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站又出圈了。”这大概是B站用户最近常常感叹的事。 从“最懂年轻人的晚会”到“后浪”的刷屏,“破圈”似乎成为了B站2020年的主打歌。破圈之后的B站明显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水涨船高。5月19日,B站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更是让其股价再创新纪录。当天B站股价收盘35.22美元,市值达到122亿美元左右。 但是破圈对于B站来说,并不都是锦上添花。“后浪”的营销,让众多老用户发出“不想再要‘后浪’那样的破圈了。”的声音。B站变了,也成为了屡屡出现的字眼。贴有小众标签的知乎,破圈之路也是磕磕绊绊。 而现在“后浪奔涌”的B站,破圈之路也并不平坦。 破圈财报下的隐患 和在B站大火的番剧《鬼灭之刃》里经常喊着“猪突猛进”的嘴平伊之助一样,B站在2020年一季度财报里气势高昂。 首先,在营收方面B站表现可圈可点。 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中,B站实现营收为23.2亿元人民币,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达到69%。当中游戏业务收入为11.5亿元,同比增长32%;直播和增值服务业务收入为7.9亿元,同比增长172%;广告业务收入为2.143亿元,同比增长90%;电商业务收入为1.57亿元,同比增长64%。 其次,在疫情宅经济加速的影响下,B站用户数据更是飙升。 财报数据显示,B站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人数(MAU)达到1.724亿人,移动月度活跃用户人数达到1.564亿人,分别同比增长70%、77%;每日活跃用户人数(DAU)达到5058万人,同比增长69%;平均月度付费用户人数(MPU)达到1340万人,同比增长134%。 同时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87分钟,环比增长10分钟。面对B站在用户数据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B站CEO陈睿表示:疫情使假期延长对用户增长以及用户活跃起到了一定加速作用,但却不是主要原因,B站长期以来在内容生态、社区体验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今年4月份,B站获得索尼投资,在ACG领域B站将推出更多的产品。同时B站的明星驻台活动,产生的明星效应也在为B站增加着资源。与MCN机构的合作,更是为B站引入了诸多的UP主,在美食、财经、游戏等领域其内容生态正在进一步完善。 被称为“最懂用户的B站”,在继出圈的跨年晚会之后,又以五四青年节的视频《后浪》破圈。B站的屡屡破圈,也是其用户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这一份破圈的大好财报里,“最懂用户的B站”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尽管破圈为B站带来了一定的流量,但是B站还是处于增量不增利的状态。小破站还是没有能够补上漏洞,而且口子越撕越大。 小破站依然破 小破站是B站用户对B站的爱称,但是也和这个爱称一样,B站的钱袋破开了。 2019年B站全年净亏损达到13.04亿元,2018年净亏损为5.56亿元,同比扩大130.7%。 而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B站还是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数据显示,最新季度B站净亏损达到5.38亿元,同比扩大175%。在不考虑员工的股权激励成本以及并购无形资产的摊销成本后,非美国会计通用准则下,B站净亏损仍然达到了4.71亿元。 这是继B站2018年3月份在美国上市之后,连续亏损的第八个季度。 从“最懂年轻人的晚会”到渗透70后、80后的《后浪》,B站在破圈的背后成本大山也在不断地堆积。 在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中,B站的总运营支出为10.74亿元,同比增长117%。当中销售和营销费用支出就达到了6.06亿元,同比增长234%。 B站破圈的路并不好走,成本飙升也没有能够实现盈利。同时在疫情宅经济中吃到红利的B站,也难免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构成B站收入的四大板块中,广告业务与电商业务的收入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 在净亏损扩大以及成本飙升的背景下,B站营收的四大板块存在的老问题,也是B站想要推动营收结构多元化道路上必须直面的关卡。 游戏依然是半边天 在B站2020年一季度财报中,那个“披着视频网站外衣的游戏公司”的影子又出现了。 财报数据显示,B站的游戏业务收入为游戏业务收入为11.5亿元,同比增长32%,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49.6%。 从B站上市以来,一直被诟病营收结构单一。为了加强抵抗风险能力,B站不得不竭力对其他业务进行布局,但是直到目前却依然不能否认游戏业务收入依然是重中之重。 而且在这占据了B站营收大头的游戏业务中,B站代理游戏业务的收入远远要超过其自研游戏的收入。 数据显示,B站过去的游戏业务收入中其代理的《命运-冠位指定》(即FGO)所带来的收入,直到2019年占比仍然高达58%。而FGO已经上线将近4年时间,无论是下载量还是氪金程度都出现了一定的饱和。 根据七麦数据,在2017年FGO在iOS的游戏畅销排行榜上能排名前100,但是2020年其排名下降至100-150之间。 尽管在4月17日,B站所独家代理的游戏《公主连结》一经上线,就在中国区商务iOS手游畅销榜中取得了前十的位置,但《公主连结》能否成为在继FGO之后,B站游戏业务的又一支撑点,目前还不得而知。 在依然严重依靠代理游戏所产生收入的同时,破圈所带来的多面性也在冲击着B站。 B站的海水与火焰 B站的成功破圈为其带来了一连串用户数据的攀升,在目前将流量视为王道的互联网行业里十分羡煞旁人。 但是对于贴着“二次元”、“小众”等等标签的B站来说,破圈之后也并不代表坐享其成。对于老用户来说“B站变了”,用户的归属感成为问题,而接受更多文化涌入的B站,同样要面临着其他文化带来的冲击。 在4月份B站用户转战A站事件,就是典型问题之一。在破圈之后,B站的诸多老用户在明星粉丝大规模刷票,B站息事宁人之后,大举回归曾经的“二次元基地”A站。而A站更是打出“AC一直在,爱一直在”的情怀牌,让诸多用户纷纷感慨“回家了”。 破圈之后B站的“二次元”被稀释,而A站在被快手收购之后配合其布局,浓缩“二次元”圈层。 曾经作为“A站后花园”的B站,如今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走在商业化这条道路上的B站,却也不得不面临着从小道走到大路的问题。B站的CEO陈睿曾经说过,“B站未来有可能会倒闭,但绝不会变质”,然而至今没有能实现盈利的B站,可能要面对亏损难止而又如何保持不变质的大关。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刘旷L
经济日报北京5月19日讯记者冯其予报道: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表示,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企业复商复市不断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4月份消费市场呈加速复苏态势。 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万亿元,同比下降7.5%,降幅比上月收窄8.3个百分点。1月份至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8万亿元,同比下降16.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8个百分点。 其中,线上增幅进一步提高。1月份至4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一季度加快2.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24.1%,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5个和5.5个百分点。全国网上零售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比一季度回升2.5个百分点。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强调,重点商品销售进一步回升。食品、药品等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快速增长,4月份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8.2%和8.6%。汽车、通信等前期需求受抑制的升级型耐用消费品销售明显回升,同比分别持平、增长12.2%,比上月分别回升18.1个和5.7个百分点。家电类、家具类商品销售同比分别下降8.5%和5.4%,比上月分别回升21.2个和17.3个百分点。 同时,服务消费进一步回暖。4月份,全国餐饮收入2307亿元,同比下降31.1%,降幅比上月收窄15.7个百分点。餐饮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0%以上,比上月回升超过10个百分点,明显回暖。 此外,价格涨幅进一步回落。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服务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7%和0.9%,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1.5个和0.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连续12周下降,同比上涨96.9%,涨幅回落19.5个百分点。
深圳楼市的疯狂终于踩下了刹车,但4月卖地金额全国第一的南京,却抢到了房价涨幅榜第一名。唐山房价仍然一骑绝尘,和南京并列新房涨幅第一之外,新房、二手房同比涨幅分别高达14.7%、15.6%,稳居榜首。 5月18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4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均与上月相同或略有扩大,一线城市二手住宅同比涨幅扩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解读认为,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延续微涨态势,但总体仍较为稳定。 4月房价全面复苏 从70城房价变动情况来看,新房价格50个城市环比上涨、63城同比上涨;二手房价格44城环比上涨、43城同比上涨,与3月的“反弹”相比更有力度。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4月房价全面复苏。50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上涨,这与2019年四季度最高点持平,下调城市11个也是2019年三季度的平均水平。二手房价格上涨城市37个,接近2019年12月的38个,下调城市26个与12月持平。” 张大伟表示,简单计算相当于62%的城市新房价格上涨,是最近7个月来的最高点,与2019年12月持平,尽管依然低于2019年三季度,但从趋势看,继续上行的趋势已经出现。 4个一线城市房价仍然保持稳定,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9%,其中,北京环比下降0.3%,上海环比上涨0.6%,广州和深圳持平。31个二线城市新房二手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0.4%,同比分别上涨5.6%、2.2%。 张大伟指出,4月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最大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人才政策和4月20日的降息,整体看,4月下旬开始各地落地了降息的影响,首套房与二套房基准利率都降低了10个基点,推动了4月末的市场继续复苏。 同时,4月全国各地人才政策继续井喷,特别是在经济逐渐复苏的情况下,全国各地各种力度的人才政策频繁发布,其中相关购房补贴、落户政策成为主要特征,2020年截至日前,全国各地人才政策发布已经超80城,4月单月就接近30个城市。 南京房价成“新贵” 土地市场的火爆催化了部分城市的房价。中指数据显示,4月城市土地出让金榜单TOP20总额同比增加超过四成,入榜门槛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长三角土地市场在销售市场保持了同样的复苏节奏,占据城市榜单前三席,其中南京以土地出让金436亿元领跑全国。 4月份,南京三宗宅地入围全国总价TOP10,分别位列第2、3、4,成为4月土地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南京房价也在市场火热情绪中不断攀高,新房环比涨幅1.8%居首,同比上涨4.5%,二手房环比微涨0.5%,同比上涨5%。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南京在3月房价涨幅全国的排名是第27位,而现在突然上升为第1位,实际上代表了近期长三角的走势。近期总体上看,长三角市场先于其他两个城市圈上行,楼市交易总体不错,这也使得房价容易反弹。更主要的是,近期此类城市也出现了“抢房”等现象,依然说明潜在购房需求比较充足,人才落户政策的放宽,客观上都会带动房价的反弹。 与南京并列新房环比涨幅第一的唐山,是榜单前几位的“常客”,4月份唐山新房价格同比涨幅达14.7%,二手房价格同比高涨15.6%,比第二名哈尔滨高了近5个百分点。 前期火爆的深圳新房价格4月份环比持平,同比涨幅4.8%;但二手房价格继续上涨超过1.7%,比3月的1.6%上涨幅度继续放大,同比涨幅仍保持高位10.3%,仅次于唐山、哈尔滨。
5月8日,保利地产发布2020年4月份销售情况简报。 2020年4月,保利地产实现签约面积244.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7%;实现签约金额375.89亿元,同比增加0.44%。 前4个月,保利地产共实现签约面积734.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13%;实现签约金额1086.09亿元,同比下降26.16%。保利地产前四个月销售额降幅为TOP5房企之最。 “疫情对中国经济冲击是全方位的,公司商业、物业等与消费、服务相关业务也因此受到冲击。”保利地产董事会秘书黄海在业绩会上表示,3月份随着疫情陆续得到控制,保利地产商业目前平均恢复至疫情前50%左右的水平。 报告显示,保利地产2月实现签约面积131.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57%;实现签约金额200.63亿元,同比下降39.94%。 2020年3月,保利地产实现签约面积201.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86%;实现签约金额273.70亿元,同比下降35.85%。 此前4月29日,保利地产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 财报显示,保利地产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8.23亿元,同比增长5.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79亿元,同比增长2.55%。 但值得注意的是,保利地产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301.01亿元,同比下降3879.37%。保利地产表示,主要系销售回笼减少等因素影响所致。 对此,黄海表示:“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行业整体面临较大销售压力,保利地产目前复工、来访、售楼部开恢复到疫情前8-9成左右,与市场表现保持一致。” 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保利地产下滑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与核心竞争力下滑较快有关,其次是受疫情的影响。 去年仅完成销售目标九成,重回“前三”路途遥远 根据此前披露的保利地产年报,2019年度,保利地产实现营业总收入2359.81亿元,同比增长21.29%;净利润375.54亿元,同比增长43.61%;归母净利润279.59亿元,同比增长47.90%。 得益于结转项目价格上升,保利地产毛利率提升2.48个百分点至34.97%,其中房地产结转毛利率提升2.69个百分点至35.38%。 保利地产去年实现投资收益37.0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7.62%。保利地产称上述增长系合作项目增多并陆续进入项目结转期所致。 2019年,保利地产实现签约金额为4618.48亿元,同比增长14.09%。尽管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但与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曾“重回地产前三”的梦想仍有段差距。 2019年万科、中国恒大、融创中国的合同销售额分别为6308.4亿元、6010.6亿元和5562.1亿元,碧桂园的权益销售金额则达到5522亿元。以此计算,保利地产2019年签约销售金额行业排名第5。 2017年保利曾抛出“2017年冲刺3000亿元,三年内突破5000亿元”的“345”战略,即未来每年业绩增幅为1000亿元,2017年销售额实现3000亿元,2018年实现4000亿元,2019年实现5000亿元。 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保利分别实现签约金额3092亿元、4048亿元和4618.48亿元。可以看出,保利地产仅完成了此前提出的2019年目标的92.37%。 2017年保利首度被融创超越,跌至房企第五位。这之后,保利与融创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大。 近三年来,保利地产的销售增速分别为47.19%;30.91%;14.09%。增速逐年放缓。而2017-2019年,融创销售金额同比增幅分别为140%、27%、21%。 保利地产“重回前三”的胜算越来越小。 参与云南城投混改搁浅,新增拓展项目三年连降 不仅如此,保利地产在拿地上并没有增加。2019年度,保利地产共计拓展项目127个,新增容积率面积2680万平方米,拓展成本1555亿元。 这是保利地产连续第二年放慢拿地脚步。2017年该公司拓展项目共计204个,新增容积率面积4520万平方米,总成本2765亿元。2018对应数字为132个,3116万平方米,1927亿元。 对此,保利地产副总经理潘志华称,面积稍有下降主要是因为城市布局于核心城市与都市圈、以及单价提高的原因。 潘志华表示,旧改也是保利地产拓展规模的主要方式之一,保利未来会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回迁安置、市容改善等。 然而去年10月29日,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了番禺区一处全面改造项目资格审查报告。报告显示,保利地产递交了竞选文件,但未通过资格审查。 此外,保利地产少数股东权益也在逐渐增长。年报显示,2017-2019年,保利地产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分别为40.6亿元、72.45亿元、95.95亿元,呈逐年上升态势。 “公司已经注意到合作项目权益结构情况。”潘志华表示。其称,保利地产2019年新拓展项目权益已较2018年提升了四个百分点,下一步公司将根据整体权益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潘志华还表示,保利也考虑在股权收购上扩充投资规模,但因涉及债权债务的等问题,投资决策时会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工作。 规模增长滞后、新增土储减少。不仅如此,保利地产旗下项目去年来还屡屡遭受处罚。 5月12日,温州市鹿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富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罚款1万元,因其违法向河道倾倒泥浆行为,污染河道。富利建设亦为保利地产旗下全资子公司。 今年3月20日,安徽阜阳市公布《关于对阜阳保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保利堂悦项目违法建设的公示》。 公示称,保利地产旗下阜阳保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保利堂悦”项目存在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 1月23日,茂名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示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保利地产旗下二级子公司茂名和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罚款29.64万元,因其违反明码标价规定。 此外去年9月,甘肃省住建厅发布公告,对兰州天健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全省通报,并将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计入不良信用档案。 天眼查显示,保利地产子公司保利(甘肃)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兰州天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65%股份。 保利还曾计划参与云南城投混还。业内人士称,保利希望通过此举补充云南区域的土储。 5月18日,云南城投发布公告披露,收到上交所关于出售18间子公司的交易方案审核意见函。 云南城投在公告中提及,云南城投曾于保利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由于受疫情影响以及央企管理规定限制,难以在短期内推进完成。
2020年1-4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3743.9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同比下降6%,执行额2476.5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2309.7亿元,同比下降10.3%,执行额1491.7亿元,同比增长10.4%(以美元计算,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545.8亿美元,同比下降8.6%,执行额361.7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35.8亿美元,同比下降13%,执行额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8.9%)。 从结构看,新兴数字化业务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增长较快。1-4月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执行额623.6亿元,同比下降0.3%,承接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298亿元、57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9.6%。ITO中的云计算服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新兴数字化服务离岸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179.1%、189.2%和423.4%;受抗疫需求拉动,KPO中的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外包离岸执行额126.1亿元,同比增长47.7%。 从市场看,承接中国香港、日本外包业务增长较快。1-4月我国企业承接中国香港、日本离岸外包执行额分别为281.4亿元和11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2.7%。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离岸外包执行额252.亿元,同比增长6.9%。 从区域看,京津冀地区成为发展新亮点。1-4月京津冀地区承接离岸外包执行额134.8亿元,同比增长31.4%,主要是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增长较快带动。长三角区域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783.2亿元,同比增长3.1%。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承接离岸外包执行额1282.1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国85.9%。 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主力军。1-4月,外商投资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605.5亿元,占全国的40.6%,同比增长13.8%;民营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320.6亿元,占全国的21.5%,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4个百分点。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同比下降14.5%,前值-14.3%,上年同期值5.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596亿元,同比下降2.7%,前值-5.7%,上年同期值15.2%。1-4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9.2%,前值-12.0%,上年同期值-4.8%;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4.9%,前值4.6%,上年同期值38.3%。 主要观点:4月国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利好税基改善,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仍呈两位数负增状态。这反映了疫情冲击尚未完全消退、PPI通缩,以及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支出方面,4月积极财政明显发力,财政支出增速转正,这显示当前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实施力度正在加大。当前财政支出的重点指向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4月基建类支出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水平。而因财政收支增速的剪刀差扩大,今年以来财政赤字明显扩张。 土地出让方面,4月土地市场延续回暖,但受高基数拖累,当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下滑,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负增。当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速加快至70.0%,其背景在于专项债发力对基金支出形成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5月国内经济活动进一步恢复,将带动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基本面整体偏弱,加之减税减费力度加大,意味着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较难摆脱负增状态。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加码需要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后续支出增速还可能进一步加快。 具体分析如下: 图1 累计财政收、支增速 数据来源:WIND 一、国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利好税基改善,4月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仍呈两位数负增状态,反映了疫情冲击尚未完全消退、PPI通缩和CPI回落带动价格因素减弱,以及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4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5.0%,降幅较上月收窄11.1个百分点。当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3%,与上月降幅32.3%相比明显收窄;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4%,较前值-2.1%高出6.5个百分点。4月境内疫情控制情况良好,生产、投资、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有序恢复,带动税基改善,当月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各项税收收入降幅普遍收窄,消费税、汽车购置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等税种收入增速实现转正。其中,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增速转正,明显与4月汽车销量大幅回暖直接相关;当月契税等涉房税收回升幅度最大,则直接受到房地产市场升温推动。 4月非税收入继续保持相对较高增长势头,我们分析或主要与疫情制约税收增长的背景下,各地更加重视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盘活变现政府资产、全面推进国企混改、转让部分国企政府持有股权等渠道筹集财政收入有关。我们判断,后续国内经济将持续向常态回归,这意味着财政收入方面的压力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不过,尽管4月财政收入增速在上月深坑落定后开始回升,但仍呈两位数负增,这一方面受制于境外疫情仍处高发期,国内疫情防控手段无法完全撤回,各项经济活动仍普遍弱于疫情前状态;另一方面,4月CPI同比进一步回落,加之油价暴跌和工业品价格反弹乏力导致国内PPI通缩加剧,价格因素对税收收入增速也起到下拉作用。此外,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正在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图2 财政收入增速变化情况(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 注:2020年2月数据为1-2月累计值。 图3 主要税种收入增速变化 % 数据来源:WIND 二、4月积极财政发力明显,加之财政收入改善对支出的制约减弱,当月财政支出增速转正;在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的情况下,一般财政支出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4月基建类支出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水平。 4月积极财政发力明显,加之财政收入改善对支出的制约减弱,当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5%,较前值-9.4%大幅提升16.9个百分点。这显示当前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实施力度正在加大。从中央和地方角度来看,4月财政支出发力主要靠地方拉动——当月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1.1%,大幅高于前值-10.9%。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财政收支增速的剪刀差扩大,今年以来财政赤字扩张明显,1-4月累计赤字规模达11463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8447亿元。 从分项来看,4月各主要分项支出同比增速多数加快,民生类支出中,社保和医疗支出增速反弹明显;基建类支出中,城乡社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速也实现较大幅度转正,显示相关领域项目进度加快,仅交通运输支出降幅有所走阔。整体上看,4月基建类支出同比增速转正至1.3%,较上月加快17.0个百分点,但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增速,或反映在一般财政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的情况下,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专项债等一般公共预算以外的支出将在拉动基建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数据来源:WIND 三、高基数拖累4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放缓,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负增;当月专项债发力支撑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高增。 1-4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9.2%,降幅较1-3月收窄2.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7.6%,降幅较1-3月收窄3.1个百分点。但4月当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3%,低于上月的微幅增长0.8%。主要原因是4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较上月下滑5.2个百分点至4.2%。3月以来土地市场逐步回暖,4月土地供应量、成交量,以及从土地溢价率看市场热度,较3月均延续好转,当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下滑主要源于去年同期基数偏高。 1-4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4.9%,大幅高于前值4.6%。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长15.7%,增速较1-3月加快10.5个百分点。根据我们的测算,4月当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70.0%,较前值52.4%进一步加快,且大幅高于当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1.3%),其背景在于专项债发力对基金支出形成有力支撑。1-4月累计,政府性基金收支缺口为7996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5138亿元。 图6 政府性基金收支累计同比增速 %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四、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短期内财政收入增速难以摆脱负增,财政政策发力或将带动支出增速进一步回升。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5月国内经济活动进一步恢复,将带动财政收入增速回升,但基本面整体偏弱,加之减税减费力度加大,意味着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较难摆脱负增状态。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加码又需要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后续支出增速或将进一步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判断,今年目标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3.5%,比上年高出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今年预算内财政将额外拿出7000亿元左右)。 另外,近日财政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通过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渠道,增加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方面,今年提前下达额度已达2.29万亿。考虑到地方债前提下达额度不会超过全年额度的60%,我们估计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会达到3.5至4万亿,大幅高于上年的2.15万亿。关于抗疫特别国债,综合考虑今年财政逆周期调节需求,我们初步估计发行规模有可能达到2至3万亿左右。综合以上,预计针对本次疫情,今年整体财政投入水平将在5至6万亿之间,约相当于GDP的5%至6%。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海口5月19日讯 据海南省统计局消息,4月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企业复工复产进程加快,居民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在多项促消费政策的带动下,海南省市场销售进一步好转,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跌幅大幅收窄。 具体特点如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跌幅明显收窄 市场整体形势回暖 4月份,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79亿元,同比下降4.4%,较3月份当月收窄22.6个百分点,下降趋势大为减缓,市场整体形势回暖。 1-4月份,海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88亿元,同比下降25%,累计跌幅较1季度收窄6.4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本月实现正增长 餐饮收入下降幅度放缓 进入4月份,消费市场逐步放开,小区封闭管理措施逐步解除,商品零售逐步回暖,消费扶贫、消费一码通优惠券、免税优惠等多项促消费政策措施取得较好效果,4月份当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长0.6%。 当前疫情进一步趋缓,餐饮消费尽管降幅仍然较大,但下降幅度放缓,4月份当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5.3%,1-4月份累计降幅较1季度收窄5.8个百分点。 基本生活类保持增长 消费升级类明显改善 4月份,在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零售类值中,14类商品实现同比增长。 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长势头平稳。4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8.1%;饮料类同比增长54.1%;烟酒类同比增长11.0%;日用品类同比增长3.3%。 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明显改善。4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8.6%和223.2%,增速分别比3月份加快88.9和218.2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8.1%、18.9%和8.6%,而3月份分别为下降34.9%、18.2%和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