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从同煤集团传来消息,日前,该集团四台矿煤层气、瓦斯抽采项目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已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同煤集团全力提速煤层气瓦斯抽采治理综合利用,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又进一步。 聚焦“六新”突破,同煤集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纵深推进“36951”战略体系,让新动能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主引擎。 传统产业挖新机。近年来,同煤集团科学把握传统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全力推进煤炭电力产业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转型,大力培育先进产能。到目前已新建和改造成10座千万吨级高产高效矿井,形成“四高四优”千万吨矿井集群。同时关闭16座落后矿井、主动核减4座矿井产能,累计化解过剩产能2501万吨,先进产能煤矿占比达80.8%,煤炭产业走上“减优绿、强优高”快车道。 “煤电一体化”是同煤集团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条的重大举措,智能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今年,同煤集团还将重点推进塔山、同忻、麻家梁等3座智能化矿井建设,年底将建成10个智能化工作面。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路径,开展智慧电厂研究、设计和建设,打造智能发电升级版。同时依托5G技术,围绕电网智能运维、数据共享融通、储能电站建设三大领域构建以电网为主导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构建“柔性”局域电网,建设智能电网。 新兴产业趟新路。同煤集团以“六新”突破为牵引,提出“十大发展目标”,确定总投资额1467.94亿元的63个重点项目,谋划实施九大项目集群,梳理形成6个方面24条143项举措的实施方案,吹响新一轮高质量转型发展进军号。 同时,同煤集团加快推进5G 井下应用、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解析、数据中心、重点实验室、双创中心等新基建项目。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煤炭行业第一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可为整个煤炭行业提供标识解析服务。 为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煤集团按照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成拥有石墨烯连续制备、煤泥提取稀土元素、多联产循环耦合煤制氢等先进的大型科研实验平台,以及无机元素监测、透视电镜分析、煤基化学检测等实验、检测、鉴定设备,为同煤集团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了关键性平台,为进一步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高端创新团队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 此外,同煤集团正在积极研究废巷储能技术、装备制造3D打印技术、煤系伴生铝及稀有金属开发利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石墨烯、煤系高岭土、煤基新材料等新材料;研究应用井下机器人、多臂掘支锚快速掘进装备、激光熔覆技术生产线等新装备;加快建设液氢及配套加氢站、煤炭分质梯级利用与煤气化制氢耦合、地热资源、煤层气开发利用、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产品项目。同时,重点推进智慧物流等新业态项目,“六新”突破的系统效应正在不断显现。
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以0.19万元转让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 9月1日,据北交所披露,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以0.19万元转让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 披露资料显示,标的企业重庆建设建筑工程成立于1993年4月,注册资本5960万元,为国有控股企业,主营房屋建筑工程(贰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三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三级);建筑材料(不含化危品)、化工产品(不含化学危险品及易制毒物品)、五金等,转让方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持有其全部股份。 标的企业2019年度审计报告数据显示,其营收241.03万元,利润-23.41万元,净利润127.06万元,总资产5391.19万元,总负债7269.71万元,所有者权益-1878.52万元。 标的企业2020年6月30日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其营收为0,利润54.1万元,净利润479.48万元,总资产4721.49万元,总负债6472.95万元,所有者权益-1751.46万元。 披露资料显示,转让方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成立于2005年12月,注册资本约2.01亿元,主管部门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30日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勉励,并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60年前,你们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身修建密云水库大会战。60年来,你们为了保护水库,关工厂、关矿山,为首都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得知你们发挥好山好水的优势,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感到很高兴。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北京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地位十分重要。我一直惦念着密云水库。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1958年,为消除潮白河水患、解决京津地区水荒,京津冀20万建设大军会战燕山脚下,修建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1960年建成后,密云水库发挥了拦洪蓄水、灌溉农田、城市供水、发电等功能,1985年转为主要向首都提供生活用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密云区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完善保水机制举措,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管控和保护,确保了首都水源安全。
齐翔腾达公告,公司拟投资建设20万吨/年丁腈胶乳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6.8亿元,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项目分两期建设,预计建设周期10个月。
2020年全省小型水库防汛标准化建设运行管理现场推进会8月26日在文昌市召开。海南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持续细化完善水库防汛抢险各项措施,时刻准备迎接暴雨洪水考验,去年以来,省水务厅决定对全省919座水库进行防汛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整体进度达68%,全部工作预计9月底前完成。 据介绍,小型水库防汛标准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防浪墙277座、坝顶道路硬化592条、防汛物料池895座、水雨情自动监测站429座等4大项,涉及全省18个市县919座水库,预计总投资4.46亿元。目前,完工进度达到100%的市县有3个:三亚、文昌、保亭。 文昌市水务局局长邢展介绍,为抓好水库运行管理工作,文昌市在积极配合推进红岭灌区及田间工程(文昌段)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能的同时,加大投入,对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工程实行清单管理、一项一策、挂图作战,在完成全市8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基础上,投入2054万元,实施小型水库防汛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小型水库防浪墙、坝顶道路硬化建设以及水雨情自动测报设备安装等设施建设,并全部一次性验收通过。 与此同时,文昌市结合河湖管理要求,将全市水库纳入河湖管理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管理网格化”和“责任清单化”,确保职责到位、行动到位、措施到位。 会议期间,来自省水务厅、各市县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等,现场调研参观了文昌市水溪水库示范点的标准化建设情况。
重点任务 ■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 乡村数字经济提振行动 ■ 乡村信息惠民服务行动 ■ 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行动 ■ 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行动 ■ 绿色智美乡村建设行动 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日前印发《陕西省加快数字乡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决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计划》提出,到2022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建设将取得重要进展,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百兆以上,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5G网络建设向农村延伸并开展应用试点示范。益农信息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五级文化共享体系初步建成,数字文化资源覆盖乡村,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大幅提高。绿色生态乡村智慧建设基本普及,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中西部领先。 《计划》指出,加快数字乡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包括加快实施“百兆乡村”“4G乡村”工程、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乡村发展信息化平台。乡村数字经济提振行动,包括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打造数字农业园区、完善乡村流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乡村信息惠民服务行动,包括优化农业生产信息服务、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行动,包括推动“互联网+党建”、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监管水平。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行动,包括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加强农村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绿色智美乡村建设行动,包括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营造积极健康的乡村网络内容生态、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计划》要求,要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全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各相关部门、各市县要依据行动计划,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支持,持续推进落实。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数字乡村理论研究,建立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要加强人才支撑,动员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开展信息技术人才下乡活动。要利用互联网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文明村镇、新乡贤、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日前,省政府印发《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重点培育的19个城市群之一的滇中城市群初露真容。 滇中城市群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是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7个县(市),共4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1.14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212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02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8.3%、44.1%、61.6%。本次出台《规划》目标期为2035年,近期至2025年,是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滇中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对滇中城市群作出了科学定位。《规划》分九章,完整阐述了滇中城市群的规划背景、总体要求,从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共建生态美丽宜居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6个方面对滇中城市未来发展开出全方位“处方”。 《规划》提出,滇中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发挥区位优势,引领云南现代化建设,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新支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新发展,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启边疆繁荣稳定新征程,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群。要加快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通达南亚东南亚及印度洋的综合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引擎,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方面实现突破。到2025年,滇中城市群功能基本完善,绿色生态格局稳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特色鲜明,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城乡空间格局大幅优化,边疆更加繁荣稳定。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聚集全省50%的人口和68%的地区生产总值。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强大引擎,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与国内腹地两个扇面,内外承接的枢纽功能与辐射影响力更加凸显,门户枢纽地位完全确立,与南亚东南亚的合作全面深化,建成现代产业特色鲜明、景观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门户城市群。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聚集全省55%的人口和7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 在发展规模布局方面,《规划》提出要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一主四副、通道对接、点轴联动”的空间格局。一主四副以昆明为主中心,曲靖、玉溪、楚雄、蒙自4个副中心。通道对接:协同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两条区域发展主轴。强化珠三角-滇中-南亚的“中国-南亚”通道和长三角-滇中-东南亚的“中国-东南亚”通道建设及枢纽转换功能。点轴联动:依托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交通网络轴线,促进各级城镇点轴联动发展。到2025年,加快培育和壮大滇中城市群。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产业有序聚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城融合,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昆明)、2个大城市(曲靖、蒙自)、2个中等城市(玉溪、楚雄)和若干小城市组成的城市格局。到2035年,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滇中城市群,强化昆明主中心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差别化发展城市主导产业,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昆明)、4个大城市(曲靖、玉溪、楚雄、蒙自)、2个中等城市(弥勒、宣威)和若干小城市组成的城市格局。 在发展路径方面,《规划》提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创新产业格局,强化分工协作,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搭建发展平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滇中城市群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动综合交通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物流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安全高效、保障充分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服务水平。共建生态美丽宜居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开展“三线一单”,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绿色美丽宜居城市群。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从国际国内两个扇面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紧密对接,加强互动交流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市群利益协调机制,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探索城市间协同管理模式,推动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