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玻璃涨得让人举报了!价格2000元,利润1000元?上游原材料一度跌停……) 今日早盘,国内期货市场纯碱主力合约2101报出跌停。而在前一日,作为下游产品,玻璃期货主力合约2101刚刚突破单吨2000元大关,创出2037元/吨的历史新高……上下游冰火两重天截至12月10日上午收盘,国内期货市场上主力合约中纯碱跌停,报收1333元/吨,续创上市以来新低。从9月初最高1822元/吨跌落至今,该主力合约累计跌幅已超过27%。而在12月9日创出历史高点后,10日早间玻璃期价再度飘红,报收2001元/吨。相较9月下旬最低1603元/吨的价格,近月来该主力合约最大涨幅达到27%。除期货市场外,现货市场玻璃和纯碱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据生意社监测显示,上周内玻璃价格上调,此前一周末玻璃均价为24.25元/平方米,上周末均价为24.38元/平方米,周内价格略有上调,幅度为0.54%。“目前生产企业库存仍处于偏低水平。华北地区沙河方面总体走势平稳,部分企业玻璃价格略有调整,均价在23.8元/平方米左右。华东地区终端市场需求尚可,部分企业价格小幅的上涨,涨幅0.2-0.3元/平方米左右。华中地区玻璃现货市场总体走势较好,厂家价格调涨,涨幅0.5元/平方米左右。”生意社分析师李嫚表示,虽然玻璃市场走强,但上游原料纯碱市场以观望为主,下游需求一般。截止12月3日华北地区纯碱价格弱势运行,轻质纯碱现主流市场价格为1550-1650元/吨左右,市场气氛一般,整体下游厂家心态谨慎。在近期玻璃期现货价格大涨的背景下,12月9日,一份网传的举报信直指玻璃现货市场价格垄断,期货市场存操作行为,引发市场关注。该举报信提及,在联合发布涨价函的同时,玻璃原片厂向社会发布的厂库库存,可以无视经济、天气、淡旺季等变化持续下滑,甚至沙河地区在的交通管制期间都能做到上报的厂方库存减少。玻璃原片生产厂商,通过定期行业会议,商讨共同提价政策。通过垄断提价,过往价格只有1000元出头的玻璃,现在表观利润就接近1000元(其中价格较低的沙河地区平板玻璃生产利润为800元)。此外举报信还称,部分原片生产商在控制现货价格与信息的同时,不仅不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卖出套保,反而成为主力多头,大举买入玻璃期货,存在违规逼仓行为。玻璃市场现供需错配玻璃、纯碱期现市场的反向走势,与当前市场供需变化不无关联。“近期玻璃价格大涨,与供给端始终提不上来有很大关系。而上游纯碱和其他化工品联动比较大,因此价格不振。可以看到,近期化工源头原油价格走势偏弱,化工产品整体走势也不强。”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很多商品品种价格上涨主要还是供应层面出了问题。例如黑色和部分化工品的持续飘红,主要是受北方地区限产影响。玻璃也是高能耗行业,因此也会受到波及。“玻璃期货涉及的产品是浮法玻璃。近期浮法玻璃行情比较好,下游存在赶工期,市场库存下降比较快,因此近一周现货价格上涨比较明显。”卓创资讯分析师王帅也称,这两天玻璃现货价格属于连续推涨的情况。近期玻璃期货主力合约2101价格已经达到2000元左右,而现货价格更高,每吨已经比期货价格高出5-10元左右。她表示,玻璃行情好还是跟需求有关。前期市场的操作模式都是随产随用,现在需求好,订单多,厂家库存下降比较明显,高价也是受库存低位支撑。不过,北方限产暂时对玻璃行业影响不是特别明显,高价主要还是短期内供需错配导致。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 2020年12月4日玻璃产能利用率为70%,环比上周上涨0.24%,同比去年上涨0.65%;剔除僵尸产能后玻璃产能利用率为83.06%,环比上周上涨0.28%,同比去年上涨0.65%。在产玻璃产能96792万重箱,环比上周增加330万重箱,同比去年增加3462万重箱。2020年12月4日行业库存2763万重箱,环比上周增加-70万重箱,同比去年增加-1041万重箱。周末库存天数10.45天,环比上周增加-0.26天,同比增加-4.42天。成本端下移会否形成拖累虽然下游玻璃价格高企,需求旺盛,但纯碱在前期价格狂涨后,依然顶不住回调压力。东证期货此前分析就表示,由于8月后纯碱现货价格大幅上涨,纯碱企业生产扭亏为盈,在生产利润大幅上行的刺激下,大多数纯碱企业的生产端已经提到满负荷或高负荷状态运行,前期意外停车的一些企业在短暂停产后也很快复工,纯碱行业已经从前期的供需偏紧逐渐转向供给宽松态势。出于对后市供给放量的预期,纯碱下游厂家采购积极性不高。10月后纯碱库存明显累积。在短期需求趋稳的背景下,随着开工率的继续提升,后续纯碱供给压力会逐渐显现,纯碱厂家库存很难继续持续去化。“纯碱前期价格偏高,目前只是降回到前期比较合理的位置,所以不会对玻璃的价格形成拖累。目前玻璃吨盈利在500-600元之间,毛利在20%左右。纯碱成本端下降对于玻璃有一定利好。”王帅认为,虽然目前玻璃价格处于高位,但市场需求良好,国内企业库存比较低。在需求端支撑下,后期玻璃价格或还有上行空间。 李嫚也认为,玻璃下游加工企业订单较好,北方赶工订单延续,南方地区外贸出口订单保持良好事态。原料石油焦、液化天然气方面价格上调。短期来看,玻璃仍以平稳运行为主,小幅上涨为辅。“商品上下游有时候会出现价格趋势不同的情况,但最终会有个传导效应,后面纯碱价格如果继续向下,那么玻璃也存在回落预期。目前玻璃期货也存在高位回落的风险。”采访中程小勇提示风险认为,虽然冬季限产等因素对玻璃价格有支撑,但目前期货市场行情确实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有点脱节,很多品种价格已经比疫情前高得多。目前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只是恢复,部分恢复好的指标也仅是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当市场还不是理性市场,但最终会回归。
12月19日,在上海举行的“2021年(第三届)上海大宗商品周”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表示,展望2021年,随着市场对铁矿石炒作预期的消化和实际兑现,铁矿石价格将呈现下降趋势。 骆铁军指出,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钢铁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关注四方面问题。一是中国钢铁工业未来规模的问题。今年钢材消费强度是“非常态”的,是特殊刺激政策下拉动的结果。中国作为世界钢铁大国,将承担起维护世界钢铁市场均衡的责任。 二是如何破解高价格铁矿石难题。近期铁矿石上涨存在不健康因素,资本炒作现象明显,铁矿石应该是供需均衡定价,要从多路径增加铁素供给,建立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完善期货市场规则并加强监管。 三是继续提升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话语权,为产业链安全提供支撑,推动更多钢铁企业进行重组。 四是做好“碳达峰”准备,努力推进“碳中和”。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5%-19%,是落实碳排放重要的责任主体。骆铁军表示,中钢协将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研究低碳路径,深耕低碳发展难点、破解低碳转型困局,有序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有所收窄,环比由平转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本次数据基本符合预期,与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向好态势相契合。 CPI同比环比均回落 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 11月份,CPI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6%。在0.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零,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11月份CPI同比增速超预期回落,继2009年10月份以来首次滑落至负增长区间。”温彬说,这一方面与基数效应有关。去年下半年以来,CPI在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下持续走高,直到今年1月份春节后才开始回落,高基数效应预示了今年下半年以来CPI增速将呈现持续回落趋势。另一方面,食品价格同比增速由升转降是带动CPI超预期回落的主要原因。11月份,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继2018年2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仅此一项便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11月份,随着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从环比看,CPI下降0.6%。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4%,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中,随着生猪生产不断恢复,猪肉价格继续下降6.5%,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鲜菜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5.7%和1.6%。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中,旅游淡季出行减少,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5.6%、4.4%和3.4%;冬装新品上市,服装价格上涨0.4%。 值得注意的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 PPI同比降幅收窄 生产稳定恢复需求持续回暖 11月份,PPI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在1.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零,新涨价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应习文分析称,11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升,受新冠疫苗研发进展顺利消息提振,全球主要能源、金属等资源期货价格均明显上涨。国内工业领域需求继续复苏,偶发性疫情对供给端冲击较小,煤炭、钢材等主要工业品价格有所回升。同时,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表现强势,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有所回升,出厂价格指数由上月的53.2%大幅回升至56.5%,PPI回暖符合预期。 从同比看,11月份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8%,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扩大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1月份,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董莉娟说,从环比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在受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上涨面达六成。 CPI和PPI有望逐渐回升 宏观政策应继续保持定力 11月份虽出现了CPI和PPI同比双降的情况,但应习文预计,下一阶段CPI和PPI均有望逐渐回升。在CPI方面,由于12月份食品价格出现明显回升,12月份CPI有望转正。2021年一月、二月份由于基数较高和春节错位,CPI有较大概率陷入负增长,但3月份后将逐渐回升。在PPI方面,11月份PPI环比回升幅度已达到2018年10月份以来最高水平。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反弹以及美元指数持续下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会持续回升。加上国内经济内生复苏动力增强,PPI同比降幅将会继续缩小,未来有望转正。 在温彬看来,一方面,CPI仍受食品价格变动主导,而食品价格又受猪肉价格主导,去年通胀中枢走高和今年通胀中枢回落,基本都与猪肉价格变动引起的食品价格变动有关。而核心CPI同比增速连续5个月相同,说明疫情冲击后的有效需求仍较平稳。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供需逐渐改善,PPI修复趋势日渐明朗,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提振市场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 “CPI负增长或为短期现象,对经济表现更为敏感的PPI正逐渐走出负增长区间。PPI和CPI剪刀差持续收窄,预示企业经营状况将会明显改善。”应习文建议,在此情况下,宏观政策应继续保持定力。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电力紧张原因:一是海外供给巨大缺口导致中国生产大幅提高满足海外需求,工业生产用电量显著高于往年同期;二是拉尼娜现象导致天气冷,居民采暖需求大幅增加。拉闸限电后,炼钢、有色冶炼等高耗电工业的生产受到直接影响,短期的产量收缩可能推升相关工业品的价格,煤炭及煤炭产业链下游的化工品价格有望继续上探。 为什么会拉闸限电? 工业与居民用电需求高峰叠加而局部电力供给偏紧是造成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需求端,由于内需渐进修复、外需持续走强,工业用电需求旺盛;同时“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冷冬使得居民采暖需求大幅增加。供给端,局部地区供电能力偏弱,用电高峰期最大负荷超出承载能力,只能采取拉闸限电的方式。 冬季更加依赖火电,对于煤炭供应要求较高,整体上来看煤炭供给量仍保持健康,“缺煤”并非拉闸限电的直接原因,但局部地区煤炭供应的确存在一定压力。 拉闸限电后哪些商品有望涨价? 拉闸限电对于物价的影响有以下两条逻辑:其一,炼钢、有色冶炼等高耗电工业的生产受到直接影响,短期的产量收缩可能推升相关工业品的价格。其二,拉闸限电背后反应了煤炭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地区煤炭的供需缺口,因此煤炭价格和煤炭产业链下游的化工品(如尿素、PVC等)价格都有望继续上行。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二次爆发;中美摩擦超预期变化 目 / 录 正 文 为什么会拉闸限电? 近日,浙江、江西、湖南、内蒙古等多地为维持电力平稳供应,开启了新一轮的拉闸限电。我们认为,工业与居民用电需求高峰叠加而局部电力供给偏紧是造成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 需求端,工业生产旺盛与居民采暖需求叠加。2020年11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已达6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12月进入冬季后,用电需求再上一个台阶,多地最大电力负荷创历史新高。 工业用电方面,由于内需渐进修复、外需持续走强,工业生产“淡季不淡”,保持旺盛态势。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7%,高于2018和2019年的同期水平,高频数据显示10月、11月多数工业行业开工率处于历史高位;工业增加值11月同比增速达到7.0%,是2019年4月以来的最高点;上述限电省份的工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速已由正转负,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居民用电方面,“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冷冬使得采暖用电量大幅增加。公开信息显示,12月12日,首场寒潮天气袭击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地区降幅10℃以上,13日多地迎来下半年以来最冷的一个白天,包括合肥、南京、长沙、南昌等13个省会级城市刷新下半年以来气温新低,居民采暖需求骤增,暖气供应和空调用电量均大幅增加,用电负荷缺口进一步扩大。 供给端,冬季由于水库水位下降、冰冻影响导致无法发电等,水力发电会呈现季节性衰退,火力发电需要承担更多供给端压力。 一方面,电力电网建设需统筹安排,供电能力短时间内很难提振。以湖南省为例,今年较往年提前1个月入冬,水位下降、风电停发,仅依靠火力发电不足以应对激增的用电需求。 另一方面,局部地区煤炭供应偏紧。从总量来看,煤炭供应量仍保持健康水平,全国动力煤产量保持修复态势,全国重点电厂煤炭可用天数约为20天。但局部地区煤炭供应的确有一定压力:(1)中澳关系紧张导致进口煤炭数量显著下降;(2)因接连发生两起生产事故,12月5日起重庆全市所有煤矿已停工停产;(3)由于产地安全和环保监管标准严格,三大产煤大省之一的内蒙古今年原煤产量修复较缓。 综上所述,“缺煤”并非最重要的原因,供电能力偏弱,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期负荷能力偏弱是出现上述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今冬明春的煤炭供应是有保障的,局部地区电力供应偏紧主因是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根据湖南省发改委披露,全省最大负荷已达3093万千瓦,超过冬季历史纪录,日最大用电量6.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电力供应存在较大缺口。根据江西省电力公司披露,全省统调用电负荷达2548万千瓦,调度发受电电力达2631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 拉闸限电后哪些商品有望涨价? 拉闸限电对于物价的影响有以下两条逻辑:其一,炼钢、有色冶炼等高耗电工业的生产受到直接影响,短期的产量收缩可能推升相关工业品的价格。其二,拉闸限电是解决电力短期供应不足的被动应对方案,背后反应了煤炭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地区煤炭的供需缺口,因此煤炭价格和煤炭产业链下游的化工品价格都有望继续上行。 首先,拉闸限电直接影响部分高耗电工业的生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工业企业划分为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四类,历次拉闸限电首先限制的就是淘汰类和限制类行业,其中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如电解铝)、建筑建材、石化化工等能耗较高的行业。 以2010年拉闸限电为例,部分工业品的价格出现了显著上探。 (1)钢铁产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左右,钢铁产业链受拉闸限产影响较为严重,成本上升加之停产限产,2010年拉闸限电期间钢材价格冲高。 (2)有色金属行业用电量占社会用电量8%左右,其中电解铝制取占有色产业链总能耗的75%左右,铜、铅、锌冶炼能耗占15%左右。电解铝生产过程中吨铝耗电量达到15000千瓦时,电力成本超过40%,限电造成生产受限是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3)水泥生产用电占比3.5%,2010年拉闸限电期间全国不同地区水泥价格上涨10~30%不等。建筑建材成本整体抬升,推动下游工业品价格上涨。 其次,拉闸限电是解决电力短期供应不足的被动应对方案,背后反应了煤炭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地区煤炭的供需缺口,在供需缺口弥合之前,煤炭本身的价格以及煤炭产业链下游的化工品(如尿素、PVC等)价格都有望继续上行。 一方面,煤炭供给弹性小,供需缺口对未来涨价仍有支撑。“冷冬”期间采暖需求旺盛,叠加工业生产“淡季不淡”,未来煤炭需求仍然较强;供给方面,产地安全和环保监管持续严格,加之进口煤收紧,供给端短期难以出现较大变动。 另一方面,煤炭产业链下游相关的化工品价格有望上行,如尿素、PVC等。尿素生产需要煤和电,煤价上涨导致成本上升,拉闸限电又导致产量下降,预计尿素价格有一定抬升的空间,2010年限电期间价格冲高;煤炭也是PVC产业链的重要原材料,2004年和2010年拉闸限电期间产量明显下降,价格显著上涨。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二次爆发;中美摩擦超预期变化
(图为PD-1国家医保谈判当日,药企排队入场 崔笑天/摄)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2020年的医保谈判结果终于揭晓了!国家医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参与谈判的共有162种独家品种,目录外药品138种,目录内药品24种,最后共119种谈判成功,成功率为73.46%,药品平均降价50.64%。其中,备受瞩目的PD-1赛道,由君实生物、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三家药企生产的国产PD-1抑制剂全部谈判成功,加上信达生物去年谈判成功的一款PD-1,截至今年,四款国产PD-1已全部被纳入医保。而两款进口PD-1——百时美施贵宝的欧狄沃(Opdivo,下称“O药”)和默沙东的可瑞达(Keytruda,下称“K药”)则无缘医保。“到这个阶段,重点不是进没进医保,而是价格降了多少,这才是关键。”一位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目前,三家企业均未公布医保内定价,不过根据媒体报道,君实生物的拓益入围价格为906.08元,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7.07万元。恒瑞医药的艾瑞卡入围价则在3000元/支左右,年治疗费用约为5万元。这意味着,医保报销之后,患者的年自付费用或仅为1-3万元。与此同时,O药与K药也纷纷更新慈善赠药方案,将年费用降至最低11-14万元。天风证券发布研报表示,估计此次谈判PD-1的整体降幅很大,可能成为研发的分水岭:后续扎堆热门靶点的创新、高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商业化价值大打折扣,行业将进一步趋近高质量创新。四款国产PD-1进入医保此前,这四款国产PD-1药物的年治疗费用相差不大,为进口药物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信达生物的达伯舒,恒瑞医药的艾瑞卡、百济神州的百泽安与君实的拓益,单疗程价格分别为5686元、19800元、10688元、7200元,慈善赠药后的年治疗费用分别约为10万元、12万元、11万元、10万元。(图为天风证券研报内整理的本轮医保谈判前PD-1产品年费用)那么,今年三款医保谈判成功的国产PD-1药物,价格降了多少?对此,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三个国产PD-1产品的具体谈判价格不方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信达生物的PD-1去年的谈判价格低。而根据央视相关报道及君实生物发布的公告,拓益入围价格为906.08元,主规格为80mg/瓶。根据拓益说明书的用量标准(Q2W,3mg/kg),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7.07万元。此前,国家医保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8%。以此测算,患者使用拓益的年自费费用仅为2.26万元。与此前加上慈善赠药后年10万元的花销相比,降幅达到77%以上。而在十几天前的12月16日下午,PD-1医保谈判当日,刚开始谈判不久,《华夏时报》记者即见到由君实生物董事长熊俊亲自带队的“谈判三人组”从会场走出,均步履匆匆,低头不言,未回应记者提问。这一度引发媒体关于“君实生物PD-1医保谈判或失败”的猜测。直到今日,才最终真相大白。而关于恒瑞医药的艾瑞卡,据“E药经理人”报道,其价格降至3000元/支左右,年治疗费用从包含慈善赠药费用的约12万元降至5万元。按照上述68%的医保实际报销比例,患者年自费费用仅为1.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熊先军亦表示,对于谈判成功的几款PD-1产品也没有限制特别的适应症,都以已经批准的适应症为准。这意味着,有多个适应症的产品,将实现全适应症医保报销。以此来看,恒瑞医药的艾瑞卡或成最大赢家,其已获批4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三线、晚期肝细胞癌二线、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联合、食管鳞癌二线。百济神州的百泽安获批2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三线、尿路上皮癌二线。相比之下,君实生物与信达生物仅获批了1项适应症,分别为黑色素瘤二线与霍奇金淋巴瘤二线。进入医保后,这三款国产PD-1药物又将面临多大的市场前景?以去年国家医保谈判成功的达伯舒为例,在降价64%被纳入医保后,实现了迅速放量。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额超过15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0.16亿元的销售额。相比之下,君实生物的拓益同期累计销售6.89亿元,百济神州的百泽安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恒瑞医药未公布艾瑞卡的销售数据。而在2021年3月,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新版目录时,这三款国产PD-1有望实现甚至超越信达生物的不俗成绩。国家医保局表示,目录发布后,也将以谈判药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医保目录内药品落地检测机制,定期收集各地谈判药品挂网、采购、支付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进展滞后地区的调度和督促,确保广大参保患者尽早享受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成果。两款进口PD-1亦大降价在四款国产PD-1药物谈判成功之时,两家海外药企却“全军覆没”。对此,熊先军表示:“进口PD-1谈判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价格预期与医保局的预期不一样,因为进口企业还要考虑国际价格的问题,但国内企业主要是考虑中国的价格和市场,谈判价格他们可以承受。”目前,进口的O药单疗程价格是18442元,包含慈善赠药的年治疗费用是22万元,K药单疗程价格是35836元,包含慈善赠药的年治疗费用是30万元。不过,在医保谈判结果公布之时,两家药企也迅速调整了自家PD-1产品的慈善赠药政策,进行大降价。12月28日下午,默沙东公布了2021年1月1日实行的“生命之钥” 患者援助项目的新方案。对于首次援助的患者,保持原来的“2+2”政策,即患者自费2个疗程K药,可获得2个疗程K药赠药;而后续援助,则从“2+3”升级为“2+疾病进展”,即患者只需再自费2个疗程K药,就可以接受持续的K药赠药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获得了兜底的援助保障。这意味着,患者只需要自费4个疗程花费14万,就可以获得K药全程的援助用药。相比此前年费用30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3%。对此,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菠萝因子评价称:“K药这种有封顶的赠药计划,对患者而言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大大减轻患者长期足量足疗程治疗的经济负担……我相信它的这个举动,还肯定会产生“蝴蝶效应”,带动更多公司降价,给中国患者带来福音。”12月24日,百时美施贵宝也公布了新的患者援助方案。新方案在一个申请年度可分为两个申请阶段:第一阶段,患者在连续接受3次O药治疗后,能够继续从O药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可获得后续最多3次治疗的免费药品援助;第二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患者,如仍需接受O药治疗,可在再次连续接受3次O药治疗后,经指定医师评估能够继续从O药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并经项目办审核通过后,患者即可获得最多一个申请年度内剩余的药品援助。在新方案中,一位60公斤的患者完成一年的治疗(每两周一次,240mg),自付费用仅为11万元。相比此前年费用22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0%。(图为O药新的患者援助方案具体信息)这让很多患者家属看到了希望。“挺好的,让患者能用的起循证数据更多的进口药,对于准备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很友好。”一位肺腺癌四期患者家属对本报记者表示。相比国产PD-1药物,O药与K药上市时间长,获批适应症广泛,同时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获得了多个指南的推荐。年费用如今降至11-14万元,价格腰斩,对部分患者也是很有诱惑力的,会考虑将其作为首选。扎堆研发的“后来者”怎么办?PD-1是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一种,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也被认为是未来治疗多种癌症的最有希望的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其应答之广度、深度、和持久性均十分罕见,可以对应十余个肿瘤适应症、且毒副作较低,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近些年,资本疯狂涌入PD-1赛道,呈现“扎堆研发”态势。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参与PD-1研发的公司多,竞争激烈。近3年来,每季度申请PD-1的临床试验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三季度,共有314项进行中的PD-1/PD-L1临床试验,其中国内药企申办的占其中的209项,I、II、III期临床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但这种“PD-1研发热”正在引发业界担忧。一位不具名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D-(L)1发展至今已成为相对成熟的靶点,所以市场上的PD-(L)1创新药更多属于“me too”或者“me better”的产品,还不算真正意义的创新。“在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层面,极少有源头创新,我们基本上是跟着欧美的研发道路去“模仿”。PD-(L)1这条通路已经被国外证明了,国内只是在这个靶点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筛选,但是产品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比较小。”上述生物医药企业人士说。一方面,同靶点、同机制的药扎堆研发,这意味着临床研究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在如今进口PD-1药物年费用降至11-14万元,四款国产药物年费用降至5-7万元的情况下,这些仍在PD-1上进行投入和研发的企业,产品尚未问世,价格战已经开启。在市场份额、适应症数量以及产能方面具有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或许连产品上市都变得非常困难。”上述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坦言。“与癌共舞”论坛版主、公益律师韩晓晨则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考虑,她表示,现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形势正在倒逼企业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敢降低研发投入,也不敢降低药品质量,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这种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获益。“关于适应症的问题,PD-1行业的后来者其实可以避开热门的大癌种,选择一些小癌种优先报批,再逐渐将适应症扩展至大癌种。瞄准长尾市场,也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韩晓晨说。不过韩晓晨亦指出,现在的确存在一些乱象,也存在研发资源浪费的情况。这意味着有关部门对创新药物的评审与审批,要有更严格的把关,国家医保谈判也要真正筛选出让患者获益的好药。曾几何时,PD-1因“千亿市场规模”而被资本寄予厚望。弗若斯特沙利文曾预计,2025年中国PD-1/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达917亿元。如今,在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这个“千亿市场”缩水几何?在昨天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中,根据2020年疫情影响下前三季度销售额预计合计已经超过60亿元且仍高速增长,郑薇团队保守估计国内 PD-1/PD-L1市场空间有望达到300亿元。郑薇团队亦在研报中指出,未来两年创新药存在面临行业出清和估值理性回归的可能,可能的触发的条件包括医保显著压价,以PD-1为代表的竞争激烈靶点的后续企业销售额不达预期。其认为,创新药需要经历产品验证,商业化验证,资本化验证,许多小型biotech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可能无法脱颖而出。
进入12月,氟制冷剂行情大幅上行,R125的价格由15800元/吨涨至28000元/吨;R410a由12500元/吨涨至17000元/吨。“制冷剂价格上涨有利于改善公司产品的盈利水平。”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 据悉,12月以来氟制冷剂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由上游原料涨价叠加现货偏紧和下游需求增加引发。 上游方面,主要原料价格涨势较为迅猛,成本面支撑强劲。据业内人士介绍,每年12月至来年5月是制冷剂传统生产旺季,近期各种氟制冷剂的主要原料价格上涨较快,四氯乙烯价格较上月同期上涨约34%,氢氟酸由11月初的8300元/吨涨至近9200元/吨。 氟制冷剂供给方面,部分生产厂家装置检修,助推部分型号制冷剂价格持续上涨。据机构监测,目前多种类型氟制冷剂企业库存处于低位,货源紧张,制冷剂生产企业以执行订单为主。 在需求端,冰箱、空调、汽车冷媒为各型号氟制冷剂的终端需求,随着下游需求增加,出口订单回升,近期制冷剂需求大增。此外,疫苗冷链运输也带来制冷剂的需求增量。 A股涉及氟制冷剂的相关上市公司有巨化股份、三美股份、鲁西化工等。巨化股份是国内领先的氟化工、氯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据卓创资讯监测,目前巨化股份R22年产能11万吨装置运行正常,负荷约八成运行,配额不多,价格上涨;R134a年产能6万吨装置运行正常,负荷约七至八成运行,行情偏强,实际交易以商谈为主。 巨化股份制冷剂产业链布局完善,成本与配套优势显著。在今年前三季度氟化工周期下行的背景下,公司通过产能挖潜、节能减排、降本、结构优化等,逆势扩张产量、稳步经营。公司地处浙、赣、皖萤石资源富集中心区域,紧靠江西硫铁矿资源密集区,萤石等就近采购便利。公司产业链完整且持续向高端化延伸发展,原料自给率高且可通过管道输送。 日前,另一家氟制冷剂龙头企业三美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近期,部分制冷剂产品价格有所上涨。HFCs(氢氟烃类)制冷剂是公司主营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改善公司产品的盈利水平,但价格上涨是否可持续具有不确定性。 三美股份主要产品为为氟制冷剂、氟发泡剂、氟化氢。此前,公司在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公司HFC-134a产能6.5万吨、HFC-125产能5.2万吨、HFC-32产能4万吨、HFC-143a产能1万吨。公司2020年度制冷剂HCFC-22配额1.18万吨、HCFC-142b配额0.25万吨。产品销售覆盖世界各地,客户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陶氏、阿科玛、惠而浦、台塑、LG、森田等企业均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