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证券报与全国股转公司联合组织“新三板万里行”调研团队曾走访合佳医药,如今记者再度走进正在冲刺精选层的合佳医药,董事长刘振强谦虚地说:“公司这两年在战略层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是把既定的战略扎扎实实地执行好,实现了稳步增长。” 沿着既定战略稳步增长 2018年,合佳医药实现营业收入5.42亿元,净利润5157.08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0.18%、16.87%。公司董秘张晓磊表示,2018年业绩增长主要原因是产品市场价格变动,部分产品销售价格略有提高、毛利率提高所致。 自2019年开始,由于全资子公司哈尔滨合佳制药(下称哈尔滨合佳)头孢类原料药生产已步入正轨,公司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资料显示,哈尔滨合佳生产的头孢唑啉、头孢替唑等小头孢品种的原料药销售额大幅增加,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5808.45万元。 哈尔滨合佳利润的增长,成为了2019年合佳医药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2019合佳医药净利润6638.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86%,增加金额为1485.92万元,其中哈尔滨合佳2019年较上年同期净利润大幅增加2273.18万。 研发投入浓墨重彩 近些年来,合佳医药在研发上的投入可谓是浓墨重彩。刘振强认为,合佳医药能够经受住医药行业“限抗令”及“一致性评价”“药品持有人制度”等市场考验,关键在于对科技研发的大手笔投入。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的研发费用为1970.74万元,较上年增加了59.79%。 成立于2017年10月的合佳研究院,是合佳医药的核心研发机构。合佳研究院具有药物小试研究至中试放大研究的条件和能力,承担着合佳集团战略品种研发的使命,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抗生素、降血糖、抗肿瘤用药的研发,涉及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绿色化学、环保工程等工艺技术的开发。合佳研究院现有研发人员3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及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50%以上。合佳研究院的不断发展,使科技创新成为合佳集团的重要驱动力。截至2020年7月,研究院新申请专利23件,其中已授权3件。 合佳医药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仅仅局限于合佳研究院。2019年9月3日,合计医药与中科院成立的“河北合佳医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通过河北省相关部门评审并同意设立院士工作站。 2019年11月,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创建了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 备战精选层是今年工作重点 刘振强告诉记者,备战精选层是公司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今年2月27日,合佳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向河北证监局报送了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精选层挂牌的辅导备案资料,目前辅导备案已获河北证监局受理,辅导备案日期为2020年2月26日。综合2018年、2019年年报数据,合佳医药基本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一。 刘振强透露,未来公司进入精选层公开发行所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的建设。
8月20日,凌志软件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营收为2.80亿元,同比减少1.51%;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为7142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42%。 尽管在疫情笼罩下,凌志软件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净利润有所下降,但报告期内研发投入逆势增加:2020年上半年,凌志软件投入研发2651万元,同比增长15.79%。 作为一家中国金融软件外包公司,凌志软件已经为日本主要金融机构服务超过十五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金融行业,一方面,日本金融机构IT投资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国内金融系统效率优化也迫在眉睫。 凌志软件加大研发投入,企图以先进的技术水平,抓住中、日两方业务增长机遇。那么,其目前取得成效如何?未来又有何布局? 无惧疫情,发现新商机 2016-2019年,凌志软件对日外包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超过了80%,是其主要营收来源。但不同于低附加值的人力外包服务,凌志软件具备核心技术能力,能够提供从咨询设计到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软件开发。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进一步重塑了软件的技术架构和开发模式,加速了软件与各行业的融合应用。凌志软件为了吸纳新技术,加大了研发投入,2020年上半年研发同比增长15.79%。 尽管全球商业活动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凭借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凌志软件不仅对日软件业务稳定,还在疫情中发现了新商机。 在对日软件开发业务方面,以“日本住宅融资机构核心管理平台”项目为例,该项目需要利用微服务框架重构系统,对设计及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凌志软件积极组织设计开发工作,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目前该平台部分功能已交付客户使用。 此外,为应对疫情,凌志软件开发了“快递公司智能化配送管理平台”,利用IOT技术,通过非接触方式读取会员信息、收取快递,同时还允许收货人指定收货地点。此外,该平台还应用了AI技术,基于历史数据计算最佳配送路线,节省了配送成本。 深度服务中国券商 凌志软件虽然主要业务集中日本,但并未放弃中国金融市场:2010年开拓国内业务,现已取得一定影响力,服务了超过60家券商,其中不乏有国泰君安、中信建投等头部客户。 自2004年开始承接日本顶级证券公司的千万级账户管理系统以来,凌志软件将数据处理技术作为主要研发方向之一。 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研发,凌志软件掌握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仓库、数据标签、数据计算、数据洞察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支持实时、海量数据的高速处理。并且,为了形成大数据相关的创新解决方案,凌志软件成立了大数据子公司,投资相关领域的企业。 目前,凌志软件的大数据相关解决方案和产品已在国内金融市场落地,其为华泰证券打造的数字化营销平台,能够支撑累计下载装机量超过4500万、月活跃度超过700万的APP;并且,其构建的“千人千面”数字化营销体系,目前在券商行业应用领域排名前列。 此外,中信建投证券“致胜平台”项目,采用了凌志微服务平台(LDSF)作为技术底座,该平台能够帮助前台应用更快速响应业务变化,为后台系统屏蔽技术细节、统一和简化交互模式。截至报告期末,经过多期建设,已经完成中台的整体规划功能。 在全球金融科技浪潮下,日本金融业IT投入稳定增长,国内券商等金融机构迎来业务模式变革。凌志软件加大研发投入,吸纳新技术,在日本业务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收割国内新兴头部券商的增长红利,有望实现业绩新突破。
日前,国内植物基人造肉新势力Hey Maet宣布与双塔食品(002481)取得战略合作,同时还获得了深圳天图资本和美国硅谷投资人郭威的投资,完成近千万元融资。 Hey Maet成立于2020年,团队核心成员大多来自家乐氏、太太乐、蜀海、白象、LVMH等公司,公司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植物肉产品,如汉堡饼、中西式香肠、猪肉碎、牛肉碎、牛肉块、鸡块等产品。 Hey Maet表示,本轮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实验室建设、渠道开拓和品牌推广,产品推广方向主要针对线下餐饮B端市场,基于双塔食品生产优势及Hey Maet的研发优势,通过对生产工艺和原料选取的本地化改良,为B端提供可定制化的产品。另外,团队正在筹划建立上海研发实验室。
我国疫苗行业又迎来重大喜讯! 国内首个新冠疫苗专利获批,该专利由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联合申报。 国内首个新冠疫苗专利获批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由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联合申报的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专利申请已被授予专利权,这是我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该专利于今年3月18日申请,8月11日授权。 同日,陈薇院士因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日前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等5项指导原则,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这些指导原则,为我国新冠疫苗的临床研发,提供了可参考的国家级技术标准。 康希诺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合作由来已久,公司上市的第一个疫苗产品,埃博拉病毒疫苗Ad5-EBOV就是由康希诺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研发完成,此次合作已是双方第二次合作。 连续三年亏损 未来3年内还将投入9-12亿元 康希诺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创新型疫苗企业,2019年3月,康希诺在港股主板上市,今年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上涨逾230%。 8月13日,康希诺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交易,成为首个A+H疫苗股。209.71元/股发行价,也使康希诺成为科创板发行价第二高的股票,仅次于石头科技,更被投资者认为是一只“大肉签”。康希诺上市首日开盘一度上涨124.12%,收盘涨幅为87.45%,低于此前市场对于这家公司的预期,报393.11元/股,总市值约973亿元。次日迎来大幅暴跌,股价收跌超11%,市值蒸发近50亿。 从财务报表来看,康希诺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净利润亏损。 2020年半年度,康希诺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450-550万元,同比增长136.10%-188.5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22亿元至-9200万元,同比增加亏损约32.02%-75.06%;实现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1至-1.11亿元,同比增加亏损约51.54%-92.49%。 2019年,康希诺实现营业收入228.34万元,同比下降18.8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7亿元,同比下降13.3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11.3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54亿元,同比下降24.76%。 在短期内,康熙诺仍将面临缺乏收入且需要继续进行大量资本投入的现状。据招股书显示,康希诺共有研发人员133人,质检人员81人,共占公司总人数的50%。而未来3年内,康希诺预计还将投入9~12亿元进行研发。 全球7款新冠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中国疫苗领跑 在疫情面前,多国的医疗团队都在新冠疫苗赛道上进行研发冲刺。 8月9日,中东国家沙特宣布将与康希诺生物合作,启动新冠疫苗的第三阶段临床试验。此前,康希诺生物与陈薇团队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Ad5-nCoV)I期与II期临床试验均已在国内完成,并于6月25日获得了军队特需药品批件。 根据世卫组织及国内公布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包括康希诺生物在内,全球已有7款疫苗进入Ⅲ期临床,其中4款来自中国(另外国内三支团队分别是科兴生物、中生集团的北京所和武汉所),1款来自美国,1款来自英国,还有1款由德国生物公司BioNTech和美国辉瑞制药合作研发。 在此前,在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目前全球约有165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26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短期内取得如此成果是难以置信的。接下来就是要确保疫苗安全有效,三期临床试验将展开大规模测试,世卫组织希望将有更多候选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但也有跳过Ⅲ期临床试验直接获批的。8月11日,俄罗斯高调宣布全球第一款新冠疫苗已获得国内卫生部许可并注册,该疫苗命名为“卫星V”,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当日透露,自己的女儿已经接种了这种疫苗,他还表示,疫苗已通过必要检验,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功能,稳定生成抗体。此消息一经公布,引起轩然大波,学界质疑“卫星V”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这款疫苗不仅跳过了Ⅲ期临床试验直接获批,就连Ⅰ/Ⅱ期临床试验也仅纳入了76名受试者,且尚未公开发表任何临床试验数据。 俄罗斯政府官网16日消息称,俄罗斯首款新冠疫苗已被纳入药品目录,其分配将由国家调控,这将有助于避免疫苗短缺现象的发生。此外,俄罗斯卫生部下属的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主管16日表示,俄罗斯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开始大规模接种。 未来新冠疫苗如何定价? 今年5月,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一份官方声明中宣布,与中国康希诺生物合作开发新冠疫苗,在加拿大进入临床试验并启动后续的生产工作。但目前康希诺的产能尚未落地,也未对外披露订单采购量,因而外界难以预计其新冠疫苗的预期收益。 国信证券研报认为,全球新冠疫苗的总需求量约为100亿剂,已经超越了历史上任何年份的年产量,新冠疫苗将改变全球的疫苗产业。 预计新冠疫苗在全球的市场价格将为3~40美元/剂,中国市场价格为20~200元人民币/剂。目前,研发进度靠前的疫苗企业已经获得了部分政府的订单。据国信证券统计,政府开出的订单采购量巨大,Pflzer、AZ等疫苗生产企业获得的订单采购量均为数亿计。 安信证券研报亦参考甲流疫苗预测了新冠疫苗的收储价与市场空间:就国内市场而言,我国未来大概率会对新冠疫苗采取集中收储为主、二类苗销售为辅的模式。假设我国新冠疫苗未来接种率为60%-80%,接种程序为2针/人份,收储均价为20-30元/支,对应国内市场空间为336亿-672亿元,按净利率50%计算,对应利润空间为168亿-336亿元。 就国外市场而言,预计我国新冠疫苗主要出口至中低收入国家,假设我国出口新冠疫苗接种率为10%-15%,接种程序为2针/人份,出口均价为2.5美元/支(参考阿斯利康定价),则对应出口市场空间为125亿-187亿元,按净利率40%计算,对应利润空间为50亿-75亿元。
伴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作用引发了各行业普遍重视,人工智能自动、精准的特点给许多产业带来红利,与其它领域的深度融合也在不断探索中。进入人工智能领域,闯出一番天地,成为不少海归的职业选择。 AI赋能新药研发 用人工智能算法发掘疾病作用靶点、发现已知药物的新适应症、提升新药筛选效率、提高大分子产量……这些正是燧坤智能的主要技术攻关领域。 在这家“AI+生物”科技公司的CEO曾亥年看来,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对创新药物需求量很大,基于这样的趋势,通过人工智能来帮助国内药企加快研发过程是团队努力方向。 2005年,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后曾亥年便赴美深造,去年7月正式加入燧坤智能。 机器学习,是燧坤智能应用人工智能的主要方面。计算机通过所给数据提取相关规律,将规律运用到未知领域并不断积累、进行判断,以此帮助公司进行新药研发。机器在短期之内能够辅助科学家,帮助他们把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或人力所不能及的工作用机器替代,再将结果反馈。“与人工分析相比,这样做效能可以提高百倍、千倍甚至万倍。”曾亥年说。 针对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药研发及老药新用,是曾亥年团队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他目前也在研究中医药机理,与高校合作,通过模型研究中药与疾病靶点的关系。“坦率地说我们的许多工作并没有商机,但我们仍旧坚持。花时间与精力坚持做‘以病人为中心’的事,是制药人的情怀。” “智能手”点亮新生活 21世纪伊始,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飞速发展,交互方式的改变也让不少新应用随之产生。凭借多年专业经验,倪华良判断在触摸屏技术之后会有非接触式的交互方式产生,于是他以肌电技术为切入点,开始研究手势识别技术。2014年底,倪华良从加拿大多伦多回国创业,成立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物电信号传感器、生物电信号AI智能分析、人机交互技术。 2016年基本完成肌电手势识别臂环的研发后,倪华良与团队主要围绕AR、VR、游戏等方向进行技术应用推广。一次展会上,团队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机械手,用肌电手势识别臂环进行控制并提供给观众体验,过程中,不少观众询问机械手是否可以为残疾人用作义肢,这让倪华良看到了新的应用领域。 “我们在参观了几家国内义肢安装康复中心之后,发觉其技术水平与产品价格并不匹配。而一些国外的仿生义肢产品虽然体验很好,但动辄数十万的价格,对于大部分残疾人来说又难以承受。”倪华良说。 深入调研阶段,在上海某街道采集肌电信号时,残疾人对于兼顾功能与价格义肢的渴望深深刺痛了倪华良。在股东支持下,倪华良团队决定以仿生义肢为切入点,结合公司生物电传感器和AI识别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智能康复方案,以科技赋能行业。 现如今,在仿生手义肢单品领域,傲意已实现突破。据倪华良介绍,公司的OHand仿生手对标国际最先进的产品与技术,性能上可与德国、冰岛等国在全球享有盛名的旗舰产品相媲美。而在控制方式上,倪华良团队原创研发的肌电AI智能识别算法已能够进行更多、更精准的模式识别,相较于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以信号幅度大小进行控制的方式来说效果更优。 技术让生活更美好 疫情发生后,曾亥年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自身技术帮助医疗团队开展抗击新冠病毒的研究。他们利用公司智能数据模型,筛选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Coronavirus(冠状病毒)3个关键词,针对已发布的总计超过2000万篇公开文献进行人工智能自动检索,以列出可能会抑制新冠病毒活性的物质。智能模型完成这样的海量搜索只用了12个小时。 7月中旬,倪华良团队与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长宁区肢残人协会共同举办了捐赠仪式,在上海免费为24名残疾人安装义肢。对倪华良来说,如何能让用户买得起、用得上机械手,是他目前关注的核心问题。 研发义肢的过程中,不少人和事令倪华良难忘。家住河北石家庄的王超峰在看到傲意公司首个义肢样品参加美国CES(国际消费电子展)的新闻报道后,主动联系傲意,专程从石家庄来到上海,愿意做产品研发中样机试用与测试的志愿者。 “王超峰是一名退役军人,1993年的一次抢险中由于高压电事故失去了双手。但是,他的坚强与乐观从未改变,对未来总是抱有憧憬。”倪华良说,以王超峰为代表的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在不断激励着自己与团队,决心要为他们的生活带去更多便利、更多美好,让他们重新拥有圆梦的机会。
8月17日,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深圳召开的5G智慧之城发布会上宣布,深圳成为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 作为全球领先的宽带终端制造商,共进股份通过自主研发,以ODM、自主品牌销售的模式,向设备商及运营商提供5G小基站设备。 共进股份基站通信总经理吴亚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5G产业链齐全,对于我们来说具备强大的成本优势。公司把基站业务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抢占先机。5G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的服务标准,小基站具有独特优势,需求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二次创业”转型稳步推进 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开通5G基站12.6万个。深圳作为以科技和创新著称的城市,5G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截至8月14日,深圳已建成46480个5G基站。 据了解,整个5G网络相关的产业链条较长,包括芯片、终端、模组、通信传输,还包括了5G的核心网及业务平台,并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 自2016年提出“二次创业”转型的总体规划后,共进股份为打造成为5G通信市场的系统综合方案提供商,除继续专注主营的宽带通信终端产品业务外,还在移动通信设备及应用领域增加投入,通过内生与并购融合,提升产品技术、扩大市场范围。 在此战略布局的指导下,公司加强与芯片企业合作,基于高通FSM100xx5G平台拓展公司原有小基站产品线,通过自有软件与其开发平台结合,建设满足客户需求的5G小基站解决方案。2019年,公司完成5G小基站毫米波一体化硬件样机研发,并进入样机调试阶段。共进股份2020年半年报显示,今年7月初,公司打通全球首个基于高通毫米波SA模式FirstCall,这标志着公司在5G产品领域走出坚实的一步。 吴亚力对记者表示:“高通这个项目公司从去年开始研发,遇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为此,我们专门购买了专用测试设备,通过资金和人才两方面的大量投入,经过十个多月的密集研发,终于得以成功。” “公司高通毫米波小基站产品研发的完成,实现了行业领先。”吴亚力告诉记者,“相比宏基站耗电量大,小基站本身就是低功耗的方式补盲。小基站采取哪里需要哪里装,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方面比宏站直接部署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小基站通过智能化管理可以对5G信号进行智能调整,解决盲区,还可以把整个网络用智能化动态调整负载。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基站和宏基站形成协同部署后在能耗方面有所降低。” 长城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5G高频段下宏基站所能覆盖的信号范围有限,需要大量的小基站协同宏基站进行连续覆盖和室内深层覆盖。小基站的运用场景相当丰富,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市场空间广阔。” 推进发展“三新”业务 共进股份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1.63亿元。 凭借着技术创新能力,共进股份赢得了多个品牌设备商的高度认可。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5.25%。报告期内,公司加强“新产品、新领域、新客户”三新业务推进发展,其中小基站业务就是移动通信专注产品长足发展的一个方面。公司推出基于O-RAN的5G小基站产品方案,充分利用O-RAN灵活开放的特性,通过硬件、软件等灵活定制,满足包括运营商、行业在内的定制化和个性化需求,并加入到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无线接入系统专委会,奠定行业中坚地位。 “从目前公司营业收入构成情况来看,移动通信领域占比不大,现阶段也主要以前期研发投入为主,但我们看中的是未来长远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抢占先机。”吴亚力对记者表示:“5G产业还在发展中,现阶段并没有给我们以及运营商带来盈利,所以前期还是投入。5G的投入至少是2-3年,真正能够获得收益可能要三年左右时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5G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预测,5G时代基站数量将是4G基站的2-3倍。 吴亚力预计,今明两年5G基站建设将以宏基站为主,明年有望启动小基站的发展,到2022年小基站会进入迸发期。“未来四到五年,我们要争取占据市场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跻身行业前三的地位。”吴亚力对记者如是说。 “共进股份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在宽带通信终端以及4G小基站等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经验丰富,同时公司与运营商在5G等方面保持着长期广泛合作,这都为公司小基站业务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5G建设的持续推进,小基站业务有望爆发增长。”吴彤对记者表示。
蓝思科技公告,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蓝思国际与Lyra International Co., Ltd.(简称“卖方”)、可成科技于2020年8月18日签署股权买卖契约,蓝思国际以现金99.00亿元人民币收购卖方持有的可胜科技(泰州)有限公司以及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各100%的股权。公司为蓝思国际履约提供担保,可成科技为卖方履约提供担保。本次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目标公司主营业务为手机金属机壳加工及组装,从事各类合金的生产、销售与研发。公司与目标公司是上下游业务关系。公司表示,本次交易系公司多年以来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度沉淀以及对消费电子业务的中长期战略布局。 【公司报道】 蓝思科技上半年盈利19.12亿元 同比扭亏 蓝思科技披露半年报。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567,579,948.79元,同比增长37.0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1,832,982.93元,上年同期为-156,397,139.30元;基本每股收益0.4391元/股。 蓝思科技:目前已与苹果、华为、小米等共同组建了研发创新中心或实验室 蓝思科技23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研发方面,公司优化原有研发模式,协同客户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成立研发团队、研发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积极配合各大客户为5G 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各类电脑终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相关新产品开展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