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讯建筑及相关工程领域服务专题作为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之一,中建一局、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城建集团等领军企业将在服贸会上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运用及特色和风采。 在2020年服贸会上,北京建工集团将携一系列智能建造成果亮相,生动展示现代建筑企业向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樊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服贸会是建筑业前沿技术的集中展示,也是同行企业交流分享的平台,更是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城市水平、加强开放合作的平台。”过去“出大力、流大汗”的工地现场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正在发生令人惊叹的变化。 北京建工集团工作人员讲解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王俊杰/摄 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总用钢量达12.6万吨的钢结构施工中,北京建工集团引入无线传输、云平台、云存储等技术,自主研发大跨重载结构卸载过程监控系统,对施工中出现的应力变形等问题实时监测,并可进行数据的自动传输、存储和分析。同时,工程使用计算机控制液压技术,依托“北斗”系统将结构的测点数据精确到毫米级。在智能建造技术助力下,该工程已在7月29日实现钢屋盖合拢,将于8月底实现主体结构全部封顶,亮出“鲲鹏展翅”雄姿。 中建一局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BIM技术的发展进程,加大智慧建造、智能建造的研用,“世界最大会客厅”――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智能建造、“双奥”场馆――国家游泳中心里的“冰水转换”、世界最高办公建筑――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造楼机器人”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超高层建筑施工及变形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智能型临时支撑体系设计优化与过程监测技术”“基于BIM的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在群体大跨度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提供高质量产品和高品质服务的生动实践。 探访“冰立方”场馆王俊杰/摄 为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壶赛事,中建一局20天完成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场馆改造,这也是世界首次在冬奥会场馆进行泳池-冰面的相互转换。至此,国家游泳中心实现了冬季举办冰壶赛事、夏季举办游泳赛事双型切换的场馆功能,体现了服务“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成为“水冰双向利用”、综合利用和持久利用最有代表性的“双奥场馆”。这一智慧建筑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奥组委的高度认可。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内斯评价,“冰立方”将会是全球绝无仅有的最好的冰壶赛场。 北京城建集团在“鸟巢”建设中开创了中国BIM技术应用的先河,开启了中国建筑行业BIM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之路。借助双奥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这项技术目前已经集成了BIM、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信息技术,并在重大工程建设建设中形成了成熟的智慧建造体系,实现了“建造”向“智造”的飞跃。在北京冬奥会主场馆国家速滑馆建设中,信息化技术与装配式建造相结合,建立起全过程高精度仿真、高质量构件加工与安装、高精确测控技术和施工偏差适时调整的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像造汽车一样建奥运场馆,将打造世界最智慧的场馆。 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强调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场馆,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绿色、低碳技术和工业化装配方式;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建造过程,用大数据指导实践;通过国产化攻关实验,实现了国产高钒密闭索首次大规模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目前国家速滑馆正在进行机电管线和屋面安装冲刺,1.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全冰面也即将亮相。不久的将来一座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多功能冰上运动中心,将以“编织天幕”“丝带飞舞”的优美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王俊杰/文)
转型路上的杭萧钢构蹄疾步稳。近日,公司与山东日照市土地发展集团、山东蓬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日照大象房屋建设有限公司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日照市钢结构绿色生态建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杭萧钢构与山东蓬建的第三次“握手”,充分印证了公司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竞争力,及技术许可模式的可持续性。早在2016年4月,山东蓬建与杭萧钢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烟台蓬建杭萧,标志着烟台首个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同年11月,双方二次合作,成立临沂蓬建元丰杭萧,推动临沂乃至山东省绿色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全面发展。 有成功案例铺垫在先,杭萧钢构与山东蓬建再度合作,同时达成战略合作的还有日照土地发展集团、日照大象建设两家企业。当日见证签约仪式的日照市委书记张惠表示,钢铁是日照的优势特色先进产业,日照具有发展钢结构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的良好条件,是山东省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的试点城市。日照正在全力开展钢铁产业绿色发展攻坚行动,通过大力引进“建链、强链、补链”的“吃钢嚼铁”项目,实现“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今年日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工作目标要求,这与杭萧钢构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行动不谋而合。 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此次合作将以杭萧钢构钢结构住宅体系为依托,以设计、制造和施工等产业链核心技术为支撑,共同推进日照市钢结构绿色生态建筑发展,促进日照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化进程,提高当地建筑和住宅居住品质。 作为钢结构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杭萧钢构以其领先的技术实力催生了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实施转型升级。2014年,公司开创了以技术、品牌、管理方法等资源实施许可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模式,推动杭萧钢构转型升级。2018年,杭萧钢构推出“互联网+绿色建筑”交易平台——万郡绿建,打造建筑生态链各部品、五金、钢材、建材、辅材等上下游供需方企业的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终体现在业务层面。半年报“成绩单”显示,杭萧钢构钢结构主业与电商平台呈现“两翼齐飞”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89亿元,同比增长4.22%;归母净利润4.78亿元,同比增长131.95%,超过2019年全年净利润。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总额约为46亿元。万郡绿建线上销售订单也迅猛增长,实现新签线上销售订单金额约8.16亿元,同比增长182%。 自主创新的内生引擎之外,持续的政策东风也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今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杭萧钢构表示,未来将顺应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创新,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8月11日,震安科技(300767.SZ)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78亿元,同比上涨44.08%,归母净利润9298.37万元,同比上涨114.73%,业绩同比实现翻番。对于业绩增长原因,震安科技表示,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承接项目金额大幅增长。 据了解,震安科技是云南省唯一一家,也是国内第一家以建筑减隔震产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于去年3月29日在深交所上市。乘着建筑减隔震技术推广政策的红利“东风”,由建筑业的细分“小”行业成了现在的朝阳产业,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公司业绩实现快速发展。 减隔震行业有大空间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对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视,建筑减震产品的渗透率逐渐提升。国家及地方建筑防灾减灾政策的出台,也对建筑减震行业的良好发展作出了指引。虽然建筑减震材料还不为大多数人熟知,它属于建筑业细分下的小行业,但对于居住在地震带的居民来说,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产业。 中国产业信息网在《2020年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分析》中指出:“减隔震行业当前具备‘小行业大公司’的特征,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排名第一的龙头震安科技占据全国份额30%以上。而震安科技所处的云南省在2018年时,隔震房屋建筑数量已占到全国的71.59%,减震房屋建筑数量占到全国的56.71%,均居全国之首。” 震安科技董秘龙云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目前暂时是国内唯一一家完全以建筑减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但也有其他上市公司涉及减隔震业务。由于近年来政策的支持,公司承接了部分‘新基建’的项目,所以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增长较好。” 公告显示,震安科技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4.73%。对于此次业绩的迅猛增长,震安科技解释道:“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以及建筑减隔震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政策的实施,建筑减隔震行业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期内公司承接项目金额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及相应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 作为震安科技的同行,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月初公司就已全部复工。建筑减隔震行业由于是基建产业,在基建项目扩张的背景下产品需求空间较大,今年以来行业前景较好。” 此外,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截止今年半年报报告期,震安科技新布局1.2万套老厂改扩建项目,昆明5万套新产能已逐步投产,唐山6万套产能正在建设中,加之此前的3.6万套隔震和1万套减震,共计产能近16.8万套,在业内已是不小的规模。” 硬科技为业绩保驾护航 半年报显示,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是震安科技的主要产品之一,是一种积极主动、“以柔克刚”的抗震方法,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橡胶隔震支座,与上部结构之间形成柔性隔震层,来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与传统抗震方法相比的安全度可提高12倍以上,使80%以上的地震能量不能传递上来,可以很好的保护地面建筑物。 此外,公司还有弹性滑板支座、消能阻尼器、公路桥梁支座以及减震技术咨询服务等多类产品。半年报显示,按行业划分,震安科技的隔震产品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35亿元,同比增长45.70%,也是公司主要营收来源,毛利率为54.25%;减震产品营收为4329.27万元,同比增长36.73%,毛利率为55.25%。 值得一提的是,震安科技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公司的产品标准已高于国家标准。太平洋证券分析师王介超表示:“7月2日新的两项建筑减隔震行业的验收标准已通过云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审查(该标准高于全国),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极限剪切变形要求自400%提升至450%,公司目前已实现该提升且正在按新标准对产品进行型式检验,其产品竞争实力持续凸显,市场占有率或进一步提高,下半年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 龙云刚说:“公司一直重视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虽然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投入所有减少,但是下半年公司会继续按照研发计划投入,研发项目的数量已经实现了同比增长。” 东吴证券分析师陈元君指出:“2020年6月,《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被正式列入《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未来随条例立法的落地和行业标准的趋严,建筑减隔震技术或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推广应用,有望形成超过200亿以上的市场空间,该行业前景可期。”
【编者按】2020年8月26日,中国上海虹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指导、主办的“2020(第三届)年度论坛”即将举行,主题为“浪奔”。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格局与秩序重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能否继续“乘风破浪”?重温2018和2019两届年度论坛重量级嘉宾专访或会有部分答案。 在第三届年度论坛举办前,我们特别推出《年度论坛•对话重温》系列。本次推出的是,2018年论坛嘉宾、美的置业执行董事兼产业发展事业部总经理林冬娜女士。对话时间2018年9月。 以下是与林冬娜的对话(精选版) 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时代,房企产品系在不断优化分级,纷纷筑产业发展的护城河。然而在灿若星河的产品系中谁执牛耳?美的置业致力打造5M智慧健康社区,充分关注用户的人性化需求,从产品研发到面市,始终走在市场前列,焕新理想人居。本期发现中国美好生活匠心产品系,我们一起走近美的置业总裁助理兼产品管理中心总经理林冬娜,听她讲述美的置业产品线的故事。 林冬娜,现任美的置业集团总裁助理兼产品管理中心总经理、兼管设计研究院。于200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取得建筑学系硕士学位,目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其于2004年-2012年就职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期间其作品广州亚运自行车馆、极限运动中心与轮滑场,广州创展中心等工程获得国家及广东省市堪察设计协会多个奖项。林女士于2012年加入美的置业集团,历任设计部部长、设计研究院院长。 四大产品线满足多样需求 美的置业成立于2004年,目前已形成了君兰系、云筑系、国宾系、未来系等四大产品线,“这个划分主要有几个依据,第一是土地属性,是城央还是城郊,第二是针对的客群,是刚需客群还是改善型客群。其中君兰系主要是针对城央产品,是最高端的一个系列;云筑系,主要是针对低密度产品;国宾系更偏向于高低组合的业态,以新中式风格为主;未来系以现代风格为主,客户年龄段更年轻。其中国宾系和未来系主要针对刚需刚改型客户,在市场上应用最广。”林冬娜总娓娓道来。 在建筑设计风格上,美的置业采用现代风格和新中式风格为主,林冬娜总认为现代风格是最切合智能科技产品,而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文化的回归使得中式风格产品的应用也比较多。其中君兰江山就是现代风格,而国宾系列就是新中式风格的代表。 智慧、健康成当前最重要理念 智慧和健康是美的置业的产品的两个最重要的理念,“智能主要是因为美的控股母品牌在智能家居和电器方面有非常强的研发和制造实力,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在市场调研后,我们发现欧美国家家居智能化普及率达到20-30%,但我们国内5%都达不到,也就是说目前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智慧除了在家居外,还体现在整个建造过程和管理过程,它是全周期和全过程化的,主要有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能服务和智能平台等四个维度。”林冬娜总补充道。 在她看来,健康的维度很广泛,包含了材料健康、环境健康、身体健康、心灵健康等,除了设施外,还有跟健康相关的各式服务和相关的产品。“有一部分健康产品已经应用了,比如说在园林里面增加适老、适幼、适青的运动器材设施以及适合聚会、交流的空间。环境健康,比如说负离子环境净化、海绵城市技术、环境分析软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气流环境、空气环境等。另外,美的置业也在结合well健康建筑标准,做健康体系的进一步研发和落地。” 创新型产品提升品牌溢价 产品为王的时代,产品系的升级迭代已成标配动作,林冬娜总希望未来可以打造一些差异化智能化产品。“产品创新这一块,首先是智能化体系的深化发展,目前智能化行业场景同质化还是比较严重的,未来无感化、体系化的智能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另外住宅产品使用最多的人群是幼儿跟老人。所以在智能化里面加入适老适幼的内容,这个也是研发的重点。” “有些企业是以创新型产品为主,更多的是卖产品、卖口碑,有些企业是追求规模化为主,以标准化体系去支撑。对美的置业来说是两者兼有。美的置业的标准化体系产品占70-80%,创新型产品占20%-30%。标准化产品可以支撑快速高质量完成产品设计和产品落地,而创新型产品是标准化迭代的基础,也是做客户口碑、产品品牌、产品溢价的重要支撑。这两类产品在成本概念和客户群选择上,取向上都是不一样的。”林冬娜总对成本与利润的平衡自是心中有数。 林总坦言,美的置业每半年会对产品线进行升级和更新,只有不停的创新和迭代,才能保持产品的优势。而产品线有着明确的产品形象、客户群,易于快速建立品牌形象,快速推广产品。她还透露,美的置业正在做一个高端产品线,预计在明年发布。 装配式建筑是房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工厂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目前我国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大约在3%-5%,2017年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15%以上,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 在林冬娜总看来,装配式建筑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第一,从绿色环保来说,它有非常强的优势,如节能节水、减少污染、减少噪音等;第二,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不能再以劳动密集型方式去做建筑。目前建筑工人是急剧减少的,工人都是60后、70后,80后已经很少,90后基本见不到,未来传统的施工模式必然要被颠覆;第三,成熟的装配式效率非常高,比传统施工可以节省1/4到1/3的周期,对企业资金运转效率更加有利;第四,从产品质量体系来看,工厂型的产品质量会比现场手工作业质量要高得多,对于消费升级、产品升级是非常重要的支撑。” “目前美的置业装配式建筑大概占10%到15%之间,我们有一百多个项目,其中20多个项目在实行装配式。这个比例还会继续提高,美的置业不仅会应用,也在布局产业链。目前这个行业还处于技术突破期,建筑体系和内装体系的整合还没有打通,没有实现产业链或资源的全整合,随着行业的发展,相信在未来几年行业可以进入爆发期。”林冬娜总透露道。 空间多功能化需求增强 产品线标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精细化模块化,美的置业又有怎样的标准化之路?林冬娜总说,“美的置业标准化分为产品标准化体系、管理标准化体系,我们有完善的研发团队和自己的设计院体系,这也是标准化落地的重要应用部门,对标准的实施、管控,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产品标准化体系,以产品线为干,结合成本线、营销需求、工程需求、客户端需求去做研发。今年产品线的迭代更多的是在户型,风格,配置标准的升级。” 在客户的洞察方面,美的置业会又有怎样的机制去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林冬娜总透露道,第一是借助市场大数据,通过调研确定产品趋势和方向;第二是请专业机构做专项的市场调研;第三是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机制,从设计到研发到落地再到最后评估,通过收集销售数据、物业数据、客户数据,反推标准化体系和设计体系的升级。 据林总观察,近年来客户需求还是有一些变化的,“户型小型化需求比原来更多,户型面积在下移,客户对空间的多能化、灵活化需求增强等。智能化、健康化家居的需求也在增强,而且现在的客户更倾向于开发商提供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带装修交楼的比例是在10%左右,但去年提高到50%。这也是我们针对客户需求快速做出的市场调整。” 好的产品线必然是真真实实去关注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正如美的置业“智慧生活,美的人生”的品牌理念。
8月11日,杭萧钢构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89亿元,同比增长4.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8亿元,同比增长131.95%,超过2019年全年净利润。 杭萧钢构董秘周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充分受益钢结构建筑相关政策的推动;同时,公司重点培育的万郡绿建服务平台也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了营收的高速增长。 钢结构建筑市场空间持续释放 自1985年创立至今,杭萧钢构不断推进我国钢结构装配式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作为钢结构行业的领军企业,杭萧钢构在钢结构行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受益匪浅”。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杭萧钢构新签合同总额约为46亿元,其中空间钢结构新签合同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3.87%,多高层钢结构新签合同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54%。新签8个亿元以上项目,包括荥阳市京城高中新建项目(一标段,约3.87亿元)、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约2.2亿元)、四川沙湾(约2.32亿元)等。 周滨对记者表示,“在国家大的政策推动、鼓励下,结合公司目前合同的签订情况来看,公司的业绩大概率将向好发展。” 同时,周滨认为,“钢结构行业代表着先进制造业,既能化解钢铁产能,又能促进节能环保,减少建筑垃圾。随着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比重的不断增加,钢结构行业的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 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副秘书长、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汉聪也认为,“钢结构住宅市场迎来政策机遇期,国家出台宏观政策推进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同时配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经济补贴方案,钢结构行业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万郡绿建有望提供业绩新驱动 为实现“绿色建筑集成服务于全人类”的愿景目标,杭萧钢构创建了万郡绿建,开拓了“互联网+绿色建筑”服务平台的新业务模式,并自今年始将万郡绿建作为公司重点培育对象。 万郡绿建采用在线销售服务及会员收费的经营模式,帮助建筑生态链供需方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截至2020年6月30日,万郡绿建已经拥有正式员工943人,线上线下展示中心新签合同220个,新签合同金额约847万元。 今年上半年,万郡绿建线上销售订单迅猛增长,实现新签线上销售订单金额约8.16亿元,同比增长181.99%。周滨称,“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完善平台的服务能力,加快万郡绿建战略合作会员的招商入驻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万郡绿建平台的交易额。” 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章俨对记者表示,“从利润率角度来看,杭萧钢构今年上半年销售净利率为17.29%,而去年同期仅为7.87%,由此可见,该公司在原有传统钢结构业务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通过万郡绿建为载体,从制造施工到资源输出到集成服务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杭萧钢构研发费用达1.12亿元,同比增加12.28%。杭萧钢构方面表示,随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公司将朝着建筑产业一体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继续转型升级。
在2020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活动日期间,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全省住建系统代表及企业代表,观摩位于海东市的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在发展低碳经济、力推建筑节能的大背景下,秉承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绿色建筑”正在青海省普及。 近年来,我省建筑能效提升、绿色建筑发展、工程建设标准和建筑科技创新得到长足发展。其中,西宁市率先出台了《西宁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西宁市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奖励办法》,据统计,西宁市2019年度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60.5%,已超过国家“十三五”绿色建筑发展规划50%的目标,完成了绿色建筑从无到有、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进、从低星级到高星级绿建,处于跳跃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321个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筑面积约1442万平方米,其中中房·萨尔斯堡蓝韵项目荣获西宁市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碧桂园·御川府、西宁万科城等40个项目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西宁海湖万达广场购物中心、西宁新华联广场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标志着我省城乡建设事业绿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绿色建筑进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时期。 活动期间围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对推进发展绿色建筑形势与政策进行了宣讲。同时,还对我省最新发布实施的《青海省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青海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和验收规程》两项标准进行宣贯。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科技处处长马淑珍表示,这两项标准的实施,将有效规范我省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统一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加快推进我省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工作健康开展,有效规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制构件生产质量和构件检查验收,为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月28日消息,为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住建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幅下降,环境保护效应显著。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在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方面,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大力推进先进制造设备、智能设备及智慧工地相关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提升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加快传感器、高速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近场通讯及二维码识别等建筑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钢结构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 在加强技术创新方面,要求加强技术攻关,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加快突破部品部件现代工艺制造、智能控制和优化、新型传感感知、工程质量检测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故障诊断与维护、专用软件等一批核心技术。探索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建筑机器人批量应用。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性软件与数据平台、集成建造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面向建筑领域的应用程序。加快智能建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 在提升信息化水平方面,要求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积极应用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加快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实现设计、工艺、制造协同。加快部品部件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工厂。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应用。以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加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为重点,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向生产管理子系统的延伸,实现工厂生产的信息化管理。推动在材料配送、钢筋加工、喷涂、铺贴地砖、安装隔墙板、高空焊接等现场施工环节,加强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楼机等一体化施工设备的应用。 同时要培育产业体系。探索适用于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流程和管理模式。加快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统筹建造活动全产业链,推动企业以多种形式紧密合作、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总承包项目多方协同智能建造工作平台,强化智能建造上下游协同工作,形成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技术服务的产业链。 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提高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提高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装备设备和技术,促进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 开放拓展应用场景。加强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应用场景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发挥重点项目以及大型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拓宽各类技术的应用范围,初步形成集研发设计、数据训练、中试应用、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梳理已经成熟应用的智能建造相关技术,定期发布成熟技术目录,并在基础条件较好、需求迫切的地区,率先推广应用。 创新行业监管与服务模式。推动各地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信息系统,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的机制,完善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通过融合遥感信息、城市多维地理信息、建筑及地上地下设施的BIM、城市感知信息等多源信息,探索建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全要素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立健全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与机制。引导大型总承包企业采购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供应链协同水平。 同时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将现有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对经认定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智能建造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企业购置使用智能建造重大技术装备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进口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智能建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投向智能建造领域。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