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中,最高法印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作为专门的司法保障文件,为注册制顺利推出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持。目前,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在推进当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刘新华建议,将《意见》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所有实施注册制的市场板块,为改革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 刘新华认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改革实践表明,最高法的《意见》是可行的、有效的,是符合注册制改革方向、契合资本市场发展需求的,也是依法治市在资本市场的切实体现,应当考虑扩大其适用范围。 刘新华就此提出了四点具体的建议。 首先,明确案件集中管辖。他认为,应当进一步发挥审判人员的专业和经验优势,提高涉上市公司纠纷案件审理的专业性和司法裁判的统一性,建议指定地方法院对案件实施集中管辖。为支持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刘新华建议指定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过程中的纠纷案件实施集中管辖。集中管辖的案件范围包括: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企业的证券发行纠纷、证券承销合同纠纷、证券上市保荐合同纠纷、证券上市合同纠纷、证券欺诈责任纠纷等第一审民商事案件。 其次,保障交易所自律监管职责的履行。刘新华提出,为保障发行上市审核过程中交易所依据业务规则开展审核工作,应进一步明确交易所规则可作为审判参照使用的依据,明确交易所监管职能相关案件受理标准,遵循交易所民事责任相对豁免和“穷尽内部救济”的审判原则,对交易所依照业务规则进行自律监管引发的纠纷,一般作为民事案件立案审理。 再者,完善涉执行案件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刘新华建议,加强司法机关与市场监管、证券监管、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监管部门完善诚信档案,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注册制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有关中介机构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及主要负责人等个人予以失信惩戒。 最后,完善证券法规定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与司法审判的衔接。主要包括:落实证券法第220条有关民事赔偿的工作衔接和配套机制;通过注册制司法保障安排,落实证券法第95条证券集体诉讼的具体制度;切实发挥证券法第171条关于行政和解的制度价值和司法保障支持。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王优玲)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牢牢守住民生底线,才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基本民生,要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并提高救助水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说,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养老保险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截至2019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09万亿元,总体支撑能力较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为2019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说,随着财政补贴标准提高以及政策上鼓励多缴多得,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整体上还将持续提升。 报告还强调,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都要实施救助。要切实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民生也必将助力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敢创业。 王一鸣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户生产经营受损,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做好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在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网,提高低保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庞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黄大智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两会引起全民关注。《2020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看点十足,本文从金融风险防控、稳定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强化保险的保障服务三个方面,解读报告中透露出的信息。 金融风险防控 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金融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不言而喻。 《报告》在“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中提到: 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累。 毫无疑问,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仍将是重点。但对比过往,金融风险的热点有了新的变化。 2019年是互金风险集中整治的一年,互金领域风险持续出清,网贷平台转型小贷公司政策出台,互金风险的整治将在2020年迎来收官之年。 同时,对于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分类施策,风险处置路线图日渐清晰,个别银行的风险事件得到良好的化解。 而今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金融风险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经营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的上升。这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国内外金融风险共振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风险共振成为新的风险特征。例如,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带来的投资风险;美股史无前例一个月内四次熔断带来的资本市场风险;全球负利率及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新型汇率风险等。 《报告》对于“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中,也重点提及了要做到“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 具体来看,今年除了要完成互金风险整治的收尾工作外,保证银行保险机构的流动性,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资本来应对风险,仍是重点工作。 稳定企业的金融支持 《报告》在稳定企业的金融支持方面提出: 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 在3月1日,银保监会、央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中就要求: “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业需支付的贷款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免收罚息。同时,不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 应该说,《通知》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财务支出和流动性压力,有极大的帮助,并且也有利于后续的复工复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国外疫情的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我们看到企业的复工和收入的增加都不及预期。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仍然会继续面临困难,将《通知》的政策进一步延长到明年3月底,不仅是加大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六稳、六保”的重要举措。 《报告》原文: “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通过“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实现覆盖更大范围的受影响小微企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通过降低担保费率,解决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对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提出明确的增速要求,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不足的问题。多措并举,提高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报告》原文: “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 疫情以来,央行三次降准,并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面宽松,市场资金利率持续维持低位,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也导致了一定的资金空转和套利行为,如部分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转银行理财等方式,进行资金套利。强化监管,防止资金“空转”,有利于资金进一步流入实体经济。 强化保险的保障服务 《报告》中也多次提及保险: 强化保险保障功能;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继续执行下调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 近年来,监管多次提出“保险姓保”,并指出要分清保障与投资属性的主次,保障是根本,投资是辅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险也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研发的新冠肺炎保险保障计划产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品等。但是,在人身和财产的长期保障方面,保险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人身险方面,重大疾病险、医疗险等商业健康险覆盖率较低,难以真正实现保险的保障功能。财产险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回归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理念,起到支持实体经济、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 对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来说,发展出口信用保证保险一直是监管层在提倡的,今年2月以来在政策层面也被多次提及。作为支持出口的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出口信用保证保险是“稳外贸”的重要抓手。银保监会在3月份就提出了“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降低费率”的政策。商务部等多个部门也提出支持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但是目前,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的海外买方违约责任保险等险种,保障覆盖内容相对不足。而国外疫情的肆虐,使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更加艰难。因此,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出口业务,是“稳外贸”的重要举措。 在“继续执行下调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方面,早在2016年,人社部就曾发布《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部分省份的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20%。此后持续出台了降低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调整个人缴费基数的上下限等措施。 从短期看,作为社保单位缴费比例中的大头,养老保险费率的下降会带来社保基金的减收,但是,我国总体上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量较高,因此并无太大影响。而长期来看,有利于给企业减负,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而对于“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纳入常住地保障等”尚且是首次提出。失业保险此前保障的往往是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白领等人员,而徘徊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以及流动人口等风险较大群体却没有被涵盖进去。同时,将参保农民工的时间放宽至不足一年,对于保障这类群体的基本生活也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的救助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这些在“六稳”、“六保’上推出的全新举措,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同时,更全面的保障弱势群体,也是保障就业、恢复经济的重要保障。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黄大智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两会引起全民关注。《2020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看点十足,本文从金融风险防控、稳定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强化保险的保障服务三个方面,解读报告中透露出的信息。 金融风险防控 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金融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不言而喻。 《报告》在“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中提到: 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累。 毫无疑问,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仍将是重点。但对比过往,金融风险的热点有了新的变化。 2019年是互金风险集中整治的一年,互金领域风险持续出清,网贷平台转型小贷公司政策出台,互金风险的整治将在2020年迎来收官之年。 同时,对于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分类施策,风险处置路线图日渐清晰,个别银行的风险事件得到良好的化解。 而今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金融风险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经营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的上升。这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国内外金融风险共振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风险共振成为新的风险特征。例如,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带来的投资风险;美股史无前例一个月内四次熔断带来的资本市场风险;全球负利率及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新型汇率风险等。 《报告》对于“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中,也重点提及了要做到“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 具体来看,今年除了要完成互金风险整治的收尾工作外,保证银行保险机构的流动性,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资本来应对风险,仍是重点工作。 稳定企业的金融支持 《报告》在稳定企业的金融支持方面提出: 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 在3月1日,银保监会、央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中就要求: “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业需支付的贷款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免收罚息。同时,不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 应该说,《通知》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财务支出和流动性压力,有极大的帮助,并且也有利于后续的复工复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国外疫情的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我们看到企业的复工和收入的增加都不及预期。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仍然会继续面临困难,将《通知》的政策进一步延长到明年3月底,不仅是加大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六稳、六保”的重要举措。 《报告》原文: “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通过“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实现覆盖更大范围的受影响小微企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通过降低担保费率,解决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对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提出明确的增速要求,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不足的问题。多措并举,提高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报告》原文: “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 疫情以来,央行三次降准,并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面宽松,市场资金利率持续维持低位,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也导致了一定的资金空转和套利行为,如部分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转银行理财等方式,进行资金套利。强化监管,防止资金“空转”,有利于资金进一步流入实体经济。 强化保险的保障服务 《报告》中也多次提及保险: 强化保险保障功能;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继续执行下调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 近年来,监管多次提出“保险姓保”,并指出要分清保障与投资属性的主次,保障是根本,投资是辅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险也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研发的新冠肺炎保险保障计划产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品等。但是,在人身和财产的长期保障方面,保险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人身险方面,重大疾病险、医疗险等商业健康险覆盖率较低,难以真正实现保险的保障功能。财产险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回归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理念,起到支持实体经济、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 对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来说,发展出口信用保证保险一直是监管层在提倡的,今年2月以来在政策层面也被多次提及。作为支持出口的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出口信用保证保险是“稳外贸”的重要抓手。银保监会在3月份就提出了“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降低费率”的政策。商务部等多个部门也提出支持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但是目前,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的海外买方违约责任保险等险种,保障覆盖内容相对不足。而国外疫情的肆虐,使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更加艰难。因此,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出口业务,是“稳外贸”的重要举措。 在“继续执行下调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方面,早在2016年,人社部就曾发布《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部分省份的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20%。此后持续出台了降低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调整个人缴费基数的上下限等措施。 从短期看,作为社保单位缴费比例中的大头,养老保险费率的下降会带来社保基金的减收,但是,我国总体上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量较高,因此并无太大影响。而长期来看,有利于给企业减负,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而对于“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纳入常住地保障等”尚且是首次提出。失业保险此前保障的往往是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白领等人员,而徘徊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以及流动人口等风险较大群体却没有被涵盖进去。同时,将参保农民工的时间放宽至不足一年,对于保障这类群体的基本生活也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的救助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这些在“六稳”、“六保’上推出的全新举措,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同时,更全面的保障弱势群体,也是保障就业、恢复经济的重要保障。
5月25日,支付宝联合中国人民健康保险、中再寿险发布了全国首款终身医疗险——“好医保·终身防癌医疗险”,保额可高达400万元。 据悉,经过2年的发展,好医保的用户数已经超过3000万,支付宝保险平台好医保产品负责人梁越平介绍说,好医保累计已经为近10万个家庭缓解了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好医保用户中,80、90后占比超过六成,其中,57%的用户同时加入了支付宝的大病互助计划“相互宝”。 可以投保一辈子的医疗险来了 此前,市面上的医疗险大多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险,不保证续保。有人形象地把短期医疗险比喻成租房,保险公司是房东,用户是租客,下一年能不能续租全看运气。 2018年5月,好医保推出了国内首款6年保证续保的长期医疗险,成为当时保证续保期限最长的长期医疗险。今年4月,银保监会明确了长期医疗险费率可调的政策细则,给国内更长期限的医疗险诞生创造了条件。这意味着,医疗险可以根据整体风险情况、疾病发展态势,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调整费率,保证产品的可持续运营。 从产品设计来看,“好医保终身防癌医疗险”的购买门槛较低,“三高”人群及高龄客户群体均可投保。保额高达400万元,保障责任全面,包括自费药、进口药和靶向药等。 创新+普惠推动发展 市场调研显示,保额高、价格便宜、准入科学是好医保用户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以32周岁健康女性用户为例,购买好医保长期医疗险的一年保费为339元,对应最高400万元的保障。好医保还创新推出按月缴费的模式,减轻用户支付压力,局部改变了保险都要按年缴费的现状。 在理赔环节,好医保利用智能理赔技术识别医疗票据的真伪、信息,最快3个工作日可以完成理赔。在全国78个城市,好医保推出了信用垫付服务,缓解了部分用户没钱看病的难题。 人保健康总裁华山认为,好医保业务量的快速发展,背后是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满足其对高质量医疗保险产品的激增需求。 蚂蚁集团副总裁、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认为,在全民医保基础上,商业健康险是满足人们多元保障需求、提高保障度的主力军,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付宝保险平台接下来也会和更多保险公司开放合作,打造更多普惠性的健康保障产品。(编辑 上官梦露)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1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交通运输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履职尽责,冲在前、干在前,舍小家、顾大家,全力守护疫情防控“生命线”、全力当好复工复产的“先行官”。 李小鹏介绍,交通运输部全力阻断病毒通过交通运输工具传播,果断做出“一断三不断”部署,适时推出铁路“七快速”、公路“三不一优先”、水运“四优先”、民航客运“减而不断”货运“运贸对接”以及邮政“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交通运输系统4000多万干部职工每日都奋战在抗疫一线。 全力保障应急运输,安排专机、专列和专车,保证4.3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驰援湖北。成立了物流办公室,24小时运行,一事一办理,累计向湖北运送防疫和生活物资150多万吨,运送生产物资290多万吨。 全力保障春运错峰返程,累计开行“点对点”农民工返岗包车19万多辆、铁路专列400多列和包车厢1500多个、民航包机570多架,累计运送农民工超过480多万人。 全力降低运输成本,经国务院同意,今年春节期间的收费公路三次延长了免费通行的政策,其中从2月17日到5月5日,共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1590多亿元,全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全力保障国际物流畅通,建立了工作机构,出台相关政策,研究制定运输保障方案,积极支持民航“客改货”,发挥中欧班列的战略性作用,开通国际邮件海运寄递服务,保障国际道路运输畅通,紧急协调积压邮件运送,努力做到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当好“先行官”。(编辑 张明富)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1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相关工作,交通运输和中央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协作,成立了相关的运作机构机制,来保障国际物流链的畅通。 李小鹏表示,目前这个机制在实体化24小时运行,“一事一协调”、“一事一处理”,统筹协调、多措并举,解决和处理当前遇到的问题。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升能力。针对运力紧张的问题,交通运输部采取了多种措施,快速提升货运能力。在铁路方面,主要是提高中欧班列的保障能力,适度增加班列的频次、密度;在道路运输方面,加强运力调配,通过在边境口岸接驳运输等方式,确保国际道路的畅通;在海运方面,积极探索快船运输,使得海运也能够为邮件、快递提供运力;在航空方面,积极地增加航空运力,鼓励航空公司客机改货机,鼓励增加货运航班或者货运包机,快速提升航空货运的能力。这些措施采取以来,运力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第二,强化对接。交通运输部和相关部门配合,全力保障制造业和外贸企业的运输需求。交通运输部还会同外交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援外物资的运输保障方案,全力做好抗疫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运输保障。 第三,搭建平台。交通运输部已经建立了一个涵盖国际航空货运、国际海运、国际寄递 物流、中欧班列、国际道路货运等领域重点企业的运力资源库,把国内重要的运输企业的运力资源都纳入到这个资源库当中统筹协调。还会同工信部、商务部,加快构建国际供应链的服务保障系统,目前这个服务保障系统已经上线运行了,在线上可以做到查询、下单、全程跟踪等服务,加快和制造业、外贸企业的对接。 第四,落实政策。针对当前的情况,交通运输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落实政策:一是围绕航空公司“客改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针对铁路企业、航空企业、海运企业、道路运输企业的困难,落实税收减免政策;三是针对国际货运运输企业的特点制定、完善、优化防控措施,比如国际航行船舶的船员要换班,比如国际货运飞机的乘务员要进行封闭式管理,再比如国际道路的驾驶员在口岸要进行封闭式管理,这些措施既要到位,又要方便可行,并且围绕着这些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南、政策和规范,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