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正文 事件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其中11月CPI同比下跌0.5%,增速较上月下行1.0个百分点,环比下行0.6%。11月PPI同比下跌1.5%,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 ,环比上行0.5%。 点评 11月份价格数据中,CPI方面继续下跌,进入负区间,PPI方面延续边际改善的趋势。CPI与PPI再次呈现出剪刀差走势。 11月份价格数据中,CPI依旧受猪肉价格压制影响持续下降,春节临近,受需求影响猪肉价格将小幅反弹,但中长期来看,供给端改善逻辑不变,猪肉价格仍将继续下跌。在剔除食品及能源的扰动之后,核心CPI同比连续四个月持平,‘双节’过后CPI非食品部门表现大都与上月持平。 PPI总体表现改善,主要源于11月份国际原油反弹,并且制造业中下游行业已经进入主动补库阶段,链条式拉动上游产业需求。从中长期来看,根据我们之前的预测,明年PPI增速峰值将出现在5月,在此之前PPI方面仍将持续改善。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并不需担心通缩。核心CPI连续4个月维持在0.5%,近几个月价格数据波动主要受猪肉、原油的商品价格影响。虽然近期主要受出口带动,经济数据表现较好,但国内通胀修复尚处于前期,叠加信用债市场风险尚未完全缓释,央行进一步调整货币政策的窗口仍未到来。未来政策主要还是维护当前市场流动性稳定,突然收紧可能性较低。 1 供给持续改善,食品项普遍下跌 11月份食品项CPI同比下降2.00%,同比增速较上月下跌4.2个百分点。猪肉CPI项增速继续回落,是CPI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猪肉CPI项对CPI整体的拉动,由10月份的-0.13%下行至11月份的-0.60%。 猪肉继续领跌的主要原因依旧是供给端的持续改善叠加去年同期猪肉价格基数较高。由于年底将至,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往往表现出季节性上涨的规律,一方面是需求端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气温逐渐下降,全国各地开始出现雨雪天气从而抬升了运输成本。从高频数据上来看,猪价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反弹,但是我们认为供给端改善的逻辑不变,尽管春节前期猪肉价格可能小幅回升,但明年猪肉价格总体趋势仍将持续下行。 其他食品项方面,牛羊肉价格受猪肉价格外溢影响,继续下降;蔬果方面走势发生背离,鲜菜价格受去年基数较高影响叠加供给改善增速继续回落,鲜果价格增速继续上升。 2 非食品项表现疲软 11月份CPI非食品项同比下跌0.10%,增速 较上月下跌0.1个百分点。 “双节”过后,CPI非食品项表现没有太多惊喜,各项增速涨跌不一。11月份,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同比增加1%,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旅游业同比收于0%,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租赁房租与生活用品类同比有所回升。11月份,生活用品类CPI同比增速收于0%,较上个月同比增速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衣着类CPI同比下降0.3%,增速较上月持平;租赁房房租CPI同比减少0.9%,较上个月同比增速上升0.2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叠加疫苗利好消息不断放出,11月国际油价反弹,国内CPI燃料项下跌速度边际放缓。其中交通工具用燃料同比下降17.60%、同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3 油价边际改善,有色黑色继续上升 PPI方面,生产资料方面持续改善,生活资料方面受CPI影响下行。11月,生产资料方面当月同比增速为-1.8%,较上月同比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方面当月同比增速为-0.8%,较上月同比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整体PPI环比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7%。 国际油价改善,国内复工复产火热。海外方面,天气转冷,叠加感恩节出行人数剧增,11月份海外疫情有进入二次爆发的趋势,但是疫苗重大利好消息不断,最早一轮疫苗接种将在圣诞节前两周展开,并且众议院对新一轮刺激法案讨论进入白热化,通胀预期升温,对国际油价产生明显支撑作用。国内方面,正如我们前期报告所述,目前国内生产恢复仍在继续,中下游产业多数进入主动补库阶段,链条式拉动上游产业生产;国外进口缺口仍未修复,对国内出口需求也将拉动产业自下而上改善。PPI方面,与我们之前研判一致,将进入上行期,于明年5月份达到增速峰值。 风险提示:油价波动风险;“新冠”疫情风险;极端气候风险
报告正文 事件央行公布2020年11月金融数据:(1)新增人民币贷款14300亿元,市场预期13600亿元,前值6898亿元。(2)社会融资规模21300亿元,市场预期19800亿元,前值14173亿元。(3)M2同比10.7%,市场预期10.6%,前值10.5%;M1同比10.0%,前值9.1%。 点评 1 信贷投放趋缓,但整体不弱 11月份新增信贷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略超市场预期。从历史的信贷数据来看,11月份通常是信贷投放的高峰期。从同比变化来看,居民端和企业端分别同比多增703亿元、1018亿元,银行整体的信贷投放仍然不弱。 具体来看,企业端方面,企业短期信贷增加734亿元,同比少增909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887亿元,同比多增1,681亿元,但同比增幅却是3月份以来的最低值。这表明,在国内经济逐步复苏的状态下,制造业的长期信贷需求仍然旺盛,但银行整体的信贷投放节奏也的确在放缓。 居民端方面,受益于双11集中消费的刺激,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变化,由上个月的负值转正,同比多增了344亿元。而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元,但增幅创6月份以来新低,这与近期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速放缓相一致。 2 表外非标+企业债发行拖累社融增量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06亿元,同比增幅趋缓,主要受企业债券发行拖累。因永煤债违约事件的冲击,信用债取消发行频发,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信用债发行甚至一度呈停滞状态,进而使得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减2468亿元。不过,直接融资方面的股票融资,本月仍同比多增了247亿元。 政府债券方面,虽然10月底地方专项债发行完毕,但来自国债发行贡献,本月政府债券新增4,000亿元,同比仍多增2,284亿元。 非标融资方面,11月份非标融资减少2044亿,同比多减981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融造成了拖累。具体来看,委托贷款减少31亿元,同比少减92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387亿元,同比多减714亿元,主要因地产融资政策收紧叠加信托产品到期高峰。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626亿元,同比多减1196亿元,结合票据融资同比多增可以看出,主要是表外资金在向表内回流。 3 财政存款减少,非银存款增加 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7933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6334亿元,同比多增3868亿元;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同比少增173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16亿元,同比多增1,537亿元,这与11月份权益市场表现较好下资金回流股市有关。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这表明近期财政投放的力度在加大。不过,在本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不低的情况下,财政存款同比少减了594亿元。 4 M1增速延续上行,社融增速开始回落 11月末,M2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6.5个百分点。社融同比增速为13.60%,较上个月末减少0.1个百分点。社融增速回落下,M2同比增速仍有所回升,与本月财政支出加大有关。而本月M1增速的明显提升,则侧面表明近期企业补库存或扩大资本开支的预期较强,这会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复苏。不过,随着社融增速的见顶回落,后续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则仍待观察。 风险提示:1)经济恢复不及预期;2)货币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CPI下行,未必就是通缩,而是因为猪肉价格基数过高问题,实际上居民生活成本依然很高。2020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5%,时隔11年,CPI同比增速再度落入负增长区间。市场担忧通缩的声音出现,认为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必要性增加,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中国CPI被一头猪所困扰所绑架,猪肉价格涨了,通胀也跟着上涨,猪肉价格跌了,通胀也跟着下跌,猪肉价格曾经涨到每斤30元以上,各地价格是有一些差别 的,以 去年11月9日,安徽省 砀山县 猪肉价格 11月9日 白条肉 60.00 元/公斤 ,CPI就位于高位,现在猪肉价格已经回落到30元以下,CPI为负值也不奇怪,可是绝对价格依然不低,昨天买到的内里脊肉价格没问具体价格,但从以往经验看,已经跌破30元,相比于最高价35元跌了5元以上,这个价格实际上并不低,所以居民消费成本还是位于高位。从分类数据看,2020年11月,食品价格分项同比下降2.0%,涨幅比上月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降幅较上月扩大近10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60%,受到猪肉价格下跌拖累,鸡蛋、鸡肉和鸭肉的同比价格分别下降19.1%、17.8%和10.8%,降幅均有扩大,进一步拖累了CPI下跌。 CPI 为负值,实际上 是猪肉价格下跌带来是食品价格下跌所致, 扣除猪肉价格下跌因素,CPI是正值的,并不能反应真实的全部生活成本下降。如果考虑到猪肉价格还有下跌空间,未来CPI还会出现负值概率。影响居民生活成本的不仅仅是食品价格,还有住房价格,如果把住房价格上涨因素算进CPI权重,我相信CPI涨幅并不低, 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63%,涨幅较上月扩大0.11个百分点。前一阵子就有人建议把住房价格变动计算进CPI权重,这是对的,回顾历史房价涨幅,把住房价格算进去,CPI价格是非常之高的,可以反应出居民生活的艰辛的。 因为疫情这个意外因素冲击,产油国家为了市场份额出现不和谐, 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明显,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同比下降17.9%和19.6%,带动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下降3.9%。此外,进入旅游淡季加上疫情在局部地区出现反复,出行减少,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5.6%、4.4%和3.4%,这是意外因素的冲击,而不会长期持续,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不要被短期因素困扰。 CPI 下跌到负值,经济增速依然在逐渐恢复,看不出经济增长的停滞和放缓,货币投放依然维持较快的节奏, M2同比增速10.5%,维持两位数的高位,投资位于高位,看不错任何的通缩迹象,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83292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1—9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CPI ,可见核心CPI虽然位于低位是保持稳定 的,不存在继续下行的压力,判断通缩为时尚早。 CPI下行,只是猪周期在作祟,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没有必要因为CPI负值就认为是通缩来临,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刺激,任何货币宽松刺激都是有副作用的,尤其是中国,货币政策宽松溢出效应就是进一步吹大地产泡沫 ,进一步挤压居民消费,影响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
中国11月CPI同比降0.5%,显著低于预期,创下十一年来新低。大家对通缩的预期开始加强。PPI价格同比下降1.5%,环比上涨0.5%,基本符合预期。 通缩看似严重,还会严重下去吗?在货币政策出现退出迹象时,通缩是否会导致货币政策再次转向宽松?这些都是市场和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CPI由正转负,通胀还是通缩? 11月CPI同比转负,除了年底翘尾因素弱化之外,短期内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下行的影响。猪肉价格受到生猪供给提升的影响,下滑明显,鲜菜和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也在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大葱、生姜等个别种类的食品价格在下半年明显上涨,引起关注。但与猪肉不同的是,大葱和生姜等更像是日常饮食的辅助,且存在一些替代品,其价格波动对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真实的生活成本(Living Cost)影响可能是有限的。 当前经济是否处于通缩状态?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排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为0.5%,仍然保持稳定,反映需求端仍然有一定支撑。 12月CPI可能由于食品价格波动而出现短暂的转正情况,但到了明年,高基数、春节时间错位以及食品价格的持续回调很可能会使得CPI同比再次转负,并有可能维持到明年一季度末。明年猪肉供给的确定性增加,大概率会拉低CPI同比。 到了明年二季度,低基数和需求端继续回暖有可能再次带动CPI上涨。因此,当前经济即便是通缩,所维持的时间也很有限,从中长期看,经济更像是再通胀状态,即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后重新修复过程中,价格水平上涨,但尚未到通货膨胀的程度。 同时,也需要关注今冬的拉尼娜现象,它可能导致食品等供给收缩和冬季相关需求增加,形成CPI上涨因素。 PPI持续回暖,工业品需求复苏 11月PPI同比为-1.5%,较上月降幅有所收窄,环比还在上涨,反映了需求端在回暖。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8%,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中游环节,有色和黑色金属行业价格继续上涨;上游环节,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行业价格降幅收窄,总体看,PPI呈现持续回暖的态势。 生活资料同比降幅扩大,一定程度上是受CPI食品等消费品价格同比回调的影响。从环比看,生活资料价格由降转升,保持相对平稳。从整体趋势看,受到全球经济复苏、需求改善的支撑,PPI在年底和明年继续上行的概率较大,生产端通缩的形势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库存周期在极短时间内走出了一个小周期,预计在未来又将开启新一轮的周期,企业补库开始增加,也将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 通胀转通缩,货币政策会宽松吗? 首先,当前通胀并非已完全转至通缩。其次,即使是通缩,通缩背后的逻辑也不支持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因此CPI同比下行,短期内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明显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食品价格的波动和上半年高基数的影响,明年CPI还会存在下行压力。然而,CPI与央行货币政策之间正在脱钩,越来越多的央行不再将CPI看作货币政策的最重要变量,而可能会比以往更加关注PPI的走势。由于食品价格的波动和具体的统计方法导致的季节性固定波动,单纯地以CPI衡量的通胀波动现象越来越与传统的经济学对通胀的解释相背离。 同时经济中还存在着很多其他反映经济热度的指标,当前经济复苏情况和央行对货币政策未来空间的考虑,都将导致货币政策的加速回归常态。而且,货币政策“秋后算账”的意味开始加强,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未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窗口指导、维持金融稳定,都将是明年上半年的主旋律。
周三美股走势可谓是跌宕起伏。 三大股指在盘中再创新高,却没能延续涨势,在短暂冲高后震荡回落,其中,纳指跌近2%终结四连涨,大型科技股全线走低。 数据来源:同花顺 而引发这一动荡的主要原因,在于Facebook又惹上事了! 在经历过隐私数据、干预言论传播等争议之后,Facebook继续陷入反垄断诉讼调查的漩涡之中。 受此负面影响,Facebook股价盘中下跌超4%,随后有所拉回,但截止到收盘,跌1.93%,市值蒸发了155.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7亿元),最新总市值为7915.98亿美元。而今年以来,其股价累计涨幅超过35%。 数据来源:同花顺 具体来看,如今Facebook所面临的两项诉讼分别来自联邦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FTC”)和由纽约州总检察长莱蒂蒂亚·詹姆斯领导的48位检察长联盟。 该诉讼主要是针对Facebook2012年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2014年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的行为,指责其利用在市场中现存的垄断地位去打压有潜力的竞争对手。 图片来源:FTC “任何扼杀竞争,伤害小企业,减少创新和创造力,削减隐私保护的行为,都将面临我们(检察长)办公室的全力抵制。”——纽约州总检察长莱蒂蒂亚·詹姆斯 在他们看来,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曾作为社交王者的Facebook显然开始力不从心,难以跟上社会的脚步以及抓住年轻用户的心,进而利用自身的市场垄断力量,通过“收购”去阻止Instagram、WhatsApp等为首的新生代社交应用的发展,以减小或杜绝威胁自身的主导地位的风险可能性。 而作为诉讼的部分诉求,FTC方面正在寻求永久禁令,试图强制让Facebook剥离Instagram和WhatsApp业务。 一旦这一诉求受到认证,Facebook所面临的经营压力或会不断加重,毕竟近年来,其之所以可以保持其市场地位的原因,还是多亏了Instagram、WhatsApp方面的用户活性。 根据其最新三季度财报,Facebook实现营收2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为7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9%;每股盈利2.71美元,同比增长28%,高于去年同期(2.12美元)。 其中,截止2020年9月,Facebook单一平台日活跃用户(DAU)为18.2亿,同比增长12%,月活跃用户(MAU)为27.4亿,同比增长12%;全平台(包含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日活跃人口(DAP)为25.4亿,同比增长15%;全平台月活跃人口(MAP)为32.1亿,同比增长14%。 对此,Facebook的总法律顾问Jennifer Newstead发表了一篇题为”FTC和州检察长的诉讼属历史修正主义“的文章,回应称两次收购行为都旨在为消费者服务,直击诉讼方面“损害消费者”这一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一Facebook曾宣布将初创公司Kustomer(主营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旨在借助这笔收购交易来为Facebook旗下的即时通讯软件吸引并加强更多的企业客户的黏性。而该笔交易对Kustomer的估值或接近10亿美元。 整体来看,今年不仅是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一年,也是科技巨头遭遇反垄断调查重击的一年。 回顾过往,今年7月,扎克伯格和苹果CEO库克、亚马逊CEO贝索斯、谷歌CEO皮查伊均被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传唤,进行了一场反垄断听证会。其中,扎克伯格被“关照最多”,在听证会上,他一共被质询了62次,高于其他科技巨头大佬的次数。 现如今,在继谷歌涉嫌利用市场支配力打压竞争对手遭遇美国司法部反垄断指控之后,Facebook拿过接力棒,成为了今年以来第二家遭遇重大司法挑战的大型科技公司。倘若诉讼成功,在被强制剥离收购业务之后,Facebook现有的商业模式或迎来最大挑战。 而根据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的新提案,谷歌、Facebook和其他具有“战略市场地位”的科技公司,一旦出现违规行为,或会面临相当于其全球收入10%的罚款。例如,谷歌或将被罚款162亿美元,而Facebook或将被罚款71亿美元。
10月28日晚间,聚辰股份(688123)披露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5亿元,同比下降4.42%,降幅较上半年的8.96%有所收窄;同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56.69%;基本每股收益0.99元。按季度来看,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影响,聚辰股份的营业收入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了同比下滑的情况。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下游终端应用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公司产品销售情况保持稳步恢复态势。第三季度,聚辰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3.22%,环比增长24.22%。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65亿元,同比降幅由上半年的8.96%大幅收窄至4.42%。其中,公司音圈马达驱动芯片业务于报告期内取得了快速发展,依托智能手机EEPROM产品的客户资源优势,通过前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音圈马达驱动芯片产品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2921.63万元,同比增长 267.73%。随着第三季度产品销售量增加,公司营业收入重回增长通道的同时也使得现金流更为充裕。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485万元,同比增长156.18%。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聚辰股份还通过青岛聚源芯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参与中芯国际科创板IPO的战略配售。截至2020年9月30日,聚辰间接持有中芯国际355.02万股股份,按照出资份额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报告期业绩4671.67万元。股东结构方面,三季度末聚辰股份普通股股东总数为10625人,较二季度末下降12%。前十大流通股合计持股比例达到7.27%,环比二季度大幅增长44.53%,其中新增4家机构股东。聚辰股份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并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服务。公司目前拥有EEPROM、音圈马达驱动芯片和智能卡芯片三条主要产品线,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液晶面板、蓝牙模块、通讯、计算机及周边、医疗仪器、白色家电、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众多领域。根据赛迪顾问等第三方机构统计,聚辰股份为全球排名第三的EEPROM产品供应商,市场份额在国内EEPROM企业中排名第一。其中手机摄像头EEPROM连续5年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供应商,占有全球约42.72%的市场份额(2018)。聚辰股份表示,将继续巩固非易失性存储芯片领域市场领先地位,丰富驱动芯片等领域产品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完善全球化的市场布局。
截至10月28日晚,1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132家披露三季报,披露率达到70%。其中,99家公司前三季度的营收实现同比增长,占上述已披露三季报公司的比例为75%,总体平均增长率为24.75%,中位数为12.36%;9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或亏损幅度减少),占比68.9%,总体平均增长率为85.59%,中位数30.08%,体现出整体较高的成长性。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从行业看,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专用设备、半导体领域公司营收及净利增速均靠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没有完全散去,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的业绩增速也是有喜有忧:硕世生物等企业订单需求受疫情防护需求带动显著;影视、轨交等行业公司业务仍然在持续恢复之中。26家公司净利翻倍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0月28日晚,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翻倍(及以上)的科创板公司有8家,分别是硕世生物、东方生物、先惠技术、康希诺、思瑞浦、洁特生物、芯源微和前沿生物;营收同比增长速度在30%以上的公司有42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翻倍(及以上)的科创板公司有26家,芯源微、航天宏图、硕世生物、东方生物四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增长超10倍。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在50%以上的公司有46家。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分类,在营收增速30%以上的公司中,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专用设备、半导体行业领域的公司最多。在净利润增速20%以上的公司中,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各有超过10家公司。此外,半导体、专用设备等领域净利增长也表现突出。芯源微是目前科创板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最大的公司,10月28日晚该公司披露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121.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68.61万元,同比增长4761.26%。芯源微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涂胶/显影机、喷胶机)和单片式湿法设备(清洗机、去胶机、湿法刻蚀机),其中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为芯源微标杆产品,已实现国产产品的进口替代。市场竞争方面,根据贝哲斯信息咨询,2018年中国大陆的涂胶显影设备市场中,芯源微约占4%。当晚另一家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中微公司也披露了三季度业绩,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76亿元,同比增长21.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105.26%。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业绩也可以反映出整个半导体制造行业的高景气度。芯片制造公司华润微日前发布的三季度报告显示其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8.89亿元,同比增长18.32%;实现归母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154.59%;分季度来看,第三季度营收为18.26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22%和8.6%;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2.56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261%和0.5%;毛利率也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逐季改善。另一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尚未发布三季度业绩,但其近日上调了三季度业绩指引,由原先的1%-3%上调为14%-16%,毛利率指引由原先的19%-21%上调为23%-25%。医疗防护类公司业绩斐然前三季度营收增速前十名企业中有6家公司都跟疫情期间医疗防护业务有关,分别是硕世生物、东方生物、康希诺、洁特生物、前沿生物和奕瑞科技。硕世生物10月28日晚披露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亿元,上年同期营收为1.91亿元,同比增长477.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82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4977.22万元,同比增长1068.91%。公司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等相关产品销量大幅增长,致使公司前三季度整体经营业绩增长显著。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已经大幅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因此公司预测2020年度净利润较上年将有较大增长幅度。同样的,由于新冠检测产品收入大幅度增加,东方生物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319.73%,归母净利润为6.64亿元,同比增长1038.69%。奕瑞科技主要从事数字化X线探测器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与治疗、工业无损检测、安防检查等领域。受益于疫情期间移动DR产品(即便携式X光机)需求爆发,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54亿元,同比增长76.74%;归母净利润为1.56亿元,同比增长353.39%。国信证券点评称,疫情使得国内原本发展较为成熟、价格竞争较为激烈的普放DR迎来一轮需求爆发,带动普放无线探测器需求大幅上涨。非疫情相关的如有线、齿科、工业安防产品有望在下半年需求回升。疫情压力仍然存在不过,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行业业绩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公司业务仍在持续恢复之中。例如产品应用于影院等场景的光峰科技,受到疫情较大波及。公司10月28日晚公布三季报称,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38亿元,同比下滑8.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413.82万元,同比下滑64.44%。不过,随着影院正常运营,公司影院服务业务已经在第三季度基本恢复。公司表示,2020年7月、8月、9月影院服务收入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47%、64.91%、83.16%。单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22亿元,同比增长4.81%,增速同比转正,环比增长27.68%;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13亿元,同比增长108.64%。轨交行业也受到疫情较大影响,高铁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供应商天宜上佳的产品市场需求下滑,公司10月28日晚发布三季报称,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37亿元,同比下滑46.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326.81万元,同比下滑70.03%。疫情也持续加速在线化、数字化改造,尤其是政企客户对技术服务需求增加,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司受益颇多。金山办公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3亿元,同比增长44.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95亿元,同比增长191.22%;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8.1亿元,同比增长226.80%。公司表示,公司政府业务集中提前释放,使得公司当期显示强劲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主要产品月度活跃用户(MAU)为4.57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9.63%。其中WPS office PC版月度活跃用户数1.76亿,较上年同期增长23.08%;移动版月度活跃用户数2.74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9.13%。随着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完成,北斗的应用也持续爆发,国内遥感应用领域龙头企业和北斗卫星系统领先开发商航天宏图10月28日发布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为4.09亿元,同比增长46.93%,归母净利润为3401.03万元,同比增长1445.89%。航天宏图表示,公司营收增长主要系公司订单增加,报告期内验收项目较同期增多所致。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在手订单为7.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