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国数字建筑(全国)峰会2020召开,全国16个省市地区云端连线同步举行。峰会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和路径,以及如何利用新基建、BIM技术、智慧建造等提高企业竞争力,共同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发现,业界对于加快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更趋一致,而数字建筑平台这一新概念也有望成为架起数字基建和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桥梁,为企业打造新型数字竞争力。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已成必然选择 在中国安装协会副秘书长顾心建看来,目前建筑业发展的路子还是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效率低下,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建筑业传统建造方式受到较大冲击,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集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业同样需要把握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袁正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说前两年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接受数字建筑这一理念的话,那么现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在成为行业共识。 我国经济正在向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础、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赋能载体的新经济迈进。新基建将推动整个国家从信息化走向全面数字化,抓住这个机遇,将加快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胥和平认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工业互联网以及5G建设与实体行业深度融合,加速推进产业变革。 数字建筑平台 构筑产业新基建 培育数字科技新动能,建筑业才能在时代大变局下实现突破。要使产业数字化转型落地,把数字化转型做到实处,亟需一种将高科技和建筑行业高度融合的新基建,以新基建助力行业新发展。 在胥和平看来,发展数字建造,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产业新生态,以创新应对大变局,将是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各领域寻求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北京建工集团信息部副部长杨震卿表示,新基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建筑领域都是一种强相关的关系。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发布《数字建筑平台: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白皮书,首次提出数字建筑平台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基础设施,用软件和数据打造数字生产线,进一步将数字技术和建筑行业深度融合。 袁正刚表示,新基建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与建筑行业发生碰撞、融合,对建筑行业的转型产生很大影响。通过平台+生态的发展范式,将实现超范围协作和全价值链供应。 广联达董事长助理、研究院院长刘刚表示,未来数字科技和建筑产业相融合的数字建筑,必然成为推动整个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数字建筑平台本身定位就是建筑产业的互联网平台,今后基于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要构筑的就是智能建造的能力。通过数字建筑驱动,可以实现产业全要素、全过程和全参与方重构,通过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形成新的生产力,以新设计、新建造和新运维为代表,最终形成产业新的生态。他勾勒了这样一个未来场景:设计是全数字化的虚拟建造,在加入区块链等技术后,材料供应这个环节将是一个诚信化的市场交易环境,在施工和建造阶段将是工业化的精益建造,而运维阶段将呈现智慧化特点。 刘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解释说,数字建筑平台是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进行整合构建的集成平台,广联达搭建了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专业应用产品有效地集成在一起,能够给客户提供项目整体解决方案,更好地为客户赋能。 据介绍,数字建筑平台在功能上将贯穿工程项目全过程,升级产业全要素,链接工程项目全参与方,系统性地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提升生产效率,赋能产业链各方。这样的功能如果得到充分实现,将带来巨大效益。 提高企业数字竞争力 需要共同行动 在建筑行业,数字建筑已经上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重要地位,也将重塑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急需把握数字竞争力,优化经营管理模式,重塑业务模式,持续创新,迈入数字化的快车道。 建筑业数字化的落后正意味着巨大的可开拓空间。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陈全生指出,浪费现象在整个建筑领域十分明显,建造领域包括物料、人工、组织管理带来的损失有38%,而通过数字建筑可以大大减少浪费。数字建筑还能让管理效能得到提高,伤亡减少,安全得到保障。他在欧美访问时发现,建筑业还是在节能环保方面有最大提升空间的行业。 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义提出,作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业,如何尽快运用建筑数字化促进企业转型和设计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固守僵化落后的施工生产模式,路必然越走越窄,而乐于拥抱科技成果,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企业,必然迈向高质量发展。 袁正刚表示,数字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更新的概念。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就是要提升企业数字竞争力。在产业链长、发展粗放的建筑领域,数字化技术不难寻觅。他对记者介绍说,广联达坚持自身的转型,产品已经更多地运用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并把十多年积累的产品结合最新新基建的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形成融合性的数字项目管理集成平台,去适配相应的管理方式。 袁正刚认为,数字化转型难的是运用、实践和落地。由于理念问题,领军企业已经开启了转型步伐,但很多企业仍然感到困惑。因此,企业需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提升企业数字竞争力,转型的重点是推进每个项目的数字化,转型要明确路径,分步开展。他对记者介绍说,一些标杆型企业在战略层面十分重视数字化转型,经过深度沟通、深度应用,效果非常明显。 北京建工集团信息部副部长杨震卿表示,市场竞争、技术发展都催生智能建造成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驱动管理,智能建造倒逼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有分析报告认为,与医疗、汽车、物流、零售等领域已经进入数字颠覆价值链和数字主导价值链相比,建筑领域数字化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只能提供附加值,远远不能充分享受数字化的红利。显然,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上到下整体规划以及共同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建筑业正在成为一支主力军。有统计显示,建筑能耗约占整个社会能耗的1/3左右,降低这部分能耗将显著改善社会整体能耗状况,同时,对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二三十年来,中国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通过提高节能标准,实施改造工程,加大监管力度,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举措,不断提升建筑能效。如今,发展节能建筑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正在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排放达峰和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节能迫在眉睫 在城镇或乡村,看似悄然伫立的高楼大厦、楼台庭院等各式建筑背后,却有着不小的“动静”:每栋建筑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排放着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比如在北方一些地区的老式高耗能住宅,因采暖每年多耗标准煤达上千万吨,多排二氧化碳50多万吨;到了夏季,空调高峰耗能也十分惊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进入鼎盛时期。据统计,前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同时,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与日俱增,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现在的30%左右。高耗能建筑消耗大量资源,比如钢材、水泥、木材、玻璃和塑料制品等,还产生碳排放,仅到2000年末,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达25%。 各类建筑中,公共建筑能耗比例最大,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提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魏峥博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在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贡献比重日益增加。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公共建筑内进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办公、商场、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强度也会不断增加;同时,在公共建筑里,人员密集,生产、生活活动集中,对设备和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公共建筑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引起更大关注,随之带来的建筑设备和机电系统更新升级可能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从而推高相关建筑能耗。 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耗能,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在2019年7月召开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其中包括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最新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要求,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绿建意识提升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建筑节能降耗的步伐,当时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起以节能65%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75%节能标准。 随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企业开始在建筑领域积极应用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大量节能示范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比如上海中心大厦,应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涉及照明、采暖、制冷、发电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每年能为大厦减少碳排放2.5万吨;广州珠江城大厦玻璃幕墙安装有光伏发电设备利用日照发电;建筑面积逾30万平方米的成都来福士广场,外墙安装的低辐射中空节能玻璃,最高可以降低建筑能耗达70%以上。 近十年间,建筑节能工作深入稳步推进。针对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政府通过开展节能专项工作、节能专项验收等措施,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对于既有居住建筑,政府投资进行改造,居民一般不需出钱,自有住房就得到了全面节能改造。 魏峥分析说,这几年,我国新建居住建筑和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很有成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可以通过节能设计标准、节能审查、节能专项验收等技术和行政手段实现了有效管理。 “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问题,我国主要是通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这项工作从2005年到现在,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特别是最近10年,变化非常大,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整个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徐伟对本报记者说。 公建节能需突破 全球范围内,新建建筑只占存量的2%,基本上都是既有建筑。与新建建筑不同,既有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医院、学校、文体科技类场馆、公共交通站、私营企业或个人经营的写字楼、商场、餐饮、宾馆等,这些建筑一般由各类业主直接进行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既有公建节能是个困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推动既有公建的节能改造与节能运行也是举步维艰。 既有的公共建筑每年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全部民用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的38%。大型既有公共建筑因存量大且能耗强度高,一直是节能工作的重要领域,但也是进展最为缓慢的领域。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建言“十四五”——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困境与突围》报告认为,如果不能实现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既有公共建筑低能效导致的建筑能耗不合理增加,不但会影响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实现,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不过,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的增强、经济业态调整的深化、建筑机电设备的批量老化、房地产行业向存量更新经营模式的转变、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既有公建节能原地踏步的局面很快将得到改变。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大潮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已经日趋深入人心,全社会追求绿色建筑发展的共识也催生了公众对于绿色健康公共建筑空间的需求。此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都为建筑领域破解以往数据获取难、建筑运行高度依赖物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积累等困境带来了新的机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对本报记者说。 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40%以上,实现年节电4000亿千瓦时左右的目标。该行动方案为大型公建中常见用能设备和产品开展分系统能效提升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以落实和深化《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为契机,进一步扩展系统能效的概念。”潘支明建议,对大型公建中常见用能设备和产品按照其实现的分系统功能进行集合,推动相关产品的集成化和标准化,实现由对单个产品能效的关注上升到分功能子系统能效的考察,最终助力实现公共建筑的整体高效绿色运行。
林振兴 发自上海 8月26日,以“浪奔”为主题的2020(第三届)年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洲际酒店举办,200余位地产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共论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战略和布局。 作为资本市场的新锐,2019年11月6日,远大住工顺利敲开港股资本市场大门。在远大住工集团董事、总裁唐芬看来,上市对于远大住工的管理规范以及品牌影响力有着双提升的作用,“有了资本市场的助力,让企业有了更加充足的发展资源,也能够让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减少很多顾虑和包袱。” 作为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相较于地产和物业,资本市场对它的认知还不是很充足,唐芬补充道,港股对于地产的价值已经非常熟稔于心,这几年也在重新挖掘和发现物业价值,但装配式建筑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价值“待发现”。 远大住工希望通过上市,让资本市场来认识和了解这个产业。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稳健发展,提高盈利能力,以及兑现在资本市场的承诺,最终展现出企业真正的价值,从而在资本市场提高认知度、站稳脚跟。 近段时间,远大住工股价明显走强,直接说明资本市场对其的认可。截至本日发稿,股价达到37.4港元/股,市值达182.38亿港元,较2020年初8.21港元每股涨幅达355.54%。 此外,远大住工股价的强劲走势,也折射出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产业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平安证券研报指出,2012-2018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已经增长至2.9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速为65.2%,预计2021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在国家鼓励“大基建”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依然是行业热词之一,各地将会加紧推进装配式建筑的落地进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唐芬表示,即使公司在海外有一些尝试性的布局和探索,远大住工仍把中国国内市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所在地。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跳升阶段,即传统的建筑行业向工业化转变,存在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远大住工将通过自身技术能力和产能布局优势牢牢把握市场机遇。 此次疫情不仅验证远大住工全面推行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助推其商业模式 的尝试性创新,明确乡村万亿级的住宅需求,唐芬直言将下一阶段目标瞄准乡村品质住宅的提质升级,并已于今年推出5款全装配的远大美宅产品。
8月20日晚间,中国建筑(601668.SH)发布2020年1-7月经营业绩。前7月,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额17471亿元,同比增长5.3%,持续稳定增长。 其中,建筑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5409亿元,同比增长7.2%。房建业务增速提升,实现同比增长5.0%至12,403亿元;基建业务持续增长,实现同比17%增长至2930亿元;勘察设计业务,同比增长12.5%。伴随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转好,公司境内业务开始逐渐发力,实现14404亿元,同比增长7.1%;境外业务规模平稳增长,达1005亿元。实物量指标方面,在建施工面积共计138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0%,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降幅显著收窄。 房地产业务方面,1-7月合约销售额2062亿元,合约销售面积达1148万平方米。此外,积极获取新购置土地储备达1144万平方米,期末合计土地储备12574万平方米。 7月,CPI同比上涨,PPI同比降幅收窄,国内经济持续复苏。有分析认为,政策持续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各地建设项目有望快速释放,支撑企业新签订单较快增长。加之《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指引》等政策利好不断,建筑行业资金面持续修复,预期建筑板块将继续发挥推动经济复苏托底作用。
信息时报讯 随着装配式建筑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与之相关的绿色新材、固废资源化等迎来新的机遇。8月18日,由佛山市、景德镇双城联袂,协会、研究院等共六家单位发起,金意陶旗下金绿能科技承办的“装配式建筑与绿色新材发展趋势研讨会”在佛山举行,以“装配式建筑与绿色新材发展趋势”为主题,围绕循环经济、固废资源化、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聚焦绿色建造新技术发展动向。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镇”,佛山和景德镇在陶瓷行业盛名远扬,此次活动无疑将推动两地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推动新型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成为建陶行业的新风口。金意陶集团董事长何乾表示,如今,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每个产业、企业都应秉承国家绿色健康发展战略,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态材料技术都是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工业及建筑固废利用产业将成为建设建材领域万亿级的新蓝海。据悉,目前金绿能生产原材料固废资源利用率已达到85%以上,循环利用率100%,二次固废产生为零。
“刚刚过去的7月份,公司又在上海和苏州接连中了5个标,签订ALC板材采购安装合同近4000万元,同时在南京的栖霞和六合入围了2个标,合同标的额约1500万元。坚持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绿色建材市场的大爆发。” 在南京江北新区一处繁忙的工地上,江苏鑫基建筑环保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付树兵一见到记者,就如数家珍地讲道。 近几年来,国务院、住建部、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一系列的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在新建建筑中加快推广应用预制内外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的通知》以及《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其中明确要求从2017年起,通过土地划拨或者土地拍卖的20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办公建筑、医院以及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学校、公寓和保障性住房必须明确装配式建筑比例,至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另据报道,南京市从2020年8月起,装配率要求达到100%。装配式建筑市场可谓一片蓝海。 据付树兵介绍,所谓ALC是蒸压轻质混凝土(Autoclaved Lightweight Concrete)的简称,是高性能蒸压加气混凝土(ALC)的一种。ALC板是以粉煤灰(或硅砂)、水泥、石灰等为主原料,经过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多气孔混凝土成型板材(内含经过处理的钢筋增强)。ALC 板材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环保建材,江苏鑫基研发生产的SGK石膏空心条板是一种通过废物再生的、绿色环保的新型材料,所用设备已获得相关专家的高度认可。设备产量高、产品质量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工程项目的资金周转。轻质隔墙板的主要性能有:轻制高强、不开裂、保温隔热、防火阻燃、隔音降噪、抗渗防潮、绿色环保、施工便利、抗冻耐久等。在经济方面优势有:一是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月1/2;二是节省工程造价;三是减少墙体所占空间,增加室实用面积。 在生产和投资方面,付树兵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ALC 板材比普通墙体轻薄,在同样建筑面积的情况下能减少结构占用面积、增大使用面积,因而能有效降低地基和基础的造价。ALC材料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硅砂、石灰石是自然界广泛分布、价格低廉的材料。 在生态环保方面,可将废料全部回收利用,没有废弃物排放,不污染环境,生产中采用蒸汽养护,所需的能耗也比生产黏土砖低。而且,由于ALC板施工安装初步实现标准化、工厂化、产业化,占用场地小,对周围环境干扰小,高效快捷,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资金周转。 正是由于ALC板材这些优良的特性,一把瓦刀“闯”天下的传统建筑方式正在转变为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装配式建筑方式。预制装配式建筑就是预先在工厂按照标准将墙体、楼梯、顶板等构件预制后,运到工地进行现场拼装,实现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几乎不需要外部施工,也不像传统施工需要安装密密的防护网,大家印象中的工地上飞扬的尘土、刺耳的噪音和零散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板都统统不见了。 付树兵表示,南京市的绿色建筑市场就有上百亿的规模,该公司要做推广绿色建材的先行者,并把拓展到绿色环保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市场体量巨大,一家企业吃不完也拿不下,公司将用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资本、品牌和平台优势,链接业内上下游企业,汇聚成南京地区绿色环保生态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链。 为解决技术创新难,江苏鑫基已联合东南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的专家学者,提供绿色建筑环保的技术支持,解决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拆除的全生命的绿色环保生态周期,让材料从源头到施工全过程中,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 为解决中小微建筑企业融资难,江苏鑫基已和多家银行、保险共同研发出全国首单鑫链供应链过程融资产品,主要依据保险、大数据来甄选应收应付、库存商品等,将中小微建筑企业的真实信息转换成企业信用,用于解决融资环节中抵押难、确权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起到增信作用,真正缓解融资难的顽疾。 为解决绿色环保建筑企业产品推广难,江苏鑫基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结合高校、设计院等科研部门,齐心协力利用技术、金融、品牌和平台优势,推动绿色环保企业在新基建市场中抢占先机,为缔造绿色新都市的品质生活贡献力量。
魏薇 8月11日-12日,第四届地新引力峰会于上海宝华万豪酒店举行,地产、资管、物业、租赁、产业、科技、金融、区块链、文旅等行业领袖齐聚,思考特殊时期的破局之路,探寻地产的第二增长极,全程直击。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高级顾问陈光介绍,区块链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动产建筑行业的生产关系在中国尚且处于工业化的早期,生产关系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上至政府层面、下到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交易,涉及到的环节繁多,导致诚信体系一直比较难建立。而如今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发展为这个诚信体系带来了新的曙光,尤其是央行即将发行数字货币。区块链能够重新塑造整个产业链的信任关系,这对于极度缺乏诚信的不动产建筑行业来说是一个翻盘式的效应。 由于区块链技术是直接面向生产关系的,而不仅仅限于生产关系中的某一个市场主体或某一生产力要素,所以就需要使用生态圈的手法来推进区块链落地应用,而不是以前销售某种软件产品那样。 对于区块链在房地产的进展缓慢,陈光解释道:“正是因为区块链直接面向生产关系,它能够改变整个产业链,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组,所以很难由一点一滴的改变积累而成整体的变革。就像电子商务网络平台那样,要么直接架构一个整体框架,进行顶层设计,笼罩到业界,要么就很难发展起来,但顶层架构和整体框架的每一个要素都很难进行区块链化。” 由于不动产建筑的产业链长,市场主体多,而这些主体之间进行信息数据交换存在巨大的困难,同时他们还处于互不信任的博弈之中。所以无论是传统信息化做得非常充分的环节,还是那些完全没有信息化的环节,都存在区块链难以进行的现象。 此时区块链就能发挥妙用:跨越市场主体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这是传统信息化所不可能做得到的,数字货币贯穿进入这些区块链交易,将会决定性地改变整个市场交易体系。所以,整体架构之下,机会将会首先存在于那些信任度最低、数字化最不充分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