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上海科技金融国际论坛期间,德勤分享了世界经济论坛与德勤对全球金融行业技术趋势的联合调研报告《乘数效应:融合领先技术,激发创新动能》,围绕“领先技术协同部署”,探究了多种技术融合的方向与应用实践,识别了技术融合在未来将对行业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帮助金融机构管理层与监管机构有效理解并应对这些变化,以及更好的洞悉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方向。 报告提出了六个重点领域(存贷款、投资管理、支付、保险、资本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的行业用例,从而描述各个领先技术群的融合应用所形成的四大差异化创新路径: 第一,构建泛金融生态体系:多项技术融合将使得数据共享、联合建模、产品服务对接等方面的门槛显著下降,加速泛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 第二,实现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有机融合:利用新兴技术将实物流程相关数据嵌入金融产品,可更好地评估风险和价值,核实交易身份,确认信息来源,优化产品分销。 第三,重塑交易流程:利用现代化的数据传输和价值转移路径,实现金融交易的去手工和去中介化。 第四,重构核心处理功能:利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可以为金融机构构建起更准确、细化、高效的数据计算与处理能力。 报告认为,综合采用新兴技术以创造全新机遇、改变竞争动态、促使行业应对系统性挑战的方式众多。在技术部署上,金融机构应以生态系统为导向,专注于客户,协调敏捷。同时,金融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须应对以下运营环境挑战:高度普及大众化、挑战重重、摒弃原有假设。尽管环境挑战较大,但行动条件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成熟。 德勤中国副主席、全国金融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吴卫军说:“德勤担任世界经济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20余载,并连续多年联合发布研究报告,共同探讨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颠覆性效应,以及如何通过金融科技为机构赋能增值。随着研究视野与深度的演进,我们逐步意识到各类领先技术的协同融合将为金融机构的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居民信息消费调查报告(2020)》称,今年以来,我国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融合消费新场景涌现,更多居民养成信息消费习惯,这也促进融合消费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实现良性互动。 报告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消费者增加了信息消费。有超过八成消费者展望,在疫后会延续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模式;有超过七成消费者期待尝试更多消费模式。疫情期间,企业、消费者供需对接产生了更多的融合消费场景,其中,在线医疗、线上教育、视频会议是三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型信息消费场景,此外,还有“吃货”助农、云运动、就业共享、云旅游、云K歌、直播卖车等,给人们增添便利和丰富体验。 与此同时,我国网络购物创新模式层出不穷,直播购物快速兴起并占据电商市场一席之地。消费升级、疫情防控等因素驱动在线教育、医疗、办公等发展型信息消费普及提速,成为信息消费增长的新亮点。在供需两旺的背景下,新职业、新就业应运而生,电商、O2O、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以就业门槛低、就业时间灵活等优势,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这份报告基于中国信通院在今年6月至9月开展的互联网调研,包含10256个有效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基于调研,中国信通院认为,今年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呈现十大特征。 报告称,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呈现明显的“年龄差”,其中,30岁至39岁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能力及意愿最强。从偏好来看,30岁以下消费者更偏爱休闲娱乐,50岁以上消费者更关心新闻资讯。不过,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东中西部消费者的信息消费支出、应用偏好等方面基本趋同。 报告称,我国居民对集成化、智能化信息产品更加青睐,综合集成的智能家居将加快从潜在需求走向百姓实际生活。基于调研,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消费者对5G手机购买意愿强烈;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新型智能产品的消费需求处于加速培育期。 报告称,国内在线支付手段更加智能便捷,刷脸支付、指纹识别、信用消费等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智能支付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未使用过在线支付的消费者占比,从2017年的近20%降至2020年的不足1%。有意思的是,从支付目的来看,城市消费者更偏爱吃,而乡镇消费者更愿意为娱乐买单。 报告还指出,我国居民信息消费需要供给质量和环境保障护航。一方面,消费者关注产品服务本身的品质性能,特别是性价比和科技含量等。在产品服务本身条件方面,“质量价格,性价比”关注度达到73.4%。另一方面,健康、安全、便捷的消费环境是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的重要保障。调研中,信息消费软性环境方面,“个人信息安全”关注度达到66.9%,占比较2017年的53.3%明显提升。(记者 陈爱平 陈云富)
12月9日,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闭幕。在这场为期三天的论坛中,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金融科技的开放创新与审慎监管展开讨论。闭幕当天,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成员单位还发布了多项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涉及金融数据安全管理、科技监管、技术创新融合等。 在数据管理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主任郑威表示,数据权属界定将是未来数据融合共享中最为重要的一大难点。跨越数据鸿沟、让数据发挥价值仍有一段路要走。基于此,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正在打造金融数据安全融合平台,以实现多方之间的互信与互通,从顶层上支撑监管,横向服务产业。 郑威介绍称,打通数据融合需要多种关键技术,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安全多方计算、机密学习、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通过对这几种技术进行多个方面的检测评估发现,隐私保护的计算技术存在着跨领域、多学科、多交叉等难点。利用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可解决安全数据的可用而不可见的问题,这将是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的重要工作方向。 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应用,比如采用多因子量化模型精确核定证券虚假陈述对于投资者损失的判决。 据介绍,这一模型主要是模拟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代表着在没有虚假陈述、财务造假的情况下一家公司的股价走势。然后将其与实际股价走势进行比较,两者的差价就视为公司财务造假、虚假陈述所引起,根据此来进行最后的判决。李峰称:“上海金融法院和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已经有两个判例使用了这一模型,该模型也正在长三角和其他地方推广,宁波中院、长沙法院已经使用,希望这一成果能起到上海金融科技在司法应用领域的引领作用。” 在技术创新融合方面,德勤管理咨询数据科学卓越中心主管合伙人尤忠彬发布了一份关于金融科技融合创新应用的报告。根据报告,技术融合创新主要有4种方向,分别为支持泛金融生态构建、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有机融合、重塑交易流程、重构核心处理能力。他称,除了关注技术融合外,为迎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还要坚持客户驱动,提升监管透明协作,强化组织内部敏捷力等。 事实上,“自去年联盟倡议发起以来,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的成员单位围绕自身主业,在金融科技领域开展积极布局和探索,挖掘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平台、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初步形成了合作协同的创新态势。”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秘书长、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利说。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在联盟成员单位中,共计有10家机构的33个金融科技相关领域项目,获得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主流媒体等颁发的45个奖项,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 比如,浦发银行申报的“基于测试分析建模的案例自动化生成项目”和“零售客户智能化营销项目创新案例”项目,上海银行申报的“智能风险管控项目”和“上行e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项目,氪信科技申报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或然智能引擎系统”、“列式计算引擎”项目等。 成果发布会上,邓伟利还透露,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正筹划设立若干个不同方向的专业委员会,以巩固和夯实联盟在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闭幕当天,作为联盟成员之一的中国银联正式发布了“银联云”,将为产业各方提供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金融级云平台产品和服务,加快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据介绍,“银联云”具有四大特点:稳定可靠、金融级安全、自主可控以及智能开放。记者了解到,银联云将从云基建、云应用两个层面,提供全栈式的云计算服务解决方案。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涂晓军还表示,银联云所带来的一方面是成本的下降,还有一方面是效率的提升。因为云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交付、按需提供,它的高弹性将弥补中小银行在市场竞争的弱势。
报告:我国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仍面临挑战 11月18日电(记者张千千)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17日发布的报告提出,我国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仍面临从业机构数据治理能力、法律法规、技术探索、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亟待解决。 名为《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研究》的报告提出,数据要素融合是指在数据要素化背景下,对单一或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关联、组合等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数据处理效果。 但目前从业机构数据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数据显示,71%的被调研银行认为自身在规范和提升数据质量方面存在挑战,认为自身数据价值挖掘能力欠缺、数据孤岛较为严重的被调研银行占比分别为59%、55%。 同时,报告提出,目前金融行业各方对技术安全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跨行业跨领域协调有待进一步强化,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建立。 对此,报告建议,应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同意形式、免责规定等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关键节点的规则要求;加强监管政策的统筹协调,出台实施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等重要原则指引;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违规采集数据、非法数据买卖等危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的惩处及披露力度;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入交流,加强数据要素融合方面的信息和能力共享。 据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组建,是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促进从业机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建立行业自律惩戒机制等职责。
这个系列我要讲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多的,但力求由浅入深,从面到点,内容是虎哥这几年对军工产业深度学习研究,无数次的不耻下问,加上我们在投资实践中整理出的内部培训教材。虎哥为什么要辛苦的做这个系列的视频?因为经常有人问,你有什么好的投资机会?我可以非常郑重的告诉大家,军工产业就是最好的投资机会之一! 一:什么是军民融合?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和解放军代表团在一起交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从此,军民融合就成为一个热词,现在工信部有军民融合推进司,国防科工局有军民融合办,军委战略规划部里有军民融合局,科技委里面有军民融合与成果转化办公室。 那什么是军民融合?这并不是一个新词,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镇守边疆兵农合一的将士,和平时期搞瓜田李下男耕女织,战争时候,提枪上马冲锋杀敌,保家卫国,这就是军民融合。说到这儿,你是否想起今天的中国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就是扮演这种角色——新疆建设兵团!军民融合从字面理解,非常的简单:代表国防力量的军队体系和代表地方群众的融合,军队和地方由于各自承担不同的目标任务,不同的管理体系,尽管在某些地方也有交际,但都是浅层次的交际,由此导致的最现实也是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资源的重叠和浪费!比如机场有军用和民用,军用机场民营飞机不得靠近的,民用机场也不会给军机提供起降、加油等服务。在军民未融合的背景下,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这种重复建设就是一种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当然我只是举一个让你好理解的例子,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军民融合,那可就没有高度了!引用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郭瑞鹏研究员的观点: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说,“军”指的是国防建设,而“民”指的是经济建设;从中观层面来说,“军”指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某些重要领域,比如说武器装备的研发,军队的人才教育,军队的后勤保障,这个“民”指的是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紧密相关的那些民用领域,比如说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就是国家的科技和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军队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就是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对企业而言,“军”指的就是军品或者军用市场还有军用资源,“民”指的就是民品、民用资源还有民用市场。 二、军民融合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我说军民融合和你我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你肯定不相信!不过没有关系,虎哥专治各种不服。1991年苏联解体,解体的原因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政治的原因我不想多讲,经济上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和美国佬搞军事竞赛,被美国佬拖垮了经济。那美国为什么没垮,相反还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之奥妙就在于美国很早就实行了军民融合,大家记得我有一期节目讲IBM,美国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之后,IBM从一家做磅秤的转型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很长很长时间里,IBM一直都是美国军方和航空航天系统的非常紧密的合作伙伴,IBM就是个民营企业,怎么进入军方体系的?有没有受到甲方也就是军方的歧视呢?没有,美国设计出符合人类发展进步的制度和机制,只要你有好的技术,我就和你合作,由此让民用技术和军用技术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无缝的转移。先进的民用技术很容易就被军事国防市场采用,先进的军用技术也很容易转化到民用市场。咱们现在坐的飞机,主要就是法国的空客和美国的波音,波音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也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军工企业。和平年代,他们的产品就以民用飞机为主,一旦发生战争,飞出来的就是一架架的战斗机,这就是军民融合。反观我们的苏联老大哥,一直走的是僵硬的军民对立的路线,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军用技术很难走向民用市场,民用市场的先进技术,也被以保密、国防安全等等看似十分合理的理由,实际上是被这些既得利益或者是思维僵化的人阻挡在军用序列之外。这样的机制和美国人搞军事竞赛,就像炒股,美国人的成本是1块,苏联人的成本是2块,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人的成本在不断的降低,而苏联人的成本还在不断提升,你说怎么竞争?其实像波音这样的企业中国也有,比如虎哥老家的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和平年代,它就是生产汽车;一旦发生战争,开出来的就是装甲车坦克。比如高德红外即可以生产普通的红外热像仪,也可以配套空军的机载、导弹还有海军的舰载侦查设备,还有湖南的三一重工,可生产工程机械,也可以研制军用装备,但中国这样的军民融合的企业还是太少了。 三、军民融合要融合什么? 第一是融合思想。思想上的融合是最重要的,军队和地方都要有大局意识,关注国家的未来,不能因为各自利益而在融合的过程中打折扣,任何有这类想法的人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罪人! 第二是理念上的融合。融合的过程肯定有困难,有障碍,有分歧,有风险,但必须要以民族大义国家的未来为宗旨,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在这一点,我们要学习一个国家,虽然在国土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但却是全世界公认的强国,强在什么地方?就是军民融合的理念,军民之间的融合,军用市场作为技术创新的驱动,一旦技术成熟便立刻分享给民用市场,带来经济的红利,这个国家就是以色列。 第三是技术上的融合。前面说了军用尖端技术转为民用,其实民间也有很多技术可以吸纳转为军用。一方面,军队与市场接触的比较少,很多军工企业固守自封,并未主动了解和吸纳民用已经充分发展的高科技技术;另一方面,中国军队近90年的发展,在技术装备领域有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要适应现代化的战争,必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这类技术在民营企业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将这类技术吸纳转化成军用,就能有效的提升军队的防御和作战能力,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国防军事实力。 第四是市场的融合。我们的国防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15%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60%左右的水平,目前我们十二大军工集团外部的配套率只有13%。说明什么?行业封闭,竞争不充分,导致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除了国防军事技术,还有教育、社会服务尤其是军方的后勤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供暖供电等等商业服务;还有国防的动员、应急和公共安全,包括海洋的开发、海洋的空间信息,这些领域都可以建立共享和协作的市场机制。 第五是人才的融合。因为技术、市场最终都是靠人来驱动的。目前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家,专利技术创新占到了每年总成果的70%比例,但是获得“武器装备研发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民营企业到目前为止也就是1000家左右,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1%。这意味着什么?市场的封闭,导致着我们99%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并没有参与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队伍中来,那么存在着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 四、军民融合怎么融合?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美国上一任的国防部部长叫阿什顿·卡特,2014年被奥巴马提名为国防部长,他也是一位物理学家。卡特在硅谷起家,所以他对硅谷高新技术的发展非常了解,他上任之后就到硅谷进行一个专题演讲,主题是《重新链接五角大楼》。他认为国防部对硅谷的高新技术已经不是特别了解,现在需要重新链接,如何链接五角大楼呢?他提出了两点举措:第一个举措,国防部每年派出一个团队到硅谷各个企业去任职,任职时间两年,一年时间用来充分了解硅谷的这些商业技术,一年时间把这些先进的技术拿到军队内部来搞实验。美国为了加速它的“民转军”,真是冲到了市场的最前线;第二个举措,国防部出资,给那些有创新想法的中小企业,以资金的支持。 为什么美国推行军民融合力度如此之大?一句话,能花小钱办大事!举个例子:掌握卫星研发制造技术的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航天五院、八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那么研发设计一颗北斗卫星,五院要花费10亿元人民币,因为国有企业嘛!中科院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2亿元人民币就能做出来,这就是竞争!等我们详尽的咨询业内专家后,了解到美国的私营企业1到1.5亿元人民币就能做出来,而且还能有30%的净利润,这就是充分的竞争! 我们现在提军民融合,主要的思路和理念还在很低的层次,什么“军转民”,就是把军用的技术转民用;“民参军”,就是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民用技术进入军工行业。再看看美国,它的国防部和商务部统计的关键技术需求清单重叠率达到了85%,意味着85%的技术既可以为军所用,也可以为民所用,军民通用。美国早已认识到冷战时期那种“先军后民”、或者是“军转民”、“民参军”这样的发展战略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了。所以怎么融合?学习借鉴美国、以色列、日本的先进制度和技术;并且同时加快立法,要从政策法规、制度机制、行业标准上来为军民融合战略作保障,明确军队、地方、企业,各方在军民融合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在技术研发上,注重军民技术的通用性,避免资源浪费,国防和军队建设要逐步的对民营企业开放,军队要通过吸纳民用技术完善自身技术体系,军民相互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另外,军民融合的理念也不仅仅是狭义的国防科技,前面已经介绍过,还包括军队的教育,人才的培养,军队的后勤保障,国防的动员,这是要建立一个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融合的格局。
图据新华社 在 “双循环”背景下,军工板块迎来新催化剂。可以看到,我国“十三五”之前是武器装备能力建设期,重点解决装备有无的问题,目前国防政策已由过去的“强军目标稳步推进”转变为“备战能力建设”。行业人士预计,“十四五”武器装备进入放量建设期,军工企业由“稳健增长”向“高速增长”迈进。 国盛证券分析师余平表示,中国在过去较落后的科技产业上追赶发达国家。而国防军工对于大国崛起的意义,从国家安全层面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防军工是“大国掰手腕”的重要利器;从国家经济层面上看,发展军工可以牵引千万亿的民用产业,如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卫星互联网、碳纤维、高温合金、红外、全电推船舶等;国家科技层面上,军工技术是很多先进技术的源泉,发展军工可以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军转民更是军工技术与人才红利释放的重要途径。在供需共振背景下,迎接军工大时代。 目前,军工板块正处在新一轮大浪潮的起点上,军工弹性主要源自基本面弹性、行业弹性、催化弹性,优选低估值、长赛道、核心资产。行业人士表示,军工行业中期逻辑不改,“十四五”期间各类主要装备仍将持续放量增长,确定性极高。建议投资者关注军工板块两条主线,第一是提升资产证券化率,第二是军民融合。 ■ 1 资本运作密集逆周期投资价值凸显 目前涉及军工核心主业的上市公司较少,且多为配套零部件、武器装备总装的军工厂,大量轻资产、高收益的科研院所类资产尚未实现资产证券化,未来核心军工资产证券化提升空间巨大。军工是本次国企混改的重点领域,随着体制、政策和机制等方面改革工作的深入,军工企业混改、科研院所转制等改革工作有望持续推进,为核心军工资产的证券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资本市场也将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军工企业资本运作密集,包括核心军工资产整体上市、科研院所优质资产证券化等,军工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华泰证券分析师王宗超指出,随着我国军事体制改革逐步落地和院所改制、混改等国企改革不断推进,改革逻辑正在逐步兑现。中国2020年国防预算仍同比增长约6.6%,我国政府对国防建设持续保持着较大投入力度,推动行业稳定成长。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军工行业基本面扎实,又是未来引领我国高端制造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逆周期投资价值凸显。 2016年前后,随着有潜在资产注入可能的上市平台市值严重透支,资产注入带来的价值增厚消失,但持续的军工资产证券化为A股带来了超过40家军品营收占比超过一半的标的。伴随着价值标的估值显著回落,军工板块2020年正式进入价值成长元年。 中信建投(601066)证券分析师黎韬扬指出,2020年推动行业发展的三大逻辑或将被逐步验证,建议重点把握供需新平衡、改革再出发和成长正当时三条投资主线。第一,在供需新平衡方面,建议首选符合“实战需求旺盛、新型号定型、量产预期将至”三大标准且型号量产有望延续的整机公司,以及在实战化练兵背景下需求集中释放的相关公司;第二,在改革再出发方面,随着国家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人事调整到位,资产注入新路径的示范效应将逐步显现。军工核心资产或将加快证券化,优化提升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或将成为各大军工集团的重要任务。建议重点关注“主业有支撑、注入空间大、经营可改善”的军工央企上市公司;第三是在成长正当时方面,军工上游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具有军民两用性,通过向民用转化可解决国产化问题,重点关注“行业空间大、国产化率低、国产化刚需强劲”三大标准的相关行业。 2 军民融合仍是主线看好细分行业龙头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系列顶层规划陆续出台,从国家层面为军民融合的深度推进制定方向并提供政策支撑。对此,券商人士表示,军民融合是军工行业改革的重要方面。根据政策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形成较为健全的军民融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军工与民口资源的互动共享基本实现,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比例大幅提高,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随着军民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续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军民融合的法律体系加速推进,军民融合依旧是军工板块中一条重要的投资主线。 军民融合的核心是国防与军队建设体系融入民间发展,同时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体系推动国防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提高后勤保障、科技创新、体系动员、军政军民团结等水平,这正是军民融合的核心理念。此外,加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与民间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融合也尤为重要。在管理层的指导下,这些军民融合理念的贯彻落实料将在2020年大幅助力新阶段国防建设。 可以看到,军民融合包含两大产业模式,军转民和民参军。军转民是把军用技术民用化,民参军则是民营资本参与到军工的研发。军转民利用军用技术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助推传统军工企业“造血”功能,对应着国企改革及强军变革的政治使命。民参军则有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兴领域的技术优势,对应着国防工业的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引入。现有的军工技术研发过于依赖军工国企,存在一定的短板,急需民营企业的有益补充。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可以更好的分享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带来的红利。 近两年军民融合领域频频发招,快速军民融合落地、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国防军工领域将是未来军工发展的大趋势。有业内人士认为,军民融合领域“民参军”主线仍是关注重点。由于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项目门槛颇高,参与军品分系统等核心配套公司较少,与国企相比,民参军企业在军工电子领域优势明显,可重点关注。另外,应关注细分行业龙头及优势个股。综合多位分析师观点来看,军民融合将进入新的阶段,中长期来看投资者可继续关注军民融合概念股,特发信息(000070)、国睿科技(600562)、海特高新(002023)、新研股份(300159)、高德红外(002414)等。 潜力股精选 中航机电背靠航空工业集团 公司背靠航空工业集团,2012年以来经过多次资产重组和整合,成为航空工业集团旗下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航空机电产品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华创证券指出,公司航空机电产品有望保持稳健增长趋势,随着更加聚焦航空机电主业以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公司盈利能力预计将有所提高,毛利率或将有所改善,期间费用率预计保持平稳略有下降。同时公司目前作为航空工业集团下属航空机电系统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的地位明确,体外尚有武汉仪表、609所和610所等优质企事业单位资产,未来资产整合仍可预期,优质资产的注入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质量。 中直股份体外资产有望注入 公司是直升机制造龙头,我国军用直升机总量仅为美国的1/6,直-20作为中型通用机型,参考“黑鹰”系列直升机在美军作为主力机型的装备比例,保守估计市场空间达680架。直-20有望加速列装,公司作为部件供应商将持续受益。开源证券指出,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板块仍有哈飞集团、昌飞集团的总装直升机整机与试飞业务、直升机运营及维修业务以及中航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等资产在上市公司体外,资产质量相对优质。考虑到同类资产合并仍是大势所趋,未来公司体外资产的有望注入将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规模的提升和关联交易削减所致的盈利能力增强。 特发信息分享行业成长红利 作为特发集团信息化业务发展的排头兵,公司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有望依托较好的ToB和To G端市场拓展能力,实现信息化业务的持续拓展,打造新的增长点。此外,5G网络规模建设以及国防军工领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驱动公司主营业务长期向好。华泰证券指出,当前在信息化领域,公司形成了光通信+军工信息化双轮驱动的格局。军工业务方面,信息化需求成为国防装备发展的长期动力,公司积极推动军工产品迭代和客户拓展有望分享行业成长红利。除此以外,公司在数据中心布线、云计算技术服务、创新节能技术咨询及工程管理方面持续拓展,实现信息化业务由双轮驱动向多点布局的延伸。 海特高新新业务价值凸显 公司主营航空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及维修、第二代/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为国际领先的高性能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解决中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中制造环节的瓶颈,实现了核心高端芯片自主可控及国产化替代。国金证券指出,公司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应用于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雷达、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光纤通讯、3D感知、新能源、国防军工等领域。公司在5G宏基站射频GaN产品上取得重大突破,是国内领先进行硅基氮化镓量产的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背景下,第三代半导体晶圆制造为“卡脖子”环节,考虑核心高端芯片自主可控的战略价值,公司氮化镓业务的稀缺性凸显。 航天电器高增长低估值标的 公司高端产品占比70%以上,军品为公司基础,在民用领域则不断开拓新客户、新产品,尤其在通信领域发展迅速,逐渐快速发展成为公司新的支撑。过去十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规模保持了两位数的复合增长。中长期看,公司有望成为一流高科技元器件企业。安信证券指出,公司是军工板块中增长确定性高、低估值价值类标的。一是核心受益于我国十三五后两年武器装备列装加速及航天领域任务增多,实战化训练弹耗增多等行业利好;二是民品发展具有潜力,受益5G建设及元器件的国产替代机会。此外,公司作为航天科工十院旗下上市公司,外延并购发展、股权激励仍可期。 四创电子平台证券化有望加速 公司大股东中电科38所将四创电子(600990)股权转给央企中电科集团二级单位中电博微公司,同时中电科集团将四家研究所划拨给中电博微进行委托管理。在资产整合方面,根据公司公告,未来中电博微将梳理各研究所业务资源,开展相关业务资产及资源的整合重组,承担后续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天风证券(601162)指出,公司是我国气象、空管雷达行业领军企业,是我国军民用雷达核心生产商之一。公司业绩有望于“十三五”末年伴随交付恢复、军工信息化与微电子民用产业发展出现改善或进入拐点。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作为中电博睿旗下唯一上市平台证券化望加速。 高德红外军品业务逐步上量 公司全产业链布局,军品接连中标将受型号驱动逐步上量,民品持续拓展新兴应用领域,看好军民业务齐头并进。开源证券指出,公司制冷型、非制冷型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已批量装备于国内多个军品型号中;独家先进的Ⅱ类超晶格长波探测器芯片已随某型号军品定型进度实现了批量交付,未来应用潜力大;新制冷探测器芯片已配合某型产品定型并实现了交付;新推出的气体探测芯片可满足战场化学毒气、石油炼化厂、炼油厂等气体泄漏检测需求。公司正继续储备在研项目,参与国内各军兵种竞标,寻求更大增量市场,也将积极推进出口工作。预期随着武器装备定型批产,将驱动公司军品业绩持续增长。 景嘉微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作为GPU芯片设计龙头,持续投入研发巩固核心竞争力,立足优势军品业务不断拓展军民用领域。开源证券指出,公司已开发多种小型专用化雷达产品。军用飞机配备空中防撞雷达系统是普遍趋势,我国军用飞机配备该系统起步较晚,未来需求空间较大;主动防护雷达系统是目前坦克装甲车最有效的防御装备之一,国内装甲车辆信息化建设和国外战争多发区域战损更换带来较大需求;弹载雷达微波射频前端核心组成,雷达制导导弹是目前国际先进的空战武器,射频前端核心组成作为消耗品将持续产生需求。公司梳理、整合产品和技术形成了系统级产品,市场空间广阔,业务规模有望保持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