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乘用车企业在国内的弱势地位,中国的商用车企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6日,潍柴动力(000338)在山东济南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会上,中国内燃机国家检测机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国际权威内燃机检测机构德国TüV南德意志集团将热效率达到50.26%的认证证书颁发给潍柴动力。 而此前,行业内的热效率是46%,潍柴50.26%的热效率全球第一。 热效率提升至50% 热效率是衡量内燃机燃油利用效率的标准,热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节能减排的效果就越显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燃机动力工程专家苏万华认为,热效率提高难度非常大。热效率和排放往往是一对矛盾,因为要保持发动机符合国六排放法规,在这个前提下提高热效率,实际上是对内燃机综合技术的全面提升。 该产品的研发者、潍柴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柴油机热效率进行专项攻关,通过大量的仿真和台架试验,经过上千种方案的探索分析,以每个0.1%的累加艰难推进,最终获得了历史性突破。 公司表示,潍柴动力多年来一直聚焦发动机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对柴油机热效率进行专项攻关,使柴油机本体热效率超过了50%。这是柴油机发展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树立了全球柴油机热效率的新标杆,对整个内燃机产业节能减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业专家指出,以目前46%的行业热效率水平估算,热效率提升至50%,柴油消耗将降低8%,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按照目前国内重型柴油机市场保有量800万台估算,如果全部替换为50%热效率的柴油机,每年大概可节约燃油1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万吨,这将为解决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潍柴非常注重研发投入,十年来,潍柴投入研发经费300亿元,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6%,占期间费用比例达到47.7%。 记者获悉,潍柴动力的新产品有望尽快实现批量化生产,对现有柴油机市场格局会有冲击,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重卡行业很火热 今年以来,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是国内的重卡行业市场较为火热。 据第一商用车网数据,1~7月国内重卡销量已超96万辆,同比增长31%,全年销量有望达到140万辆以上,再创历史新高,下半年公司重卡动力总成及整车等产品需求有望继续得到支撑。就7、8月份来说,我国重卡市场预计销售各类车型超过14万、12.8万辆,分别同比增长89%、75%。 渤海证券认为,潍柴目前已经进入国内主流重卡主机厂的供应链,前五的配套份额更集中。当前重卡市场前五家主机厂的市场集中度高(2019年份额超82%),头部效应明显。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实力强的头部重卡公司未来优势将越发凸显,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
潍柴动力9月16日午间公告称,公司今日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在发布会上,中国内燃机国家检测机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际权威内燃机检测机构德国TÜV南德意志集团将热效率达到50.26%的认证证书颁发给潍柴动力。 据了解,热效率是衡量内燃机燃油利用效率的标准,热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节能减排的效果就越显著。潍柴动力多年来一直聚焦发动机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对柴油机热效率进行专项攻关,开创了五大专有技术——协同燃烧技术、协调设计技术、排气能量分配技术、分区润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解决了高效燃烧、低传热、高可靠性、低摩擦损耗、低污染物排放、智能控制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使柴油机本体热效率超过了50%。这是柴油机发展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树立了全球柴油机热效率的新标杆,对整个内燃机产业节能减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潍柴动力表示,本次突破50%热效率商业化柴油机产品的发布,对公司未来市场开拓及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具体影响取决于市场及行业发展情况。
2020年8月17日下午,德国凯傲智能叉车项目在山东济南奠基开工。项目一期投资2亿欧元,规划2021年实现高端新能源叉车年产能4万台。 今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遭遇重创,但潍柴动力旗下海外子公司德国凯傲集团订单却逆势增长。虽然受到疫情形势的系统性影响,今年3月份凯傲集团股价有所下跌,但欧洲资本市场看好其业务结构的有效调整、与潍柴战略协同效应发挥以及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升,股价也快速反弹,目前已经翻倍,表现优异。同样,潍柴动力国内和海外业务经营同步向好,股价也在呈上升趋势。 据悉,凯傲集团济南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规划远期建成年产10万台的高端新能源叉车研发制造基地。为推动新工厂在山东济南建设落地,凯傲集团已成立一家新公司,并持有其中95%的股权,潍柴动力持有5%。 本次潍柴和凯傲深度合作,意在加速整合,协同推动亚太战略落地,加快开拓中国新能源叉车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叉车市场,占据了全球约31%的份额,且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中国叉车市场电动化趋势显著。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的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电动叉车销量占比约51%,3年间占比提升了10个百分点。 凯傲集团旗下品牌在电动叉车和电动仓储技术设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过去十年间,各品牌已累计售出电动叉车逾百万台。截至目前,凯傲集团生产的工业车辆配备电驱技术的比例已达到约85%。凯傲积极布局中国新能源叉车市场,契合了行业发展趋势,前景令人期待。 2018年,凯傲集团提出其2027发展战略,明确了能源、数字化、自动化等重点行动领域,并设定了业务加速拓展、盈利性增长、资本效率提升、抗风险能力提升的发展目标。基于中国高端新能源叉车市场的成长潜力,毫无疑问,强化开拓中国市场,势必成为凯傲集团落地2027战略的最重要推手之一。同时,济南项目还将是凯傲亚太开拓计划的重要一环。未来,中国将成为凯傲辐射开拓亚太市场的中心,是凯傲全球市场布局中的“第二故乡”。 早在2012年,潍柴动力基于战略转型与结构调整的目的,战略重组凯傲集团。近年来凯傲集团发展迅速,贡献了潍柴动力近1/3的收入,同时有效增强了潍柴动力的抗周期、避风险能力。济南项目的落地,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潍柴动力与凯傲集团在传统业务与智能物流业务的协同性有望提升。可以判断,此番布局,将进一步加速潍柴动力这艘“装备制造航母”穿越周期,驶入更宽阔的新航道。 (CIS)
8月8日下午,潍柴动力与福田汽车在山东潍坊潍柴动力总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介绍,潍柴动力与福田汽车有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2.0L、2.5L排量的柴油发动机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建立研发、制造、采购、市场开拓等全链条协同,共同努力在山东潍坊打造国内外最高端的小缸径柴油发动机产业链制造基地,为全球客户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与服务。 潍柴动力与福田汽车近20年来,从单一配套重卡,到客车、工程机械等多领域深入合作;从单一供应发动机到提供发动机、变速箱、车桥黄金动力总成,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此次潍柴动力与福田汽车再度携手,在小缸径柴油机共享技术、制造、市场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大批量生产目标,降低成本,为全社会提供最优的小缸径柴油机,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7月28日,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潍柴集团”)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声明,回应近日互联网上传播的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起诉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雷沃重工”)有关事项。 潍柴集团在声明中明确表示,该公司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并作为雷沃重工重要股东之一,根据国资监管规定,需定期汇总国有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要求雷沃重工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系履行国有控股企业职责、行使公司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法人治理的正常行为。 声明同时表示,为进一步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潍柴发动机业务配套支持雷沃重工农机板块做大做强,针对雷沃重工亏损情况,潍柴集团亦积极提请雷沃重工董事会尽快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研究公司亏损原因及弥补亏损方案,确定下一步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在两家公司关系上,声明表示:潍柴集团不仅是雷沃重工股东,亦是雷沃重工上游重要战略合作伙伴,除依法规范参与其公司法人治理外,将全力配套雷沃重工,携手为潍坊市打造靓丽的城市名片做贡献。
1月27日,大年初三。 彼时新冠肺炎疫情黑云压城。在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潍柴发动机板块率先复工,随后其他板块全面跟进。抢得先机的潍柴自此逆势而上:2月5日开始,逐渐满负荷生产;3月份,实现满产超产;4月份,产销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直至链动上下游3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大规模招聘一线技能人才启动;5月份,给员工加薪奖励。 在科学防疫率先复工,表现出强大发展韧性和劲头的同时,潍柴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亮剑领导干部懒政庸政,问责处理110多名干部;81名潍柴二级部门正职集体“休课”,重新竞聘上岗。 “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这句嘱托,让山东重工、潍柴集团、中国重汽董事长谭旭光始终牢记在心。两年之后,疫情之下,谭旭光和他领军的企业再一次交出了答卷。 潍柴之变,惊心动魄! 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本报记者深入潍柴蹲点调查,探寻潍柴复工复产、逆势突围之道。 大年初三复工 “无论什么困难,无论什么问题,都要坚持自己的定力,我相信什么事都能扛过去。” “三步并两步,看机型找部件,紧跟大进度,部件安装到位,最后收尾检查,完工!” 5月18日18:07,潍柴一号工厂总装车间内机器轰鸣,“活塞连杆部件”装配工序上,操作工卢绪彬紧张忙碌着。他这个一气呵成、干净利落的“独门绝活”,是为了适应二季度高产节奏而量身定做的装配窍门。 一号工厂电子大屏显示着“大干二季度,收入一千亿!”。“收入一千亿”只是“潍柴系”企业第二季度单季的目标。进入四五月份,潍柴发动机板块“爆单”,一号工厂24小时不停机,满负荷生产。潍柴如此骄人的业绩,正是得益于第一时间抢先复工。 1月24日,除夕,山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省内企业相继停产限产。一天后,在疫情加快蔓延的严峻形势下,谭旭光却“反其道而行之”,带头组织潍柴领导班子研究大年初三开工问题。 “作为中端一环,潍柴承接着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环环相扣,倘若潍柴不上班,产业链良性循环将会破坏,而重新转起来,将异常艰难,可能需要3个月的时间。”5月13日,谭旭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出于安全考虑,他当时没有立刻下定决心。 为了科学研判复工复产的风险性与必要性,1月26日,大年初二,谭旭光又主持召开山东重工集团、潍柴集团、中国重汽集团专题党委(扩大)电话会议。当天下午,谭旭光下达决定,山东省内企业4万名员工,大年初三按正常计划复工。 会上,谭旭光提出,既要稳增长、保订单,又要确保不发生一例疑似病例进入工作区域,要不计一切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确保目标实现。谭旭光说:“靠关、靠压、靠停,并不能完全阻挡病毒进来,关键要有科学缜密细致的防控体系和举措,要防控到每个岗位。” 潍柴集团党委副书记马常海告诉记者,2020年对于潍柴至关重要,是潍柴2020-2030战略落地的关键一年。“一步先就步步先,一步落后就步步落后,抢先复工,才能为潍柴赢得竞争先机。” 1月27日,大年初三,潍柴复工在“惊险”中启动。 疫情发生后,谭旭光说自己接连一个多月晚上睡不着觉,“车间是封闭的,如果有一例(病例)进入工厂,后果不堪设想。我随时可以按下暂停键,但是14万名员工眼睁睁看着,我们做出的决策,都将影响到每一个人。” 为了确保复工复产万无一失,潍柴制订了一整套详尽的疫情防控方案。“比如,从工厂到车间到班组,三道关口,三道检查。”谭旭光说。 5月18日,一号工厂中装班班组长韩国信,在机器之间穿梭,检查同事们的安全防护。每天他要负责两次消杀和体温检测,这种工作状态,韩国信从大年初三就开始了。 不为人知的是,复工之前,防疫物资紧缺,一向关心员工健康安全的谭旭光动了怒。“工会主席跟我汇报,买了八个测温器,当时被我臭‘骂’一通,第二天他就买回了六百个来。” 为了筹集口罩,马常海千方百计调度资源,克服了重重困难。“当时口罩等防护物资告急,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从药店、保险公司、医药代表等十几处,赶在复工之前,将口罩筹集全,满足复工基本需求。”马常海指着桌子上的谷维素药瓶说,为了缓解焦虑,每天都要吃上几片。 正是得益于扎实到位的防控举措,潍柴复工复产按下了“加速键”。 2月5日,潍柴在省内打响满负荷生产第一枪。2月12日,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百万辆整机整车绿色智造产城园、潍柴(潍坊)新百万台数字化动力产业基地项目推进会举行。3月31日,潍柴20000台产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和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交通物流较快恢复,项目建设陆续开工,政府加大基建投资力度等,使相关市场需求较快增长。这些都带动了发动机订单的增长。 正如张立群分析,因为复工及时,潍柴一直保持着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当生产订单纷至沓来时,凭借供应链优势,潍柴迅速提升达产率,满足订单需求。一季度“潍柴系”企业利润在省属国企中拔得头筹,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进入四五月份,潍柴生产和市场订单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谭旭光说,这么多年来,面对每次考验都能成功应对,就是因为自己有定力,“无论什么困难,无论什么问题,都要坚持自己的定力,我相信什么事都能扛过去”。 供应链管理之道 “平时企业治理体系完备,特殊时期就会保证有效。” 在疫情裹挟下,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风云突变。保证稳定畅通的供应链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保生产、保订单、保生存。 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国约占十分之一,同时湖北也是潍柴主要零部件配套区域之一。始终保持危机感的潍柴,意识到湖北出现的疫情,可能给潍柴供应链带来冲击。 “潍柴采购部未雨绸缪,1月20日(腊月二十六)启动应急预案,着手对3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进行评估。1月22日之前,将所有备货计划下达给国内外供应商,并特别要求湖北供应商在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前抢先将零部件运出。”5月15日,潍柴动力副总裁、采购总监孙健告诉记者,多年积累建立起来的完善供应链管理制度,让潍柴展现出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韧性和活力。 “潍柴产品每年更新,零部件也要更新,采购部必须跟进追踪,扩展零部件供应渠道。”孙健说,潍柴每年都会作采购计划,并确保避免单一供应商的出现。 潍柴大年初三陆续复工复产,年前提前储备的配件随时可能见底,为了防止生产线上出现“无米下锅”的窘迫,潍柴及时启动湖北供货替代方案。 风扇是发动机必不可少的零部件。“符合国六标准的WP13NG发动机刚刚上量,当时我们储备了两家风扇供应商,一家武汉供应商能批量供货,另外一家浙江供应商还处于试验测试阶段。”潍柴发动机研究院润滑与冷却研发工程师申加伟告诉记者。 “这两家供应商技术水平都没问题,但需工艺匹配。”孙健说。为节省时间,发动机研究院、应用工程中心、产品规划部、采购部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单凭采购部是无法保证该零部件顺利供应的,需要研究院负责技术测试,应用工程中心负责与客户沟通”。 申加伟负责收集相关测试试验报告,并组织人员从整车热平衡和可靠性方面对风扇应用进行评估;应用工程中心工程师刘健负责与客户沟通,“武汉供应商是13叶风扇,浙江供应商是14叶风扇,两者外观不一样,需要向客户进行解释”。最终零部件顺利通过质量认证,并获得客户认可。 在供应链管理上,潍柴还采取与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关键时刻能‘保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学良告诉记者。 零部件国产化布局同样让潍柴受益。止推片是发动机增压器上的重要配件,增压器供应商霍尼韦尔一直从欧洲采购该配件,欧洲企业停产后,霍尼韦尔按照潍柴国产化要求,从国内配套企业采购,目前霍尼韦尔供应潍柴的增压器,40%零部件实现国产化。 谭旭光认为,正如国家推进建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样,潍柴平时构建的包括供应链管理在内的公司治理体系,让企业能在特殊时期,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针对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承压大的情况,潍柴不计成本、“逢件必争”的策略同样让人印象深刻。2月初,在欧洲疫情还未蔓延时,谭旭光就要求不惜成本、将欧洲卡脖子零部件空运至国内,且确保零部件供应至7月底。 随着国内供应链企业复产达产,海外供应链反而成为当前威胁潍柴供应链安全的最大因素。“如果海外供应商没停工,货备到10月底,我认为是安全的;如果停工了,至少得备到12月底。”要做到至少五个月库存储备,不是易事。孙健告诉记者,每天他都要与海外供应商进行视频会议,确保零部件准时到位。 潍柴还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与供应链企业共生互赢,链动上下游300多家企业复产,提振经济。盛瑞传动是潍柴的战略供应商,在盛瑞传动柴油机零部件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张振华看来,正是在潍柴的拉动下,盛瑞正月初三复工,并在3月初开工率达到90%以上。 2月27日,谭旭光还带领高管团队到盛瑞传动、华丰动力等供应商处调研考察。“主要来了解我们企业有哪些实际困难,并帮我们解决。”华丰动力党委书记武海亮说。 谭旭光告诉记者,他十分感谢这些配套企业:“潍柴充足的现金流保证了供应链上的资金安全,使得供应链产业链能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产业链创新链双链布局 “不再搞规模性并购,只作新科技、新业态并购!”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潍柴多年以来的战略布局。全球疫情蔓延,较为完备、高端的产业链让潍柴在风险面前不仅屹立不倒,反而“野蛮”生长。 “赶制不完的订单。每天都感觉像上战场一样,很紧迫。”辛云生是林德液压(中国)生产车间的一名装配工人,负责泵、马达、阀三大核心零部件装配。5月19日,他告诉记者,现在装配线上每天的装配量,较之前增长了近三倍。 疫情来袭,林德液压(中国)订单不但没有萎缩,反而两个月内就实现了翻番增长。林德液压(中国)工程师陈岩告诉记者,目前产品供不应求,订单都快赶不出来了。 中国液压市场保有量在200亿元到250亿元左右,而全球液压系统长期被德美日极少数企业垄断,高端液压件90%来自进口。 2012年潍柴并购德国林德液压,得以快速掌握高端液压技术。2015年林德液压(中国)工厂建成投产。“当时只是将德国工厂生产的零部件在潍柴工厂进行组装,2019年9月份,林德液压将研发、生产等搬迁到了潍坊工厂。”陈岩说。 境外疫情蔓延扩散趋势仍在上升,全球高端液压企业中只有林德液压(中国)等少数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林德液压借此机遇迅速抢占市场。“一个客户之前同时采购林德和某国际竞争对手的产品,受疫情影响,对方无法及时供货,客户使用林德液压件的比例在逐步提高。”林德液压(中国)计划物流组组长张强波告诉记者。 此前谭旭光说:“自主品牌要么单供液压件,要么单供发动机,没有人像潍柴这样提供液压动力总成。”据他介绍,液压需求最大的市场是挖掘机,而潍柴有信心在这一市场占到50%的份额。 此外,潍柴通过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形成了动力系统、智能物流、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等多条完整、高端的产业链。疫情期间,这些产业链之间协同联动,让潍柴更有韧性。 除了作产业链、创新链上的并购,潍柴还通过加大创新研发拓展产业链。ECU是发动机的“大脑”,对发动机的多项参数进行控制。该核心技术,曾一直被国外垄断。2010年,潍柴开始自主研发ECU,2012年5月份,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潍柴电控系统成功发布。 “经过多年研发投入,目前潍柴自主电控产品已经比肩全球行业一流水平,潍柴搭配自主电控系统的发动机,性能不比欧美竞争对手差。”5月20日,潍柴新科技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电控技术部副部长任宪丰告诉记者。 据任宪丰介绍,去年潍柴电控系统在重卡配套市场份额达到15%左右,今年将继续增长,明年有望达到30%。在农机配套市场份额已经连续五年翻番增长。 潍柴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布局态势没有变。潍柴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魏兆宗介绍,今年潍柴招聘人员集中在软件控制、液压、发动机、新能源等板块,潍柴将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谭旭光还表示:“不再搞规模性并购,只作新科技、新业态并购!” 积极布局产业链上细分市场也是潍柴一大利器,“之前发动机基本未涉足搅拌车领域,今年进入搅拌车领域,且增长强劲。”潍柴市场部部长李鹏程说。 8000人“大会” “我对潍柴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每次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我都给他们泼一盆冷水。” “高歌背后隐匿危机!繁荣发展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是2月29日,谭旭光在潍柴史上最大规模会议上发出的预警!谭旭光在这次8000人视频大会上的讲话曝光后,引发热议。 “我对潍柴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每次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我都给他们泼一盆冷水,这可能是我先天的一种自我基因。”谭旭光说。 习惯于“泼冷水”的谭旭光有着自己的思考。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谭旭光告诉记者,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他希望通过会议可以统一思想,让潍柴员工能深刻认识到与世界最顶端企业的差距,凝心聚力,续写潍柴传奇。 为撰写好这份会议报告,谭旭光经常凌晨3点半起床,在房间里踱步思考。“演讲稿写了两万字,修改20次,这次讲话也是我历史上讲的时间最长的一次,3小时20分。” 听完谭旭光讲话后,任宪丰感触很深:“实际上相当于对我们提了明确要求,就是掌握电控核心技术,支持潍柴大电控发展,会后我们对任务进行分解。” 潍柴并不是第一次遭遇“危机”,然而每一次都能神奇地“化危为机”。2003年非典来袭,潍柴克服困难,力促中国香港、北京的上市中介机构来潍坊,完成上市准备工作。2004年春天,潍柴动力顺利在中国香港上市,第二年潍柴借势并购湘火炬等企业,拓展了自己的产业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潍柴趁机“逢低”大举并购,相继将多家海外高技术企业揽入麾下,自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针对今年的疫情“危机”,在这次会上,谭旭光开出了潍柴的应对解决方案:从卖产品向卖价值转型,从设备创造价值向人才创造价值转型,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 三个转型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所以,潍柴把此次会议的题目定为《2020要成为科技创新里程碑式的转折年》,并在会上对未来5年—10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部署。谭旭光认为,未来是科技颠覆的时代,科技创新能为企业发展赢得先机。 3月份,潍柴连续召开两次全球CEO、CFO视频会议,要求捂紧钱袋子、保证现金流,确保全球业务安全。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方面,潍柴却说,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这方面加大投入的方向不会变。 在部分企业裁员降薪的时候,潍柴和中国重汽逆势招聘5000人,备受关注。谭旭光认为,潍柴要实现新的突破,核心是人才问题。潍柴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很大。“目前就业压力大,反而是潍柴集聚高端人才的绝佳时机。”此前,谭旭光还提出人力资源部门要学会“割韭菜式”的招引方法。 “我们是全球招兵买马,今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潍柴最为强劲的国际竞争对手将员工薪酬压缩15%,这也给了潍柴招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绝佳时机。在国内,潍柴也招入许多行业内技术‘大咖’。”魏兆宗自豪地说,这是他服务潍柴招聘22年,招引高端人才最多的一次。 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潍柴还计划实施针对前沿科技创新和高端科创人才考核的激励考核办法,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从目前的1—2倍向8—10倍差距转变。 内部管理革命 面试官问题直接犀利:“你比现任强在哪里?” 《潍柴最大的敌人是什么?》——这是谭旭光发表在自己博客上的一篇博文,借助这篇博文,他直接向潍柴全体员工发问。特殊时期,谭旭光的发问别有深意。 “疫情给了我时间,让我更加关注和思考潍柴管理上的深层次问题。”谭旭光观察发现,潍柴内部存在着“享乐主义、保命主义、退休主义”等问题,而这种“内忧”反而更容易摧毁企业的根基。 长期积淀在心头的种种“内忧”,让谭旭光终于下定决心,利用疫情期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刮起了一场“旋风式”内部管理革命。 2月份,谭旭光在潍柴内部掀起一场“工作作风与管理提升”大讨论。谭旭光共推送16篇博文,集中曝光1000名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与效率情况,并公示了排名靠后的领导干部薪酬和业绩考核匹配情况。谭旭光认为,对领导干部实施“豁免权”,就是对企业制度最大的破坏。最终,潍柴给予110多人免职、降职、否决年薪、经济处罚等问责处理。 “非常有必要,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出现了问题,何谈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李鹏程告诉记者,这契合“约法三章”中“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约法三章”是1998年6月份谭旭光临危受命,担任潍坊柴油机厂厂长时提出的。谭旭光重新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则是希望潍柴能重拾创业激情。在他看来,激情是潍柴凤凰涅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现在还远没有到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必须要继续保持奋斗的激情。”他坦言,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如不思进取,可能就被永远甩在后面。 谭旭光希望通过这次内部管理革命,帮助潍柴建立高效系统的管理体系,激励干部员工干事创业。 潍柴二级部门正职集体“休课”同样受人关注。4月22日,潍柴下发部门负责人公开竞聘上岗通知,81个职位,最终100多人报名。就在5月14日,李鹏程刚刚被任命为市场部部长。潍柴希望通过这次集体“休课”,重新再竞聘,选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管理人才。 通知对招聘范围、条件、程序作了详细规定,考试程序为个人自荐、笔试初选、面试答辩、组织考察等环节。其中,笔试强调侧重企业文化和语言,面试则主要聚焦于“如何当好部门一把手”“下一步工作创新点”两个问题。 “很刺激!”潍柴组织部副部长孙丽说,面试官问题直接犀利,比如会直接问竞聘别人岗位的人:“你比现任强在哪里?” 考试侧重领导力的同时,还兼顾技能,比如雅思6.0分以上的竞聘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潍柴作为跨国集团,海外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多,熟练掌握英语很重要。据悉,潍柴本部中层领导雅思成绩6.0分以上的就有50多人。 孙丽告诉记者,考试成绩会直接在内部OA系统上公示,“如此犀利的面试现场,所有应聘人都会精心准备,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角逐”。 为了准备面试,李鹏程用了两周时间做了PPT,在这个过程中他系统思考了有关发动机板块市场和部门发展的问题。 刘学良告诉记者,有的国企存在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的问题,潍柴通过竞争来提升效率的思路是对的。“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中有种激励机制叫晋升锦标赛,本质思想是要为员工营造横向竞争的环境,激励效果才最佳”。 此外,3月31日,潍柴还专门成立了绩效考核与领导干部评价委员会,负责统筹公司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组织制定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评价政策和办法。“针对排名倒数的,会作出相应处罚,就是要让领导干部有危机感,不能自我放松,永葆干事创业激情”。 在孙丽的理解中,潍柴这三个举动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提升内部管理,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内功练好了,企业才会发展更好更快”。 来源:大众日报(CIS)
5月10日,第四个中国品牌日之际,由新华社指导,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等机构联合举办的2020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召开,潍柴动力以429.77亿元品牌价值,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排名第一。而在一年前,潍柴动力的品牌价值为304.12亿元,排名行业第二,2020年品牌价值较上一年度实现了同比增长41.3%的飞跃。 业内人士分析称,一年之内,公司品牌价值问鼎行业之首,背后展示的是“潍柴系”近年来“内生+外延”式迅速增长,带来的品牌集群效应的爆发。 据了解,多年来,在谭旭光的带领下,“潍柴系”坚持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运营策略,围绕主业,成功构筑起了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整车整机、智能物流等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2019年更是“潍柴系”急速扩张版图的一年。2019年9月,中国重汽集团正式成为了“潍柴系”中的一员,开创山东先整合后重组的独特模式,此后一个月,又以同样方式将山东交工纳入麾下,不久之后,又受让了雷沃重工20.84%国有股权。 稳健且加速拓展的产业版图,也让向来心无旁骛攻主业的潍柴,在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的过程中,缔造并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金字品牌。在国内及全球市场,“潍柴系”品牌集群效应和品牌影响力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目前“潍柴系”的国内品牌中,“潍柴动力发动机”持续巩固领先优势,并在突破非道路市场、开发全系列车机国六平台产品中,持续加码优势品牌影响力;“中国重汽”“陕汽重卡”竞合前行,缔结“潍柴系”整车整机品牌合力;“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株洲火花塞”等也均在产业链品牌体系中持续领跑,名列前茅。 海外品牌中,潍柴自2009年以来放眼全球推进国际化战略,将法拉帝、凯傲、林德液压等各自领域的全球顶级品牌,镶嵌进潍柴系“产业同心圆”的全球化布局中,迈出了品牌进入高端市场、链接全球优势资源的重要步伐。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谭旭光以超前的战略布局眼光,让这些品牌凝聚于“潍柴系”之下形成合力,构建了“智领未来,驱动梦想”的品牌传播主旋律,让“潍柴系”品牌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品牌形象,同时又拥有各地域不同市场所侧重的品牌影响力。 伴随着“潍柴系”的品牌版图拓展,原来的单一潍柴发动机品牌拓展为拥有商用车、黄金动力总成、工程机械、智慧物流等的品牌集群,在“潍柴系”同一框架内,实现了品牌效应叠加,以及多途径的“1+1>2”的品牌合力,也让企业在原有品牌基础上扩大了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作为“潍柴系”的掌舵者,谭旭光曾分享过他的一个梦想——打造一个享誉百年的“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为此,谭旭光和他的“潍柴系”一直在路上。(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