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初,北大方正集团(下称“方正集团”)在上海清算所发布公告称,已向海外债权人发出债权确认通知,对方正集团此前提供维好协议的5只共计17亿美元的海外债券不予确认为普通债权。债券发行方均为其子公司。方正集团称,若对债权确认结果有异议,信托人可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将方正集团债权申报期限延长至10月4日,而原债权申报截止日期为9月4日。 所谓“维好协议结构”,自2012年开始被中资发债企业所采用,是中国企业支持离岸子公司发债的一种增信方式,当子公司发生偿付问题时母公司予以支持,以此向国际投资者保证发行主体会保持适当的权益及流动资金,不会出现破产等情况。这意味着,若作为发行人的子公司违约,债权人可要求母公司遵守维好协议,促使子公司还款。但债权人无法直接对母公司索赔,母公司也不具有向持有人直接支付的义务。 此事引发债券圈关注,据记者了解,一方面,维好协议在中国的法律可执行性充满未知数,但鉴于方正集团的大量外币债券和此案对所有维好协议债的重要意义,许多投资者抱一线希望,即维好协议债可能被确认为母公司层面债权;另一方面,标普全球评级近期提及,这一事件增加了中国930亿美元未偿维好协议债的再融资风险,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债券将在未来12个月内到期。不过,目前以维好协议结构发行的债券已大幅下降(仅占7%),且此案将给未来的法律规管带来借鉴意义。 方正集团美元债项汇总(标“Y”的为维好协议债)。来源:DM查债通 维好协议风险再受关注 公告显示,方正集团提供维好协议和股权回购协议但不予确认的5只债券分别为:诺熙资本分别于2020年、2021年、2023年到期的价值3亿美元、2亿美元和4亿美元的债券,其票面利率分别为4.575%、4.7%、5.35%;剩余2笔债券的发行人为坤智(Kunzhi Ltd),分别为4.9亿美元、2020年到期的、利率6.25%的有担保债券,及3.1亿美元、2021年到期的浮动利率有担保债券。 债券圈人士普遍表示对此并不意外,维好协议的风险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被机构关注。今年年初,方正集团宣告破产,当时有观点认为,中资企业境外发债采用的维好协议结构将遭受考验。 方正集团境内违约债项 今年5月,标普全球评级发表报告称,由方正集团担保的境外债券的持有人能够参与债务重组流程,并有望拿回部分投资,而采用维好协议结构发行的境外债券的债权则未得到确认。清算组已要求债权人提供更多证明文件,需耗时数月才能对其债权合法性做出决定。 如今,事态逐步明晰,方正集团也正式表态,对集团此前提供维好协议的5只海外债券不予确认为普通债权。这也是债券市场上首次就维好协议出现争议,将给未来的法律规管带来借鉴意义。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此前指出,维好协议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保护债券投资者方面具有局限性,但经过此次事件,将为日后涉及维好协议的案例提供些许经验。穆迪认为,与债务担保能力相比,维好协议的法律监管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也有相关法律人士对记者表示,在中国,维好协议的法律可执行性尚不明确。该结构常被视为事实上的担保,但此次债务重组裁定表明,管理人可能不会考虑维好协议债券的债权申报。与境内债券市场的其他债务重组相比,方正集团重组审核流程相对透明。 标普全球评级中国企业信用研究首席分析师张积豪对记者表示:“方正集团的决定,并未根本解决维好协议在国内的可执行性问题。但是,如果此案被广泛效仿,它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违约案设定标准。” 930亿美元维好协议债风险引关注 目前,采取维好协议结构发行的境外债券规模已大幅下降,但后续影响仍值得关注。 标普全球评级认为,此裁定将推高中国当前存续的930亿美元维好协议债的再融资风险,尤其考量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债券将在未来12个月内到期。 具体而言,当前约15%的存续中资企业境外债券附有维好协议,但是随着监管审批选项拓宽,该种发行结构的热度下降。2019年新发行的境外债券仅有7%采用了维好协议结构,其中大部分发行于2016年~2017年(390亿美元)和2018年~2019年(410亿美元)。这些债券的到期情况集中在未来36个月内。与之对比,2019年共 有610亿美元的新发境外债券采用境内母公司提供直接担保的发行结构,约占全年境外债总发行量的27%。 “市场定价可能要在预期违约风险之外包含更多结构性后偿风险,进而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在此情形下,融资成本升高或将导致维好协议结构的债券发行减少。”标普全球评级中国企业信用研究分析师李畅表示。 张积豪则称:“投资者也许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或者避免不买此类债券。这可能扩大维好协议债和其他债券的定价差异,无论是在新发行或二级债券市场。我们认为此类价格差异化有益于中国的债券市场,也有益于市场透明度的提高。”
8月,地方政府债券(以下称地方债)发行11997亿元,其中,新增债券9208亿元,再融资债券2789亿元。截至8月底,今年累计发行地方债4958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37499亿元,再融资债券12085亿元。新增债券完成全年发行计划(47300亿元)的79.3%,其中,一般债券发行8530亿元,完成全年计划(9800亿元)的87%;专项债券发行2896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元)的77.3%。 8月地方债发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行规模环比增加。7月底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完毕后,财政部积极指导各地加快地方债发行进度,8月发行地方债11997亿元,比7月增加9275亿元,继5月后发行额再次突破1万亿元。二是发行利率有所上升。受宏观经济复苏预期增强等因素影响,8月债券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3.53%,比7月上升13个基点。三是商业银行柜台发行工作恢复。8月,广东、浙江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发行地方债23.3亿元,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内首次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发行,个人投资者认购踊跃,进一步拓宽了地方债发行渠道,丰富了投资者群体。四是资金投向聚焦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坚持专项债券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重点支持国务院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等七大重点领域和“两新一重”等项目,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地方债发行使用,确保新增专项债券10月底前发行完毕,努力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由全球知名对冲基金桥水(Bridgewater)捧红、被华尔街广泛运用的风险平价策略(risk parity)正面临巨大挑战。 风险平价策略,即全天候策略,指投资组合在配置股票外,通过为债券加杠杆以获得和股票一样的收益,并可缓冲市场下行风险。然而,目前零利率持续,这意味着债券收益率理论上已降无可降,因而债券价格只能下跌,这实际上宣告了风险平价策略失效。尤其是,在美联储新的政策框架下,机构预计零利率可能将持续几十年。因此,桥水近期终于开始严肃讨论:什么资产可以替换投资组合中的传统债券部分,同时也能取得和过去一样的全天候效果? 近期,桥水的两位联席CIO普林斯(Bob Prince)和詹森(Greg Jensen)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公开探讨,并发表了相关论文,题为《Grappling with the New Reality of Zero Bond Yields Virtually Everywhere》(《应对几乎充斥各地的零债券收益率新常态》)。在他们看来,通胀挂钩债券、黄金等可能是替代品,而这将对资产配置逻辑产生巨大影响。 除此,也有多家大型机构投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外汇具有高流动性的期权市场优势,这是很多非发达国家的利率债不具备的,因此可以使用长期外汇期权部分替代长期利率衍生工具。而其直接影响是,外汇的波动率未来可能持续攀升。 “风险平价”迎战MP3 当前,我们正身处桥水所称的“MP3时代”,即货币政策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MP1,利率政策发挥作用——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短期利率来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即通过影响整个经济中的借贷成本来影响借款者;当利率达到零时,下一步就是以储户为目标的第二阶段MP2 ,即量化宽松政策(QE)。QE使储蓄者不再持有普通资产,并希望这些储蓄者随后投资于风险较高的资产,从而推高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或在实体经济中消费;而如今的MP3则是由央行为财政支出融资或印钞,然后政府将其投入实体经济。 后果是什么?桥水认为,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战时政策有助于阐明MP3机制。当时,美国将短期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于是利率根本不会随着周期性条件(经济增长和通胀)而变化,这意味着债券不会带来多元化、分散风险的好处。相反,美联储通过扩大和收缩货币基础来管理周期,并为财政赤字融资。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40年代早期和晚期,通胀显著高于债券收益率,达到两位数,这对消除名义债务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不过,目前通胀仍处于低位,未来能否实质性攀升仍存挑战,桥水认为当前仍在MP3很早期的阶段。 于是,投资界的巨头们真的开始慌了。“当两年前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还有3.5%时还能赚钱,但快跌到零就很难了。此外,当收益率曲线比较陡峭时还能套利,但非常平坦时就很难起到平衡投资组合的效果了。”詹森近期表示。 全球收益率低于1%的债券占比 在桥水看来,在这一轮疫情引发的危机后,几乎所有资产组合都反映了长期债券实际收益率会维持低位很长一段时间。例如,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疫情前的1.8%一度暴跌至0.4%附近,近期回升到0.8%左右。未来如果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央行大规模投放货币,同时政府进行财政刺激,那么名义收益率再下行的空间就很小了。 之所以这一问题引发担忧,是因为零收益率的挑战已出现在主要发达国家,收益率低于1%的债券占到了80%。事实上,今年面临经济冲击和市场波动,尽管美国债券收益率下跌而产生强劲回报,但欧洲公债的回报则小的多(约2%),日本更是近乎没有回报。这也因为这两个国家或地区此前的收益率就已跌无可跌。如今,唯一的主力选手美国国债也气数将尽。 美国、欧洲、日本今年的名义债券累计回报 各界聚焦发达市场债券,尤其是美债,也是因为美债的历史吸引力在于其流动性、可提供一定收益率以及与风险资产的负相关性。传统资产配置模型,以及更先进的风险平价策略,在风险资产头寸中增加了多头美债头寸,当风险资产下跌时,美债涨势往往会减轻损失,投资者将获得正收益。但随着收益率接近0%,美债不能进一步反弹(除非转为负收益率),而且投资者将不再获得收益。 黄金、通胀挂钩债券,外汇或替代 那么,美债等发达国家的替代品会是什么呢? 首先,当然不太可能是大部分高收益的新兴市场本地债券,因为其波动率太大,且流动性并不好。 那么美国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呢?也有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MBS可以让投资者做空利率波动,但在利率处于周期低点时这么做并不明智。 美国的投资级(IG)信用债呢? 其问题在于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可能不足,与风险资产的相关性来回摆动导致IG有时候的表现就像是股票。 桥水认为,首选是黄金和通胀挂钩债券(IL)。黄金的好处不言而喻,其有抵御通胀的属性,同时尽管不产生收益,但在负利率债券当道的背景下,持有黄金并不荒谬。此外,当前全球有众多挂钩黄金的ETF、期货,这使交易变得简单,流动性也极佳。 就IL债券而言,实际收益率不像名义收益率那样可能有底,IL债券支付的是实际收益率加上实际应计通胀,而实际收益率等于名义收益率减去盈亏平衡通胀(市场对未来通胀贴现的一种体现)。因此即使在名义收益率接近零的情况下,若减去正的贴现通胀,实际收益率仍将为负。而且如果贴现通胀上升,实际收益率将进一步为负。 桥水也统计了自2010年以来英国、法国和瑞典IL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和回报率——即使在实际收益率为负之后,IL债券收益率仍有空间继续下降,因此IL债券表现强劲。 此外,还有不少机构认为,外汇作为一种套期保值工具和表达宏观主题的工具正在“复兴”。渣打最新提及,外汇还具有高流动性的期权市场优势,而许多利率市场,尤其是在发达市场之外,则没有这种优势。因此,可以使用长期外汇期权部分替代长期利率衍生工具。在宏观失衡不断加剧的世界中,央行通常会被迫做出选择,即管理利率波动率或货币波动率,但通常很难做到,机构认为货币将被允许更自由地波动,这一趋势也可能导致未来外汇波动率不断上升。 渣打认为,这种影响已在主要货币中出现,即货币的实际波动性增加。例如,美元对挪威克朗,该货币对在1月1日至3月19日间上涨了约40%,随后5个月扭转了所有走势;墨西哥比索在2月19日至4月6日间对美元贬值了近40%,现在已恢复了60%的跌幅。
华菱钢铁8日早间公告,2020年9月7日,证监会第十八届发审委2020年第131次会议对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请进行了审核。根据会议审核结果,公司本次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获得通过。
公告显示,兴业稳健双利一年持有期债券的组合限制为投资于债券资产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超过基金资产的20%,是一只典型的“固收+”二级债基,可根据大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在组合限制范围内灵活配置,既能把握债券市场的稳健回报,又可通过布局权益资产增厚组合收益。 “经过我们的投资实践和研究分析,股债二八配比是做绝对收益比较好的配置比例,可以较为有效地控制回撤与波动。‘固收+’产品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追求净值增长的可持续性”。腊博解释道,“其中要义就是寻找可持续的收益来源,比如债券的票息和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就是相对稳定、也具备持续性的收益”。不同于权益类基金的高风险高回报,‘固收+’的受众大多是理财需求强烈的稳健型投资者。 腊博目前担任兴业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公募债券投资团队总监。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腊博管理的两只“聚”系列固收+产品——兴业聚盈灵活配置混合和兴业聚鑫灵活配置混合A,最近一年收益率分别为16.48%和15.94%。同时,兴业基金债券投资能力也在海通证券今年5月份发布的《基金系列评级一览》中获得五年期五星评级。 据悉,兴业稳健双利一年持有期债券是兴业基金旗下首只设定“一年持有期”的固收+产品,也是该公司固收团队未来重点布局的方向。 兴业基金研究发现,相较于三个月和六个月,一年是更为理想的固收+持有期间,可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具体而言,从投资者角度,一是有利于培养长线投资逻辑,改变短线择时操作的习惯,二是与一年期定开产品相比,可更好满足投资者流动性和灵活性投资需求;从基金管理角度来看,一年持有期不仅减少资金短期流动及市场波动干扰,帮助基金经理更加聚焦于中长期投资,而且可以通过保持基金规模的阶段性稳定来确保投资策略的有效实施,力争更优的收益回报。
明确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性制度安排,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 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起草《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明确了统一准入管理。按照“同一套标准、同一套规则的一个中国债券市场”的原则,统一准入标准,优化入市流程,鼓励境外机构作为中长期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已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方式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 从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境外机构入市要求、投资方式及投资范围、托管结算安排等内容。其中,在境外机构入市要求上,征求意见明确了境外机构范围既包括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主权类机构,也包括在我国境外依法注册成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机构等商业类机构。境外机构入市方式与现行规定保持一致,即主权类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交申请,商业类机构需向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提交申请。境外机构不再以产品名义提交申请,无需逐只产品入市。 具体到投资方式及投资范围方面,征求意见规定通过直接入市渠道及债券通渠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无需重复申请,可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同时,允许同一境外机构将其在QFII/RQFII项下的债券与根据征求意见所投资的债券在境内进行双向非交易过户。境外机构可投资品种及投资范围与现行规定保持一致。已入市的境外机构可开展现券交易,并可基于套期保值需求开展债券借贷、债券远期、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等交易。 近年来,债市开放明显加快。虽然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境外资金中长期增持人民币资产的格局没有变。 “今年以来,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股票和债券的余额总体是上升的。截至6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境内债券余额3691亿美元,持有的股票余额3684亿美元。这两个数据都是接近3700亿美元,比2019年末的余额分别上升了13%和16%,增长都是两位数。和2016年末比,债券余额是2016年末的3倍,股票余额是2016年末的3.4倍。我们觉得这种中长期发展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说。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底,以法人为统计口径,461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模式入市,7月新增6家;574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模式入市,7月新增10家。 7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共达成现券交易8962亿元,环比增长25%,交易量占同期现券市场总成交量的约2%。7月境外机构投资者买入债券5713亿元,卖出债券3249亿元,净买入2464亿元,环比增长144%。其中,通过结算代理模式达成4502亿元,净买入1707亿元;通过债券通模式达成4460亿元,净买入757亿元。 目前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规模在全世界均处于第二位,而外资持有的比例目前看在2%-4%的水平,这个水平明显低于国际上发达国家。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积极效果会继续释放已成市场共识。 王春英表示,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债市的比例是26%,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股市的比例是18%,而我们是2%-4%,所以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除了美国外,和日本、韩国比,我们也比较低。所以,从发展趋势来讲,有更好的前景和提升空间。
自3月1日起,交易所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实施注册制,至今已满半年。据记者梳理,截至8月31日,在这半年时间里,有281只公募公司债注册生效,拟发行规模合计2.11万亿元。随着审核效率的提升,公司债发行规模也显著扩大,半年间公司债发行规模达1.83万亿元,同比增长40.46%,其中短期公司债发行数量和规模暴增。 市场人士表示,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公司债审核效率提升,叠加流动性宽松的驱动,公司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另外,疫情防控债和纾困债的发行,为疫情后实体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公司债发行规模显著增加 记者据沪深交易所数据统计显示,今年3月1日以来截至8月31日,共有281只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拟发行规模合计2.1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小公募获批规模增长65.79%(公开发行公司债品种均为小公募)。 从发行端来看,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在今年3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公司债累计发行1973只(包括注册制和核准制),合计发行规模1.83万亿元,同比增长40.46%。其中,公开发行公司债670只,合计发行规模8060.37亿元,同比增长36.9%,非公开发行公司债1303只,合计发行规模1.02万亿元,同比增长43.4%。 “公司债发行规模显著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后期债券发行利率下行对发行量的整体驱动;另外,注册制实施后,公司债整体审核效率提高,发行节奏加快。”财达证券债券融资部副总经理付海洋对记者表示。 短期公司债发行规模大增 从发行利率来看,注册制实施以来,公司债发行利率呈下降趋势。上述1973只公司债平均发行利率为4.91%,较去年同期下降0.63个百分点。 “公司债发行规模提升、发行利率下降,主要受益于政策扶持和流动性宽松。用3年AAA公司债和3年国开债的收益率作对比,可以看到二者收益率之差今年以来基本维持在40基点到50基点。基准利率的下行也引导信用债价格的收窄。”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公司债发行利率的下降,付海洋表示,一方面,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今年出台了较多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债券市场整体流动性更加充裕,整体利率也普遍下行。另一方面,AA+及以上高评级发行人发行规模增速较快,AA级及以下发行人债券发行量相对稳定,对平均发行利率降低也有一定影响。此外,非公开短期公司债及公募短债等短期产品发行量的增加,也拉低了平均发行利率水平。 新证券法优化了公司债发行条件,允许公募短期公司债发行。今年5月份,沪深交易所发布开展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发行人在试点期内,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 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3月1日以来截至8月31日,共有117只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完成发行,同比增963.64%,合计募资942.1亿元,同比增906.52%。其中,公开发行公司债20只,合计规模146亿元,非公开发行公司债97只,合计规模796.1亿元。而在去年同期,仅11只期限为1年的短期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完成发行,合计募资93.6亿元。 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公司债发行效率和发行规模大幅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付海洋表示,公开发行公司债实施注册制以后,进一步提高了债券审核速度,对企业融资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公司债中疫情防控债券和纾困债券等专项债券品种的推出和发行,对疫情后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效果良好。 明明表示,今年公司债发行数量和规模显著提升,有效助力实体经济融资。按企业类型看,地方国企和中央国企占比较高,实体经济的修复寄望于多重资金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