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想要在春节期间大展拳脚的餐企和配送平台来讲,“人力”就是必须提前筹备的“粮草”。2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自饿了么了解到,餐企已经意识到用工不稳定存在诸多弊端,就地过年号召下,餐企从根本上调整用人策略、提升用工效率是关键。有分析指出,企业若能将节前招工做成常态化工作,可促使餐饮行业在用工方面良性发展。 中小型餐厅扎堆招工 春节前,为了人手问题,各路企业提早行动。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今年,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或将迎来人流量最多的春节长假。餐饮业也面临“最需要人”的春节档,一些选择不打烊的商家,通过各种方式保障人手充足。目前,饿了么已经开通商家招聘通道,近一个月以来,有超过1200家餐企发布招聘意向。 “从春节档招工情况来看,一般老牌餐企员工相对稳定,中小型餐厅、新开张饭店的人手比较紧张。从发布招聘意向的商家情况来看,也是以中小餐饮商家和连锁餐企的门店为主。”饿了么商家运营部行业运营专家王力表示。 据饿了么提供的数据显示,餐企招工需求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岗位以服务员需求最高,占比近80%,此外,配菜、打包等岗位也比较缺人。与此同时,求职市场也一改常态,“留下过年”让有就地就业意向的人员增多。在1200家餐企发布招聘意向后,已陆续收到超过1万份简历。 “1月中旬以来,商户用人需求增加,新增岗位供给出现峰值,环比1月初上涨180%;另外,在‘就地过年’倡议下,一些留下来的求职者选择就地就业,报名比例较日常提升了近3倍。”王力说。 有人筹备 有人观望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北京不同餐饮企业对于今年春节的筹备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北京华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以往,今年春节在员工需求方面的变化很大,北京华天的员工较为稳定。“今年,为了稳定员工,北京华天旗下各店都会推出春节联欢会(今年是给员工购买网上电影视频资源等)、发放慰问品等。” 比格比萨创始人赵志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京过年的消费者数量会增加,因此对外出用餐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为了保证门店正常运营,比格比萨在原有人力储备的基础上,早已开始进行招工。招聘范围以管理组和普通员工为主,其中普通员工包含长期员工和小时工,再根据不同门店的运营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而一家主打中式快餐的连锁餐饮品牌负责人则表示,该品牌在春节期间处于淡季,加之担心今年春节期间疫情出现反复,所以本计划除夕到初二关店放假。但随后各地出台了“就地过年”的鼓励政策,“目前留京过年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在观望,再对春节门店的经营作出相应的调整”。 寻求长效方案 针对餐饮用工设置招人平台并不是新鲜事,但此次“就地过年”引发餐饮企业节前集中招工热却值得餐饮人思考。 由于餐饮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也相对较差,导致餐饮企业长期面临着用工难、招工难的问题。有的餐饮企业每过一次春节就要面临人员流失的问题。有相关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很多餐饮企业的基层员工甚至选择辞职后回家过年,年后再回京重新找工作,这也是导致很多餐饮企业尤其是中小餐饮企业在春节选择打烊、放假的主要原因。 去年,由于疫情,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意识到,人力成本高更易让餐企在突发情况下丧失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提升用人效率、用人保障,留住员工,给员工提供发展空间等课题就成为很多连锁餐饮企业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一位餐饮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平台型企业而言,节前发力餐企招工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商机,能掌握更多餐企用工的相关数据和变化趋势,将之培育成常态业务,正是一项可以为商户提供的服务。 与此同时,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可以进一步借此机会总结自身在用工方面的短板。进一步调整企业在不同时段的用人策略,根据自身的业态及不同门店的经营特点灵活用工,提升用工效率。如果能产生上述变化,这对于餐饮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表示,现在不仅是餐饮行业,其实整个服务行业几乎都面临着用工和招工的难题。作为餐饮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两个要点,一是招来人,一是留住人。“在招来人方面,很多餐饮企业也找到了不错的解决方案,比如校企联合,比如企业直接与一些相对发展滞后的农村合作等,这些都是一些体量较大的餐饮企业做过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需要设计出能留住人的用人机制,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好感和口碑,让更多优秀的员工留下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餐饮圈“拼”服务的行列里又添了一员。近日,河北菜系餐饮品牌小放牛在通州万达开了北京首家门店,“炒菜界的海底捞(港股06862) 服务不满意免单”的口号让这个走出“家门”的新面孔在热搜上逛了一圈,直接喊话海底捞的举动更是吸引眼球。 据了解,河北小放牛前身是北斗星餐饮有限公司,1991年品牌初建,2013年公司进行品牌形象升级战略,品牌升级为“小放牛”,以河北菜系为主,目前在河北省已经有近30家门店。 俘获人心的餐饮服务,让迫切“出圈”的餐企纷纷加入拼服务行列。2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在小放牛北京首店注意到,从小放牛门店外就可以看到店内墙上“炒菜界的海底捞 服务不满意免单”的字样,“服务”显然是门店的重头戏。门外设置了沙发座的等餐区,提供可乐、酸奶、糕点等餐食。在店内用餐,餐桌抽屉里包含口罩袋、眼镜湿巾、手机支架等,当然也包含“庆祝生日”服务。 从菜品上看,北京首店在产品上作出了较大调整。该店人均在130元左右,菜品并不局限于河北菜,而是包含了京菜、湘菜、淮扬菜等多地名菜。从菜单的调整上不难看出,这也是为“走出去”铺路,满足多样化需求。 小放牛工作人员表示,北京首店的菜单与以往门店是有区别的,目前除了烤鸭在其他门店也有上线外,其他部分菜品仅在该门店上架。“北京门店的服务人员均是从河北总部经过培训后调配过来的。” 关于小放牛品牌后续的规划,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小放牛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任何回复。 大多数消费者对地方品牌小放牛的熟知度并不高,而它近期以“炒菜界的海底捞”的口号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在大众点评的通州区美食热评榜上排名第一。 近几年,不少地方品牌在原有的强势地盘发展稳固后想向全国发展,而对于这类品牌而言知名度是“硬伤”。在业内人士看来,“炒菜界的海底捞”这个口号透露出为品牌“造势”的意味。 实际上,如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多样化,也是餐饮企业逐渐向“海底捞式”服务靠拢的因素之一。在餐饮行业连锁顾问王冬明看来,如今餐饮企业瞄准服务,主要因素在于“好吃”不再是消费者买单的主观理由,这也是餐饮行业在逐渐进步和升级产生的效果。对于小放牛而言,走出舒适圈需要在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而“炒菜界的海底捞”更多是为了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强调,随着餐饮产品的同质化,很多企业也会更多去关注和强化服务方面,对于小放牛来说,步入其他市场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知名度问题。小放牛选择用比附的策略,借助海底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塑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引起消费者关注。 实际上,作为近年来被称为服务标杆的餐饮企业之一,海底捞的服务模式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关注和效仿,不少企业希望吸取经验,助自身品牌发展。然而,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 文志宏指出,“对于海底捞的服务模式来讲,胜出的并不是表面上的各种服务项目,其背后是一道很强大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更深的层次在于海底捞的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较于自身的口号,小放牛是否得到大众的认同和口碑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消费者认同才会形成正向裂变的传播。”文志宏表示,小放牛押宝服务,需要围绕服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来做支撑,同时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样的定位才有可能成功。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想要良性发展除了品牌定位外,消费层面的产品是根本和基础。“如果产品不达标,过度强调服务并不会达到效果”,在文志宏看来,环境、运营模式、供应链等都是支撑品牌进入新市场后能否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12个部门联合发布的促消费的重磅文件,勾勒出了2021年促消费的“路线图”,点燃四大领域的消费新增长点。 2021年刚开局,促消费再迎重磅文件。 1月5日,商务部消息显示,为进一步促进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更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五个方面工作任务:一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二是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三是提振餐饮消费;四是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五是强化政策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12个部门联合发布的促消费的重磅文件,勾勒出了2021年促消费的“路线图”,点燃四大领域的消费新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再迎利好 新一轮汽车下乡启动 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方面,《通知》提出,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改善汽车使用条件,加强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鼓励充电桩运营企业适当下调充电服务费。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既可以推动农村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可以开拓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空间,从投资消费两端发力带动整体汽车行业加快转型,从而达到推动我国经济内循环和稳定发展的综合目标。 去年7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明确,为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引导农村居民出行方式升级,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于2020年7月份至2020年12月份联合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据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日前透露,初步统计,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近4个月销量已超过18万辆。 随着去年实施一系列汽车促消费政策,我国汽车市场加快复苏,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8万辆和2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1%和104.9%,其单月产销第5次刷新了当月历史记录。2020年前1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0.9万辆,同比增长3.9%,实现由负转正。 从资本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无疑是2020年资本市场引人注目的一个上涨板块,多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市值成倍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1日,56家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总市值为17492.95亿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56家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总市值为38059.39亿元。截至2021年1月6日,56家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总市值达40694.77亿元。 张依群表示,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下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一是由于受去年疫情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及预期,汽车下乡销售环境培育还没有到位;二是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刚刚起步,对农民来说,新能源汽车在实用、经济、节能等方面的需求服务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到位,没有有效激发农村市场新能源汽车消费动能。所以未来新能源汽车下乡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首先,扩大汽车消费,应该进一步活跃二手车市场,同时健全旧车报废回收利用体系;其次,加大基础设置建设,进一步解决交通堵塞以及停车等问题;此外,促进和提升国内汽车售后服务产业水平,释放汽车消费新增长点。 张依群认为三个方面影响新能源汽车下乡:一是要为新能源汽车下乡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配套,保证有电可充、有位可停、有险可保、破损可修;二是要为新能源汽车下乡提供合理的电价保障,目前农村用电价格普遍偏高,如果高电价问题不解决则无法实现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可持续性;三是稳步实现农民增收,持续增强农民购买能力,为满足农民购车用车需求提供经济支撑。 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有“新意” 家电板块向好趋势延续 在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方面,《通知》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 根据2020年1月份发布的《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标准,冰箱、空调、洗衣机、吸油烟机、燃气灶、电热水器等产品的安全使用年限均不超过10年。按照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推算,仅2020年度,预计我国有1.6亿台家电产品达到安全使用年限。 值得一提的是,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为3690亿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14.13%。 “去年,我国家电市场行情受疫情影响很大,国家及时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促消费举措,为家电市场注入了动力。”上海迈柯荣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家电市场现已进入满足更新消费需求为主的阶段。此前,为了扩大内需市场,填补出口缺口,我国自2007年12月份起在部分省市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后续又推出“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以补贴形式拉动市场需求,显著促进了家电普及性消费。如今,这些家电大多数已经到了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家电家具消费是耐用品消费,购置频次不高且更换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与此同时,随着家电家具产品智能化、环保化等功能不断迭代,消费者对这些产品存在消费升级的需求。因此,《通知》的出台,将进一步营造促进家电更新消费的良好环境。 对于家电家具家装行业未来的消费增长点,何南野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产品的推陈出新,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环保化等功能的需求;二是智能、环保等家电家具家装产品向低线城市和农村不断渗透;三是出口市场的不断拓展,不断打开增量市场。 谈及接下来的政策发力点,何南野表示,一是对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产品销售提供更大幅度的价格优惠和补贴措施,刺激短期更新换代需求,刺激行业增长;二是切实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普通民众医疗养老等服务,让居民“敢消费”“能消费”。 徐阳表示,在经济复苏大环境下,叠加相关补贴政策的落实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预计家电板块向好趋势大概率延续。家电行业包括白色家电、厨房电器、黑色电器等多个细分板块,结合各个细分品类的特点,未来行业增长点也不尽相同。具体来看,对于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白电板块,未来将以替换需求为主导;厨电板块中小家电品类受消费升级利好,个性化品类将迎合消费者新需求,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而黑电市场持续低迷,创新型产品对替换需求的刺激有积极作用。 提振餐饮消费被“点名” 政策为“烟火气”再添新动力 在提振餐饮消费方面,《通知》提出,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绿色餐饮发展。鼓励餐饮企业丰富提升菜品,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完善餐饮服务标准,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推介优质特色饮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中提到的上述措施对于提振餐饮消费整体而言是利好的,同时也给未来餐饮消费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如发展绿色餐饮、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等。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在提振消费、改善民生、拉动就业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餐饮消费不振,会对经济运行诸多方面造成制约,这便是提振餐饮消费的重要意义。”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这并非提振餐饮消费第一次被“点名”。2020年11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提振餐饮消费。鼓励餐饮企业丰富提升菜品,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2020年4月份,商务部发布《商务部关于统筹推进商务系统消费促进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在着力恢复扩大服务消费方面提出,提振餐饮消费。 政策效应也已显现。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在2020年11月2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餐饮收入下降44.3%。商务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在督促指导各地抓好餐饮业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支持餐饮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复业;针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出台房屋租金和增值税减免等支持政策;开展“千品万店美食荟”系列主题活动,加速餐饮消费回补。经过各方努力,餐饮收入从2020年3月份起稳步恢复、逐月回升,10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0.8%,2020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据商务部官网显示,2021年元旦假期期间,网络订餐、大众美食、网红餐饮成为节日餐饮市场的主角。节日三天,北京外卖交易量同比增幅超过17%,珠海市重点监测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银联商务监测全国重点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 “从需求端看,当前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材质量、味道和用餐体验,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从线上线下多个渠道来满足自己对餐饮的各类需求;从供给端看,餐饮行业的升级进程正加速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餐品门类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门店设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各种不同风格的主题餐厅深受大众欢迎。”付一夫表示。 “目前餐饮消费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受疫情影响很多餐饮企业推出了线上服务功能,线下和线上融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二是餐饮消费更丰富多样,特别是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更注重消费体验。”盘和林补充道。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统计,按申万行业分类来看,A股共有4家餐饮公司,4家公司股价在2020年平均涨幅为12.36%,其中3家股价实现上涨,同庆楼(行情605108,诊股)涨幅最高,为42.57%。从业绩来看,4家公司中,同庆楼在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盈利,净利润为1.06亿元。 谈及接下来餐饮行业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付一夫建议,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入手:第一,要强化对食材质量的把控,疫情对于全民来说是一场大型健康教育,人们对于食材新鲜度与质量安全要比以往更加重视,而食材质量堪称是餐饮业的立足之本,马虎不得;第二,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紧跟时代脉搏,搭上互联网快车,积极同外卖、电商、直播平台合作,拓展线上盈利渠道;第三,要推动餐厅场景化升级,餐饮消费是典型的体验式消费,除了食材、口感之外,用餐场景同样是黏住客人、占领心智、激发消费者情感共鸣的重要方式,故而推动用餐场景升级、提升客人消费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应对之策。 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 物流板块“获得感”提升 《通知》提到,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其中第一条工作就是,“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前三个交易日,物流板块整体表现不俗。截至1月6日收盘,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物流Ⅱ(申万)指数(801178.SWI)1月4日-6日累计上涨1.55%。这或许与《通知》中“点名”“流通体系”有关。 对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将给物流业发展带来哪些改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是促进农村消费升级、释放的关键举措,特别是要完善畅通涉农副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也亟须降低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物流成本,提高城乡物资双向流通效率,切实推动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这些举措都将会带动物流行业下沉并快速发展。 “从物流板块指数及物流上市企业近期整体表现来看,优质的物流上市企业已借助政策利好‘收获满满’。”刘向东认为,接下来若想实现更好的市场表现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物流企业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补充称,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必然带动物流行业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下沉和渗透,尽管近几年来农村物流经历了迅猛发展,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存在很大改善空间,但考虑到城市化的推进、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物流的发展面临成本和收益的双重压力,这就需要在引入更多高效和成本节约型物流服务的同时,配合农村村落集中化发展,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谈及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刘向东表示,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关键是打通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堵点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包括加快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设施下沉,改善农村的消费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消费市场,同时使优质农产品实现城乡供需对接。 “近年来,农村地区消费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消费增长潜力仍然还有巨大的释放空间”。陶金认为,要释放这一潜力,还需从供需两端出发,即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消费领域的高质量供给为突破口。 陶金进一步介绍,首先,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考虑到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应该继续合理减少农村居民总体数量,让更少的人分享农业收入,由此来看,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反过来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另外,农村土地等要素的资本化配合城市资本的进入,也可以带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村地区的消费金融发展潜力也较大,合理的金融服务也有助于增加消费需求。其次,要通过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和农村消费基础设施,来提高农村消费供给质量,提升农村消费便利度,进而创造更多有效消费需求。《通知》提到的诸多措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规律,以将农村居民的消费留在农村。
好风气的形成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向法律要规范、向制度要动力,也需要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把体现中华民族勤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有利于更好弘扬新时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近日,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以法律形式制止餐饮浪费,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制定反食品浪费法,将近年来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建立弘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的长效机制。当前,法律草案初立,尚在审议阶段,但相关报道甫一公布,就引来舆论热议,受到广泛支持。这足以说明,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依法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用法治引领节约粮食新风尚,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从法律草案公布的内容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来说,应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对消费者来说,造成明显浪费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来说,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会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甚至被处以罚款。由此不难看出,无论哪个环节,都要坚持适量、适度、适中原则,减少餐桌上的浪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从现实生活场景看,宴请点餐时为了面子,只管“多多益善”,无视剩下多少;网络直播时为了博取眼球,“大胃王”不惜假吃、催吐……种种助长浪费之风的行为,理应坚决纠治。依法反对食品浪费,就是要促使食品消费回归理性消费的正途;依法监管食品浪费,就是要给肆意浪费行为戴上“金箍”。从长远看,法治将为涵养节俭品质、塑造朴素美德提供助力。 好风气的形成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向法律要规范、向制度要动力,也需要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全社会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树立了标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严格公务活动用餐管理,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以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反食品浪费法草案规定,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细化完善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规范,加强管理;公务活动用餐应当推行标准化饮食,科学合理安排用餐数量和形式。广大党员干部理应走在前、作表率,贯彻落实好各项制度规定,为推动全社会节约粮食和资源作出应有贡献。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把体现中华民族勤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有利于更好弘扬新时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以此次立法为契机,引领带动全社会构建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必能让我国粮食安全更有保障,让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元旦临近,春节将至,餐饮消费有望持续回暖。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餐饮企业也在持续根据自身禀赋挖掘新的增长点。据悉,为了顺应消费新需求,王品集团开启新模式探索。 “至五月底90%的门店营业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成。”王品集团大陆事业群营运长赵广丰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经历了年初的餐饮业低谷后,从二季度开始该公司的数据都有不错的增长。其中,西餐事业群的两个品牌(王品和西提)恢复速度是最快的,而且相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今年新开设的外卖业务也成为集团销售数据提升的新动能。 多品类布局差异化竞争 国家统计局11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0月餐饮收入4372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数据背后,除了消费者日渐恢复的消费信心之外离不开企业自身的运营。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复工复业情况报告》,5月份以来,餐饮行业扎实推进复工复产,降幅持续收窄。上半年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呈现逐步复苏趋势。而在同一时期,王品的90%门店营业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成。“疫情冲击虽然造成了运营困难但也带来了机会。”赵广丰说。 从1990年成立至今,王品一共孵化了20多个餐饮品牌,除了耳熟能详的“王品”,还有“西堤”、“鹅夫人”、“舞渔”等品牌,拥有400多家直营店,6000多名员工。与大多数餐饮企业在疫情中采取的保守收缩状态不同的是,王品集团还在拓店,并于1月份推出了新品牌粤菜小馆——鹊玥,目前在上海已经开了3家新店。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即将到来的2021牛年春节年夜饭变得格外特殊。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消费端对于年夜饭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线下,消费者更加重视餐厅的防控,半成品单品需求增加;在线上,消费者对年夜饭外卖需求猛增。北京商报记者在近期的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不同于往年,今年北京餐饮市场线上年夜饭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同时由于在京过年的号召,线上年夜饭的需求也更加旺盛,而来自需求端的变化也将给今年的年夜饭市场带来更多商机。 餐企、平台发力 近期在北京商报发起的关于年夜饭的系列调研中,有37.29%的受访者希望今年餐饮企业能够推出年夜饭外卖服务,位居“消费者希望餐饮企业推出的新的年夜饭服务”之首。足见消费端对于年夜饭外卖需求的旺盛。 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外卖平台饿了么了解到,饿了么今年已经开始筹备年夜饭供应工作。 今年饿了么将继续升级年夜饭的线上供应,联合一批行业内知名正餐品牌以及地方特色餐饮老字号,推出“过年欢聚套餐”。消费者预计在2月初就可以在饿了么上提前预订。 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受到疫情因素影响,餐饮行业的线上化增长很显著,行业内的不少商家已经开始筹备今年线上年夜饭以及年货的零售供应,预计2021年春节从参与品牌到提供的年夜饭菜品种类和数量都将进一步提升。加之近期,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北京鼓励在京过年,北京的外卖预计也将迎来高峰,饿了么将做好各项运力保障和供应协调,携手商家一起服务好北京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年夜饭到家”需求。 在餐饮企业端,除了旺顺阁准备了年夜饭外卖并且制定了店员配送的预案外,也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开始发力线上。近期中高端正餐品牌1949全鸭季就与美团外卖达成合作,开设线上外卖店,售卖单人及多人烤鸭套餐为转线上做准备。此外,金鼎轩、汉拿山等品牌也已经在外卖门店上线了大量的半成品单品,这些产品也将成为今年年夜饭市场的亮点。 灵活分配产能 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年夜饭市场相比其他城市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外卖市场。因为春节假期及节日的特殊性,春节期间北京市场的外卖订单相较平常要少很多,但是正餐、火锅这些相对更适合聚餐场景的餐厅堂食需求量猛增,因此餐饮企业通常会在春节期间主攻堂食业务,产能、人员也都会优先分配在堂食方面。 但是今年春节,这一现象会因为防控疫情的需要发生一定变化。首先在京过年的消费者会更多,但因为避免聚集,线下堂食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线上年夜饭的订单会增加,这就要求餐饮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各类准备工作。首先是产能分配问题,餐饮企业应当将线下堂食和线上的产能进行分离,这样既能够保证线上的订单供应又能满足线下的堂食需求。其次就是服务人员的分配问题,因为春节假期员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员工的工作分配、应急预案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需加强员工的防疫培训工作。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让餐饮企业更加灵活地应对2021年年夜饭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同时餐饮企业也应结合自身的业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做适合自身的准备,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控制好成本。 上线半成品缓解压力 在本次走访调查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消费端对于年夜饭半成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半成品本身非常适合线上,年夜饭半成品礼盒、套餐也早已成为电商平台春节期间的热卖产品,餐饮企业也可以尝试通过“半成品上线”的方式缓解年夜饭期间的线下产能压力。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表示,在当下的特殊环境下,消费者对在外就餐会存在一定顾虑,这也催生了年夜饭外送诉求提升。同时,一直处于辅助角色的半成品业务也逐渐在年夜饭整体业务中变重。不过,在半成品产品方面,目前大部分企业面临的是如何提高半成品的出品或者生产效率的问题。另外,很多消费者不选择半成品产品的重要原因是产品口味有出入。因此企业在布局时要着重考虑和解决这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年夜饭是餐饮业在春节期间很大的收入来源,但受疫情影响,餐饮企业也开始准备常规年夜饭业务之外的一些业务,包括推出外送服务、半成品产品等。但是,企业在布局线上业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配送、产品、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并非仅仅是在网上挂上链接或者生产出半成品产品就大功告成。在外送方面,消费者对于配送时长和(港股00001)服务有一定要求,企业要有一定配送能力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等。对于半成品产品,要保证产品质量和口感,这也是消费者所关注的。另外,在线上线下同时布局的时候最考验企业的供应链能力,尤其像外卖订单存在不稳定性和突发性,因此建议企业在布局时要慎重,应根据自身情况出发。
年夜饭是餐饮企业一年之中最为重视的业务之一。鼠年春节,因为受到疫情突发的影响,餐饮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年夜饭集中退订、食材积压、现金流紧张等危机,经历了这一年的起起伏伏,餐饮企业开始对年夜饭这个传统的业务进行改革。北京商报记者也就北京年夜饭市场的变化展开深入走访调查,同时也探索挖掘年夜饭市场的想象空间,发现退订通道、上门配送已成年夜饭新趋势。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针对年夜饭进行了持续调查,共收集了1027份有效数据,发现消费者一改往年预订年夜饭套餐的习惯,更倾向弹性预订。同时,消费者对餐饮企业开设年夜饭退订通道的诉求极为强烈,且希望餐饮企业提供年夜饭外送、上门特制年夜饭等服务。分析认为,餐饮企业针对春节时期推出的定制化服务,可尝试在日常实现常态化,通过延伸服务场景拓展业务边缘。 接受弹性预订 在走访调研中,北京商报记者从消费者对于年夜饭预订的需求、变化和建议等多角度入手,收集到1027份反馈。投票数据显示,23.27%的受访消费者会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相较于餐厅的环境、服务,44.11%的受访消费者更重视菜品的搭配和口味。消费者对于前往餐厅吃年夜饭的需求仍然旺盛,并以产品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 受疫情影响,今年北京的餐饮企业已经开始对年夜饭业务进行调整。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了解到,今年不少餐饮企业针对年夜饭在预订方式和菜品设计上进行了调整,此举将改变往年年夜饭造成大量食材积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