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统计局制造业PMI小幅下滑了0.2个百分点,财新PMI下降了1.8个百分点,统计局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有所走弱。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将显示国内经济稳健收官,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比11月走强,而工业生产、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有所走弱。我们估计12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回落至6.8%,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8%,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升至6%,出口受高基数拖累有所放缓、但依然较为稳健、同比增长12%。CPI可能转为同比增长0.3%,PPI同比跌幅可能大幅收窄至0.6%。整体信贷(社融扣除股票)同比增速可能继续小幅放缓至13.6%。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回升到6%左右。具体参见我们的高频数据监测和每日经济活动追踪。 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 我们预计今年GDP增速将有望反弹至8.2%,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或会放缓,但随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在低基数下明显反弹。我们认为今年全球GDP和整体需求有望大幅反弹,这应能抵消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海外经济体对防疫物资或居家办公学习用品需求走弱等因素给中国出口带来的拖累。鉴于四季度以来经济反弹势头较为强劲,且统计局最近小幅下修了2019年的GDP数据,我们目前对2020和2021年的GDP增速预测(分别为2.1%和8.2%)面临一定上行风险。 政策正常化,但不会急转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和注重“需求侧”管理,同时还指出要保持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要求政策操作“不急转弯”。不过,我们预计今年政策将会逐步正常化,信贷增长可能放缓、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下半年央行可能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考虑到企业营收修复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调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应相对有限。此外,会议还强调了防风险,明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求要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参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1年瑞银中国经济日历 我们编制了2021年瑞银中国经济日历,包含重要的政策会议及主要经济数据公布日期(见第7页)。国务院和央行会定期召开例会,但政策决策可能在其他会议上制定。今年最值得关注的会议包括:将在3月召开的两会,4月、7月、10月和12月进行经济工作回顾和展望的政治局会议,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十九届六中全会。 宏观数据前瞻:2020年稳健收官,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左右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将显示国内经济实现稳健收官,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比11月走强,而工业生产、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有所走弱。我们估计12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回落至6.8%,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8%,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升至6%,出口受高基数拖累有所放缓,但依然较为稳健、同比增长12%。房地产活动大致企稳,而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有所加快。CPI可能转为同比增长0.3%,PPI同比跌幅可能大幅收窄至0.6%。整体信贷(社融扣除股票)同比增速可能继续下滑0.1个百分点至13.6%。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回升到6%左右。具体参见我们的高频数据监测和每日经济活动追踪。 12月统计局制造业PMI下滑0.2个百分点至51.9。其中新订单(下降0.3个百分点)和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0.2个百分点)均有所回落,生产量指数也下降了0.5个百分点至54.2。原材料指数企稳,采购量指数走弱,产成品库存指数走强。购进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大幅上行。从不同规模企业来看,大型和小型企业PMI双双下行,中型企业PMI进一步反弹。另一方面,财新制造业PMI也下滑了1.8个百分点至53,其中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和生产量指数均弱于上月,但购进和出厂价格指数进一步升高。 统计局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下滑0.7个百分点至55.7。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7,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则下降了0.9个百分点至54.8。分行业来看,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而餐饮、房地产、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则位于荣枯线下。受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的影响,相关价格指数上行。 对于即将公布的12月和四季度宏观数据,我们估计: 12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受高基数拖累小幅回落至6.8%。12月统计局和财新PMI及二者的生产量指数均有所下滑,表明制造业增长动能可能小幅走弱。自7月初起,除浙电外,6大发电集团日均煤耗同比增速数据已停止对外公布。全国平均高炉开工率小幅下行,但依然处于67%左右的高位,而电弧炉开工率则小幅上行(图表A4)。12月前20天全国粗钢生产也依然比较强劲。再考虑到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以及部分地区近期采取了暂时性的限电措施,我们估计12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从此前的7%小幅降至6.8%。另一方面,我们估计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回升至6%左右,其中部分得益于价格上涨。 房地产活动可能保持相对稳健。高频数据显示12月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小幅反弹至8-9%(图表A5)。我们估计12月全国整体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可能大致企稳于12%。由于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新开工可能同比零增长,而房地产投资同比可能保持10%左右的较快增长。短期内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可能保持相对稳健,但房地产开发商融资条件收紧会逐渐给二者带来下行压力。 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小幅放缓至8%左右。我们估计,部分受益于2019年同期基数较低和融资支持较强(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3.6万亿元以上),12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反弹至8%。此外,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受高基数拖累放缓至7%左右,不过随着企业利润的修复,企业前景和信心应仍在改善。再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可能依然较快增长,我们估计12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小幅放缓至8%左右、全年增长3.1%。 出口可能有所走弱,但增速依然比较稳健、同比增长12%。欧洲新一轮封锁措施可能令外需承压,统计局和财新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有所下滑。不过,尽管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但12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速从此前的5%反弹至13%。整体而言,考虑到基数较高,我们估计12月出口同比增速可能从11月21%的高位回落至12%,依然较为稳健。另一方面,由于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12月进口同比增速可能从此前的4.5%下降到0%左右,贸易顺差大致企稳于760亿美元。 12月CPI可能转为同比增长0.3%,PPI同比跌幅大幅收窄。高频数据显示12月食品平均价格环比反弹。其中,蔬菜价格环比上涨9%(同比增速从12%放缓至6%),水果价格环比上涨4%(同比增长3%),鸡蛋价格环比上涨1%(同比跌幅收窄),特别是猪价转为环比上涨9%(受益于2019年基数较低,同比跌幅从17%收窄至2%)(图表A6)。鉴于经济活动继续回暖,非食品价格可能也环比小幅上涨。整体而言,我们估计12月CPI可能从此前的同比下跌0.5%转为同比增长0.3%。另一方面,高频数据显示12月统计局公布的主要生产者价格环比进一步反弹,其中动力煤价格环比上涨13-14%,螺纹钢价格环比上涨5%(图表A7-A8)。整体而言,我们估计12月PPI同比跌幅大幅收窄至0.6%。 整体信贷增速可能进一步小幅下滑。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小幅升至1.2万亿元,略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政府债券净发行量可能反弹到7500-8000亿元,但企业债券净发行量可能收缩。由于媒体报道对影子信贷的监管有所收紧,影子信贷规模可能依然疲弱。整体而言,我们估计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00亿元。整体信贷(社融剔除股票融资)同比增速可能再次小幅下滑0.1个百分点至13.6%,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也相应走弱。 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上升500亿美元左右。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0.6%(图表A12),资本外流压力可能略有下降。我们估算主要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估值收益可能达200亿美元以上。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商品贸易顺差大致企稳、服务贸易逆差维持低位、净FDI持稳),我们估算12月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上升500亿美元至3.228万亿美元。 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反弹至6%左右。四季度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可能从三季度的1%大幅反弹至5%以上,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从7%加快到9%左右。出口同比增速可能从此前的9%大幅升至15%,推动名义贸易顺差比2019年同期高出800亿美元以上。从生产端来看,四季度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从5.8%上升到6.9%,随着经济活动的回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可能进一步回升。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可能加快到13%,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走强。整体而言,我们估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从此前的4.9%反弹到6%左右。 经济增长和政策展望 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我们预计今年GDP增速将有望反弹至8.2%,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或会走弱,但随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在低基数上明显反弹(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我们认为今年全球GDP和整体需求有望大幅反弹,这应能抵消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海外经济体对防疫物资或居家办公学习用品需求走弱,以及海外消费者可能从商品消费更多转向服务消费等因素可能给中国出口带来的拖累。我们预计今年全年出口增长10%,其中上半年同比增速可能较高,下半年可能放缓到中低个位数(参见《中国出口强势能否持续?》)。鉴于四季度以来经济反弹势头较为强劲,且统计局最近小幅下修了2019年的GDP数据,我们对2020年和2021年的GDP增速预测(分别为2.1%和8.2%)面临一定上行风险。 政策正常化,但不会急转弯。正如我们所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和注重“需求侧”管理。会议还指出要保持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要求政策操作“不急转弯”。不过,鉴于2021年经济活动有望在去年的低基数上大幅反弹,我们预计政策将会逐步正常化,信贷增长可能放缓、财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可能会收紧,下半年央行可能会小幅上调政策利率。考虑到企业营收修复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调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应相对有限。此外,会议还强调了防风险(例如,最近房地产相关信贷政策也有所收紧),明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求要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参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1年瑞银中国经济日历
12月29日,第七届全球深商大会“让生命更有力量”论坛上,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隽源分享了自己对“善用科技”的思考。他表示,今天的社会进步、生活改善、寿命延长都是科技带来的,但科技有两面性。科技带来的效率和价值可能远远超出传统服务产生的收益,我们在强调0到1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用好现有技术。有了0到1的基础,1到100就可以更高效。 胡隽源说,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随着科学进步,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也在发生根本变化。人类未来几十年可能要完成从人到“神”的进化,不是100岁、120岁,而是实现精神和灵魂的永生。他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会给健康产业带来巨大改变,未来每个人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健康大数据,让天下无病成为可能。(张问之)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联合主办的2021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格局 新开放 新机遇》。兴业证券首席分析师王德伦在“资本论坛”环节表示,今年经济复苏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梯队式恢复。3、4月份复工复产以后生产端恢复很快,供给很快就起来了,5、6月份需求端慢慢起来,7、8月份外需恢复,迅速增长,达到10%左右。从产业结构来看,地产基建快于制造业和进出口,制造业和进出口的投资又快于消费,消费里商品消费快于服务业消费。就是这样一种结构,给了市场上结构性板块的机会。王德伦认为,从这种梯队式恢复来看,明年需要重视今年跑得慢的板块,整个经济的恢复是一个比较有韧性、有持续性的状态。正是基于此,偏顺周期的、出口链条上的板块在岁末年初还是比较有投资机会的。此外,王德伦补充说,三到四年左右一次库存周期,2016-2017年上半年补库存,2017-2019年去库存,本来今年应该补库存,结果疫情导致它推迟,推迟不代表不来,所以明年库存周期可能会带动整个板块、整个经济再往上走一走,这也是一个力量。在谈到今年中美股市的发展问题时,王德伦表示,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它都是一个资产,跟基本面相关,也跟流动性相关,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讲,今年全球被疫情重伤之后应该都跌才对,结果都没跌,都涨了,是因为流动性放水放多了。往未来看,王德伦认为有一个视角需要重视,即国别配置的视角。整个资金在全球国别之中如何选择?往后看,无论美国的资本市场是继续向上、还是走平、还是慢慢向下,都可能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别资产配置的转换,就是大家要来买中国的资产。从上一轮金融危机2009年之后,全球的钱都是配向美国,美股、美债、美元都是向上的趋势,包括美国的房价,这个走了十几年,走到尾声了,未来大的趋势是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了,包括人民币,王德伦认为也是走强的趋势。 王德伦解释说,虽然可能从中国自身来看,无非是增长速度从过去的8%现在变成6%,未来可能4-5%,但是其他的经济体是0,是正负,中国经济的相对增速是最好的。第二,从相对的利率来看,美国是零利率政策,欧洲、日本是负利率,中国国债利率3个点,国开债利率将近4个点,所以从利率的角度来看中国是有吸引力的。第三,制造业持续顺差,全球能够有这个能力的只有制造业大国:德国、日本、中国。人家的汇率都很坚挺,从这个角度出发人民币不是贬值,而是升值,这会带来以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向上走,所以未来中国的资产,包括股、债、汇、房可能都是有一个向上的力量去支撑的。王德伦表示,全球最好的资产在中国,中国的大类里面最好的是权益资产,魏博士刚才讲了一点,未来其他的大类资产都已经开始出现风险暴露的时候,无论是以前的理财也好,现在打破净值化,包括看到信用债风险也开始暴露,在这些大类资产里边,可能相对风险收益比能够给大家带来长期持续回报的就是权益。这里面有一个环节要打通,即长期资金的问题,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权益市场是能够建立一个正循环的。
据路透社报道,印度卫生官员8日表示,印度当局正在调查有机氯是否是在过去几天中导致安得拉邦怪病爆发的原因,该病导致1人死亡,400多人住院。有机氯一般用作农药或灭蚊药。 安得拉邦的未知疾病已经感染了300多名儿童,其中大多数有头晕、昏厥、头痛和呕吐的症状。他们的新冠病毒检测为阴性。 印度联邦议员拉奥(GVL Narasimha Rao )在推特上说,他已经与政府医学专家交谈,他说:“最可能的原因是有机氯物质导致的中毒”。 安得拉邦公共卫生主任吉塔·普拉萨迪尼(Geeta Prasadini)说:“这是一种可能。”她还补充说正在等待检测报告以确定原因。 她说,过去24小时内没有发现新的危重病例。一名45岁的男子在周末死亡。 在研究表明有机氯与癌症和其他潜在的健康风险有关联之后,许多国家已禁止或限制有机氯的使用。但是,一些污染物仍会在环境中存留数年,并在动物和人体脂肪中积累。 目前尚不清楚该化学品在印度的使用范围,但在用于驱蚊的滴滴涕(DDT)中发现了这种化学品。 美国卫生部门称,短期内接触有机氯农药可能会导致抽搐、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震颤、精神错乱、肌肉无力、言语含糊、流涎和出汗。
近期,与全球宽松潮持续形成反差,市场对“政策退出路径”的讨论有所升温。11月以来,央行多次提到“政策退出”等相关问题引发市场讨论。 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外资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和策略师。渣打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对记者表示,“央行提及要避免出现‘政策悬崖’,这是积极的信号。我们认为,如果2021年广义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将从2020年的8%降至6%,2个百分点是经济能够承受的,但若更多,则可能出现‘政策悬崖’。”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则对记者称,中国的政策退出并不会扰乱复苏,明年政策利率大概率不会提升。除了关注政策退出,未来还需注意贸易摩擦及产业政策的变化。 避免“政策悬崖” “这一段时间,国际上都在讨论未来应对疫情政策的退出问题。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退出的时机和方式需要进行认真评估,主要是根据经济恢复的状况进行评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11月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称。 除了“退出路径”,防止“政策悬崖”也被首度谈及。刘国强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走势比较强劲,动力较足。面对这种情况,要考虑下一步政策,总体上继续保持松紧适度,政策调整要基于对经济状况的准确评估,不能仓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效果,要把实体经济服务好。另外也不能出现‘政策悬崖’,政策突然中断可能很多方面适应不了。” 丁爽认为,全球经济预计今年收缩3.8%,明年会恢复到4.8%的正增长,今年中国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或将达到5.5%。随着增长接近潜在水平,政策正常化的条件看已经成熟。 就具体操作层面,他表示,为恢复财政的可持续性,中国预算赤字率可能由今年占GDP的3.6%降至明年占GDP的3%以下;央行可能引导社会融资存量增长率,由近几个月的13%~14%回到疫情前10%~11%的水平,与名义GDP增长保持一致;由于出现经济过热的风险较低,预期中国央行明年仍将保持政策利率不变,但不排除市场利率可能走高。 各大机构认为,稳定宏观杠杆率仍是2021年的重点。摩根士丹利认为,2020年中国的债务与GDP之比或将从2019年的269%攀升至296%。在政策退出的带动下,预计2021年这一比率将会稳定在297%附近;渣打则提及,中国的债务与GDP之比从2019年底的255%升至今年6月的276%。随着中国逐步准备政策退出,宏观杠杆率增速在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放缓,仅增长了4个百分点至280%,而上半年则增长超过了20个百分点。该机构预计,到2021年底,债务与GDP之比将温和上升至285%。 对于“政策退出”的预期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情绪,投资者担忧2021年一季度后流动性边际收紧对市场的影响。 不过,摩根士丹利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尽管2021年中国信贷增速大概率放缓,但该机构认为,这不会是一轮持续的大幅收缩。同时,2021年的外部环境可能更具预见性。 因此,该机构重申超配中国市场的观点。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对记者表示,相较于新兴市场更加超配中国股市,预计MSCI中国指数仍有10%的上行空间,这主要受益于盈利复苏。但是,该机构将超配的幅度适度下调至75个基点,因为随着流动性的边际收紧,当前市场的估值水平可能会出现调整。就配置而言,该机构建议从早期周期的受益板块转向受益于资本开支增加和消费复苏的晚周期板块。 欧美央行或到2022年才面临退出挑战 转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财政“双宽松”模式仍将持续,政策退出的挑战或将等到2022年。 近期,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暗示愿意与民主党达成妥协,即将离任的美国财政部部长努钦向国会提交了一份9160亿美元的新冠援助计划,这是特朗普政府自11月大选以来为打破僵局迈出的第一步。 同时,美联储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零利率政策。贝莱德智库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庞文博(Ben Powell)对记者表示,2021年的一大趋势就是“债息新常态”,这意味着经济增长随着疫苗的推出而加速,但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预期)会维持低位,央行会在一定时间内将名义债券收益率控制在较低的位置(降低偿债成本),央行对通胀容忍度的提升也与过去大不相同。 此外,欧洲央行在12月11日表示,将紧急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由此前的1.35万亿欧元扩大至1.85万亿欧元,购债至少持续至2022年3月。同时,欧洲央行还宣布延长多项疫情期间实施的融资优惠措施,如第三批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等。 近期,野村发布了“备战再通胀”的2021年展望报告,并表示全球央行到2022年才会迎来“政策退出”的严峻挑战。野村全球宏观研究主管苏博文(Robert Subbaraman)对记者表示,美联储会在上半年将长端收益率控制在低位、容忍通胀超调,而不会急于推进政策正常化,这或引发另一场衰退。在这一背景下,通胀可能会小幅上升,“但更关键的是市场预期,我们会看到通胀在2022年显著攀升,届时美联储才将面临真正的挑战。一方面,如果加息太快会导致衰退,因为债务水平居高不下;但如果太慢,通胀可能会较大幅度超调。”
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内需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在肯定目前已取得的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内外部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会议提出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不会设定明年GDP增速的具体目标。正如我们所期,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内需,还特别提出要注重“需求侧”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以及“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投资方面,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投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政策正常化,但不会急转弯 会议强调要保持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并没有提出宽松政策快速退出或去杠杆的显性要求。不过,会议仍明确传达出明年宏观政策要逐步正常化的信号,但同时要求政策操作“不急转弯”。会议将财政政策的表述调整为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并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我们预计明年官方预算赤字率会下降,不会发行特别国债,并降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新增额度。会议将货币政策的表述调整为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并要求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以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我们预计明年央行可能在下半年小幅上调政策利率,信贷增速放缓至10.8%,宏观杠杆率略有回落。值得注意的是,明年政策调整和去杠杆的力度相比2017-18年可能会温和得多,因此对经济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防风险、反垄断、发展租赁住房市场 会议多次提到“防风险”,包括强调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以及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我们认为明年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能会有所上行,企业违约可能会增加。此外,会议还明确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会议指出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但要依法规范发展。政府计划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此外,会议重申房住不抄,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我们预计明年政府对开发商融资的监管依然会偏紧,整体房地产活动可能会承压。 创新与自主可控;碳达峰与碳中和 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其重点包括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以及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我们预计拜登上任后美国会维持目前对中国在高科技和关键零部件获取的限制,中国也会继续增加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资。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议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未来几年政府可能加速推进一些结构性调整,比如继续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见《十九届五中全会宏观解读》、《十四五规划有何可期?》)。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2021年政府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政策基调。和往年一样,本次会议未公布经济增长等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应会在明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正式公布。 经济工作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内需 在不确定性当中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内外部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会议要求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比如稳就业、保民生等)。明年中国经济在低基数推动下有望迎来强劲的周期性反弹,我们认为政府对实现较快经济增长抱有信心,会更关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防控风险。考虑到今年低基数的显著扰动,而且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明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可能也会像今年一样不设定具体的GDP增速目标。不过,政府可能会明确提出较高的新增城镇就业目标。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如我们所期,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科技创新,同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会议特别提出要在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会议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同时要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我们认为可能包括汽车限购等),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以及“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包括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针对投资,政府要求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包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投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政策正常化,但不会急转弯 政策宽松退坡,但要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会议指出要保持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并没有提出宽松政策快速退出或去杠杆的显性要求。不过,会议仍明确传达出明年政策正常化的信号,比如要求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和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会议特别提出政策操作“不急转弯”,表明政策的正常化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财政政策:会议要求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而2020年两会的表述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这表明明年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可能会有所减弱,特别是考虑到今年的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将在年底到期(瑞银证券估算规模为2.5-3万亿)。朝前看,我们预计明年官方预算赤字率会降到3%或以下(今年为3.7%;权责发生制),不会发行特别国债(今年发行了1万亿),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新增额度可能下降到3万亿左右(今年为3.75万亿)。不过,财政政策收紧对经济的影响应该有限,因为财政整顿主要体现在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到期,而其乘数效应本身较为有限。 货币和信贷政策:会议将货币政策的表述从两会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调整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此外,政府还要求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与之对应,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而两会时的表述为货币信贷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些都明确指向货币信贷政策的正常化。我们预计明年流动性环境会相对偏紧,明年下半年央行可能小幅上调政策利率,信贷增速可能会放缓到10.8%(今年11月为13.7%)。基于此,我们预计明年中国整体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可能会在今年上升25个百分点后下降2个百分点。不过,虽然明年杠杆率可能下降,但我们认为政策调整和去杠杆的力度相比2017-18年会温和得多。 防风险,反垄断。会议多次提到防风险,部分反映出疫情相关的不确定性犹存,同时也体现出政策将逐步正常化。具体来看,会议强调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以及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实际上,随着部分宽松政策的退出(比如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于明年一季度末到期)、再加上融资环境收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有所上行,企业违约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国企和中小微企业相关债务。此外,会议还明确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而近期政府也已加强了对互联网巨头的监管(尤其是涉足金融领域的企业)。具体而言,会议指出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但要依法规范发展。政府计划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房地产政策聚焦租赁市场。会议重申房住不抄,同时重点提出发展租赁住房市场,以此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具体来看,土地供应可能会更多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同时,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可能会逐步具有同等权利。虽然会议并未明确提及私有住房市场,但我们预计明年政府对开发商融资的监管依然会偏紧,而且更多城市的房地产政策可能会有所收紧,这将令房地产活动承压。不过,居民收入反弹、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等应能缓解部分下行压力。整体而言,我们预计明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1-3%、新开工面积下降3-5%、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至1-3%。对于后者,老旧小区改造应能部分抵消开发商融资收紧的影响。 科技创新、碳中和、改革开放 首当其冲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会议明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包括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我们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在科技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对华态度可能依然偏强硬,拜登上任后可能会维持目前美国对中国在高科技和关键零部件获取上的限制。不过,我们相信中国会继续显著增加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强调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议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与之对应,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政府可能在能源领域加速推进一些新的举措和结构性调整,比如继续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19年为15.3%,2030年目标为25%),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过去两年,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已明显提速,尤其是金融服务领域和资本市场。会议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并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此外,我们预计政府可能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同时鼓励外资进入更多行业和国内市场。明年中国股票和债券进一步纳入全球基准指数、国债收益率依然可观,这都应有助于吸引更多境外证券投资流入,事实上近期相关流入规模已大幅增加。改革方面,会议重点强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