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5000亿级体育消费市场爆发 体育“新基建”布局加速到来) 在王裕雄看来,造成当前体旅消费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供需不匹配,亟需体育产业实现自身的“供给侧改革”。“你是通过哪个运动认识我的?”俘获363万粉丝喜爱的抖音健身达人铁豆,在她的一条视频中说道。“潜水冲浪”“单板滑雪”“徒手攀岩”,这些极限户外运动的个性标签助她从抖音中脱颖而出。在2019年的《追我吧》综艺节目中作为“高配”运动素人,铁豆与多位明星共同竞逐。越来越多健身达人“出圈”背后,是一个渐渐浮出水面的万亿级消费市场。多份行业内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000亿元,相比三年前,同比增长高达110.87%。12月21日,2020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体育两博会)网上开幕。此次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经济司司长刘扶民在内的多位领导,展望“十四五”期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并作主题演讲。引爆万亿级消费市场体育产业背后的消费市场规模,想象空间巨大。近年,大众体育消费品类已趋向多元化发展。产品领域,从基础的运动鞋服等体育品类的消费,扩展到跑步鞋、瑜伽垫、甩脂机等面向更细分专业领域的产品。服务领域,消费者更加追捧有品质的体育培训,潜水、网球、击剑等运动开始风靡。此外,消费者对智能手环、智能跑步机等科技类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中国产业信息网在调研中发现,已有近八成用户会选择可有效监测自身运动生理指标的产品。实际上,与上述消费形态相比,体育旅游融合实现了更大的撬动效应。“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刘扶民在主题演讲中多次提到体旅融合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十三五”以来,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体旅市场发展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国山地户外俱乐部已经近1万家,每年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人次达7000多万,参加马拉松人次超过700万,滑雪人次超过2000万,帆船帆板体验人次超过500万,体育旅游在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体旅融合是个大趋势,这个判断非常准确。”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体育和旅游要融合发展,这是由体育产业本身的自然特征决定的。一般而言,体育产业往往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意味着市场可能失灵,导致供给不足。而破解外部性的重要方式就是由政府出手去扶持。另外一个途径就是不需要政府出手,转而通过企业或微观市场的组织变迁去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就要通过体育和其他产业融合来产生。其中,体育与旅游融合是最重要的一种融合形态。” 王裕雄说。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空间广阔。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2018年我国主要体育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为人民币1456亿元,而体育旅游服务进口总额达1316亿元,占比达90%以上。“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外流现象较为严重,潜力巨大。而体育旅游方面出现消费外流,归根结底是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吸引力不强。” 刘扶民在演讲中说。在王裕雄看来,造成当前体旅消费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供需不匹配,亟需体育产业实现自身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体育产业的经济特征跟其他产业不一样。体育的经济价值需要通过产业融合,微观层面意味着需要大的体育商业综合体,才能让融合能够真正落地。而大体量的商业综合体,往往投资体量大,回收周期也比较长,并且会涉及到人才、土地、用地、配套设施等等问题。“在这方面,体旅融合的商业模式本身还需要继续探索。”王裕雄说。城市角逐体育消费赛道体育为一座城市创造的经济价值及带来活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 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体育消费市场潜力不可小觑。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体育消费总量上仍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和2018年体育消费市场总量分别增长49%、23%。而新一线城市中的成都、杭州、重庆等地,体育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表现非常亮眼。其中,成都在足球、篮球、羽毛球、健身、棋牌领域的消费总量位居新一线城市首位。不仅是新一线城市,东北城市也靠体育旅游成为中国冬季的“网红之城”。《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指出,2018至2019年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已达到2.2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今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近年以来,已有不少城市摩拳擦掌,扎堆于体育产业赛道建设。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更需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王裕雄认为,政府最首要的角色就是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全民健身、户外运动设施,以及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的供给,从而直接释放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潜力。政府也要当好守夜人的角色,来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营。另外,对于一些属于高危的体育消费项目,政府则亟需加强安全监管。“新基建”时代的体育之变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的同时,也在不断重塑体育产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统计,2019年中国数字体育月活跃用户超过1.2亿人,其中通过数字媒介观看篮球赛事的月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足球用户超过2000万;健身领域中,数字健身用户达到2000多万。疫情期间,线上健身受到极高关注,甚至诞生了一场在家做运动的“宅”潮流。在线健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被隔离在家,无法前往健身房进行锻炼的需求,但由于网络传输产生延迟、互动体验不佳的问题,也让人诟病。不过,一旦5G、AI、VR等新技术介入,线上健身参与感、互动感不强的痛点将得到改善。甚至未来,家庭健身很可能增长为健身主战场。从线上健身、体育直播到线下场馆,技术赋能无处不在。“依托互联网+,加强体育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线上博物馆建设,探索体育博物馆搭建VR、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沉浸式体验。”会上,涂晓东描绘了一幅科技与体育融合创新的新景象。王裕雄认为,体育“新基建”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供给,是体育升级非常好的抓手。一方面,新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体育消费潜力释放。另一方面,技术赋能也能带动体育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在需求端,新基建诞生了新需求和新标准,体育基础设施和这类基础设施产品的制造者,也需要一并去进行升级改造。”今年9月,《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印发出台,提出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个体育公园,要求推进“互联网+健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 10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亦指出,在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方面,要把握好五个重点,其中一条就是要引导各地对健身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在健身设施中注重嵌入5G网络设施和配套设施,打造智慧体育公园、智慧体育馆、智慧健身步道。记者注意到,如今已有不少城市将体育纳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之内。例如在浙江绍兴,已启动编制《绍兴市智慧体育发展规划》,实地走访核查了12384个体育场地,共筛选出10848个体育场地上线全省“浙里办”APP的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并完成10484个场地的定位、照片等信息录入。“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装备、物联网的加速应用,智慧体育为城市体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绍兴市体育局局长吴海明如此感慨。
2021年1月14日,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与辰安科技全面融合暨2021营销启动会议。此次会议对双方在业务、市场、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全面深度融合进行了部署,并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在协同发展机制上进行了创新突破,夯实了共生共赢根基,为更好地服务公共安全应急领域客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电信党组副书记邵广禄、总会计师朱敏、政企信息服务事业群总经理上官亚非、辰安科技董事长袁宏永及中国电信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中国电信各省级分公司及辰安科技相关负责人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参会。 邵广禄在会上表示,新形势给公共安全行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中国电信2020年启动政企改革,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并专门针对大应急行业,设立了应急行业事业部,统筹推进中国电信大应急行业板块的业务发展。辰安科技加入中国电信大家庭,为中国电信引领公共安全行业信息化服务创造了条件,中国电信将全面对接辰安科技的核心能力,做到体系融合、产品融合及营销融合。 会议指出,在体系融合方面,双方共同形成纵向一体、横向贯通、协调运转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在产品融合方面,共同打造涵盖咨询、规划、设计、建设、集成、软件开发、维护、运营、安全保障等一体化综合产品解决方案。在营销融合方面,创新协同营销模式和激励考核措施,形成融合的销售团队和技术支撑团队。通过打造融合样板,树立行业应用新标杆,推动公共安全行业信息化服务新发展。 邵广禄强调,在辰安科技的助力下,中国电信要牢牢把握5G时代机遇,落实“云改数转”战略,全国应急行业团队要为政企改革树起一面旗帜,要创新市场拓展,重点业务重点领域有突破;要做好产品升级,打造云网融合一体化新产品和服务;要落实“云改”,创新组织机制;同时做好培训赋能,培养专家团队。 自2020年11月中国电信受让清华大学持有的辰安科技部分股份以来,中国电信与辰安科技不断就优化市场战略、深耕渠道建设、创新SaaS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探索构建覆盖全国的公共安全监测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辰安科技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信息化的领先优势,通过辰安科技的产学研优势支持中国电信“云改数转”战略的快速落地。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推动的政企改革向政企信息服务事业群转型,将进一步激发6万名政企客户专属客户经理的活力,为包括大应急行业板块在内的政企业务提供更为强大的销售渠道和服务支撑能力。
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深入实施“万企融合”行动,推动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截至今年10月,贵阳市“万企融合”省级标杆项目达44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领域相关试点示范企业达10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达31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达20个。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上云率达到83.5%。 2018年,贵州省开始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2020年,贵阳市全年带动600户企业参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加速“线上+”场景多元化,发展无接触配送、智能化服务、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问诊、远程办公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5G网络建设呈现明显加速趋势,而5G在金融业的应用前景也被广泛关注。 “5G与金融业的融合应用,一方面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将加速金融移动化、线上化迁移,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12月15日发布的《“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截至2020年9月,全球5G用户总数超过2亿,其中,中国用户超过1.6亿,预计2025年将超过9亿。基站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69万,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已初具规模。 在5G赋能的诸多行业中,金融业高度关注5G技术应用。一方面金融机构希望抓住5G应用窗口期,积极合规创新,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前应对可能带来的周期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都要求金融业积极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报告认为,5G会提升金融感知能力,将带来更广泛的金融感知对象、更全面的金融感知流程、更丰富的金融感知数据。在核心能力支持下,金融创新工具、风控能力、运营成本、渠道触点、业务流程等要素都将得到明显升级,最终服务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用户三类主体的各层需求。 报告还重点分析了“5G+动产融资”、“5G+智能客服”、“5G+保险定价”、“5G+智能理赔”等八大典型应用场景。 参与报告编写的众安保险金融科技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举例称,在智能理赔场景下,车主遇险后可进入APP或小程序实时视频连线客服,通过在 5G环境下融合视讯技术,配合丢帧补时和直播技术等,远程完成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的整个传统车险理赔流程,获得快速的智能定损及理赔打款服务。 报告认为,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保险行业的智慧时代已经来临,行业形态持续重塑,5G时代将给保险业注入创新活力和服务价值,在多样化场景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环节都带来巨大的应用空间。 不过,报告同时分析称,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还面临着硬件采购维护成本偏高、5G网络覆盖率有待提升等问题,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技术能力、硬件投入不足,对5G保持观望态度。 此外,行业还面临金融场景下的5G应用标准研究欠缺、金融业对5G带来的赋能价值挖掘不够等挑战。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过程是也是5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融合应用于金融业并最终应用于实体经济的过程,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需多重要素共同推进。 报告呼吁,推出针对性减税降费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更灵活的投融资方式进入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领域。同时,应发挥运营商、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之间合作共建的5G+金融应用示范,广泛进行市场教育,形成共性方案,推动规模化复制。同时,应鼓励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金融企业和垂直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支持技术标准验证,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行业共同制定5G+金融标准,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5G+金融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标准。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等目标。 《实施方案》重点聚焦企业主体、设施设备、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等5个关键环节,以及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等6个重点领域综合施策,对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作出全方位安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一方面,从5个关键环节对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全方位融合提出明确要求,推动解决制约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和“中梗阻”;另一方面聚焦6个重点领域,明确了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推动相关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实施方案》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组织协调保障等方面提出综合性保障措施,既积极推动降低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制度性成本以及投融资、土地等要素成本,又通过试点示范方式鼓励骨干企业先行先试,为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此外,《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物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供应链协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费用率不断下降;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对制造业物流成本水平变化的评估监测更加及时准确。 该负责人还强调,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依托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跨部门政策统筹和工作协调,推动相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落实好《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形成政策协同和工作合力。 同时,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加强对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情况的监测评估,研究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统计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解决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障碍,推动形成“正反馈”机制,为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残疾女性占48.5%,持证的残疾女性有1585万,其中重度残疾人占了46%,达734万人。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妇女、女童生存发展状况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9月28日,由中国残联主办的“融合发展 我们在行动”——残疾妇女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主持座谈会,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章冬梅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党组成员张卫星,副主席黄悦勤出席会议。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9位残疾妇女和1位残疾儿童母亲代表先后发言,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经历,就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张海迪表示,全球有10亿残疾人,中国8500万残疾人中,一半左右是残疾妇女,其中重度残疾人接近一半。残疾妇女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她们承受的痛苦和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很多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加强和改进对残疾妇女的服务,让她们的生存权得到稳定保障,发展权得到更好实现,是“十四五”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张海迪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作出重要论述,对关注残疾妇女的健康需求等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残疾妇女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很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残疾妇女不但自己脱贫,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山东省平邑县凯凯服饰有限公司经理刘加芹,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2004年,因心脏病手术落下后遗症,造成右腿残疾。此后,经过艰苦的康复训练后基本可以自理,并且得到当地政府的帮扶,但是,她不想一辈子靠政府的救济生活。于是,她贷款和村里5个姐妹成立了服装加工点,通过一点一点地拓展业务,如今发展成为日加工服装500余件,年利润达20多万元的服饰公司,她不但自己摆脱了贫困,还带领着更多的姐妹一起实现了脱贫致富。会上,19位残疾妇女和1位残疾儿童母亲代表不光讲述了各自的励志故事,同时,针对残疾妇女目前面临的困难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看法,并就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轮椅小草”郭冬梅,1972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市侯家寨乡罗文峪村。1991年1月2日,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她不慎从高空坠落,造成高位截瘫,此后,她的生活全部由父母照顾。2018年,网红的出现让她看到了机遇,她逐渐地学会了在网上、在直播间里与朋友们面对面交流、学习和分享,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的情感。就这样,“轮椅小草”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粉丝量达到100多万人,这让她孤寂的生活里有了阳光和希望。然而,父母日渐衰老,再加上二老身体有恙,照顾她越来越吃力。“像我这样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在全国还有很多,如果去敬老院或请人照料每月得花几千元,我们肯定支付不起。”就此,郭冬梅建议,把像她那样生活半自理的或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由县级残联建一个专门的福利院来收养,费用方面由自己支付一小部分,当地政府、国家补贴一部分。值得欣慰的是,全国很多地区在逐步实施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模式,此类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此外,残疾妇女的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也受到了与会残疾妇女代表的关注,比如,残疾女性往往比残疾男性更容易受到歧视;由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残疾妇女承担了主要的家庭照顾责任和家务劳动,成为影响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障碍;不论是城镇残疾妇女还是农村残疾妇女,都格外希望解决生育费用问题等等。为此,来自黑龙江的残疾妇女代表张丽莉建议,一是将性别平等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主流;二是制定残疾妇女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健康、康复及残疾预防、教育、社会保障、参与决策管理及婚姻家庭等领域;三是将残疾人的生育费用纳入医保。显然,尽管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她们仍然是人类社会大家庭中最困难和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实现残疾妇女的平等权利和融合发展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障残疾妇女平等权利、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中国残联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残疾妇女就业创业,实现小康生活;重视残疾妇女康复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健全残疾妇女和女童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提高残疾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妇女创造平等参与共享的机会;关心残疾妇女婚姻家庭,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推动建立残疾妇女组织,更好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残疾妇女参与公共事务,让社会、让世界能够听到她们的声音。张海迪呼吁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国际社会大家庭共同努力,实现残疾妇女的平等权利和融合发展。她表示,中国残联和康复国际将继续搭建全球残疾妇女事务交流合作的平台,与联合国机构、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开展广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一个不能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章冬梅表示,妇联组织注重关心关爱残疾妇女等特殊群体,注重发挥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全国妇联将继续和中国残联携手合作,用广大残疾妇女的精神激励广大妇女增强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加大力度服务残疾妇女等各类特殊妇女群体,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表示,民政部在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基本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注重加强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和服务供给,注重培育发展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并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共同推进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和残疾妇女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表示,中国残疾妇女在各个领域展示出卓越的才华,令人感动和敬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致力于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帮助残疾人获得各方面的公共服务,更好实现自己的权利。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还共同演唱了由张海迪作词、盲人歌手蒋灿作曲的《我心向天唱》,现场气氛热烈。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以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9月17日,由中国残联发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人口基金、康复国际共同支持发布了《行动呼吁:赋能残疾妇女和女童,共创我们想要的未来》,呼吁各国和国际社会以务实的行为保障残疾妇女和女童权利、增进残疾妇女和女童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呼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此背景下,“融合发展.我们在行动”——残疾妇女座谈会回应前述系列纪念活动,充分听取残疾妇女诉求愿望,进一步保障残疾妇女权益,促进残疾妇女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记者手记:细微之处暖人心。记者在会议现场留意到,座谈会的会场布置一改平时的排排坐,改由将桌子围成一个大长方形的模式,每个位子留出充裕的空间安放轮椅。同时,桌子四周留出很宽的过道,以便轮椅可以自行穿梭其中。此外,会场同层的无障碍卫生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个隔间的门都被最大程度的打开着,方便轮椅进出和原地转动。同时,离会场最近的两个房间被精心布置成了休息室,里面不光有床,还有洗脸盆、毛巾、纸尿裤等残疾妇女需要的物品。记者从中国残联维权部获悉,这是张海迪主席刻意安排的工作,她提出要为参会残疾妇女代表提供“像在家一样”的无障碍服务,希望她们不会因为担心不方便而控制饮水,希望她们可以有休息和更换衣服的地方。
10月15日,上海宏力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宏力达,股票代码:688330)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2500万股,发行价格88.23元/股。宏力达成立于2011年12月,主营业务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智能配电网领域,主要从事配电网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电力应用软件研发及实施等信息化服务,同时公司亦提供 IoT 通信模块、系统集成等产品和服务。主要产品为智能柱上开关,智能柱上开关在产品物联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方面具有先进性,在一二次融合方面居于行业先进水平。“一二次融合”设备的行业渗透率逐渐提升 技术与功能将拥有新的市场目前,在国家配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配电网智能设备的市场空间依然较大;但传统一、二次设备的需求已出现疲软态势,“一二次融合”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将成为未来配电网智能化的主流产品。 传统柱上开关对线路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配电线路区间分段投切、控制以及短路故障保护,主要应用于线路供电、断开、闭合等场景。而宏力达的主要产品智能柱,其开关拥有传统柱上开关并不具备的单相接地故障和隔离,以及线损电量采集等功能。“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由于技术、功能的先进性,较好地匹配了配电网当前的实际运行需求,从而产生不同于传统柱上开关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宏力达凭借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技术性能突出等优势已逐步进入多个网省公司。当前,配电网设备向一二次融合方向发展已经属于行业共识,但国内部分上市公司尚无成熟、量产的产品供应市场。同时,宏力达也紧跟国家电网的政策和需求对产品进行不断迭代更新。自国家电网2016年提出《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以来,宏力达已推出了第五代智能柱上开关产品,从“一二次融合”升级为“一二次深度融合”,进而优化至“一二次全融合”。摒弃传统行业盈利模式 结合未来趋势解决用户需求自创立之日起宏力达就将自身定位于创新型、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呈现出与传统企业相区别的特点。摒弃传统电力设备广泛采用的“同质化产品+降低成本+渠道营销”的盈利模式,施行以技术带动销售的营销战略。深度分析和判断电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智能配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设计和开发能解决电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痛点的产品,以解决用户需求作为营销基础,避开“红海产品”竞争。 宏力达以技术和产品作为营销的驱动因素,避开了传统产品营销的弊端,有效地扩大了营业收入规模,同时增强了用户粘性,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除此之外,宏力达在配电网领域的发展规划符合国家电网“一二次融合”的发展趋势要求,现有智能柱上开关产品已实现“一二次深度融合”,同时“一二次全融合”产品也已完成研发和试用,较同行业竞争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此外,其他“一二次融合”系列配电网新产品也已陆续进行研发成果转化并投入市场。利用全覆盖式自动检测手段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的探索开发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宏力达已经掌握了一批行业内先进的核心技术成果。目前,公司共取得专利 97 项,软件著作权83 项。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研发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帮助解决用户痛点问题;同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的探索开发。 同时,在上海、福州、泉州、哈尔滨和南京均设有研发团队,从事智能配网监测设备、一二次融合智能开关、电力大数据应用、IoT 通信模块设计以及配网自动化主站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的设计和研发工作。此外,宏力达积极开展与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效建立了长期研发合作关系。 通过优良的生产工艺、全覆盖的自动检测手段、一流的选材和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宏力达取得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 OHSA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核心产品方面,智能柱上开关实现了传统电气机械设备与传感设备、通信设备、控制设备的融合,硬件设备与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具备故障研判准确率高、故障定位精确、故障隔离快速高效等优点。该产品解决了一、二次设备接口不匹配,兼容性、互换性、扩展性差和接地故障研判准确率偏低等行业难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产品对短路故障研判准确率达 99%以上,对单相接地故障研判准确率达90%。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推动自身的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2020 年初,国家电网党组会议中进一步提出继续应用新技术推动电网转型升级,选好选优设备,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提高设备智能化水平和实际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推动能源转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关促进。 根据目前全国电网建设情况来看,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投入不会停止;在“能源互联网”“电力物联网”新背景下,智能电网建设将迎来新的周期,未来对于物联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设备需求将有较大增长。关于“一二次融合”智能开关基于传感器全感知、终端“边缘计算”与主站“站端协同”,宏力达实现配网故障管控“全精准、多级差、自适应、深交互”,符合智能电网新周期建设的需求,宏力达也将在新周期中发挥更强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好的销售。 另外,宏力达瞄准破解当前配电网故障管控和处置的痛点,坚持“一二次深度融合智能柱上开关”的研发与应用,融合边缘计算作为分布式数据处理单元,通过移动联技术和 IoT 通信技术实现配电网设备物联,同时破解传统“互感”技术壁垒。宏力达表示,在未来,将继续秉持“追求卓越、和谐共赢”经营理念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产业链条的横向和纵向开拓下、完善产品并积累技术。对目前行业内的重大核心技术问题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速技术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不断研发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