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7日讯据发改委官网今日消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0年12月17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提高155元和150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表。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消费者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价格违法行为。 附: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
俄罗斯对大豆将也征收出口关税!据悉,在俄罗斯总统普京批评国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之后,该国政府上周宣布明年2月起将征收小麦出口税。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最新报道,除了小麦之外,俄罗斯还计划对大豆出口征收关税。 外媒近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俄罗斯海关和关税监管下属委员会批准征收30%的大豆出口关税,但不低于每吨165欧元(合202美元)。报道称,该关税将从明年2月1日起生效,并将持续到6月30日。 普京本月早些时候表示,他对面包、面粉、葵花籽油等主要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感到惊讶。此后,俄罗斯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稳定国内食品价格。 俄罗斯经济部长Maxim Reshetnikov上周一表示,为了稳定国内食品价格,在实施谷物出口配额的基础上,政府提议从明年2月15日到6月底,对小麦征收每吨25欧元的关税。 此外,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还签署了政令,从2021年1月起,该国将把葵花籽和油菜籽出口关税税率从当前的6.5%提高至30%,但不低于每吨165欧元。 过去几个月,全球粮食价格节节攀升。华尔街大空头、法国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分析师Albert Edwards表示:“我们最近可能忽视了粮农组织的粮食价格指数(这一指数衡量谷物、油料、乳制品、肉类和糖的价格)。这一指数已经连续六个月上升,并创下六年来新高。” 数据显示,今年全球谷物价格同比涨幅达到20%,是自2011年中以来的最高同比涨幅。 俄罗斯农业银行(Rosselkhozbank)数据显示,俄罗斯今年大幅增加了大豆的海外销售,出货量可能较上年同期增长70%,达到150万吨以上。中国和白俄罗斯是俄罗斯大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普氏能源咨询近日表示,2021年初,来自主要粮食出口国如俄罗斯的谷物出口的缩减,可能将加剧明年国际粮食市场的动荡。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药材价有涨有跌,部分常见药价格企稳。据悉,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部分中药材接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与此同时,年尾部分常见中药材量产充足,市面价格和供需关系逐渐企稳。 连翘是植物类中药材中涨价的代表品种,今年受气候影响,基地的连翘减产约60%,加上连翘又是疫情相关药材,所以其今年以来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维持高位;此外,牡丹皮价格也因市场供需原因而出现价格上扬,此前有不少商家入手买货,从而拉动了其价格小幅上涨。 不少常见药材近期价格回落、供应充足。板蓝根就“产销两旺”,供货充足且源头和终端的销售价格均较为平稳。业界预判:由于市场前景大,板蓝根种植仍会持续红火。目前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产品的销量都居高不下。“前段时间白云山板蓝根颗粒出现断货现象,近期厂家供货正常,市面销售情况也较好。”有药店负责人表示,板蓝根产量较大,消费者无需囤积。 丹参、苦丁等药材的价格处在下跌通道中。“供过于求是一大原因。”有业内人士表示。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又来3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12月21日,华储网发布关于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的通知,定于2020年12月24日组织开展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竞价交易,投放数量3万吨。 根据华储网以往公告统计,12月24日交易的中央储备冻猪肉将是年内第37次投放,累计投放量将达65万吨。上一次投放在12月17日,投放量为2万吨。 12月15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10月份为上涨0.5%;环比下降0.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12.5%,粮食上涨1.4%,鲜果上涨3.6%,鲜菜上涨8.6%。 付凌晖指出,猪肉价格的下降,一个原因是由于今年以来生猪生产恢复,产能在增加,供给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比较高。他表示,元旦、春节两节临近,季节性的需求在增加。但是总的来看,国内生猪产能的恢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条件和基础是不具备的,价格保持稳定是有支撑和条件的。 此外,在12月15日的生猪生产形势新闻通气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魏宏阳提到,目前生猪的市场供应逐月改善,截至11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0%以上。 魏宏阳表示,根据前期生猪生产恢复情况判断,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生猪出栏量将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左右,猪肉价格不会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对宽松货币政策的讨论有很多争议。 国内社交媒体和国内学术界对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批评很多,比如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却没有帮到实体经济,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大水漫灌,宽松货币政策恶化收入分配,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更多僵尸企业、延迟了经济结构调整等等。 然而,在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术界,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宽松货币政策。萨默斯、克鲁格曼、罗默、布兰查德、伯南克、耶伦等大名鼎鼎的宏观经济家,对货币政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宽松货币政策遇到零利率下限的制约,宽松得不够彻底。 为什么会是这样?接下来我分别就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各种批评逐条展开分析,目的是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后果有更完整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对国内的货币政策实践有所借鉴。主要结论如下: ❶ 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资产价格泡沫,泡沫多大很难事前判定;宽松货币政策未必要对资产价格泡沫做反应,要评估资产价格上涨背后的融资结构和泡沫破灭的伤害,要运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应对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多关注通胀和就业,宏观审慎政策多关注资产价格。 ❷宽松货币政策对于信贷和货币增长是扩张力量,经济低迷市场对信贷和货币增长是收缩力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在对冲后者的影响。从最终结果来看,发达国家并没有因为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大幅提升货币增长和债务杠杆率。 ❸美欧的宽松货币政策实现了预期通胀目标,日本没有实现通胀目标但也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复苏。瑞典和欧元区在经济复苏不稳固时期曾一度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后来不得不再次回到宽松货币政策。 ❹宽松货币政策提高资本所有者和密切参与金融市场群体的收入,恶化收入分配;降低债务人的负债成本,提高最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综合来看,美国的实证研究发现,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 ❺宽松货币政策维持对低效率企业的贷款,带来了信贷扭曲和僵尸企业;与此相对立的看法是,僵尸企业很大程度上来自经济周期,熨平经济变动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减少僵尸企业。需求不足时期,让僵尸企业破产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其成本。 ❻中国在应对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组合当中,如果能更多利用降低利率和预算内财政支出扩张这些规范的政策工具,减少地方政府主导的债务扩张,不仅能更充分利用私人部门力量扩张需求,还能够减少货币和债务扩张,降低系统性风险。 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带来资产价格泡沫, 是否据此反对宽松货币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会刺激资产价格上涨,这里面有两个机制在发挥作用: 一是低利率本身就对应着更高的资产价格估值; 二是低利率可能会刺激更多高风险的贷款和投资。例如,低利率对金融中介带来了更大的利润压力,金融中介为了保持利润而涉入更高风险的投资;低利率降低债务人的成本,债务人举债的标准下降。 如果主要是前一种机制在发挥作用,不能认为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如果是后者发挥作用,则催生资产价格泡沫。 实践当中,很难区分资产价格上涨中多大程度是资产价格泡沫。以2020年初美股熔断为例,美股大跌以后迅速反弹说明高股价背后的泡沫成分未必很高。 即便宽松货币政策催生了资产价格泡沫,是否因此就足以否定宽松货币政策呢?这还要看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收益和成本。 在宽松货币+(可能的)资产价格泡沫组合下,收益在于就业、增长、避免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坏处在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伤害,伤害程度取决于资产价格泡沫的融资结构。 把收益放一边,下面还会再谈。先说伤害,如果资产价格泡沫背后是大量的债务融资,是大量的杠杆,是金融中介机构的深度介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害非常大,次贷危机后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是个例子。 如果资产价格泡沫背后的债务融资、杠杆不多,金融中介涉入不深,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害就很有限。美股熔断就是个例子,尽管股价跌的很惨,由于股价上涨背后的杠杆率支撑不高、金融中介涉入不深,其对金融中介、居民和企业的影响很有限。 如果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泡沫背后有大量的杠杆和金融中介介入,是不是足以否定宽松货币政策呢?未必。 一种很有影响力的看法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应对应该交给专门管理金融机构资产充足率、投资者杠杆率的这类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而不应该依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于应对杠杆率和资产价格泡沫并不在行。 总结一下: ❶ 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资产价格泡沫,泡沫有多大很难事前判定; ❷即便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还要评估资产价格上涨背后的融资结构和泡沫破灭的伤害; ❸即便宽松货币政策带来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伤害严重,应对之道是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而未必是紧缩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多关注通胀、就业、增长,宏观审慎政策多关注资产价格。 宽松货币政策是否 带来更多货币和债务 经济低迷时期,两种力量在发挥作用,一种是市场的收缩力量,一种是宽松货币政策的扩张力量,扩张力量是为了对抗市场收缩力量。 从结果来看,扩张力量未必都大于收缩力量,发达国家并没有因为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带来更高的货币增长和债务杠杆率。 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之间的2008-2015年期间,与之前的2000-2007年期间相比,美国的M2年均增速仅上升了0.4个百分点,欧元区下降了4个百分点,日本上升了1.4个百分点。 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没有伴随更高的广义信贷增长。[广义信贷增长是比M2更完整的金融资产概念,不仅包括了银行存款,还包括了对银行存款形成高度替代的其他债务型金融资产,比如各种形式的债券。] 2008-2015年期间,与之前的2000-2007年期间相比,美国的广义信贷年均增速下降了4.3个百分点,欧元区下降了2个百分点,日本增加了1个百分点。 宽松货币政策同样没有带来宏观杠杆率的大幅上升。 2008-2015年期间与之前的2000-2007年期间相比,美国的债务/GDP年均增速下降了2.1个百分点,欧元区增加了1.3个百分点,日本上升了2.4个百分点。 图1 M2增速 图2 广义信贷增速 图3 私人部门广义信贷增速 图4 债务/GDP增速 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奏效 首先要明确概念,什么叫奏效,标准是什么?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既定的通胀目标,有些国家还包括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一般情况下,通胀、就业和增长目标方向上相一致。 宽松货币政策如果实现了通胀目标,这可以看作是货币政策奏效。如果宽松货币政策如果未能实现通胀目标,但还是拉升了经济景气程度,提高了利润和就业,这算不算奏效呢?这起码也能说货币政策发挥了作用。 对于宽松货币政策难以拉动经济,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货币政策只能拉绳子,不能推绳子。这个说法很形象,也很说明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操作空间和影响力有很大差异。 但是通过近年来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创新实践来看,货币政策在推绳子方面也能发挥不少作用。通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和欧洲都实现了通胀目标,日本虽然没有实现通胀目标,但是也达成了80年代末以来最长的经济复苏周期。不能说货币政策没有发挥作用。 用反证法也更能证明宽松货币政策在经济低迷时期的重要作用。如果保持低利率不重要,抬升利率会怎么样呢? 2010年瑞典在经济还未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候试过抬升利率,此后经济复苏停滞,后来瑞典央行不得不再次下调利率直至负利率水平,此后瑞典实现了通胀目标和就业反弹。 欧元区在2011年4月和7月分别两次上调政策目标利率,此后经济显著走弱、金融市场动荡,欧央行不得不于2011年9月再次下调政策利率。 宽松货币政策是否 恶化收入分配 宽松货币政策有恶化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效应。 第一个效应,富人持有更多的金融资产,宽松货币政策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就会带来富人的财富更多,这是恶化收入分配。这个效应在文献里面叫做“Income Composition Channel”。 第二个效应,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紧密参与金融市场的群体,不利于没有紧密参与金融市场的群体,典型的例子就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上涨期间,金融从业人员收入增长更更高,这也会恶化收入分配。这个效应在文献里面叫做“Financial Segmentation Channel”。 宽松货币政策也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效应。 第一个效应,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债务人主要是穷人多一些,这对穷人有利,这是改善收入分配。这个效应1933年就被Fisher提出过。 第二个效应,收入分配最底层的群体最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经济低迷时期低收入者最先失业或者降薪,而高收入群体受经济波动影响相对较小,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低收入群体保住就业和增加工资收入,减少收入分配不平。这个效应在文献里面叫做“Earning Heterogeneity Channel”。 第三个效应,宽松货币政策带来房价上涨,有自有住房的中产阶级得益,这有利于降低财富分配不平等。(Steins et al., 2017) 究竟哪个效应更重要,实证结果怎么样呢? 总的来看,基于美国经验的实证研究认为,货币政策改善收入分配。 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1998年罗默的早期文章,他们发现宽松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会显著提高美国的黑人、有色人种这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就业机会。 但是拉长时间看,货币政策对收入分配没有什么太大作用。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在短期内降低贫困率,但是贫困率会随之时间拉长而逆转,对贫困人口最好的货币政策是保持稳定通胀和降低产出缺口。 Coibion (2017)等四位美国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至少就美国而言,紧缩货币政策总体上会加剧劳动收入、总收入、消费和总支出多个角度的不平等,宽松货币政策则会缓解不平等。 Steins (2017)发现美国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持续恶化,收入和财富越来越向最富有的人群集中,中产阶级在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产阶级的在收入分配当中的不利局面越来越突出,而在财富分配中的不利局面则好于收入分配,造成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产阶级持有的房产增值,减弱了财富向最富有人群的过度集中。 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这种局面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难以持续而终止,财富更加向最富有的人群集中。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提升房价,从这个意义上看,其有利于提高中产阶级的家庭财富,减少财富分配不平等。 宽松货币政策是否 增加僵尸企业、延迟经济复苏 经济学家担心宽松货币政策不利于市场自发出清,可能会增加僵尸企业的数量。 Acharya et al.(2019)认为,欧洲央行2012年采取直接货币交易(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OMT)项目以后,欧元区边缘国家的银行被变相地补充了资本,银行体系稳健性提升,然而这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银行增加了针对过去有信贷关系的低效率企业的贷款,这并没有带来投资和就业增加。因为信贷资源配置被扭曲,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不利于那些值得信赖的企业,这不利于经济复苏。 对于上述看法的反驳意见是:如果经济运行不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上述对僵尸企业的批评成立;当经济运行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时候,僵尸企业的存在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正是因为经济运行低迷才造成了更多僵尸企业的出现。 Gagnon(2020)认为当经济低于潜在产出水平时期,关闭僵尸企业带来企业员工收入大幅下降,由此带来的支出下降在乘数效应下会大于僵尸企业原来的产出。 关闭僵尸企业的潜在好处在于为更有效率的市场竞争者和新进入这提供了成长空间。如果有效率的竞争者占据了原有僵尸企业的市场份额,由此带来的整体收入增长只有原来僵尸企业产出的10-20%。因此Gagnon认为在经济低于潜在产出时期关系僵尸企业的弊端远大于得利。 一个思想实验 当遇到需求不足经济低迷的时候,美国、日本、欧元区应对需求不足的做法是先把利率降到底,财政支出扩张方面相对困难。通过低利率刺激经济做法的集体机制是通过低利率(1)改变消费的跨期价格,刺激消费;(2)降低投资成本;(3)降低私人部门债务成本、提高私人部门资产估值,以此强化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刺激私人部门支出。 中国的做法呢?传统以降低利率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预算内财政政策工具使用的相对有限,重点依靠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支出扩张,提升总需求。 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大水满贯”、杠杆率快速上升、系统性风险上升是因为低利率刺激了私人部门更多的信贷吗?显然不是,无论是货币和信贷的增长,还是杠杆率和系统性风险上升,包括很多的金融乱象,很大程度上来自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 如果我们应对需求不足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充分使用降低利率政策刺激私人部门需求,如果这还不够再用预算内财政支出扩张增加需求,同时尽可能地去削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扩张,严格保持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上的风险评估标准和信贷纪律。我们还有没有今天这么多的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乱象? 对这种策略的第一个担心是,主要靠降低利率刺激需求有没有用?欧美这些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很多的国家都能通过低利率政策实现通胀目标,中国为什么就不行呢?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各部门全部加在一块儿的总负债大概260万亿,1个百分点的利率下降能够节省债务人2.6万亿的利息负担,对支出扩张的力度不可小觑。 第二个担心,这样做之后会不会带来更多的债务,带来更多的货币?恰恰相反。当利率降得更低的时候,用市场自发的力量对抗需求不足的时候,不那么多依靠政府的债务扩张应对需求不足,达到同样的GDP增长目标所需要的债务增量是更低的,债务增量是更低的。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同样的GDP增长,所需要的私人部门债务扩张少于公共部门债务扩张。如果按照上面这种策略的话,不需要那么多货币增长,不需要那么多债务增长,广义货币增速也是下降的。更低的利率,表面上看起来是宽松货币政策,但是广义货币增速并没有增加,甚至是下降的。 第三个担心,会不会有更高的房价。利率降低以后,房价是不是会涨?未必。 首先,利率更低的同时广义货币数量也更少,总购买力未必是增加,房价未必涨。 其次,这个政策组合下不需要地方政府有那么多的土地财政依赖,刺激经济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自发的力量,通过公共预算、财政内预算,不给地方政府那么大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下降,土地供应有可能是改善的,从长期来看,对遏制房价有帮助。 这个所谓的思想实验其实就是发达国家在应对需求不足的时候的通常做法。中国过去七八年来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面唯一真实利率在明显上升的国家,宏观经济在低迷的时候,真实利率反而在上升,这是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反思的地方。
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0年12月17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提高155元和150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表。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消费者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价格违法行为。 附: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
央行一边放水,货币贬值预期增加,房子保值增值的特性被市场重新挖掘,炒房预期增加,房价不涨都难,可是面对经济下滑压力,央行不放水也难,不仅仅上海房价20年以来大涨,深圳房价也在涨,部分18线小地方也在涨,据说某些地方好的楼盘楼层准备售卖26000元左右,真假难辨,姑且作为传言看待,但是十八线小地方房价超过2万元早已经是事实。 据媒体报道,“上海二手房一天一个价”,优质双学区、九年一贯制学区房,涨幅已超过20%,单价直冲20万元/平方米。“10天内房价跳涨超过40%”。上海房价本来就已经很高了,短期跳涨40%彻底惊呆了市场和购房者。 这样的房价可以说是刚性的需要,难道就没有炒作的成分,很难说的,卖过二手房,也去买过二手房,中介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很难评价的,买卖双方对房价的掌握远没有中介机构来的准确,因此部分不良中介机构就会扮演着推涨房价的角色。 20万一平米,一套100平米房子就是2000万,显然这不是一般的白领可以买得起的,在上海年薪达到100万元并不是太多,三四十万倒是有一定的比例,可就是三四十万的年薪要买2000万的房子,也是基本上没有可能的。 央行一边大放水,一边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这是很难的,何为违规资金,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界定,私人借贷买房,算不算加杠杆买房,算不算违规资金。关键是央行不断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经济是可以快速恢复增长的,但是超发的货币也很容易推涨资产价格,这其中就包括房价。 我是很反对央行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的,现在的中性货币政策实际上界限不是很清晰,20年两次降准释放1.75万亿元资金,两次通过MLF资金降息30个基点,但是口径上依然是中性货币政策。 2020年初各国央行集体大放水,近期美国还推出了9000亿美元和19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从全球来看,美国、伦敦房价均创历史新高,韩国首尔房价上涨,日本东京的土地价格也创近期新高。上海是一线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城市中心可开发土地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房子成为了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尤其是学区房更是成为稀缺中的珍贵品,卖掉一套就少一套,可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下的父母,不断的希望买到学区房,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上海房价上涨尤其是学区房房价上涨自然不能幸免。 货币发行多了,资产价格总会上涨的,这给房地产调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央行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融资利率下降,可是会被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综合成本上涨完全吞噬。 现在是没有把地产价格上涨纳入到通胀计算范畴,如果把地产价格上涨纳入到CPI计算公式,我国CPI上涨要比目前高得多。上涨的房价增加了居民的焦虑,也吞噬了居民的幸福感,为了一套房子,得节衣缩食。 1月份因为受到霜冻的影响,蔬菜价格明显上涨,猪肉价格再度翘尾,加上国际上大宗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也在上涨,1月份CPI 又会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