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中国城市数字经济论坛·2020”之“数字‘智惠’健康城市”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聚焦后疫情时代数字健康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共话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建设的“蓝海”前景。 与会嘉宾就后疫情时代“数字健康”的服务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共同探讨传统医疗向互联网健康医疗转型升级的前景未来,并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构想。 平安智慧城市智慧医疗CEO谢震中表示,后疫情时代,“服务”已经成为数字健康领域的关键词。经过这次疫情,智慧医疗有了相对迅速和完善的应对流程。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赋能医疗、优化医疗的价值充分显现,已经可以运用科学技术解决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社会民生问题。国务院提出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以来,“五个一”服务行动的落实,真正解决了数字化医疗的痛点,实现了各个平台的互联互通,让智慧医疗发展实现全面提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将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行业进行了对比。他认为,数字健康已经在多个领域融入到了传统医疗行业,电子病例、线上诊疗、人工智能影像阅片等,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无法替代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体格检查、手术操作的作用,但却是对传统医疗的有力补充。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老龄化时代,如何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数字医疗服务成为现场嘉宾讨论的热点。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凤霞认为,基于移动终端的新型设施可以通过使用迭代来完善老年人的数据库。 谢震中分享了平安的“一碗汤”服务,即通过智慧医疗技术的下沉,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家门口医疗服务,从家到服务点的距离恰好是“一碗汤不会凉”的距离。如平安智慧医疗与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研发的智能眼部筛查OCT系统,能为社区老人随时提供快捷筛查,看病直连对口三甲医院。近日,智慧医疗还联合了多位知名眼科专家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启动了“AI辅助社区老年人群眼病筛查及流行病学调研研究”,将面向上海市近20社区约2万多人群开展青光眼疾病筛查。 疫情让数字医疗发展实现跨越式提速。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平安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赋能智慧医疗全新升级,全方位助力疫情防控的成效显著,在疫情预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并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中发挥重大作用,帮助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今年9月,平安集团正式对外公布了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展现了平安集团对于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视。智慧医疗打通纵向医疗体系,为卫健系统、医院以及医生进行科技赋能。 而旗下的平安好医生成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目前服务于3.46亿用户,聚集全国近万名专家,已建立起强大的线下服务网络,为患者搭建求访名医的快速通道,通过推出多层会员体系的健康管家服务,为每个用户及每个家庭提供有温度的健康管理。 平安医保科技还深耕医保改革最受关注的支付端,通过为两保(医保、商保)、三医(医院、医生、医药)提供系统、服务和数据赋能,将企业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整个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快车道之中。 中国平安表示,未来将携手医疗生态圈核心企业,联合各界合作伙伴,以领先科技助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更好实现分级诊疗,提供真正惠民便民的医疗服务。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这句话在金融业流传了十年之久。 如今看来,银行没有被外界改变,但在外界的压力之下,自己改变了自己。 拥抱移动互联的大时代,向互联网转型也就成了近年来银行开展自我革新的第一步。 不仅是银行,互联网转型已成为当下所有企业面临的一道坎,也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下的又一大市场机遇。当然,作为整个商业活动背后的金融机构讲,将显得更为关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市场经济提供“粮草”,是金融机构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近日,浙商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刘龙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对外清晰地讲述了,浙商银行金融科技转型后的平台化服务战略。 刘行表示:“去年11月,我行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确立并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提出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打造‘科技+金融+行业+客户’综合服务平台,跨界融合资源,构建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全视角、全流程的价值服务。” 从整体外部大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叠加金融监管全面趋严,客户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银行业陷入行业性低估值状态仍将持续。任何一家银行在面对这种外部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都不可能,也不能够一成不变。 浙商银行成立于2004年8月,因地处浙江杭州,有着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经验。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近年来不断以金融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为引领,主动拥抱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的颠覆性革新,也较早开启了创新金融科技应用的转型。 1平台化服务战略,助力小微企业“融资难” 以发展金融科技和探索商业模式做支柱,试图用“平台化服务战略”去打开后移动互联时代的金融创新大门。 浙商银行自成立之初就嗅到了互联网的线上机遇,并先于行业在金融创新上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工具,重新梳理业务资金的脉络,让资源在市场化配置中发挥作用。 刘龙表示:“我们把各种各样的不能当期使用或能用,不能较快变现或能变现,流动性较强或较弱的资产,打包放在一个“池子”里面,进而生成一定的额度,由银行来提供流动性。不仅解决了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配,也解决了它在品种上的错配。” 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信用担保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相较于大企业均较薄弱,它们也迫切地需要一批能为其提供投融资贷款及资金结算服务的金融机构。 浙商银行发挥互联网基因和小微金融标杆的优势,以化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为重点,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尽可能地实现批量服务的最大价值。 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浙商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较2017年接近翻番,占各项贷款比在18家全国性银行中位列第一。累计服务小微企业超36万户,设立有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达182个,带动就业500万人次。 再结合此前的招股书披露数据,浙商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中约有九成贷款业务是面向微型企业和个人经营客户。 可见在小微企业的扶持上,浙商银行的力度是长久且逐年在加大的。 浙商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包容,除了技术和平台的优势之外,主要还是在于经过十多年的沉淀积累,拥有了一套成熟的小微企业业务经验。 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必须具备把控风险的能力。 对此,刘龙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道,浙商银行小微企业较低不良率的背后有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什么样的客户决定了(业务)风险大小的基础,尽可能获取一些高质量的客户,然后去做一些比较“辛苦”的业务。 第二,依托于优质的核心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跟核心企业合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便更了解它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通过跟他们的合作共同维护、建设、深化和发展产业链生态圈。 第三,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来对上下游的企业进行服务,实现小额、分散的授信目标。 第四,运用区块链技术,让生态圈里的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客户能够更多地看到真实的经营情况,让大家更重视自己的信誉。 2小步快跑,资产迭代优化下的成长动力 浙商银行作为一家年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于2016年和2019年在H股和A股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13家在A+H股上市的商业银行。截至2020年6月末,浙商银行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累计设立有260家分支机构,实现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全国主要城市群的覆盖。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浙商银行集团资产总额首度突破2万亿大关,到达了20530.99亿元,比上年底增长了14.01%;负债总额19227.04亿元,比上年底增长了14.94%。 的确,仅2万亿资产的浙商银行,在9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属于规模最小的一家。在规模总量上和其他同类银行没有可比性,但从规模增速来看,当前的资产总额相比于2015年底已实现了99.00%的增幅,远高于其他同类商业银行的平均增速。 银行作为实体经济支柱,尤其在当下传统商业向互联网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尚未稳定,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大。“稳”字当头,已经成为特殊背景下,所有银行家在做经营决策时该权衡的第一要素。 浙商银行近年来资产规模的大幅攀升,并非为了扩张而盲目求大,这背后资产质量的持续稳定才是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据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40%,低于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仅有1.11%,而平台化业务的不良更是低至0.3%左右。拨备覆盖率208.76%,比上年底下降12.04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略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资本充足率为13.43%,也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从英国《银行家》杂志在7月发布的“2020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排名看,浙商银行以一级资本、总资产计算均位列榜单第97位。自此,浙商银行成功跻身“全球银行百强”之列。 但从资本市场的反馈情况来看,浙商银行尚有欠缺和明显不足。 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浙商银行A股收盘价4.07元人民币,相较于上市时4.94元/股的发行价,下跌了13.4%。H股收盘价3.820元港币,相较于上市时3.143港元/股的发行价,上涨了21.54%;但相比于A股上市之日的4.036港元/股,同样下跌了22.13%。 近年来,浙商银行的业绩增速有所放缓,同时也是整个大环境下的银行业共性。 对此,刘龙也坦言:“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让利于实体经济,让利于小微企业,营业收入没有与资产投放一样同步增长。这既是银行业帮助企业降成本的现实情况,也符合浙商银行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的实际。”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二级市场的股价看,,当前市场上有1.8倍PB(市净率)的招商银行,1.85倍PB的厦门银行,和2.1倍PB的宁波银行……而上市银行的平均PB在0.7上下浮动,浙商银行的PB也才0.76,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银行的低估值已经持续了若干年,也将是一个常态。浙商银行如果仅依赖于“平台化服务战略”,想在短期内提升估值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压力。 但长期来看,当前平台化服务模式下业务仅0.3%左右的不良率,如果能一直持续稳在较低的不良率,让市场看到平台化相关业务在获客、风控方面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那么,浙商银行的估值一定会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如果不追逐短期利益,将眼光放长远来看,浙商银行还是一个成长潜力较大的商业银行。 创新金融的目的不在于去做无用的创新,而是为客户解决问题,提高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商业活动赋能,为实体经济运送“粮草”。 资产质量的稳健为金融创新奠定了基础,金融创新又反哺“平台化服务战略”的迭代优化,进而再次获取较为优质的客户资源。 浙商银行着力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将大笔资金用在小微企业的扶持上,既符合当下扶持小微企业的国家战略,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以相对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和高效的平台化服务,进入了“金融+科技+行业+客户”的平台化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没错 “扫码点餐”的确带给我们不少便利 比如:减少了排队点餐的时间 提高了翻台率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也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 经营者可以对经营状况实时掌握 而且也节约了人员成本 电子菜单还可以实时更新 ...... 但 是 一些餐饮单位却因此 取消了“传统点单”模式 让“扫码点餐”成为唯一选择 这就让人不好接受了 比如有些老人 习惯于支付现金进行消费 或者使用的是老年手机 在这些情况下就无法“扫码点餐” 即便是年轻人 ,也可能会 因为担心泄露个人信息 而不愿被动接受这种点餐方式 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诉求 你可能会说 餐厅又不止这一家 如果不能接受“扫码点餐” 就换一家有多种点单方式的餐厅呗 这种观点乍看起来没有错 消费者当然可以自由选择餐厅 但是 当饥肠辘辘的人们已经在餐厅就坐 准备点餐时 却因为不愿或不能“扫码点餐” 而不得不再去找一家 能提供“传统点单”的餐厅 对于消费者来说岂不是很麻烦? 再说 这也不该是餐饮单位应有的服务理念 餐饮服务不应只是针对某个群体的服务 而应是面向大众 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 尽量做到“满足众口” 而且“扫码点餐” 这个过程 应该是在顾客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完成 不应带有任何一点强迫性质 因为顾客只是来消费的 并没有扫码注册等诸多义务 更不应该成为流量收割的对象 在创新服务,一“码”当先的背后 人工服务通道也需要适量保留 不要让二维码 成为科技时代的“牛皮癣” 你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吗? 来聊聊你的看法
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之外,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试点正在规范中迎来发展。记者昨日获悉,银保监会人身险部起草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于近日在业内征求意见。 《通知》的核心内容共9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规范项目投标管理,强化经营风险管控,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注重护理机构管理,压实市场主体责任,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重点整治突出问题,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这9条规范都围绕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重点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服务的投标行为、服务能力、财务管理、风险调节机制、市场退出进行规范,压实公司主体责任,确保服务水平和理赔质量,严肃查处违规问题。 《通知》要求,参与长护险服务的保险公司,应偿付能力充足、公司治理良好;应加强业务风险管理,注重经验数据的积累,加强对项目经营情况的综合分析,明确在合同中建立风险调节机制,保证服务的可持续性;要对长护险单独核算,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等。 “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应量力而行参与服务,不仅要合理设计保障方案,科学核定成本费用,还要避免低价恶性竞争行为,防止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试点发生大面积亏损。这份规范性文件,使保险公司经办这一业务时有了抓手、有了方向。”一家养老险相关负责人称。 《通知》重点圈出了整治查处的一些突出问题: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恶意压价竞争;挪用、截留、侵占长护险资金;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发生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理赔服务质量低下;合同期间内单方中途退出;泄露参保人信息;其他严重影响业务正常经营的情况等。 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等情况,保险公司首先要内部严肃问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保险公司,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必要时可责令其退出,并协商医保部门选择承接公司做好交接工作,确保平稳过渡。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探索,长护险在经过四年试点后,明确了作为独立险种的政策地位,试点城市(区)现已扩至49个,以重点解决包括失能老人、重度残疾人在内的重度失能人员长护保障问题。 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省、35个城市的长护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为35.8万人提供了长护待遇,在提升参保对象生活质量、保证长护政策落地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2月26日,中国太保举行太保家园普陀国际康养社区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示范工作基地开工活动。该项目将充分发挥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突出康、养、医一体化特色,打造太保家园首个城区精品康养社区。同时,该项目已获批成为上海市普陀区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示范工作基地(试点)。 中国太保表示,下一步将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与护理康复服务高度融合发展机制,为长护险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太保样本”。 太保家园·上海普陀国际康养社区项目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及公共配套齐全,交通十分便利。项目由国内排名前列的同济设计集团精心设计,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法,以沉稳简洁的建筑形象于绿树流水环抱中营造现代康养花园。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7万平米,设置近300个高品质床位。将在2021年底初步建成,2022年对外迎接长者们的到来。 据悉,该项目将突出智能化、医康养融合等特色,按照适老化、无障碍设计,创造居家温暖的生活环境与公共空间;积极应用智慧养老技术成果,提供全方位、多样化、智能化的护理环境;实现医、康、养功能的有机融合,面向高龄刚需人群提供高品质介助、介护及失智照护服务。为对接服务周边居民,项目还设计了对外开放的社区公共活动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区。 同时,中国太保还将与AI技术头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普陀国际康养社区搭建起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和互娱互动平台,将为入住长者带来全新的智慧养老体验,打造全方位、多样化、智能化的太保家园智慧社区。 截至目前,中国太保寿险全国政策性保险有230多个项目,累计保费达70亿元,在市场上名列前三。其中,中国太保寿险长期护理保险管理基金规模达16亿元,参与全国项目竞标中标54个项目,项目数市场排名第一。 普陀国际康养社区建成后将通过以长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服务团队,实施健康干预理念,运用非药物疗法、精神康复方法等解决方案,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三个方面积极改善长者的生活质量,让入住长者享受到国际一流标准的养老照护服务。此外,社区还将整合中国太保与瑞金医院联合建设的互联网医院资源,将名医名院资源带入社区,为入住长者提供高品质可信赖的一站式医疗健康解决方案。 作为普陀区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示范工作基地的试点机构,太保家园将积极响应长者的康复护理需求,开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长期护理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为长护险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太保样本”。中国太保还将落实国家关于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要求,升级“保险产品+养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等健康险产品与康养服务深度对接的路径。 今年8月,中国太保在上海的首个大型颐养社区项目——太保家园·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颐养中心项目已率先动工开建。普陀项目和崇明东滩项目的全面开工,意味着中国太保“一城双园三养”养老新模式的探索迈出了实质步伐,乐养、颐养、康养将覆盖全老龄段。 未来,低龄长者可在太保家园东滩颐养中心短期居住;中龄自理长者可在东滩颐养中心长期居住,接受国际标准的养老照护服务;高龄失能长者可经太保家园内部通道转介到普陀康养社区,接受医养结合的专业照护服务,并方便亲属就近探视。“55岁至99岁+”的老人都可获得太保家园提供的全龄覆盖高品质养老照护服务。
作者 | 尼莫 来源 | 新股 提供IPO领域专业资讯,关注新股 据北京证监局披露,青牛软件已同安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上市。 营销SaaS云服务提供商 青牛软件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SaaS云服务提供商,青牛软件融合联络云、AI等云服务能力,结合 大数据技术,实现与企业营销业务场景深度整合,为企业用户提供全球领先的智慧营销云服务。 公司以通信联络和客户管理平台为主要业务,产品主要为企业解决的是获客难、客户跟踪难、维客难等一系列以客户数据为中心的痛点。企业可租用青牛的平台服务,开展企业社交网络、用户服务中心等IT服务。 目前公司产品应用于电信、金融、政府、物流、生活服务等重点行业,在SaaS逐渐成熟、与国外技术差异化不断缩小的这几年,青牛获得稳正资产、中国电信、嘉实投资、中金前海发展基金等多方投资,今年又遇上疫情推动,规模不断扩大。 软件行业发展的关键是客户认可度,青牛软件主要实施大客户策略,服务大客户周期长、回款慢,后期支付意愿会更高,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每年较低的客户流失率,说明青牛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较低的获客成本。 那么SaaS是什么呢?为何会成为当下热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架构:IaaS、PaaS、SaaS。云计算简单来说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这些资源都储存在同一个网络上,使用者付费按需自取。IaaS提供基础设施,比如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用户自己搭建想要的东西。PaaS提供研发和部署平台,比如各种编程语言环境、视频剪辑功能等,用户可以使用里面的工具进行操作。SaaS提供应用软件服务,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符合自己需求的应用软件。 假如你想吃到一样食物,那么PaaS相当于给了你一间厨房,用户可以自己设计厨房,准备厨具来做出食物;PaaS相当于给你提供了厨房和厨具,用户能够用这些厨具来做饭;而SaaS相当于直接提供了食物,用户直接按需享用,并享受一系列的服务。 对于不懂IT技术的商户来说,若想进行数字化转型,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便利,SaaS无疑是最佳选项。SaaS相对于传统软件,盈利模式由软件的售卖转为订阅,客户由以往购买软件的“一锤子买卖”转变为订阅一套持续的服务,这套服务可以满足客户在某一领域的诉求,弹性更大,大量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云计算稳步发展 国内SaaS前景无限 据信通院发布的2020年云计算发展白皮书,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1883亿美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美元,平均增速在18%左右,增长稳定。SaaS占据主要市场,预计2023年将达到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市场规模巨大。 据信通院发布的2020年云计算发展白皮书,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1883亿美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美元,平均增速在18%左右,增长稳定。SaaS占据主要市场,预计2023年将达到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市场规模巨大。 中国公有云市场受新基建等政策影响,2019年IaaS市场容量达453亿元,同比增长67.4%,发展成熟,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位于市场前列。公有云PaaS增长迅速,预计保持高速增长。在公有云SaaS方面,2019年市场规模达194亿元,增速稳定,与2019年全球1095亿美元的市场差距较大,发展空间空阔,随着技术渐趋成熟,将达到生产的高峰期,目前国内代表性的公司有金蝶、有赞、微盟等。 再加上2020疫情推波助澜,使得SaaS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例如人人皆知的Zoom,疫情期间活跃用户暴增3000%,以及国内屡遭中小学生“差评”的钉钉,都足以说明国内SaaS发展速度之快。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内云需求将逐渐转向SaaS,由SaaS提供的应用越来越偏向行业生产,云计算将为各行业提升IT运行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 专注于SaaS的青牛科技或将迎来云算进入普惠发展期的下一个黄金十年,未来可期。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注重对于专业化品牌的建设与打磨,2020年该行更是在投行业务、科技金融、自贸业务、金融市场和私人银行等领域的取得了长足进步与突出成效。通过落地多个重大项目,相关业务在行业内逐步树立起较高的市场口碑和美誉度,更为助力上海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打响“四大品牌”,服务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服务支持。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也将借助塑造业务标杆形象不断优化自身服务,为积极贯彻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全行战略目标添砖加瓦,也将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创新引领投行业务优势发展 在今年备受瞩目的“58同城私有化”项目中,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担纲了独家牵头行。作为今年最受市场关注的私有化交易,约87亿美元的规模从体量来看,是继奇虎360之后中国第二大的私有化项目。无独有偶,该行今年还作为牵头主承销落地全国首单央地混改专项债券——久事集团2020年度中期票据,合计发行金额100亿元,募集资金全额用于东航集团混改增资,从投行视角成功探索了服务国资国企改革的新思路。创新正是源自浦发银行通过在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总结中,所逐渐形成完善的并购业务服务体系。围绕“智融投结合、股债贷协同、境内外联动、前中后全程”的理念,覆盖买方金融服务、卖方金融服务和特色服务三个领域,提供“融资+顾问+投资”并购全流程服务。并通过上海自贸试验区平台、离岸OSA账户和海外分行联动的模式,搭建了国际化集团化的并购服务框架。 日前,上海金融创新奖评选结果出炉。来自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的“新风医疗并购和睦家之并购综合金融服务”项目成功荣获提名奖。在该笔并购业务中,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借助该行首个SPAC模式,助力新风天域完成对和睦家的收购。在此次交割后银企全面合作的推进过程中,虽然不巧赶上年初新冠疫情的突袭,但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通过对最新外汇策制度的准确解读,及时运用跨境外币资金池外债集中登记方案和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政策红利,为企业打通本外币资金跨境双向调拨渠道,在并购完成后帮助企业经营走上良性发展。 截至2020年11月,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并购服务客户超过200户,参与的交易规模超6000亿元,累计投放境内外并购贷款折合人民币逾800亿元,参与了几乎所有近年来的重大并购项目,保持市场领先,充分发挥了现代金融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品牌效应也日渐彰显。 科技、金融双擎驱动,提升科创企业服务能级 作为根植于上海的金融旗舰企业,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自2009年起就开始探索服务科技型企业,秉承“信赖相依,全程相伴”的服务理念,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形成了一套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用贷款产品体系,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升级成包含结算、咨询、项目对接、投贷联动等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与政府、园区、PE/VC、科技龙头等超过200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深化拓展生态圈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惠及生态圈内科技企业。 借助金融与科技的协同作用,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积极探索提升对科创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针对科创小微企业,该行围绕供应链条着力研究支付清算、融资、资金管理等痛点问题,逐步深化前沿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支撑作用。通过与核心平台合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以及API对接等技术,共同搭建在线供应链融资平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服务在线化、流程标准化、决策自动化、风控智能化的“1+N”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有效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打破地域限制,进一步延伸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该行还积极推动与政府平台合作对接,是首批参与上海大数据平台普惠金融应用以及首批参与“银税互动”的银行,并已推出全流程在线的银税贷产品,通过与政府平台系统对接方式,为诚信纳税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纯信用、低成本的线上融资。 七年创新积淀为自贸金融注入浦发力量 作为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7年来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都进行了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重要制度创新成果。而作为7年来全程参与其中的浦发银行,始终紧密围绕自贸金改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资金池、FT账户、外管改革等自贸政策,结合跨境优势产品,服务好实体经济,帮助企业提高结算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规避汇率风险。不断探索创新,支持上海自贸区与上海五个中心、长三角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浦发银行是最早推出自贸区以及自贸区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的银行,并不断依据外部政策变化、新兴行业特征及市场动态进行更新。今年浦发银行又将自贸区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更新至2.0。而在这之前推出的7.0版自贸区金融服务方案则包含了五大跨境核心服务、七大行业特色服务以及五大片区专属服务,可以有效满足自贸区企业跨境经营的全纬度业务需求。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2.0版则进一步突出数字科技驱动便利化、多元化融资助力产城发展、三位一体打造离在岸枢纽的服务特点。今年,浦发银行推出了基于FT账户的跨境API项目、通过FTF账户为境内上市公司的境外员工办理了股权激励资金结算业务以及新片区首单本外币一体化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三项全市场首发的重量级创新业务。在第十批上海自贸区创新案例中,该行全纬度参与了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四项跨境金融业务创新案例,并且在金融服务创新领域有所突破。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总部并落地长三角一体化专项授信业务入围金融服务创新案例。自2013年自贸区创新案例评选以来,浦发银行是唯一一家连续十次入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代客业务提供专业高效的避险策略 “浦银避险”作为可提供多种灵活避险方案的代客业务品牌,目前集合了外汇远期、掉期、期权、互换等多种衍生交易工具。今年以来,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不断夯实场内交易能力、产品创设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金投向和资产配置,并由此提升为各类客群提供汇率管理的“浦银避险”代客业务能级。 近期,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成功为益海嘉里提供了个性化的汇率管理服务,有效帮助客户利用当前积累汇率避险经验的重要时间窗口,掌握正确的财务中性原则及避险理念和工具,合理对冲外汇敞口。该业务中,浦发银行协助益海嘉里提前锁定一年后国际信用证项下需对外支付的外汇资金的购汇价格,从而提前锁定采购成本,便于企业资金安排,有效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该类业务模式充分发挥“浦银避险”优势,可根据企业的货物流、资金流,为企业定制个性化专属汇率套保方案,最大程度为企业提前固化汇兑成本和对冲市场汇率波动风险。该行上海分行已为超过5000户客户提供外汇即期交易服务,近200家企业进一步加载各类外汇衍生交易工具,进行汇率套保增值管理;为近150家企业提供利率衍生交易服务;为近1400家企业提供贵金属、商品衍生交易服务。客户行业涉及医药、TMT、科创、网络新经济、交通航运、教育、房地产、能源、制造业等。 “传承的不只是财富”锻造私行客户服务品牌 浦发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坚持专业化经营,目前该行上海分行已成立5家私行中心,组建了一支专业过硬、素质全面的私行客户经理队伍,为超过5000位私行客户提供专属服务。此外,该行私人银行持续创设推出的涵盖地产、消金、债券、权益、PE投资等诸多产品种类,以及家族信托、个性化定制等高净值人群家族财富管理和精神传承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得到了越来越多私行客户的认可。 今年,该行成功签署落地单笔超过10亿元的家族信托,创下业内新高,并且成功举办数十场各类高端客户体验活动备受好评。未来该行将继续秉承“传承的不只是财富”的品牌使命,依托浦发全景银行的创新理念,充分发挥投资银行、金融市场、跨境自贸等服务领域的市场领先优势,打造以高净值客群为服务对象、全面呵护客户家族财富管理和企业持续经营的“管家式”私人银行服务体系。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将继续以全面支持国家战略及上海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