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游戏研发基地今年将“玩”出百亿市值 “对游戏企业来说版号最重要,没有版号游戏就上不了市。到了这个园区,原来平均需要半年以上的申请周期,现在2个月拿下。”坐在视野开阔的中关村壹号16层崭新的会议室里,蓝亚盒子(LayaBox)公司创始人谢成鸿愉快地说。 LayaBox是全球第三大、国内最大的3D游戏引擎开发企业,创立于2014年底。今年5月底,疫情缓和后,公司从西三环外的牛顿办公区搬到了北五环外的中关村壹号,成为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第一家入驻办公的企业。 从城里搬到城外,促使谢成鸿下定决心的,是新园区能为企业发展创造的优越条件。 2019年11月,海淀区正式发布了《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电竞产业篇)》,对游戏和电竞产业进行全链条支持。随后,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在科学城北区地标性建筑中关村壹号落地,这是全市首个以游戏产业为核心的数字文化综合性产业园,一期规划3万平方米。 在中宣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2019年12月,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在园区内挂牌,占据中关村壹号B3、C2两栋楼,由北京锐天数字文化有限公司运营,开启了全市电竞游戏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政策申报、信息服务、物流代理、知识产权等服务,以及企业展示宣传区、办公讨论场所、专业会议室等商业综合配套设施。入驻企业员工还能享受市区两级政府提供的人才落户、公租房等政策。 园区还提供版号申请绿色通道。“我们邀请联合出版公司入园办公,并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聘请专家组成审读委员会,从游戏开发的内容选择、形象设计、后期出版等全过程为企业提供指导,帮助企业在申请之前就把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掉,提高成功率,缩短版号申请时间。”园区运营公司负责人孟庆波介绍。今年,入园企业已有12款游戏在京审批通过,申请时间大幅压缩。 蓝亚盒子入驻后,“来呀涂色”和“来呀世界”两款产品只用了2个月就拿到了版号。在谢成鸿看来,有政府把关,更有助于游戏企业健康发展。 “作为企业,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哪些内容可以进行创作,哪些不能。入园后,园区定期组织政策宣讲、邀请专家给我们把关,我们和政府的联系更紧密,内容生产和政府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可以少走不少弯路。”谢成鸿说。 政府还为企业发展提供应用场景、搭建平台。《来呀世界》是一个提供给玩家创造游戏的平台,有了它,人人都可以成为游戏开发者,在手机上就能操作。今年的北京文创大赛就选中了《来呀世界》,参赛中小学生通过它在线上搭建与中轴线相关的3D模型,宣传中轴线文化,助力中轴线申遗。 “游戏开发常常面临创意不足的瓶颈,有了这个开源平台,游戏设计的难度和风险降低,就会有更多人才和创意加入进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政府率先应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推广,也指引了内容生产的方向。”谢成鸿说。 响应小微企业入园的呼声,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还增加了3000多平方米的游戏研发孵化器。由海淀区投入7000万元引导资金、总规模超4亿元的游戏研发基金也正在设立。 截至目前,已有腾讯、网易、趣加游戏、完美世界、搜游网络、乐元素、骏加游戏等29家知名企业签约入驻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实现了全市游戏研发企业的集聚发展,打通上下游的产业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疫情之下,游戏产业是为数不多逆势增长的产业。预计到今年年底,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据知情人士消息,腾盛博药近期正在准备从私人投资者那里获得约1亿美元的IPO前融资,并有可能最快于明年第一季度在香港IPO上市,拟募集资金约2-4亿美元。但此IPO设想处于初步阶段,规模和时机等细节仍可能发生变化。 该药企于2018年5月,专注于传染病、肝脏和肺部疾病以及HIV等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及商业化。在中国和美国分别设有分部,其中美国团队主要负责在美建立及维持上游合作关系,在中国的团队则主要负责项目的落地工作。 据资料显示,公司创始人兼CEO洪志,原为葛兰素史克(GSK.US)高级副总裁兼传染病部门的负责人。在葛兰素史克任职的10余年内曾参与或直接领导了多个新药的研发和全球注册项目。 截至目前,腾盛博药已建立了15款在研产品管线。其中临床进展最快的产品是2款旨在实现乙肝病毒(HBV)感染治愈的创新疗法BRI-835(VIR-2218)和BRII-179(VBI-2601),均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 腾盛博药还从AN2Therapeutics、QEPX Biopharma、清华大学等创新药企和科研院所引进多款传染病领域在研产品,充实自身产品管线。 同时,腾盛博药还与阿里健康(00241)首创数码数据共享合作模式,旨在探索颠覆性创新方法。与药明康德(603259)(02359)、药明生物(02269)分别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从而可优先使用其国际领先的研发生产技术能力平台,在中国加速开发突破性创新药物。 腾盛博药投资方为云峰基金、红杉资本、通和毓承、博裕资本、ARCH Venture Partners和蓝池资本等投资机构。
随着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收尾,除了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业绩指标外,投资者还非常关注研发投入,因为这一指标不仅是一家上市公司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暗藏着公司长久发展的“原动力”。 截至发稿时,沪深两市已有3986家上市公司披露2020年半年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的公司逾1920家。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至少有1448家,占已露半年报公司的逾36%。 “硬核”研发在加速 按绝对金额统计,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到1亿元以上的公司共有570家,超过3亿元的有170家,超过10亿元的有46家。其中,中国建筑以接近90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列第一,中国石油、中国铁建、中兴通讯等公司紧随其后。中芯国际以22.78亿元的研发投入领跑科创板公司,位列第二的是研发投入7.09亿元的君实生物。 数据显示,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幅在10%以上的1448家公司中,有907家当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3%,占比超过六成。按照行业划分,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化工、计算机等有着硬科技属性行业的公司在研发投入的数据上更为亮眼。 在上述1448家公司中,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到1亿元以上的有157家,超过3亿元的有47家,超过10亿元的有8家。其中,京东方A和海康威视在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均超过30亿元,位列前两名,华菱钢铁、立讯精密、恒瑞医药、长安汽车等公司紧随其后。 值得关注的是,若将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的公司,按研发费用排序,前30家公司中,有9家属于电子行业,医药行业以5家紧随其后,机械设备和汽车行业各有3家上榜。 虽然海康威视30.63亿元研发费用略低于32.44亿元的京东方A,但在占同期营业收入和同比增速上,海康威视分别以12.62%和22.3%的成绩,领先于京东方A的5.33%和10.93%。此外,同属电子行业的汇顶科技,拿出上半年营收中的27.31%即8.35亿元投入研发,同比增速甚至超过80%。 科创板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表现如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65家科创板公司共投入119.3亿元用于研发,平均每家公司投入7.24亿元,研发费用超过1亿元的有25家。其中,中芯国际以22.78亿元的研发费用领跑。 位列第二的君实生物虽然尚未盈利,但其仍在加码新药领域的研发。数据显示,君实生物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88%,其中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实现销售收入4.26亿元,当期毛利率为89.84%。与此同时,公司在研发上投入7.09亿元,同比增长92.25%,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甚至超过100%,达到123.3%。 超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让君实生物收获满满。截至6月底,公司主要拥有61项已授权专利,其中51项为境内专利,10项为境外专利。此外,公司还进军抗病毒治疗领域,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开发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JS016)。 研发“钱”景有保障 从净利润增长的角度来看,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超过10%的公司中,有149家的研发费用超过1亿元,且同比增幅超过10%。若进一步将门槛提高至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5%以上,样本数量则减少至64家。其中,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30%的共有26家,超过50%的有15家。 这一数据表明,研发上持续追加投入,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一项重要保障。 以韦尔股份为例,公司在去年第三季度完成对北京豪威和思比科的重大资产重组后,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的7306万元增长超过10倍,达8.08亿元。同样增幅超过10倍的,还有公司的净利润,其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9.9亿元,同比增长1206.17%。 与韦尔股份不同,恒瑞医药依靠持续的高比例和高增长的研发投入,享受着业绩红利。数据显示,公司的研发费用从2014年上半年的近3亿元,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18.63亿元,而同期的净利润则从7.84亿元攀升至26.62亿元。 在备受关注的半导体行业,国内封测领域在上半年全面发力。作为行业龙头,长电科技上半年业绩创下历史新高,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实现119.8亿元和3.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9%和241.47%。与此同时,公司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4.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1%,相比去年同期的3.5亿元,增长超过40%。 主要产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的迈瑞医疗,上半年营业收入首次实现半年破百亿元,达105.64亿元,同比增长28.75%;实现净利润34.54亿元,同比增长45.78%。 虽然公司业绩增长有疫情等因素的刺激,但同样离不开公司在研发上惯有的高投入。同期,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金额达10.04亿元,同比增长29.06%。
“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8月27日晚间发布半年报,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06.12万元,同比减少32.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34.51万元,亏损幅度收窄。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3073.38万元。 国盾量子主要从事量子保密通信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公司表示,收入主要集中在四季度,上半年占比例低且有所波动。在国内外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的大形势下,公司在量子保密通信产品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持续加码,取得了系列成果。 半年报显示,国盾量子瞄准“小型化、芯片化、国产化”的目标,持续开发更经济、更便于终端接入的硬件产品和兼容开放的应用软件产品。公司完成了包括“基于真空态涨落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通信设备芯片集成化关键技术攻关”、“QKD产品升级改造二期”等多个研发项目的结项。“卫星量子通信小型化接收光机系统”、“QKD产品密码模块功能开发”等重要项目也在持续推进。此外,公司新增4款产品获得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受理,2款产品完成换发《商用密码产品认证证书》。 标准化是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从实用化走向产业化规模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半年报显示,目前国内外量子保密通信的标准化工作正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有序进行,国盾量子牵头制定的关于“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通信行业标准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量子通信与信息技术特设任务组(ST7)第11次会议上讨论通过,待形成送审稿提交ST7审查。 目前,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的政务、金融、电力等领域获得了应用。今年上半年,国盾量子进一步加强与国电南瑞集团的合资合作,深化电力行业应用。国盾量子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加强研发队伍建设,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提高技术创新到产品的转化效率,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
近日,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数亿元人民币Pre-IPO轮战略投资,参与本轮投资的包括珠海大横琴、美的资本、上海交大基金会旗下菡源资产、中信证券投资、元禾控股等知名投资机构。 思必驰总部位于苏州,在上海、北京、深圳均设立分公司、研发中心,是国内领先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公司,拥有全链路的智能语音语言技术,包括声学信号处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任务及知识型对话管理、知识问答及聊天、语音合成、声纹识别等,自主研发了人机对话系统与语音芯片,为物联网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等客户提供软硬一体化的全链路语音交互解决方案,为金融、政务、医疗等行业提供以对话式AI为主的“数字智能助理”解决方案。 本轮融资后,思必驰将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强源头技术的持续创新力;加大对AI芯片、软硬一体化的语音交互解决方案的研发投入,加快产品方案升级,协助客户打造一流的人机交互产品体验,巩固在物联网智能终端市场的优势地位;在“新基建”时代背景下,加速赋能金融、政务、医疗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以AI助力降本增效,提升行业的管理与运营效率,助力业务价值创新,为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新“智力”。(谢岚)
8月26日,光峰科技发布了2020年度上半年业绩报告。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6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2.74万元;同期研发费用0.87亿元,占营收比为12.19%。 光峰科技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于公司是积极应对挑战的一年。不过,虽然公司业绩受到业绩影响,其当期现金流仍表现稳健,保持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对此,公司表示:“疫情期间企业守住了盈利底线,经营表现要好于预期。” 光峰科技强调称,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维持了可观的研发投入,同比上年研发占营收比增加1.73%,表明了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以及长期发展的战略定力:“公司将坚持对研发进行高额投入,研发组织向更高效转型,营造创新环境,开发AR、IoT、影院光源等未来三年产品所需的技术,构筑公司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据介绍,作为激光显示领域的领先企业,光峰科技基于激光荧光显示技术以及LED投影显示技术的底层关键架构,逐渐形成了在激光显示行业数量最多、涵盖最广、质量最高的专利体系。报告期内,光峰科技新增授权专利数量达88项,其中包括41项发明专利。新增156项专利申请,其中包括80项发明专利申请。 记者了解到,在十多年的ALPD®技术架构自主开发升级中,光峰科技培养了一批技术功底深厚、研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研发团队336人,占企业总人数30%。人才储备构筑了光峰科技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为技术与产品的持续升级以及企业长期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光峰科技仍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针对核心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专利保护,对所拥有专利进行积极维权,保护合法权益,不断推动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进一步促进激光显示产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报告期内,光峰科技进一步聚焦“核心器件+核心专利+生态”的发展战略,在确保研发投入的前提下,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使企业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积极进行业务调整,在影院业务“冰封”情况下,准确把握ToC业务逆势增长机遇。 在电影放映市场,光峰科技率先推出激光光源按时长付费的“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不仅能够对影院的资金、运营压力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还能凭借光峰科技激光光源的高亮度、高色域、高对比度等技术优势,在画质上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帮助影院实现“降本增效”。 光峰科技认为:“疫情对光峰科技影院业务的影响属于一次偶发性危机,长期来看,光峰科技独创的影院激光光源‘服务模式’有助于影院‘轻资产’运营,减轻下游影院经营者的负担。” 数据显示,光峰影院放映设备已投放市场超过17000套,授权计时服务超过1亿小时。截至8月20日0时,影院复工满月,全国票房已超10.1亿元,超3300万人次观影;8月25日七夕单日票房达5.23亿元,创影院重启以来的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ToC业务已形成了光峰科技的新增长曲线。在今年6·18购物节,光峰科技与小米合资控股的子公司峰米科技再获佳绩,其新品获在购物节的三平台均获激光电视品类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份额第一名。 2020年5月份,公司还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影音操作系统——FengOS,定位于面向全行业合作的开放平台,致力打造一个自建、独立的大屏运营生态。据介绍,终端用户通过FengOS操作系统,能够获得智能化的服务、顺滑流畅的大屏人机交互体验、符合个人偏好的优质内容。光峰科技表示,随着FengOS生态下的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峰米科技的商业价值、运营价值、应用价值等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8月26日晚,探路者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探路者聚焦资源促进户外用品主业发展,加强线上营销,优化组织架构,严格预算及费用管控,并快速推出多项举措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但由于公司主要销售区域位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北方地区,其短期销售收入尤其是来源线下业务的收入仍受到了较大不利影响。 根据财报,2020年上半年公司户外用品主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5.75%。同时由于报告期末公司存货结构中过季产品较上年同期期末增加较多,加盟商在疫情期间的经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根据相关会计制度,报告期末公司计提存货、应收款等跌价(减值)准备金额合计约1.24亿元。以上因素共同导致探路者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45亿元。 虽然疫情造成了探路者短期业绩波动,但探路者在2020年上半年积极推动线上业务发展,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品宣、产品、销售有效协同联动转化,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经营方面仍呈现诸多亮点,公司持续规范运作且现金充沛,为其未来中长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匠心打造极致产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从1999年创立至今,探路者始终专注于户外产品的研发及科技创新,疫情下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金额仍较上年同期增加25.58%。公司根据现有旗下各品牌的定位特质及目标客户的细分需求,强化不同品牌产品功能属性和设计风格的差异化研发,在结合用户产品体验、场景整体产品解决方案等独特卖点的同时,充分结合当季流行趋势、色彩匹配等元素,不断调整延展公司产品品类,提升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 强大的研发实力支持探路者校服等定制业务在报告期取得拓展突破,2020年7月份探路者校服凭借着强大的户外科技力量与设计优势揽获ISUE2020中国校服设计大赛高中生系列特等奖、一等奖、幼儿园园服系列特等奖等多项大奖。 通过持续的产品研发创新,探路者多项最新产品获得专业机构的持续认可并得到用户的诸多好评。探路者作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选用产品”,已连续11年支持中国南(北)极科考队,为科考工作者持续研发提供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全套户外装备,并于2020年4月贴身护航科考队圆满完成第36次中国南极科考任务;报告期探路者向珠峰高程测量队提供了专为极寒环境所打造的探路者HIMEX极地系列营地羽绒服、探路者睡袋、冲锋衣等专业户外装备,全程支持珠峰高程测量队,助力测量队全员于2020年5月27日11时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峰顶;同时探路者非常重视2022年冬奥会给户外及相关产业所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目前已参与作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的联合实施方,并积极参与了多项与冬奥会相关的设计招标活动。 积极探索营销新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 据公司半年报,探路者已根据疫情下的消费趋势变化快速反应,加强线上销售和线上社群营销,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全渠道零售体系,在第二季度已对电商主力旗舰店进一步梳理规划和完善,并通过直播营销、网红营销、知识营销等多种方式触达消费者,报告期探路者举办了多次直播等新型营销活动,例如探路者X汪峰抖音的直播首秀、探路者X搜狐CEO张朝阳618直播好物、2020年5月珠峰高程测量大本营直播、2020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现场情况直播、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静女士与“善以为宝-王宝”联合直播带货等营销活动,在提高品牌曝光率的同时有效提升产品的线上销售,第二季度以来探路者的线上销售业绩已在逐步提升。 同时探路者更加聚焦线下门店运营质量,积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强零售终端的服务技巧与零售技巧的培训,持续增强对加盟商运营的赋能和扶持力度。公司还持续优化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单店微信营销群等社交新零售渠道,充分利用线下门店所积累的客户群资源,帮助线下店铺的店员通过微信朋友圈、单店微信营销群等方式来加强店铺会员维系及实现便捷的销售转化,强化线上、线下零售渠道协同,加速推进全网零售进程。 此外,探路者还增强了集团客户业务的拓展及分类突破,通过快反提升定制产品的销售,针对重点方向细化行业分类进行突破,报告期公司集体客户业务实现收入0.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精兵简政,柔性快反提升运营效率 根据疫情下营销运营的现状,探路者积极运用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对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逐步去中心化,精兵简政,实行小分队协同作战,充分挖掘员工潜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同时,公司持续提升整个产品供应体系的柔性和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整合零售、批发、供应链、财务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及遍布全国的店铺信息系统终端,结合信息系统的实时数据快速进行分析决策,持续强化“四季上新,月度主推产品组合搭配”及“产品期货+快速滚动开发”相结合的供货节奏,打造适合市场需要的“爆款海量”及“多款少量”,有效促进了公司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 根据2020年半年度报告,截止2020年上半年期末探路者账面货币资金约11.66亿元,且公司没有任何有利息的金融负债,拥有显著的资金优势,这为探路者在疫情下的稳健发展、抵御风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国内户外用品行业短期内发展阶段性趋缓的大背景下,探路者通过聚焦主业,持续夯实了其在品牌建设、营销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职业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中长期来看,国内户外用品行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大众户外运动升级、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完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等利好因素的持续增强,户外运动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探路者预计也将很快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