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9日发布的11月金融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专家表示,11月M2增速和新增社融略超市场预期,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MLF操作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 M2同比增长10.7%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M2同比增速反弹有多方面原因:一是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信贷派生能力稳中有升,对M2扩张起到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支出对货币投放形成贡献;三是11月M1同比增长10%,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复苏持续向好。 东吴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表示,11月M1和M2分别较上月回升0.9个和0.2个百分点,一方面,得益于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近期宏观数据向好也印证了这一点。 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从分项看,11月贷款同比多增主要受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居民贷款拉动。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81亿元,显示当前制造业投资持续修复、基建发力等继续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同时也与监管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有关。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60亿元,仍处高增状态,但多增规模少于此前月份,除受信贷额度制约外,也与商品房销售边际降温态势相一致。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数据显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专家表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略超市场预期,表内贷款和政府债券比去年同期多增幅度较大,对社融形成贡献。 温彬表示,11月广义货币增长和新增社融略超预期,新增信贷基本与预期相符,体现了货币政策调控逐渐回归常态,但结构优化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近期信用债违约事件对市场形成一定冲击,流动性分层导致信用资质较弱的民营企业、中小金融机构压力有所增加。临近年末,市场资金需求较为旺盛,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MLF操作力度,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 王青认为,在货币政策调控回归常态化带动下,年末宽信用将持续处于“退潮期”,压降房地产相关融资、支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11月CPI同比-0.5%,前值0.5%;PPI同比-1.5%,前值-2.1%。 主要观点 一、关注工业品领域的广泛涨价 PPI同比回升的趋势已成市场共识,但PPI同比由于受到油价的拖累,并无法很好地表现工业品涨价的广泛性。我们提示投资者,当下50类重要工业品中的价格上涨有43种,涨价广泛性已接近2016-2017年峰值,也就意味着工业品价格可能已经进入实质性普涨阶段。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中,观察到工业品价格的广泛上涨现象。 第一,从生产和生活资料看,除了耐用消费品都在涨。生产资料环比涨幅皆快于生活资料,体现投资强于消费的现状;生产资料的上游涨幅尤其显著。生产资料环比0.7%的上涨速度,与2018年9月份的高点一致,低于2016-2017的峰值,但略快于2016-2017年的平均环比涨幅(0.55%)。 第二,从购进价格看,九大类材料价格环比全部上涨。10月份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在11月继续上涨,并且涨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主要有化工原料类、建筑材料类、纺织原料类。10月份下跌的原材料价格在11月均由跌转涨,主要有燃料动力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农副产品。 第三,从工业行业看,PPI统计的40个工业行业中,目前价格环比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在公布具体价格的30个主要行业中,本月有20个行业的价格在上涨。与历史比较,上一个高点是2019年4月(21个行业上涨),再往前,是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2018年的6-10月份。 第四,就统计局公布的50种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而言,首先从整体看,11月有42种产品价格环比上涨,产品涨价的广泛度已经堪比2016年4季度的水平。其次从看大类产品看,就九大类生产资料而言,每一类基本都是普涨状态,50种产品简单平均的月度价格涨幅已经达到5.17%,大致与2016-2017年间的高点相当。本月价格涨幅较高的大类包括化工产品(13.9%)、有色金属(7%)、黑色金属(4.7%)和煤炭(3.7%)。最后从具体的生产资料看,考虑到不同品类产品价格的不可比性,我们从每个大类中挑出了价格涨幅最高的细分产品(详见正文)。 二、明年CPI同比将温和回升,对货币政策无掣肘 11月,食品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同步走弱。猪价、鲜菜价是食品价格环比下跌的主要拖累项,非食品价格主要受旅游出行相关价格下行的拖累。去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同比连续五个月处于0.5%的低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修复过程中消费需求复苏偏慢的特征。 12月CPI同比跌幅或将收窄,明年CPI同比前高后低,通胀呈温和回升趋势,中性情形下CPI同比全年中枢在1.4%左右,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不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相比而言,PPI的走势才更值得关注。 三、PPI未来趋势:同比回升趋势不改,修复速度加快 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大概率会在四季度及明年1季度出现短暂的微过热状态。在此背景下,经济升温将从量向价格扩散,目前广泛的工业品涨价就是很好的例证。PPI同比修复的速度会加快,年底PPI同比跌幅或收窄至-1.1%。我们预计PPI同比明年上半年将保持上行趋势,大约在明年3月份翻正,年中高点可能触及3%。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明年海外财政刺激方案和疫苗普及超预期,在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带动下,不排除PPI同比更快速上行的可能。 风险提示:顺周期动能减弱,中美冲突加剧。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关注工业品领域的广泛涨价 PPI同比回升的趋势已成市场共识,但PPI同比由于受到油价的拖累,并无法很好地表现工业品涨价的广泛性。我们提示投资者,当下50类重要工业品中的价格上涨有43种,涨价广泛性已接近2016-2017年峰值,也就意味着工业品价格可能已经进入实质性普涨阶段。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中,观察到工业品价格的广泛上涨现象。 第一,从生产和生活资料看,除了耐用消费品都在涨。生产资料环比涨幅皆快于生活资料,体现投资强于消费的现状;生产资料的上游涨幅尤其显著。生产资料环比0.7%的上涨速度,与2018年9月份的高点一致,低于2016-2017的峰值,但略快于2016-2017年的平均环比涨幅(0.55%)。 第二,从购进价格看,九大类材料价格环比全部上涨,10月份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在11月继续上涨,并且涨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涨幅较大的有化工原料类(1.7%)、建筑材料类(1.1%)、纺织原料类(0.6%)。10月份下跌的原材料价格在11月均由跌转涨,主要有燃料动力类(1.2%)、有色金属材料类(0.8%)、农副产品(0.7%)。 第三,从工业行业看,PPI统计的40个工业行业中,目前价格环比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在公布具体价格的30个主要行业中(有10个行业不公布),本月有20个行业的价格在上涨。与历史比较,上一个高点是2019年4月(21个行业上涨),再往前,是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2018年的6-10月份。 第四,就统计局公布的50种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而言,首先从整体看,11月有42种产品价格环比上涨,产品涨价的广泛度已经堪比2016年4季度的水平。其次从看大类产品看,就九大类生产资料而言,每一类基本都是普涨状态,50种产品简单平均的月度价格涨幅已经达到5.17%,大致与2016-2017年间的高点相当。本月价格涨幅较高的大类包括化工产品(13.9%)、有色金属(7%)、黑色金属(4.7%)和煤炭(3.7%)。最后从具体的生产资料看,考虑到不同品类产品价格的不可比性,我们从每个大类中挑出了价格涨幅最高的细分产品——黑色金属(线材,8.4%)、有色金属(铝锭,9.3%)、化工产品(硫酸,53.5%)、石油和天然气(液化天然气,4.9%)、煤炭(普通混煤,4%)、非金属建材(平板玻璃,3.3%)、加工用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黄豆,4.9%)、农业生产资料(尿素,4.4%)、林产品(纸浆,1%)。 二 CPI:食品价格拖累同比转负 (一)CPI总体情况:同比由涨转跌 2020年11月CPI同比下跌0.5%,其中,翘尾因素影响0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0.5个百分点。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跌幅超出市场预期(WIND一致预期CPI同比上涨0.1%)。CPI环比跌0.6%,跌幅超出历史季节性走势。 (二)CPI分项情况:食品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同步走弱 11月,食品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同步走弱。食品价格环比下跌主要受到猪价、鲜菜价格下跌的影响,猪肉季节性需求回升,鲜菜供应充足。非食品价格主要受旅游出行相关价格下行的拖累,11月是旅游淡季,居民出行减少,相关需求减弱。从八大类分项来看,有四类价格环比下跌,有三类价格环比持平,仅有一类价格环比上涨。去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同比连续五个月处于0.5%的低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修复过程中消费需求复苏偏慢的特征,我们预计11月社零修复变缓,当月同比仅回升至5%。 食品项CPI环比下降2.4%,同比下降2%。从环比涨幅看,猪肉、鲜菜和鸡蛋价格是食品价格进一步走跌的拖累项,食品价格环比跌幅较10月份下降0.4个百分点,拖累CPI环比下降0.53个百分点。从分项数据看,猪价仍是食品价格环比下跌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猪价对CPI环比的拖累幅度收窄;鲜菜价格加速下跌对CPI环比的拖累扩大。11月猪肉价格环比跌幅6.5%,拖累CPI环比下降0.29个百分点,较上月减少0.0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环比跌5.7%,跌幅较上月扩大3.6个百分点,拖累CPI环比下降0.15个百分点,而上月的拖累幅度只为0.06个百分点。 从影响因素看,猪肉价格11月环比跌幅收窄,既有猪价连续大跌后养殖户惜售挺价情绪以及猪肉进口量下降对市场短期供给带来扰动的影响,又有逐渐进入猪肉传统消费旺季带来的消费小幅回升的支撑。此外,在猪价持续回落的影响下,牛羊肉价格的涨幅也有所收窄。鲜菜和鸡蛋价格下跌的主因仍是供应充足。 非食品CPI环比从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同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跌0.1%。冬装新品上市,服装价格上涨推动衣着项CPI环比上涨0.3%;房租、家用器具、医疗服务价格下行分别带动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价格环比走平。非食品价格环比走弱,主要受旅游出行相关价格下行的拖累。11月是旅游淡季,居民出行大幅减少,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5.6%、4.4%和3.4%。交通和通信价格环比下跌0.2%,主要受交通燃料拖累;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环比下跌0.6%。 去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与上月持平,环比下跌0.1%。核心CPI同比连续五个月处于0.5%的低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修复过程中消费需求复苏偏慢的特征。 (三)CPI趋势预判:明年温和回升,对货币政策无掣肘 11月CPI同比转负的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回落、食品项中猪价和菜价大幅下行。我们预计,12月压制CPI同比下行的因素将有所改善,具体表现为:首先,翘尾因素对CPI价格的影响消失;其次,在进入传统消费旺季(如南方的腌腊需求上升)后,12月初至今猪价止跌回升,平均价格为41.6元/千克,较11月均价上涨了5.6%。在需求的支撑下,猪价可能短期内保持震荡趋势,大幅下行的空间不大。再次,冬季来临,蔬菜供给减少将推升菜价季节性上涨。目前蔬菜价格较11月底已经上涨了约4%,预计12月蔬菜价格大概率将保持上涨趋势。最后,核心CPI已经筑底,可以对CPI同比下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结合上述判断,12月CPI同比虽仍将处于负区间,但下跌幅度或将收窄至-0.3%。值得注意的是,11月CPI同比-0.5%并不是此轮走势的底部,由于基数效应的影响,明年1月份CPI同比将再次下探,跌幅或将达到-1%,然后在明年上半年一路回升。 我们认为,明年CPI全年前高后低,通胀呈温和回升趋势,中性情形下CPI同比全年中枢在1.4%左右,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三 PPI:同比修复速度加快 (一)PPI总体情况:环比上涨,同比降幅收窄 11月PPI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同比跌幅中,翘尾因素影响为0,新涨价因素影响约-1.5个百分点。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涨幅创两年以来的新高。从两大类看,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8%,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0.9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较上月涨幅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8%,跌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由-0.1%转为0.1%。 同比来看,跌幅最大的仍然是与石油相关的行业,但因近期油价持续回升,相关行业的价格同比跌幅均在收窄。化纤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价格同比跌幅较上月分别收窄3.4、3、2.2以及0.6个百分点。黑色和有色金属相关行业的价格同比涨幅靠前,且涨幅还在进一步扩大。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2.5%、6.9%、4.1%和2%。价格上涨的行业还有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和医药制造业等。 环比来看,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且涨幅扩大,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北方省市在11月集中进入供暖季,供暖需求大幅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选业价格上涨。受益于黑色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由跌转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此外,涨幅扩大的还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和纺织业。价格下跌的主要有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和汽车制造业。 (二)PPI趋势预判:回升趋势不改,修复速度加快 过去数月经济的走势大概是一个逐步升温的过程。7月份经济进入调养期,彼时经济修复的结构较差,主要亮点在以基建、地产为代表的逆周期环节。8-9月份,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社零、制造业投资增速都开始转正。10月开始,经济数据全面向好,出口和地产超预期,经济微过热的概率加大。11月份,经济升温趋势延续,出口增速继续向上,经济升温从量向价格扩散,广泛的工业品涨价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大概率会在四季度以及明年1季度出现短暂的微过热状态。在此背景下,PPI同比修复的速度会加快,预计年底PPI同比跌幅收窄至-1.1%。预计PPI同比明年上半年将保持上行趋势,大约在明年3月份翻正,年中高点可能触及3%。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明年海外财政刺激方案和疫苗普及超预期,在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带动下,不排除PPI同比更快速上行的可能。
作者:诸建芳|吴宇晨(联系人) 核心观点 11月金融数据仍然在数量和结构上保持较好表现,M1、M2增速也均环比回升,实体经济需求侧继续处于景气区间。但我们也注意到,社融增速在今年以来首次回落,意味着本轮信用扩张大概率已经“触顶”。我们认为后续社融在未来1年时间当中均将保持缓步回落的态势,2021年或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但以“信贷脉冲”衡量,整体“宽信用”对经济正向拉动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信用扩张的边际变化不会影响现阶段的经济复苏节奏。 事项 2020年12月9日,央行发布2020年11月份金融信贷数据。其中,新增信贷1.43万亿(前值6898亿);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13万亿(前值1.42万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3.6%(前值13.7%);M2同比增速10.7%(前值10.5%)。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正文 ▌银行信贷端:结构依然向好,同比继续保持多增。信贷11月净增1.43万亿元,净增量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图2),整体的信贷表现依然保持稳健,结构与近期贷款表现相一致,中长期贷款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企业融资层面,整体贷款净增7812亿元,中长期贷款当月净增5049亿元,继续明显好于企业短期贷款及票据贷款的当月表现,同比增速仍处于加速期(图3)。同时票据融资重回正增长,净增804亿元,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而在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也同样继续保持主导地位,11月净增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元,而短期居民贷款则净增2486亿元。整体来看,11月银行信贷投放结构仍以中长期信贷为主,边际变化仍然积极,反映信贷需求端仍然相对旺盛,而信贷的良好投放也将继续支撑实体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环比修复。 ▌社融增速:增速如期触顶,回落至13.6%,预计后续将开始缓步回落。11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13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为年内首度回落,符合我们的预期。分结构看:人民币信贷层面,银行叠合非银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净增量为1.53万亿,较去年同期多增1667亿元;直接融资层面,受信用风险明显抬升等因素影响,11月净增量环比回落相对明显,11月信用债券净发行862亿元,同比少增2468亿元,境内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247亿元;非标融资层面,信托、委托和未贴现承兑汇票均呈现净减少态势,合计减少2044亿元,基本与10月幅度类似,其中信托与表外票据为主要贡献项,但略好于去年同期缩减水平;政府债券方面,11月净增4000亿元,同比继续保持多增;其他融资方面,当月净增2411亿元。整体而言,11月的社融增速如期触顶,而伴随着政府融资同比回落、2021年资管新规的到期压力、近期风险事件上升所带来的信用债净融资相对压力,我们认为在未来至少一年的维度当中,社融增速将开始缓步回落,至2021年末或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至11.3%左右水平。 ▌M2增速小幅回升至10.7%,M1增速升至10%。从货币供给端观察,11月M1增速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至10%,而M2增速亦回升至10.7%。分析来看,M1增速的继续向好预示实体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在逐步加快,四季度经济将进一步受益于内生动能修复所带来的景气向上提振。而针对M2,往后看,我们预计后续财政支出同比增速还将保持较快水平,拉动M2延续11月的修复速率,预计年末将保持在10.8%左右水平。 ▌如何看待信贷扩张的拐点来临?——我们认为尽管社融增速已触及顶部区间,但整体“宽信用”对经济的支持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整体来看,尽管从11月社融数据来观察,本轮信用扩张周期的拐点或已到来,后续社融增速大概率将持续性缓步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修复趋势已经结束。从“信贷脉冲”角度观察(图8),社融增速的相对变化通常领先GDP工业增加值大约三个季度,这意味着整体“宽信用”所带来的对经济复苏的正向拉动还将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我们认为在明年上半年以前,我国经济还将受益于本轮政策宽松所带来的滞后效应的提振,维持明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将达19.5%左右的判断不变。 附录图表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11月信贷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社融增加2.13万亿,同比多增1406亿,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多增、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存乐观预期,增加资本开支意愿较强,年内扩信用延续,维持信贷今年新增20万亿左右、社融新增超35万亿的判断。2021年影响资本市场的两项核心逻辑是从再通胀(预期)到信用收缩,一季度可能是央行紧货币的尾声与紧信用的开始,央行除了通过MPA考核(如调整其中个别参数)压低各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可能还会增加月度窗口指导。 信贷同比多增,企业居民长期贷款保持强劲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增速12.8%较前值微降0.1个百分点,wind一致预期今年11月信贷增量同比减少,我们预测值1.5万亿仍然同比多增,数据符合我们的预判,目前扩信用仍在延续。一方面,11月为季节性信贷大月,近年来银行为了1月信贷开门红,往往在前一年的12月储备项目,信贷大月提前至11月,且今年10月较去年少两个工作日,部分项目贷款推后至11月发放。另外结构方面,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是主要支撑,分别增加5887和5049亿元,同比多增1681和360亿元,延续下半年以来的信贷结构优化,随着盈利改善,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进而增大资本开支,地产投资仍处高位,基建投资增速延续弱复苏,MPA考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等逻辑也均在延续。其次,我们在数据预测报告中提示,经济活动修复及企业债融资受限的情况下,贴现票据11月将相比10月有明显改善,11月贴现票据增长804亿,结束了连续5个月超四位数的负增长,验证此观点。截至11月,今年信贷累计新增18.4万亿,我们维持12月扩信用延续、今年全年新增信贷20万亿左右、明年一季度央行开启紧信用的观点。 社融同比多增,维持全年超35万亿增量的判断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与我们2.2万亿的预测值较为接近,wind一致预期认为同比少增。11月社融存量增速微降0.1个百分点至13.6%。结构方面,信贷、政府债券、企业直接融资是主要支撑。其中,1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2284亿元;受11月多项信用违约事件的冲击,1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回落至862亿,前值2522亿,但仍有正贡献;股票融资771亿元,也有环比回落但仍然同比多增。信托贷款受监管强化影响减少1387亿元,达到全年最低值,12月到期量较大,需关注其对社融的拖累,但预计12月信贷、政府债券保持稳健,且贷款核销或继续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总体看,我们认为今年全年社融新增规模超35万亿较为确定,增速能稳定在13.5%以上高位。 M2增速反弹符合预期,M2-M1剪刀差继续收敛 11月末,M2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反弹0.2个百分点符合我们的预测,11月央行对基础货币把控核心是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持紧平衡的状态,财政资金“淤积”及财政支出节奏仍是影响M2增速的核心。随着实体经济活力继续提高,11月M1增速继续大幅上行0.9个百分点至10%,M2-M1剪刀差已经由今年1月的8.4个百分点降至11月的0.7个百分点,预计至明年一季度,仍有继续收敛甚至转负的概率;11月M0增速10.3%较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 2021年一季度可能是央行紧货币的尾声与紧信用的开始 2021年影响资本市场的两项核心逻辑是从再通胀(预期)到信用收缩。从通胀常见的三种驱动因素(货币超发、供给收缩、需求拉动)看,当前均无长期可持续逻辑。2021年一季度可能是央行紧货币的尾声与紧信用的开始,随着经济修复,央行更加关注金融稳定问题及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信贷、社融等实体部门负债端数据将经历压降的过程,2021年一季度信贷需求旺盛,央行除了通过MPA考核(如调整其中个别参数)压低各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可能还会增加月度窗口指导。叠加广义赤字也会收缩,预计社融增速也将出现回落,这将是2021年货币政策调控主基调。预测2021年M2增速回落至9.5%-10%左右,人民币信贷增速回落至11%左右,社融增速回落至10.9%左右,与之相对应的信贷、社融全年新增量分别为19和31万亿元。 风险提示 信用违约事件集中爆发,扰动货币政策收紧节奏 正 文
12月9日,央行发布2020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10.7%,狭义货币增长10%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6.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当月净投放现金557亿元。 二、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外币贷款减少183亿美元 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7.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4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81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8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0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 1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90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当月外币贷款减少183亿美元,同比多减144亿美元。 三、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1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 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1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2.3个百分点。 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793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33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85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16亿元。 11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909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同比多增132亿美元。 四、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98%,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5% 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97.23万亿元,日均成交4.63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下降6.8%。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2.2%,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33.7%,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 1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98%,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15个和0.31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0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17个和0.24个百分点。 五、11月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338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131亿元 11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4458亿元、1880亿元、880亿元、2251亿元。
12月9日,央行发布2020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2020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447亿元,同比多减19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31亿元,同比少减92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387亿元,同比多减71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626亿元,同比多减119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862亿元,同比少246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228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247亿元。
12月9日,央行发布2020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70.4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委托贷款余额为11.11万亿元,同比下降4%;信托贷款余额为6.81万亿元,同比下降9.9%;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企业债券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政府债券余额为45.35万亿元,同比增长21.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8.14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从结构看,11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2%,同比低0.2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8%,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3.9%,同比低0.7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4%,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3%,与上年同期持平;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7%,同比高0.4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6%,同比高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9%,与上年同期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