地产市场逐步回稳,房企融资于6月显著回暖。 融资成本方面,今年以来,房企发行的各期限债券平均票面利率在4%-6%之间。整体看,平均发债成本没有超过6%,且数量较集中的3年期和5年期债券平均利率未超过5%。
7月11日,深圳市中装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装建设)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连续中标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中标金额总计为5.8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装饰行业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进军“科技业务”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赋能,打破传统的装修概念,也成为中装建设的新战略。 2019年10月底,中装建设联合深圳税务局,推出了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今年2月份,中装建设与交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前公司已与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开展区块链金融平台的合作。 此外,公司对未来互联网行业及5G业务更为重视,2020年确立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作为公司第二主业。目前,中装建设已成立科技公司平台并组建了相应科技团队,今年6月份收购了佛山顺德(五沙)数据中心项目的控股权。 2019年报显示,中装建设2019年研发投入为1.52亿元,同比增加12.01%。这一年公司在装修装饰工艺技术研发、智慧城市、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幕墙、BIM、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造价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等。 2019年报还显示,公司当年实现营业收入48.59亿元,同比增长17.21%;归属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48.19%。此外,公司关键性财务指标改善明显,如果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81%,同比提升2.8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2.38%,同比下降1.84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66亿元,也有明显改善,总体现金流呈现良性发展。
央行10日发布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上半年净投放现金2270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 广义货币增长11.1%,狭义货币增长6.5%。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0.43万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5%。上半年净投放现金2270亿元。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774亿美元。 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55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7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8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86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969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75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1474亿元。 6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643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774亿美元,同比多增536亿美元。6月份,外币贷款增加154亿美元,同比多增234亿美元。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4.55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206亿美元。 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07.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2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4.55万亿元,同比多增4.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3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28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38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7446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6371亿元。 6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206亿美元,同比少增119亿美元。6月份,外币存款增加311亿美元,同比多增212亿美元。 6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9%。 上半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 669.11万亿元,日均成交5.53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6.7%。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5.2%,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6.7%,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9.3%。 6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8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0.1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89%,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0.15个百分点。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11万亿美元。 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1万亿美元。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0795元人民币。 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08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72万亿元。 上半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2.19万亿元、0.89万亿元、0.51万亿元、1.21万亿元。
央行10日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3万亿元,同比多增2.31万亿元。 资料图 中新经纬 摄 央行称,初步统计,2020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3万亿元,同比多增2.31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482亿元,同比多增3385亿元;委托贷款减少2306亿元,同比少减2627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295亿元,同比多减222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862亿元,同比多增425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33万亿元,同比多1.76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79万亿元,同比多1.3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461亿元,同比多1256亿元。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099亿元。 从结构看,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9.2%,同比低9.4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占比1.7%,同比高1.6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1.1%,同比高2.3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0.6%,同比低1.2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9%,同比高2.2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6%,同比高5.3个百分点;政府债券占比18.2%,同比高1.4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1.2%,同比高0.4个百分点。 央行同日还发布2020年6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初步统计,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委托贷款余额为11.22万亿元,同比下降5.6%;信托贷款余额为7.32万亿元,同比下降7.2%;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2万亿元,同比下降1.3%;企业债券余额为26.8万亿元,同比增长21.5%;政府债券余额为4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6万亿元,同比增长6.6%。 从结构看,6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3%,同比高0.3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9%,与上年同期持平;委托贷款余额占比4.1%,同比低0.8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7%,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4%,同比低0.2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9%,同比高0.8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5.3%,同比高0.6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0.2个百分点。
7月12日晚,禾丰牧业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5.8亿元至6.1亿元之间,同比增长61.56%到69.91%。 公告显示,报告期内,面对疫情、全球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禾丰牧业积极复工复产,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全面落实公司2020年经营战略,饲料及饲料原料贸易、肉禽产业化、生猪养殖三大主业各有建树,发挥出公司较强的综合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饲料与饲料原料贸易业务方面:报告期内,禾丰牧业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品牌与技术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服务,客户黏性及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饲料业务呈爆发式增长,总销量同比增长42%,其中猪料销量同比增长61%,禽料销量同比增长39%,反刍料销量同比增长25%;饲料业务降本增效成效显著,期间费用率实现较大幅度下降。公司充分把握原料市场变化契机,原料贸易业务利润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生猪养殖业务方面:报告期内,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禾丰牧业在全面加强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的同时,快速推进生猪战略,各项目齐头并进,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超过30%(控股及参股公司合计),受益于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实现扭亏为盈,为公司归母净利润贡献较大利润增量。 肉禽产业化业务方面:报告期内,毛鸡价格低迷,白羽肉鸡行业景气度下降,受之影响公司肉禽业务整体利润同比有所下降。公司肉禽业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抑制消费等不利因素下坚定发展,稳健前行,专注精益管理,探索生熟调食品业务,白羽肉鸡养殖和屠宰规模持续增长,屠宰量同比增长18%,养殖量同比增长35%(控股与参股企业合计)。
上半年新增贷款、社融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为经济平稳运行吃下“定心丸”。 7月10日,央行最新数据显示,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1474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6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43万亿,比上月多增约2400亿,比上年同期多增约8000亿;6月末存量社会融资规模271.8万亿,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本月信贷和社融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规模,上半年信贷和社融显著高于去年水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 “可以看到,上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而且在持续加大。总量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都明显高于去年,全社会的流动性是合理充裕。”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7月10日央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M2增速保持高点 财政逆周期调节发力、财政存款下降、居民存款大幅多增对M2增速起到了推动作用。 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一方面,本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虽较上月多增3300亿元,但由于去年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亦处于较高水平,本月同比多增仅1500亿元,信贷派生能力大致相近;另一方面,本月财政存款减少6102亿元,在上月财政存款大幅多增的情况下,本月比去年同期仅多减1082亿元,财政存款运用慢于预期减缓了货币增速。但总体上看,本月M2增速已经连续三个月持平于11.1%的近期高位,满足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要求。 此外,6月新增居民存款同比和环比分别多增约1.7万亿和1万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这显示在疫情影响周期拉长背景下,居民谨慎心理增强,储蓄倾向增加,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全球普遍现象。 6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0.43万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 王青认为,近期M1呈现趋势性上场,主要原因是伴随复工复业进程全面展开,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业务活动增强,企业活期存款多增。此外,5月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高频数据显示,6月全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量同比由负转正,当月房企等相关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加快。历史数据显示,我国M1增速与房地产市场活跃程度相关性很强。 阮健弘指出,目前整个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超储率是1.6%,比去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应该说当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畅通,传导效率明显提升。货币乘数是6.92,比去年同期高了0.79,处于历史上较高水平。整体看上半年金融总量充足,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较高,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她表示,下半年金融系统将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大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预计M2和社会融资规模将保持平稳增长。 信贷社融维持高增长 受宽松信贷环境等因素影响,6月信贷社融较快增长,体现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力。 初步统计,2020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其中,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099亿元。 王青认为,新增人民币贷款、表外票据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三项是6月新增社融同比、环比增量的主要来源。 具体来看,由于票据贴现利率走高抑制企业贴现需求,6月表外票据融资环比多增1353亿,同比多增3500亿。王青称,企业“补年报”影响减退后,6月企业债券融资环比仅多增340亿,主要原因是债券发行利率走高导致部分发行人调整发行安排,但当前发行利率仍处较低水平,当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1872亿。此外,6月特别国债发行开闸,为给特别国债让道,一般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趋缓,当月新增政府债券规模从上月高点回落,环比少增3962亿,但同比仍多增533亿。其他表外融资渠道中,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规模继续压降,合计负增1336亿,环比多减726亿,同比多减524亿。 数据同时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环比多增3300亿。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多增,居民贷款需求恢复明显。 温彬认为,本月信贷增长略超预期,比去年同期多增的部分主要由中长期贷款贡献,中长期贷款新增1.37万亿元,同比多增5086亿元,说明信贷结构逐步改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提升。 分部门来看,企业部门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278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173和81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7348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043和3595亿元,说明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效果开始显现;居民部门本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815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772和2198亿元。“居民部门新增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较上月和去年同期都有所增加,说明经济逐步恢复带动了短期消费贷款和按揭贷款需求的增加。”温彬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除票据融资外各分项新增规模环比均有所增加。6月票据融资负增2104亿,环比大幅少增3690亿。 市场分析认为,主因与央行整顿资金空转套利相关。王青认为,资金利率上行导致票据融资利率大幅走高,抑制企业票据贴现需求。 货币政策把握适度 继6月推出两大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后,7月,央行在结构性货币政策领域再度发力: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 “这些政策对实体宽信用的效果会持续体现,并将在7月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方面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王青称,下半年为推动经济增速回归潜在增长水平(6.0%左右),夯实稳就业基础,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会进一步发力,边际宽松的整体方向不会改变,降息降准都还有一定空间。这将推动社融存量增速和M2增速进一步走高。 温彬认为,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形势下,下阶段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力度,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真正将资金用于所需领域。基于此,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切实发挥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大力度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2.5%,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CPI同比上涨2.5%,比预期要低。一季度生产端受疫情冲击很大,影响的是供给。如果说在消费保持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供给端出现供应短缺的话,必然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但6月份CPI同比上涨2.5%,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评价。 温彬认为,随着通胀水平的继续回落,货币政策也具有更大操作空间,可适时降准和降息,降低企业贷款成本的同时,引导债券收益率曲线下行,降低债券发行成本。 货币政策基调总能在不同阶段引发热议。对于接下来的政策走向,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也详细阐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做到灵活适度。 他表示,适度有两个含义:一是总量适度,信贷的投放要和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如果信贷投放节奏过快的话,快于经济复苏就会产生资金淤积,产生信贷资金没法有效使用的问题;二是价格适度,利率适当下行并不是利率越低越好,利率过低也是不利的,利率如果严重低于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就会产生套利的问题,产生资源错配的问题,产生资金可能流向不应该流向领域的问题。所以利率适当下行但也不能过低。 “下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保持总量的适度,综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另外又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保市场主体,特别是更多地关注贷款利率的变化,继续深化LPR改革,推动贷款实际利率持续下行和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经济发展和稳企业保就业提供有利条件。”郭凯强调。
图片来源:微摄 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6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委托贷款余额为11.22万亿元,同比下降5.6%;信托贷款余额为7.32万亿元,同比下降7.2%;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2万亿元,同比下降1.3%;企业债券余额为26.8万亿元,同比增长21.5%;政府债券余额为4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6万亿元,同比增长6.6%。 从结构看,6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3%,同比高0.3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9%,与上年同期持平;委托贷款余额占比4.1%,同比低0.8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7%,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4%,同比低0.2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9%,同比高0.8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5.3%,同比高0.6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0.2个百分点。 注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 注3:文内同比数据为可比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