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指南针”)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7.34%;实现扣非后净利润8010.90万元,同比下降11.70%。 关于营业收入较同期上涨的原因,指南针在财报中表示,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好转,叠加多个市场政策的引导,我国资本市场重返繁荣景象,投资者对证券信息及投资咨询服务的需求随之增长,公司立足于主营业务,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公司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新增用户数量增长较快,因此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上涨。 报告期内由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出现较大增长,叠加广告宣传及网络推广费同比增长,因此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财报显示,公司2020年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为4624.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87%。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团队人员规模大幅增长,依托公司的影响力与发展前景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对现有的全赢博弈系列产品的功能也进行了优化升级。指南针全赢博弈的排雷系统与“正向”选股系统组合搭配使用,实现了在现有选股平台中,有效利用排雷系统进行复合式反向管理,满足用户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案的筛股需求。同时,公司在指南针矢量云决策系统上,基于与股票相关的多维分析因子,通过“矢量合成”的方式进行金融建模,综合反映个股的市场预期,用户可根据个人偏好,选择满足个人需求的投资品种。 作为国内经营经验丰富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之一,指南针自上市以来,业绩的稳健增长离不开其金融信息服务业务的持续发力以及产品的升级创新,为公司业绩带来了可持续性的提升。 指南针表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公司将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应用,着力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助力公司发展迈上新台阶。
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幅10%以上的795家公司中,有532家公司当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占比接近七成。在这532家公司中,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到1亿元以上的公司共有109家,超过3亿元的有33家,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其中海康威视以超过30亿元的研发费用暂居第一,立讯精密、恒瑞医药、中国化学等紧随其后。 研发投入是考察公司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亦是隐藏着公司发展潜力的“动力之匙”。随着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进入高峰期,研发费用这一核心指标也愈发明晰。 截至目前,已有19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0年半年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的公司逾1000家,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至少有795家,占目前披露半年报公司的比重超过四成。分行业看,电子、医药生物、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计算机、通信等硬核技术行业公司对研发投入格外重视。 高研发投入的公司,不仅能够交出亮丽的半年报答卷,也吸引着社保、养老金等机构加仓。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业绩向好、成长性确定的情况下,掌握核心技术且持续创新的公司,正加速蓄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研发投入势头强劲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幅10%以上的795家公司中,有532家公司当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占比接近七成。 按绝对金额统计,上述532家公司中,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到1亿元以上的公司共有109家,超过3亿元的有33家,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其中海康威视以超过30亿元的研发费用暂居第一,立讯精密、恒瑞医药、中国化学等公司紧随其后。 最典型的要属电子领域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在报告期内研发投入总额排在前30位且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的公司中,电子领域公司就有10家,占比超过三成。 以海康威视为例,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高达30.63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12.62%。去年同期,公司的研发费用为25亿元左右,即便基数较大,同比增幅仍然超过20%。 作为高端制造的代表,集成电路领域公司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封测龙头长电科技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4.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1%,相比去年同期的3.5亿元增长明显。深南电路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2.84亿元,同比增23%,占当期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4.8%。 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同样需要持续研发支撑未来发展。以恒瑞医药为例,公司近几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财报显示,研发费用从2014年上半年的不到3亿元,现已攀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18.63亿元,该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同比增25%,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6.48%。 在持续研发投入下,手握硬核科技的公司新技术、新产品也在不断涌现。 通富微电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约3.4亿元,同比增长10%。据披露,公司上半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且多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2D、2.5D封装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超大尺寸FCBGA已进入小批量验证等。 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在最近一次机构调研中表示,别把过去抱得太紧,否则就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据曾芳勤透露,公司近两年布局的关键模组,如软包配件、充电模组、无线充电等正在起步,部分产品线已经开始进入小批量投产,预计会在未来两三年开始逐步进入投产期,甚至和原有的材料、精密零部件并驾齐驱。 高基数仍有高增长 从同比增长角度来看,在目前增幅10%以上的795家公司中,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实现同比增长30%以上的公司共有429家,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公司有246家,超过100%的则有113家。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研发投入的增长情况,若增设去年同期研发费用5000万元以上这一门槛,样本数量则降至202家,其中研发费用实现同比增长在30%以上的公司共有91家,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公司有38家,超过100%的有11家。 具体到相关公司,得益于持续大额的研发投入,分别深耕智能穿戴的歌尔股份以及高像素CIS的韦尔股份均迎来利润爆发期。 记者查阅半年报,歌尔股份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9.7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6.67亿元增约46%。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7.8亿元,同比增长49.05% 。在公司精密零组件、智能无线耳机及虚拟现实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的背景下,公司前三季度业绩预测超出市场预期,同比增幅在70%至90%左右。 而韦尔股份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拿出8.08亿元研发费用,力证自己布局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公司去年8月完成了对北京豪威和思比科的重大资产重组,本期研发费用也较去年同期的7306万元增长1006%。业绩方面,韦尔股份上半年净利润为9.9亿元,同比增幅达1206%。简单计算可知,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5.45亿元。 将研发视作企业发展之本同样是立讯精密“大象起舞”的奥秘之一。随着经营业绩的持续攀升,公司对于研发的痴心一年更比一年“浓”。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仅为1800万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已达到25.6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5.78亿元大幅增长62.74%。 对研发这件事到底能有多重视?科创板企业或许更有发言权。 在上述202家样本公司中,经过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30%以上、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30%两项高阶指标筛选后,仅有极少数公司符合标准,其中绝大部分为科创板公司,包括康希诺、芯原股份和安恒信息等。 以康希诺为例,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1.08亿元,同比增近90%。公司预计,未来3年计划投入9亿至12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在包括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婴幼儿用DTcP、DTcP 加强疫苗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公司还有8项在研项目,其中预防埃博拉病毒病相关疫苗已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文号。 主力资金竞相加仓 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对于科技创新足够重视的企业,自然会吸引投资者的鱼贯而入。据不完全统计,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多路主力资金已显著加仓部分高研发投入的企业。 查阅十大股东榜及流通股东榜,被上述资金在二季度增持的有东方通、人福医药、光威复材等公司,涉及国产软件、生物医药、军工、电子元器件等诸多高科技领域。 比如,东方通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二零二组合持股392.27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1.69%,其在一季度末持股比例为1.2%,即二季度增持了0.49%。资料显示,东方通是国产中间件龙头,中间件是连接底层基础软件与上层应用服务的枢纽,系国产化不可或缺的三大基础软件之一。 业绩方面,东方通在今年二季度的亏损大幅收窄。公司称,预计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将呈现快速增长,实现扭亏为盈、最终年度业绩同比较大增长的经营目标。 在细分领域属于头部企业,业绩表现迅速回暖,对研发舍得下重金,国内麻醉药龙头人福医药同样获得养老金的青睐。半年报显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八零二组合期末持股3710.6万股,占流通股比为2.89%,较一季度末增加了0.04%。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16.56%,扭转了一季度的同比下滑态势。 二季度,国内PCB硬板领先企业胜宏科技获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二零五组合大幅加仓,期末持股比例较一季度末增加了0.24%。查阅股东信息,该组合自2019年三季报进入股东榜单后一直在增持。 研发力度明显加大的恩华药业则吸引了社保基金的目光。半年报显示,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三组合期末持股约1500万股,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榜。参考一季度末700多万股的上榜门槛,该组合在二季度加仓明显。据公司透露,今年上半年包括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等在内的7个项目已申报并获受理。 作为我国少数实现碳纤维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企业,光威复材近期也被社保基金不断增持。半年报前十大流通股东信息显示,3只社保基金产品在二季度同时进行了加仓操作,其中四零六组合在二季度增持股份数占总股本的比例逾1%。
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幅10%以上的795家公司中,有532家公司当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占比接近七成。在这532家公司中,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到1亿元以上的公司共有109家,超过3亿元的有33家,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其中海康威视以超过30亿元的研发费用暂居第一,立讯精密、恒瑞医药、中国化学等紧随其后。 ⊙记者乔翔○编辑邵好 研发投入是考察公司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亦是隐藏着公司发展潜力的“动力之匙”。随着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进入高峰期,研发费用这一核心指标也愈发明晰。 截至目前,已有19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0年半年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的公司逾1000家,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至少有795家,占目前披露半年报公司的比重超过四成。分行业看,电子、医药生物、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计算机、通信等硬核技术行业公司对研发投入格外重视。 高研发投入的公司,不仅能够交出亮丽的半年报答卷,也吸引着社保、养老金等机构加仓。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业绩向好、成长性确定的情况下,掌握核心技术且持续创新的公司,正加速蓄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研发投入势头强劲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幅10%以上的795家公司中,有532家公司当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占比接近七成。 按绝对金额统计,上述532家公司中,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到1亿元以上的公司共有109家,超过3亿元的有33家,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其中海康威视以超过30亿元的研发费用暂居第一,立讯精密、恒瑞医药、中国化学等公司紧随其后。 最典型的要属电子领域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在报告期内研发投入总额排在前30位且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的公司中,电子领域公司就有10家,占比超过三成。 以海康威视为例,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高达30.63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12.62%。去年同期,公司的研发费用为25亿元左右,即便基数较大,同比增幅仍然超过20%。 作为高端制造的代表,集成电路领域公司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封测龙头长电科技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4.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1%,相比去年同期的3.5亿元增长明显。深南电路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2.84亿元,同比增23%,占当期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4.8%。 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同样需要持续研发支撑未来发展。以恒瑞医药为例,公司近几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财报显示,研发费用从2014年上半年的不到3亿元,现已攀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18.63亿元,该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同比增25%,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6.48%。 在持续研发投入下,手握硬核科技的公司新技术、新产品也在不断涌现。 通富微电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约3.4亿元,同比增长10%。据披露,公司上半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且多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2D、2.5D封装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超大尺寸FCBGA已进入小批量验证等。 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在最近一次机构调研中表示,别把过去抱得太紧,否则就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据曾芳勤透露,公司近两年布局的关键模组,如软包配件、充电模组、无线充电等正在起步,部分产品线已经开始进入小批量投产,预计会在未来两三年开始逐步进入投产期,甚至和原有的材料、精密零部件并驾齐驱。 高基数仍有高增长 从同比增长角度来看,在目前增幅10%以上的795家公司中,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实现同比增长30%以上的公司共有429家,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公司有246家,超过100%的则有113家。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研发投入的增长情况,若增设去年同期研发费用5000万元以上这一门槛,样本数量则降至202家,其中研发费用实现同比增长在30%以上的公司共有91家,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公司有38家,超过100%的有11家。 具体到相关公司,得益于持续大额的研发投入,分别深耕智能穿戴的歌尔股份以及高像素CIS的韦尔股份均迎来利润爆发期。 记者查阅半年报,歌尔股份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9.7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6.67亿元增约46%。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7.8亿元,同比增长49.05%。在公司精密零组件、智能无线耳机及虚拟现实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的背景下,公司前三季度业绩预测超出市场预期,同比增幅在70%至90%左右。 而韦尔股份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拿出8.08亿元研发费用,力证自己布局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公司去年8月完成了对北京豪威和思比科的重大资产重组,本期研发费用也较去年同期的7306万元增长1006%。业绩方面,韦尔股份上半年净利润为9.9亿元,同比增幅达1206%。简单计算可知,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5.45亿元。 将研发视作企业发展之本同样是立讯精密“大象起舞”的奥秘之一。随着经营业绩的持续攀升,公司对于研发的痴心一年更比一年“浓”。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仅为1800万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已达到25.6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5.78亿元大幅增长62.74%。 对研发这件事到底能有多重视?科创板企业或许更有发言权。 在上述202家样本公司中,经过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30%以上、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30%两项高阶指标筛选后,仅有极少数公司符合标准,其中绝大部分为科创板公司,包括康希诺、芯原股份和安恒信息等。 以康希诺为例,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1.08亿元,同比增近90%。公司预计,未来3年计划投入9亿至12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在包括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婴幼儿用DTcP、DTcP加强疫苗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公司还有8项在研项目,其中预防埃博拉病毒病相关疫苗已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文号。 主力资金竞相加仓 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对于科技创新足够重视的企业,自然会吸引投资者的鱼贯而入。据不完全统计,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多路主力资金已显著加仓部分高研发投入的企业。 查阅十大股东榜及流通股东榜,被上述资金在二季度增持的有东方通、人福医药、光威复材等公司,涉及国产软件、生物医药、军工、电子元器件等诸多高科技领域。 比如,东方通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二零二组合持股392.27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1.69%,其在一季度末持股比例为1.2%,即二季度增持了0.49%。资料显示,东方通是国产中间件龙头,中间件是连接底层基础软件与上层应用服务的枢纽,系国产化不可或缺的三大基础软件之一。 业绩方面,东方通在今年二季度的亏损大幅收窄。公司称,预计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将呈现快速增长,实现扭亏为盈、最终年度业绩同比较大增长的经营目标。 在细分领域属于头部企业,业绩表现迅速回暖,对研发舍得下重金,国内麻醉药龙头人福医药同样获得养老金的青睐。半年报显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八零二组合期末持股3710.6万股,占流通股比为2.89%,较一季度末增加了0.04%。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16.56%,扭转了一季度的同比下滑态势。 二季度,国内PCB硬板领先企业胜宏科技获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二零五组合大幅加仓,期末持股比例较一季度末增加了0.24%。查阅股东信息,该组合自2019年三季报进入股东榜单后一直在增持。 研发力度明显加大的恩华药业则吸引了社保基金的目光。半年报显示,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三组合期末持股约1500万股,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榜。参考一季度末700多万股的上榜门槛,该组合在二季度加仓明显。据公司透露,今年上半年包括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等在内的7个项目已申报并获受理。 作为我国少数实现碳纤维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企业,光威复材近期也被社保基金不断增持。半年报前十大流通股东信息显示,3只社保基金产品在二季度同时进行了加仓操作,其中四零六组合在二季度增持股份数占总股本的比例逾1%。
8月25日,复星医药公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期内,复星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40.28亿元,同比下降1.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5亿元,同比增长13.1%。 公司半年度营收为近五年来首次下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2018-2019年,复星医药连续两年年中净利润下滑。 复星医药主营业务覆盖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服务等领域。 对于营收下滑,复星医药在半年报中表示,一季度疫情因素对集团医疗服务业务、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注射剂业务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各项生产经营恢复,公司二季度实现营收81.48亿,较一季度环比增长38.55%,较2019年二季度同比增长9.47%。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实现收入100.12亿,同比下降8.11%;医疗服务板块实现收入13.6亿,较上年减少6.83%。 其中,抗肿瘤治疗领域核心产品销售收入为4.22亿,同口径增长59.94%。半年报显示,主要受益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新增生产规模(2000L)获批后销量快速提升。今年上半年,汉利康实现收入2.24亿元,6月当月销售收入突破亿元。 复星医药的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板块则在上半年实现收入26.41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6.96%。复星医药称,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负压救护车及呼吸机等抗疫产品的贡献以及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复星医药销售费用支出仅为39.3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35%。销售费用减少主要系销售收入结构变化、部分线下进行的活动转为线上、差旅会议等费用减少所致。 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共计16.89 亿元,同比增长25.02%;其中,研发费用为12.04 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41.81%,主要系报告期内加大对生物药、小分子创新药和进口创新药等的研发投入所致。 日前,复星医药子公司复宏汉霖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商品名:汉曲优)获批上市,系首个国产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主要用于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转移性乳腺癌及未经治疗的转移性胃腺癌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适应症治疗。而复宏汉霖的另一款重磅生物类似药“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仍处于上市审批阶段。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复星医药联合BioNTech共同开发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截至半年报披露日,新型冠状病毒mRNA 疫苗(BNT162b1)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于中国境内开展临床试验,并已启动I 期临床试验。 7月以来,受益于疫苗研发利好,复星医药股价持续飙升,盘中最高股价达79.19元。此后疫情板块整体降温,公司股价回落,连跌数日。 截至8月25日收盘,复星医药报收52.98元,较最高点已跌去33.1%,年初至今涨幅为100.57%。
8月24日,随着深交所上市大厅钟声响起,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挂牌上市企业共同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里程碑事件,来自广东汕头揭阳、主营丙纶长丝产品的蒙泰高新便是其中之一。 “创业板注册制的落地,说明了国家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落实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令我们这类务实经营的企业得到极大的融资支持与发展助力。”近日,蒙泰高新董事长郭清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蒙泰高新既是资本市场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目标的践行者。我们对于有幸成为首批创业板注册制里制造业企业的代表之一,感到很激动、很荣幸。 细分行业龙头 坚持研发增强市场竞争力 8月24日,蒙泰高新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证券代码300876,首次公开发行2400万股,发行价格20.09元/股、市盈率30.48倍。截至8月25日收盘,蒙泰高新股价报82.69元/股,较发行价涨幅311.6%。 资料显示,蒙泰高新从事聚丙烯纤维的研产销,主要产品为丙纶长丝。据了解,丙纶具有质轻、强度大、耐酸碱等优点,目前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工业滤布等工业领域,箱包织带、水管布套和门窗毛条等民用领域和口罩绳等,应用范围广阔。 丙纶在国内化纤材料中是起步较晚的一种,业内企业众多,但市场集中度亟须加强。不过,在蒙泰高新2013年成立时,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郭清海已经在丙纶领域深耕近十年。在郭清海的带领下,蒙泰高新生产的产品从常规丙纶长丝发展至差别化丙纶长丝,如今其生产规模已位居行业前列,且在产品研发、技术工艺等方面皆存在优势。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蒙泰高新在国内丙纶长丝行业中的产量、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其产品品类众多、应用领域广泛,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2017年至2019年,蒙泰高新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6亿元、3.41亿元和3.79亿元,同比增速11.55%、7.86%、11.12%;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49.3万元、5874.96万元和6879.84万元,同比增长24.01%、14.09%、17.10%。 2020年,蒙泰高新驶入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的快车道,进入发展新阶段。深交所数据显示,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的背景下,从6月23日提交首次公开发行申请被受理,至8月24日正式在创业板挂牌,蒙泰高新只用了62天便实现了上市。 “在现在这个信息四通八达的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谈及在创业板申请上市,郭清海对记者表示,“丙纶的抗酸耐碱的优良特性在化纤行业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种新型、环保、可持续的优良材料,需要我们作为细分龙头企业,不断去深入开发和持续推广,需要坚持研发差异化产品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寻求资本的助力是很有必要的。” 坚持自主创新 开拓新应用领域 在本次发行后,蒙泰高新拟将合计3.89亿元的募集资金投向“年产2.3万吨聚丙烯纤维扩产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郭清海表示,随着这两个项目的落地,公司将在生产能力、研发水平等方面提升优势:“其中,我们在扩产项目中的产品基本上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高强工业丝,将使我们更具备了拓展丙纶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基础;此外,研发中心项目将使我们能在研发水平、工艺质量等方面保持优势,不断提高公司将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能力。” 郭清海介绍称,未来随着丙纶行业的技术发展及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丙纶产品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因此,蒙泰高新也十分重视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建设。2017年至2019年,公司的年度研发投入分别为1060.39万元、1127.16万元和1315.92万元,投入规模逐年增加。 得益于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目前蒙泰高新已获得了一系列研发成果。在新品方面,公司已建立了研发配方库和工艺参数库,依托其纺丝工艺和数据资源也已开发出具备异性截面、抗菌防霉、夜光、阻燃、抗静电、感光感温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冰轮纤维,以此不断开拓应用新领域、新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蒙泰高新当前也正在推进海岛结构复合型聚丙烯纤维的开发,未来有望应用于锂电池领域。 “丙纶应用于锂电池隔膜是既耐酸又耐碱的特性的拓展应用。”郭清海向记者表示,“我们通过一种复合海岛纺丝技术将丝纺到纳米级,先成布,再成膜,现在纳米级的丝我们已经纺出来了,但后面还有一些技术要突破,现在还是研发阶段。” 如今,实现上市的蒙泰高新已然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展望未来,郭清海希望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能进一步引进行业技术人才、建设公司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坚守主业,把丙纶这种新型环保材料不断打磨,更广泛地推广应用于精密过滤、新能源、环保等领域。 郭清海进一步说道:“我们相信,随着消费结构变化和国内对环保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发高端差异化丙纶产品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8月24日,复宏汉霖-B(2696.HK)公布2020年上半年报,企业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同比大幅增长,在产品商业化、临床试验推进、创新研发和生产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 复宏汉霖上半年实现总收入人民币1.10亿元,同比增长547.88%;毛利5200万元,同比增长812.3%。能在今年行业普遍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经营背景下仅用半年便实现超越去年全年收入,主要得益于企业过往致力于开发的创新药与类似药逐步获批上市,将科研成果实质性地转化为企业营收。2019年2月上市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销售额大幅增加,销售分成达到人民币0.96亿元,为企业贡献了2020上半年的主要营收。上半年度企业确认研发开支约人民币7.57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约人民币2.28亿元,进一步地扩大研发投入。 汉曲优 中欧 获批上市,汉利康商业化加速 今年,复宏汉霖最值得纪念的事件,莫过于公司针对乳腺癌及胃癌适应症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HLX02,即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汉曲优的成功在中国和欧盟获批上市。汉曲优的获批上市实现了国产曲妥珠单抗零的突破,打破该类药物自2002年国内上市以来一直被国外药企垄断销售的局面,让复宏汉霖能直接在国内超十亿销售额的市场进行竞争,这也是企业第二个于中国境内获批上市的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产品。 早在今年8月在国内获批上市之前,汉曲优(欧盟商品名:Zercepac)已获批在欧盟上市,可在所有欧盟成员国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上市销售,成为中国首个出口到欧盟的单抗生物类似药,首度填补了中国药企此前在欧盟单抗类似药市场的空白。 据了解,在正式获批前,复宏汉霖早已布局好汉曲优在欧盟市场的商业化推广,与全球性制药公司Accord Healthcare Limited达成商务合作,由Accord负责汉曲优在欧洲的商业化,目前公司首个欧盟订单已实现出厂交付,运抵Accord于英国的生产基地。 针对国内市场,将由首次亮相的复宏汉霖自主商业化团队负责推动汉曲优的商业化进程,据复宏汉霖半年报披露,目前公司已建立了一支300余人的商业化团队,其中核心管理团队 100余位,并持续根据产品的准入进度积极扩充各板块的人员配置,按规划有序推进市场推广板块的建设,全面布局全国六大销售区域内260余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速推动汉曲优上市的同时,公司另一已经上市的药物汉利康也迎来重大进展,扩产放量,销售大幅提升。今年7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利妥昔单抗汉利康在原非霍奇金淋巴瘤适应症基础上,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增加滤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项适应症,使得药物涵盖适应症增长至五项,为国内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 与此同时,依托于徐汇生物药生产基地的产能扩增,汉利康已拥有2000升的生产规模,辅以500mg/50ml规格相继获批,汉利康的商业化生产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根据IQVIA提供的资料,利妥昔单抗注射液2019年在中国境内的销售额约为人民币25.05亿元,随着产能持续释放,更多适应症及规格获批,汉利康有理由与能力持续扩大国内销售额占比。 创新持续加码,研发后继有力 从复宏汉霖历年的年报与半年报来看,企业从未放松过对研发的投入,连年投入带来的回报除了已经上市的汉曲优与汉利康,还有多个处在临床开发及临床前开发阶段的产品,丰富的管线不断扩充。 业绩期内,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HLX04(贝伐珠类似药)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已完成III期临床研究,且该研究已达到预设的主要研究终点,有望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和眼部疾病等适应症的治疗。基于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复宏汉霖计划于近期就HLX04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上市注册申请(NDA)。 2020年,复宏汉霖核心创新产品HLX10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其展开的HLX10联合HLX04的免疫治疗方案分别在中国和境外土耳其完成了1项和2项临床研究的首例患者给药,同时公司就HLX10联合HLX07(重组抗EGFR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一项2期临床研究在中国大陆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已就HLX10针对不同实体瘤的8项免疫联合疗法启动临床试验。 据复宏汉霖半年报披露,公司计划于2021年初向国家药监局递交HLX10的单药上市注册申请(NDA)。 此外,复宏汉霖管线中新增多款产品加速临床开发,HLX11(抗HER2结构域II单抗)、HLX13(抗CTLA-4单抗)、HLX14(抗RANKL单抗)、HLX56(抗DR4单抗)纷纷获得临床批准,创新单抗HLX55(抗c-MET单抗)在中国台湾启动1期临床试验,创新单抗HLX07(抗EGFR单抗)1期临床研究初步展现出了一定的抗肿瘤疗效,有效支持后续2期临床试验和联合治疗研究的开展。 图表一:复宏汉霖进度领先的在研产品清单 资料来源:复宏汉霖2020年中期业绩公告,整理 小结 从股价上来看,自今年年初起多家外部券商给予复宏汉霖积极的评级。 当前招银国际、花旗、光大证券、兴业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申银万国、野村、第一上海证券、国信证券(香港)等券商均给予“买入”评级,一致目标价65.86港元,最高目标价78港元。 伴随着业绩公告期的临近,业绩增长的确定性越发明显,券商对复宏汉霖的评级呈现越发频密的姿态。外部逐渐发掘企业投资价值,市场关注度也在逐步上升,复宏汉霖(2696.HK)股价分别于六月及七月发生了一次放量上涨,每次都将股价抬升了一个阶梯,股价自低点39港元增长至近20日均价56港元。 图表二:今年至今公司股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整理,数据截止2020年8月24日收盘 随着复宏汉霖上半年业绩的公布,投资者能够看到各项指标增长的亮点,看到企业过去半年付出与收获。投资企业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除了短期的成绩,更应认真发掘成绩的来源,需要有长足的增长引擎才能带动企业持续经营增长。 复宏汉霖的经营成果源于企业长期对研发的投入,在足够的投入后量变引发质变转化为研究成果。从今年实现中欧两地上市的汉曲优,到扩大适应症范围提产增效的汉利康,再到有望于2020年上市的HLX03(阿达木单抗),和即将于今/明年提交上市注册申请的HLX04和HLX10,都是未来支撑复宏汉霖持续增长,带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引擎。 若复宏汉霖能够凭借研发优势,守好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持续深入研发,则有望如企业使命所设定一样,持续创新,卓越运营,实现其“专注提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成为全球最受信赖和景仰的创新生物医药公司”的企业愿景。
8月24日,作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首批挂牌公司之一,欧陆通正式亮相资本市场,当日上涨130.92%,报收85元。 从1996年面向欧洲市场做灯具电源,到2004年瞄准IT行业发展机遇,快速转型做电源适配器,并成为国内领先的开关电源制造商,欧陆通有自己独到的“生意经”:研发先行、人才先行、技术先行,提前做好市场布局;坚守工匠精神并敢于创新,将产品做到极致,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实现了“跑得快”且“走得稳”。 伴随着全球电源适配器行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已经进入资本市场的欧陆通将再次启程,扩产与研发并行,加快新领域布局,努力成为电源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抢抓市场机遇“跑得快” 面对IT行业的崛起和发展热潮,以及2004年美国加州能效3级标准(下称“新能效法案”)颁布对IT设备电源提出的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已经在灯具电源领域耕耘多年的王合球开始思考如何跟上这一新兴产业。 2004年初,欧陆通迅速成立了电源适配器项目部,技术出身的王合球带领原有的研发团队,并邀请专业人才一起,按照新能效法案要求进行研发。 从研发立项、完成产品研发、完成相关认证,到2005年底成功推出符合新能效法案的系列产品,欧陆通用了近两年时间。 凭借对市场的前瞻性预判,以及在研发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长期积累,欧陆通实现了成功转型。长期从事灯具电源研发及生产积累的优势,让欧陆通的电源适配器产品从诞生之初起便做到了质量稳定、可靠。 抓住市场机遇,让欧陆通比同行“跑得快”。随着IT行业在全球普遍发展,欧陆通的市场也逐渐拓展至欧洲等其他地区。 坚定研发创新“走得稳” 打开市场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市场上长期站稳脚跟则是关乎企业未来的又一核心议题。对此,王合球给出的答案是:人才先行,研发先行,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对未来市场前瞻性布局。 近年来,欧陆通持续投入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487.13万元、4492.79万元、5197.96万元。 “公司的研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团体、全功能实验室平台、技术模块平台技术积累、衍生设计等方面。”王合球表示。 研发人才方面,截至2019年末,欧陆通共有技术研发人员209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6.55%;实验室平台方面,欧陆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试验室,可进行传导实验、辐射实验、可靠性实验等多项检测;技术模块方面,公司深耕行业近20年,积累了大量技术模块及180多个专利、2000多项认证,为产品创新提供便利;同时,针对行业客户对产品的定制化需求,公司具有长期衍生设计能力。 完整的开关电源设计、制造能力,可满足全球范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技术标准,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众多下游领域的终端设备,让欧陆通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主要客户包括LG、富士康、华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惠普等知名企业。 与此同时,公司经营业绩保持稳步增长。2017年至2019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8.14亿元、11.02亿元和13.13亿元,实现净利润3581.88万元、5856.46万元和1.12亿元。 拥抱资本市场“再启程” “目前公司产能存在瓶颈,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订单和市场需求,急需扩产。”王合球说。 据悉,开关电源应用领域众多,且不存在替代设备,市场规模庞大。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源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2459亿元,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至4221亿元。 2019年,欧陆通电源适配器的产量为7450.23万只,服务器电源产量为19.23万只。据披露,此次IPO募资投向的赣州电源适配器扩产项目将实现产能约5000多万只,届时欧陆通产能将增长近70%,实现快速飞跃。 至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王合球表示:“项目实施后,公司研发软硬件将全面升级,5G网络电源技术、服务器电源技术、智能充电电源技术等创新进程将加快。电源适配器正向高功率密度、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电源数字化、智能化也是公司重要的研发和发展方向。” “此次创业板上市,对欧陆通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雨’,募投项目将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扩大生产规模,为全球客户提供可靠、高效、智能开关电源产品,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电源方案提供商和制造商。”王合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