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于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并为下半年整体政策定调。会议表示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强于预期,整体经济快速恢复,但同时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基于此,会议要求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具体来看,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表明在外部环境仍不乐观的情况下,政策将着力提振内需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继续推进对外开放。会议保持目前大部分宽松政策基调不变,同时有所微调,这也与我们的此前的判断基本一致。 财政政策延续了此前“更加积极有为”的定调,但要更加“注重实效”。具体来看,会议要求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做好民生保障、稳定就业。我们认为年内大部分的财政支持措施已经公布,下半年将按计划发行政府债券,并有望加快拨付和使用财政资金。 会议要求要继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项目建设,不过并未提及传统基建。我们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会进一步反弹。鉴于“新”基建投资体量仍相对有限,“新”“老”基建投资有望双双提速。 房地产政策仍延续此前定调,不过深圳房地产政策近期有所收紧,表明政府对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迹象的担忧有所上升。我们认为下半年全局性的房地产政策不会明显收紧,不过地方层面会继续因城施策、部分城市可能会收紧调控。受益于整体货币信贷政策的宽松,近期的土地和户籍改革以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下半年房地产活动应可以温和增长。 货币政策除延续此前“更加灵活适度”的表述外,还强调要“精准导向”。会议要求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这表明货币政策宽松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或力度可能有所降低,央行依然更倾向于使用定向工具来支持实体经济。我们认为央行仍会在年内定向降准(规模相当于全面降准25个基点),同时下调MLF利率至多5-10个基点,以推动降低实体经济的平均融资成本。我们预计下半年整体信贷增速有望从7月的13.2%(瑞银预测)进一步反弹至13.8%,之后可能会有所回落。 7月宏观数据前瞻:整体经济继续温和复苏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将显示国内经济活动继续回暖。我们估计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在低基数作用下小幅加快至5.2%,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稳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跌幅继续收窄至0.5%,出口同比小幅增长0.5%。CPI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升至2.8%,而PPI同比跌幅可能收窄至2.5%。整体信贷(社融扣除股票)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上行至13.2%。具体参见我们的高频数据监测和每日经济活动追踪。 7月统计局制造业PMI小幅上行0.2个百分点至51.1,强于市场预期。其中多数主要分项指标较上月有所改善,但小型企业PMI继续走弱。新订单指数上升了0.3个百分点至51.7,新出口订单指数跌幅大幅收窄了5.8个百分点至48.4。原材料和采购量指数双双走强。生产量指数微升0.1个百分点至54,就业指数提高0.2个百分点至49.3。购进价格指数升高了1.3个百分点,而出厂价格指数则小幅下滑了0.2个百分点。 统计局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小幅下行0.2个百分点至54.2。虽然部分建设活动受南方洪灾影响,但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依然上升了0.7个百分点至60.5,而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小幅回落了0.3个百分点至53.1。分行业来看,邮政快递、住宿、餐饮、电信、证券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上月,同时居民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商务活动指数结束连续5个月的收缩走势,回到荣枯线以上,表明这些前期恢复较慢的服务行业加快复苏。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将显示: 低基数推动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加快。7月统计局PMI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至51.1,其中新订单和生产量指数双双走强,表明制造业增长动能边际改善。自7月初起,6大发电集团日均煤耗同比增速数据已停止对外公布。全国平均高炉开工率和电弧炉开工率依然处于高位,分别为70%和68%(图表A4),不过后者仍比去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近期南方洪灾可能使部分地区(尤其是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的生产活动受阻。不过,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整体经济进一步回暖,可能抵消了洪涝灾害的影响,我们估计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加快至5.2%。另一方面,受益于消费活动逐渐复苏和低基数作用,我们估计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跌幅可能从此前的1.8%收窄至0.5%。 房地产活动可能温和增长。高频数据显示7月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保持了同比9%的快速增长(图表A5)。我们估计7月全国整体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小幅升至3-5%左右,而新开工也可能继续稳健增长6-8%。整体而言,我们估计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健,同比增长8-10%左右。 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保持同比5%的稳健增长。考虑到年初至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明显强于去年(1-7月新发行2.3万亿元,不过6月和7月仅分别新发行了810亿元和350亿元),再加上建设活动继续恢复,我们估计7月基建投资应能实现10%以上的同比增长。另一方面,鉴于企业盈利前景偏弱、未来不确定性犹存,制造业投资可能仍同比下跌2-4%,依然较为疲弱。再加上房地产投资可能同比增长8-10%、部分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我们估计7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同比5%左右的稳健增长,其年初至今同比跌幅收窄至1.8%。 出口可能同比小幅增长。统计局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跌幅大幅收窄了5.8个百分点至48.4,而进口指数也是如此(至49.1)。与之对应,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对人员和货物流动的限制有所放松、需求环比也有所改善。不过,7月前20天韩国进出口同比跌幅分别小幅扩大至13.6%和13%。此外,强劲的防疫物资出口可能仍对7月整体出口形成支撑,不过其他国家/地区生产恢复可能令中国出口表现承压。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但整体而言,我们估计7月以美元计出口同比小幅增长0.5%。另一方面,受益于内需持续改善、大宗商品价格回升,7月进口可能同比增长3%,贸易顺差收窄至400亿美元。 7月CPI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升至2.8%,PPI同比跌幅收窄至2.5%。高频数据显示7月食品平均价格环比走强,部分可能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其中,蔬菜价格环比上涨4%,猪价环比上涨13%(同比上涨98%),而水果价格则环比下跌5%(图表A6)。随着经济活动基本恢复常态、能源价格反弹,非食品价格可能小幅上涨。整体而言,我们估计7月CPI同比增速小幅升至2.8%。另一方面,高频数据显示7月生产者价格环比反弹1%,其中动力煤价格环比再次上涨4%,而螺纹钢价格则大致企稳(图表A7-A8)。整体而言,我们估计7月PPI同比跌幅收窄至2.5%。 整体信贷增速可能进一步小幅走强。受益于信贷政策宽松持续、信贷需求释放,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达1.2万亿元(同比多增1400亿元)。企业债券净发行量可能大幅降至1000亿元,而为配合特别国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净发行量可能也显著下降(图表A11)。7月整体政府债券净发行量可能为4500-5000亿元。整体而言,我们估计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85万亿元(同比多增5620亿元)。整体信贷(社融剔除股票融资)同比增速可能继续小幅反弹0.3个百分点至13.2%。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可能升至GDP的7%。 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上升400亿美元。上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1.2%(图表A12),7月资本外流压力可能有所下降。我们估算主要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估值收益可能为400-500亿美元左右。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商品贸易顺差收窄、服务贸易逆差维持低位、净FDI持稳),我们估算7月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上升400亿美元至3.152万亿美元。 经济增长和政策展望 下半年整体经济有望进一步回暖,但环比反弹势头应会明显放缓。考虑到大部分经济活动已基本恢复常态,我们预计整体经济还有望进一步回暖(假设国内疫情不会再次大规模爆发),但环比反弹势头可能会明显减弱。不过,随着国内消费转为正增长,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继续保持稳健,下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速也应能反弹至5.5-6%(全年增速:2.5%)。此外,随着其他主要经济体活动限制逐步放松、外需改善,出口应会继续保持稳健,不过其他国家/地区生产逐步恢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出口反弹的幅度。 洪涝灾害带来暂时冲击。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主汛期以来,洪涝灾害造成5481万人次受灾,37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分别比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23%和37%。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相当于GDP的0.14%),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14%,但明显小于1998年(整体损失相当于GDP的3%)。我们认为洪灾的冲击应只是暂时的,8月后影响应会快速消退,不过7月受灾地区的食品供应和经济活动可能明显受阻。
植信投资研究院今日发布7月宏观月报表示,7月出口保持正增长,进口可能重回负值。贸易顺差可能扩张带动外储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升值。 出口方面,报告认为,在全球疫情发展导致的各主要经济体恢复进一步分化的大背景下,欧洲、日韩等海外经济体需求进一步回暖,防疫物资对出口整体形成有力支撑。最新数据显示,口罩出口有下降之势,医疗器材出口也进入平稳期,结合去年同期出口基数较高,预计7月出口增速可能继续保持正值,为1%左右。 进口方面,报告认为,由于不少主要经济体因疫情影响,出口能力大幅下滑,加之出口检疫标准提高和去年同期进口基数较高等各方面因素,预计7月进口增速可能重回负增长,退至-2%水平。总体判断,7月进出口顺差约为500亿美元。 该报告称,外汇储备可能因汇率和价格等因素受益。因为外汇储备存量中配置了大量美元资产,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动会影响外汇储备规模。此外,近期美股指数回温,美元资产价格上涨可能带动存量外汇储备增加。 同时,7月美元指数快速下跌,各主要货币对美元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又进一步带动了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规模增长。报告认为,结合外贸、直接投资、短期资本等因素,外汇储备可能延续6月增长态势,并进一步扩大至31300亿美元左右。 该报告称,7月,在岸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处于小幅升值态势,由月初7.06左右至7月9日“破7”,目前在“7”上下徘徊。7月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净额都可能有较大增幅,将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推动作用,同时美元指数下跌也会进一步加强这种趋势。报告预计,至7月末,人民币汇率将升值至“7以下”,区间在6.92至7.08之间,取中值6.99。
(宋亚芬 实习生龙昱茜)7月25日,美国联邦法院表示,虚拟货币比特币是华盛顿特区《货币传输者法》所涵盖的一种“货币”。受此消息影响,比特币价格周一突破10000美元,周二一度又突破12000美元。 针对美国联邦法院将比特币定义为“货币”的行为,有分析认为美国的金融体系可以利用比特币的法定地位大玩货币游戏,进一步割全球的“韭菜”。那么,是否有这种可能性?这一行为又会有何影响呢? 技术上,美国可能具备能力利用比特币聚集全球资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从所拥有的资源来看,美国有条件利用比特币来进行全球资产的配置。” 据盘和林介绍,比特币最早的交易市场在美国,再加上其发明人“中本聪”的身份一直非常神秘,有观点认为比特币是由美国发明并且普及的。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美国相关职能部门可能已经囤积了十亿美元的比特币。而根据目前比特币最终数量进行估算,可能全球所有的比特币仅有2100万个,可见美国所拥有的比特币资源从全球来看都是举足轻重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也认为,利用比特币吸纳全球资本,在技术上美国是可以实现的。 黄震还指出,美国宣布比特币的“货币”地位,可能代表美国拥有掌控比特币的条件了。“美国可能已经掌控了一定量的比特币算力,基于此才宣布它可以作为‘货币’使用。如果是这样,那么美国政府就可能通过比特币完成对全球资本的聚集。” 现实上,美国收割全球的“韭菜”可能性不大 不过,从现实上角度来说,盘和林认为,美国割全球的“韭菜”可能性不大。 盘和林分析称,如果美国想达到最后的“目的”,这个链条还需要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美国必须出面强制要求其他国家承认比特币的结算,尤其是与关键资源(如石油等)相挂钩。在那个时候,美国才可以在比特币建立的货币体系里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客观来看,虽然存在这种可能,而且美国也是最具有这个条件的国家,但是可能性并不是特别大。其原因在于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摆脱美元的束缚,包括伊朗等国家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数字货币或者是和资源挂钩的资源货币,不一定会被迫认可比特币的价值。而没有了流通价值,比特币又能具有多大的价值呢? 黄震则强调,因为比特币具有匿名性,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所以全球的算力也是可以逐步转移到一些区域和国家的,不一定一直集中于美国手中。我们应关注之前已被挖出的比特币究竟在哪些地方分布,是否在市面上流通。 此外,黄震还表示,将比特币定义为“货币”可能是出于美国对自身情况的考量。现在比特币在美国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对比特币持有人的法律保护也是全球性问题,因此美国将比特币宣布为“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全球性的示范意义的。
目前学术界对疫情的判断已经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形成了一些新共识。这些新变化和新共识决定了世界抗疫进程、经济复苏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疫情的新变化和新规律决定了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再定位。 根据SCIENCE和其他几个学术平台发表的近期文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新共识: 第一,新冠病毒可以在一年内任何时候扩散,没有固定时间。 第二,感染者治愈后很可能无法获得长期的免疫力,之前某些国家或地区提出的群体免疫可能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新冠病毒的突变率非常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导致研制的疫苗在短期内有效,而在未来不一定有效。 第四,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一些新发现的情况证明我们对病毒的传播路径和方式依然不是十分清楚。最近几位科学家指出病毒早已存在,只是现在被激活而已。 第五,疫苗与特效药的研制时间比想象中要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 第六,病毒很可能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疫情很可能持续存在并反复出现。 这些变化和共识直接导致许多研究团队在进行宏观分析中考虑的不仅是二次冲击和二次暴发的问题,而是多次反复暴发的问题。这种情况会导致目前的政策应对会出现一些变化。 疫情持续的时间拉长和影响的范围拉宽将会引发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一,疫情并未像预期中那样在6至7月份到达顶点,疫情拐点的出现大大延迟。特别是进入7月以来,以欧美为主体的世界疫情第二板块蔓延还在持续上扬,以拉美、南亚和非洲为主体的第三板块蔓延已经抬头,同时北京、东京以及首尔已取得疫情阻击战阶段性胜利却都出现了疫情复发,世界确证病例超过1300万,日增超过17万,让未来疫情的可控性增加了非常大的变数。 第二,随着防疫周期不断延长,防控成本也在加速提升。 第三,发达国家前期布局的疫情防控方案和救助方案可能会失效。例如,欧美之前提出的群体性免疫理论框架可能会崩溃;欧美所设计的第一轮疫情救助方案难以承受疫情时间的持续,安排的经费可能很快会用光,政策工具可能消耗殆尽。 第四,疫情带来的混乱状态很可能造成超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全面爆发,社会隔离、生活方式的调整可能会带来社会情绪和秩序的超级变异。当前世界经济存在“日本化”倾向,即长期停滞的经济状态可能更加低迷,这可能会使我们原来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使一些社会冲突、政治危机全面爆发。例如当前美国爆发的BLM运动,巴西和印度以及一些非洲国家所发生的骚乱。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冲突和政治危机等国内问题可能会带来国际问题的全面恶化。疫情的长期化将成为一个超级催化剂,使我们原来就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对于中国而言,疫情长期化带来的冲击可能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经济触底的时间推迟,并非以前预期的第二季度。在外需下滑冲击延后的情况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在第三季度到达高点,并且第四季度依然存在。所以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大的。 第二,世界疫情带来的第三波冲击与第一波和第二波带来的冲击将具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波、第二波冲击主要是对供应链的冲击,但是第三波冲击更多是针对需求侧。 第三,欧美第一轮救助政策耗尽,下半年可能会出现几个超级调整。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五大史诗级变化,下半年经济相应的变化也会十分剧烈。第一,经济处于底部的时间比想象中要漫长,导致政府补贴耗尽、企业破产加剧;第二,金融持续加码,脱实向虚现象更为严重,世界金融市场出现第二次剧烈调整是大概率事件;第三,美元指数可能出现大幅度的调整,美国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将出现混乱,人民币的铆钉效应强化,资本流入中国的现象加剧。 第四,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导致美国出现政治危机,这种政治危机很可能被美国大选激化,从而导致中美冲突达到新高度。这种政治风险外溢将会导致中国面临的经济风险加剧。全球金融资产定价不单是由自身收益率决定,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会导致金融定价规律发生超级变异。 第五,国内疫情的反复将给国内经济主体带来的冲击,会导致预期模式、工作和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第六,疫情反复导致经济局部出现二次停摆。 第七,疫情常态化与短期救助之间存在冲突。在第二季度特别是6月份以来,我国计划从短期救助向中期复苏的节奏全面迈进,然而疫情的二次暴发会使中期复苏的一揽子规模性政策的节奏被全面打乱。 针对以上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采取应对政策: 第一,宏观目标调整应该从短期年度目标向中期目标转变,特别是以疫情周期为统筹对象进行目标设定和工具选择。 第二,由于疫情防控转向中长期化,政策空间要有新的规划。现在很多观点认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很大,所以前期的力度可以更大。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实际赤字率在今年可能会达到11%,并受到汇率因素、中小银行风险、呆坏账延期的影响,货币政策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因此,政策不能够一次性全部投入,要为明年留有余地,甚至要为后年的一些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扩大“六保”与底线管理的内涵。底线管理的内涵必须扩大,金融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的外溢效应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比想象中要大,要将风险管控重新提上我们的重要议程。特别是全球经济变异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变化,以及中美贸易冲突、大国博弈中的政治风险对经济领域的冲击需要研究得更加清楚。通过最近几个爆雷事件以及中小企业潜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利用中小银行进行针对中小企业的救助,其带来的风险可能比问题本身要大,这一问题十分棘手。 第四,双循环战略可能还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要提高对国际货币循环的重视,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以及金融战应对上要有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从实体经济、内贸与外贸一体化和互相促进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国际金融的循环、国际货币体系的循环都非常重要。 第五,要进一步推进新动能的构建,使之与后疫情社会政治运行体系调整有很好的衔接和匹配。要将“非接触经济”的打造上升到战略层面。要考虑一揽子政策里以新基建为主体的政策是否能够担任我国新经济模式加速转型的重任。 第六,要推进一次性短期行政救助体系与制度性、体制性救助体系的构建。任何一个制度性救助体系构建得很好的社会,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如果疫情中长期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性的保障和救助上面要有所突破,特别是在收入分配体系的大改革上面要有所突破。 第七,把握好缓慢复苏与快速复苏的节奏。要思考如果疫情防控中长期化,快速复苏的节奏应该把握在什么水平。同时,我们提出的需求侧提升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到底如何相互配合?都需要我们做一些深入思考。疫情常态化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在各种政策里面优先考虑疫情防控,所以疫情扩散基础性的预测就显得尤其重要。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调查,在美国某些地区,实际确诊的新冠肺炎感染数比报道数字高出2到13倍不等。“调查对象包括那些并不因新冠病毒检测而进行了血液标本采集的人,例如常规检查就诊者,实验室从参与调查的10个地区中抽取了血样并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说道。 采集血液样本的10个地区包括纽约市都会区、费城、旧金山、南佛罗里达、犹他州、华盛顿西部、康涅狄格州、路易斯安那州、明尼苏达州和密苏里州。研究表明纽约市仍然是该新冠病毒的重灾区,据纽约市卫生部门称,目前已有219,000例确诊病例和18,000例死亡。尽管确诊数已足够骇人听闻,但CDC进行的研究表明,病例数可能至少高出12倍,原因是据血清检测阳性率得出的预计感染数与报告的病例数大相径庭。除纽约外,该研究还发现康涅狄格州的实际感染数是报道数的六倍,路易斯安那州十六倍,明尼苏达州十倍,密苏里州高达二十四倍,费城七倍,旧金山为九倍,南佛罗里达、犹他州和华盛顿西部则高出11倍。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其中许多人可能是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甚至自己都对此一无所知。”
这一轮危机过去之后,中国仍然是一个拉动全球增长的国家,因为中国体量大,而且中国的相对体量比2008年又高了一个层次。 一看科技,二看中国。对于这一点,我真心希望西方稍微有点智慧的领导者能够明白。中国还是有潜力的,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也没有停顿。 对美国来说,制造业重回美国部分能实现。以后可能有两大类制造业,第一类是以中国的市场为目标的制造业,比如宝马、通用汽车,这类企业无法撤出中国。第二类就是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利用中国的低成本生产,这类企业早晚会撤走。因为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中等收入的门槛,要进入高收入国家队列。我们应该尽量做好对外商的服务,但是大势所趋,中国不能只搞一些低端的加工。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提升内需,给中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渠道。 民粹主义抬头,但“去中国化”不太可能完全成功。因为西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过中国这样的国家。要搬回去的话,将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政府的财力又是有限的,真要去执行的话,也很困难。所以企业有可能向东南亚这些劳动力更低廉的市场转移,不可能完全回美国。 疫情加快了原来可能需要十年才发生变化的步伐,企业向东南亚这些劳动力更低廉的市场转移的可能性增大,中国应该顺势做好自己的内需开发、产业升级工作,主动迎接世界劳动力转型的挑战。 我相信未来若干年,全球化可能会被区域化所代替。未来世界上可能是三大贸易圈:第一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第二个是欧盟;第三个就是北美,包括墨西哥、巴西。这三个朋友圈玩“三国演义”,估计是这样的趋势。由于国际上的互相不信任,发达国家希望自己的民众有工作,所以会把一些贴近自己市场的产业搬回去,然后会形成三个大区域、三个大市场。比如宝马就是在不同市场上布局的,宝马要把沈阳三期工程作为整个亚洲的生产基地,现在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不需要德国开工,其供应链是完整的。 来源:北京日报
7月 15日,央行如期开展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本次操作规模4000亿元。央行称,此次MLF操作是对本月两次MLF到期和一次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到期的续做,其中TMLF续做可继续滚动,总期限为3年。 据统计,15日有2000亿元MLF到期;23日也有2000亿元MLF到期,同时还有2977亿元TMLF到期。另在中标利率方面,此次MLF中标利率为2.95%,已连续三个月未有变化。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近期央行逆回购利率保持稳定,市场利率中枢升至政策利率附近,已预示7月MLF利率会保持不变。 此前,央行曾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提高“直达”工具对银行的吸引力。“短期来看,此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后,下调MLF利率等全局性货币宽松的需求反而有所下降。”王青说。 事实上,近期以DR007(银存间7天期质押式逆回购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中枢正持续上行,逐步向政策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靠拢。“此前较低的资金利率主要是月初的季节性宽松所致,目前回到2.2%水平附近,央行没有进行公开市场的对冲,说明央行对于目前的利率水平较为满意。”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 上周央行暂停逆回购操作,公开市场累计净回笼2900亿,银行间流动性边际收紧,资金利率较前一周出现较大幅度上行。到了本周15日,资金面延续收敛态势,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全线上行,隔夜品种上行35.2BP报2.0220%,7天期上行0.2BP报2.15%,14天期上行1.9BP报2.1130%,1个月期上行2.3BP报2.10%。 在业内人士看来,市场最近利率中枢的上行一方面反映金融空转套利空间得到压缩;另一方面也表明,伴随央行推出和强化各类“直达”工具,宽信用对宽货币的依赖程度已有所下降。 而在MLF利率保持不变后,以MLF利率作为报价主要参考基础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可能也将保持不变。王青称,当月MLF利率不动,通常LPR报价也会保持稳定,尤其是在近期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中枢上行、银行边际资金成本抬高的背景下,本月LPR报价大概率将保持不变。 不过,综合考虑上半年企业一般贷款利率降幅和全年金融系统让利目标,有观点称,不排除在MLF利率不变的同时,商业银行小幅下调作为企业一般贷款利率定价参考的1年期LPR报价,从而引导企业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行的可能。 至于未来降准、降息的可能,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假如经济持续改善,央行未来实施降准降息的概率会很小。当前已公布的各项数据显示,二季度经济的回升可能会超预期,GDP增速甚至可能到3%以上。在此情况下,我认为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央行在短期流动性管理上也将较为保守,逆回购的频次和规模都可能有所下降。 王青则称,伴随CPI同比显著下行,8月MLF“降息”有望重启,年内MLF招标利率还有约20个基点左右的小幅下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