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w+背后的喜怒哀乐。 2020年已经过去大半,这是艰难的半年,我们抗疫、抗洪、抗经济波动…… 一边休假休到心慌,一边体重直线拉升, 一边企业迎来复产复工潮,一边大学生迎来最难毕业季, 一边在直播间买买买,一边自己开播卖卖卖, 一边看着股市的造富神话,一边听说着股市一夜血亏的故事, 一边送20+小姐姐成团出道,一边看30+的姐姐乘风破浪。 当戴口罩成为一种聊天的基本礼仪,当熬过最冷春天的电影院终于在盛夏再次开门迎客,当没有毕业照、没有散伙饭的毕业季成为很多年轻人以后可能很长时间的一种遗憾…… 36氪通过整理部分上半年用户阅读10w+文章,希望在千万用户阅读行为的背后,还原一些牵动着用户喜怒哀乐的2020年上半年顶流话题聚集地。 一场全民抗战,讲的都是自己身边的故事 疫情是上半年绕不开的话题,从最前线的抗疫故事,到口罩一度成为亲朋好友间考验感情的“硬通货”,到疫情期间流量向线上的大迁徙、不同行业迎来冰火流量,再到疫情逐步稳定,企业逐步复工复产。 半年里,每个人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拼尽全力。 推荐阅读: -复工别慌,这里有 24 个渠道可以买到口罩 -武汉24小时:非典型过年 | 36氪特别报道 -14亿宅在家的中国人,目击了一场互联网流量大迁徙 -重磅!重启 2020:12 位顶级企业家给中小企业的复苏指南 -在上海等待日出:一个武汉姑娘的隔离日记 -一家创业公司的自救样本:靠卖口罩机月入千万,我和团队活下来了 从开学第一课,到职场第一课 从毕业到职场,可能是很多人具有主动意识下的人生角色的第一次跨越,理论到实践的第一课远比想象残酷,初入职场如何摆正角色、融入以KPI为目标的团体是考验,对于未来职业规划一片空白、每走一步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打破重建,刚开始,职场可能并不快乐,但是疫情,让这种历练的机会都变得稀缺。 推荐阅读: -你是如何被职场 PUA 一步步毁掉的? -毕业 2020:令人心碎的 offer | 深氪 -消失的「春招」 -入职一年,我成了上司的情绪垃圾桶 -一位汽车专业应届生的自述:投100份简历,跑18场面试,没一个offer -我们收集了 1000 个 22 岁年轻人的困惑,然后把问题交给了李诞、李开复、白岩松和陆奇…… 生活有点苦,去线上寻找些慰藉 院线关门,电影首映搬到线上,人们对今年春节《囧妈》线上首播热议的背后,或许只是想要一种短暂将注意力移开的安慰;乘风破浪的姐姐说30+还依然在拼,《青春有你》在讲那些年你的青春期想尝试但没机会尝试的模样,笑果是家破公司,但是你觉得这是你们这一代创造的娱乐新载体,应该被记住。 回头看,大家的人生已经是打开了盒子的薛定谔的猫,但是我们还是总会想,如果时间还能重启会是怎样。 推荐阅读: -《隐秘的角落》到底是怎么火的? -23 家院线上书电影局,《囧妈》院转网这次囧了谁? -热搜消失的这一周,《乘风破浪的姐姐》依然「爆」了 -笑果是家「破公司」,不信你去问李诞 | 深氪 -《青春有你2》成团夜现场直击:为什么你爱的婧妹没能成团? -疫情突袭,电商物流担负重担,文娱行业如愿走强? 也许只有跌破地平线的原油和冲破天花板的黄金,能够给股民们一些安慰 疫情期间,NBA和CBA都停赛了,中概股市场成为了锻炼股民“大心脏”的新赛场。从一杯割了美国韭菜的小蓝杯开始,各种做空报告席卷而来,资本市场是最懂得羊群效应和人性弱点的地方,别人恐惧时的贪婪,推动着整个市场上翻下跳,过山车、大顶、牛熊转换、熔断、黑色星期一、跳水、新高……股民们已经把所有激情都留在了这片赛场之上。 推荐阅读: -中概股历史性丑闻,瑞幸造假 22 亿背后的代价 -李斌告别「好人」,蔚来告别理想国 | 深氪 -瑞幸做空报告参与者讲述:我们是这样调查的 -别把B站当【Youtube】了 直播这事,把卖流量给产品厂商这件事又往前推了一步 要不,把直播带货算做第五大发明吧。以前没在咖啡厅聊过融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待在创投圈,现在没给带货主播下过单,都不好意思说自家接着互联网。前排是各大主播不断榨取早期流量红利的用户价值,中部是失去了线下渠道后焦虑的厂商,希望借助直播实现些销售、获客、品牌或者其他什么都行,幕后则是各大平台打通营销与渠道的小心思和大野心。 推荐阅读: -薇娅教卡戴珊做人,中国网红教世界卖货|深氪 -抖音快手不是淘宝的朋友|深氪 -薇娅「背后的男人」:准备了一年,只为跟你卖火箭 -直播圈内爆料:一晚上赚 120 万,依然逃不过「血亏」 马斯克的火箭上天了 特斯拉的股价也上天了 特斯拉有多火,你可以去问问那些在300多没买特斯拉的股民们。人们买特斯拉,可能是因为特斯很酷、又不那么贵;人们买特斯拉股票,可能是因为特斯拉连续盈利、引领着新能源汽车突围的新版图;人们喜欢特斯拉,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白日梦想家吹过的牛在慢慢实现,毕竟,应该所有人都对宇宙拥有好奇心吧。 推荐阅读: -我是一根特斯拉韭菜 -苹果掀翻特斯拉? -成也电池败也电池,特斯拉终于忍不住了 -追高特斯拉,还是抄底蔚来? 故事还会继续,8月25日,36氪将在上海举办WISE2020超级进化者大会,就2020年上半年这些「顶流话题」,以及2020年下半年那些等待打开的商业盲盒,进行一场大复盘和大讨论。 WISE2020超级进化者大会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下半场,我们继续奏乐继续舞。
本周(8月31日-9月6日),上证指数下跌1.42%,市场日均成交逐步萎缩,周五成交萎缩至近期低位8387亿元。 对此,9月6日,中金公司表示,与本周美股尤其是科技股短线大幅回调类似,A股部分年初至今领涨的消费、医药及科技个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股价波动,对整体A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造成一定影响。 中金公司认为,下半年的配置策略强调“新经济”依然是主线,但“新老更加均衡”,原因在于部分新经济板块估值已经不低、仓位也不低,短线吸引力有所下降。在七月中旬市场短期过热后提示市场“行稳方能致远”,A股市场在此前经历了连续上涨后可能会经历一段“盘整蓄势”的时期,目前这种情况可能会继续。中期来看,国内复工复产继续深化、政策预期平稳、外围疫情再次带来深度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对市场中期走势不宜悲观。 操作上,中金公司表示,基本面风格仍是主线,要兼顾盈利与估值,短期关注基本面或改善、估值仍不高、表现相对落后的领域,包括部分原材料、家电、汽车、轻工家居、券商等,同时关注基本面因全球疫情可能改善而预期边际好转的外需、航空等品种,在盘整中逢低吸纳代表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趋势的优质龙头。
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新冠疫情、中美关系恶化、全球经济衰退、脱钩压力上升,以及美国科技出口限制收紧等。此外,今年中国的杠杆率也可能大幅上升。那么,投资者为什么还要关注和投资中国呢? …但同样存在很多机遇和亮点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有望持续保持较快速的增长、国内消费市场体量和发展潜力巨大、技术不断升级、数字化提速、改革开放推进,以及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仍有充足的政策储备和空间可以应对外部冲击和债务风险,这些都是国际投资者不可忽视中国的理由。 需要关注的风险 我们认为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大幅升温,对华科技限制大幅收紧或者脱钩压力明显增加等。不过,我们认为更需要关注的应是中国自身的发展和战略。只要中国继续通过深化改革不断促进国内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继续扩大开放以加强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国内竞争,那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应不会改变。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新冠疫情、中美关系恶化、全球经济衰退、脱钩压力上升,以及美国科技出口限制收紧等。此外,今年中国的杠杆率也可能大幅上升。那么,投资者为什么还要关注和投资中国呢?如何理解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有望持续保持较快速的增长、国内消费市场体量和发展潜力巨大、技术不断升级、数字化提速、改革开放推进,以及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仍有充足的政策储备和空间可以应对外部冲击和债务风险,这些都是国际投资者不可忽视中国的理由。 中国的经济增速料将超过其他大部分主要经济体 中国最早走出疫情影响。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在一季度大幅下跌后强势反弹,除零售和部分服务业领域外的经济活动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同时,由于中国供应链韧性较强、防疫物资出口强劲,以及电子产品需求增加,中国出口的表现也强于预期。我们预计随着经济活动进一步恢复常态,以及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三至四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将继续反弹至5.5-6%(图表1)。虽然经济的环比反弹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如果疫情能继续得到控制,那么受益于低基数,明年GDP增速有望达到7.6%。 未来几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中国可能仍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在未来十年中,我们预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逐步放缓至4.5%(尽管2021年可能大幅反弹),但这仍意味着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会超过30%,正如同过去十年。支撑中国这一潜在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包括:1)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但我们认为劳动力将持续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领域转移,而且劳动力的受教育和技能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2)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和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我们认为国内的高储蓄将继续支持投资增长,推动人均资本存量提升。当然,相比以往,未来挖掘有投资潜力领域的难度可能更大,因此创新和改革也尤为重要,而投资和GDP增速可能会放缓。 美国对华科技限制拖累增长,但中国2030年GDP总量仍有望达到26-28万美元。如果美国对华科技限制进一步收紧、中美脱钩压力继续上升,我们估算这会拖累中国2021-2030年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每年0.3个百分点至4.5%。即便如此,到2030年中国的GDP总量仍有望较目前翻番、达到28万亿美元。取决于科技限制严格程度和波及范围、以及中国如何应对,在悲观情形下,科技限制的实际拖累可能还会再增加至多0.5个百分点;如果未来十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平均为4%、平均通胀2%,假设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变,2030年中国GDP总量也可以达到26.5万亿美元。 中国消费及国内市场的崛起 过去十年,中国对全球消费市场规模增长的贡献最大…过去十年来,中国一直在推进将经济从出口和投资主导转向由内需和消费拉动,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消费和服务业占中国GDP的比重不断增加(图表4),整体消费市场的规模从2009年的2.6万亿美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8万亿美元,增幅略超美国(图表5)。 …未来十年也料将如此。近期政府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认为这是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将内需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这需要国内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提升整体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提高生产率、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振消费。到2030年,我们预计中国整体消费市场规模将增长8-9万亿美元至17万亿美元。 中产阶级的壮大有望为服务中国市场的企业带来更多消费需求。虽然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约有6亿人的月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于1000元(即年度可支配收入1650美元),但年度可支配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或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的人数已从2009年的1.3亿增加到了2019年的6.2亿。我们预计到2030年,该人数将进一步增加至9亿人。同时,我们预计年度可支配收入在10000美元或以上(家庭可支配收入在3万美元以上)的人数也将从2018年的2.8亿人增加至6.8亿人(图表6)。 部分消费趋势加速形成、新趋势浮现。UBS Evidence Lab最新一期中国消费者问卷调查显示(数据链接):1)消费者更愿意增加服务类消费,尤其是与健康、自我提升(如运动健身、教育)和体验相关的服务;2)即便疫情影响之下,消费升级趋势仍在延续;3)数字化提速,网购、线上娱乐和其他服务类消费大幅增加。此外,瑞银360团队认为中国面临一场“新零售”革命,中国互联网巨头正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线下生态,而传统的线下零售商业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 数字化和科技升级 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正在提速。UBS Evidence Lab中国消费者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线上商品和服务消费显著增加,即使在疫情受控、出行限制放宽之后,这一趋势仍得以延续。瑞银互联网团队预计中国线上零售额和在线消费渗透率将进一步增长,2022年线上零售额有望达17.9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5%,2024年在线消费渗透率可能进一步增长至40%左右。UBS Evidence Lab最新一期全球个人电脑购买意向调查(数据链接)显示,近几个月里,中国家庭已经升级了家中的电子产品系统,65%的受访者打算在未来6个月购买新的个人电脑。这都表明中国家庭正在配备更好的硬件产品,以适应疫情期间及之后的居家办公、远程学习和在线休闲娱乐。 随着消费者行为演变,企业也正在结合数字化服务转变其商业模式——如新零售、智慧教育、自动化餐厅和生物识别支付等。我们认为消费趋势的加速转变或将带动企业对人工智能、5G 和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和依赖,如果得以顺利施行,“新基建”也能进一步助力企业运营转型和消费行为升级。譬如,5G技术传输速率更快、延时更短,可以促进电子健康、物联网服务和工厂自动化等产业的加速转型。中国计划从2020年起扩大对“新基建”领域的投资,我们估算包括5G基站、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内的“新基建”投资总额今年或将达到1万亿元。 在中国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自动化、产能升级和产品精细化可以说尤为重要。在过去的20年里,通过积累资本(机械和设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融入全球市场竞争,中国已逐步提升了制造业价值链。受此影响,中国产能不断扩大,高端制造业出口份额也有所提升(图10)。在自动化方面,中国也正迎头赶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安装了15.4万台机器人,而同期日本和美国分别仅安装了5.52和4.04万台。中国作为工业自动化设备供应商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瑞银预计2020年年底,中国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里17%会来自国内供应商。不仅在工业应用,餐馆、医疗保健和物流领域的自动化应用也快速发展。朝前看,中国研发支出与日俱增(图11),坐拥大量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研发人员和毕业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STEM毕业生有440万人);并且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体量使得这些科技进步及创新更易于商业化,我们认为这些因素都可以支撑未来中国持续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 美国对华科技限制的进一步收紧带来了一定挑战,但也将带动国内增加相关投资。美国已将许多中国公司列入了“实体名单”、包括科技巨头华为,并收紧了对华技术出口的限制。未来数年,中国可能越来越难以从美国和其他国家获得先进技术,这可能将阻碍部分产品的生产,并拖累中国的生产率和GDP增长。不过,我们认为限制收紧也可能带动中国增加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投资。虽然这些投资在初期可能不会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果、并且可能产生高额费用,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资有望提升国内生产能力、并推动技术持续升级。中国不仅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人才储备,还在不断增加科技领域的投资、放松监管环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这些因素也都有助于中国应对外部挑战。 宏观政策和改革开放 相比其他多数主要经济体,中国仍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来应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冲击。由于担心过度的刺激会带来副作用,疫情以来政府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将政策重心主要放在疫情防控、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上,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规模相对温和,尤其是和本次美国的政策宽松以及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大规模刺激相比(图表12-13)。尽管近几年持续上升,2019年整体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73%(包括地方政府隐性债务)。2020年政府为应对疫情影响又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宽松措施,不过我们预计今年整体政府部门杠杆率仅略高于80%,仍基本可控。货币政策方面,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也更为温和,且仍有进一步降准的空间(目前大型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2.5%)。鉴于国内利率水平较零利率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央行仍可通过降准和其他流动性操作来确保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并且也可以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来鼓励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或直接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图表14-15)。 今年中国杠杆率可能明显上升,但短期内系统性风险较低。我们估算今年中国整体债务占GDP的比重可能会上升25个百分点(参见《中国热点问题解析》),加上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明显高于其他大部分主要新兴经济体,许多投资者对中国债务问题的担忧重现。不过,如我们此前所述,我们认为短期内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的概率依然较低,原因包括:1)中国经济反弹可以遏制杠杆率上升的势头,实际上,我们预计2021年宏观杠杆率将大致企稳;2)中国的储蓄率依然较高,且大部分债务属于国内债务;3)资本外流的管控依然存在,且国内外利差可观、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应能吸引更多外资流入,带来更多流动性;4)银行的国有化程度较高,且政府对主要银行和债务人有较强的影响力,有助于帮助企业与银行有序开展债务重组,减少违约的大规模爆发、并防止负面连锁反应。长期来看,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得以释放、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将依然可控。 中国已经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预计未来将继续推进。虽然中美关系趋紧和疫情爆发带来了不少挑战(参见《如何看待供应链转移和脱钩的影响?》),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包括颁布了新版《外商投资法》,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QFII和RQFII的额度限制,以及加强股票/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等。我们相信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二季度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600亿美元以上)。此外,中国还将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国内市场准入,吸引资金流入,有助于支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偏强(参见《下半年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此外,即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我们认为中国也不会对在华美国企业采取反制措施。 结构性改革将支撑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最近中国更加注重推动要素市场改革,包括放松大城市落户政策、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通过并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等。户籍和土地改革,以及社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应能为农村人口和农民工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就业环境,进而增加劳动力供给、提振消费活动。如果进一步的国企改革措施能得以落实,这将有助于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营造更为公平的营商环境。我们认为推进上述改革将至关重要,有助于推动打破相关既得利益者的固有市场格局、增强市场竞争和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风险与挑战 未来几年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尤其是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趋紧以来,美国已经上调了关税、收紧了对华贸易政策、加强了对华科技限制,这使得部分在华/来华投资受限、脱钩压力上升。总体而言,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上升可能会打击市场情绪,拖累企业投资。地缘政治风险,尤其是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可能不仅会冲击中国金融市场,也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过,我们认为地缘政治冲突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很低。 脱钩压力上升可能加速供应链转移。近年来全球化的步伐已有所放缓,为适应国内经营成本的上升和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企业已将部分产能搬离中国,供应链转移已经开始(详见《如何看待供应链转移和脱钩的影响?》)。UBS Evidence Lab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供应链与中国脱钩的压力。短期来看,我们估计供应链转移和企业推迟在华资本支出对中国制造业投资的直接拖累可能为2个百分点(瑞银预计今年制造业投资下跌5%),再考虑到对相关行业的溢出效应,实际影响可能更大。不过,我们认为,依托中国市场巨大的体量和发展潜力,一些企业也会将生产迁入中国。此外,我们认为供应链转移对就业的整体影响相对有限,服务内需的行业增长有望抵消部分拖累。 科技脱钩可能拖累中国潜在经济增速放缓。对部分关键行业的零部件和资本品而言,中国确实依赖于从美国及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如果被迫脱钩,我们相信中国可能最终会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并实现进口替代。但是,如果无法顺畅地获得先进技术和高科技设备,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生产率增长放缓、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在悲观情形下,脱钩(尤其科技领域的脱钩)可能会额外拖累未来几年潜在经济增长率每年0.5个百分点。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脱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中国自身的政策应对和科技创新,还将取决于美国盟国对脱钩的参与程度。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其竞争力,并利用巨大的市场体量和发展潜力吸引更多外资流入。 说到底,尽管面临外部风险,投资者最需要关注的还是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内战略。只要中国继续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国内生产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继续扩大开放以加强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国内竞争,那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应不会改变。 来源: 政府网站, 瑞银证券
当地时间8月27日晚,美国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Jackson Hole)即将举行,当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出席并将发表“货币政策框架评估”的视频讲话,受到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 各界预计鲍威尔可能会提及美联储政策框架评估,一种可能的策略是——用平均通胀目标取代现有的通胀目标,即美联储未来会允许通胀超过2%的目标,来作为通胀抬升过慢的“补偿机制”,这就意味着通胀预期可能会上升,投资者似乎有必要着手抵御通胀,而这也可能对投资逻辑产生重大影响。 就目前而言,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外资机构人士普遍表示,可能会听到更多美联储在整个经济周期中支持通胀的承诺,但是“希望”和“达成”截然不同,美联储产生通胀的能力受到质疑。但保持政策宽松直到通胀远高于目标,以实现平均通胀率为2%的承诺,可能意味着通胀预期上升和实际收益率的下行压力,这就会给美元施压。 美联储或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政策框架评估是此次会议的关键词。2008年危机后,美、日、欧、英等发达国家失业率持续走低,疫情爆发前失业率已降至50年低位,但通胀迟迟不来,也未达到美联储的2%的目标,美国5年通胀率只有1.3%,引发不少市场人士对菲利普斯曲线这一传统经济理论是否不再适用的疑问,这也成为这一代央行行长面临的挑战。 之所以关注通胀,是因为如果实际通胀率在经济繁荣时期就过低,就会大大削弱美联储以低利率对抗经济衰退的能力,因此美联储通过评估货币政策框架来寻找新方法,提振长期通胀回到2%的目标水平。 而如何调整这个框架则是此次的重点,各界预计美联储可能会给予通胀更高的容忍度。简而言之,市场预计美联储可能会采用多年期的平均通胀或物价目标作为新框架,这意味着容忍足够长时间的高通胀以抵消过去多年疲软的物价增长,从而实现整个商业周期间的平均通胀率在2%,这就需要允许利率处于更低的水平,而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推动失业率进一步降低。 这意味着什么?有观点认为,若通胀目标框架真的做出这种调整,投资者就必要着手准备抵御通胀。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的特征就是生产弱于需求,消费品短缺本身就会导致通胀上行压力。这也意味着可能美债收益率会飙升、同时经济增速仍然缓慢,“滞涨”或带来股债双杀。 但对于这种通胀攀升的担忧,目前主流机构认为有些过度。牛津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梅(Ben May)对记者表示,“近期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核心通胀升幅高于预期,引发了人们对通胀可能即将走高的担忧。然而,我们持怀疑态度,央行并不会短期因此而考虑收紧政策。其实核心通胀总体上仍比年初要低一些。无数因素导致通胀比正常情况下更加不稳定,因此近期明显的上升趋势应该谨慎对待。尽管货币宽松是一个因素,但是近期通胀攀升并非因为太多资金在追逐太少的商品和服务。” 渣打全球研究主管罗伯逊就表示,“希望”和“达成”(通胀目标)截然不同,目前仍对美联储产生通胀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通胀预期上升就会导致实际收益率(债券名义收益率减去通胀预期)的下行压力,这就会给美元施压,同时也可能会提振黄金。因为,这会导致美元的利差优势不断收窄,而过去两年来黄金的走势也和美债实际收益率成反比。 中美利差仍将维持高位 从利差角度而言,机构认为中美利差仍将维持较高位置。 根据美银的测算,如果PEC通胀率保持在2.1%的水平,则可能需要美联储实行42年的低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尽管平均通胀目标此次并不一定能够实行,但人民币较美元的利差优势仍将维持高位,此前中美利差飙升至240BP的历史新高水平。 这将有利于人民币维持强势。美元指数已经从今年3月的104高点附近一度跌至92,近期反弹至93附近。“美元的贬值不仅关乎货币交易,与其他货币相比,美国失去了相对G10货币的大部分利率优势,其财政状况继续恶化——双赤字达到了50年来的最大水平,并可能进一步恶化。”罗伯逊对记者表示。 美股负面溢出效应有限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就是美股的估值,中国市场的关注点在于,不断创新高的美股若出现大幅回调,或造成溢出效应。 不过,各界认为,若美联储提升对通胀的容忍度,对权益资产更偏利好,且低利率或长期持续。同时,大选年历来美股走升居多。近期主流机构都对美股走势偏乐观。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多元资产团队高级投资经理黄思远对记者表示,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股票已经与经济脱钩。苹果市值达 2 万亿美元,很多声音质疑,认为只是宽松货币政策引起的泡沫。我们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的说法。市场出现的是质素上的分化,不是非理性脱钩。 具体而言,美股的股票回报出现了较大分化。年初至8月20日,各大指数中,成分股录得正负回报的百分比分别为——标普500:正回报41.4%,负回报58.6%;纳斯达克:正回报41.9%,负回报31.3%;道琼斯:正回报33.3%,负回报67.7%。 “事实上很大部分股票年初至今仍录得负回报。所以,根据表现,股市和实体经济脱钩程度没有市场认为那么高。仍然录得负回报的股票包括邮轮、航空运营商、传统零 售商和能源股。如果这些股票今年以来的表现都录得正回报,那么股市就真正与经济脱钩了。”黄思远称,录得正回报的往往是一些受长期结构增长推动的科技龙头,它们现金充裕,在2~4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2~4 年的增长。 折现现金流估值被向前拉了 2~4年,这些真正的市场领导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优势,盈利能力更强,资产负债表也较强。 因此机构也认为A股的外部扰动有限。就市场走势而言,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究部主管高挺对记者表示,预计2020、2021年沪深300指数盈利增速为-8.9%和15.0%。目前沪深300估值已经略高于其10年平均,且行业估值分化,未来市场持续上行仍需估值收敛。“预计市场短期仍将震荡,但具备结构性机会,低估值且业绩稳定或对政策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值得关注。中长期建议投资者关注内循环带来的投资机会,重点关注线上和数字经济、服务业回流和制造业升级。”
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到创业板即将实施注册制改革,A股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新三板精选层采取现金申购的模式,从首批新三板精选层的价格表现来看,确实对市场存量资金起到一定的分流影响,但对市场来说,现金申购模式本身属于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会在资金解冻之日进一步释放出市场的流动性,但利用不好可能会进一步分流市场的存量流动性,对本身资金面与流动性不足的市场来说,可能会造成雪上加霜的冲击影响。 今年8月24日起,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正式上市,紧随其后将会是密集的IPO发行。与此同时,9月份可能会迎来新三板精选层第二批企业的发行。由此可见,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对A股市场的资金面环境还是会构成不少的冲击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日平均万亿以上的成交量相比,如今A股市场的单日成交量再度回落至万亿量能以下。从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沪深市场合计成交量能不足9000亿元,假如市场的单日成交量能进一步萎缩,或回落至6、7000亿元的量能水平,那么将意味着A股市场的量能水平将重返往日熊市环境的量能状态,而高速IPO发行模式将会对A股市场起到进一步的资金分流压力。 在创业板首批注册制企业上市之前,以创业板市场为代表的市场指数已经开始出现了加速下行的走势,短期内创业板市场已有短期见顶的迹象。至于近期表现相对强势的上证指数,则仍未冲击3458高点,3458点也成为了市场的短期高位。如今,对市场来说,比较担心的问题,还是在于A股市场的双头危机以及内外部市场环境恶化的风险。 其中,在内部环境上,持续高速IPO模式成为市场最具不确定的因素。与此同时,国内宽松货币环境是否已经发生实质性的拐点,甚至会在三四季度的时间内出现货币稍微收紧的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市场的资金面环境。 此外,在外部环境上,外部不确定因素仍存,而作为全球股市风向标的美股市场,至今仍处于历史估值高位的水平,若美联储的宽松模式有所收紧,那么美股的下行可能会引发全球市场的剧烈波动,美联储接下来的举动将会直接到未来全球市场宽松流动性的延续预期。 由此一来,对长期以资金推动作为主导的A股市场来说,未来资金面环境的松紧将影响到股市反弹的高度。但是,在内外部环境相对不确定的背景下,市场越往上走的压力就会越大,3458点之上仍需要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给予支持,若市场继续保持低迷的日均量能水平以及货币收紧的政策预期,那么3458点可能会成为中短期的高点位置。 不过,从政策层面来看,注册制改革正处于深入推进的过程,而在科创板与创业板循序渐进采取注册制模式的背景下,加上新三板精选层第二批企业申购的预期,未来将会对市场的存量资金构成进一步的分流压力。由此一来,要保障注册制改革的成果,仍需要保持持续活跃的市场资金面环境,若维持现有的流动性状态,那么在高速IPO的模式下,大概率会产生出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股票市场中期维持震荡筑底的走势,上下空间相对有限,以时间换空间的形式消化上方压力;另一种结果则是未来新股首日破发现象将会陆续出现,但同时也会降低新股的赚钱效应,进一步打击新股申购热情,间接影响到注册制改革的进程。 对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维持股票市场相对活跃的流动性状态与赚钱效应,仍然显得比较关键,当市场指数出现接连下跌的走势以及成交量能出现接连快速萎缩的时候,刺激市场的因素可能会陆续出台,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单边牛市概率较低,更可能处于宽幅震荡的过程之中。
当前的超级大宽松与次贷危机之后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次国内逆周期力度、货币扩张速度、猪周期位置、原油供需格局、粮食形势以至通胀预期等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未来通胀的路径预计不会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简单重复。 对于当前债市而言,未来通胀有上行压力但整体相对温和,国内经济不过热、全球经济不出现同步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可能很难看到2010-2011年大通胀局面再现。预计2021年CPI、PPI同比增速趋势上行,但通胀回升力度明显弱于2010年,整体相对温和,CPI全年1.5%-2%,大概率不超过3%;PPI中性假设下全年可能在3%附近,二季度低基数下明显冲高。 从稳就业角度考虑,政策虽然不会加码,但也不至于继续减量,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资金利率维持稳定,未来债券利率可能维持区间振荡,票息策略继续维持。 策略展望与市场点评 疫情之后主要国家财政货币大幅宽松,市场普遍预期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延续反弹,鉴于次贷危机之后通胀高企的经历,市场对于通胀,特别是明年的担忧不断上升。对此,本篇周报进行简要讨论。 1、哪些似曾相识,哪些可能不同? 让市场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在全球货币宽松和刺激政策的带动下,2009年8月开始CPI、PPI双双触底回升,并在随后两年演变成高通胀局面(CPI、PPI、广义资产普涨)。 通胀高企也使得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带来一轮显著的债券熊市。 关于次贷危机之后高通胀的成因,既有总量的因素(刺激政策下国内经济快速恢复,叠加货币高速扩张带来流动性外溢),也有结构性因素(食品价格上涨引人注目、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此外还有输入性通胀(大宗商品显著上涨)和通胀预期的助推。 虽然和次贷危机之后相比,当前的超级大宽松带来很多相似之处,但也要注意一些不同之处,因而未来通胀的路径可能不会简单重复。 (1)当前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力度远大于次贷危机期间 疫情之后主要经济体均推出了一系列财政货币刺激政策,而且刺激力度显著大于次贷危机时期,具体体现在美欧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大幅扩张。 本轮刺激更多地集中在企业和居民,而非金融机构,同时财政政策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美国),这导致M2快速回升,而次贷危机之后由于流动性囤积美欧日广义货币长期处于低位。 (2)国内逆周期力度加大但弱于2008年,决策层提前考虑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平衡 本次疫情之后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加大对冲力度,信贷、社融、M2增速均出现了显著回升。同时,基建发力稳投资、稳就业,对螺纹钢等大宗商品形成支撑。 但是也需要关注本轮国内逆周期政策力度显著弱于次贷危机之后。次贷危机之后,基建投资增速由20%快速攀升至2019年年中的50%附近,同时地产投资继续发力,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6.5%升至30.4%,投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当前基建投资虽有力度但算不上强刺激,地产刚刚抬头调控政策再度加码,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强调“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这是一种崭新的调控思路,毕竟2009年类似措辞的出台背景是经济已经回到8%附近,当前政策调整是建立在二季度GDP3.2%这个弱基础上。假设全年基建增速10%-15%,地产5%-7%,制造业投资-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至多回到5%附近,难以高于去年水平(5.4%)。因而,本次投资刺激虽然不弱,但是求稳的思路下,经济恢复速度预计还是偏慢,至少直接过渡到经济过热的进程没那么快。 所以在政策刺激力度有限,而且整体政策逐步确认适度的背景下,以螺纹为例,如果基建和地产投资后续整体维持当前水平,那么对应螺纹钢价格涨幅预计也相对有限。 (3)货币扩张速度 通胀是货币现象,次贷危机之后高通胀的必要条件是货币持续高速扩张。货币扩张有两大因素:一是国内强刺激下经济恢复和信贷扩张,二是发达国家量化宽松下资本大规模流入带来货币被动投放。这一时期,M2、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名义GDP。 本轮刺激过程中,经济尚未全面企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较早地回归中性,同时要求“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用扩张大概率放缓;如果发达国家继续长期维持货币极度宽松状态,当前中美利差之下可能还是会出现资本流入。不过目前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中美关系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国际贸易争端增多,经常账户难以持续维持顺差状态;央行对汇率浮动容忍度增加,同时增加了应对资本流入的宏观审慎工具;因而,虽然金融扩大对外开放,但目前还看不到次贷危机之后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货币显著被动超发的局面。 (4)猪周期所处阶段不同 2010-2011年CPI上行,虽然部分缘于能源等商品价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但涨幅最大的主要还是食品。当时恰好处于猪周期上半场,猪油共振下通胀高企。本次不同之处在于,三年猪周期进入下半场,随着猪肉产能逐步恢复明年猪肉价格预计继续回落,猪通胀压力明显减轻。 (5)油价:经济恢复+弱美元下大概率回升,但制约因素仍较多,突破2016-2017的可能性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中恢复,供需格局预计明显改善,美联储如果长期维持宽松,叠加新兴市场经济复苏,中期来看预计美元整体偏弱,国际油价大概率将继续回升。 但本轮油价上涨面临一些制约:(1)国际原油需求量最多的是美国,增量贡献最多的是中国,但美国由原油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近期进口量有所增加),而中国此次刺激力度较弱反弹力度预计不及前期水平;(2)国际原油库存显著高于次贷危机之后,还有一段时间的去库存阶段;(3)如果油价回到50-60美元,页岩油供给将再度增加。 (6)粮食价格 2010年国际国内粮食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近期国内粮食价格回升,同时经济日报报道主产区小麦收购同比减少[1],那么2010年粮价大涨的情形是否会重现? 全球粮食形势稍好。2007-2008年曾经出现全球粮食危机,国际粮价大幅上涨。2010年6月俄罗斯干旱、大火和粮食出口禁令,以及哈萨克斯坦、乌克兰预计产量下降,小麦价格自6月起又大幅上扬。这种价格快速增长趋势,引发了人们对2006—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再现的担忧。新冠疫情之后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度警告可能重现粮食危机,但最新的《粮食展望》预测谷物类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记录高出2.6%,全球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库存累积,特别是小麦和粗粮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亦表示,鉴于当前粮食生产较好、库存较高,同时国际合作经验更为丰富,能源价格处于低位等因素,预计不会出现2007-2008年粮食危机。 从国内来看,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增长0.9%,同时我国主要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当前粮食价格上涨与农民阶段性“惜售”有关。粮食价格存在上涨风险,但预计涨幅低于2010年水平。 (7)其他因素 逆全球化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通胀水平整体趋势下行,近年来中国CPI波动率也出现下降。对于这种现象,2017年BIS首席经济学家波里奥表示全球化是造成通胀低迷最可能的原因[2]。当然,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贫富差距加大等都可能是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品价格上涨。2018年以来全球贸易争端增多,本次疫情将全球供应链的弱点充分暴露,逆全球化可能愈演愈烈,当前强调内循环也是基于这一大背景。逆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割裂可能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当然具体影响还有待观察。 居民通胀预期还没起来。2009年一季度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已触底回升,而今年二季度依然明显下降,居民消费整体回升较慢,M2扩张有限而且较早出现回落,货币超发特征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可能不会形成比较强的通胀预期并进入自我反馈。 综合来看,全球流动性宽松力度高于前期,国内货币增速亦有明显提升,这隐含了较大的潜在通胀风险,这是2021年与2010年比较相似的地方。但当前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逆周期力度明显较弱,经济出现过热的可能性不大,货币扩张速度有限且趋于缓和,资本流入导致货币被动超发的可能性存在但规模大概率不及前期;当前处于猪周期下半年,猪通胀压力不大;经济恢复和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上涨,但原油供需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而且未来还有一段去库存时期;国际粮食危机可能性较小,当前粮价上涨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工资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失业压力之下劳动力成本增幅预计有限;疫情之后居民消费恢复偏弱,通胀预期还没起来,这也降低了未来通胀风险。 2、明年通胀会如何? 对于CPI预测,猪周期进入下半场,保守估计2021年猪肉价格平均批发价回落到40元/公斤;其他食品和非食品我们有两种假设:一是采用历史均值,作为较低估计;二是采用2010年环比替代,作为较高情形。整体来看,今年年底、明年年初CPI触底,甚至可能出现负值,之后持续回升状态,二、三季度出现短暂回落,四季度重新开始上行,预计全年CPI均值在1-1.5%,最高值可能略高于2%,大概率不会突破3%。 对于PPI预测,我们整体的判断是:如果全球经济没有较好地实现同步改善,2021年原油、螺纹钢等大宗商品不会超过2017年水平。根据EIA的预测原油价格回升斜率并不陡峭,2021年布油现货价预计回到52美元附近,假设最高回到60美元。对于国内定价属性更强的螺纹钢,考虑到国内基建地产投资增速相对温和,螺纹钢价格预计在4200-4800元/吨[3]的区间。此外,我们还直接使用2010年环比作为替代计算2021年PPI同比。综合来看,PPI整体走势基本一致,上半年呈上升趋势,由于基数较低5、6月达到最高值;短暂回落之后9月前后再度上行,全年PPI最极端情况可能是6%(2010年环比),中性假设下可能在3%附近,如果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可能在2%-3%的位置。 总结而言,当前的超级大宽松与次贷危机之后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次国内逆周期力度、货币扩张速度、猪周期位置、原油供需格局、粮食形势以至通胀预期等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未来通胀的路径预计不会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简单重复。 对于当前债市而言,未来通胀有上行压力但整体相对温和,国内经济不过热、全球经济不出现同步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可能很难看到2010-2011年大通胀局面再现。预计2021年CPI、PPI同比增速趋势上行,但通胀回升力度明显弱于2010年,整体相对温和,CPI全年1.5%-2%,大概率不超过3%;PPI中性假设下全年可能在3%附近,二季度低基数下明显冲高。 从稳就业角度考虑,政策虽然不会加码,但也不至于继续减量,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资金利率维持稳定,未来债券利率可能维持区间振荡,票息策略继续维持。 市场点评:资金面中性偏紧,长端收益率小幅下行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900亿元,资金面中性偏紧。周一,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00亿,资金面全天都较为紧张;周二,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500亿,早盘资金面延续紧张状态,午后逐步宽松;周三,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400亿,资金面随后缓和,午盘时供给一度收紧,后供需均衡直至收盘;周四,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500亿,资金面整体均衡偏紧,直至尾盘开始宽松;周五,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400亿元,资金面早盘从紧平衡逐步转向平衡,直至尾盘明显宽松。 本周公布的七月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资金面中性偏紧,长债收益率小幅下行。周一,全天债市大涨,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通胀数据,与市场预期方向一致,长债收益率震荡下行;周二,早盘长债利率小幅低开,随后震荡上行,因股市午后下跌,随后公布的7月信贷社融数据低于预期,长债利率小幅下行;周三,受股市走弱,美债收益率上行,国债缩量发行的影响,全天市场波动明显,收益率曲线整体上行;周四,受资金面小紧及美债收益率上行影响,债市小幅高开,午盘后因国开债投标结果良好,长债收益率便从高位震荡下行;周五,七月消费及工业宏观数据不及预期,叠加MLF续作预期的影响,债市收益率明显下行,尾盘时,债市未受央行购买国债消息被证伪影响,长债收益率保持震荡下行。 [1]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8/15/t20200815_35529421.shtml [2]https://www.bis.org/publ/work602.pdf [3]价格:螺纹钢:HRB400 20mm:全国(Wind) 一级市场 根据已公布的利率债招投标计划,下周将发行61支利率债,共计2713.86亿。其中地方债有54支,合计1643.86亿。 二级市场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900亿元,资金面中性偏紧,公布的七月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长债收益率小幅下行。全周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BP至2.94%,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下行4BP至3.45%。1年与10年国债期限利差收窄7BP至66BP。1年与10年国开债期限利差收窄3BP至79BP。 资金利率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900亿元,资金面中性偏紧。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上行47BP至2.05%,7天回购利率上行17BP至2.20%;上交所质押式回购GC001下行22BP至1.97%;香港CNHHibor隔夜利率下行7BP至2.75%;香港CNH Hibor7天利率下行3BP至2.72%。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900亿元,下周有5000亿逆回购到期,关注周一MLF操作。 实体观察 中观行业数据 房地产:30大中城市商品房合计成交368.76万平方米,四周移动平均成交面积同比上升16.77%。 工业:南华工业品指数2,266.52点,同比上涨1.45%。 水泥:全国普通42.5级散装水泥均价为428.80元/吨,环比下降0.36%。 钢铁:上周螺纹钢下跌29元/吨,热轧板卷下跌10元/吨。 通胀观察 上周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环比基本持平;生猪出场价环比下降2.32%。 国债期货:国债期货价格大幅上涨 利率互换:利率整体下行 外汇走势:美元指数小幅下行 大宗商品:原油价格小幅上行 海外债市:美债收益率小幅上行 风险提示 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经济出现过热,通胀预期抬头。
汪涛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中央政治局会议解读:政策宽松基调延续,但不会进一步加码 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表明政策将着力提振内需、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仍继续推进对外开放。会议保持目前大部分宽松政策基调不变,同时有所微调。1)财政政策延续了此前“更加积极有为”的定调,但要更加“注重实效”;2)会议要求要继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项目建设。我们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会进一步反弹;3)房地产政策仍保持此前定调不变,不过深圳近期收紧房地产政策,表明政府对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迹象的担忧有所上升;4)货币政策强调要“精准导向”,同时会议要求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表明货币政策整体仍保持宽松基调,但未来进一步加码刺激的意愿降低。我们依然预计央行会在年内定向降准(规模相当于全面降准25个基点),同时下调MLF利率至多5-10个基点。下半年整体信贷增速(社融扣除股票)有望进一步反弹至13.8%。 宏观数据前瞻:7月整体经济继续温和复苏 7月统计局制造业PMI小幅上行0.2个百分点至51.1,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至54.2。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将显示国内经济活动继续回暖。我们估计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在低基数作用下小幅加快至5.2%,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稳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跌幅继续收窄至0.5%,出口同比小幅增长0.5%。CPI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升至2.8%,而PPI同比跌幅可能收窄至2.5%。整体信贷(社融扣除股票)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上行至13.2%。具体参见我们的高频数据监测和每日经济活动追踪。 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反弹、但环比势头放缓;洪灾带来暂时冲击 我们预计下半年经济的环比反弹势头会明显减弱,不过如果国内疫情不会再次大规模爆发,整体经济还有望进一步回暖。我们预计下半年政策依然保持宽松基调,随着国内消费转为正增长,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继续保持稳健,下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速也应能反弹至5.5-6%(今年全年增速预计为2.5%)。官方数据显示,主汛期以来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0亿元(相当于GDP的0.14%),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14%,但明显小于1998年。我们认为洪灾的冲击应只是暂时的,8月后其影响应会快速消退。 7月政治局会议解读 中央政治局会议于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并为下半年整体政策定调。会议表示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强于预期,整体经济快速恢复,但同时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基于此,会议要求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具体来看,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表明在外部环境仍不乐观的情况下,政策将着力提振内需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继续推进对外开放。会议保持目前大部分宽松政策基调不变,同时有所微调,这也与我们的此前的判断基本一致(参见《上调中国2020年GDP增速预测》)。 财政政策延续了此前“更加积极有为”的定调,但要更加“注重实效”。具体来看,会议要求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做好民生保障、稳定就业。我们认为年内大部分的财政支持措施已经公布,下半年将按计划发行政府债券,并有望加快拨付和使用财政资金(参见《两会解读》)。 会议要求要继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项目建设,不过并未提及传统基建。我们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会进一步反弹。鉴于“新”基建投资体量仍相对有限,“新”“老”基建投资有望双双提速。 房地产政策仍延续此前定调,不过深圳房地产政策近期有所收紧,表明政府对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迹象的担忧有所上升。我们认为下半年全局性的房地产政策不会明显收紧,不过地方层面会继续因城施策、部分城市可能会收紧调控。受益于整体货币信贷政策的宽松,近期的土地和户籍改革以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下半年房地产活动应可以温和增长(参见《上调中国2020年GDP增速预测》)。 货币政策除延续此前“更加灵活适度”的表述外,还强调要“精准导向”。会议要求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这表明货币政策宽松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或力度可能有所降低,央行依然更倾向于使用定向工具来支持实体经济。我们认为央行仍会在年内定向降准(规模相当于全面降准25个基点),同时下调MLF利率至多5-10个基点,以推动降低实体经济的平均融资成本。我们预计下半年整体信贷增速有望从7月的13.2%(瑞银预测)进一步反弹至13.8%,之后可能会有所回落。 7月宏观数据前瞻:整体经济继续温和复苏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将显示国内经济活动继续回暖。我们估计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在低基数作用下小幅加快至5.2%,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稳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跌幅继续收窄至0.5%,出口同比小幅增长0.5%。CPI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升至2.8%,而PPI同比跌幅可能收窄至2.5%。整体信贷(社融扣除股票)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上行至13.2%。具体参见我们的高频数据监测和每日经济活动追踪。 7月统计局制造业PMI小幅上行0.2个百分点至51.1,强于市场预期。其中多数主要分项指标较上月有所改善,但小型企业PMI继续走弱。新订单指数上升了0.3个百分点至51.7,新出口订单指数跌幅大幅收窄了5.8个百分点至48.4。原材料和采购量指数双双走强。生产量指数微升0.1个百分点至54,就业指数提高0.2个百分点至49.3。购进价格指数升高了1.3个百分点,而出厂价格指数则小幅下滑了0.2个百分点。 统计局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小幅下行0.2个百分点至54.2。虽然部分建设活动受南方洪灾影响,但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依然上升了0.7个百分点至60.5,而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小幅回落了0.3个百分点至53.1。分行业来看,邮政快递、住宿、餐饮、电信、证券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上月,同时居民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商务活动指数结束连续5个月的收缩走势,回到荣枯线以上,表明这些前期恢复较慢的服务行业加快复苏。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将显示: 低基数推动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加快。7月统计局PMI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至51.1,其中新订单和生产量指数双双走强,表明制造业增长动能边际改善。自7月初起,6大发电集团日均煤耗同比增速数据已停止对外公布。全国平均高炉开工率和电弧炉开工率依然处于高位,分别为70%和68%(图表A4),不过后者仍比去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近期南方洪灾可能使部分地区(尤其是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的生产活动受阻。不过,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整体经济进一步回暖,可能抵消了洪涝灾害的影响,我们估计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加快至5.2%。另一方面,受益于消费活动逐渐复苏和低基数作用,我们估计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跌幅可能从此前的1.8%收窄至0.5%。 房地产活动可能温和增长。高频数据显示7月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保持了同比9%的快速增长(图表A5)。我们估计7月全国整体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小幅升至3-5%左右,而新开工也可能继续稳健增长6-8%。整体而言,我们估计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健,同比增长8-10%左右。 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保持同比5%的稳健增长。考虑到年初至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明显强于去年(1-7月新发行2.3万亿元,不过6月和7月仅分别新发行了810亿元和350亿元),再加上建设活动继续恢复,我们估计7月基建投资应能实现10%以上的同比增长。另一方面,鉴于企业盈利前景偏弱、未来不确定性犹存,制造业投资可能仍同比下跌2-4%,依然较为疲弱。再加上房地产投资可能同比增长8-10%、部分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我们估计7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同比5%左右的稳健增长,其年初至今同比跌幅收窄至1.8%。 出口可能同比小幅增长。统计局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跌幅大幅收窄了5.8个百分点至48.4,而进口指数也是如此(至49.1)。与之对应,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对人员和货物流动的限制有所放松、需求环比也有所改善。不过,7月前20天韩国进出口同比跌幅分别小幅扩大至13.6%和13%。此外,强劲的防疫物资出口可能仍对7月整体出口形成支撑,不过其他国家/地区生产恢复可能令中国出口表现承压。尽管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但整体而言,我们估计7月以美元计出口同比小幅增长0.5%。另一方面,受益于内需持续改善、大宗商品价格回升,7月进口可能同比增长3%,贸易顺差收窄至400亿美元。 7月CPI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升至2.8%,PPI同比跌幅收窄至2.5%。高频数据显示7月食品平均价格环比走强,部分可能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其中,蔬菜价格环比上涨4%,猪价环比上涨13%(同比上涨98%),而水果价格则环比下跌5%(图表A6)。随着经济活动基本恢复常态、能源价格反弹,非食品价格可能小幅上涨。整体而言,我们估计7月CPI同比增速小幅升至2.8%。另一方面,高频数据显示7月生产者价格环比反弹1%,其中动力煤价格环比再次上涨4%,而螺纹钢价格则大致企稳(图表A7-A8)。整体而言,我们估计7月PPI同比跌幅收窄至2.5%。 整体信贷增速可能进一步小幅走强。受益于信贷政策宽松持续、信贷需求释放,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达1.2万亿元(同比多增1400亿元)。企业债券净发行量可能大幅降至1000亿元,而为配合特别国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净发行量可能也显著下降(图表A11)。7月整体政府债券净发行量可能为4500-5000亿元。整体而言,我们估计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85万亿元(同比多增5620亿元)。整体信贷(社融剔除股票融资)同比增速可能继续小幅反弹0.3个百分点至13.2%。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可能升至GDP的7%。 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上升400亿美元。上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1.2%(图表A12),7月资本外流压力可能有所下降。我们估算主要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估值收益可能为400-500亿美元左右。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商品贸易顺差收窄、服务贸易逆差维持低位、净FDI持稳),我们估算7月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上升400亿美元至3.152万亿美元。 经济增长和政策展望 下半年整体经济有望进一步回暖,但环比反弹势头应会明显放缓。考虑到大部分经济活动已基本恢复常态,我们预计整体经济还有望进一步回暖(假设国内疫情不会再次大规模爆发),但环比反弹势头可能会明显减弱。不过,随着国内消费转为正增长,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继续保持稳健,下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速也应能反弹至5.5-6%(全年增速:2.5%)。此外,随着其他主要经济体活动限制逐步放松、外需改善,出口应会继续保持稳健,不过其他国家/地区生产逐步恢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出口反弹的幅度。 洪涝灾害带来暂时冲击。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主汛期以来,洪涝灾害造成5481万人次受灾,37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分别比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23%和37%。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相当于GDP的0.14%),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14%,但明显小于1998年(整体损失相当于GDP的3%)。我们认为洪灾的冲击应只是暂时的,8月后影响应会快速消退,不过7月受灾地区的食品供应和经济活动可能明显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