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报告依旧为202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四个与民生相关的量化指标。各界普遍预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离不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据报告起草组成员刘日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一次。 虽然篇幅只有约1万字,但在报告中,今年经济发展、就业保障、改革举措等一系列焦点议题都得到了全面阐述,尤其是报告中39次提及“就业”一词,较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2次大幅增加,显示出这项工作正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如何解读这份“短小精悍”而“干货满满”的政府工作报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时间为读者梳理了报告中的六大焦点议题,试图呈现报告所勾勒的2020年中国发展总目标。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何考虑?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焦点议题,就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出现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相关表述。 李克强总理在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在22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解读表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现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对所在国的经济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还有待观察。 何立峰强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提到GDP的增长指标,但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入财政、货币政策等相关指标当中。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表明政府的工作重心仍在两头:一头防范不确定性,一头重在防控疫情,对于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有所保留,重点在于“稳定经济运行”。 刘日红也表示,不设具体目标不意味经济增长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放任经济下滑。保就业、保民生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支撑。 新一年哪些改革措施将落地? 与前几年一样,“改革”依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关键词。在困难挑战增大的背景下,“向改革要动力”继续成为政策层面发力的重点。 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就报告中提及的“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等一系列举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读称,在疫情的影响下,今年产生了很多生产、经营、消费、服务等模式的创新,而创业板改革能为这些创新带来更好的金融服务支持,让这些新的业态、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取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力。 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分析称,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表述看,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深化”,意味着深层问题要突破。可以预计,下一步分层分类推进“混改”,将更加重视合理设计调整股权结构,着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差异化管控模式。 年度物价涨幅目标为何定在“3.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为2020年中国发展提出了四个量化指标。除与就业有关的三个指标外,还有一个指标与物价和通胀有关。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此前多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物价调控目标一直保持在“涨幅3%左右”,但此次确定的2020年物价目标略高。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解读称,前几年各项食品的价格比较低,因此物价调控目标定在了3%左右。 但自去年以来的一段时间,猪肉和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上涨,对物价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不过受疫情、农产品生产恢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近一段时间物价走势出现了明显回落。 因此,今年设定3.5%的物价调控目标,既反映了政策对冲的影响,又充分考虑了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基本面状况。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此前也对今年物价形势解读称,短期内我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突然异动,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压力。 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价格会上升,而需求下降、库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会下降。但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总体通胀压力不大。 四项民生量化指标中就业为何独占其三?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报告依旧为202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四个与民生相关的量化指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四个指标中,与就业有关的就占到三个——分别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历来都是高频词。比如在2018年,报告中提及“就业”二字22次,而今年则达到39次。尤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还有大幅压缩,因此更显得这个39次的“含金量”非比寻常。 为何继续保留就业领域的量化指标?对此,杨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读称,从就业上看,前期由于企业仍然存在部分前期结转订单,因此员工复岗率仍有一定支撑,但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开始显现就业压力。 未来如果订单情况继续出现压力,企业存在二次停产、挤出就业的可能性。另外,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874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对相关就业政策提出要求。 要实现上述量化指标,2020年政策层面应如何发力?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同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计划报告)对此详细部署称,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失业风险。更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保居民就业的支撑作用,探索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 引导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帮扶,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消费、投资、提振内需如何安排? 此前各界普遍预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离不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无论是短期疫情海外扩散,还是中长期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中国的外需环境都面临着挑战,增长将主要依靠国内需求。 针对提振内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在2020年投资规模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在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如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疫情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对此,在5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强调,中国有市场优势,形成了全球唯一、人类最全的配套体系。需求上中国市场还在扩大。同时中国也在采取更大的开放举措。 对于外贸外资有关安排,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 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意见领袖丨刘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尽管IMF预计中国是今年极个别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但今年两会并未提出GDP目标,而是首先提出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落实“六保”和“六稳”,既有助于控制好疫情,又有利于实现经济稳增长,这是在全球新冠疫情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下,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所做出的决断。如何才能实现“六保”和“六稳”,是实现今年各项目标的重中之重。 如何处理好保、稳和进之间的关系? 要明确目标任务,处理好保、稳、进之间的逻辑关系,集中精力抓好“六稳”,落实“六保”。要处理好保、稳和进之间的的逻辑递进关系,以“六保”作为“六稳”的着力点,以保促稳、稳重求进。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预期目标工作中,首先要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就经济增长设定具体目标,但稳定增长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仍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涉及到今年能否实现六稳和落实六保的目标,事关全局。 政府工作报告的提出的目标明确,首先是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今年要实现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这是今年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为此要加大贫困县村攻坚力度,通过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对口扶贫等多措并举、全力以赴、精准有效实现全面脱贫。正是由于疫情的冲击,在今年全面实现小康的道路上才更需要一个都不能少。 强化保就业、保民生和保市场主体 要实现“六保”和“六稳”,离不开市场主体复工复产有效运转。保民生需要通过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来实现,因此需要用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办法,通过扶植市场主体来稳就 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能源粮食安全、保基层运转,在疫情影响和外部冲击背景下,通过六保来确定中国经济巨轮稳健运转不停摆。强化帮扶上亿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复业,夯实保就业、稳增长的微观基础。也只有实现了“六保”才能实现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和预期,只有实现了“六稳”,才能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加强政策对冲和用改革办法强化实现六保和六稳 打好政策组合拳,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六保”和“六稳”,需要发挥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并与就业优先政策、鼓励消费政策、补短板的投资政策、结构性产业政策、差别化区域政策和市场取向的价格政策形成合力,有力、有效、有为地对冲疫情影响。今年中央政府将大幅新增1万亿赤字和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同时新增1.6万亿地方专项债,这些资金均用于促进地方发展。此外还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创新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唯有实现六保和六稳才能实现今年预期目标 总之,在外部疫情的冲击下,今年要明确工作的预期目标,抓住牛鼻子,要以六保作为实施六稳的着力点,突出重点和优先领域。 只有实现了“六保”才能实现好“六稳”,才能使经济稳健向前发展。而只有扎实有效推动“六保”和“六稳”,精准施策、抓铁有痕,才能确保全年预期目标的实现,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和十三五目标的实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对此,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近日接受包括上海证券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下半年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较多,因此没有设定具体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但今年特别强调了就业优先的目标,并且制定了就业指标,这对于今年和今后都很有意义。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指标。刘世锦认为,过去一直强调经济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稳增长”就是为了“稳就业”。这组关系反过来也“说得通”,也就是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全社会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际增长率达到了潜在增长率的水平。因此,就业情况好也说明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一个合适的水平。 刘世锦建议,未来在国家层面可以考虑不再提具体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主要提就业指标以及一些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比如物价水平、风险防控、环境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等。 在省一级层面,刘世锦认为可以提经济增长速度指标。这是因为,一方面,各省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指标;另一方面,各地可以适当进行区域竞争。国家可以对各省的发展作出评估,并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 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刘世锦认为,当前我国还有结构性增长潜能,利率水平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降到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水平。一些西方国家当前进行量化宽松政策甚至负利率措施,主要是因为缺乏结构性潜能,常规货币政策不起作用,因此只能实施一些非常规货币政策,但这些政策对经济的具体推动作用如何,目前尚无定论。
国新办5月24日举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发布会,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保民生保就业,都要有经济增长的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做到“六个强化”。 强化就业民生。今年首要目标任务,就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重点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对874万高校毕业生,实行企业扩招、研究生扩招、基层就业扩岗,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2亿多农民工和几千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实行公共就业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常覆盖、全覆盖。 强化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年发展的重目标、硬任务,重点是加大就业、产业、消费等扶贫力度,要以投资建设带动扶贫脱贫。克服疫情影响,加快脱贫攻坚项目开工复工的力度,扩大以工代赈建设领域实施范围和受益对象。 强化政策对冲。落实好更加积极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并与就业优先政策、鼓励消费政策、补短板的投资政策、结构性产业政策、差别化区域政策和市场取向的价格政策形成合力,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强化内需支撑。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消费,促进投资,拓展城乡区域大市场。要用好6000亿元预算内投资、3.7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种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强化企业帮扶。加快落实援企政策,千方百计帮扶1亿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产复业。 强化改革开放。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今年还将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在华投资大项目增加,已经成为这两年我国利用外资的突出特点。今年还将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陆续落地,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国家发改委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住外资基本盘,做到“四个进一步”。 进一步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在推进实施前三批18个重大外资项目的基础上,今年要推出第四批重大外资项目,而且要素跟着项目走,协调服务给予用地、环评、规划、能耗等方面支持保障。加强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项目储备。 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过去三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从93条减到40条的基础上,2020年版将继续大幅压缩。 进一步鼓励外商在华投资。今年还将出台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继续增加鼓励类条目,重点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力,使更多外商投资能够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等政策。 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以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契机,完善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各项制度,提升外商投资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内外资企业平等待遇,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障不同地方法律实施的一致性、统一性。 ●以工代赈,预计吸纳30万人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还有哪些重点工作? 截至4月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实际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1.5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4%。另外,22个有搬迁任务的省份已有17个全面完成搬迁入住;在有劳动力的贫困搬迁家庭中,超过90%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接下来,国家发改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将开展四项重点工作: 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圆满收官。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加快扫尾工程、分区分类强化后续扶持等工作进度;协调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资金264亿元、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8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发挥以工代赈带动就业增收作用。国家发改委分批下达了2020年以工代赈资金56亿元,重点投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湖北等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预计将吸纳30万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持续扩大对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努力化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直接采购湖北省的特色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超过10亿元,帮助销售超过100亿元。 统筹抓好其他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教育、医疗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农村水利等建设。(记者 陆娅楠)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杨
自1月24日湖北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该省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基本处于停工、停产、停售状态。为此,湖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措施》)。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弘对《措施》进行解读。 据介绍,湖北建筑业2019年度完成总产值1.69万亿元,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从业人数约260万,是关联产业多、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贡献程度高的支柱性产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对恢复国民经济活力和稳岗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建筑业方面,《措施》主要聚焦用工短缺、资金紧张、物料供应不足、项目承接履约和行业发展等5个问题;房地产方面,主要聚焦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支持个人合理住房需求等问题。 建筑行业是用工大户,吸纳了大批农民工就业,目前湖北建筑企业受疫情的冲击较大。为此,该省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支持相关企业复工复产。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鸿介绍,该省通过“点对点、一站式”组织返岗就业,服务建筑业等各行业复工复产。目前,湖北有712万人返岗就业,阶段性集中返岗已经完成,总返岗人数已与往年持平。 此外,湖北支持企业减负稳岗,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2-6月,对包含建筑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均免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实施最大力度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覆盖到所有参保企业,最高可返还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建筑企业吸纳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或就业困难人员,以及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给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招用贫困劳动力,可按规定给予2000元/人的补贴。对建筑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6个月。(完)
在5月22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就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GDP增速的具体目标,对此,孙国君给出的解释是:最大的因素是不确定性,包括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孙国君进一步表示,从当前来说,有两个方面需要增长来支撑:一是今年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经济增长支撑;二是经济下滑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所以,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整个经济在逐步恢复。这些都说明前期实施的政策,比如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都正在落地见效。”孙国君说,随着政策的落地,经济会逐步企稳回升,全年基本盘不会有问题,民生也不会有问题。 不设GDP增速具体量化指标,地方政府该怎么办,其他各方面该怎么办?黄守宏说,该抓的工作照样抓,重点围绕加强“六稳”“六保”工作来做。从地方政府来讲,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精力用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上。 “速度多少,GDP多少,不是方向,是最后的结果。不会因为没有速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方向是明确的。”黄守宏说。 谈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孙国君称“是合适的”,因为今年同时还将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了1.6万亿元,这些债之间要配合着使用。同时,还有预算内投资。“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一项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力度,一定要通盘地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的执行方式。” 对于近期国际上传出的“全球化终结论”“中国脱钩论”“撤出中国论”等论调,孙国君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支持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小的磕磕绊绊是难免的,但不能因此而改变对这些大方向的判断。 他同时表示,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全球唯一的门类最全的配套体系。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看,中国的市场还在扩大。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很重视对外开放。 “对于去哪里投资,企业家是用脚投票,是要‘算账’的。企业家最知道往哪里投,最知道怎么投。事实表明,这两年中国引进外资,在国际上速度是快的、比重是高的,今年同样如此。这说明什么?说明外商是看好中国的。”黄守宏补充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成为一个高频词。黄守宏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之一,就是就业和民生问题。提出“六保”并把保就业列为“六保”之首,是因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所在。保就业靠的是稳住企业、稳住市场主体,特别是稳住中小微企业。 “针对当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困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目的就是为了稳就业。”黄守宏说。 谈及内需问题,孙国君表示,不能简单说因为需求不足就要扩大内需。对此,他从四方面予以简单说明:一是扩大内需一定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二是要围绕民生扩内需;三是在消费和投资的结合点上,整个投资要围绕着扩大消费,找到一些结合点来推动;四是扩大内需和扩大外需相互促进。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唐建伟、刘学智、陈冀、何飞 事 件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22日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点 评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作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作了总体部署。我们主要针对政府设定的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目标数据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做点评,主要有八大看点。 一、不设GDP目标, 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前,一季度经济负增长既成事实,海外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持续造成冲击,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此时硬性设定一个年度增长目标,尤其是追求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很可能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任务造成干扰。而如果设定一个很低的增长目标,那这个目标的实际指导意义又会比较小。 当然,不设经济增长目标并不代表宏观政策不作为。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就业扶贫等各项工作,还是需要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作支撑,特别是要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为就业优先政策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就业扶贫及控制金融风险 作为工作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是今年工作的硬性目标。另一方面,疫情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影响很大,最新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比上年同期少增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而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将达到874万人。因此,保就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做好全年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之前“六稳”和“六保”都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就业指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加契合。 把控制金融风险与就业扶贫一道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既是打好三大攻坚战之急,也是疫情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风险防范之需,既是为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提供支撑,也是为疫情后更长时间内稳健发展夯实基础。下一步,保障就业和民生的关键点,将主要聚焦在稳住上亿市场主体上,特别是要通过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金融支持等方式,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并以此为稳就业提供保障支撑。 三、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支持重大区域发展的具体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在外部环境异常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扩大内需将主要聚焦推动消费回升和扩大有效投资。在推动消费回升方面,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近两个月来,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围绕这些领域出台了具体政策。预计生活服务业将加快恢复,线上消费继续蓬勃发展,农村消费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和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对于稳增长和保民生都将有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已经出台规划纲要的重大区域发展,而且提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重大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政策相继推出,预计未来在国家规划纲要指导下,其他配套支持政策和地方层面的具体行动计划将加快出台并深入落实。 四、用改革开放办法走出新路子, 发展新动能有望加快培育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同时强调,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将主要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等进行。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此前《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已经作了详细部署,而从政府工作报告和此前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看,今年的工作重点将聚焦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等。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不动摇,既要通过扩大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也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除了推动出口多元化、积极利用外资、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举措外,今年特别需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年初以来,在政策支持下,已经有一批金融对外开放“首单”项目落地,未来预计包括支持设立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等都将加快推进。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财政赤字率首次突破3%,首次达到3.6%。2020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比去年预算上升0.8个百分点。财政赤字额度提升至3.7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万亿元。从国外经验来看,当出现紧急公共事件时,往往对应着财政赤字率显著提升,对冲经济增长压力和就业压力。从过去几年赤字率的情况看,2016年、2017年都是3%,2018年、2019年分别是2.6%、2.8%。今年受疫情的冲击,财政赤字率显著上升符合预期,3.6%的财政赤字率是历史高点,为财政政策稳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专项债规模大幅提升,着力于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1.6万亿元。并且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扩大对有效投资的撬动作用。 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今年计划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是具有特定用途的国债,它不是对预算赤字的融资,不会增加财政赤字。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三次发行特别国债。在疫情冲击下,今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领域。特别国债将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减税不是重点,重在综合减负。今年计划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额度显著低于去年。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和前期大幅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减税已经不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但并不意味着不为企业减负。除了减税以外,今年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宽带资费、房产租金,计划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六、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偏松调节仍将持续 继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灵活适度主要仍是针对当前复杂的境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很多经济变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灵活适度也是当前适宜的政策选择。灵活适度也表明当前货币政策选择将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为应对疫情冲击、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营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政策工具选择方面,未来全面(定向)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都会视融资需求即时推出。我们预计年内降准和降息次数分别各有1-2次。 七、M2和社融增速高于去年,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 观察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宏观流动性供给的表述,由2016、2017年具体的M2增速目标,逐渐过渡到2018年“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9年“M2和社融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再到今年“M2和社融增速高于去年”的提法。这与当前不设经济增长目标相适应,但又内含充分确保经济增长流动性需要的深刻内涵。同时,不设具体的流动性增速目标,也是国内货币政策逐渐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持续转型的“信号”延续。具体到2020年,也意味着货币政策为应对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未来会确保实体经济融资需要的流动性供给绝非“大水漫灌”,而是要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报告》强调“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事实上也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增强实体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同时,减少中间环节的融资成本,进一步给实体企业融资带来便利和减负。 八、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 提升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 企业稳,则经济稳。疫情发生后,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服务,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2019年我国首度设定小微贷款目标,今年在去年30%基础上将目标提升至40%,并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等,突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的目标。具体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将会从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激励并提升尽职免责认定比例、对保就业岗位基本未定企业延长延期还本付息等方面协调推进。 (本文作者介绍:交行金研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